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美国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4

幼儿音乐教育。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美国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美国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从六十年代引入美国已有几十年了。在六十年代美国的强调创造性教学和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教育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人们更发现奥尔夫的教育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今天,奥尔夫教育在美国蓬勃发展。首先,奥尔夫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目前美国奥尔夫协会拥有5000多名全国会员,各地方的奥尔夫组织成员是它的三倍之多,这些音乐教师在全国把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引入各类音乐教育中。美国的吸引世界优秀人材的体制也把全球的优秀奥尔夫教师吸引到美国来。每四年一次的全国会议成了展示奥尔夫音乐教育新成果的盛大聚会。1991年李凌、李妲娜在圣地戈参会的那次一千人己令人惊叹不己。2000年王甘、郑莉在罗切斯特参会时己发展至两千人的盛会!

美国奥尔夫教师的职业培训也较为完善。美国奥尔夫协会已经为奥尔夫教师培训班制定了奥尔夫教师培训指导方针:分为三级。专业发展委员会仅仅同意那些达到指导方针中规定标准的课程和老师参加。除专门的奥尔夫课程外,大约50个奥尔夫教师培训班在全美国的大学和学院开办,每次培训班为期两星期。显然,这个培训活动对美国课堂音乐老师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目前美国奥尔夫协会将精力集中在大学的音乐教育改革上,委托一个专业音乐教育委员会去影响各大音乐学院的院长和系主任,力争使奥尔夫教育融入到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中。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尽管过去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看法是只适合幼儿园到小学的儿童,目前美国的奥尔夫教师已经把奥尔夫教育扩展到中学音乐课堂、音乐治疗、老年健康等各个领域,使包括婴儿、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在内的各种人都能够受益。

美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已进入音乐教育主流。美国奥尔夫协会的两名成员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MENC)领导成员。作为该会团体会员,奥尔夫协会成为美国国家标准的积极支持者。目前美国各级政府制订艺术教育标准,强调综合的艺术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正是连接视觉艺术、戏剧、音乐和舞蹈的最好桥梁,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己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经验,在各类学校综合艺术课中占据重要地位。

美国奥尔夫协会的工作也日趋专业化。他们逐渐雇用专业人员帮助他们做各种音乐教育工作者可能不擅长的工作,例如:开拓市场、发表刊物、搞好公共关系、筹集资金等。举办会议时,他们与会议安排代理机构合作,该机构的费用由主办宾馆或会议中心支付,使协会成员腾出时间精力进行各种业务交流。近来,他们己将资金转移到 Cleveland 基金会,这是一个专门为非盈利组织管理资金和使资金增值的基金会。他们发现,将各种事物移交专业人士安排时,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更多了解美国奥尔夫同行的创造性工作,今年8月20日一26日由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特邀美国奥尔夫协会前主席朱迪.邦德博士来京办班介绍他们的新发展。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亲身体捡和获得许多新信息。相信这次活动对推进我国的艺术教育改革会产生积极作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看新西兰的幼儿音乐教育


音乐与孩子的探索精神

·它们会发声吗

家长经常鼓励孩子探索身边的物品,看它们能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任何物品在孩子眼里,在孩子手中,都会成为神奇的“乐器”。如手拍桌椅的闷闷声,小棒敲打玻璃的清脆声,敲打铁器的悠扬余音等。通过对各种物品的摆弄敲打,孩子便会对不同音质的强弱、高低、长短有了切身的体验。这个过程也正是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过程。

·自己做“乐器”

鼓励孩子亲手制作“乐器”。如将橡皮筋套在小碗上、杯子上,轻轻拨弄便会发出动听的声音。并且,孩子还可由此探索奇妙的振动现象。通过自制“乐器”,孩子肯定会更加积极地走进音乐,去探索这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听听大自然的歌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探索音乐。带他们到树林里,让他们感受树叶“沙沙”的轻巧,小鸟“啾啾”的婉转;带他们到小河边,让他们感受溪流“哗哗”的欢快,青蛙“呱呱”的嘹亮;还可以带他们到海边,让他们感受海风“呼呼”的惬意,海浪“唰唰”的激越……这些都是极其生动的音乐教育素材,孩子既乐在其中,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陶冶。

