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当心你身边的那双小耳朵

发布时间:2021-04-13

幼儿园耳朵上的绿星星说课稿。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当心你身边的那双小耳朵”,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我们的教师培训中,在和家长们的交流中,园长常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孩子面前谨言慎行。”道理简单,说来容易做来难,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都深有体会。

故事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园里有个孩子叫丁丁,是个很“皮实”的孩子,摔了跤轻易不会哭。可是,那天丁丁流鼻血了,他一反常态,大哭不止。血早就止住了,他却说什么也不信,还是歇斯底里地哭,老师们只好一遍遍带他去照镜子,让他相信血已经止住了。他这样异常的表现,我们都觉得很奇怪。

孩子平静下来后,曹老师慢慢地和他聊天:“丁丁,你怎么这么害怕流鼻血呀?如果你不去抠鼻子,它不会随便流血的呀!”

“不对,”丁丁激烈地说,“我不碰,它也会流的。你堵住它,它就会流到嗓子里!”

咦,他怎么知道这么多?丁丁认真地看着曹老师说:“老师,这是你说的呀!你小时侯,半夜睡着睡着觉,鼻血就流出来了,把枕头都打湿了!你妈妈给你拿棉花堵住,血就流到嗓子里了,流了一天哪!”

天哪!他怎么知道呀!

曹老师终于想起来了!两个月前,有一次,小朋友都回家了,丁丁的妈妈还没有来,她就陪丁丁在园里等妈妈。丁丁头也不抬地玩着积木,她就和旁边的保健医师聊了起来,说起自己小时侯一次难忘的流鼻血的经历。当时,丁丁玩积木非常专心,没有任何反应,曹老师根本就没有想到,他不仅全听到耳朵里,还造成他日后对流鼻血这么大的反应!

想到这里,曹老师连忙拉过丁丁,认真地说:“丁丁,你没听全曹老师的话。曹老师流鼻血,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不注意喝水,结果就流鼻血。你最明白道理了,喜欢喝水,多吃青菜,所以再也不会像曹老师那样了!”

园长点评:这件事对曹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教育很大。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0~6岁期间,具有吸收性心智。你看着他好像浑浑噩噩,其实他全盘吸收周围的信息,而且受这些信息的影响。你觉得他什么都不明白呢,他不仅听到了,还会自个儿琢磨,可见,我们需要如何小心,才能避免成年人给孩子带来的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呀!

故事二:不要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

一次,孩子们午餐刚吃完羊肉,到洗手间刷牙。一个新来老师最喜欢和孩子逗闹,她本来就不吃羊肉,这时她拉住一个孩子,夸张地嗅了嗅,说:“什么怪味道呀!”她还没说完,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一下子截住她的话说:“唔,真香!”并立刻把她拉到另一个房间,说:“你怎么忘了?咱们培训时说了,不能当着孩子说自己不喜欢的食物。”

对,培训时,园长告诉新教师:孩子的那双小耳朵是无处不在的,而他们喜爱的大人往往能影响他们的好恶。一个小女孩,就是因为一次去奶奶家,奶奶说了一句“牛奶腥气”,就再也不喝牛奶了!

园长点评: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发现,孩子的一些习惯偏好往往是受到成年人的影响,这也就是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往往是成年人的无心之举。每一个幼儿教师,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在孩子身边工作的人,都应该当心身边的小耳朵。因为,大人的一句无心之语,就可能给孩子带来长久的影响。

故事三:不可忽视孩子的想像力

囡囡不喜欢吃橘子,每次幼儿园分橘子吃她都躲得远远的,老师们给她剥好了她也不吃。为什么呢?老师们就开导她:“橘子味道很好,很有营养啊。”囡囡还是对橘子不理睬。终于有一天,谜底揭开了。那天,囡囡的奶奶来接囡囡回家,看到桌上的橘子,随口说了句:“橘子要少吃,吃多了上火。”随之,囡囡悄悄地告诉老师:“奶奶总说橘子吃了肚子里要着火呢!”老师听了,恍然大悟又哭笑不得。

