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大班角色数学整合案例
发布时间:2021-05-24 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大段角色游戏中,使用钱币交易的主题也随着增加、加深难度。在银行里,我把以前的1张等于1块钱的纸币,换成有1、2、5元字样的纸币,并投入到游戏中,引导幼儿用组合的方法领取所需的钱。这次游戏,学钊当了银行柜台员,当择钦找他取15元时,他先检查所填的表格是否正确,请泽钦按了密码盖完章后,拿了3张5元的给他。“你有没有拿错给我了?”泽钦问道,学钊举着双手说:“没错啊!一支手是5,要3个5才是15。”这时,泽钦数着手指,同意这个说法,取着钱走了。在其他主题中,我发现幼儿在找钱这环节较薄弱,通过集中讲解,引导幼儿想想如果钱不符合需付的价钱该怎么办?少了可以(再去领、向其他小朋友借、请商店打折……)多了可以(请商店找钱、拿刚好的数给收银员……)
分析反思:幼儿在游戏中面对较难的数字常以数指头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这点对于大班初期刚开始学习组成、加减来说,算是较可行的办法。在引导幼儿通过组合为加、花掉用去的为减来场所将运算溶入到游戏中,刚开始发现幼儿对加法的理解较好,能通过组合算出最后结果,但有个别幼儿对较难的加减不太清楚,在数过手指后才明白相加的道理。在买东西的游戏中,边算边练习找钱是对减法运算的培养,并且引导幼儿用比多少的形式,找到各数字间的关系,如:一份点心3元,拿了5元给收银员,要先比比是谁的钱多?多多少?多的2元该谁给谁?为什么?在集中提问并引导幼儿理解回答多种有关找钱的问题后,幼儿逐渐明白了找钱的运算规律。在游戏中溶入了数学教育,能更好的吸引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以后的角色游戏中,除了要观察幼儿游戏活动,还要指导幼儿在游戏时数学的渗透。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角色游戏中的数学
数学活动“复习5以内加法”后,我发现幼儿在平时的娃娃家,小餐厅中都喜欢“买东西”了,连原来较受冷落的小银行也倍受欢迎,幼儿都很喜欢去小银行换钱然后去买东西,然后饶有兴趣地去各个“场所”消费。我想,这不就是一个发展幼儿数学能力的绝好机会吗?于是,在接下来的“复习6以内加法”的活动中,我请幼儿和我一起设计我们的“数学角色游戏”。我请幼儿自己订一下可以用钱消费的角色区,芷毓、子怡表现最活跃,她们为大家找了很多可以消费的地方,如:去医院看病要用钱、去小餐厅吃饭可以用钱、到小超市买东西要用钱、到理发店洗头也要用钱……。但是如果我们只有6元钱,怎么样来分配到这些地方消费用的钱呢?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幼儿,请他们自己去商量解决。阳阳说:“我们只要把这些地方分出1块钱、2块钱、3块钱、4块钱、5块钱就可以了啊。”“对啊,这样分开来,每个人分到6块钱,然后到各个地方刚好把钱用完就可以了”,旭阳说。大家听了他们两个人的意见都表示赞同,于是我请他们每个人用废纸撕成6片当6块钱,并且用另一张纸把自己怎么花完这6块钱的方法记录下来,写的不一样的方法越多越好,角色游戏就开始了。泓达到小医院给自己打了一针用了2块钱,然后又去小餐厅吃了一顿饭花了4块钱,他把这些记录了下来;颢颢到超市买了6瓶一块钱的矿泉水,也刚好把6块钱用完,他也记了下来;韵韵不太知道怎么去花完这些钱,于是她请了个小朋友来帮忙。角色游戏后,我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花完这6块钱的,发现他们找出了很多方法,而且还有连加的式子,如:1+2+3=6;1+1+1+1+1+1=6等。大家都很喜欢这种角色游戏,都说还想再玩。
案例分析:
这是一次特别的角色游戏,教师在幼儿平时的自由游戏中得到启发,继而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较注重幼儿数学学习中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请幼儿思考怎样在各个角色场景中分配这6块钱,并且怎样可以刚好把钱用玩,培养了幼儿随时随地运用数学能力的习惯。同时又鼓励幼儿和同伴间相互讨论,培养了他们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幼儿既复习了6的组成,又在仿现实生活的场景中运用了6的加法,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他们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得到成功感,习得数学知识,自然会更加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大班数学活动案例分析
