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析:随意的天天
发布时间:2021-05-14 幼儿个案分析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幼儿园个案分析个案分析:随意的天天
观察地点:大一班观察对象:天天年龄:6岁
一、幼儿情况分析
天天小朋友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有时抿嘴不说话,有时就笑嘻嘻的看着你。但回头同样的事情还是会重复的做。另外天天小朋友比较散漫、随便。在活动中喜欢随便走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欢在玩玩具的时候去看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当别的小朋友做了什么的时候,他就第一时间跑到老师跟前说这件事,但是自己也并不能遵守规则。
二、成因分析
面对这样的孩子一开始只是觉得他有点爱说话,但时间久了,我感觉这必须进行干预。我先了解造成他这种情况的原因。天天小朋友是家里的独生子,平时就爸爸妈妈对他呵护有加,对于孩子的要求,家长基本上是有求必答,特别宠他。不顺从孩子就闹脾气,家长这个时候就去哄他,久而久之,养成了他我行我素的现状;在家很多事情家长都是代办,孩子动动嘴家长就把事情给解决了。而且爸爸妈妈有时候需要工作,很少有时间可以带孩子出去和同伴交流。过多的宠爱以及没有规则的约束孩子总是自由自在的活动。
三、个体描述
第一次观察记录:
**年**月**日下午:离园前请小朋友玩桌面玩具,他自己玩着椅子,同桌的辰辰和琪琪两个人一边从筐子里拿玩具,一边拼接。拿着拿着,两个人不小心拿到了同一个,两个人争抢了起来。琪琪立刻跑到我面前告诉我:老师,玩具是我先拿到的,辰辰抢我玩具。这时,天天也跑了过来,拉着我说:老师,辰辰和琪琪抢玩具。
第二次观察记录
**年**月**日上午:在体检中心,格格在给客人挂号,天天是检查血液的医生,但总是在区角里随意走动。这时志志作为小客人过来体检,但平时志志容易乱蹦乱跳,有时还会坐在地上打滚。这时志志走过来要体检血液,但是他忘了带“钱”。天天就马上跑过来告诉我:老师,志志没有带钱就来检查了,他不能玩这个游戏,你赶紧去看看。
四、解决措施
1、与他家长交流,寻求配合。
离园及入园时,多次和天天小朋友家长谈话,了解到了全家人都对他十分溺爱,从小处处都顺着他,有求必应,只要他感兴趣的,就都是他的。通过这几次诚恳的交流,家长保证积极配合,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有甄选的答应,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动手,而不是对家长“指手画脚”,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刻给予提醒,坚决杜绝他的“霸王”行为。
2、发挥集体的教育优势。
集体活动中,当天天再次下座位准备告状时,我就停下来对其他小朋友说:现在小朋友们都坐好了吧,天天小朋友也是我们班的小朋友吗?现在是什么时间呢?有事情该不该等一等。等我们活动结束以后再解决也不迟啊。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让他进一步认识随意的方式是不行的。
3、利用活动,从实践中感悟规则的重要性。
集体的竞争体育游戏中,老师先说清楚规则,然后开始游戏,对于违反规则输了的小朋友,教师小结,强调规则的重要性。
4、激励机制,强化积极行为
开始,每当天天小朋友一天内没犯错误,我就夸奖他。每当他有了点滴进步,我总是给予鼓励。就这样,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天天随意、挑毛病的情况渐渐改掉了。(励志的句子 DJZ525.com)
五、效果记录
第三次观察记录:
**年**月**日户外活动中,请幼儿进行跳绳比赛,天天小朋友认真的练习,而不是拉着跳绳在操场上跑动。结束以后,天天告诉我:老师,我挑的好吗?爸爸妈妈有时间就会陪我去小区练习。小区的小伙伴们也都想和我一起跳绳呢。看到这样的天天我觉得这两个月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现在,他乐意与同伴一起友好相处,不随意跑动,喜欢在活动中主动去做一些事情。在幼儿共同生活和游戏中,他能以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影响集体,并热心为同伴服务,成了大家的“好伙伴”。
通过两个多月的个案跟踪研究,天天小朋友渐渐地变了,逐渐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此次个案追踪观察中,我始终把观察放在首位,走近幼儿,关注幼儿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不断观察幼儿的行为,不断分析和解读幼儿行为的原因,并思考有效的教育策略。并且非常注重”互动式”的家教指导,经常与家长“沟通、合作和研究”,通过家园共育实现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幼教随笔:两个特殊孩子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经常有特别的孩子,我谈两个特殊个案的教育情况:一个是早期有过脑缺氧病史的孩子,一个是有着自闭症倾向的孩子。