教育随笔:等待也是一种美好
发布时间:2021-05-25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美术活动开始了,希希小朋友马上坐到了美工区的画架旁边,“老师,我想画一个彩虹。”我点点头。刚画没几笔,硕硕跟秋语就搬着椅子坐在蛋蛋旁边。“希希,我们可以看你画画吗?”硕硕试探性的询问,得到的是希希肯定的答复:“可以啊。”硕硕跟秋语凑的更近了。“哇,这个彩虹真漂亮!”“这个是什么?”三个好朋友不停的询问着。不一会儿希希的作品就完成了,小伙伴们称赞了一番。硕硕迫不及待的重新拿起一张纸开始画起来。安静的秋语一直坐在旁边继续等待硕硕的创作。旁边的达达停下了自己手中正在画的小人,也加入了欣赏等待的大队伍。硕硕很有耐心的拿着画笔,欣赏的人也很有耐心。就这样,几个好伙伴轮着,每个人都在画纸上创作了自己的作品。生活中的等待环节必不可少,等待分为消极等待和积极等待。在美术活动中,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也是美术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欣赏活动如果是被动的,很容易造成消极等待现象。本次活动中,这几个小朋友主动的扮演欣赏者的角色,在等待的过程中还不停的进行语言上的交流。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既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又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小游戏的特点是游戏规则简单,可以随时开展,并且幼儿可以自由组合,自主游戏,如开展猜谜游戏、表演游戏、手指游戏等。教师还可根据幼儿建议编出新的游戏,满足他们的兴趣需求,也可让幼儿自己编出一些简单游戏,安排合适时间进行活动,这样既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提高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所以,小游戏适合在过渡等零散的时间来玩耍,来替代幼儿的消极的被动等待。
一日生活中无论教师怎样避免,等待的现象只能减少,还是不可避免。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如何积极的等待,鼓励和支持一日生活中出现的积极等待的想象。【WWW.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磕磕碰碰也是一种成长
在代班的这么多年中,看着这么小、这么可爱的孩子时,母性的光辉和教师的职责也深深地提醒着自己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然而,在集体中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在不同的角色中,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试着从家长、从孩子、从老师的角度分析,仍然觉得:磕磕碰碰也是一种成长。我想和大家来谈一谈:孩子们在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磕碰”到,家长应该怎么办?
离开了父母时时庇佑的港湾,在度过分离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他们就会像一匹匹小野马一样,逐渐被幼儿园的新鲜所吸引,他们跑、跳,他们高兴地尖叫,玩的不亦乐乎。但接踵而来的是在所难免的磕磕碰碰,腿上青一块,脸上划一下…
其实,在幼儿园,老师组织一堂课,都会全面考虑安全因素、活动量,制定安全目标,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空间里活动。幼儿园也为了孩子们减少磕碰现象,做了各种安全措施。幼儿园更是配备了校医,随时为孩子们处理。
孩子年龄小,疼痛神经不是特别发达,转移注意力也快,所以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受伤了;有的孩子绊倒后会使劲的大哭,也许并不疼,但是孩子认为自己摔倒了就是受委屈了,撒娇的惯性使其大哭;也有的孩子会主动跑过去给老师报告。但是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伤,孩子都会一笑了之……
其实,大部分家长是比较通情达理,认为这些小磕小碰是在所难免,在磕碰后及时与孩子沟通,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当孩子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某些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时,孩子一定会学会以后怎么保护好自己。提醒孩子以后活动注意安全,从自身出发内归因是明智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我们也相信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得孩子更加懂得保护自己。有些家长在孩子受伤后喜欢上演大闹幼儿园的大戏,可是这样做,受伤的不仅是幼儿园和老师,还有我们要努力想要呵护的孩子们。将责任归结于别人,只会让孩子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受伤和自己的行为没有关系,都是他人原因造成的。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孩子学会了推卸责任,他们也会变得越来越不能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责怪老师,也是家长溺爱孩子的惯用的方法,他们认为孩子磕到摔到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要为孩子负责。其实,孩子很小的磕碰是很正常的,老师很难时时关注到每个孩子,老师也只能是尽量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空间里活动,并且把孩子受伤的程度降到最轻。
儿童期家长对孩子身上的伤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以后孩子处理解决事情的方法。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其承担责任的多少。希望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茁壮成长。
幼教随笔:玩也是一种学习
幼儿园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交往无处不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丰富多彩,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交往、合作的机会。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不断培养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好人缘!