音乐与孩子的表达能力

·用语言来表达

在孩子探索各种声音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和对音乐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孩子在玻璃杯上敲出了清脆悦耳的音乐,开心地笑了,可他不知道,或者不习惯于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家长就要通过提问的方式——“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它使你高兴吗?”或者直接告诉孩子:“你刚才敲出了清脆的音乐,你真开心!”从而使孩子逐渐养成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体验的好习惯。

·用身体来交流

家长要经常用非语言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培养孩子的非语言交流能力。在教孩子儿歌时,家长不要仅满足于孩子记住歌词,学会旋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如眼神、口型、表情、手势、体态等,让孩子体验到歌曲的美妙和可爱,从而愿意学,更愿意用他们喜欢的表情、动作,把自己对歌曲的体验表达出来,和家长进行非语言的交流。

当然,在音乐活动中,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能力远不只探索和表达两种;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不仅在音乐活动中。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引导,时时,处处、事事都是教育的好时机。

美国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


在美国,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是很看重的,年轻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在美国,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是很看重的,年轻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了。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婴,已穿上了正式的男装三角裤,尽管三角裤里还裹着纸尿布。他们的母亲说,应该让他知道自己是男孩。

在众多的托幼机构里,幼儿的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在一个扎着小子女孩坐厕姿势的图案和一个男孩坐厕姿势的图案的标志下,幼儿们分门进出。厕所里面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比例缩小而已。为了便于幼儿识别,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幼儿到园的第一天,认识厕所便是第一课。幼儿上厕所老师都会提醒别走错了。有时孩子好奇,如男孩跑到女厕所探个究竟,老师一般不批评,只问他们看清了有什么不一样。

教男孩要有男人气,教女孩更细心,这在美国父母心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假如母亲送儿子上幼儿园,孩子缠着妈妈不肯放,妈妈只要对儿子说:“不能哭了,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男孩就会强忍着哭,松开手。

美国儿童教育中的特殊营养——尊重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而是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他也不吃”、“他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伟大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有人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份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重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美国儿童教育的一些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幼儿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在幼儿教育中,主要通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充分开发、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具有不同于别国的幼儿教育特色。 美国的教育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一、强调个体,崇尚自由 美国的教育属于个人中心型,重视个性,突出个人,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在美国人眼里,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发展过程,成人只需提供有利条件即可。美国人比较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美国的成人力图使儿童发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能力。