说说我观察到的现象和采取的措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幼儿园经常有特别的孩子,我谈两个特殊个案的教育情况:一个是早期有过脑缺氧病史的孩子,一个是有着自闭症倾向的孩子。说说我观察到的现象和采取的措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例:刘xx,男孩,4周岁,出生时因脑缺氧曾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此前,没上过幼儿园,一直由奶奶看护。动作协调性不太好,眼睛略显呆滞,间或有少量口水流到嘴角。初次送到幼儿园,并没有哭闹。与小朋友交往时语言表达极少,别人玩的时候他喜欢凑过去旁观。活动课时不能安静跟小朋友一起活动,不能倾听老师的指导语,交流起来有些困难。据孩子父亲反映,孩子特别钟爱玩球,有时也会看一些图画本、动画片。
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有时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我批评教育那些孩子,情况才有所好转。他上课坐不住,始终跟着我,我有充分的时间和他玩。我翻看一本幼儿画书,他主动凑上来看,我觉得这是交流的好机会。我和他谈起他的奶奶,原来他很愿意和我说的。有了这次经历,我就开始工作了。首先我同他玩踢球、踢塑料圈,他高兴的眉开眼笑。从那以后,我们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我开始提醒孩子们玩的时候也把他拉上,作业活动时给他机会表现一下,这样他的交往和言语方面开始突飞猛进。孩子的父亲很是激动,在外面逢人就说老师教会了孩子说话。
第二例:刘xx,女孩,4周岁,据父母讲孩子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姑且称之为有自闭倾向。她见到老师、小朋友不打招呼,即使在家长提醒后问好或说再见也并不看老师。该幼儿喜欢玩某样东西,就会反复操作,持续3、4个小时也不厌烦(可能时间允许的话还要长)。喜欢爬到窗台上看风景(我害怕极了)。每逢幼儿园离园时间,乘老师不小心出了教室门就往外跑。喜欢玩蹦蹦床、飞机,跳多长时间都不累,在飞机上成站立姿势任由飞机旋转,一点也不晕,怀疑前庭迟钝。喜欢吃的东西,别的东西被人拿走不在乎,吃的东西不行。脾气有点儿躁,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对着镜子发脾气。但她对音乐歌曲敏感,喜欢唱《想唱就唱》。学歌曲时,常常是班里的孩子还在学唱,她已经先学会了。她记住的东西,即使是20种不同的蔬菜名称,也会按照原来的顺序背给你听。
这个姑娘是比较特殊的,我首次接触,感觉很棘手。我上网查询,没有什么有效方法;咨询专家,专家告诉我要有长久的耐心。没有办法,我就只能观察。我发现有个别幼儿去骚扰她,抱一下推一下的,她居然正眼看着他们跟他们说些简单的话。我就没有制止,跟上个案例一样,也是发动一些孩子跟她玩。后来的情况很好的,时间不长她就能和4、5个小女孩玩了,而且成了经常性的玩伴。我给她表演唱歌的机会,她也能做的大有进步。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出现反复了。几个小伙伴失去了对她的新鲜感,而她的进步相对于别人又太慢。她开始回到原来那种独来独往的状态中去了。但她喜欢户外活动,我延长活动
>时间,多提供给她与伙伴交流的机会,以后的情况有所好转。
这两个案例都提示我们,师幼之间的信任是第一位的,伙伴关系是孩子发展的最佳环境。特殊的孩子应该到同伴或者年龄小一点的群体中去互动交往,师长根据孩子特点给予一定的帮助,孩子就能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进步。但往往是孩子初来乍到时,我们关心的多,等到熟识起来之后,因工作量太大,大家在师生交流、深入观察分析方面就慢慢放松了。看来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把教师从繁复的无益劳动中解放出来,发挥一个教育者的最佳的效能。
区域活动个案分析
经过区域活动观察,发现有个别幼儿不愿意参加参与活动,对此现象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观察。
李祎洋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男孩,很少和同伴一起交往。今天,又到小朋友进区域自由活动的时间了,小朋友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区域。只见,李祎洋小朋友一个人站在旁边。我就问他:“李祎洋:你怎么不进区域玩啊?”他说:“我不想玩。”我说:“区域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一起进区域玩,好不好?”他点点头。我知道他是不懂得怎么样与小朋友一起玩,可以多鼓励他交好朋友,改善这一情况。
由于李祎洋的父母很少带他到人多的地方玩,使他很少和同伴交往,所以不知道怎么样和同伴一起玩。当他看到小朋友们都进了区域玩,而自己又不知道怎么样去和他们一起玩。只有一个人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从兴趣点出发,找到这个孩子爱好。
