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学前教育法国的印象

发布时间:2021-04-25

学前教育的读书笔记。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法国的印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学前教育法国的印象

2013年初,笔者有幸随《早期教育》编辑部幼教考察团前往法国,参观了巴黎的爱米阿拉户森等几所幼儿园,也与法国同行进行了交流,对法国学前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普惠性的学前教育体制

(一)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

在法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义务教育阶段为6岁~16岁),但却是是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国对3岁~6岁幼儿实施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所谓“非强制性”是指家长有权决定是否让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但年满3岁的幼儿家长只要有需要,政府及公立幼儿园就有责任让幼儿接受免费教育。

在法国,年满3岁的幼儿家长可直接向当地政府部门注册登记,由该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分配到学区的指定园所,如果家长想选其他公立园,则必须经过政府部门严格的审核,一般来说没有特别充分的理由不能择校。在公立幼儿园,家长只需要承担幼儿的午餐费、校外托管费等非常有限的费用(月均60欧元左右),而这部分费用主要用于支付校外托管人员工资(法国幼儿在园时间为8:00—16:30,放学后有专人负责看管没有接走的幼儿,这些人具备相应的资质,被称为 “启动活动的人”)及组织幼儿外出时的所需设备费用等。

幼儿入读私立学校则需要家长向学校提交申请,学校有权决定接受与否,通常由校长通过约谈家长以及综合考察再决定是否录取。私立学校的学费每月大约300欧元--600欧元不等,这些费用主要用于维护校舍和宗教教理教育,而所有维持学校运转和教学工作的费用都由国家和市政府或地区行政机构负担。

在法国,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其教育都必须遵照国民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展开,但课程内容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则由教师决定和自主编制。私立幼儿园的课程内容除了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外,还会增加一些内容。因此,尽管私立学校费用较高,但很多家长还是愿意送幼儿去读私立学校。一方面私立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学内容相对丰富,另一方面公立学校教师有时会因参与罢工等社会活动而影响教学。

(二)制度保障下的高入园率

法国幼儿的入园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据有关资料统计,早在1992年,法国4岁~5岁儿童的入园率就达到100%,3岁儿童的入园率也高达98.8%,2 岁儿童的入园率达到34.4%。如此高的入园率与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有力是分不开的。除了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覆盖率也很高,遍及全国城乡各地。据统计,每2000人的社区中就有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政府不仅积极筹办公立母育学校(幼儿园),也鼓励和扶持私人或私立学校办园。不仅如此,办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因需而设,如幼儿园、幼儿班、托儿所、保育所、流动车等,满足了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其实,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法国是有史可循的,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保护和教育幼儿法令的国家,从1835年政府颁布《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特别视学官的规定》至今,法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障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如1975年颁布的《哈比改革法案》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1995年颁布的《幼儿学校教学大纲》进一步确定了法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在这些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法国的学前教育得以持续稳步地发展。

(三)措施完善的全纳式教育

全纳式教育是法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特色。为了保障残障、智障、贫困等弱势群体儿童受教育的权益,法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法国权利与资助委员会(CDA)规定:应家长的要求,幼儿园有义务接收年满3岁的残疾儿童,并且按照委员会制定的针对性方案,单独或集体对他们辅导和帮助;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儿童,每周有2学时的专门辅导课;对于贫困家庭的儿童,政府则通过“收支对应”的方式减免或免家长的相关费用,如政府将幼儿园伙食费分为不同等级,家长根据自己家庭人均收入缴纳相应等级的伙食费。

(四)公私并举的办园形式

法国的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两类,并且大多附设于学校内,独立园很少。其中,公立幼儿园约占70%,由国家承办;私立幼儿园约占30%,多数为天主教会学校。不论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均由国家承担(其中公立学校教师月工资比私立学校教师仅高出l00欧元左右)。法国的幼儿园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其办学质量及声誉完全取决于督学的督查与评估。法国政府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必须保有足够的生源,否则会被关闭,但如果附近的公立学校因为生源缺乏而停办,则私立学校也随之关闭。此举旨在避免私立学校的垄断办学,保障公益性质的学前教育发展。同时,这也防止一些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就进行择校。