在美国的幼儿园中,集体活动很少,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鼓励儿童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和活动。教师还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从事多项活动,让儿童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期培养儿童的灵活性,创造性。比如画画,老师不注重儿童画的内容、形式和技巧,而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想象,所以美国的孩子经常画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在家里,墙上、门上、地板上也到处都有他们的杰作,虽然这些'作品'很粗糙,大人们也常常不知为何物,但爸爸妈妈一定不会生气,更不会阻挠和禁止,而是笑嘻嘻地看着孩子表演,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儿童活泼好动不仅被认为正常而且被视作一大优点。美国的幼儿园是创造环境使儿童在此能真正作为孩子,幼儿园活泼有生气,孩子们吃饭的时候不仅随便说话甚至打闹。午休的时候,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美国的幼儿园是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美国人总觉得中国的幼儿园太死板,没生气,幼儿根本不像孩子;中国的儿童总是给人谦虚,规矩,小心翼翼的感觉,而美国小孩则自信,勇敢,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尊重儿童,肯定儿童 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大人们认为孩子应该获得和成年人一样的平等和尊重。如孩子可以直呼长辈姓名,同样,大人们也会非常尊重地称呼孩子为先生或者小姐,通过这些简单的细节让孩子们感觉到这种平等。另外,在外出做客时,如果主人拿出东西给孩子吃,大人也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替孩子决定"要"还是"不要",更不会在孩子表示想吃的时候加以呵斥,一切都让孩子自己做主。在开展各类游戏活动时,教师十分尊重儿童对游戏材料的取舍和操作的方式,注意为儿童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保护儿童游戏的积极性,赞赏儿童的不同观点和各种想法,不仅全盘接受,而且还夸奖他们想象合理,设计奇特。 在美国,父母从来不会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孩子只要取得一点点成绩,父母就会大加赞扬。美国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很棒!"而且这种赞美还会落实到实处,他们对孩子的任何一项"创作"都予以极大的肯定和赞扬,给孩子最大的自信。 孩子们在受到赞扬之后,则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去维护自己的名誉,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三、注重儿童的独立 在美国的公共场合,你经常可以目睹这样的场面:一个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哇哇大哭,站在不远的妈妈却并不着急,不慌不忙,她们不会像中国的父母那样走上前把宝贝扶起来,然后抱着他边给他擦眼泪边哄他,有时甚至还要说一些比较夸张的话做一些虚假的动作,美国的父母是平静地看着孩子自己爬起来。 与中国的幼儿教育相比,美国幼儿教育更重视幼儿独立个性的培养。在美国,孩子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父母不可能永远陪伴在孩子身边照顾他们,因此美国人就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四、重视儿童纵向发展 美国的教育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他们认为一切重在参与,孩子在各项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体验到的感受以及发展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因为他们知道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他,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到别的孩子。所以在美国的幼儿园没有什么分数表或成绩单,但是会有一个学习报告。主要用意在于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进展,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是上小学后需要注意的。

五、幼儿园的多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美国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在美国的幼儿园,儿童都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 所以美国幼教界强调儿童不仅应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接受其他文化。在课程设计上, 美国幼教界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对象是所有儿童, 课程应考虑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经验, 反映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和语言文化。 课程内容不是以某种文化为中心, 而是包容各种文化, 并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出现。若干小主题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系统, 每个主题系统都会涉及不同国家、种族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 并引导儿童在认识这些不同文化的过程中达到相互理解、接纳和尊重的目标。

儿童本位教育之美国幼儿园


儿童本位教育之美国幼儿园

在美国,幼儿园教师是属于全国的联盟。这个联盟对教师的行为规范提出很多要求,其中一条是:如果一位教师不能成为成年人的典范,或者是不能爱护幼儿园的设施,那他就不是合格的教师。

父母一进幼儿园,就可看到很多东西都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考虑的,幼儿园里很多画都比较低,它可能是孩子进幼儿园时最先看到的。幼儿园里的鞋架、玩具架等,都适合孩子,所以孩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另外,幼儿园环境的设置,时间的安排,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孩子的自主权

孩子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在这个活动中间,孩子愿意进行什么活动(有时包括具体的活动时间),很多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每天有具体的时间,小朋友们坐成一圈,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来唱歌,但是具体唱什么歌,每个小朋友都有权利来选择。如果有两个小朋友点的是同一首歌,那么老师就为孩子唱两遍。在很多活动中,孩子穿红色、蓝色衣服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老师不规定,给孩子更多选择的自主权。只要符合活动、符合要求,就可以。在长大以后,他对人生的选择,有一定的看法,就不会处处要父母代理了。在国内,有很多父母对孩子升级,考试等很多方面做的非常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幼儿园非常尊重父母

在国内通过与孩子父母的接触了解到,孩子在家里可能不是特别有纪律,生活中可能会有不好的地方,所以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是想让幼儿园培养一下。在国外的幼儿园里,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想要表现什么。

国外1岁多孩子的老师认为,孩子在1岁左右时,他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某一天,他突然会叫妈妈或爸爸;某一天他可能突然会走路。如果孩子在家由妈妈亲自带,她看到孩子走出了第一步;说出了第一句话,会特别的兴奋。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妈妈可能就没有这个机会。

