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两家教误区可能扭曲孩子性格

发布时间:2021-04-26

小班家教。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家教误区可能扭曲孩子性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两家教误区可能扭曲孩子性格

很多家长在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上都存在不少误区,家长的观点和态度很有可能对孩子一生造成影响。教育专家分析家长“对付”孩子生气的两大误区,希望家长们引以为戒。

误区一

不理孩子过度放手

不少家长都认同这个观点:当孩子不高兴时,允许他不高兴,不要急着去安抚他。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或者大哭时,让孩子尽情地哭。家长认为孩子哭完后,往往就没事了。

“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允许他发泄,因为孩子虽小,也需要独立的空间。但是,家长也不能给孩子太大的空间,否则孩子就感觉不到家长的温暖了。”卢春景说,“过度放手”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这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形成阴影,认为父母根本不在乎。

另外,小孩出现不良情绪,“过度放手”还会产生以下副作用:如孩子感到被忽视,没有安全感,会形成一种看似独立、实是内心脆弱的矛盾性格。

卢春景介绍,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在孩子平静下来之后,找机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开导孩子。“这样做,一方面能协助孩子更好地处理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能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关心,从而获得安全感。”

误区二

小孩生气粗暴对待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出现不良情绪,就会觉得很烦,甚至会打骂孩子。卢春景说:“家庭环境很重要,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样对待别人。”如果父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孩子的心灵和肉体受伤,还会灌输给孩子用打骂来解决问题的方式。

另外,卢春景认为,这种方式虽然有时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并不利于良好的沟通,如果这种不良沟通一直持续,则易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早恋、社会犯罪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不同时间出生的孩子性格可能不同


不同时间出生的孩子性格可能不同

据说孩子的性格和出生的月份,年份,季节都有关系,有的人甚至从备孕开始就会计算宝宝是哪年哪月出生,虽然,有一点迷信的因素,但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孩子几点出生?那么他的性格特点会有哪些不同呢?各位宝妈可以对号入座。

1、0点~2点

零点是一天的开始,宝宝在这个时间点出生,一般比较开朗外向,充满朝气,长大以后沟通能力比较强,对人和事都充满了热情,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在2点出生的宝宝一般内向稳重,不善言辞,但是他的毅力和耐力是惊人的,在感情上也比较专一,以后的生活不会波动很大,但没有浪漫细胞。

2、4点~6点

4点出生的宝宝一般追求完美,在性格上喜欢挑战,有当领导的潜质,但对感情能缺少专一,感情生活波动比较大,在6点出生的宝宝,一般性格温柔,平易近人,善解人意,人缘特别好,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注意穿衣打扮,是一个有品位有气质的人。

3、8点~10点

在早上8点出生的宝宝比较聪明,是一个非常有想法有创意的人,但是喜欢炫耀,而不敢真正付出自己的感情,总是害怕失败,对人和事比较冷淡,在10点出生的宝宝,比较善于交际,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游刃有余,但是有忌妒心,不容易交到真正的朋友。

4、12点~14点

在12点左右,出生的宝宝一般性格外向,不喜欢孤单,说话比较直,大大咧咧,从来不会主动与人交流,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在14点出生的宝宝,一般带有忧郁的气质,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当艺术家的潜质。

5、16点~18点

在16点左右出生的宝宝,好奇心比较强,长大后不容易信任别人,总是疑神疑鬼,疑心比较重,18点出生的宝宝,一般有直来直去的性格,比较容易得罪人。

6、20点~22点

在20点左右出生的宝宝,外表看起来比较的强大,但是内心缺乏安全感,比较软弱,戒备心很强,很难流?自己的真感情,22点左右出生的宝宝性子比较慢,做什么事情都不着急,很容易信任别人,这种孩子在小的时候一定要多加看护。

其实宝宝在什么出生性格是不同的,这种说法本身是不太可信的,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转变,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性格上能多加培养,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性格。

家教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策略


家教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策略

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

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策略2: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策略3: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策略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策略6: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宝宝性格特征可能延续终生


