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美丽的“错误”
发布时间:2021-05-15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美工课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课,孩子们在课上不仅学到了本领,而且还会有很多开心的收获。它简直就是孩子们的“乐园”。
又到了美工课了,这次是让小朋友剪灯笼。课前我看了看这张美工纸上的图案,觉得挺简单的,比中班那时的灯笼制作还简单。于是,我只在孩子们面前讲述了一些平常的制作要点,如:沿实线剪出图形、虚线的地方折一折、小麻点上粘一粘等等。
没过多久,一个手脚麻利的小女孩拎着一盏长长的圆筒灯笼兴致勃勃地跑上来让我看看她的“杰作”。我一看:咦,怎么跟图上的制作结果不符呢?从她手里接过灯笼定睛一看:哎,没错呀!该剪的的地方剪了,该折的地方也折了,粘的地方也没有粘错嘛!这是怎么回事?……难不成是出版商有误?我没有立刻否定小女孩的错,但是还是逃不过孩子们的火眼菁菁,“老师,她做的和图上的不一样,做错了!”此时的我因为心中没底,所以也不好随意下定论:“恩,做的是不一样,不过这也是一盏很好的灯笼,有创意不是挺好的嘛!谁做的能跟图一样?”“我行!”“我也行!”孩子们各个欢呼雀跃,信心十足。
为了证实是否有错误,我也开始动手做开了:首先,将整张灯笼的轮廓剪下,然后图形上有实线的地方再剪开,虚线的地方折一折,最后就顺手粘了粘。结果跟刚才的小女孩一样。——到底那里出问题了?我心中百思不得起解,在看看图片上成型的灯笼模样,有好几处本没有实线的地方却被剪开了,这样灯笼就显得圆圆的。难道是他们在设计时忘了画线了?……
我正想拿着剪刀在那原先长长的灯笼上开刀,脑海却被一个念头制住了:我能“开刀给灯笼做手术”可孩子们呢?我抬头看看孩子们:他们有的在静静地思索,有的也在试着左右开刀,有的在讨论着什么……
我去查教师手册,却丝毫没有答案。最后,我重新梳理了灯笼的制作流程,发现这个灯笼在折和剪上有个蹊跷,剪下图形后要先折一折,再在实线处剪开,这样原先没有画线的地方也就剪开了。再两边粘好,粘上拎环,一个圆圆的灯笼就成型了。
我心中的结终于解开了,巡视了活动室一周,五花八门的灯笼呈现在眼帘,孩子们的作品基本成型了,但没有一个灯笼跟图上画的相符。我把正确的制作方法告诉了每一个小朋友,他们恍然大吾:“啊!老师,那该怎么办呢?我们都做错了。
我微笑着说:“孩子们,你们喜欢你们自己做的灯笼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你们做的灯笼,因为那是你们自己创作出来的,与众不同哦!”哈哈,哈哈哈……
这以后,不管多简单的制作,我都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这样才有十足的把握,理直气壮地站在孩子们面前。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美丽的“错误”
小班了,我看待孩子的眼光也越发不同了。第一,他们都长大懂事了,可以和我们成人有了更多的交流。第二,和他们相处的日子越来越久了,也越来越了解他们了。回首这段光景,我甚至觉得孩子的“错误”都是美丽的刹那!那我当初有没有享受那个刹那呢?托班的时候,他们不能将碗中的饭菜吃完,将汤洒得满桌都是。我呢,有时绷着脸、拿着抹布赶紧擦掉,用行动很强烈地暗示他们“做错了事情”。他们上课讲话、插嘴,会用眼神强烈的暗示那样是不礼貌的......这样地对待孩子是否合适呢?当然我不是说他们应该这么做,只是应该提醒我自己,他们或许是犯了错误,但是犯的是“美丽的错误”。和桌子、玩具、教室的整洁相比较,孩子的发展价值当然要高出很多很多。可是我对他们的反应,只会告诉他们:老师更在乎的是安静,是整洁。人生有许多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色,我们既可以欣赏老年的慈祥、中年的成熟、青年的魅力、儿童的天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幼儿的一些“错误”呢?孩子们来到幼儿园,是需要一片纯真的乐园,在老师的扶持下、呵护中,在这片乐土中慢慢成长、慢慢懂事,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帮助者。孩子幼小的心灵,软软的手,软软的脚,都需要我们去呵护!需要我们给他们永远不嫌多的爱和安慰。作为老师,应该提醒自己:和孩子们相处是上天给予我们的一种特殊的权利,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为他们的进步欢欣,给他们的错误指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这段时间是人生开始的最初几年,是多么的难得和重要啊!现在当他们犯一点小错时,我会问自己:他们真的“犯错”了吗?我应该批评他们吗?我这样的批评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吗?于是便会改变自己的态度,用真诚的心去和孩子交流。毕竟,他们只是孩子!相信我可以更好地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最主要的是既能做小朋友们的老师,又能做小朋友们的朋友,家长的朋友。用爱心,真心,细心的去与家长朋友们沟通。
