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国外所提倡的超常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3

国外幼儿园工作总结。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国外所提倡的超常教育”,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古希腊的柏拉图倡导胎教,并重视幼儿教育。生于1568年的意大利思想家托马斯也倡导过胎教,他并提议儿童“2至3岁游玩(健体增智),并学认字母”。

而法国的爱尔维修却提出“教育万能说”,强调天才非天生的,而是教育的结果。

有目的从事超常教育个例实践的人是19世纪初德国牧师威特,他通过对自已先天有大脑缺陷的儿子的超常教育,使小威特9岁上大学、14岁获博士、16岁当教授。wWW.yjs21.Com

曾在23岁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后又在该校任20年校长的科南特(1893~1978)非常重视天才教育,他主张应从早发现天才并保证其获得优越的教育。

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研究天才或超常教育的组织和机构。

美国1972年成立了“天才教育局”,各州及著名大学也都有类似机构,并拨专款用于这项开支。且许多中小学及大学都设有天才班,以适合个性化教育的国策。

1974年,英国成立了“天才儿童国家协会”,并在全国设立了34个分会。日、韩、法、德、澳、印等都有相应的组织与学校。许多国家和地区还立法保护这一事业。

20岁大学毕业就任副校长的教育家霍林沃思曾出任纽约教委办的异常儿童学校负责人,她在《强智儿童》等书里强调“须十分珍惜强智儿童的智力资源”。她的书被广泛引用,她个人也成为全美教育界领袖。

1993年美国教育部曾发布过一份报告,宣布由于忽视了尖子学生的教育,美国正在形成“悄悄的危机”。看来,国家越发达越重视天才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超常儿童培养也应遵循教育规律


开展“超常班”探索实验需要相应的条件和机制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规范和限定。

5月3日,北京育才小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超常班”幼升小初试如期举行,考试在1天时间内共安排5场,参加考试的孩子超过两千人,这些孩子来自北京市各区县及全国各地,场面异常热闹。看似一次平常的选拔考试,却折射出家长的复杂心态,同时也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超常儿童”培养问题的思考。

今天的家长对于“超常班”表现出如此高的热情,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期待较高,认为孩子很聪明、很优秀,他们把这样的选拔考试视作对孩子的一次科学诊断;另一方面由于“超常班”享有特殊的升学通道对家长有较大吸引力,通过考试的孩子可直接进入他们心目中的优质小学,将来还可免去小升初的压力,直接升入初中部。在眼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的情形下,选择“超常班”也不失为一条捷径。当然还应当承认,确有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考入“超常班”,赢得更好的成长环境和空间,让孩子更早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不管出于何种考虑,家长对“超常班”表现出极大热情完全可以理解,家长的做法也无须过多指责,况且绝大部分家长不过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对结果并没有过高预期。但那些一心想把孩子当作“超常儿童”来进行培养的家长,倒是确实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对“超常班”不可抱有过高预期。根据心理学对儿童智力的研究结果发现,大约只有3%的儿童,其智力水平远高于同龄人,可见“超常儿童”只是儿童中极少的一部分。即便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超常儿童”,究竟是选择“常规培养”还是“特殊培养”,也仍然需要仔细斟酌。那些独立设置的“超常班”,虽然可以缩短“超常儿童”的修业年限,但由于速度快、课程深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非常突出,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社会性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因为望子成龙心切最终适得其反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对于家长而言,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真正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出发,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社会上对于“超常儿童”培养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和看法,有人认为“超常儿童”培养至关重要,也有人则认为,仅仅限于对几个高智商孩子进行集中培养,没有多大意义。依笔者之见,对小学举办的“超常班”不可预期过高,即便是作为一种小范围探索实验,也需要把握好以下环节:其一,学校对“超常儿童”进行单独培养,需要构建科学培养方式。针对“超常儿童”的课程调整,不应只是加快学习的速度和加深程度,而是要对课程的整体结构做出改变,涉及到具体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师资等多个方面。同时在培养“超常儿童”时,除了注重培养和发展其智力和学业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对环境与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促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要尽力避免“超常儿童”学业突出、心智落后的状况出现。

其二,学校对“超常儿童”进行单独培养,需要完善进入退出机制。其中包括了科学的选拔认定办法、灵活的退出机制等。针对这些“超常儿童”,学校通常会采取一些特殊的培养方式和手段,甚至在学制上做出调整,教学与管理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循环系统。如果孩子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是否能够通过一种过渡与衔接机制,使其顺利回归常态培养非常重要。否则非但不能使孩子成才,相反有可能对孩子成长带来损害。