(二)制度保障下的高入园率

法国幼儿的入园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据有关资料统计,早在1992年,法国4岁~5岁儿童的入园率就达到100%,3岁儿童的入园率也高达98.8%,2 岁儿童的入园率达到34.4%。如此高的入园率与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有力是分不开的。除了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覆盖率也很高,遍及全国城乡各地。据统计,每2000人的社区中就有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政府不仅积极筹办公立母育学校(幼儿园),也鼓励和扶持私人或私立学校办园。不仅如此,办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因需而设,如幼儿园、幼儿班、托儿所、保育所、流动车等,满足了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其实,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法国是有史可循的,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保护和教育幼儿法令的国家,从1835年政府颁布《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特别视学官的规定》至今,法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障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如1975年颁布的《哈比改革法案》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1995年颁布的《幼儿学校教学大纲》进一步确定了法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在这些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法国的学前教育得以持续稳步地发展。

(三)措施完善的全纳式教育

全纳式教育是法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特色。为了保障残障、智障、贫困等弱势群体儿童受教育的权益,法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法国权利与资助委员会(CDA)规定:应家长的要求,幼儿园有义务接收年满3岁的残疾儿童,并且按照委员会制定的针对性方案,单独或集体对他们辅导和帮助;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儿童,每周有2学时的专门辅导课;对于贫困家庭的儿童,政府则通过“收支对应”的方式减免或免家长的相关费用,如政府将幼儿园伙食费分为不同等级,家长根据自己家庭人均收入缴纳相应等级的伙食费。

(四)公私并举的办园形式

法国的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两类,并且大多附设于学校内,独立园很少。其中,公立幼儿园约占70%,由国家承办;私立幼儿园约占30%,多数为天主教会学校。不论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均由国家承担(其中公立学校教师月工资比私立学校教师仅高出l00欧元左右)。法国的幼儿园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其办学质量及声誉完全取决于督学的督查与评估。法国政府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必须保有足够的生源,否则会被关闭,但如果附近的公立学校因为生源缺乏而停办,则私立学校也随之关闭。此举旨在避免私立学校的垄断办学,保障公益性质的学前教育发展。同时,这也防止一些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就进行择校。

法国是个艺术气息浓郁的国家,各种展馆、博物馆比比皆是,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更是不计其数。首都巴黎更像是一个露天博物馆,卢浮宫、埃菲尔铁塔以及整个塞纳河沿岸,美轮美奂的建筑、雕塑让人目不暇接,如此丰富的艺术资源是法国艺术教育最好的保障。

从托儿所到中小学校,法国在教育的每个阶段均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对艺术教学的定位就是: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从孩提时期起,给予他们在艺术与文化方面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学会判断、培养品位、积累艺术修养,为每个人形成自己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并为其走向开放的世界准备条件。因此,辗转各个展馆便随处可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或驻足于名画、雕塑前专注地欣赏,或聆听教师的讲解,或边讨论边记录,感受艺术大师们传世之作的熏陶、洗礼。

法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大纲明确规定:幼儿园阶段的美术教育重点是引导儿童观察和触摸各种形状物体和材料;鼓励儿童进行视觉和色彩的探索,并适当培养印制、绘制、着色和拼贴能力;通过展示和讲解不同的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从自然的角度,引导儿童学习空气、土地、水、火、树木、房屋等概念。基于此,幼儿园不仅提供丰富的材料以丰富表现形式,增进幼儿对材料的体验,还经常安排幼儿外出参观、走进大自然,拓展视野。走进法国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活动室及走廊的墙壁上、空中到处都展示着幼儿的作品。在材料的运用上,各种废旧材料以及自然物应有尽有,如瓶盖、纸筒、石头、树枝、松果、羽毛等;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不拘一格,平面的、立体的、装饰的、涂鸦的……风格各异,所有幼儿的作品无不彰显着独特的个性与自由的情感表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国外学前教育的原则


尽管世界各国关于学前教育的方法、形式繁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原则大体上是一致的。现概括如下。