教育随笔:承认错误的孩子
教育随笔:承认错误的孩子
今天班里的老师请假了,只有我自己一人带班,虽人有点累但是我并不害怕,反而担心的是孩子们的安全,怕他伤着碰着,所以每次我要是有急事情时总是特别嘱附孩子们的安全,每当想到安全这两个词语的时候我总想到开会时园长常说的一句话:“安全,是第一位的,假如你们班出现了安全问提那么你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为零。”所以我每天都把这句话记在脑海里时刻提醒着自己,我也常常提醒着孩子。
领点的时间到了为了避免一些事情的发生我先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我的教育刚开始时候小二班的一个孩子来对我说:“我老师让你领点,我说我马上就去。”我刚拿着点盆走出教室的门口时在楼道里就能听到班里的吵闹声、桌子的响声于是我一声不吭的走进教室却只看见牛牛站在桌子上在给孩子们做表演,看到这些我又好笑又好气,因为前短时间芸萱上桌子我已经批评过了,这次又有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于是我把他叫到面前,非叫他表演个够。看着他底着头聋拉着脑袋可没有了刚才那表演的兴趣了。看到他这样我的脑海里便有了想法我想为什么几次的批评他总是不改呢?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处理的不当,还是……我不断的对这件事情进行着反思还是他们压根不明白这样做是危险的。想到这里,我便问孩子:“你们谁知道为什么不能上桌子。”这时我听到有的孩子说:“因为踩的桌子很脏,还有的说站在桌子上会摔伤的。”听到孩们说的句句有理,我想孩子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讲的都很有道理,在看这时的牛牛,竟主动承认错误针对这些,我有强调了安全教育问题。
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幼儿做错了事情,光靠生硬的语气一味批评说叫是不正确的,要通过启发诱导,让他真正的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改正错误。
教育随笔:美丽的绰号
“‘大力士’,请帮我搬一下凳子,好吗?”“好的”“谢谢”,到区角游戏活动的时间了,我听到的谈话声,原来是瘦弱的小姑娘茹雪请小胖子壮壮帮忙将她的凳子放到了墙边。看着两个孩子高兴的样子,想到他们自己的“封号”,我感到他们既好笑又可爱。
就要上大班了,不知怎的,孩子们中间渐渐地喜欢上了喊绰号,开始,我还想禁止这种事情,怕引起家长的不满。可后来我发现,每个绰号的后面原来都有一个美丽的、深受孩子喜欢的故事。因为绰号,激发起了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因为绰号,我班的“体操王子”孙国志、“舞蹈皇后”刘梦瑶、“故事大王”李浩月、“篮球巨星”邱小明等等,都在各种集体大舞台上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英姿,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奖牌和荣誉,也同时赢得了家长和老师们的掌声与赞誉。
“老师,快看!‘小画家’文宾把长城画在自由墙上了,你们快来参观啊!”我转头一看,绿色的“长城”在小画家的手中,忽而弯曲,忽而变长,因为“八、一”节来临,他还在“长城”的每一个“城”门上画上了一面正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他说要让世界上所有人都能看到我们的长城,看到我们的红旗,这是“小画家”文宾的梦想,也感染着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那就让我们为“小画家”鼓掌吧,让我们爱这每一个善意的绰号吧,我们发现,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
因为,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和特别之处,每个孩子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尊重,他们更期待着老师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展示自己和肯定的机会,所以,只要我们老师用特别的爱去寻找他们身上的动人之处,就一定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就能接触到孩子的心灵,就能触摸到快乐的源泉!