园长点评:由于孩子的知识面还不够广,理解能力不够完善,大人随意的一句话,他会琢磨“歪了”,把“吃橘子上火”想像成“肚子里起火”这样的可怕事情!其实,无论是囡囡奶奶还是当着丁丁面讲起自己流鼻血经历的曹老师,都没有去影响孩子或吓唬孩子的意图,只是,她们忽略了一点,幼儿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物件”,而是吸收力极强的小人儿。

故事四:随意点评孩子的后果

西西像很多孩子一样,在一两岁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畏惧外人的阶段,见到人多的地方绕着走,不肯打招呼。其实,如果忽略他的这种行为,他自己慢慢就会好起来。可是,西西的妈妈爸爸都不理解孩子的这种特点,当着孩子的面一遍一遍地对别人说:“这孩子不知是怎么了?可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了!”大人不知道,每说一遍,西西就听一遍,就增强一遍对自己的这种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被固定下来了,西西真的不喜欢和外人在一起了。

园长点评:随意地当着孩子的面评价孩子,结果把本来属于短期出现、可以较快消失的负面行为给固定下来了。成年人不断地唠叨着孩子,却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的家长说,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小心还容易做到,可是别人随便说话,你又不能去捂住他的嘴。有位孩子的妈妈说,她是这样做的:她的孩子在畏惧生人的阶段,每当见到生人就用手捂住脸,难免引起别人的注意,就总有人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呀!”她每次都立刻说:“我们不胆小,我们是用望远镜看你呢!”孩子就势把捂脸的手势变成了望远镜,忘掉了紧张,慢慢地,孩子走出了这个阶段,使周围的人大为惊异。妈妈的话,帮助孩子战胜了成长中的障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只用耳朵你听不懂孩子


豆豆入园非常顺利,从表面上看,他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在幼儿园该玩耍时玩耍,该睡觉时睡觉,入园后从来不曾因此哭过,好像并没有特别的反应。但我知道,他还是很焦虑,因为我发现,他回到家时不如从前那样高兴,虽然也会笑,但不是那种由心而发的喜悦。

下面发生的这件事就是他在入园第三天晚上发生的,这也是他真正度过分离焦虑期的转折点:

晚上临睡时,豆豆忽然想起自己将Y车(一个巧克力盒子,他很喜欢,拿来当车玩,并叫它“Y车”)落在幼儿园了,于是问我:“妈妈,我的Y车呢?”

我:“我不知道,你早上不是带到幼儿园去了吗?”

豆豆:“那现在车在哪?”

我:“是不是在书包里?”

豆豆看了看,没有。

我:“书包里没有。”

豆豆:“我忘在幼儿园了。我现在就要,你给我拿回来。(后来录音回放,我才发现他实际上说的是:我要你陪我去把车拿回来。而我当时则自动过滤成:你给我把车拿回来)。”

我:“我没办法拿回来,幼儿园关门了。”

豆豆:“可是我现在就要,你马上给我拿回来。”

我:“你可以打电话问问房老师,看还可以拿回来吗?”

豆豆打通了房老师电话,房老师告诉他:“你的车今晚想在幼儿园住,姥姥(园长的妈妈)会好好照顾它的,你明天放学后再带回家好吗?”

听完房老师的话,豆豆安静了一小会儿,然后又找到我:“妈妈,你现在陪我去把车拿回来!”

我:“你真的很想让你的Y车回来,我也很想帮助你,但我没办法,姥姥睡觉了,幼儿园关门了。”

豆豆开始哭:“咱们去拿呀,敲门让姥姥开门!”

我:“你好希望你的Y车马上回来。”

豆豆:“那快去呀,快去呀!”

我:“你很想让你的车回来,我也很想帮助你,但是没办法,姥姥睡觉了,我也要睡觉了,我们都要睡觉了。”

豆豆大哭:“现在去,马上去!”

我:“你希望我马上去帮你拿车。”

豆豆:“去呀,去呀。”

我:“这个车对你很重要,你恨不能马上就拿到它。”

豆豆:“你去拿呀,去呀!”