一、玩也是一种学习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数落自己的孩子:“你怎么光知道玩,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会!真没出息”。不少家长认为小孩子玩过家家,玩泥工,做手工等是幼稚无知。而孩子们讲故事,背儿歌,写汉字,写数字,学加减法,才是正经事,才是到幼儿园的真正目的,才是真正的学习。
在和家长谈话时,常常可以听见家长建议老师要多要求幼儿,多学几首儿歌,多写几个数字。他们把超前的知识学习当成早期智力开发,以为这才是成材之道,殊不知,这恰恰是幼儿教育的误区。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变,我们幼儿园教育,更注重给幼儿游戏的机会,也就是玩的权利。幼儿园的孩子,其年龄特征就是要让游戏成为孩子的主要活动。以前一部分教师和家长都认为,上课才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手段,只要通过上课来学习各种知识,而忽视了通过游戏活动,通过幼儿主动的玩,来让幼儿发现、尝试、探索以及积累知识和经验,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更好的、更自然的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的游戏内容,它让幼儿有机会,有条件,通过玩的方法,去模仿成人的活动,去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以很好的发挥。有时,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的语言交流,能让我们教师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
家长们,玩也是一种学习,幼儿的智力发展可塑性是很大的,超前的知识训练也许会有短期效应,但其后的发展未必像某些家长所期盼的那样超乎寻常。
所以,尊敬的家长,请让你的孩子多玩一会吧,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玩的条件,让他们在玩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孩子们都对“他”不满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个人卫生很差,在平时的表现中也很不敢恭维。所以他也经常得到老师的批评,其他的小朋友也对他不屑一顾。孩子们也经常告他的状。有时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告他这个那个的。我感到真是有点儿纳闷,为什么小朋友会整齐一致地对他
这么不满呢?思量良久,我想原因也许会有好多,当然我想到了自己对他的教育方式的错误,还有就是孩子的人缘。
其实,人缘也就是所谓的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良好关系而言。孩子们天天生活、学习在一起,相互间的熟悉及共同的兴趣、爱好常常会使一些人成为朋友,从而走到一起,生成了一种缘分。但是,孩子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矛盾,有的小朋友的霸占行为,喜欢动手等等,老师在活动中的批评或指责,印入了孩子的脑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印象,凡是一些不好的事儿总是某某某干的,同伴也就会远离他,好人缘也就无从谈起。
作为老师我进行了反思:首先应教给幼儿与人交往的语言和技巧。因为,孩子在入园前都是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之中,他们常常享受到的是一种莫大的爱和“谦让”,也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刚入园的群体生活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学习与同伴交往的规则以及与他人交往所需要的语言和技巧。当有良好行为出现时,教师给予表扬,让其产生积极的影响。再次,教师教会孩子尊重他人,遵守交往规则。教师如果出现不尊重幼儿行为,幼儿就不会真正地尊重同伴了,好的人缘关系也就难以产生。最后,还必须在分享中体验交往的快乐。分享对一直以自我为中心长大的幼儿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他们心中,别人给自己是应当的,给予别人则是不行的,也可谓就是自私的。因而必须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与他人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尝到分享的快乐。
幼儿园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交往无处不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丰富多彩,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交往、合作的机会。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不断培养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好人缘!
教育随笔:面对“等待”
教育随笔:面对“等待”
“等待”和“忍耐”,我认为是一种性格,一种传统,一种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事的习惯,所以,应从小培养孩子学会“等待”、“忍耐”。
现在“等待”这句话可以说我们班小朋友最常说的一个词,而从“等待”行为和语言上的统一,我们也是“等待”了许久呢......
还记得,刚入园的这群宝贝们不管是能力强或能力较弱的孩子,都有一件事不会甘于人后,那就是他们的“独占性”。好吃的,好玩的都要先抢到,洗手、玩玩具、做游戏甚至上厕所也要冲到最前面,不管怎样,都要自己先得到,先用到,先吃到......每每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都不免要失笑几声,但同时也意识到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并没有有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意识,可能是希望自己的宝贝能得“更好”的照顾吧。
于是,我们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刻意注意了孩子这方面的的培养,洗手、喝水、入厕是男女分组、小组分组进行;发放物品是一个一个排队进行;幼儿食物是一组组发放;老师准备的小礼品要从表现有进步的孩子开始进行。一天两天,孩子们还是有一些不适应,还有哭闹的,现在,孩子们的表现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有了一定的“等待”和“忍耐”意识。
孩子们的表现是让人满意的,虽然有的宝贝仍是有意识地往前冲,但最后还是进入了“等待”的行列。但家长朋友们的表现似乎就不如孩子们好了。
就拿孩子离园来说,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我们教育孩子要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我们的呼唤后再离开座位,我们的孩子们表现得越来越好了,都能安静地等待,而有的家长朋友已是不再耐心地等待老师的呼唤声,亟不可待地冲进教室拉扯起孩子,孩子却是一脸茫然看着,不知所以。
还有开放日活动中,本是家长朋友们参观孩子的一日生活,看看孩子的在园表现,可总有的家长总怕委屈了自己家的宝贝,挤进孩子周围抢着帮宝贝洗手、喝水、入厕......也不管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经阻碍了身边孩子的活动。
面对“等待”,这一个简单不过,普通不过的事情,也让我看到了有时教育不是单方面努力就可以的,不是教师教,孩子学就可以完成的。家庭教育,家长成长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保障,正如我以前一位很有学识的家长朋友所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真希望今后的日子里,我们都能齐心学习,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空间,我们都能为自己交上一份合格的家长答卷!
