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你尊重孩子了吗
发布时间:2021-05-17 幼儿园小熊你长大了吗说课稿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我一直觉得,幼儿教师如果能做到生活中给予孩子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怀,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应该就算是一个好老师,但经历了那件事后,如今这些在我看来都只能算做爱的外在表现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大部分小朋友都睡着了,只有小航一次又一次地去厕所,当他第四次要去厕所时,我二话没说就找听话的艺伦陪他去,帮我看看他到底有没有撒谎,因为我不知道小航是不是想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出去玩一玩。一会儿两个孩子回来了,我发现小航似乎有些不高兴,只见艺伦情绪激动地说:“孙老师,他只尿了一点点。”说完似乎在等我表扬他完成了任务,而小航一直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我什么也没说便让他们俩睡觉去了。
隔了几天,小航中午尿床了,问他原因却怎么都不肯说,我一气之下批评了他一顿。第二天他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出了小航尿床的真正原因。那天,我让艺伦去检查他是不是真的小便了,小航觉的很丢人,他是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不想再让别的小朋友和他一起去厕所检查他到底有没有尿,所以他想尿也不再告诉老师。小航妈妈后来再说的什么我似乎一句也没有听清楚,脑海中一直在想着那天的事,反思着自己的行为:为了追究一个答案,却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对待孩子我们不妨把他看做是一个成人,像我们的同事或朋友,因为尊重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空话。你爱孩子吗?那就请检查自己有没有尊重孩子。你尊重孩子吗?那就请俯下身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世界其实真地很精彩。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尊重孩子的能力
对于刚刚升入中班的孩子来说,学习自己独立地穿.脱衣服也可称的上是一个新的挑战。我班有一个男孩子,平时不爱说话,活动技能掌握的较慢,于是我对他格外注意,每次午睡或起床时,看到他动作笨拙,半天都穿不好衣服,就忍不住上前帮助他脱衣服.穿衣服。久而久之,他穿.脱衣服这件事就被我和阿姨代替了。偶尔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要尊重孩子的能力”,事后我反省这样的“帮助”不但没有使他获得帮助,反而养成了他依赖成人的毛病,每天睡觉时他都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我,正时我的帮助剥夺了他学习脱衣服的权利。我应该把这个权利还给他,于是我先清除他的依赖心理,用语言去鼓励他帮助他,让他在实践中觉得自己行,一定行。渐渐地在我的帮助下,他自己能脱衣服了。有一天,当我再要去帮助他时,他说:姚老师,我自己脱!听了这句话,我发现他的自信心在萌发。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应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相信自己能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随笔:孩子更需要尊重
我班李**是个活泼的小女孩,总是围着我和我说这说那,可以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和我也没有拘束感。
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变了,变得沉默了,我叫她时,她总是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也不说话只是用摇头和点头来回答我的问题,上课也变得不积极了,一开始我没大在意。可这天早上,她妈妈给我打来电话说,李**在家不起床了,哭着说不上幼儿园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李**这几天的变化没那么简单,于是我就回想,到底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呢?突然我记得有天中午,我在整理卫生时,李**和另一个小朋友帮我做值日,她高兴的跑到我跟前兴致勃勃的和我说了很多事情,由于我当时心情不是很好,只是“嗯”“啊”的应付她,没和以前一样和她聊天,从那以后,她就变得沉默了,想到这里我有点内疚,真不应该敷衍她,决定向她道歉。等她到园后第一时间把她叫到办公室,跟她沟通并说老师做的不好,请原谅等之类的话,我发现她的心结慢慢打开了,又露出了甜甜的笑脸。
经过这件事我进行了自我检讨,其实孩子更需要尊重,作为老师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然不知不觉就会伤了孩子的自尊。
教育随笔:孩子,你变了
**才二十三个月,年龄在班上的小朋友中小一点,比较调皮(也可以说调皮有点过分了),老师上课他喜欢走来走去,还拿着小汽车在地板上磨擦出“吱吱”的声音。喜欢把教室里的积木一个一个往窗外扔和其他孩子争论时还要打人。
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要苦口婆心的劝说,他答应了一会就没事,给他讲很多道理,做事,但收获甚微,跟家长也经常沟通,但没起到效果,于是我改变了策略。
