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拒绝当客人

发布时间:2021-05-17

幼儿园当老师游戏。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案例:拒绝当客人”,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今天,玩娃娃家。我给孩子提供了四个角落,分成四个组,每组请一个妈妈,然后由妈妈自由挑选组员。

第一组的妈妈是文文,她请了敏敏,蕾等六位小朋友,一一分工,各司其职,忙开了;

第二组的妈妈是晓谕,她去请瑶瑶,瑶瑶摇摇手,不愿意。晓谕又另外邀请了其他小朋友;

第三组的妈妈是天天,她也去请瑶瑶,可是也被瑶瑶拒绝了;

第四组的妈妈是小逸,她没有去邀请瑶瑶。

很快,孩子们都到了“自己的家”,就剩下瑶瑶一人了。晓谕又来请了两次,五分钟后终于也选择了放弃。

于是,我走了过去,问瑶瑶:“晓谕邀请你,你为什么不去呀?”她没有回答我。我又问:“那么你想去哪一组呢?”她犹豫了一下,指了指文文这组,我恍然大悟。她大概是想和敏敏一起玩吧!因为她们是好朋友。了解了她的心事,我让文文过来邀请她,文文拉着她的手,热情地向他们小组的成员介绍“新来的客人”,于是全组的人都马上热情地来招呼瑶瑶吃东西,可瑶瑶却什么也不吃。文文又想办法,给她看电视(用塑料箱倒过来替代),可瑶瑶还是不感兴趣,文文只好请敏敏陪她玩,哪知道瑶瑶也不乐意,还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不声不响。

我一直在观察着,猜想瑶瑶是不愿意当“客人”?我尝试着问:“瑶瑶,你想当娃娃的什么呢?姐姐?妈妈?”显然我猜对了,我的提问很快有了答案:“我也想做妈妈。”“那你问问这组的小朋友,好吗?”瑶瑶点点头。瑶瑶鼓起勇气,问了大家,大家都同意了。再过一分钟看她,脸上已然有了笑容,正高兴地和敏敏在喂娃娃吃饭呢!

分析:

1、瑶瑶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对内向的孩子,耐心最重要。不要粗心地马上帮她决定应该怎么做,要善于观察,理解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行为。

2、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行为支持。小班的孩子模仿性强,游戏时喜欢与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许多“妈妈”、“姐姐”、“爸爸”等,对此他们感到很满足,并未感到不合理。在小班的娃娃家里几乎没有“客人”,所以,教师可以充当这个角色,作为玩伴参与进去,逐步带动孩子来了解“客人”的角色,喜欢“客人”的角色。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案例:当孩子有错时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调皮的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情,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经过老师的教育,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这时老师是否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你了解孩子吗?你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否合适?

案例实录:

午饭时候,我和搭班老师正一起给小朋友盛饭,突然发现沈佳乐和贾奕韬小朋友不在自己的饭桌上,于是我们找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就是不见踪影,我们询问孩子也都说不知道,这下我们两位老师急得团团转,心里很是难过,同时也很生气哦!正在我着急的时候,陈老师在午睡室里的小房间门口叫着我,我问:“是不是找到了?”“小朱,你过来看呀!”我随着陈老师的叫喊声走了过去。当我一到小房间门口我惊呆了,储藏室里一片狼戢,有三个小家伙正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面不知所云的看着我们两位老师。

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教师是应该运用批评、命令、说教甚至惩罚的方法呢还是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错误,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

陈老师就吓唬他们三个:“你们就一直呆在里面好了,别出来了,把你们三个关在里面不让你们回家了。”说罢,就把门关上,里面马上一片哭声。打开门一看两位小朋友是哭的来直喊爸爸妈妈,就只有贾奕韬小朋友一点都不害怕没有哭声,只是把脸拉的长长的。陈老师说:“这个厉害的,都不怕不哭,让他一个人呆在里面。”贾奕韬还是不哭。

我就说:“现在老师让你们先去吃饭,你们吃好饭了就马上过来把这里整理干净,你们怎么翻出来的就怎么翻回去。”我让贾奕韬留了一下跟他谈了谈:“贾奕韬,你知不知道刚刚老师急死了!贾奕韬不见怎么办?等下爸爸妈妈来接贾奕韬,知道贾奕韬不见了还以为被坏人给带走了。爸爸妈妈会哭的,知道不?老师刚刚也急的差点都哭出来了!”他听了后,马上神情不对,眼泪在眼眶里转动。我知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就接着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以后还这样了吗?”他马上回答:“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接着我就让他去吃饭了。

