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法国家长对孩子的感性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9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法国家长对孩子的感性教育”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法国人认为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因此,法国儿童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对孩子的感性教育培养上。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法国,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先指责孩子,而会先问事情的原因和孩子当时的想法。听完事情的经过后,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方式会使亲子间形成互相信赖的关系,即使父母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法国家长会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法国家长从来不逼孩子去做事情或者应该怎样做,他们认为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因为那里才是他们的自由空间。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家长会让孩子自己装饰房间和选择如何玩耍。法国家长还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让孩子感受生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他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们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更多接触社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国的儿童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进行的,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和美术的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在家庭里,手工制作用的材料要多于其他的玩具,为了使孩子随手就可以画画,家长在墙上贴了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家里到处都是绘画用的工具。法国孩子对建筑物或对音乐和美术的认识比其他国家的孩子更早,他们看见一幅画,就能谈到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能够说出对画的感想。

法国的幼儿园、学校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意性,他们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和看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重视孩子们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在文学教育方面,老师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方面,老师也尽可能地使孩子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中国家长关注婴幼儿早期教育


有人认为:对孩子要顺其自然,不需要进行早期教育。究竟有没有必要进行早期教育?从美国费城有关开发乳、婴、幼儿智力潜能的研究表明,正常儿童发育的基本完成时间:最快3岁,平均6岁,最慢12岁。因此,在乳、婴、幼儿期给以孩子足够的、合理的锻炼,有利于脑的发育。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就儿童智力发展做跟踪研究。他认为若是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获得30%的智力,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17岁这段时间获得。脑发育快,获得智力的百分比就高。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前就已绽蕾。”由此可知,只要父母及早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成效。在美国费城的一所“国际学校”里,学生都是经过父母早期“智力开发”的,有一个班的学生年龄在6~9岁,而他们的文化程度已相当于美国初中生的水平:会读报,能看懂长篇小说,最少会两国语言。他们能详细告诉你一首名曲或一张名画时代背景、作者的姓名。他们都能绘画、跳芭蕾舞、做体操等,知识面很广。纵观中外历史,象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音乐之父贝多芬、俄国的革命领袖列宁、中国著名的文豪、诗人王勃、李白、白居易,以及我国当今的许多小画家、小歌手等,他们都是受到良好的有计划的早期家庭教育,才一举成名。没有早期教育,或人为地把婴幼儿隔离开,就会使孩子的智力变异畸型或智商偏低,如人所共知的印度狼孩,近期发现的中国猪孩等等。

综上所述,早期教育,无论对孩子、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利而无害,早期教育势在必行。为人父母者或准备做父母的朋友,行动起来,为你的孩子,为人类做出贡献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只要你有一份付出,必然有一份收获。

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2000多万,其中城市600多万。相对于这么庞大的新生儿人群,我国现成的婴幼儿教育系统还显得十分薄弱。尤其是0-3岁婴儿的早期培养、早期教育还远远不能适应。许多年轻家长缺乏科学育儿的常识,不懂得怎样对婴幼儿实行早期智力开发;许多年轻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教育而把孩子交给老人看护;也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对孩子教育采取顺其自然,放任不管的态度,甚至还有一些孩子的家长进入误区,用一些违反科学、违反婴幼儿成长规律的行为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使这部分婴幼儿的培育造成误导。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呼唤着能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婴幼儿教育方法和体系给新生儿父母、家长以科学的指导和引导,更呼唤着能有一套科学、实用的婴幼儿培养方法,给这些孩子以个性化的指导、教育和训练,使之能够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从而使身体、智力、品德等方面都明显高于、强于同龄儿童。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开发人类潜能已成为各国教育革命竞相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个体成长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脑科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把目光投向人类个体发展的早期及个体发展的潜力,人们不仅发现新生儿及婴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早期的环境影响对个体一生发展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作用,而且揭示了脑的功能。大脑的可塑性、沉默的右脑、超级的记忆、高效的阅读、快速的计算、神奇的表象功能、发展的关键期,无限的创造力、以及成功的非智力因素等等,只要时机选对、方法得当,人的潜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开发。这些新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教育、从而获得了新的信念、新的观点,以多元智能、潜能开发为核心,以重视脑功能、发展神经系统功能为主的教育变革,已成为今天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日本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日本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以前日本的家长为了生计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但是现在已学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身上,而且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具有人情味了,大多数家庭都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这样:

忍耐力强 孩子到了2岁时,应教会孩子懂得“等待”,2岁之后,应教会孩子“下次再抱你啊!”等忍耐之心。家长需要掌握的重点是:不是教会孩子消极的忍耐,而是教会孩子根据自己的意志积极地忍耐。

体贴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和母亲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让孩子具有体贴他人之心,做父母的首先就必须具备体贴他人之心,为此,日本的父亲母亲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力图改变着自己。

具有干劲 在孩子开始懂得与人交流时,就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凡事均有参与的积极性,凡是参与的事都应从头至尾兴致勃勃。在这点上,父亲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富有创造力 一般来说,孩子从零岁起就能够一个人玩耍了,做家长的不要妨碍孩子一个人单独地玩耍,要知道此时正是孩子自发自动产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机。

富有智慧 用父母的爱心去充分挖掘孩子在智慧上的潜力,尽可能地把孩子培育成能超越环境局限的人,成为一个从真正意义上能尊重生命的人。

法国重视幼小衔接


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它们之间良好的过渡性,法国在1975年颁布的《哈比改革法案》、1989年7月颁布的《教育法案》以及1990年9月颁布的《教育法案实施条例》的有关条文中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其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男性教师。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园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应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另外,由于法国小学男性教师所占的比例比母育学校(法国的幼教机构)高许多,所以应鼓励男性进入幼教机构担任教师。

2.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把儿童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儿童重复学习。使学前阶段与小学老师每周要用一个小时来探讨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并确定每个学生达到该水平具备的条件。

3.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以利进一步做好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

1990年法国政府规定把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合并起来,因此,初等教育的视导员以及教育顾问都需要具有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

4.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对孩子有影响的几点:家长的注意


日前,德国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令人最害怕的声音”竟是婴儿的啼哭声。上海现在大部分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他们舍得让孩子大声啼哭而放手不管吗?事实是,申城不少医院经常接到因过度哭泣而来就诊的婴儿。这其中,除了婴儿本身潜在的原因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2007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中国和德国的心理学家不约而同提出:年轻而没有经验的父母对婴儿的养育失误,容易造成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会导致社交恐怖症。

母亲抑郁婴儿对人没兴趣

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德国心理学教授Thiel-Bonney研究发现,从1999年到2006年,德国宝宝婴儿期的“调节障碍”中,过度哭泣占47.4%,没有得到良好照顾和治疗者,长大后相当一部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焦虑问题。

Thiel-Bonney教授用录像展示了一位年轻的德国母亲和她儿子的互动场面。整整半个小时,5个月大的男婴只瞟了母亲一眼,而这位年轻母亲或者愣愣地看着东张西望的儿子,或者淡淡地说“你终于不哭了”,或者左顾右盼———她不懂如何与自己可爱的宝宝交流。婴儿天生有注视人脸的愿望和能力,这对母子之间的沟通渠道却中断了。原来,这位母亲有强烈的产后抑郁情绪,对孩子的哭泣十分厌烦,拒绝照顾他,丧失母爱的婴儿渐渐压抑自己的需要,对人也越来越没有兴趣。

专家表示,这样的婴儿如果不及时治疗,长大后必然出现严重的人格问题,甚至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