教育随笔:美丽的蝴蝶
李**是个腼腆的男孩子,在一次区域活动中,他选择了美工区,美工区里分绘画区和手工区,李**走进手工区,在超轻黏土和剪纸前面停留了一会儿,选择了剪纸。剪纸在我们班才刚刚开始实施,李**对于剪纸并没有多少经验,至今都没有剪出像样的作品。
在活动中,李**拿了剪刀和纸坐在桌子前专心地剪着,还不时凑过头去看旁边的小伙伴是怎么剪的,他先是看了看小伙伴怎样使用剪刀,手转不过来的时候就像别人请教,在剪了几条歪歪扭扭的线条之后,他停下来,看了看自己的作品,似乎发现了什么。他拿起一支铅笔,在纸上画了什么,再拿起剪刀开始剪,剪着剪着,本来想剪的大作品剪小了;剪着剪着,本来要剪的小作品变没了,结果还是什么也没有剪成。于是他又拿了一张纸剪了起来。
我很想走到他身边去教教他,可是想了想还是再观察一下。所以我没有走近他,但是仍时时留意着他的表现。
“老师——”身边传来李**微小的声音,只见他手中拿着一张小纸片对我说,"蝴蝶!"我连忙走过去。只见他手中的纸片又小又粗糙,但确实很像蝴蝶。我装作不相信地问:"是你自己剪的吗?他用力地点头,并自豪的说:“是的”。"剪得不错!你真能干!再剪一个好吗?"我边说边抱了他一下,还把他的作品贴到美工区的展示墙上。他羞涩地笑了,赶紧埋头又剪了起来。
李**虽然渴望自己能剪出好看的作品,但由于技能上的局限使他多次面对失败。刚开始他在剪刀的使用上遇到困难,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仔细观察别人的正确使用方式,并像别人请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面对失败时,并没有轻易低头,而是选择了努力再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他开始向其他小朋友学习,并且一次次地进行尝试,直至剪出一件作品。也正是这件作品激发了他的自信心。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变化与成长。
教育随笔:勇敢承认错误的好孩子
曾**小朋友是个调皮、内向的男孩子,平时上课时虽然都坐神气了,但时常会开小差,不乐意回答问题。对于自己做的一些错事,他从来都不承认,并会以各种借口推卸掉。
玩完玩具后,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曾**拿着小椅子,在教室里推来推去,突然看见小朋友捡得一筐雪花片玩具放在地上。于是,他抬头看看我,我忙把视线移开。只见他一只脚迈进筐里,使劲在玩具筐里踩,雪花片立时飞溅出来,几脚下去,把雪花片全部踩了出来,他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当小朋友告他的状时,他立刻就说:“老师,不是我,我没踩。”我说:“那是谁踩的”他会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他。”
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曾**知识经验贫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在做这些事时,他只是觉得很好玩,但是被小朋友告状后,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常常用慌言掩盖自己的行为,使其慢慢养成这些不良习惯。
我们为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在集体面前揭露他,单独和他谈谈。一方面表示对他错误的理解,提出遇到这样的事情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让他知道出了问题应该自己承担,不能赖在别人身上。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勇敢的精神,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善于观察,当他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地帮助,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对他多进行胆量方面的训练。再给曾**父亲般的关爱。让他觉得老师也想妈妈一样关心他,使他有安全感,减少他心中的压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话愿意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这样就能帮助他慢慢改掉这个说谎的坏习惯。
教育随笔: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错误
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错误