首先,他能主动参与活动,我就马上表扬他,让他明白,老师欣赏他这种行为。其次,我开始处处留心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寻找合适的时机对他进行教育。后来我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爱帮老师做事情,爱收拾玩具、爱当值日生等。于是我有意安排他做这样的事情,当众表扬,奖他五角星,他心里美滋滋的。做的也更积极了。在这些基础上,我对他提高了要求,他也慢慢的接受了,有一次,活动结束有点晚了,平时我总喜欢请一个小朋友分分勺子,但今天我一看时间,来不及了,我就自己动手分。我正在发勺子时,**跑过来忽然对我说:“张老师,嗯、嗯、嗯。”(这个孩子开口比较晚,最多能说三、四个字)我想他大概要替我发勺子吧,我给了他一些,他可高兴了,一个一个放入小朋友的碗里。当时我真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当然,**毕竟是只有二十三个月大的孩子,某些时候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时候和同伴发生矛盾时,他还会动手打人,有时还要看看我在不在,但他毕竟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由此我也意识到,没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细心的饿观察,根据他们自己的特点进行指导。同时还要仔细思考,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教育随笔:老师你看清了吗
一日生活皆教育,时时处处无小事。
新学期刚入小托的孩子总是特别难带,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安静,我行我素。其中一个叫梦东的孩子特别调皮,总是好掺合到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中去,一会惹事了再离开。然后再到另一孩子活动中看看。每当有争执了发生我会批评他,而他都撅起小嘴,满脸不高兴。
一天,户外活动时,航航小朋友哭了。“怎么回事?”,我连忙问。“是梦东推我了。”我于是加重了语气问:“梦东是这样吗?”他一声不吭的走开了。我又说:“为什么不道谦?”他还是不说话。这时旁边的港港小朋友说话了,“是航航先推的梦东,他才还手的”。“是这样吗?”梦东点了点头。原来错怪他了。
从此以后,我特别注意梦东的一行一动,看他是否真的是惹事,其实不然,他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孩子,只是有时方法不对,而引起误会,我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你不要急于批评,而是先了解因果,公正对待,久而久之,孩子有什么事都喜欢跟我说了。
教师的主观思想往往导致错误的教育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他们受到无谓的伤害。因此,当面对孩子之间的争执,应蹲下身子,放低姿态,把解释的权力让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处理,教师加以指导,也许会更好。伟大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与儿童打交道,需要观察而不是打探。”
教育随笔:尊重孩子心中的美
在美术活动《小鸟回家》上,孩子们要用小手撕出小树叶贴在光秃秃的树干上,起初,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彩纸,有些孩子很疑惑,“树叶是绿色的呀!”我为孩子们解释到:“秋天也有黄色的树叶和红色的树叶呀,颜色多了,大树会更漂亮的,小鸟也会更喜欢这样的家,对吗?”孩子们开心的接受了我的提议,接下来,我引导孩子们说一说树叶的形状,孩子们都能说出椭圆形,两头尖尖的,于是我示范撕出符合树叶形状的绿色纸片贴到了大树上,孩子们很是欢喜,轮到孩子们撕树叶了,气氛突然变得消极起来,原来很多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撕出“标准”形状的树叶,还有些孩子拿着正方形、三角形的树叶给我看。
《指南》中指出,3-4岁的幼儿表现与创造美的目标是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我们在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的同时,也要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营造安全的心灵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我们应该与幼儿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
说实话,看到这些特殊形状的树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可能孩子们感觉到了我的消极情绪,因此,好多小朋友都纷纷放弃了撕树叶,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不妥的行为,于是,我开始鼓励孩子们不要放弃,赞赏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帮助孩子们往大树上贴树叶,看到形形色色的树叶装饰着大树,孩子们也逐渐恢复了开心的情绪,并积极的给大树装扮上更多漂亮的树叶,原本只有树干的大树开始丰满起来,孩子们开心极了,纷纷嚷着,“小鸟一定会很喜欢的。”
教育随笔:爱,孩子感受到了吗?