一、使所有幼儿均能适应的原则

这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因为幼儿能否适应学前阶段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以后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家庭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幼儿的影响,然后根据幼儿不同的经历、素质、独创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自然会提高每个幼儿对教育的适应性。

二、促进思维的原则

学前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掌握越来越复杂的思维方法。要多让幼儿接触实际,观察事物,并加以集中、分类、比较。鼓励幼儿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奠定思考方法基础的手段。

三、依靠自身发展的原则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强加于人的。学前教育只能在幼儿毫无对抗情绪的情况下进行,促使他们自愿地得到发展。汇集各种知识、印象,在自己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这一活动过程是在成人指导下,靠幼儿自身的努力完成的,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各种能给幼儿带来新感受的环境,以帮助他们从各种感受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许多国家址分重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广泛持久的兴趣。这是幼儿自我教育的动力。

四、重视能力培养的原则

学前阶段,应该让幼儿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周围五彩缤纷的世界,逐渐丰富感性知识。知识只有成为智力活动的推动力才具有价值。因而,教师不应该反精力放在毫无意义的知识罗列上,而应该明白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注意力、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五、面向未来的原则

今天的学前教育不可能给予幼儿解决未来社会问题的答案。但是,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思考,发现并鼓励他们的新想法,在创造性方法的运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六、追求人格平衡发展的原则

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当前世界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许多国家提出“学前教育应为幼儿未来的人格形成打下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人格才能得到均衡发展。”幼儿的个性是在社会团体中,依靠集体的力量得到发展的。心理学家瓦伦说:“幼儿的‘自我’只有处在与他人的‘自我’相互作用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给予幼儿个人活动机会的同时,应给予他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并教给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方法。

韩国幼儿园主要招收三到五岁的幼儿,学前教育虽不是义务教育,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为入小学做好准备,为将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修养的新一代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的任务是: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创造的强烈愿望,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美感。

国外学前教育的错误观点


国外学前教育有四种错误的观点:

1、学前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别让孩子呆在家里,长期跟着妈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其实这种说法不对,那些被送到托儿所的日托的孩子,极易发生反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他们过分活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做事笨拙,心情浮躁。

2、妈妈上班幸福,孩子入托也幸福

“妈妈被禁锢在家里,不能工作是不幸的。”其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工作的妈妈,尤其是那些孩子被送托的妈妈,与那些呆在家里看孩子的妈妈相比,心情更紧张,更不幸。似乎有这样一种相关性,就是妈妈工作的小时数越多,孩子的IQ下降的越多。最近在英国和法国所进行的几次调查表明:有80%的妈妈愿意在家里带孩子而不愿意去上班;75%的儿童愿意在家玩而不愿意入托。不幸的是,现在家庭的财政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妈妈去上班挣钱,这对妈妈和儿童来说都是不利的。

3、学前教育并不妨碍妈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入托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太稳定,这种母子之间的稳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与妈妈关系密切的孩子,一般来讲,要喜欢交往,在处理问题时,不畏缩,不犹豫,更自信,更有技巧,能够寻求帮助,忍受挫折。所以,很明显,孩子由妈妈一手养大并没有什么不好。

4、最好是政府为愿意入托的孩子办高质量的育儿机构,使孩子受到良好学前教育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目前就有很多出色的学前教育机构,设施很好、工作人员与儿童的的比例很高、职员也很敬业,但就是达不到那种比较高的学前教育水平。其实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较简单办法,就是设法让家庭的财政压力降下来,使那些愿意在家里带孩子的妈妈,能够如愿,家庭经济生活不受影响。

从国内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看国外学前教育


这些年,在大城市上小学变得越来越难,本应该寓教于乐、轻松自在的幼儿园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家长们也是带着小朋友投身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之中。有专家指出,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讲,要谨慎看待这种"学前教育义务化"。

■ “剥夺想象力”的幼儿园教育

而在美国,40多年前的一起案子则对幼儿园教育影响深远。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母亲给3岁的女儿买回了生日蛋糕,当妈妈取下蛋糕上的樱桃时,女儿指着原来镶嵌樱桃的凹陷处不断喊叫英文字母"o"。事后,这位母亲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类似的"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而自从幼儿园教她26个字母后,孩子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这位母亲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孩子精神伤残费。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听起来可能有些难以置信,但是在美国,最后这位母亲竟然胜诉了。