午睡时间到了,我却发现贾奕韬没在自己的床上,我正要找他时,我听到储藏室里有声音,过去一看,是贾奕韬一个人在那里正整理着被他们翻出来的东西。我一下子就被他感触到了,他是真正的感悟到自己刚才的错误,所以他把老师说的话记在了心里,也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负责。我马上叫来另外两位一起跟他翻东西的幼儿,让他们跟贾奕韬一起把储藏室整理干净。没过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都出来睡到床上去了。我进储藏室一看,很满意,他们把自己翻出来的东西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好了,而且整理的很干净。

分析以及反思:

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斥责,那会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教师这种消极的制止和纠正的行为,很容易激起幼儿的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事情,对人们就越有吸引力,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还不能正确分辨是非的孩子。我没有吓唬孩子,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我和孩子的关系是友好的,并且我建议孩子吃好饭以后整理活动室,孩子欣然同意了,并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把活动室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告诉我们:一个宽容和接纳的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激励幼儿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

宽容和接纳意味着老师要善待孩子的错误,我们应该从幼儿自身学习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积累经验的角度来看待幼儿所犯的错误,而不仅仅是将幼儿的错误看作是不符合正确标准的,更应该看作是他们自身获取经验的必须途径;有时教师更加应该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他们创造性的、充满想象力的言行举止等。

案例:当意外发生时


案例背景:

佳敏是一名中班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小女孩。虽然不怎么爱说话,没有其他孩子般特别活泼好动,但绝对是个能干的孩子,什么事她都能做得很出色,办得很妥贴,老师也特别喜欢请她来帮忙,让她做小老师,是孩子们心中公认的大姐姐好孩子形象。

案例描述:

早上晨间活动时,我从办公室拿了钥匙打开了活动室的门后顺便让佳敏帮我把钥匙牌放回办公室。佳敏很快就完成任务回到了队伍中。接着便开始做早操,当第一个教学活动要开始前的几分钟里,一个小朋友从口袋中摸出了5毛钱交给了我,说是早上买早饭剩下的(我们有一个惯例,口袋里的一些小东西比如钱之类的带来幼儿园后为确保安全要主动交给老师,放学后老师会发还与他),佳敏也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元钱交给了我。

事情到这里本该告一段落,可到了中午午睡时,几个老师有时间凑在一起坐下来备课的时,隔壁班的老师问我:“你们班有没有小朋友拿了楼下办公室桌子上的一元钱?”“没有吧。”当时我很纳闷。早上去过办公室的只有我还有佳敏,其他班的孩子没有进过办公室可以排除,另外的人自然也没有进入的可能。马上我又想起早上佳敏交给我的一元钱,会是佳敏吗?我也很犹豫,决定找个机会私下问问佳敏。

点心吃好后,我安排了幼儿自由活动,我则轻轻走到了佳敏的身边,佳敏正和一个小朋友聊着天。我很随意的提醒道“对了,佳敏,你的钱还在我这,等会儿别忘记带走……今天这钱是谁给你的?”她想了想然后告诉我说:“不是谁给我的,是我从家里的地板上捡到的。”“哦,是这样的。”我接着又说:“刚才汤老师跟我说,她的三块钱中的一元钱可能掉地板上不见了,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拾走了,你的小眼睛最厉害,能不能帮老师去找找。如果你知道的话能不能告诉老师。”说完我便走开了。佳敏则一直安静的站在一边似乎考虑着什么问题,过了一会儿,她慢慢地走过来告诉我,“老师,我是从地上捡到的。”声音很轻。“哦,是这样,那该怎么办呢?”“我把钱放还到办公桌上去好了。”声音立刻较之刚才响亮多了,半分钟后,佳敏又跑回来了,脸上红扑扑的,绽开着笑容,我也对她投去了肯定而善意的笑容,佳敏迅速加入了小朋友的活动中去了。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幼儿出现了一种不良行为,教师面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的处理方式上值得进行分析探讨。不难发现,教师在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中都对孩子抱着尊重信赖的态度。其一,表现在当教师知道了极有可能是佳敏拿了钱之后,并没有急着找佳敏质问清楚,而是决定找个机会私下问问。如果在大家面前问势必会让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情,当大家都在议论汤老师的钱丢了的时候孩子会有很大精神负担,甚至会产生恐慌心理,而