在国外的幼儿园,当老师发现孩子已经会走路了,她不会告诉父母:“你的孩子会走路了!”她会提醒父母:“你注意看看,也许你的小孩要走路了,我觉得他可能要走路了。”当父母在家发现孩子真的会走路了,她是多么的高兴,然后再告诉老师“我的孩子会走路了”。从这件很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国外幼儿园非常体贴父母、尊重父母,让父母充分感觉到自己既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也是最好的老师。

让父母参与其中

国外幼儿园里有很多父母轮流帮助幼儿园搞清洁卫生,帮助小朋友外出郊游,提供每个父母的参与时间,很少的特别忙的父母才能免去他的义务。幼儿园非常鼓励父母参与。父母通过帮助幼儿园做工作,可以知道幼儿园是怎么进行的,也知道老师的辛苦,教学思想是怎么讲的,又是怎么体现的。

这样,幼儿园与父母沟通的渠道就多一些。国内比如孩子开父母会、演出、部分活动等一般是一个父母来,而在国外,一般都邀请父母一起来,因为这在国外都被认为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活动。所以,父母的参与,体现了父母在亲子教育、幼儿教育当中特别重要的地位和决策。

在美国,父母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到了几个父母共同办一个幼儿园的地步,因为他们的幼儿教育非常多样化,有很多种类的幼儿园,有的父母非常喜欢某一种的教育理念,她就想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但是,很不巧,比如她住在加州,她喜欢的幼儿园在纽约,没有办法,不能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然后,她就和其他有同一理念的父母共同建成一个这样的幼儿园。然后,让他们的孩子享受他们认为理想的幼儿教育。

生活照料

我们国家在孩子的生活照料上无微不至,师大一位老教授说:“刚到国外,送外孙子去幼儿园,心里特别不舒服。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带午饭,幼儿园都不给热一下。孩子只有吃凉的,孩子怎么吃啊?”美国生活习惯都是吃凉的,虽然在生活上与国内不一样,但也体现了在生活照顾上的不周。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幼儿园的优点也充分体现出来。在生活方面,幼儿园的细致入微,给孩子统一的照料,使很多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有在国外幼儿园的孩子转入到小橡树幼儿园,父母说: “还是国内幼儿园在生活方面照顾得细致,我们可以专心工作,不用太为孩子的饮食而费时费力。”

硬件和软件

在美国,特别著名的幼儿园,里面可能有总统的孩子,很多明星、高官的孩子。依我们的想象,这样的幼儿园应该非常宏伟、豪华,也应该是所见到的漂亮校舍的集中地。但是真的见过之后,才发现它的校舍是多么破旧,因为它已经有上千年、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特别有名的幼儿园只是借用一个教堂办学。他们的资金不是用来盖多么好的房子,是来帮助孩子怎么进行更多更好的游戏。

美国孩子教育:儿童干家务活最多


据调查,在美国的各个幼儿园,都设有美劳角、木工角等,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节约和保护森林、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据国际儿童机构的统计,世界各国儿童中,以美国儿童干家务活最多,时间也最长,平均每天1.2小时以上,父母亲从小培养孩子勤劳和节俭的意识和品行。

在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课程中,很重视“勤劳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爱国心”等的教育。最近,德国掀起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参观工厂,家长们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喜欢同孩子一道到工厂去,了解生产的过程,资源的开发与节约,特别是了解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既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又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品德。

外国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勤劳节俭教育中的特点是:

一、要求孩子分担一定的家务活儿,鼓励他们外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日本的家长很注意同学校一致起来,在家中进行勤劳、节俭等教育,不少母亲甚至特意外出,多给孩子一些学着独立干家务的机会。在美国,家长们还鼓励大、中学生当义务工,如到孤儿院、安老院去劳动服务。

三、榜样与示范教育。不少家长经常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让他们亲眼目睹家长们工作的艰辛。

解析美国儿童早熟现象


由于身体发育和社会原因的影响,如今的美国儿童出现越来越早熟的趋势。美国儿童专家近日通过研究指出,现在10岁孩子的体征和行为方式已经相当于过去的15岁少年。也就是说,美国儿童整整早熟了5岁。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儿童发展专家称,10年前,青春期青少年才有的体征和行为变化如今在8到12岁的孩子中已经非常普遍。美国儿童中发生的这一新变化已经引起了儿童专家的普遍注意,最近美国一些医学刊物刊发了好几篇关于儿童早熟研究的论文。