■ 结构型的知识教育和放养型教育

随着全球的经济市场的竞争,使一贯具有满足感的美国民众开始感受到了压力,于是对上幼儿园孩子的压力也开始增大。许多幼儿园5岁的儿童的生活也就因此开始改变了,原来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自由的童年,开始搀入了基本的数学和识字的内容与有结构性的教育。有的甚至还留家庭作业以及进行考试。30年前美国的幼儿园的孩子当中只有5%的会识字算术,十年间比例上升到30%,近期的统计显示90%的幼儿园的孩子会识字以及做简单的算术。儿童教育部门对5岁的孩子开始接受有结构性的教育,表示是最佳时机,因为根据孩子们的大脑组织的生长和发展,在这个年龄对接受有结构性的知识是最敏感的时期,所以对孩子今后的记忆和逻辑思维有正面的帮助。

但是儿童健康与心理部门则反对,他们认为这个时期培训孩子接受结构型的知识教育限制了孩子从社会当中独立思考和摄取知识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社交能力和做独立决定能力都会造成伤害,从家长的角度也反映不一,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够在学校中学习成绩优异,所以希望孩子能够在幼儿园就开始接受早期教育,于是就为孩子专门选择有教育课程的幼儿园。但是也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年龄更成熟的时期再开始接受有结构性的教育,于是坚持让孩子到不推进任何教育的幼儿园去,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两种不同的培养机会,就在一个星期之内安排一两天到传统幼儿园,无忧无虑的玩耍,另外一两天再有教育课程的幼儿园去认真的学习。

国内那些试图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早点学小学课程,但是早开花不一定早结果。加拿大早教专家认为,幼儿期是动作能力均衡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如果过早认字、写字和计数,会耗费幼儿的体力和脑力,延缓他们的动作甚至智力发展。

■ 各国早期教育的观点

而韩国的教育学家则主张让孩子慢慢长大,等到孩子想学的时候才让他开始学习,先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对某些事情感到好奇时,在后面轻轻推他一把即可。此外,要多让孩子接触无所不包的大自然。

德国的家长和幼儿园的做法是通过简单的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德国幼儿园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不分班,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们可以学会与不同年龄段的人相处,学会不分大小平等对待,网上有人说,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德国所禁止的实际上是帝国时期的那种收费高昂的贵族学前班。德国幼儿园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不注重技能型的特长教育,而是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学会一些生活的基本尝试和简单的社会规则。

在幼儿园里,老师也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尤其会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简单的小玩具、小作品之类的东西,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经常会让他们把自己做的东西带回家送给父母,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快乐。除此之外,幼儿园也会经常组织一些户外的参观活动,比如说参观巧克力博物馆,让他们知道自己平时吃的巧克力是怎么产生的,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学到了知识。德国幼儿园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脏”,加引号的,平时孩子们非常的规整,比如说玩具玩完之后一定要放回原处,衣服和帽子要挂在指定的位置,但是孩子们在动手的时候,比如说画画,就会把自己抹成一只小花猫,尤其是户外活动,但凡天气允许都会让孩子们在外面玩耍,又是沙子,又是土,一个个又都成了小泥猴,总之德国幼儿教育归纳起来就是顺其自然,秉承天性、合理引导寓教于乐。

中国的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投身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其实,家长累,孩子更累,小小年龄就有了厌学情绪。而澳大利亚的幼儿园主张--孩子最重要的事就是玩好。

澳大利亚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学业压力非常的小,平时主要的任务就是玩,甚至小学低年级同样也被澳大利亚人视为是幼儿园的延续,因此平时回家也没有什么作业,孩子在幼儿园里玩好很重要,在玩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也会获得一定的知识,但是任何的幼儿园都不会像小学、中学那样为了获取特定的知识而制定教学大纲。

法国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密切合作。在法国,这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为了提高幼教质量,幼儿园几乎都成立了由家长代表及教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一年如开二、三次会议,讨论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育计划、环境布置、活动安排等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走出家庭,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做了大量工作,一面在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充分地与人、与物相互作用,使幼儿喜爱幼儿园;另一方面,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欢迎他们来幼儿园参观、访问、学习。