教师从态度上轻描淡写它,孩子的心理压力便不易产生;其二,教师询问问题的方式语言始终表现着试探性的不露痕迹,让幼儿处于一种随便聊聊的氛围,愿意将事情告诉老师,而不是一下子就问到点上,使孩子紧张而有敌对不愿表露的情绪;其三,教师在询问过程中用了一个小小的试探策略,从与孩子谈捡到钱到汤老师也钱不见,你的小眼睛最厉害,能帮老师找找吗?一环一环紧紧相扣又很自然,没有让幼儿觉得说教师逼她承认什么,或者怀疑她,不相信她。反而使幼儿觉得老师特别信赖她,同时也对老师产生了极强的信任感,特别是教师在请幼儿帮助找钱后故意轻轻走开,并没有对幼儿施加什么压力,可以看出幼儿此时也在静静的做思想斗争。最后,幼儿主动的告诉老师钱是在幼儿园里捡到时,很明显,幼儿已经通过思想斗争,知道自己做错了,而教师不带半点责怪的问道“哦,是这样,那该怎么办?”为幼儿主动把钱交还的行为搭了一个台阶作用。幼儿的心理负担解下便成了一件顺利的事儿。在这里,教师尊重幼儿人格,保护幼儿童心的儿童观起了重要的作用。《纲要试行》指出社会领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可以想象,本案例中教师不是以这种尊重、宽容的态度,而是去一味证实事件的真实性后进行一翻较为严厉的教育批评,言语说教,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孩子对错误的认识也不见得会有如何深刻。

案例反思:

在教师以尊重信赖的态度下处理完这件事件之后,有一点仍然值教师进行反思,为什么这样的行为错误会在佳敏的身上发生。这是偶然吗,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行为的产生,仅仅是因为好奇吗?我想不止。事后我了解了佳敏的一些家庭情况,佳敏的父母一直以开小吃部营生,工作性质决定他们每天接触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收钱、找钱、放钱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佳敏则在一旁耳濡目染,刺激多了,孩子也对钱产生一定的好奇。父母经常说起小吃部工作的辛苦,懂事的佳敏也在情感态度上接纳了父母的观点,有时也帮着父母做一些收钱的事儿,孩子对钱也有一种占有的喜悦。另一方面,佳敏的父母对孩子行为习惯上的要求也较为严格,对孩子随意拿人家东西方面的教育则是千叮万嘱,交待再交待,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可结果却是孩子已然拿了人家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家长的这种单一呆板的郑重说教起了强调意识的反作用。鉴于此,为了根本上帮助幼儿改掉毛病,首先从家长工作着手。事后我与家长进行了及时沟通,并明确提出,不能因为孩子有了这种不合理行为便立刻训斥、批评,建议家长在忙中抽时间多与孩子交流,注意教育方法,走近孩子的心灵。同时要求家长多与教师交流,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改正错误。其次,在得到家长全力配合的同时,更要利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集体教育机制。我们生成了以《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语言活动《贪心的鸭妈妈》,音乐活动《一分钱》、《我们都是乖宝宝》等,展开了主题谈话活动,《我捡到了钱的时候……》让孩子懂得捡到东西该怎么办,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该怎么做,贪心拿了别人东西之后会怎样的道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也就是说,一个适宜于教育的环境首先应在气氛上应是宽容和接纳的,通过各种形式内容的教育活动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幼儿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私与淡化占有欲望。

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要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人格的积极健康发展。幼儿的心灵是善良的,但思维是幼稚的,这种幼稚常常表现出冲动与错误,对孩子的冲动错误,行为偏差,绝不能一味地责备,而要善于发现,及时加以引导,教师要以一种关爱、宽容、接纳、倾听的态度来处理意外的发生,那么意外的背后会是另一片景象。

案例:当孩子的告状时


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幼儿喜欢告状?

●孩子的告状意识是天性的吗?