另一种形式的呀呀学语

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选择了两组幼儿进行观察研究。其中一组幼儿的父母严重失聪,只能用手语交流,另一组幼儿的父母听力正常。对两组自身没有任何听力障碍的幼儿进行跟踪观察的结果表明:父母失聪的一组幼儿与另一组幼儿相比,除普通的手势之外还会做出一组特征截然不同的手势,频率较为缓慢但富有节奏感。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手势是宝宝表达自身需求的方式之一,是另一种形式的呀呀学语。这一发现同时表明,幼儿对于语音和手势等不同的交流方式都非常敏感,这正是他们获得语言能力的关键所在,与交流的方式没有必然联系。在正常的环境里,幼儿会呀呀学语,逐渐学会说话。如果他们面对一个以手势传情达意的无声世界,他们就会以稚嫩的手势步入学习说话的进程。

国外宝宝的如厕训练

如厕训练向来是令妈咪头痛的事情之一。那么国外的如厕训练情况如何呢?

美国儿科专家坚决反对强制训练宝宝大小便,对尿床的宝宝进行体罚和羞辱。他们认为5岁的宝宝尿床是正常现象,批评则会增加宝宝的压力。他们还认为训练宝宝大小便要保护宝宝好奇爱学习的天性,用多种办法正面鼓励。比如宝宝尿湿以后可以过一会儿再给他换衣服、尿布,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体验尿湿以后的感受。美国妈妈一般在宝宝2岁或更大些时借助商家推出的全套训练用具,如漂亮的音乐便盆、传感尿片、卡通画册和对父母进行指导的小册子等开始快乐的如厕训练,90%的宝宝在4-4.5岁学会如厕。 

日本妈妈一般在宝宝2岁以后训练如厕,他们认为强制宝宝学习如厕会让宝宝心理紧张,将来甚至可能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因此,日本妈妈没有为宝宝把尿的习惯。如果宝宝尿在地板上,妈妈也不会责骂,而是细致地擦给宝宝看,让宝宝自己体会他这样做会给妈妈增添许多麻烦。

澳大利亚妈妈认为给宝宝把尿的姿势违反自然规律,看上去很痛苦,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能拥有人生乐事,实在不该剥夺。等宝宝长到两三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能通过语言和大人交流了,就可以慢慢地摘去尿布。即便宝宝到了五六岁仍然尿床,大人也不会将它看成多么严重的事,当然宝宝也不会因此受到羞辱和责骂。

期望效应让宝宝更聪明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然后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告诉B组的饲养员他那一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两组老鼠进行测试,结果惊奇地发现A组的老鼠最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它们看起来确实比B组的老鼠聪明很多。

罗森塔尔教授受老鼠实验启发,又到一所学校进行实验。他在某个班级走了一圈,然后在学生名单上随便圈了几个名字,告诉老师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有发展前途。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竟然真的成为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据此推断利用这种期望效应可以给宝宝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宝宝变得更加聪明或者让宝宝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宝宝性格特征可能延续终生

早在1980年,卡斯比教授就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测试。受测试幼儿都被问到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划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型。其中充满自信型幼儿占28%,良好适应型幼儿占40%,沉默寡言型幼儿占8%,坐立不安型幼儿占10%,自我约束型幼儿占14%。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基本没有改变。

卡斯比据此认为,宝宝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经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卡斯比教授因此倡议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3岁以内宝宝的所作所为。不过,他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这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宝宝将来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果能在宝宝3岁之前通过教育给宝宝施加影响,那么宝宝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粘人不是坏习惯

0-1岁半的宝宝多半会对父母产生依恋感。如果到了这一年龄的宝宝还没有对家人产生依恋感的话,将来就有可能养成很难与人沟通的怪异性格,从而给未来的生活蒙上阴影。目前,因为工作或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多数父母已经没有条件全天候养育、照顾宝宝。请保姆或者老人来照料宝宝的生活起居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由于宝宝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大大减少,宝宝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很多父母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因为自己生了个不会粘人的好宝宝而暗自得意。殊不知,婴幼儿和母亲之间温暖、亲密、连续不断的关系??适度的依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粘人现象)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适度的依恋有助于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提高自信心,而不是像有的父母理解的那样,认为宝宝粘人是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缺点。

育儿专家认为,低幼儿粘人不仅不是坏习惯,相反,适当地粘人还可以帮助宝宝掌握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宝宝没有对父母产生适度的依恋,将来就可能很难与他人沟通,甚至可能影响他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父母最好不要为了省事而将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扔给保姆或老人,而应该自己带。

