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购买什么样的定投?
发布时间:2021-04-15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父母为孩子购买定投,通常用于孩子18岁以后的高等教育、结婚买房、个人置业等需求,这笔资金在孩子成年步入社会时有一个经济基础,也是为孩子准备一份创业资金。
基于以上需求,给孩子买定投应作长远规划。通常从孩子幼年时开始,每年扣款、积少成多,因此需要制定一个长期投资的定投组合。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给孩子买定投应该选偏股型基金。
偏股型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以追求长期的资本增值为目标,适合长期投资。与其他类型的基金产品相比,偏股型基金的风险较高,但预期收益也高。投资偏股型基金是对抗通货膨胀,满足教育、退休的最有效手段。
以定投方式长期投资偏股型基金能够摊平投资成本、有效降低短期波动。以上证50指数为例,就算是从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6124点股市顶部,到2009年4月1日,上证指数累计下跌60%,上证50指数累计下跌61%。而如果采用定投方式,每月定投上证A指,则最终的收益率为-23%,远远跑赢了指数。可见定投能够有效地平均成本,减少一次性买入的风险。
如果投资者希望降低风险,可以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选择几只基金产品以不同的比例投资。在构建基金组合时可以考虑“指数基金+主动型股票基金+混合型基金”的模式。指数基金管理透明、投资成本低,是长期定投的理想工具。优质股票基金在市场上涨阶段爆发力强,能够跑赢大盘。混合基金的风险收益水平低于股票基金,适当配置可以充当“减震器”的角色,使整体收益更稳健。
货币市场基金长期收益率很低,长期投资应该首选偏股型基金。(gSI8.Com 工作汇报网)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什么样的夫妻关系,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永远是核心。婚姻关系和谐了,亲子关系才能和谐。要教育孩子,先看看自己!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一屋檐下,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以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一、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二、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三、强势妈懦弱爸→男孩子胆小、自卑、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
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四、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
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五、爸妈爱相互指责→孩子敏感、爱找借口、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
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六、爸妈爱打架→孩子喜欢暴力、脾气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
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夫妻两人该如何相处太重要了。
真正的夫妻不是谁征服谁,而是谁迁就谁!
“不要征服对方”这是夫妻最重要的问题。征服,是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谈论谁是对的,追究谁是错的,讨论谁伤害了谁,谁过分了,这些,都是大忌。
好夫妻,永远都在相互装傻,装瞎子,就是护短的。能够护短的,才是真爱!
夫妻同心,黄土变金。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和才能万事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讲理的地方是法庭。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
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而是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和培养,是家长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一次,我去一位朋友那里办事。下午的时候,朋友接到她7岁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跟妈妈说,他已经把米饭焖上了,正在炒菜呢,发现冰箱里没有西红柿了。当朋友把这些内容告诉我时,我吃惊不小。一个7岁的小男孩,怎么懂得在妈妈没有回家的时候主动去做饭?问朋友是怎么做到的,朋友说儿子上小学后,她做饭的时候会把儿子叫到厨房,告诉儿子哪些菜怎么做,有时候她下班回家晚了,就会打电话让儿子去做她教过儿子的那些菜,让儿子做好了等妈妈回来吃。慢慢地习惯了,儿子回家看妈妈不在,就会自己张罗着做饭吃。
这位朋友还告诉我,她的儿子不仅能自己做饭,在妈妈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还会照顾妈妈。一次她说有点头疼,在沙发上躺着,儿子就给她倒了一杯水,并给她身上盖了床毯子,自己才去写作业了。这位朋友是做家庭教育工作的,她说没有别的诀窍,只要让孩子去做,孩子就愿意去做而且能很快学会做。至于孝顺,她说你只要告诉孩子说你不舒服,孩子自然就会照顾你。也就是说,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觉得可以为妈妈做一些事情,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心。
还有一位朋友的女儿,总是把自己的鞋子弄得很脏,刷洗起来很费劲。朋友就让女儿自己洗了一次鞋子。朋友跟我分享,她女儿一边洗一边嘟囔说,没想到鞋子这么难洗。后来,她女儿穿鞋就十分注意,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鞋弄得很脏了。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父母们也不要往这个方面去想,让孩子做家务,是我们对孩子从身体到心灵的一系列培养,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