观察内容:
通过观察探索时钟、认识时钟的结构、组成部分后,在数学区里,逸豪和小伙伴拿起时钟,一边旋转着,一边研究时针、分针的关系,。“我发现长的走得快,短的走得慢。”逸豪开心的告诉小伙伴,“我知道怎么看一点、两点、三点……”其他小朋友也说:“我也会看!”“我还会画呢!”“那我们把会看的时间画出来,看谁画得对!”逸豪提议道。“好啊!我把我家最漂亮的时钟画出来。”孩子们直接用手画出圆形的时钟,但又画不圆,显得整个钟面变形。“怎么办?我的钟画歪了!”嘉铭说道。“我的也不圆啊!”又一个小朋友抱怨的说。“我们还是找个东西描一下”逸豪建议道:“该找什么呢?”这时,他们都找到了不同的圆形玩具,描下它的形状后开始画时钟。起初,个别幼儿把钟上的数字挤在一起,而整个圆空了一大格子,我介入提醒:“你画的钟和真的钟有没有一样?钟面上的数字应该怎么排列?什么方法能更快的对齐数字”逸豪边看着钟边想:“12和6的相对的,可以先竖着画,3和9是横着画。”其他幼儿好像受到了启发,纷纷都在圆形的钟上先画个十字形,再按数字顺序依次写下来,但最后画时针、分针时,由于有十字线的干扰,幼儿的指针长短表示得不清楚,因此,引导幼儿找寻其他办法,如二等分、四等分对折的方式继续画时钟。
分析与反思:
该活动在认识时钟以它的构造、整点、半点为主,在区域里幼儿通过操作,生成新的活动内容:画时钟。随着难度增加,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优点:1、幼儿能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自发生成有关时钟的相关内容。
2、能通过自己的操作,摸索出多种画钟面的方法,并边探索边从中寻找出最合适的描钟面替代物。
3、在引导启发幼儿观察钟面数字后,幼儿懂得运用已学的知识:等分进行操作活动。
不足:1、圆形的钟面局限幼儿的创造与想象,在活动后期可提供其他较规则的图形当钟面,让幼儿进行探索活动,寻找其他图形等分、合理安排钟面数字的方法。
2、应让幼儿画完时针、分针后,把时间用数字写下来,如:8:00,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3、个别幼儿不是以画时钟基本构造为主,而是重在装饰钟面的图案。
调整:下次活动可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时钟的基本特点,能较了解时针与分针、整点与半点的关系后,结合其他已学过的知识,如:等分、对称、顺数、排序装饰等,再进行制作活动。
案例:两次成功的角色介入
今天由于分出10多名孩子到建筑园去玩,角色区这边便变得冷冷清清。以前门庭若市的超市和快餐店也再没有顾客去关顾了。于是这两个地方的孩子都无所事事地朝娃娃家观望起来。他们的这一举动倒也提醒了我。于是,我到娃娃家做客,并邀请在那里做客的琦琦和娃娃家里的妈妈跟我一起去快餐店吃饭,她们都欣然应允。对我带来的顾客,快餐店的贞洁很是高兴,于是我先撤了出来,留琦琦和吴怡在那里吃东西。但是我刚出来不久,她们两个也跑了出来,看到贞洁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我忙过去询问:“为什么她们走了?”贞洁回答:“我也不知道,好象娃娃有病了。”看到贞洁失望的样子,我建议她可以到娃娃家去送外卖,也可以给医院、超市的工作人员送外卖。听了我的建议,贞洁马上跑了出去。
这样玩了一会后,我又发现:快餐店经常是唱空城记,而到娃娃家做客的客人总是破门而入根本不去敲门。于是我提醒娃娃家的客人一定要敲门后再进去,而且又提醒贞洁和小宇不能都离开,要留一个人照顾店里。但是我的要求根本不起作用,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就在这时我看到蒙蒙急冲冲地进到了娃娃家后转身又跑了出来。看到这个情景,我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抓住了蒙蒙,问:“你是去娃娃家偷东西去了吗?”听我这么一说,又看到我一脸严肃的表情,蒙蒙吓傻了,急忙解释说:“娃娃家太乱了,我去给他们收拾。”我紧接着问:“那是你的家吗?”“不是”“那他们家里人认识你吗?”“认——识”蒙蒙有些支吾,显然他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在他的思想里是向来认为娃娃家是可以随意进出的,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事情发生。我拉着他的手向娃娃家走去,到了门前我故意大声地敲了一下门。开门的是娃娃家里的爸爸,还没等他开口,我便自我介绍说:“我是这片的民警,刚才抓到一个人,他冲进你们家又跑出去,你们看看认识他吗?”眼前的孩子们也被我的表情吓了一跳,忙说:“不认识”这下子可有戏好看了,我谢过了主人对我们工作的合作,同时提醒他们要关紧门不要让不认识的人进来。出来时,我看到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如临大敌,再进去的客人也再没有不敲门的现象发生。被我带到派出所的蒙蒙一脸的无奈,因为娃娃家并没有丢什么东西(我曾提醒他们不要随意动人家的东西),被放了回去。