日本家庭的厨房游戏

日本人认为家务绝非婆婆妈妈的事,也绝非琐碎、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做家务是一门需要从小培养、学习的生活艺术,也是一项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通过做家务,宝宝在敲敲、打打、揉揉、拉拉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不同而丰富的情绪体验,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目前,日本幼教界、媒体、社会学家、烹饪学校及儿童产品厂商都在大力鼓吹做家务事对宝宝和家庭的好处。比如,书店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正在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在各界的推动下,“儿童烹饪”和“厨房育儿”成了日本家庭一项时髦的休闲活动。妈妈们通常会仔细地去阅读有关厨房育儿的书籍,或者到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堂见习,在宝宝1岁之后就开始让他体验厨房游戏的乐趣。比如宝宝洗碗实际更多的是在玩水,但这正是宝宝熟悉家务并且爱上做家务的必经途径之一。

两个因素决定孩子的性格


每个孩子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性格。一些宝宝比较好动,一些宝宝会比较内向……所以为什么不同的宝宝性格会有差距呢?事实上,宝宝性格的不同,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环境的影响。接下来,就跟大家说一下决定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

宝宝自身因素

宝宝在出生之后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一些宝宝的性格是比较急的,他们一遇到不舒服的事情就会哭泣,而且爸爸妈妈总是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够把孩子哄好。

还有的孩子,性格是非常好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哭,爸爸妈妈特别身心。所以,爸爸妈妈总是会夸奖这些孩子比较听话,脾气好。

外界因素

除了宝宝自己的原因之外,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是受后天的影响的,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 。所以这些外界的因素有哪些呢?

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家都觉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己的风格不太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事实上‘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是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好的话,那么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性格也会受到影响,他们会变得比较自卑和沉默。

相反,要是孩子是在比较好的氛围中长大,周围也比较喜庆,孩子会比较快乐,性格自然外向,话也会比较多。

爸爸妈妈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会比较像爸爸妈妈,同时孩子的性格还会受到爸爸妈妈言行的影响。宝宝平时会观察爸爸妈妈的言行,要是爸爸妈妈不经常笑的话,孩子以后也会变得比较拘束。

要是爸爸妈妈性格很好,喜欢结交朋友,平时也经常逗孩子开心的话,那么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也会比较开心,性格也会比较外向。

因此,要是你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性格的话,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言行。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培养,让孩子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孩子的性格与父母的家教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的性格与父母的家教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独创出来的,而是与父母的家教方法有直接的联系。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性格发展时期影响是最为深刻和重大的。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一个人的性格取决于其0至6岁时所接受的教育,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如何,将决定一个人成长后的性格,乃至今后的人生观、处事观。

一、 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二、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可分为常见的以下几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纵容型、民主型这四种类型。据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这是由中国儒家文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等级制度衍生出来的一种家庭教养方式,是一种严重的家长制作风。它要求孩子绝对的听话与服从,父母们总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可他们并不知道就在“听话”这两个简简单单的字中,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个性等宝贵的人格品质都不知不觉地在对父母的完全依赖和服从中丢失了。而且很多父母信奉“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的信条,在家庭教养方式中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吓唬等代替严格而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2)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自我依赖程度也较低,创造力也较差,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见、懦弱。气质弱的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见,而气质强的幼儿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例如:我家对面王阿姨家天天打骂声不断。他们不征求孩子的意见,硬是送他去学习钢琴。业余时,他们又买了好多乐理资料让他学习,每天除了练琴还是练琴。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父母便是又打又骂。一天,他们儿子碰到我时,对我说:“姐姐,我对钢琴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每天面对键盘,好枯燥啊!可是爸爸妈妈压根不听我的想法,有一点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轻则动口,重则动手,好怕啊!”孩子的话使我陷入了深思: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我们是理解的,但是要求过分苛刻,缺少一份宽容和理解的心,奉行棍棒教育,这样做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无论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具有普遍性。溺爱型的儿童家长将自己的感情以及物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中去。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并且为孩子提供一切的帮组和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包办,并且一味地迁就孩子,具有过度保护性。