针对幼儿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的迹象,我采取了鼓励、对幼儿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并给幼儿讲述了《拔萝卜》的故事,使幼儿懂得了,当面对困难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要懂得团结合作的道理,在接下来的几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李祎洋幼儿对区域的兴趣逐渐增多,并且和小朋友一起快乐的玩耍,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小班幼儿个案分析
一、观察对象:
幼儿姓名:天天
性别:男
年龄:3岁
幼儿表现:天天是小班的孩子,看起来聪明可爱,感觉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可是他妈妈却告诉我,天天是一个特别内向的孩子,平时在家话不算多,出去玩都只跟家里人玩,只要有别的小朋友靠近了,他就会退让,宁可不玩。他是一个行为表现比较特殊的孩子,表现如下:
1.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接触,更不愿主动交流。
2.话语少,和老师交流少,不和小朋友交流。即使偶尔和老师讲话,也总喜欢把手指含在嘴里,显得异常紧张。在区域活动时,所有的小朋友都进了自己喜欢的区域,天天却不会参与任何活动,一个任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拿着区域卡,看着其他小朋友玩。
二、情况分析
天天刚上幼儿园,难免会有入园焦虑,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很正常。但时间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慢慢熟悉起来,都能开开心心来上幼儿园,天天还是这样,早上紧紧抱着妈妈的脖子不放开。据了解,天天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玩玩具度过,遇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他更加沉默,缺乏自信。
三、观察记录
有一天孩子们午睡时,我特意坐到天天的床边,等他脱下鞋子后,大声的表扬她:“哇,天天太厉害了,会自己脱鞋了,来,让老师抱一抱。”我温柔的抱起她,第一个给他盖被子,微笑的看着他入睡,这时,他说话了,虽然很轻,可我欣喜的听见了:“我在家妈妈教过我的。”我又俯下身来,用手摸了摸她的头:“你真是个能干的孩子,老师真喜欢你,老师陪你睡觉好吗?”他含羞的点点头听话的闭上了小眼睛。
四、指导策略
(一)家长工作方面
利用家长接送幼儿时间与家长交流教育观点及方法,反馈孩子在园表现,建议家长多腾出时间亲近孩子,固定时间与孩子进行交谈,引导孩子说出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有没有认识新朋友等等。日常生活中多创造他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晚饭后或者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耍,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
(二)语言教学活动
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特别组织了语言教学活动,让孩子对集体进行了解和接纳,鼓励天天接触新朋友,把自己介绍给大家认识,主动与小伙伴儿打招呼,并且鼓励他,表扬他,帮他逐步建立自信心。
五、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天天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不喜欢说话的小朋友变得愿意参与同伴游戏,体验到了同伴、老师、父母的关爱,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的乐趣。天天变得开朗多了,偶尔也会过来抱抱老师,看着他一点一点进步,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幼儿个案分析:虫虫
接手这个班不到一学期,虫虫这个三岁多的小不点就吸引我的注意,他喜欢独来独往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不是玩玩具就是看图书,集体活动刚一落座转眼就不见踪影。看图书、玩玩具也就罢了,还总是乱扔东西,班上的图书区玩具柜经常让他翻得乱七八糟,你有时提醒他让他收拾收拾随手乱仍的玩具,他还为自己辩解“不是我扔的、我现在可累了我没劲了等等”,这是让人又气又好笑。和家长几次沟通后,明显感觉到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虫虫妈妈从来不正视孩子的问题,总是为孩子的各种行为找理由“什么他其实在家很好呢,从不乱扔玩具”“他喜欢新的东西,幼儿园的玩具家里没有所以他爱玩”等等。使我觉得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总是受挫,每次有什么问题,他妈妈总是替孩子开脱,这一点让我很是苦恼,面对这样的家长该怎么办呢?虫虫就是我个案研究的事例。下面我把平时生活中的一些镜头捕捉下来与大家共享。