1、帮助孩子练习动作技能。心灵手巧的孩子大多会一些家务或者手工活,不同的家务可以锻炼到不同的部位,叠衣服可练习到小肌肉,擦地板则可以锻炼到大肌肉。2、让孩子练习分类归纳。分类和收纳的意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品需要分类归纳才能理清,学习知识也要分类归纳才能融会贯通。让孩子从小养成分类归纳的好习惯,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让他一生受益。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先从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做起,再扩展到其他家人,从小学着为家中尽一份心力,便可培养出家庭责任感。孩子会更爱家,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懂得承担。
4、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还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虽然年纪还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并从中获得自信。5、培养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刚开始学习做家务,一定有做不好的时候,但是妈妈不需要着急,在练习过程中,孩子会观察妈妈的做法,妈妈也可一步一步地进行示范讲解,让孩子通过模仿妈妈的动作来完成家务,这样能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进而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
曾有专家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作了“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最喜欢的家有下列几种:
和睦、团结友爱的家。孩子们最喜欢爸爸和妈妈和和气气,不吵架,不斗嘴。全家老小和睦相处,让家里始终充满爱。
活泼、欢乐幽默的家。孩子们喜欢家里充满笑声和歌声,希望父母能抽出时间和自己一起玩,做游戏或讲故事。
求知、好学上进的家。孩子们说,看见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看书学习,自己也愿意翻书看画报。有的说,我的爸爸妈妈天天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打牌、下棋,乱哄哄,使我也不能安心学习。
文明、民主的家。孩子们都喜欢自己的家讲文明、讲民主、讲礼貌,尊老爱幼,团结邻里,有事能一起商量,每个人都能发表意见。
整齐、清洁的家。孩子们都希望有个干净、整齐的家。孩子们还希望自己的父母在家里不要吸烟。
从以上要求中不难看出,孩子最关心的是家庭气氛和对他们采取的态度。他们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家庭中生活,最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为什么孩子拖拉?
拖拉磨蹭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一下造成拖拉的原因有哪些,或许你家孩子做事磨蹭的原因不止一个——
1、父母包办代替
这个是最常见的原因了,父母帮孩子做的太多,为孩子安排的太过周详,孩子失去了主观思考的能力和行动力。
当我们要求孩子“快些做”的时候,他却并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是不是挺悲哀的?
2、习惯已养成
孩子小的时候自控力确实会差一些,有些家长就容易监督、催促和帮助。慢慢的,孩子的独立性就会变差,习惯于依赖父母的督促。
3、没有承受过结果
不知道拖拉的后果,或者没有真的体验过拖拉后的问题延续,就是没有触及到孩子的切身利益,并且,一般到最后家长总还是会给孩子“擦屁股”。孩子肯定意识不到拖拉磨蹭是个问题需要改正。
4、榜样效应
父母自己是否拖拉,对孩子的影响极大,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没有做到时,就别怪孩子了。
5、没有时间观念
年龄小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他们普遍缺少对时间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也不足,不知道怎样利用时间。比如,让孩子做一篇阅读理解,孩子会觉得需要半小时,但事实上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抵触、认知都会影响孩子的时间观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于拖拉磨蹭,通常问题最多的是8岁左右的孩子,也最让人闹心,他们正进入人生第二个叛逆期。
这个时期,孩子正在上小学,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学会了更多的文化知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对父母的耳提面命很反感,经常和父母对着干。
所以,当孩子出现拖拉的情况时,家长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01 就事论事,不展开,不比较
很多妈妈们习惯“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比如孩子吃饭磨蹭了,妈妈就不单单会教育孩子吃饭的事,有时还会吧早上起床磨蹭、晚上写作业拖拉的事情全部拿出来说一遍……这样展开问题,一定会让孩子反感。
所以,当孩子在某一件事上拖拉了,就指出他这一个问题好了,“不需把战火延伸到其他战场”。
孩子需要被肯定,被夸奖,不喜欢被比较,尤其是别人家的孩子。“你看那XXX,人家一放学就把作业写完了……”这类的话家长就别说了。
可以公平的讨论,指出问题,制定方案,把孩子当成成年人来对待,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空间,也要给自己一个信念,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完成。
02 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试着让孩子自己承担一定结果,不要盲目帮孩子决定。尊重你们讨论后制定的方案,严格执行,温柔而坚定。