我曾这样问过班上的孩子:“爸爸妈妈爱你们吗?”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爱----”“他们是怎样爱你们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妈妈给我买好吃的”“爸爸买枪给我了”“妈妈给我买好看的衣服”……突然,一个女孩子回答说:“我烦透妈妈了,早上我要穿裙子,她不让,还打我。哼,还爱我呢!”其他孩子也高声应和起来,顿时一次谈话活动竟演变成了孩子们的“控诉会”,我大吃一惊,孩子们为什么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呢?
其实,孩子们不是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们只是不懂得什么是爱。在他们眼里,只要爸爸妈妈顺着他们,就是爱他们。当爸爸妈妈逆着他们意的时候,就认为爸爸妈妈不爱自己。因此,就出现了孩子们激烈地“控诉”父母这一幕。
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控诉”时,是否也应该反省一番:我们平日里是怎样爱孩子的?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我们有没有无意识地伤过孩子?……
相信没有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我相信一定有不会爱甚至失去理智而伤到孩子的家长。其实,爱,不是件容易的事。关心冷暖、做可口的饭菜是爱;给孩子讲故事,哄孩子睡觉是爱;爱是和孩子在一起时全心全意;即悉心呵护又能放手,让孩子在摔打中成长;爱更是一天一天信任地等待。
当你把这样的爱给与孩子,相信他们一定能逐渐的体验到、感悟到;而孩子也会将这份深厚的爱蕴含在他的生命点滴中,播撒给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育随笔:孩子在家玩够了吗
教育随笔:孩子在家玩够了吗
我发现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国家的幼儿普遍在幼儿园时间过长。美国的幼儿园,一般都是3点半离园。孩子回家还能玩很长时间。而且,春假、冬假、感恩节、国庆节等等,各种假期繁多,孩子有充分的机会松弛,享受家庭。尤其是夏天的假期,往往一放两三个月。美国也有许多妈妈上班,所以有的幼儿园也提供暑期课程,但基本上是游泳、看戏、郊游等“玩”的活动。家长和老师的共识是,幼儿园的首要功能是帮助孩子发展,这样有张有弛,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幼儿教师的工作非常辛苦,她们经常休息充电,也能够在工作时对待孩子更耐心。而我们国家的幼儿园,过去首要目的是为家长服务,让家长腾出精力来工作。因此,孩子不仅在园时间长,不少孩子还进入全托。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寒暑假,而且往往放学比幼儿园还早。孩子在园时间长,必然在家时间短,总觉得在家没呆够,就会影响上幼儿园的积极性。曾经有一个孩子,已经适应了,又突然开始不爱上幼儿园。妈妈非常奇怪,他以前很爱来的呀!我和妈妈聊天,发现原来是由于搬家,刚把孩子心爱的家具和玩具从外地运了来。孩子在家没享受够,自然不想来园。妈妈听了我的解释,每天4点就接他回家,很快,他又高高兴兴地来园了。还有别的情况,比如家里有了新的玩伴,爸爸最近下班早了等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幼儿园往往4点放学,孩子可以在小区里和小朋友玩,交不同年龄的朋友。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全家围坐,其乐融融。虽然受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限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人在父母下班前照顾孩子,但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尽力而为。
家庭和幼儿园有着根本的区别。目前我们国家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成年人和孩子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孩子可以得到家长的充分关注。而且,孩子可以随意挑选想玩的玩具,不会有人和他争抢,不需要等待。因此,孩子在家里的状态非常放松。在幼儿园则不然。尽管许多幼儿园已经提高了师生比,可是从小习惯了一对一关注的孩子往往还是觉得受到了冷落。另外,自己看中的玩具,可能别的孩子在玩,自己需要等待。小朋友之间还会发生一些小小摩擦,小小不快。幼儿园的这些不愉快,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通过这个过程,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可是,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不同空间环境的转换,需要放松,还不会充分表达和宣泄的孩子就更是这样。
幼儿园和父母都应该认识到,家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孩子只有尽情享受家庭,才能充分享受幼儿园。
教育随笔:尊重自主