教育随笔:孩子的不完美也许是好的
社会发展的今天,竞争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因为在学校没有受到一点挫折,有的由于高考不顺利跳楼或者自杀,或者大学毕业后,经不住社会的压力而自暴自弃等,孩子从小不完美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也许是好的。
一天早晨,欣欣小朋友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幼儿园,可是她却不愿意进来,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她每天都是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今天是怎么了,我赶紧走过去问:“欣欣,今天怎么了,为什么不愿意进来?”她低着头不说话,这时他妈妈说:“她从昨天回家就不高兴,我问她,她说昨天她做手工慢了,小朋友不给她用双面胶,就不开心了。”听了她妈妈的话,我明白了,原来,昨天在学校做小马,有的小朋友做得很快,就先用双面胶(每组只有一卷),做完后可以得到一个贴纸,当时倒是没发现欣欣的小情绪。
欣欣小朋友一直都是个好孩子,并且多才多艺,我一直很喜欢这个孩子,并且也爱找她帮忙,每次她都能把我安排给她的事情做的非常好。老师每次组织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并且完成的又快又好,她从不用老师操心。她一直是班里的榜样,每次都会受到奖励和表扬,就这样她从小班一直到大班,在这种领先,优秀的光环照耀下,她变成了不能经历一点挫折的性格,就像这次,因为老师表扬了其他小朋友,她就不高兴了。
看来,孩子不完美是必须的,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受点挫折教育也很好,因为他不可能永远比别人强,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将来他可能会遇到比他更好的人,如果像现在这样是不行的。我把这些告诉他妈妈,他妈妈也很担心,并且表示以后愿意配合老师一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没有人可以做到十全十美,所以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放手也是一种教育
吃完小点心后,浩浩小朋友问我:“老师现在到区域里去玩,不要插牌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名字的区域牌子,每个区域有规定的人数。)好不好。”“好的,你们会守规则吗?”“老师我们会的”孩子们看着我说的。他们都到自己喜欢的区角里玩了。
玩了一会儿工夫,有些孩子超出区域规定的人数,争了起来。都要玩我特意准备的新材料花生夹。我在傍边看着他们怎样处理,结果他们采用“石头、剪刀、布”方法,决定人数。我用表扬眼神来肯定孩子们的做法。
在数学区里,我用线、用彩色的花生夹串起来的样品,还把回形针以方便孩子们的使用。
“这些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呀?”几个孩子对着这些漂亮的材料讨论了起来。
文文小朋友说:“我知道,这是用来串项链。”
伟伟小朋友说:“这个线是放在娃娃家里的。”
还有许多小朋友说:“这些花生怎么玩的。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而我只是用信任鼓励的目光微笑地看着他们,于是她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开始她们一起用花生夹来串项链,可是没有颜色的搭配。我就以商店采购员的身份出现:“这些项链就不够好看,要是在颜色上排排队呀,我把你们设计好看的项链全部收购。”于是她们就开始想别的主意了。不知是谁提出:“把它红、黄、蓝就可以串成项链了。”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大多数孩子的认同。随后她们都认真按照自己的想法串成一条条漂亮的项链。当她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项链挂在脖子里,套在手腕上的时候,我从她们满足的笑容里读出了孩子们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幸福。
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味地约束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孩子在教师的高控制下,模仿学习,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就是“放手”带给我的感悟。放手不仅让孩子有了自我发挥的空间,更能激发孩子自主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她们的自信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多的对孩子施行“放手”的原则,让他们的个性充分表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自己发现创造的乐趣!