其三,学校对“超常儿童”进行单独培养,需要合理调配学校资源并维护教育公平。今天的中小学校毕竟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场所,不可因为过分关注个别“超常儿童”而忽视了绝大多数孩子。对“超常儿童”进行特殊培养,需要有专门的课程设计、教材设计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汇聚学校一批高水平教师投入“超常班”,难免会对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造成影响,学校在“超常班”的探索实验过程中需要对此特别加以防范。据媒体报道,此次“超常班”招生没有户籍限制。然而,做为一所公办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应遵循“就近入学”原则,首先满足片区内学生的入学需求,不能因开展超常教育实验损害教育公平。

此外,由于开展“超常班”探索实验需要相应的条件和机制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规范和限定。

国外“快乐教育”的缺陷


近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改革出现了强调学生基础学力的倾向。他们认为,“快乐教育”在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

美国:努力提高学业标准

一项针对学生成绩和学校毕业生比例的研究指出,美国教育在全球的地位正在下降。

与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学生相比,美国15岁的中学生数学的应用技能和生活技能测试的成绩低于平均成绩。在25岁到34岁的成年人中,美国高中以上毕业的人口比例在发达国家中位列第九。在同一年龄组中,美国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口比例和比利时并列第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专员巴里·麦高说,20年前,美国在这两项中排名居世界第一。

这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0个成员国参与的年度排名,是这些国家评估他们各自教育体系并决定是否改革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

另外,《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显示,2005年全美国大约有120万高中生参加大学测试(ACT),仅有不到1/4的学生达到了阅读理解、英语、数学和科学4个学科的基准。这样的表现似乎为美国政府继续努力提高学业标准、提高对学校和学区的评估标准提供了理由。布什政府制订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重新界定了标准化考试、排队和处罚的有关标准。

英国:数学难度有待提高

英国一些数学教育研究机构进行的跟踪研究发现,目前英国基础教育数学标准与10多年前的数学标准相比降低了。据英国《独立报》近日报道,今年一次由英国资格与课程当局主导、全英超过1/4的14岁学生参加的数学考试结果表明,其通过率下降至22.5%。而去年其通过率为31%。

英国媒体就此评论道,这表明工党政府制定的基础教育数学标准的难度应该加大,而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一再不负责任地降低;否则,任其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必将会导致英国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下滑的危险。

澳大利亚:回归简明课程大纲

一项针对660位澳大利亚防卫学院新生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口头交流技能很好,但是写作却经常出现语法错误。一些高中生进入大学后竟然写不出完整的句子。

目前,澳大利亚所使用的是“新世纪课程”,但有关调查显示,在“新世纪课程”标准下,澳大利亚的学生正在退步。

澳大利亚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采用基于结果的教育。澳大利亚教育顾问凯文·窦耐利研究发现,“其缺点是课程无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和技能。”美国已经放弃了这种教育,采用标准方法,但澳大利亚的课程大纲甚至不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严格。

澳大利亚联邦教育、科学和培训部部长尼尔逊说,澳大利亚需要回归到更加简明、更加规范的课程大纲,使教师能够据此教学,家长能够理解和使用它去促进孩子的进步。

国外幼儿的“另类”教育


别类的“玩”

除了秋千、滑梯、转椅等传统的玩具外,世界各地的幼儿园里,给孩子们玩什么呢?有的游戏真是出人意料。

“玩”木工

这里说的木工可不是用类似我们见到的塑料或专用儿童性模拟工具模仿做木工的想像式游戏。在欧美的一些幼儿园,孩子们要真正地做木工活儿,从锯开木料,刨平木板,切割,打磨,装钉成型到油漆完工,孩子们要作出真正的木制生活用品或玩具来。很多读者耳熟能详的关于爱因斯坦幼年时制作小凳子的故事假如属实,那么这个传统也流传了很多年了。据说,有些孩子做出来的东西很是有模有样呢。

至于最令人关心的安全问题,老师们自有解决之道。通常的安全守则包括:工具各安其位,用毕立即放回原处;工具仅能用于指定的用途;不断强调安全要领以及必须由足够的成人监护等。有趣的是,老师们发现,在喜爱木工活方面,女孩和男孩是没有分别的。

“玩”做饭

同样的,这里说的做饭也不是“过家家”用的小盘小碗盛沙子做饭哦。有的幼儿园设有专门的课程,孩子们来到厨房,制作简单的美味食品,然后大家一起吃光,孩子们真是开心啊。小厨师们在这样的厨房里做出来的菜肴主要有:鲜黄瓜片,烤杂菜串、自制柠檬水、花生酱卷面包或果冻饼等。通常在美国国庆日很多幼儿园都会安排孩子们自己做庆祝大餐配着著名的苹果派吃,吃完了还要玩一种“扮演焰火”的游戏:孩子们轮流跳、跳、使劲跳到最高,然后像焰火落下一样倒在地上,孩子们总是玩得非常开心。