8到12岁女孩化妆

儿童专家们发现,在美国,8到12岁年龄段的孩子,有的已开始拍拖,有的自己用手机跟朋友打电话,有的已经像青春期少年那样对父母反叛。他们平常所听的音乐中充满了性的暗示,打的游戏也是成人级的,而且常常在MySpace等博客及交友网站上交流八卦消息。越来越多的小女孩开始化妆,穿超出自己年龄段的衣服。美国媒体将这些10岁左右的小孩称为“新一代青少年”。

社会原因影响更大

纽约蒙特费弗医学中心的青春期医药学专家丽兹・阿尔德曼说,自己执业16年来,开始留意到这一逐渐形成但无可否认的变化。

她和其他研究这一现象的专家认为,如今的儿童之所以出现这些变化,既有身体发育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已经发表的一些研究发现,由于营养改善以及肥胖等原因,有些儿童的身体发育很快,越来越多女孩在小学阶段就出现了月经。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儿童也不得不像比自己年长几岁的青少年一样处理来自同辈竞争的压力以及其他社会影响。如果说毒品、性和摇滚贯穿着美国“婴儿潮一代”和“X一代”的成长,那么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消费主义则加速了现代生活的节奏,让当代的孩子们更容易接触到那些他们的父母或许并不愿意他们接触的影响。

一些充斥着性、暴力和粗俗语言的电视节目以及标示为R级的电影,本应被规范到夜间播出,如今天天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

许多少年会模仿他们所看到的行为。现在的儿童看起来更成熟,穿得也更老气。加州圣克拉拉大学的心理学家普朗特指出,一些家长由于没有及时给孩子设立标准,将成长的权利完全拱手让给了孩子,从而从某种意义上鼓励了他们的“逾越”行为。

同辈跟风心理

10岁的亚特兰大女孩娜塔莉・威克斯托姆说,有些像她那么大的女孩会穿一些“跟年龄不符”的衣服。比如,她的一个朋友将T恤下摆掖起来,露出肚皮,还喜欢时不时扭动屁股跳舞。

跟她同一个班的女孩不仅公开谈论自己喜欢某个男孩,还露骨地讨论跟男生发生性关系的话题。“没有任何规则限制她们,她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正上五年级的娜塔莉说。

娜塔莉的母亲说,她和丈夫果断拒绝了娜塔莉扎耳朵眼的要求,尽管娜塔莉的许多同龄朋友都这样做了。最近,娜塔莉还缠着父母给她买一部手机和一部iPod。

儿童专家指出,儿童有一种融进集体的自然心理需求和攀比心理,而年龄小一些的孩子也经常模仿大孩子的行为模式,这些特点都促成了早熟的趋势。

早熟带来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

由于社会影响来自不同的来源――同辈人、互联网和电视,一些家长感觉这股早熟的潮流很难对抗。

芝加哥一位母亲克莱尔・安特塞赫有两个孩子,8岁的儿子和7岁的女儿,她只允许两个孩子看公共电视台。但是,他们最近回家老是要求她允许他们从网上下载歌曲,而她认为听这些歌曲对他们来说并不合适。

而这一切或许就是消费主义的罪过。8到12岁的孩子已经成为市场追逐的消费群。

广告公司已发现,无论是汽车、电脑还是节假日的度假地点,儿童和青少年都能够影响家庭的购买决定。根据一个市场调研,8到12岁儿童代表着每年510亿美元的消费能力,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掌控的零花钱,而另一方面,对于家庭每年直接花在他们身上的1700亿美元,他们也有很大的决定权。

10岁左右的小孩看起来就像15岁的少年,这一点令无数家长们忧心忡忡,一些关注这一阶段少年的专业人士也感到忧虑。他们怀疑这么小的孩子是否已经具备了处理长大成人所带来的棘手问题的能力。