父母也把教育子女看作是自己神圣的职责,他们主动参与、大力支持幼儿园教育。如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家长都直接把孩子送到班上,和教师、其他家长、小朋友交谈,并和小朋友游玩一会儿以后才离开,以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使孩子能以良好的心境开始在园的一天生活;在下午接孩子回家时,父母也不是接了就走,而是主动与教师交流情况,请教问题,以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国外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中国一直以来崇尚的都是应试教育,而国外一直崇尚的则是自由教育,那么,相比国人的教育方式,外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到底是怎样呢?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觉得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与大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岁才开始接触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岁以后,就要跨入学校的大门,接受老师们的教育。

孩子们进入了学校以后,老师就要与孩子们长期相处,孩子和老师逐渐的相互了解,在彼此了解的同时,师生的感情也在渐渐的加深。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很重要,有的老师讲课学生们认真听讲,对老师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老师讲课学生们听不进去,精神溜号感到厌倦。

在犹太人的学校里,每天上课时间为六小时,一般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其它时间用于孩子们自由活动,有的孩子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做游戏,有的孩子去学校游泳池洗澡,有的孩子去唱歌跳舞,有的孩子去学校理发店理发,有的孩子去画画。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很特别,他们主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点,问学生们一点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像星星,有的学生回答像花生米,有的学生回答像米粒,有的学生回答象沙粒。老师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你们回答的都对,你们很有想象力。”这样的问题在中国,老师们只能说那是一点,学生说是别的老师肯定会说答案不对。

在以色列国土中有一所“鲸鱼学校”,这所学校就是让孩子们乘坐帆船在一年内横渡两次大西洋,游遍三个海岛。孩子们除了经受大风大浪外,还要忍饥挨饿。到了岛上自己采集野果充饥,自己搭帐篷睡觉。

在俄罗斯有一所学校,每年冬天老师都让孩子们,赤身裸体在冰雪中滚爬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孩子们被冻得浑身发抖,嘴唇发紫老师也不会让他们停下。在俄罗斯的学校里,开设体育课中,有一个特殊的体育项目冬泳,在寒冷的冬天砸开冰,让学生们在刺骨的水里游泳。俄罗斯孩子的家长们无论天气怎样寒冷都让孩子用冷水洗脸,孩子出门的时候大人也不让孩子穿得太厚。

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特殊的归定,要求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规定内容如下:孩子在6岁之前可以不做家务。6——10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一些小的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上的花草、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父母上班没时间要每周给家里打扫除一次家庭卫生。

美国: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国家长们认为,除营养和知识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饭时,美国家长从不硬逼,而是婉转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兴了。”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很少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如果孩子要换衣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说:“穿上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穿这件白的好呢,还是穿那件黄的好?”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带孩子外出串门时,如果主人拿出什么东西给孩子,美国家长不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要一概满足,对于主人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长一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比如,当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贵的玩物时,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从而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

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如果孩子还小,中国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

英国家长却不这样认为。麦克的儿子查理今年10岁,这个小男孩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在中国,这些知识可能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麦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于是麦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马上跳进洗碗池里干了起来。这是在洗碗,同时也等于是在洗澡,衣服裤子全都湿了,碗不但没有洗干净,而且还摔碎了一个。

麦克没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查理的一举一动。开始,查理还在笑,慢慢地,他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满身,凉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麦克,麦克把头转到了窗外……终于,他忍不住地哭了起来。直到这时,麦克才把他抱出来,换了干净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边,然后,在查理的注视下,一个个地把碗洗干净。接着,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查理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第三次时,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麦克又教他怎样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来越好了。

麦克的想法很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一种人生态度。

澳大利亚:教给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钱人家的孩子,一般从小就被家长送去学开船,教练常常把船泊在浅滩上,船底船身难免会沾满沙子。猫头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们清洗干净。11岁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阳下一天干上6个小时,整整干了一个暑假,他妈妈也不会因心疼而阻拦。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猫头有权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时间。鱼生那阵子上课时老打盹,问他原因,他自豪地说:“我每周四上午5点到7点在我家的街区送报纸,一次可以挣14块钱!”班上其他男孩羡慕不已。老师建议鱼生把这个活转让给另一个男孩:“你可以只给他12块,不用干活就可以挣两块钱。”谁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为什么?我可以挣14块钱干吗只挣两块钱?”