实录:

到老师面前告同伴的状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孩子们最流行的行为了。一天下来,不知听到多少孩子的告状声。一次我刚吃好饭,刚走进班级就看见贝贝跑过来对我说:“杨老师,超超又打我了。”后来我了解了情况才知道,原来是中午吃好饭,大家都在看书的时候,贝贝拿了超超最喜欢看的《十万个为什么》,于是超超就跑过去要问她拿那本书,可是超超也不是好“欺负”的孩子,她哪肯把书给贝贝,于是她就说:“这本书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为什么一定要给你看呢,我就不给你看!”这可好,在家就要风得风的“小皇帝”,他哪受得了这等气,但是他还是忍住没有“动手”。正巧在这个时候我走过去,贝贝就向我告状了。(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都不可以受一点的委屈,自己都没有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就去告状了)。甚至有一次华华的美术作业上不小心被别的小朋友画到了一点,他就跑过来向我告状了。

反思:

为什么幼儿这么喜欢告状呢?幼儿并非天生就会告状的,他们之所以学会了告状,是与他们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有关的。一些家长过于保护幼儿,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生怕幼儿出去之后受到别人的欺负,与别人发生口角、打架等行为。所以成天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也有些家长在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不是教幼儿如何与同伴自行解决问题,而教幼儿如何去求救老师,或者是教孩子以牙还牙,又或者就是亲自出马替孩子解围,给了幼儿一种错误的意识,即“有问题找大人。”当然我们受保护弱者的传统思想影响太深,往往对弱者给予过多的同情和保护,这也是幼儿告状意识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幼儿长期处在家庭和成人的保护下生活,慢慢地就可能变成一个缺乏独立性,缺乏处理事物能力,依赖性很强的人。

幼儿告状的内容不外乎几种:一是受欺负,二是利益受到损失,三是打抱不平。然而,幼儿告状之后出现的种种表现及后果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有的幼儿告状成功了,就会露出窃窃自喜的样子,进而会得寸进尺,而有的幼儿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要,使得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更差了。因此,我们就应正确对待,要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当幼儿遇到争执或委屈时,家长不必担心、不必心痛、不必马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给他们自己处理问

题的机会,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对犯错误的幼儿进行直接的批评,警告或适当的惩罚,当这些手段产生效果时,我们可以给予他表扬,肯定,以强化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依赖性教强的的孩子,要注意引导,让他学会协调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宽容,使自己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自然更融洽。

一个充满自信、能充分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人,绝不会是遇事就会搬救兵、爱哭闹、爱告状的人,他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尝试、去独立思考、去自己做判断、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在同伴中才更具有威信、更具有号召力。

案例:不妨让孩子当“小老师”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有一天,在早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平时不太爱讲话、做事有点拖拉的王子木小朋友对我说,他会用纸做立体的小天鹅了,还说他是从《大风车》中学来的。现在他想做一只,并请我给他提供大一张大一点的硬纸。我立刻满足了他的要求。于是,他高兴得又是画,又是剪。一会儿,一只美丽的立体天鹅做成了,还真像。接着,他又同我商量:想教小朋友做。这时我有点犹豫了,按常规当时是我组织教育活动的时间了,但我又不忍心扼杀孩子的这个愿望。敢于提出这种要求的孩子还是第一个,更何况是在学习时很被动的王子木。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由王子木代我上一次“课“,满足他的要求。主意一定,我和王子木一起快速地准备了各种材料。我把孩子们组织好,王子木细致地讲解、演示”天鹅“的做法。活动室里异常安静,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这位“小老师”。孩子们开始操作了,“小老师”耐心地指导着有困难的同伴,还真像那么一回事。现在当“小老师”的王子木与平时简直判若两人。在他的指导下,其他小朋友完成的作品也出乎意料地快捷、完整。王子木和小朋友们还有我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是满足!是成功!是赞叹!

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第三天又有几位小朋友(包括王子木)跑来对我说:“老师,我看图书学会做帽子了,我想教小朋友做帽子。”“老师,我跟小姐姐学会做不倒翁了,我也想教

小朋友做不倒翁。”哟!这可给我出了个难题。这样下去准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其他的教育目标什么时间来完成呢?孩子要全面发展,也不能只做手工啊。于是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问题”,组织孩子们讨论。在我的启发、诱导下,他们很快做出了决定:每周周末开展一次“跟我学”的主题活动,由自愿者当“小老师”,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材料自己筹备,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他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小老师”。

经过几次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原来不爱说话的孩子当起“小老师”来也滔滔不绝地讲话,不爱做手工、动手能力弱的孩子也想方设法向家长、电视、图书讨教,并能将捕捉到的新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同伴。总之,这项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又激励孩子们去寻求、去探索、去实践。这种积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和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评析