近日在进行远程培训学习的时候,学了有关幼儿园教师的师德规范,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尊重幼儿时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谨记的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教育理念旨在尊重幼儿的自主性,而每位教师的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每位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支撑着,要想教师在日常的保育教育工作中能够真正的做到尊重幼儿,那么他就要树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观念,并且这个观念是其十分认同并且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在实际的保育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有这一观念的,但是这一观念没有成为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和保证幼儿的安全问题,“高控”现象出现了。这是因为老师们对幼儿的态度并没有完全的转变,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儿童观上,认为幼儿是需要教师来教的,而不是自己自主发现的。同时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教育保育工作时又要保证幼儿的安全,加上目前幼儿园实施的是班级授课制,让教师们对幼儿又有了更多的限制。可见有了这个观念不行,必须要让其成为教师的教育理念,而面对那么多幼小的儿童,教师有需要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来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同时尊重幼儿的自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成长。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时候,我也常常犯这种错误。记得在小班的时候,我发现班里幼儿的绘画的能力相对的薄弱,绘画能力代表了幼儿手指的小肌肉的发展,这让我十分的着急,在绘画过程中对幼儿的要求也就更加的严格,对幼儿的限制也多了,渐渐地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不高了,原本听到画画很开心的孩子们对画画也反应平平。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适,我的本意是为了让幼儿的小肌肉得到发展,但是却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得不偿失。在一次有关春天的绘画活动中,我改变了自己的方法,带孩子们出去感受春天,请幼儿将看到的春天说一说,互相交流,鼓励幼儿大胆的画自己喜欢的春天的模样。孩子们给我展示的画中有的没有流畅的线条,有的没有炫丽的色彩,但是画里有的时孩子们的奇特想法,有幼儿最真实的感受,比如有个幼儿说春天很暖和,他画了好几个太阳来表现这种温暖。
尊重幼儿的自主并不是等于幼儿的无限制自由,尊重幼儿的自主是建立在纪律之上的自主。著名的幼儿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蒙台梭利指出,自由并不意味着应该支持儿童毫无目的地、放任地、无规则地活动。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意味着使人得到了自由,只有做正确事才会得到自由。既要尊重幼儿的自主,又要给予其纪律的约束,那如何做到呢,就如蒙台梭利所认为的,自由是有纪律的自由,纪律是自由基础上的纪律,纪律不是靠强制出来的,而是幼儿“一种内在的约束品质”,让幼儿自己感受到一个自由而有纪律的氛围。在一日常规活动中,区角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班级里总有几个“热门”区角,但是进区规则里往往限制了幼儿进区的人数,这就导致了很多幼儿想玩而又玩不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开展了一节谈话活动,请幼儿自己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区角,引导幼儿发现现在的区角规则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幼儿说我玩不到他想要的区角,有的幼儿说玩着玩着就不想玩了,想换玩具……针对这些问题,请幼儿互相讨论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我请幼儿按照自己讨论的规则来进区角,通过一次一次的讨论,一次次的进区玩,幼儿最终对于区角的人数限制取消了,并且每个幼儿玩的区角也不限制于一个了,而是互相开放的。一开始我担心幼儿会发生争抢行为,后来我发现幼儿之间会互相的监督,在幼儿自己制定的规则中,幼儿的规则意识更强了。
面对现在的幼儿园教育实际,如何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幼儿的自主,恐怕不是那么的容易,也不仅仅是幼儿教师一方面需要努力、提升,它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有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理念,有家庭和幼儿园的相互配合,更有整个社会大教育环境的转变。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我相信随着一点点的进步,终有达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