“从身体特征上讲,他们已是成人,但从认知方面来讲,他们还是儿童。”纽约青春期医药学专家丽兹・阿尔德曼说。

儿童专家指出,早熟带来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孩子们和家长或许要面对一些成人才面对的话题,比如怀孕、性传播疾病等。

美国政府也留意到了这一问题。今年早些时候,美国联邦官员建议给低至9岁的女孩注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HPV 是一种会导致子宫颈癌的常见性传播疾病。

美国“特殊儿童”有“特权”


我女儿在美国读小学。去年11月,我去参加女儿班上的秋季Party。在Party上,我遇到了一个特殊的孩子。

那是一个患有高位截瘫的黑人男孩,坐在轮椅上,头被一个宽松的塑料套固定在椅背上,两只胳膊被固定在扶手上,脚被塑料套固定在踏板上。这个男孩的左手手指可以微微挪动,轮椅的控制板就安装在他左手下。他的手指朝不同的方向稍微一动,轮椅就会向前走、向后退和转弯。

据说,这个“智能”的轮椅是政府有关部门送给他的。

在Party上,这个男孩身边有一位特殊教育老师,协助他参加各项活动。比如大家一起玩“秋天的树”,那位特殊教育老师给了这个男孩几个样子,问他要选哪种树。他选出一种,老师就照那个样子剪,每粘一个树叶,老师都会征求他的意见。作品完成后,老师署上了男孩的名字,举到他眼前给他看,黑人男孩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吃东西时,特殊教育老师把蛋糕掰成小块,喂到男孩嘴里,再把果汁递到他嘴边……

很凑巧,这位特殊教育老师是我的邻居,我和她聊了聊。她一直在我们这个学区的中学当特殊教育老师,最近,小学的特殊教育老师人手紧张,她被临时借调过来帮忙。

我以为,那个男孩只是在开Party时过来热闹热闹,没想到邻居老师说,他每天都来上课。

我很不理解。这个孩子的身体状况这么不好,为什么还要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课?他有必要这么辛苦吗?

邻居老师说,这个男孩虽然身体有病,但智力正常,不能因为身体上的病痛妨碍了智力的发育。参与同龄孩子的活动,有利于他的身心发展,无论学校要安排多少人手,都要让他来上课,这是他的权利。

学校用专门的校车,每天到他家接他上学,放学后送他回家。课间休息时,孩子们都到操场上玩,老师也会推着这个男孩去,让他呼吸新鲜空气。这个男孩无论在哪儿,邻居老师都会在旁协助。学校还安排了一名家长义工和老师一起照顾这个男孩,因为像上厕所、换尿布这样的事,一个老师忙不过来。

从这个黑人男孩身上,我们可以管窥美国残障儿童教育。

1975年,美国通过了法律,政府对身心残障的婴幼儿提供免费教育和治疗,赋予残障儿童接受免费、适当公共教育的权利。

0至3岁的孩子,如果身心有问题,政府的专门机构会安排治疗师上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比如让理疗师对身体残障的孩子进行理疗及康复训练。

孩子长到3岁以后,公立的教育系统会接管。各地都有“特殊教育幼儿园”接收身心有问题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份“独立教育计划”,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这个教育计划要有教育机构的负责人、专家、老师和家长的签字才能执行。进入学龄的“特殊儿童”,学区会安排他们进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的特殊班读书。如果孩子一直需要“特殊教育”,那么,这份“独立教育计划”会一直伴随孩子,直至高中毕业。

这一切,都由政府免费提供。美国《时代》周刊曾报道说,美国每年要在“特殊教育”上花费数千万美元。难怪有人说,在美国,生“特殊儿童”的父母比其他父母省钱——美国的托儿费很贵,而“特殊儿童”进“特殊教育幼儿园”不用花钱;美国的医疗费用更贵,但“特殊儿童”可以申请政府的医疗卡,看病不用花钱。