当幼儿的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视作宝贵的教育资源。

这一教育事例,让挖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幼儿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疾患发生矛盾时,教师如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满足其意愿,及时地调整教育计划,自然地将教育融入幼儿的需要之中,幼儿就会成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者。同时,教师尊重、平等、接纳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表达的自信。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会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基石。

当幼儿的交流愿望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刘老师采用了如下教育措施:

1.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表现的舞台。

面对孩子的请求,刘老师敢于打破“教师教,幼儿学”的教育模式,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接纳幼儿的想法,与幼儿进行角色互换,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他们能以小老师的身份在集体面前进行表达,进行分享。同时,老师又和他们一起进行教学准备,为幼儿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当面对众多孩子的请求时,刘老师充分相信他们,将自己的“顾虑”作为问题交与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进行决策,使更多的孩子都有了表现与表达的机会。由此,产生了系列活动。

2.让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小老师”系列活动是由幼儿发起、以幼儿为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首先,“教”者要自己努力学习教的内容,选择教的内容。其次,要自己制订“教”的计划,准备教的材料。在教的过程中,他们要自己组织语言,并学习如何通过语言传递自己的经验。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教”者要主动地运用和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从而使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了语言的意义,提高了语言能力,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有一天,在早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平时不太爱讲话、做事有点拖拉的王子木小朋友对我说,他会用纸做立体的小天鹅了,还说他是从《大风车》中学来的。现在他想做一只,并请我给他提供大一张大一点的硬纸。我立刻满足了他的要求。于是,他高兴得又是画,又是剪。一会儿,一只美丽的立体天鹅做成了,还真像。接着,他又同我商量:想教小朋友做。这时我有点犹豫了,按常规当时是我组织教育活动的时间了,但我又不忍心扼杀孩子的这个愿望。敢于提出这种要求的孩子还是第一个,更何况是在学习时很被动的王子木。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由王子木代我上一次“课“,满足他的要求。主意一定,我和王子木一起快速地准备了各种材料。我把孩子们组织好,王子木细致地讲解、演示”天鹅“的做法。活动室里异常安静,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这位“小老师”。孩子们开始操作了,“小老师”耐心地指导着有困难的同伴,还真像那么一回事。现在当“小老师”的王子木与平时简直判若两人。在他的指导下,其他小朋友完成的作品也出乎意料地快捷、完整。王子木和小朋友们还有我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是满足!是成功!是赞叹!

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第三天又有几位小朋友(包括王子木)跑来对我说:“老师,我看图书学会做帽子了,我想教小朋友做帽子。”“老师,我跟小姐姐学会做不倒翁了,我也想教小朋友做不倒翁。”哟!这可给我出了个难题。这样下去准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其他的教育目标什么时间来完成呢?孩子要全面发展,也不能只做手工啊。于是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问题”,组织孩子们讨论。在我的启发、诱导下,他们很快做出了决定:每周周末开展一次“跟我学”的主题活动,由自愿者当“小老师”,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材料自己筹备,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他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小老师”。

经过几次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原来不爱说话的孩子当起“小老师”来也滔滔不绝地讲话,不爱做手工、动手能力弱的孩子也想方设法向家长、电视、图书讨教,并能将捕捉到的新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同伴。总之,这项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又激励孩子们去寻求、去探索、去实践。这种积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和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评析

当幼儿的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视作宝贵的教育资源。

这一教育事例,让挖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幼儿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疾患发生矛盾时,教师如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满足其意愿,及时地调整教育计划,自然地将教育融入幼儿的需要之中,幼儿就会成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者。同时,教师尊重、平等、接纳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表达的自信。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会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基石。

当幼儿的交流愿望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刘老师采用了如下教育措施:

1.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表现的舞台。

面对孩子的请求,刘老师敢于打破“教师教,幼儿学”的教育模式,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接纳幼儿的想法,与幼儿进行角色互换,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他们能以小老师的身份在集体面前进行表达,进行分享。同时,老师又和他们一起进行教学准备,为幼儿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当面对众多孩子的请求时,刘老师充分相信他们,将自己的“顾虑”作为问题交与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进行决策,使更多的孩子都有了表现与表达的机会。由此,产生了系列活动。

2.让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小老师”系列活动是由幼儿发起、以幼儿为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首先,“教”者要自己努力学习教的内容,选择教的内容。其次,要自己制订“教”的计划,准备教的材料。在教的过程中,他们要自己组织语言,并学习如何通过语言传递自己的经验。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教”者要主动地运用和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从而使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了语言的意义,提高了语言能力,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案例:孩子们吵着当小狗