以中国家长的心态去考虑,我们是绝不会允许这类事情发生的:让孩子到浅滩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么办?为了挣14块钱上课打盹,学不好功课怎么办!而悉尼的家长们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学了多少具体知识。

悉尼的孩子们都特别能忍耐,他们从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诉家长去看医生,但不可以没完没了地报怨、呻吟,报怨是没出息的表现。冬天里女生们都清一色穿裙装校服,小男生则穿短裤西装。即使是星期天,家长也不给孩子们穿厚衣服,他们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悉尼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敢做敢当,有能力,有创造力,同时还要有从小锻炼出来的、不怕寒冷饥饿劳累的健壮的身体。

以色列:让孩子不断提问

都说犹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利娅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国工作,她也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利娅就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一天中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十几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提问啊,”利娅笑眯眯地说,“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这没什么,”利娅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几乎每个犹太人家长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么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而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言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12.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以及什么时

热点关键字:美国教育;国外教育;美国教子法则

相信《学前教育法国的印象》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前教育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德国学前教育的基本法律框架 3.学童日间托管所:这是专门为放学后没有父母照管的儿童设立的,招收12岁以下的儿童。 除了这三类机构外,还有一些州为4个月~6岁儿童开设了看护所,3岁以下的儿童也可以进入幼儿园的混龄班,和大年龄儿童一...
    2021-04-29 阅读全文
  • 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经典国学短句(42句) 古语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到底什么是国学经典呢?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各各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优秀的国学经典是什么样子的?请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经典国学短句”,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2-11-12 阅读全文
  • 写印象的作文 语文中作文这一项已经刻进了学生们的DNA里,经常写作文会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一篇好的作文最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你平常对于优秀的作文有收集吗?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写印象的作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施老师是我们五班的新班主任,他的很多品质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9月1日开学时,同学们对施...
    2023-12-24 阅读全文
  • 印象日记 许多学生会被要求写周记,周记是对生活细节的记录,让你更加关注生活的美好。那么我们通常如何开始写周记呢?在众多阅读资料中,我觉得这篇“印象日记”特别有用。希望这些视频能够让你更了解该行业的最新动态!...
    2023-11-22 阅读全文
  • 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 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 匈牙利是历史上唯一把音乐家与作曲家的号召付诸教育实践的国家。佐丹。孔达利的上述理念对二战后的匈牙利大众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音乐属于所有的人” “让孩子在每个伟大的艺术中活...
    2021-04-19 阅读全文

3.学童日间托管所:这是专门为放学后没有父母照管的儿童设立的,招收12岁以下的儿童。 除了这三类机构外,还有一些州为4个月~6岁儿童开设了看护所,3岁以下的儿童也可以进入幼儿园的混龄班,和大年龄儿童一...

2021-04-29 阅读全文

古语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到底什么是国学经典呢?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各各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优秀的国学经典是什么样子的?请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经典国学短句”,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2-11-12 阅读全文

语文中作文这一项已经刻进了学生们的DNA里,经常写作文会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一篇好的作文最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你平常对于优秀的作文有收集吗?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写印象的作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施老师是我们五班的新班主任,他的很多品质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9月1日开学时,同学们对施...

2023-12-24 阅读全文

许多学生会被要求写周记,周记是对生活细节的记录,让你更加关注生活的美好。那么我们通常如何开始写周记呢?在众多阅读资料中,我觉得这篇“印象日记”特别有用。希望这些视频能够让你更了解该行业的最新动态!...

2023-11-22 阅读全文

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 匈牙利是历史上唯一把音乐家与作曲家的号召付诸教育实践的国家。佐丹。孔达利的上述理念对二战后的匈牙利大众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音乐属于所有的人” “让孩子在每个伟大的艺术中活...

2021-04-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