◆镜头一:小朋友一起坐好等爸爸妈妈来接,可虫虫早就自己走开了,一会儿摸摸玩具架子,一会儿看看衣柜里的东西,一会摸摸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又爬上床翻书,一刻都闲不着。
◆镜头二:老师请他帮助扔一张废纸,他嘴里说着“好吧”,然后像小鸟一样飞着在教室里绕个大圈跑到垃圾桶前,慢慢地把那张废纸撕扯一番,直到集体活动的音乐响了很久,才把废纸放进垃圾桶。
◆镜头三:户外活动时,虫虫早就按耐不住了,不等老师说完话他就想跑开。几次都是老师拉住他要不早跑了。
◆镜头四:虫虫中午很少睡觉,躺在床上一会上一会下,一会偷偷拿个玩具玩,一会儿又去动动旁边的小朋友,终于起床了他可开心了,还大声质问别人“你们太吵了,害得我都没睡着”
面对这个聪敏可爱让人又气又爱的虫虫,我不能放弃。家长越是难沟通我越是要和他勤沟通真诚的沟通,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每天都抽时间观察虫虫和他多交流,发现他身上一些有趣的话,和一些细微的小事把它记下来,下午家长来接时有了交流的话题。第二,注意交流的技巧,世上的妈妈没有不爱孩子的,维护孩子是每个做妈妈的本能,一开始我们总是说虫虫的问题,越是想让她重视这些问题,她越是想逃避。现在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想问题,跟她妈妈沟通时,先把虫虫表现好的一面或一句好玩的话一件有趣的事告诉他妈妈,然后再把建议提出来,这样做感觉虫虫的妈妈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维护孩子了。也能听进老师的一些建议。第三、邀请虫虫妈妈来园当志愿者,让他参与班级的一些活动,这样在自然情况下她对孩子也有一些不同的观察和发现。第四、老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来面对虫虫,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他每次行为的背后到底是在想什么,只有了解了孩子,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才能让他愿意配合你的一切。
一段时间之后,尽管虫虫还是那么好动,还是时不时惹出点乱子,但明显一些不好习惯得到改变,比如扔东西,当他随手扔一本书时,你也叫他名字他不再是自己跑开不理你,而是一边自己开脱一边把书放到书架上。虫虫的妈妈有了明显变化,她主动跟我们讲虫虫奶奶溺爱虫虫的事,也说出了她的苦恼,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看来一开始虫虫妈妈对我们是有戒心的,而且也可以看出她妈妈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所以任何矛盾要想解决好就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想,找出原因不怕辛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理语言个案分析
一个月来,阿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一、情况摘述
阿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自选图书时,阿敏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吃饭时,阿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阿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阿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阿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阿敏,你喝水喝得真好”,阿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阿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阿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一个月来,阿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幼儿案例分析:没有意识到的偏心
小露是我们的一个很机灵的小女孩,她很聪明,很大方,嘴巴特别的甜,胖乎乎的,很可爱。连平时犯错误老师都舍不得批评她。这一天,小露和小荣在帮老师打扫卫生,还没打扫完,小露就跑出去和其它小朋友玩了。小荣说:”老师,小露没有打扫完就跑出去和小鹏友玩了。”我正在忙着拖地,小荣的声音说的又很低,我没听到也没有去在意。小荣撅着小嘴和几个小朋友说开了:“老师就是喜欢小露,不喜欢我,她没打扫完就走了,老师都不说她。”这次,小荣的声音很高,也很生气。一句话引起了许多小朋友的讨论:“对的,老师就是喜欢小露,不喜欢我们。”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意识到,孩子看的是很清楚的,以前,在别的活动中总是给小露开后门,是她养成了骄傲自满的习惯,也不遵守各项纪律。加上我没有及时去制止,反而让小朋友觉得我偏心,只喜欢小露,不喜欢其他人。