母乳喂养宝宝更有安全感

如今时尚的新妈妈们每天做运动,身材恢复得很好,但运动内容不包括“抱宝宝”,所以宝宝们似乎更喜欢和保姆玩。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志刚认为:婴儿吸吮母乳,不仅从母亲那里获得生理营养,而且也在心理上获取爱的养料———更有安全感。产妇如果不是因为生理问题无法提供乳汁,就应该尽到母亲的天职。Thiel-Bonney教授也推崇母乳喂养,她表示,如果不得不人工喂养,那在喂奶粉的时候也要把宝宝搂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安抚,让宝宝体会到父母的爱。

婴儿期没有得到足够关爱,成人以后可能出现的人格问题包括:很难接受他人的亲近,无法信任和接纳他人,很难接受爱和给予爱,害怕和无法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忽冷忽热宝宝易焦虑成习

张志刚教授表示,婴幼儿时期妈妈爸爸抚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着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模式。

一些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没有经验,有时怨恨宝宝,或疏远宝宝,有时又觉得对不住宝宝,又是搂又是亲。结果,因为对宝宝忽冷忽热,态度无常,弄得宝宝搞不清楚妈妈爸爸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应其身心需要,这就容易使小宝宝焦虑成习,导致孩子将来发展出矛盾焦虑型的人际模式。Thiel-Bonney教授也发现,有的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偏好,却没有估计宝宝的需要,其实“在对的时间给宝宝对的刺激”才是最好的。如果宝宝饿了,你却要拍他睡觉;或者宝宝想玩耍了,你却硬要给他吃东西,孩子就会反感焦虑。

另外有些年轻父母,尤其是年轻妈妈,因为忙于工作而疏忽了陪伴宝宝,这样的婴儿起初可能会哭闹着要求获得母爱,但因为得不到,渐渐他们就学会了压抑爱的需要,就容易变得比较孤独、内向,易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与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这就是回避型的模式。这样的人可能因为压抑自己对爱的需要,一生中都有可能找不到一段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浪漫爱情。

张教授表示,前面两种是比较常见的错误育儿方式,而安全型的育儿方式是随时满足婴儿身心与情感的需要。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人喜欢的,长大以后,他们更容易建立人际信任,交往能力也更强。

性教育以幼儿园为起点


第一关键期:幼儿园

人生第一个性教育的关键期

和多年前的放任自流不同,现在很多父母开始有性教育意识,只是不知道应该从何时开始,有的人则以为要等到女孩来例假,男孩长胡子等身体发育信号出现再开始“顺水推舟”地进行性教育。但桑标教授表示,人生第一个性教育的关键期应该是幼儿园阶段。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对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会提出一个“为什么”。从“树上为什么掉树叶”,“太阳为什么那么热”到“女孩为什么可以穿裙子”、“爸爸为什么长胡子”都可以成为他们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对孩子来说,性方面的问题和其他所有的问题一样,都是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的一个部分。

因为父母和孩子一对一的接触机会比较多,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比较亲密,所以家长最容易遇到孩子提出关于性的“为什么”。如果父母故意回避,或者态度尴尬忸怩,容易让孩子产生更多的疑问和好奇,反而会增强探索的兴趣。桑标教授表示,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只需要让孩子建立基本的性别意识,明白男孩和女孩分别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行为举止的特征,日常生活的一些习惯等。

这个阶段,不需要主动对孩子提出“性教育”,第一要孩子完全明白难度很大,第二也没有必要,孩子提问在于满足一般意义上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提出关于性的“为什么”,家长只需顺势回答。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明白,宝宝是父母爱的产物,是家庭的一分子,生命的孕育来之不易。

第二关键期:青春期

父母可以进行主动的性教育

国内外研究显示,小学阶段是男女生交往最简单容易的阶段,他们最初的有关“我从何来”以及“男女为何有别”等疑问也基本上得到了解答。他们的时间被学习和活动充满,相对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性的困惑较少。而一旦进入青春期,就成为第二个性教育的关键期。