蒙蒙刚走,我又看到快餐店里又不见了人影,原来贞洁和小宇两个分头去了医院和发屋。就在这时我脑筋一转,何不扮演个小偷把他们的东西偷走,这样比空洞的说教是不是对他们的警示会更大。于是我走进快餐店,拿走了烤羊肉串的炉子。当我离开的时候小宇回来了,看到我拿走了东西,他虽感有些奇怪,但是仍没有说什么,在他看来老师拿走什么是很自然的事。一会儿贞洁也跑了回来,她还没有注意到店里的变化。看到他们都没什么反应,我走了进去,也是象刚才一样先做自我介绍:“我是这片的民警,你们店里丢东西了吗?”到这时贞洁才发现店里丢了炉子。于是我继续询问:“你们是什么时候丢的”“我也不知道”贞洁说,“那你们去哪里里了?”这时贞洁和小宇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于是我告诉他们:小偷就是在他们两个都出去的时候进来偷的东西。当然,等我把炉子还给他们以后。我看到贞洁又要出去,但是这一次,她很认真地嘱咐小宇:“你不要出去,看好东西……”
活动后我们进行评议的时候,孩子们都知道蒙蒙为什么被抓,也知道了快餐店为丢了东西。就在这时,龙龙说:“小偷偷东西的时候我看见了。”(因为他们的超市就在快餐店的旁边)我问他:“为什么不报案”他说:“没有电话呀。”于是,大家提议给超市、发屋、医院都要配上电话……
在以前活动区的指导中我们更多的是以老师的身份去指导孩子,而这一次,我先后以警察和小偷的不同身份的介入,成功地指导了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效果很好。
案例:五角星
背景:
《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教师要努力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为此,我机器的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通过我班一次好宝宝的评选。请幼儿自评、互评、结合老师的引导、帮助评价来争夺“五角星”使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肯定与鼓励,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在不同的程度上富有个性地发展着。
案例:
“今天,老师要请你们自己来贴五角星哦,请你们讲讲最近你哪些方面表现的最棒,哪些方面有进步,说说自己的优点,只要你说的在理,就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哦。”“谁愿意来试试?”一开始孩子们都云里雾里的不是很明白,我举了个例子,马上就有几位小朋友举手自述了,慢慢地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了。胆大的顾浩清说:“我吃饭很快的,要吃三碗和四碗。”王超接着说:“我现在吃饭很快了,不讲话了,桌上干净了很多哦。上英语课也很认真,不和小朋友讲话。”“恩,很好,这是你最近进步最大的哦。”“我睡觉睡的好”“我会上课举手发言了”“我上课会坐好了”“我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了,不和他们打架了”“我听老师的话了”……
孩子们不断的收索着自己的进步之处,有些也是日常各环节中老师表扬到的事情。孩子们愿意说,愿意讲,都知道自己有优秀的一面就可以了。通过这个过程,我要做到的是创造一个展现孩子自我成功的机会和舞台。当有的幼儿不敢、不知道说什么*时,我就鼓励、引导他努力去想,鼓励同伴探索他的长处、优点。通过自己的肯定再、加上同伴、老师对他的肯定,更加增强了他的成就、成功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终于,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额头上贴了闪闪的“五角星”,每个宝宝的脸上都流露出无比的幸福、自豪。
反思:
通过此事,使我领会到:《纲要》中的教育评价对孩子发展状况的评价方面提出了“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五角星”往往是孩子们渴望得到的一种对自我的一种评价、鼓励和肯定。“今天我们来评五角星了”这些评价往往都是教师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去评价孩子。
老师们,多留机会让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