美国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


学龄前儿童如何做好入学准备,是学前教育中貌似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近年来,美国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未来学校生活中的成功取决于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其中包括:健康的体质,语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对周围世界的基本知识,对外界环境较成熟的适应能力等。教育工作者们指出,帮助学前儿童做入学准备的成年人应当意识到,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因素有多种。首先,学前儿童的能力发展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不是平衡的,大多数孩子总有某个方面强于其他孩子。同时,入学准备也受到学校办学思想的影响,有的学校就是要求学生听话,好好从字母学起;有的学校更看重孩子能否与别人友好相处。所以,家长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并到学校了解校长、教师的要求,与之讨论存在分歧的地方。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入学准备的几大要素。

健康的体质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新生活的起点上,格外需要科学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安全的环境以及定期的身体检查,这将有助于减少以后疾病等影响学习的因素。事实上,儿童的健康始自他们的胚胎期,孕妇应该定期进行检查,并保证饮食的营养与充分的休息,杜绝烟酒和有害药物。孩子出生以后的健康同样依靠合理的饮食等来维护,如果学龄儿童保持数量和营养合理的进食,他们上课的注意力就更能集中。专家建议的营养饮食包括面包、谷类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鱼等以及相关的替代品(鸡蛋、豆制品),牛奶、奶酪、酸奶等,应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糖。除了必须的营养,学前儿童需要经常锻炼以促进身体的协调能力,可通过投掷、跑跳、攀登、随音乐跳舞等运动锻炼大肌肉;可通过蜡笔绘图,做拼图游戏,学用平头剪刀和拉链等,增强手的灵活性。这些技能通常在幼儿园是可以得到训练的。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某些功能异常或残疾表现,应立即带孩子就医,要知道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疗往往能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学校的常规往往不同于幼儿园,大多数5岁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教育工作者总结了学前儿童需要培养的个性品质。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自我约束──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如打人是不对的,他们应该学会区分正确和错误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关心他人──孩子应该学会关心别人,理解他人的感受。

教育工作者指出,在培养学前儿童的这些个性品质时,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超过了幼儿园,因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为家长们提出了建议。

1.让孩子相信自己正在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当孩子得到别人的注意和鼓励时,他们会激动、兴奋;感受到被爱的孩子可能更自信。

2.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喜欢对所见和所闻进行模仿,家长尊重他人、与人分享的行为都能影响孩子;要使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3.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孩子是怀着发现和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来到这个世界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保持这方面的好奇心,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报以热情,如当孩子画了一张画的时候,可以鼓励说:“你画得很棒!”家长的每一份鼓励都有助于孩子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自豪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家长可在去幼儿园或学校的路上,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手工课、野游,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如读书、测量、称重等。

4.创造让孩子重复的机会。孩子在学习滚爬、发音等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事实表明,孩子们并不会厌倦重复,相反,当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能够用以帮助更年幼的孩子时,他们自然会更自信,对学习新东西跃跃欲试。

5.使用适度的纪律加以约束。那些受到家长纪律约束的孩子通常更易与人相处,在学校中比那些家长一味严厉或溺爱的孩子表现好。

要做到这点,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会指导孩子的活动,不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或试图进行控制。

·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最好说出理由,例如,对孩子说“请把玩具车从楼梯上搬走,这样别人才不会被绊倒”,而不要说“照我说的做”。

·倾听孩子的话,了解他们的感受,看看他们是否需要特别的帮助。

·家长生气的时候,别忘了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批评应针对孩子的行为而非孩子本人。例如,对孩子说“我爱你,可你在墙上画面是不对的,你这么做让我生气”。

·帮助孩子作出选择,解决问题,可以问4岁的孩子:“我们怎样做才能不让凯文推倒你堆的积木?比如这样……”

·对孩子抱积极鼓励的态度,对他们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赞扬。微笑和鼓励永远比粗暴的惩罚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

6.让孩子自己动手。毫无疑问,小孩子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但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自信。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要事事替他们作决定,而要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选择。