温柔——不管孩子犯了怎样的错误,当然,你可能会生气,但请尽量不带有情绪,和孩子平静的阐述事实就好了,毕竟谁也不愿意挨骂。
坚定——严格执行计划,不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变,说好的奖励与惩罚也一并实行。
习惯培养是个艰难的战役,在建立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使用夸奖,这是比怒吼、惩罚更要实用的“武器”。那我们“夸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保留好的行为,形成习惯,对于这一点,千万别吝啬。
需要注意的是,夸奖不能太过于形式,一定要指出孩子做的哪件事比较好、为什么好、如果接着做会有什么样更好的事情发生……
03 时间概念
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一般要等到三四年级的孩子才能有相对正确的认知,在这之前能,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孩子了解时间的概念——用具体内容和事物去表示代替抽象的时间让孩子直观了解到时间的多少。
比如:
一分钟 = 尿个泡的时间
刷个牙 = 一首歌的时间
洗个澡 = 一集动画片的时间
除此以外,还可以买一些例如沙漏、计时器等辅助计时道具,用倒计时和轮次来加强时间与次数的概念。
帮助孩子加深对时间的认识就一定别说“就一会儿”“一下下”“快一点”这类模糊时间的词语。
最后,想要强调的一点是,想要孩子摆脱磨蹭,不断催促一点帮助都没有。
快点吧、这个吧、那个吧……如果家长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信息重复,就成了无效信息,左耳进右耳出。孩子只会越催越磨蹭。
所以,当孩子拖拉磨蹭时,该怎么做告诉他一次就好,最多再解释一遍,说清楚的事情,还是做不好的话,那就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吧。
孩子为何爱问“为什么”?
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活着?为什么我不是男孩……孩子的问题总是那么多,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星期天,你们全家出去散步。孩子突然拉着你的衣角问:“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地球围着谁转?”尽管你竭力想讲清楚,但是他好像还是没有听明白。孩子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但有的时候,这些问题表达的是一种担忧。对孩子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好奇,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而无需提问的,他总是会把一个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抛给你。这不奇怪,因为在他眼里,父母是无所不知的人。而你,自然也不想让他失望。但在此之前,你有必要了解提问背后,他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发现自己
“没有出生之前,我在哪里?死了以后,我到哪里去?”
类似问题:“在你肚子里,我就叫芮芮了吗?”(芮芮,5岁)“有一天你也会不存在吗?”(棋棋,4岁半)“蚯蚓也有妈妈吗?”(小雨,3岁半)
他想说的是:在6岁之前,孩子的问题通常是围绕自己提出的。比如当他问你:“人是怎么生孩子的?”其实他是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是不是父母爱他才生他……通常,这是对他讲述什么是“爱情”的好时机。这类提问背后,经常隐藏着期望、恐惧和担心。当孩子询问“太阳不见了,地球围谁转”的时候,可能他担心的是当父母消失的时候,他该怎么办。这正是许多孩子担心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儿童图书是最好的帮手,你也可以帮孩子用图片做一棵“家谱树”,在家谱树上直观地找到“谁是谁”,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从哪里来。
了解时间和空间
“风来自哪里?”“明天是什么时候?”
类似问题:“一会儿是什么时候?”(笑笑,4岁)“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若若,4岁)
他想说的是:孩子完全以自己为中心,他在以自己的想法设想着世界。对他来说,风是具有和人相同的能力和反应。当你的孩子企图知道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物的来源时,同样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他在寻找自己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定位。有了时间概念之后,他就会使用这样的词汇,但是现在的他对这些还很模糊。耐心一点,要知道,直到六七岁时,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此之前,你要做好准备,回答他的许多有关时间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在日常生活中,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比如,与其说“我们一会儿再读这个故事”不如说“你先去洗澡、吃饭,然后我们再读这个故事”。
试图解惑
“他为什么和我不一样?”
类似问题:“为什么我不是男孩?”(露露,3岁半)“为什么天天是男孩还留长头发?”(依莲,4岁)。“为什么外语老师的皮肤是黑色的?”(西西,4岁)
他想说的是:孩子很小时就会对异常的东西敏感。异常的事物会让他害怕、惊慌,因为这会让他觉得陌生,没有安全感。从两三岁开始,他慢慢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肤色,甚至不同的头发长度。他总是非常坚信那些与性别有关的特征,如裙子是女孩子穿的,穿短裤留短发的是男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你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认同,他会认为,同别人一样就是好。
如何帮助他帮助他认同自己的性别。有关伦理的问题需要经常提醒:“不可以,你不能同爸爸(妈妈)结婚!”另外,告诉他人类世界是多种多样的,有高,有矮,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