桑标教授表示,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青春期的教育,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开始进行一些主动的性教育。比如暗示、坦诚谈话、书信交流、给孩子一些相关读物等。这在父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之间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青少年性发育相比较十几年前均有提前,现在一些女孩子10岁到11岁就有发育情况出现,男孩子一般12岁到13岁。发育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出现突变,随之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冲击。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会因为发育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产生较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会关注自己的容貌、衣着、发型,也会关注品牌,有些早熟的孩子更会关注异性的眼光,他们渴望和异性交流,甚至有身体的接触。在这个危险的时期,有了父母的引导,他们在异性交往时,可以更好地把握住度,减少让孩子后悔事件的发生几率。幼儿性教育实用演练

给孩子写一封信

亲爱的宝贝:

你在参加“男生地带”夏令营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已经了解到一些关于男孩和女孩不同,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吧。今天我要告诉你关于你出生的故事。

十多年前,爸爸和妈妈都很年轻,那时候爸爸妈妈在不同的单位,爸爸和妈妈的哥哥是好朋友,爸爸经常到妈妈家里来玩,大家也成了朋友。后来爸爸喜欢上了妈妈,妈妈也喜欢爸爸,渐渐地我们相爱了。又过了大约一年,爸爸和妈妈在亲戚朋友的见证和祝福下结婚了,那时候条件很差,结婚时家具都是父母家拿来的旧家具,但爸爸妈妈努力工作,条件慢慢变得好起来。

结婚后第二年,我怀孕了,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少,当时还以为自己生病了,直到2个多月了,去医院“看病”才发现原来是有了小宝宝。我不希望你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同样的误会,更希望你能够通过学习来爱护自己的身体,所以送你去这个夏令营。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贝,你是我们爱的结晶,妈妈怀胎十月,经历了很多难受的身体反应、痛了十几个小时才生下你,所以你的出生非常来之不易。……

爱你的爸爸妈妈

在性教育夏令营的第五堂课上,老师发给每个孩子父母写他们的信,教室里顿时变得静悄悄地,孩子们看了信之后,一个个若有所思。负责老师告诉记者,性教育夏令营只是一个开启了一扇门,三天的课程并不能一次性地完成孩子的性教育,而必须由父母在今后的生活中见招拆招,顺势而为地对孩子进行不断更新的性教育,所以他们专门开设了一堂对父母的性教育课,希望通过培训,让父母了解应该以科学自然坦诚地态度来和孩子谈论性话题。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法国家长对孩子的感性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法国人对孩子的“感性”教育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
    2021-04-29 阅读全文
  •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
    2021-04-25 阅读全文
  • 法国家长注重孩子的创意性 法国儿童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对孩子的感性教育培养上。法国人认为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法国,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先指责孩子,而会先问事情的原...
    2021-04-25 阅读全文
  • 家长怎样对幼儿进行性教育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你是怎样生我的?”幼儿常常会向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幼儿对两性的差异也充满了好奇。女孩想知道为什么男孩可以站着撒尿,男孩想知道为什么邻家小妹妹身上总比自己少了点什么。细心的父...
    2022-04-11 阅读全文
  • 孩子性教育,家长是配角 孩子性教育,家长是配角我记得是03年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王小波的书,然后知道了李银河,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1999年被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之后她的博客,以及一些言论引发的争论,...
    2020-11-13 阅读全文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

2021-04-29 阅读全文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

2021-04-25 阅读全文

法国儿童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对孩子的感性教育培养上。法国人认为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法国,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先指责孩子,而会先问事情的原...

2021-04-25 阅读全文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你是怎样生我的?”幼儿常常会向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幼儿对两性的差异也充满了好奇。女孩想知道为什么男孩可以站着撒尿,男孩想知道为什么邻家小妹妹身上总比自己少了点什么。细心的父...

2022-04-11 阅读全文

孩子性教育,家长是配角我记得是03年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王小波的书,然后知道了李银河,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1999年被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之后她的博客,以及一些言论引发的争论,...

2020-11-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