教育随笔:拥抱是一种境界
教育随笔:拥抱是一种境界
冬季的一个暖阳斜照的下午,学生们都下楼上体育课去了。我和一个男生在教室后面谈心。毕业班沉重的课业负担,家长老师的殷切希望,使得这个英俊少年憔悴焦虑。我同他谈人生理想,谈方法态度,谈心境毅力,他慢慢开朗轻松起来。当下课铃声响起时,这孩子泪流满面,哽咽着说:“老师,谢谢你的开导。我能抱抱您吗?”我说:“行。”于是,这个一米八四的男生弯下腰伸开两臂,环抱住他那一米五八的女老师的双肩,他把下巴搁在老师的肩上小声啜泣着,身子微微颤抖,多日的郁闷与焦虑,在这轻微的颤抖中徐徐消散了。我轻轻拍着他的背:“会过去的,挺起腰杆,一切都会过去的。”
几天后周五的晚上,我从校园散步出来,刚走到校门口,见一个其他班的女生伫立在门灯下,她走到我身边说:“訾老师,你今天在九年级大会上的讲话太感人了,我都哭了。我一定听你的话,‘锁定目标,执着追求’,老师,我一直都很爱你,你能让我抱抱你吗?”我张开双臂,将这个腼腆清秀的小女孩拥入怀中,她将头埋在我的胸前喃喃道:“我真幸福,真幸福。”路灯将我们拥抱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路人们轻轻从影子旁绕过,不忍心将它们踏碎。
第二天下午,在外校当教师的儿子儿媳回到家中,我向他们讲述了学生和我拥抱的故事,我那美丽善良的儿媳感动的泪水盈盈,我那从小跟随我在校园里长大的儿子紧抿双唇,默默不语,睿智的双眸凝视着窗外的校园,许久说:“我什么时候才会使学生这么由衷地来拥抱我一下呢,师生拥抱,那是一种境界。”
我的心怦然一动,师生拥抱,那的确是一种境界呀!想想看,那孩子他拥抱着你的时候,他是把一种慈爱、力量、情感、信赖、理解、憧憬拥抱入怀,融入心中,汇于血液,激起无穷的动力从而投入到艰苦的学习追求之中去呀。我把这些孩子拥抱入怀时,同样也是把一种敬爱、情感、依赖、信任、憧憬、活力、未来拥抱入怀呀。在这躯体的相拥中,彼此传递着一种多么圣洁的感情,多么撼人的力量。我那80后的儿子能感受到师生的拥抱是一种境界,那他本人也达到了一种境界,只有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参悟到师生间那浓于血的情谊。
同学、老师、朋友们,你被拥抱了吗?你拥抱别人了吗?
幼教随笔:耐心等待一分钟
这件小事提醒我,面对孩子,耐心地等待一分钟,说不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前几天,由于地下水管出了点故障,弄得大操场上西边一片狼藉,进口的绿草坪掀起来又放了下来,还没有粘好。
今天上午,我带领孩子们到大操场做操。孩子们一走到拐弯处,就喜欢用双手去抠那些没粘好的数字,感觉很好玩的样子,秩序一下子就乱了。我告诉孩子们不要抠了,因为抠起来之后就更难弄好了,然后又带着孩子们继续做操。
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吕欣,只见他走到拐弯处时,又蹲下身子伸出了手,好像又要抠那些数字。我在不远处看到了这个情景后,心里想:我刚刚和孩子们说了,他怎么又去动那些数字呢?我刚想大声喊,让他住手,又转念一想,等我看看他究竟想干什么。
只见吕欣轻轻地伸出手,把那些弄歪了的数字一个个摆好,又站起来拍拍手,很满意地继续向前走去。
我暗自庆幸:“幸好没批评他,不然可就错怪了孩子的一片好心。”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虽然他们有时会做错了事情,但也不是故意的。很多时候,孩子们是想做好事的,而我们没有耐心地去观察、发现,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哪怕只是多等一分钟,从而误解了他们。
这件小事提醒我,面对孩子,耐心地等待一分钟,说不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教育随笔:模仿搭建也会一种方法
教育内容:
宝贝喜欢选择在建构区进行拼搭活动,并能熟练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单一拼搭或者混搭,技能技巧方面形成多样,宝贝使用垒高、延长、架空等技能进行拼搭物体。有一次,我认真的观察宝贝在拼搭过程中的表现,突然发现简单的拼搭完成之后,他自己欣赏一会,然后默默的拆掉,拿着手里的材料学着同伴的样子在模仿,可能是一时之间想不出合适的办法拼搭,所以,选择了最为简单的方法。
教育小结:
都说孩子的想法是千变万化的。的确,孩子的世界是精彩的,眼中看到的也是多姿多彩的。但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存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需要寻求不同的策略和实施方法。准备方面也是格外重要的,针对个体差异,准备层次分明的低结构材料,便于不同能力的孩子选择和应用。教师可以适时的介入,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同时,更要凸显孩子的优势和专长,能力固然重要,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家园共育是一座互通的家园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