我的做法既害了小露,也伤害了全班的小朋友。于是,我及时向孩子们道了歉,保证下次不会再这样了。孩子们都开心的点点头。是的,孩子们是需要公平去对待的,老师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会很大。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特别的聪明,他叫王涵。不过他有一个特别不好的毛病,就是没等老师话说完,他就开始插嘴。有的时候,我刚说了一个开头,他就开始插嘴说话了,连同其它小朋友一起开始说话。哪怕在课堂上,他也自己说自己的话,不理会老师。这一天的喝水时间到了,我刚开始说:“小朋友啊,我们来喝点水吧!”我话还没说完,王涵小朋友就开始喊:“第一组小朋友先去拿茶缸倒水!”可是全班小朋友并不听他的,都坐着不动。见到这个场景,我灵机一动,突然笑眯眯的,让所有小朋友在位置上坐好,然后,我宣布让王涵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小朋友们见到让王涵来当小老师,都很吃惊的看着他,开始吵开了。王涵大声地喊:“第一组小朋友小朋友先去拿茶缸倒水。”话音刚落,可是没有一个人听他的话,大家都还在吵。
借此机会,我对他说:“你一个人的声音怎么能比得上我们班这么多小朋友的声音呢?老师上课的时候,你总是在讲话,那别人还听得见么?只听你说话了。王涵听了以后,红了脸低下了头。从此以后,王涵改掉了这个不好的毛病。有时候针对孩子的特点去教育,比凭空的说要好得多。
天天愿意和同伴一起玩
今天的区域活动天天来到了表演区。还没有进入区域,天天问:“表演区可以做什么?”思恒说:“可以唱歌!”天天说:“我会的!”天天在柜子旁边转了一圈,拿起青蛙的头套戴在头上,拿出青蛙的手套套上,找到了青蛙的脚套,对思恒说:“你帮我穿一下!”思恒说:“好的!”天天坐在椅子上,思恒蹲下给他穿脚套。穿好后,天天拿来两个沙锤,递给思恒一个,开始笑着唱“我爱我的幼儿园”,唱第一句的时候,面朝前面;唱第二句时,天天看了看旁边的思恒,思恒没有看他,天天说:“我们一起唱!”思恒说:“我要唱大拇指是爸爸。”天天看着思恒说:“好的,我们一起唱!”两个孩子一起唱“手指歌”,天天时不时地把头转到思恒一边,边笑眯眯边唱。
我的分析:天天是一个很活跃的孩子,一直以来很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在表演区中,天天可以自如地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天天能为自己打扮一番,并对服装的整体感还是比较强的,虽然没有穿衣服(据说是他不会),但还是能把头饰、手套和脚套的一整套装扮都配对,说明天天对青蛙的外形特征有整体的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天天时不时地将头转到思恒那边,并笑着唱歌,也许是在模仿,但也说明天天的舞台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我的思考:天天在为自己装扮的时候,先将手套戴好了,这就遇到了穿鞋套的困难,这个时候求助同伴确实是一种方法,如果他能改变打扮的顺序,可能就能独立完成这个任务了。天天愿意和同伴一起玩,希望同伴能和他进行互动,这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对天天的协商必须点赞。其他孩子能从天天那里学习到什么呢?
我的尝试:
1.和天天交流:如果要自己把这些打扮穿好,你可以怎么做?提示他穿戴的先后顺序。
2.让天天在全班孩子面前进行表演,表扬天天唱歌时的表情、和同伴的互动!
随笔:永远的小天使
和往日一样,早晨我喜欢吃一个苹果。今天早上我把冰箱里最后一个苹果拿出来吃了。大概过了半小时左右,肚子开始剧烈地疼痛起来,仿佛翻江倒海般揪着心,头上冒出了冷汗。是中毒了?不可能,这些苹果都吃最后一个了,为啥以前吃什么事都没有?要中毒也该早中了。坏了,今天“老朋友”来第一天,该是冰箱里的苹果太冰了吃下去,所以…….连忙问保育员老师,陶老师真好,看我扑在钢琴上疼得动不了,帮我去食堂泡了杯白糖水,还给我冲了个热水袋。把糖水喝下去,把热水袋放在肚子上捂着。感觉稍微好了些。孩子们看我肚子疼的靠在钢琴上,都围了过来。小小的手柔柔地摸着我的脸,阿正用他自创的按摩法给我“按摩”,浩天抱住我的腰,把头靠在我背上。有几个女孩子平时爱玩医院的游戏,她们干脆拿来了几根线
,一头摁在我腰上,给我挂“盐水”。锋锋看我一直没精神,对我说:“老师,我对你说呀,我家门口有‘长海医院’,那里看肚子痛的。你去看看吧!”看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我说:“老师去医院看病了,谁来给你们上课呀?”他看了看实习老师说:“那让陈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吧。”感受着孩子们给我的温情,心里想:虽然这些孩子平时有时候顽皮起来真的很让我头疼!但此刻,我真的觉得做老师好幸福。还好,在糖水和热水袋的作用下,慢慢地好起来了。下午放学时,我到教室里去发通知,‘小野猫’君君一看见我就跑过来问我:“老师,你现在还肚子疼不疼呀?”我又一阵感动。平时君君因为攻击性行为比较多,因此被我批评的时候也比较多。没想到我自己都把肚子疼这回事忘记了,她竟然还记着。
孩子们,虽然有时你们会让我生气、会让我发火,但是,你们是那么地纯真、可爱,你们是我永远的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