(2)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利己的温床。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家如虎,出门如鼠”养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性格,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依赖、神经质等心理特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多不良的人格品质,如任性、自私、孤傲、自我中心、缺乏独立精神、心理和社会承受能力极差等。

纵容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纵容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纵容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教育投入最多,对孩子要求最少,认为孩子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孩子性格喜欢且很少有不喜欢的,奖励孩子的和方式是给较好的东西,纵容型的教养方式是如今不少家长采用的教养方式。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对家长而言,哥哥都是掌上明珠。对孩子过于纵容,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

(2)纵容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幼稚、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这样的教养方式我往往多余放纵孩子,孩子在蜜罐里成长,难得经得起外面的风浪和挫折。纵容型教养方式是给孩子在成长中过大的空间,缺乏指导。

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他们懂得尊重子女人格,能采取孩子的意见,不粗暴打骂,不强加意愿;父母处事公平合理,有了错误敢公开承认,讲道理;对子女教育注重方法,循循善诱。对孩子给予中等程度的关爱和中等程度的允许或限制,对孩子保持温和态度,能合理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亲子间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沟通。在进行家庭教育方式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爱护孩子,鼓励孩子独立和树立个人特质。

(2)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动手能力的养成。在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具有自尊心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强的自觉性,聪明伶俐,活泼外向;有是非鉴别能力,具有创造精神。而且这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直爽、亲切;知道关心他人;会和他人合作;喜欢交朋友、谦虚、礼貌、带人诚恳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识,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

三、父母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不同,幼儿的性格表现也不同。那么针对幼儿的不良性格特征怎样才能培养出幼儿的良好性格呢?以下是本人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孩子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动,如果长期由着父母“包”下来,只会导致其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精神,我们只有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其思想、行为,注意抓住一次次锻炼的机会,提高其自理能力,从才会使其日益趋于独立。“放手”让孩子向自己生活的空间索取自理能力。当该孩子萌动“想做”的心思是,父母要及时放手,让他自己完成,让孩子体会“做”的乐趣。抓住机会锻炼孩子,满足其好奇,好玩的心理,体会“干活”的乐趣。

(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天性,但是父母在爱的同时,有没有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呢?孩子的正确言行和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给予支持和鼓励,如果要求不合理,言行不正确,不但不能给予满足还要给予耐心说教,使孩子懂得道理,学会做人。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坚持人格的平等

平等是创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蹲下来, 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家庭中, 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 不能忽视孩子的地位, 不能轻视、压制孩子的正确意见, 更不能侮辱、体罚孩子, 而应该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 并且与其探讨家里的各种琐事, 对的就采纳, 错则加以引导, 使孩子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保持家庭成员的人格平等, 彼此之间才不会产生心理隔阂。

决定宝宝性格的两大因素


同样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宝宝的性格却天差地别。为什么有的宝宝出生后又乖巧又爱笑,为什么有的宝宝却烦躁不安、吵闹不休,这是许多妈妈为之困惑的一个问题。其实宝宝的性格跟胎教有一定的关系。事实证明,准妈妈如果能在怀孕期间拥有良好的环境和心态,并且能坚持对腹中的宝宝进行适当的胎教,那么宝宝出生后,拥有乐观开朗性格和健全人格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1、妈妈的心情

许多研究表明,孕妇的精神状态、情感、行为、意识可以引起体内激素分泌异常,影响到胎儿的性格形成。怀孕期间,妈妈的心情好坏与否,是决定宝宝性格好不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宝宝的一天天长大,宝宝和妈妈的心灵感应也会日渐明显,如果妈妈的心情好,宝宝自然也会安静愉快;如果妈妈的心情乱糟糟,那么宝宝也会躁动不安、缺乏耐性;如果孕妇有忧郁心情,缺乏活力,所怀孩子出生后会好委屈,长时间啼哭。长大后感情脆弱,郁闷;如果孕妇能正确对待孕期反应带来的烦恼,积极、坚强地克服怀孕后期和分娩中的痛苦,这种坚强的意志会影响到胎儿,为胎儿出生后能有自尊自强、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好性格打下基础。