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共同担负着培养孩子的重任,要想教育好孩子,幼儿园与家庭必须互相配合,然而当今农村,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个个在家里娇生惯养,有的呵护孩子有点过度,孩子犯了错误不是帮正,而是加以庇护,给幼儿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家长和教师不同的说教,幼儿年龄小,不能分辨是非,有些孩子一听父母的为主。经常听孩子打报告:谁家有积木,我想可能是家长给孩子买的。昨天孩子玩完积木,我故意和孩子们说:下面的游戏,看看积木自己跑到你身上了吗?我想给那些拿积木的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可有的孩子比我们还聪明,他们好像识破了我的意图,仍不想把积木拿出来,这是徐湘婷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看到黄乐淼把积木放到袖子里边了。”边说边从黄乐淼袖子里把积木抠了出来,我看到黄乐淼满脸通红,低着头一语不发坐在那里,看到他那样子像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没有多的批评。
今天刚入园,黄乐淼的妈妈就来为孩子辩解,孩子说自己没那积木,是别的小朋友给他放上的,我反问孩子:昨天做游戏时,你没听清楚老师说的话吗?孩子一语不发。家长走后,我问孩子:昨天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是别人给你放上的,孩子的回答让你哭笑不得:我妈妈让我这样说。
孩子的家长你们是否想过,庇护孩子就是纵容孩子犯错误,过分的庇护给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犯了错误及时帮其纠正,才是明智之举。
我提醒家长朋友:每个孩子身上都留有父母身上的影子,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好表率,在呵护孩子成长的同时,一定正视孩子的错误。
教育随笔: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错误
教育随笔: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错误
我们大班刚开学几周,我就发现新的画报摆出几天后,封面与内芯就分家了,水彩笔用了几次,不是少了笔帽就是少了几支,新的玩具拿出来没多久也会变得七零八乱的。尽管我反复强调孩子们要爱惜幼儿园的玩具、学具,可是收效并不大。
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于是,玩具损坏了,我收起来了;图书撕破了,我就收了起来,不再添置新书;彩笔、蜡笔颜色不齐了,我也不提醒了。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发现没有书看了,也没有玩具了,画画时想用的颜色也不齐了,他们就觉得难受了,也开始着急了。见此,我对孩子们做成了一次教学活动《物品去哪儿了》,让孩子们自己来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讲了起来,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孩子们都自然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道没有书看,没有玩具玩,没有蜡笔用是他们自己不爱惜的结果。后来我把新书、玩具、蜡笔都补齐了,孩子们都能很爱惜物品了,班上的新书、玩具、彩笔少掉的情况也减少了很多。
总结:对于大班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单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我们当老师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错误效果会更好,切忌以教师为中心,让幼儿无条件地服从。
幼教随笔:这样纠正孩子的错误
一句游戏化的语言,就能有这么神奇的力量,我想,如果老师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都能多用一些这种既充满童心又充满爱心的办法,幼儿园将会变成孩子们真正的乐园。
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能仅用批评的方法,有时候,换一种口语,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们在做游戏时总是很淘气,特别是小男孩,一会儿追逐打闹,一会儿满地乱爬,真实叫人头疼。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都会苦口婆心劝说它们:“快起来,爬在地上会弄脏衣服的,多不讲卫生呀。”孩子们就会不情愿的站起来,趁我不注意,又旧态重现。哎,真拿它们没办法。
今天下午户外活动时间,我带孩子们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刚分配完角色,一转身,佳伟、凡森、希平等,几个淘气的孩子,又趴在地上了,我刚想制止,又转念一想,笑着对“小老鼠”们说:“小老鼠”们,你们看,你们的洞有这么多口子,小猫来了不费劲就会把你们全吃掉的,你们还不赶紧联合起来把洞补好。”这一招还真灵,我刚说完,趴在地上的小朋友迅速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去。
一句游戏化的语言,就能有这么神奇的力量,我想,如果老师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都能多用一些这种既充满童心又充满爱心的办法,幼儿园将会变成孩子们真正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