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案例分析:班里“大哥大”教育
发布时间:2021-05-24 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游戏案例分析小宇是一个长得虎头虎脑,聪明活泼,让人又爱又头痛的孩子。他非常好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事都想去尝试着做,但又常常半途而废。他上幼儿园之前上过托儿所,性格也较外向,一上幼儿园就成了我们班的“大哥大”,无论走到哪里,身后总会有一帮人跟随着,大家也喜欢和他一起玩。他生性好动,小屁股老坐不住,总喜欢拿着玩具四处跑,喊一下,就安静一会会,一会儿又开始了,有的小朋友看他在玩,也跟着一起跑来跑去,很让人头痛。老师在教育他的时候他倒挺规矩的,很虚心的听你说,问他以后还再这样做吗?回答总是不了,但每次不到五分钟又打回原样了。真是个让老师又爱又头痛的孩子。
案例描述1:
开学的第二天,当其他小朋友还在抹眼泪的时候,他已在教室里到处找好玩的了:“老师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汽车,会唱歌的,还要加电池的,你看啊。”“恩,真好看,来回到自己座位上去玩”咦!转眼间人又到哪去了,四处一巡视,原来和一群小朋友在娃娃家那边玩玩具,只听到,这个不是这样玩的,拿来我玩给你看,这个我要玩的,你玩这个,说完拿着玩具玩了起来,好像这个地盘属于他的
案例描述2:
吃餐点了,大部分小朋友都能拿到杯子放在桌子中间等待分牛奶,他就拿着杯子放在嘴里吹吹,或是把杯子叠起来,动个不停,一刻也不能安静下来。上课时老拿他的椅子乱晃,要不就是转过去和别的小朋友说话,有时还要走出来,老师提醒他,让他坐好,他也能挺直腰板,正儿八经的坐直,但没多会儿,他又是老样子。
案例描述3:
中午睡觉,别的小朋友都很安静地在自己脱衣服,换鞋子,只有他还在那学各种超人的形象,在午睡室里到处飞奔,好不容易把他弄到床上,还翻来覆去不肯睡,等别的小朋友都起床的时候又起不来了。
案例分析:
针对小宇的行为,我在他爸爸接送的时候也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了解到孩子上过托儿所,在托儿所的时候就表现出较皮的一面,老爱动,老师也没有进行过多的限制,久而久之孩子在学校越来越放纵,再者平时父母也比较溺爱他,家中就一个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也没有有效、科学的教育办法。其实小宇挺聪明的,很会察言观色,对于严厉的老师他会较收敛,看你不怎么凶则会变本加厉。是个吃硬不吃软的小家伙。
教育策略:
树立教师的威信
针对小宇吃硬不吃软的特点,我决定首先树立起作为教师的威信,当他表现出安静听讲,小动作少,安心游戏,与同伴合作完成某件事时,我便及时给予口头表扬或奖励;如乱跑、乱喊、恶作剧时则给予批评或取消某种权利。让他清楚老师对此的态度,效果还是不错的。
利用玩具与游戏,转移注意力。
从兴趣中转移小宇好动的念头,我采取讲故事或与他一同搭建玩具等方式参与到他的活动中去,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他好动的行为。我还经常采取做游戏的办法,来吸引他的注意力,如:开火车游戏,就让他接在老师身后的第一个位置,渐渐地,他的注意力集中了,能很好的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来。
创设情境,为幼儿的心理需要提供支持。
活动课时,让他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老师喜欢他,使他慢慢安静下来。午睡时,我会创设温馨安静的午睡环境,然后像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轻轻的拍他入睡。
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重视他,寻找他的优点
我尽量找机会与他接触,有时也会交给他一些小任务,小宇很喜欢当小老师,而且做起来有模有样的,小朋友也很听他的话,于是我就对他说要当小老师首先自己先要做好,这样别的小朋友才会让你当,才服你,说完后,他就会表现好一些。而且小宇也是个很爱助人的孩子,常常帮老师做些小事情,于是我给他锻炼,并让他感到老师很喜欢他,树立他的信心,慢慢地他进步了…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讲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独特价值,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与独特发展。”换一种目光看孩子,换一种方式给孩子沟通,多给孩子一些爱,他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宇的案例,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调皮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动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现。只要把好动引到正确的方向,孩子的缺点就会成为优点,使他的一生受益无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研究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每个孩子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
作为幼教老师,最大的过失莫过于对孩子没有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了对孩子的爱。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我一定会成功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案例: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说,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情境故事。
教育案例是教学反思的工具、教育科研的手段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首先是与论文的区别:
一是主题大小不同,一般而言,论文的主题较大、较完整而深刻;案例的主题通常较小,往往是一事一议,相对单纯。
二是从表述方式看,论文以说理为目的,偏重议论;案例则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三是从思维方式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推理思维;案例则重在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
其次是与教案、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只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思路的预先设想(计),而教育案例则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及其过程乃至某个问题的反思。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当然,广义的案例应该包括教学设计或教案。