7.鼓励孩子与他人相处。学前儿童需要接触社会,开始了解他人的观点。事实证明,小孩子上学前如能常和家庭外的成人和儿童接触,上学后更容易和老师、同学相处。

良好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参加多种活动,这些活动要求他们使用语言并解决问题。语言能力较差往往对他们入学后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可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孩子学会交流,了解世界,以促进日后学校学习的良性循环。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孩子们发现世界,发展创造力和积累生活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过游戏。如,当孩子堆积木时,就形成了几何图形、物体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游戏,则有助于孩子懂得怎样协商合作。

多和孩子交流。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家长要鼓励他们说话。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说话,以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现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学的,并且让孩子感到家长对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视。家长还要主动与孩子说话,详细地讲解一些日常活动如吃饭、洗澡的过程。

学会与孩子交流之中的问与答。家长面对孩子不应该只是说“是”或“不是”。提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比较和识别事物。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则要尽量周全,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如果家长不知道答案,就要对孩子坦言,然后和孩子一起尝试找出答案。

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为孩子朗读可以从孩子出生时起,并在整个学前阶段持续不断。虽然孩子在开始时可能听不懂这些故事或诗歌,但是孩子可在听的过程中知悉家长的声音,和家长产生亲近感。此外,孩子的身边经常有些阅读材料,可使其对语言和阅读的兴趣较快增长。

控制孩子看电视。电视是孩子身边仅次于家长的最具影响力的老师。好的电视节目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促进学习,坏的节目或过长时间观看则适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确定高标准,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压力过大,总被要求做一些不感兴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会感到难过和沮丧。家长不要盲目指责孩子“笨”、“傻”,那样会极大地挫伤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响他在学校中的表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长则要予以表扬。

多为孩子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孩子的多样化经历将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无论家居何处,周围环境都蕴含着新的体验。可带孩子到周围散步,坐公共汽车,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等公共场所。还可依孩子的兴趣,让他欣赏和学习音乐、舞蹈、绘画。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美国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音乐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音乐教育随笔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以有组织的乐音为形式,以丰富的思想感情为内容,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联想,发人深思,给人以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激励人、鼓舞人驶进高尚的境界。 幼儿园的...
    2020-10-28 阅读全文
  • 奇特的奥尔夫音乐韵律(奥尔夫教育系列) 引言: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
    2019-12-13 阅读全文
  • 大班音乐教育活动 网站小编为你编辑《大班音乐教育活动》一文,希望为你人工作带来帮助!1.请求幼儿园用天然声音唱歌,吐字清晰,唱好附点。 2.经由过程进修歌曲,教诲幼儿要卖力进修,不自满。 运动预备:螃蟹、小鸭、小兔、大...
    2021-09-17 阅读全文
  • 爸妈奥尔夫音乐问答(奥尔夫教育系列) 引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
    2019-12-13 阅读全文
  • 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 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 匈牙利是历史上唯一把音乐家与作曲家的号召付诸教育实践的国家。佐丹。孔达利的上述理念对二战后的匈牙利大众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音乐属于所有的人” “让孩子在每个伟大的艺术中活...
    2021-04-19 阅读全文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以有组织的乐音为形式,以丰富的思想感情为内容,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联想,发人深思,给人以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激励人、鼓舞人驶进高尚的境界。 幼儿园的...

2020-10-28 阅读全文

引言: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

2019-12-13 阅读全文

网站小编为你编辑《大班音乐教育活动》一文,希望为你人工作带来帮助!1.请求幼儿园用天然声音唱歌,吐字清晰,唱好附点。 2.经由过程进修歌曲,教诲幼儿要卖力进修,不自满。 运动预备:螃蟹、小鸭、小兔、大...

2021-09-17 阅读全文

引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

2019-12-13 阅读全文

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 匈牙利是历史上唯一把音乐家与作曲家的号召付诸教育实践的国家。佐丹。孔达利的上述理念对二战后的匈牙利大众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音乐属于所有的人” “让孩子在每个伟大的艺术中活...

2021-04-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