所以为了腹中的宝宝着想,准妈妈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情绪,即便是遇到特别让人生气的事,也要懂得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排除不良情绪,让自己尽快恢复平静。特别在胎儿6个月以后,能把感觉转换为情绪。这时胎儿的情感与母亲息息相通。因此,在怀孕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当好胎儿的老师,塑造胎儿美好的性格。提示:改善情绪小建议

(1)经常观看喜剧电影和喜剧书籍,这可以帮助你调节情绪,忘掉不愉快的事。同时大声笑也有助于舒缓神经。

(2)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一个人在做自己擅长或喜欢做的事的时候,往往都非常愉快。当然,这个爱好必须以健康为前提,长时间上网、吃垃圾食品等都不属于此列。而做家务、做按摩、听音乐则可以考虑。

(3)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蔬菜营养丰富,并且其特殊的芬芳有助于改善情绪,使你获得平静的心情。

(4)减少工作量。工作压力常会使人身心疲惫、情绪烦躁,所以如果你是一位上班族准妈妈的话,就要考虑适当减少工作量,这样做对稳定你的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5)常找朋友倾诉。倾诉是缓解情绪的好办法。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如果把这些不愉快全部都积压在心里,不仅会影响胎儿的性格,也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而反之,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找个朋友倾诉一下,朋友的开导和安慰,也许能很快让你走出低谷,恢复平静。

(6)放松训练。如果心情不好,准妈妈可以尝试平躺在床上,全身放松,想象自己睡在春天的花丛中,或是在某个美丽的海滩享受阳光浴。类似的放松训练如果经常进行的话,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改善心情。2、家庭环境

准妈妈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往往是影响宝宝性格的重要因素。如果宝宝所处的家庭纷争不断,那么在妈妈腹中的宝宝自然就会吸收这些不良的信息,他的情绪和性格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两人之间发生磕磕碰碰的事在所难免,但为了孩子,准妈妈和准爸爸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相互谅解,尽量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提示:避免家庭纷争的小建议:

(1)马上隔离。夫妻双方一旦发生不愉快,其中一方最好尽快离开,这样有助于双方进行冷静的思考,避免让争吵扩大。

(2)放低音量。如果两人的意见发生分歧,那么在争辩过程中应尽量降低音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两人的火气不断升级,使纷争尽早结束;另一方面也能让腹中宝宝的情绪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

"寄宿"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这篇文章的内容来源于一位热心家长分享,讲述了关于孩子选择寄宿学校的利弊分析,北京小编在这里将具体内容分享给广大家长,希望能够引起家长们的思考。

"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动物都知道这一点,人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

再来看看厨房,很方便的哦。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

"培养自理"--且不说这样的目标本身很自私很伪善,推论也很浅薄--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他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真能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孤儿院的孩子从小过着集体生活,儿童期的自理能力可能确实比一般孩子强,但大多数人成年后的面貌并不出色。事实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水平层面--这样说不是贬低这些孩子,只是陈述一种客观事实--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命运不公,剥夺了他们早年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他们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生命起始阶段性出现畸形,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罗马尼亚曾在这方面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陷入经济困顿、人口锐减的状态。政府鼓励生育,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如果家庭无力承担这么多孩子的抚养责任,可以送孩子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由工作人员进行集体抚养。该政策出台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进行批量抚养。

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人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他们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后来有一部分孩子被送到美国底特律儿童医院做大脑断层扫描,结果发现他们大脑的海马回和杏仁核等多部位都不正常。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

早年情感滋润对生命十分重要

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小猴子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

事实则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到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在一起后,这些从小没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扫描它们的大脑发现,其皮质神经元连接稀疏,不但心理方面问题严重,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小猕猴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残忍地虐待小猕猴,有的甚至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正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所以"孤儿院现象"在它们身上也会发生。这个实验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呵护孩子的自然需求

孩子刚出生时只是个"小动物",是自然人。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成人总是一再地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不断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面对儿童时,更多的是商业的、政治的或某种利益的计算,而不去顾及儿童作为一个"人"的最自然的需求,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拔苗助长,早早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其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贴吧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我在一个周末聚餐中遇到一对父母,他们的儿子当时5岁。两年前,即孩子3周岁时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那家幼儿园软硬件都很好,收的大多是国家机关或演艺界明星的孩子,一般人很难把孩子送进去。这对父母都很能干,中年得子,两人工作都比较忙,就给孩子办了全托,一周接一次或两周接一次。他们看起来对幼儿园非常满意,说孩子住在幼儿园比住在家里强,孩子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等。