娃娃家里有五六个小朋友,灿灿和聪聪在吵,惠惠来告诉我:“老师,老师,灿灿和聪聪在吵着当小狗。”我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不愿当爸爸妈妈,反而都争着吵着当小狗呢?我安静地观察,只听灿灿在说:“我是小狗,我可以不干活,吃东西,家里脏了也不用整理。”哦,原来小狗的乐趣是可以好吃懒做。我这才明白他们争着当小狗的真正原因。

看见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正面教育:“人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世界,人劳动是最光荣的。小狗、小猫是动物,它们与人不同,它们得不到人的尊敬。”可孩子听了似懂非懂。我忽然感到这样的教育是如此的无力。于是,我想:如果我们将儿童放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之中,让幼儿自己作出判断。再组织讨论,结果会怎么样呢?

第二天午餐前,我又一次组织孩子们对此展开了讨论。洋洋说:“狗是动物,它只能靠人们喂养来活着,如果不听主人的话,会被主人赶走。”元元说:“如果是猎狗很辛苦的,每天要听警察叔叔的话训练。”

反思:

儿童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能动的主体,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模仿社会中的一切自然现象。所以,我们应在指出他们不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同时,让他们到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去观察,去经历内心冲突,去积极体验,从而真正理解社会中的道德认知和良好行为。

在本案例中,当我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模仿小狗,而且对小狗的好吃懒做心生羡慕,已分不清人和动物的本质,便立即意识到这一现象不容忽视。但当我发现说教方法不奏效时,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让孩子把问题带回家,通过调查、观察、讨论、发现问题,同时也解决问题,教育效果佳。由此可见,在贯彻落实>时,要想把先进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化为教育实践,惟一的办法是到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磨合。

幼师资料《案例:拒绝当客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当老师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案例:当意外发生时 案例背景: 佳敏是一名中班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小女孩。虽然不怎么爱说话,没有其他孩子般特别活泼好动,但绝对是个能干的孩子,什么事她都能做得很出色,办得很妥贴,老师也特别喜欢请她来帮忙...
    2021-05-28 阅读全文
  • 案例:当孩子有错时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调皮的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情,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经过老师的教育,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这时老师是否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如何对待孩子...
    2021-05-25 阅读全文
  • 案例:当孩子的告状时 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幼儿喜欢告状? ●孩子的告状意识是天性的吗? 实录: 到老师面前告同伴的状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孩子们最流行的行为了。一天下来,不知听到多少孩子的告状声。一次我刚吃好饭,刚走进班级就看...
    2021-06-02 阅读全文
  • 案例:不妨让孩子当“小老师”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有一天,在早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平时不太爱讲话、做事有点拖拉的王子木小朋友对我说,他会用纸做立体的小天鹅...
    2021-06-08 阅读全文
  • 案例:孩子们吵着当小狗 娃娃家里有五六个小朋友,灿灿和聪聪在吵,惠惠来告诉我:“老师,老师,灿灿和聪聪在吵着当小狗。”我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不愿当爸爸妈妈,反而都争着吵着当小狗呢?我安静地观察,只听灿灿在说:“我是小狗,我可...
    2021-05-24 阅读全文

案例背景: 佳敏是一名中班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小女孩。虽然不怎么爱说话,没有其他孩子般特别活泼好动,但绝对是个能干的孩子,什么事她都能做得很出色,办得很妥贴,老师也特别喜欢请她来帮忙...

2021-05-28 阅读全文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调皮的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情,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经过老师的教育,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这时老师是否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如何对待孩子...

2021-05-25 阅读全文

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幼儿喜欢告状? ●孩子的告状意识是天性的吗? 实录: 到老师面前告同伴的状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孩子们最流行的行为了。一天下来,不知听到多少孩子的告状声。一次我刚吃好饭,刚走进班级就看...

2021-06-02 阅读全文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有一天,在早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平时不太爱讲话、做事有点拖拉的王子木小朋友对我说,他会用纸做立体的小天鹅...

2021-06-08 阅读全文

娃娃家里有五六个小朋友,灿灿和聪聪在吵,惠惠来告诉我:“老师,老师,灿灿和聪聪在吵着当小狗。”我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不愿当爸爸妈妈,反而都争着吵着当小狗呢?我安静地观察,只听灿灿在说:“我是小狗,我可...

2021-05-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