“玩”沙子

沙子是西方很多国家最“经典”的玩具之一。孩子们在家里、沙滩上、幼儿园……到处都可以玩沙子,玩法真是千奇百怪。甚至出版了一些专门指导玩沙子的书籍。

“玩”音乐

幼儿园的音乐可不同于成人正式的乐器训练。在很多西方幼儿园,音乐课更像是对儿童的“声音启蒙”教育。孩子们会面对各种材料,如桌面、玻璃条、金属片等等,自己尝试敲击,了解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进而直接到树林里大海边聆听风的声音、水的声音、鸟儿的歌声和动物的鸣叫。孩子们可以自己制作能发出优美声响的乐器,体验音乐的感觉。当然假如有孩子对乐器感兴趣,老师也会鼓励她甚至专门教导她。

国外教育的五个典范


(一) 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 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 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 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 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教育典范: 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 点评: 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四)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典范: 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 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五)在实践中教育儿童 教育典范: 在瑞典,2岁多的小班学生最初学的单词除了“你好、谢谢”以外,都是森林里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称。在夏天,每星期中有两天需要老师带着小宝贝们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等埋入,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对小孩讲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像土地不会吸收玻璃,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的脚,太阳光反射聚焦还会引起火灾,所以不可乱扔玻璃垃圾。瑞典的环境建设搞得那么好,这与他们自身从小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点评: 与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儿童接受,瑞典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接受、对生活及人类的热爱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国外培养情绪教育


最近来自美、法等国的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情绪教育”。

“情绪教育”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人们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

在国外,面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轻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现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许多学校设置了有导向性的、以“情绪教育”为核心的人格、素质教育课程。

如由于美国的破碎家庭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一些学校专门为离异家庭的子女设立课后辅导班,委婉地将这种辅导班称为“香蕉班”或“彩虹班”。辅导班上,老师鼓励孩子们倾吐内心深处的隐痛,排解因父母离异带来的精神痛苦和不良心境。然而,这样做能否达到学校的初衷,尚不得而知。

专家说,“情绪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心情成长的营养素。在这方面,父母、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缺少。

在不少国家,“情绪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就学习以爱回报父母,从小培养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孩子的心情素质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这种人格素质在孩子成人后,运用到社会上去与其他人相处,从而建立充满和谐与友爱的社会。

这种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那样,使人感到幸福、愉快、轻松。人格培养与道德训练,共同构成了“情绪教育”的完整内容。

喜欢《国外所提倡的超常教育》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国外幼儿园工作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国外教育的几个教育典范 (一)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
    2021-04-23 阅读全文
  • 超常儿童培养也应遵循教育规律 开展“超常班”探索实验需要相应的条件和机制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规范和限定。 5月3日,北京育才小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超常班”幼升小初试...
    2021-02-24 阅读全文
  • 国外“快乐教育”的缺陷 近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改革出现了强调学生基础学力的倾向。他们认为,“快乐教育”在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 美国:努力提高学业标准 一项针对学生成绩和学校毕...
    2021-04-21 阅读全文
  • 国外幼儿的“另类”教育 别类的“玩” 除了秋千、滑梯、转椅等传统的玩具外,世界各地的幼儿园里,给孩子们玩什么呢?有的游戏真是出人意料。 “玩”木工 这里说的木工可不是用类似我们见到的塑料或专用儿童性模拟工具模仿做木工的想像式...
    2021-04-25 阅读全文
  • 国外教育的五个典范 (一)从小培养责任感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
    2021-04-24 阅读全文

(一)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

2021-04-23 阅读全文

开展“超常班”探索实验需要相应的条件和机制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规范和限定。 5月3日,北京育才小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超常班”幼升小初试...

2021-02-24 阅读全文

近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改革出现了强调学生基础学力的倾向。他们认为,“快乐教育”在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 美国:努力提高学业标准 一项针对学生成绩和学校毕...

2021-04-21 阅读全文

别类的“玩” 除了秋千、滑梯、转椅等传统的玩具外,世界各地的幼儿园里,给孩子们玩什么呢?有的游戏真是出人意料。 “玩”木工 这里说的木工可不是用类似我们见到的塑料或专用儿童性模拟工具模仿做木工的想像式...

2021-04-25 阅读全文

(一)从小培养责任感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

2021-04-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