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妈妈不时地往他碗里夹菜。正当大家杯觚交错,酒酣耳热之际,小男孩突然哇一声大哭起来。众人忙问怎么了,妈妈也是一脸莫名其妙,赶快抱住孩子问出了什么事。男孩子哭得说不出话来,十分伤心的样子。

妈妈哄了几句,看孩子哭得停不下来,就带着孩子走出包间,爸爸也跟着出去。过了一会儿,听到孩子哭声平息,爸爸进来,有些内疚地笑着解释说没什么事,是孩子一直想吃腰果炒虾仁中的腰果,而妈妈每次在盘子转过来时,总是给他夹个虾仁,他认为妈妈故意不让他吃腰果,就大哭起来。

众人听了,松口气笑了,觉得小家伙太矫情。待妈妈领着男孩回到包间后,大家赶快安慰男孩,让他在叔叔阿姨面前不要拘束,想吃什么自己去取。妈妈也一再地说,你想吃什么跟妈妈说啊,你不说妈妈怎么知道呢,或者你自己去夹,没关系,这些叔叔阿姨都是妈妈爸爸的好朋友,你不用害怕。

众人的话似乎对男孩子没什么用,男孩还是沉默不语,轻轻抽咽着,不动筷子,眼睛里充满委屈与忧伤。

那天一起吃饭的还另有两个小朋友,都是五六岁的样子,这两个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只在饭桌上吃了一小会儿,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去了。这位家长建议儿子也去和小朋友玩,但小男孩表示出拒绝,就那样一脸不快地坐了一会儿后,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没再吃饭,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去玩。看得出,孩子内心有强烈的委屈感和不安全感。

寄宿制造成情感疏离

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有血缘还不够,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事实上,寄宿制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虽然这个孩子是你在世界上最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你们的沟通和了解是最好的。许多父母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上寄宿制幼儿园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只能全托。忙是个事实,孩子幼小的时候,往往正是父母开始打拼的时候,但这不应该成为天天不见孩子的理由。年轻时,谁不忙呢?"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者几分钟,它都是有意义的。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

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可加可不加的班,坚决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尽量少去;屋子很乱,让它乱去吧;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点吧,反正年轻……天下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何况大多数人有老人帮忙,有保姆帮忙。也就几年的时间,孩子越大越好带。这几年的"损失",会在以后的日子中以某种方式加倍地补偿回来。

全托的唯一好处是解脱父母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事实上,全托的唯一好处是解脱父母,不必承担每天照顾孩子的辛劳。全托不是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满足家长的需要,是把家长的利益置于孩子的利益之上,是一种极端自私的选择。这些家长,他们没有一个是真正蹲下身,从孩子的视角看这个问题。这段话对一些父母有严厉的批评,但我认为它说得非常中肯,是一剂苦口良药,令人警醒。

杂七杂八的信息越来越多,如何让自己活得智慧,如何在儿童教育问题上不迷糊,其实有时不需要学富五车,只要让心态回归自然,回归常识就可以了。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甚至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学会和人相处的,就知道上寄宿制幼儿园并不是培养孩子合作和自理能力的必须之地,充其量只是个借口而已。

寄宿制幼儿园非但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更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非常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我知道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年轻家长,他们自身有良好的教育理念,但由于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孩子交给老人带,老人们又过度包办或娇纵,使孩子出现很多问题。这种情况下,有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幼儿园全托,以减少在教育观念上和老人的冲突。

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可以选择全托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华山一条道,只能这样走了。但说到底,这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只要有办法不这样选,就还是不选吧。当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能以牺牲儿童利益为代价;而且,指望借助一个客观外力来成全教育结果,是下下策。改变一个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错误的做法,确实比多交点钱送孩子上全托难得多。

这只能是家长自己慢慢想办法解决,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慢慢用科学教育思想去影响老人,或想别的办法。不论想什么办法,有一个基本原则,不把难题交给孩子去扛,他们实在太弱小了。

小学是否就可以寄宿?