通常教师们容易混淆的是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二者虽然同为对教学过程或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往往是有闻必录,且多不加生发与议论;而教育案例则是有选择的描述与反思,且重在生发与议论。
另外,是关于教育案例与反思笔记和课程故事的关系。
三者微小的差别在于:反思笔记可能更不完整、更随意,它有时甚至不需要完整叙述故事而重在反思议论;课程故事一般仅限于课程与教学活动,教育案例涉及的范围更广,能够包容教师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案例包括反思笔记和课程故事。特别比较:片断案例与课例片断案例与课例都是教育案例。
片断案例:从课例中抽出,问题单一,所讲故事只为说明问题。
课例:记录围绕某个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强调过程和特殊教育情境的描述,具有完整性。
教育随笔: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调皮的还是内向的,长相俊俏的还是相貌平平的,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的滋润。
王晓瑞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总是惹事,我没少批评他,却一直不见成效。渐渐地,我也不怎么喜欢他了。有一天早晨晓瑞来园时,他的妈妈对我说:“彭老师,今天排队时,能让晓瑞当一次排头吗?他非常想当排头。”晓瑞妈妈走后,我问晓瑞:“你为什么想当排头?”“当排头能让老师拉着手。”晓瑞的话使我一怔,平时当排头的孩子都是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却忽略了其他孩子渴望得到老师关爱的情感。我怀着深深的内疚紧紧地拉起了他的小手,我看到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以后,晓瑞变了,像晓瑞一样的孩子都变了;可改变最大的是我,我要用加倍的爱去关爱曾被我忽略的心。
老师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是神圣的。让我们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幼儿园案例分析:教育问答
教育问答
孩子答非所问
我儿子3岁2个月。最近,我发现一个现象:他经常答非所问,比如问他一个问题,他不但没有回答,还问出其他问题,或者说了其他的话;如果继续问,他仍然不回答,继续说其他的话。有时问题并不难,就是问他有没有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行,请问这是为什么呢?他是自己想找台阶下吗?请专家帮忙分析一下。
3岁2个月的孩子应该可以与家长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了。根据您的描述,建议您再继续观察以下情况。
1.孩子是否在感兴趣的问题上能回答,但在不感兴趣的问题上不愿意回答?如果是,这与该年龄段孩子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有关,他们对他人的关注度不够。此时,父母需要逐渐
培养孩子关注他人的问题、并能回答问题的能力,为日后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打好基础。
2.孩子是否在犯了错、担心父母质问时不愿意回答?如果是,就需要父母转换教育方式,用“对事不对人”的方法来评价,不指向人格品质,仅指向具体行为,并提出改进方法。比如,不要说:“孩子,你怎么总把玩具弄得这么乱?”而是说:“孩子,玩具放在地板中央大家走路不方便,也容易踩到,请把它收到箱子里,好吗?”
3.孩子是否在玩得正高兴或话兴正浓时不愿意回答?这是因为孩子注意力的主动转移能力弱,很难中止自己正在做的游戏或正准备说的话,而转移到与父母的对话中。所以建议父母不要干扰或者打断孩子的游戏。
如果孩子在所有问题上都答非所问,就不太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水平,需要父母在生活中跟同龄小伙伴进行观察对比,如果明显落后,建议请专家当面诊断。
女儿被吓着了,我该怎样帮她
我女儿3岁,前两天家里来了只老鼠,我自己对老鼠非常恐惧,见到的时候就表现出很惊恐的状态。宝宝就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后,现在就不愿意下地,把她放到地上她就告诉我有老鼠,然后就哭起来。请问要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呢?
孩子对于恐惧感的学习是非常快速的、本能的反应,也是重要的能力。比如,只需看到妈妈有一次对老鼠的惊恐反应便能学会,而表现出同样的惊恐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上的保护意义,可以让孩子远离危险。
这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而是要欣赏她表现出来的恐惧感,您可以说:“孩子,你只看到一次妈妈怕老鼠的样子,就知道要怕老鼠,你很厉害呀!这样以后有什么危险的事,相信你就能分辨出来,离它远远的。”让孩子知道她对老鼠的害怕不但不是“胆小”的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很聪明的举动,孩子的内心便会多了一份掌控感。
然后,引导孩子看到其他人对待老鼠的行为。比如爸爸不怕,姐姐也不怕,这是在暗示孩子,实际上老鼠对人来说并不危险。最后,让孩子看到妈妈对待不同事物的行为表现,比如,妈妈只怕老鼠,但不怕松鼠,也不怕猴子,妈妈甚至有些方面比别人还要勇敢一些,让孩子明白怕老鼠也是很正常的。
教育案例分析:破坏大王
案例:
谢宇斌是我们班今年的新生,平时很会动手动脚我们班小朋友给它取了个外号“破坏大王”。什么东西到了他的手中,一会儿功夫就会遭殃,就连自己身上衣服也会遭到破坏,不是少扣子就是拉链坏了。今天美术活动是画瓢虫,老师给小朋友讲了瓢虫的形状、种类、颜色,并示范瓢虫是大圆的身体、和小半圆的头连接后,让孩子自己尝试画一画,郑梦扬小朋友一会功夫就画好了,她自言自语地说:“我画了五星瓢虫。”谢宇斌看到后拿起一只笔在瓢虫身上点了几笔。梦扬大声喊:“老师,他把我的画画乱了。”谢宇斌拿起树叶说:“我想让它变成七星瓢虫。”这时旁边的语薇说:“老师他经常捣乱,刚才还抢我的彩笔,我不喜欢和他做在一起。”过来一会儿昊昊大叫:“老师,你看谢宇斌在自己的裤子画画。”
我走过去一看,果然,他的左腿的膝盖上有黑笔画的圈。这次我郑重把他拉过来进行教育,告诉他:“今天我要告诉你妈妈,要是你妈妈知道不爱护裤子的孩子,以后肯定不会给你买新裤子了。”这次他急了:“老师,不要告诉妈妈,我以后不画了,真的不画了。”
分析:
我觉得谢宇斌小朋友属于顽皮的表现,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我想,应该先给孩子讲道理,如果孩子屡教不改的话,适当给孩子一些惩罚,虽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力,我们老师应该让他通过思考,去看清自己缺点,改正错误。当看见孩子出现问题不能很快改正时,不要以说理为主,用积极的鼓励帮助孩子慢慢改正错误,老师有心,家庭有心,就没有不快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