不上寄宿制幼儿园,到了上小学是否就可以寄宿呢?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幼儿园和小学最不该寄宿,初中也不该,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制对他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要不要寄宿,需综合各种条件来考虑,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我女儿圆圆上初中时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当时选择这所学校,一方面是客观条件下的无奈,更主要的是我们自己作为家长对住宿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把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抛到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现在想来真是后悔。它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女儿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那三年是我在教育上感觉最力不从心、自己做得最糟糕且我女儿状态最不佳的三年。

孩子成长中会发生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他天天能见到父母,那么他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能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不要指望孩子能把一个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对一些具体的事他们往往过后就忘了。事情虽然忘了,但由事情引起的思想问题却会积攒起来,积攒得太多了,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圆圆初中三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给她留下一些负面的东西,这些负面的东西很隐蔽,很多家长可能意识不到,但我能看到,它影响很久,"排毒"需要很多年。每次聊起来那三年的生活,我都内疚万分。所幸她高中没再寄宿,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淡化。

所以,遇到有家长问我是否应该为了择"重点校"而让孩子去寄宿,我总是回答,哪怕上一个条件差些的学校,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回家。为择"重点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暂时能获得一些东西,但从长远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不过,这个观点在当下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家长接受,甚至有时也不能被孩子接受。现在,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已深刻地影响了孩子,甚至改变了儿童的天性。我见过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因故和妈妈分开几年,不在一个城市生活,到上初中时,本来有条件和妈妈一起生活,但为了上一所省级重点校,孩子再次选择寄宿。当我看着小小的他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缠绵,以及眼神中时时流露的忧郁和紧张时,对这孩子说,还是选择一所在妈妈身边的普通学校吧,能天天见到妈妈比上重点校重要。孩子很不满意我这样说,坚定地摇摇头,不,上重点校重要!这真是令人无言。

消除"教育不公平"?

不仅是观念,当下政策造成的"寄宿制"问题也非常严重。我国从2001年开始,为消除"教育不公平",投入巨资在农村搞"撤点并校"工程,即把一些散落在各自然村或乡镇的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合并到一些规模较大的乡镇学校中。不知此项决策是如何出台的,经过了怎样的论证。其做法上的简单粗暴,和当年罗马尼亚盖教养院的做法有一拼。

结果是,十多年间,几百万农村儿童早早开始过上寄宿制生活,乡村学校数目锐减一半。虽然最初目的是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它并未像设想的那样成功,除了家庭经济成本增加,乡村自然文化被进一步破坏,最严重的是许多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

一个孩子,他住在只有十几户人家的一个村子,学校没有操场和电脑室,为了让他能获得"公平的教育",就把他简陋的学校取缔,把他和同学们转移到很远处的另一所小学上学,一周或一个月才见父母一次。新学校为孩子提供了操场、篮球架、电脑等种种可见的硬件,却夺走了他享爱母爱和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样对"公平"的追求,是不是制造了更大的不公平?

从近年来一些乡镇读者给我的来信看,这样的合并到十年以后的今天并未完全结束,由于没有学界正式的总结,也没有政府层面的表态,很多地方仍然在进行"合并"之事。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懒惰,更重要原因是社会上下都没有认识到孩子和母亲相处的重要性,没认识到寄宿制是个坏制。

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保障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切涉及儿童利益的社会问题都应在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去解决。

曾有人拿出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来证明寄宿制是好制。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第一,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学生年龄在13~18岁,已相对成熟;第二,学校的办学思想比较先进,教师素质比较高;第三,学校在录取方面有较高的条件,进入这样的学校学生本身素质就比较好,并且学校也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正是这种种条件,才成全了它的美名。但它在英国也是不可复制的,正如一顶王冠,搜罗了全国的顶级珍珠宝石做成,不具有复制性。所以它只能当一个特例来看,没有代表性。

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制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前面的论述似乎都是围绕"教育功能"来说的。但是,生命中有许多事情本身不就是目的吗?一个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到孩子18岁,成人了,他不仅从心理上要自立,从空间上也要和父母分开了。如果不珍惜早期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度,其实就是错过了生命中许多最美妙的时刻。

现在还有一种"小留学生现象",它是"寄宿制"的变种。家长把刚上初中、甚至刚上小学的孩子送出国去学习,孩子的监护人由父母变成亲戚或朋友。固然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值得信赖的人,会用心照顾孩子。但在未来,在孩子和父母共同的回忆中,到底缺失了多少东西呢?就孩子整个生命的成长来说,这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动物都知道这一点,人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作为现代人,在儿童养育问题上应该时时回归自然,在任何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刻,想想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答案也许就出来了。

没有父爱,孩子可能心理失衡


没有母爱的孩子固然不幸,但只有母爱,没有父爱的孩子同样可怜,甚至还可能出现种种心理失衡的症状。母爱不能替代父爱。

“照料孩子与父亲无关”的“局外人”观点,不是误解便是偏见。其实,婴儿刚刚呱呱堕地,就渴望父爱了。当孩子出生第二个星期后,大多数婴儿留意父亲的嗓音,甚至模仿父亲的举手、伸手等简单动作。大多数孩子对与父亲进行的特殊的游戏,如上抛,用劲拥抱,快速奔跑等,更是情有独钟,而且也能体会到父亲特有的“阳刚之气”。

调查显示,即使孩子尚处于“朦朦胧胧”的婴儿期,缺乏父爱也会出现种种症状,诸如烦躁不安、夜哭不眠、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等。心理学上认为这便是“父爱缺乏综合征”。

各国儿童心理健康专家都对与日俱增的“父爱缺乏综合征”投以关注的目光,并加紧有关的专题研究。研究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便愈大;男孩的危险比同龄女孩大1—3倍;而且,在双亲俱全但父爱缺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上“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统计数据还显示,少时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中学生,辍学率比一般孩子高2倍,犯罪率也高2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比一般女孩高出3倍。

相信《两家教误区可能扭曲孩子性格》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班家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不同时间出生的孩子性格可能不同 不同时间出生的孩子性格可能不同 据说孩子的性格和出生的月份,年份,季节都有关系,有的人甚至从备孕开始就会计算宝宝是哪年哪月出生,虽然,有一点迷信的因素,但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孩子几点出生?那么他的性格...
    2021-05-15 阅读全文
  • 家教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策略 家教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策略 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
    2020-09-05 阅读全文
  • 宝宝性格特征可能延续终生 另一种形式的呀呀学语 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选择了两组幼儿进行观察研究。其中一组幼儿的父母严重失聪,只能用手语交流,另一组幼儿的父母听力正常。对两组自身没有任何听力障碍的幼儿进行跟踪观察的结果表明:父母...
    2021-05-12 阅读全文
  • 两个因素决定孩子的性格 每个孩子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性格。一些宝宝比较好动,一些宝宝会比较内向……所以为什么不同的宝宝性格会有差距呢?事实上,宝宝性格的不同,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环境的影响。接下来,就跟大家说一下决定孩子性格形...
    2021-05-12 阅读全文
  • 幼儿游戏开展的两个误区 游戏是幼儿最佳的学习方式,这是经过多项长期研究得到的共识。然而,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的设计和指导才是恰当的、如何有效地开展游戏,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实践中,“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矛盾经常使...
    2019-12-16 阅读全文

不同时间出生的孩子性格可能不同 据说孩子的性格和出生的月份,年份,季节都有关系,有的人甚至从备孕开始就会计算宝宝是哪年哪月出生,虽然,有一点迷信的因素,但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孩子几点出生?那么他的性格...

2021-05-15 阅读全文

家教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策略 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

2020-09-05 阅读全文

另一种形式的呀呀学语 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选择了两组幼儿进行观察研究。其中一组幼儿的父母严重失聪,只能用手语交流,另一组幼儿的父母听力正常。对两组自身没有任何听力障碍的幼儿进行跟踪观察的结果表明:父母...

2021-05-12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性格。一些宝宝比较好动,一些宝宝会比较内向……所以为什么不同的宝宝性格会有差距呢?事实上,宝宝性格的不同,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环境的影响。接下来,就跟大家说一下决定孩子性格形...

2021-05-12 阅读全文

游戏是幼儿最佳的学习方式,这是经过多项长期研究得到的共识。然而,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的设计和指导才是恰当的、如何有效地开展游戏,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实践中,“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矛盾经常使...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