我:“我确实很想帮助你,但我没办法,因为我要睡觉了。”

豆豆哭得更伤心了:“你陪我去拿呀,去拿呀。”

按照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理论,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往往他真正要表达的不是这个问题(俗称洋葱皮),而是隐藏在这个问题背后的其他问题(即洋葱核),如果我们仅仅只是解决表面上的这个问题的话,那我们就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意图。

比如曾经有个妈妈找我咨询,她八岁的孩子每天早上为了上学的事情而哭泣,妈妈百思不得其解,还以为孩子在学校受了什么委屈,后来她听取我的建议,倾听孩子才知道,原来孩子是担心自己不在家的时间,小弟弟(刚出生的老二)把妈妈独占了,从此妈妈就不爱自己了。

在这个案例中,洋葱皮就是不上学,洋葱核就是害怕失去妈妈。因为找到了洋葱核,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妈妈答应大孩子,每天单独送她去上学,把小弟弟留在家里让爸爸来照顾,这样,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每天都有和妈妈单独相处的时光了。自那以后,上学反而成了母女相处的幸福时光了,孩子哪里还会因为上学而哭闹?

那么,在我们这件事里,豆豆让我帮他拿车回来只是一个洋葱皮,真正的洋葱核是什么,我还没有半点头绪,因为我一直在洋葱皮上转圈,根本就没有摸着门。作为一个女中阿甘,我不抛弃、不放弃,我继续努力!

我:“你希望自己放学的时候就把Y车一起带回来。”

豆豆平静了很多:“我上午还记得要带回来的,下午走的时候就忘了。”

说着豆豆又开始哭:“那现在去拿呀!去呀!”

我:“你希望放学时没忘记就好了。”

豆豆:“妈妈,你变魔法把车变出来吧。”

我:“你希望妈妈有魔法能把车变出来。”

豆豆:“你用绳子变!”

我:“我变不出来。”

当时我很矛盾要不要用绳子变一个试试,但事实上是不可能变出来的,我怕这又给他无谓的希望,随后势必让他失望,所以没去尝试。

豆豆:“你把绳子拐弯呀!”

我:“拐弯我也变不出来。”

豆豆:“那你用纸变呀。”

我:“你希望我用一个东西把车变出来。”

豆豆:“变!变!你快变!”

我:“不管用什么,我都没办法变出来。我也好希望能变出你的车来,但是我做不到。”

豆豆开始撕心裂肺地大哭:“你变,你变,你快变!”

我:“你真的很希望我能变出来。”

豆豆:“是的,是的,你快变。”

我沉默。

这时豆豆爸爸来了,说:“豆豆,我们去开车吧,我帮你变,不光变Y车,还变X车,变Z车。”

豆豆一下子高兴起来,两个人去玩车了,事实上也没提变Y车的事。

豆豆睡着以后,豆豆爸爸跟我说:“你看,孩子给你这么好的练习机会,你都搞不定,最后不是还得我出马?”

的确,在这件事中,豆豆爸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依然没有从根本上看见孩子,孩子哭闹的真正原因还是没找到。

我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为什么我的倾听会失败呢?明明在我说“你希望自己放学的时候就把Y车一起带回来”这句话时,仿佛洋葱皮就要剥开了,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又绕回去了。

本来以为此事就到此为止了,豆豆爸爸也以为自己的转移注意力方法很有效时,卧室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豆豆从梦中惊醒,哭喊:“我要你陪我去把车拿回来,我要呀!”

我赶紧跑过去,想要抱抱他。

豆豆不让我抱,还拳打脚踢,动作非常激烈,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怎么哄也不管用,无奈之际,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梦中惊醒的孩子可以倾听吗?

无意识的我说出了一句我刚才认为可能会管用的话:“你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忘了把车拿回来了。”

你知道吗?就是这一句话,像魔法一样,让豆豆马上不挣扎了,开始小声地抽泣。

我抱着他,一声不敢吭,生怕多说了一个字。

过了几分钟,豆豆又开始大哭,我又赶紧重复:“你忘了把车拿回来,好难过。”

豆豆抽泣着说:“我要你陪我去把车拿回来。”

我说:“你希望我陪着你去把车拿回来。”

豆豆声音一下子小了,继续哭。

忽然,豆豆来了句:“把书房的灯关了。”

我忙不迭地说:“好,我去关,我现在就去。”

豆豆大哭:“我要爸爸去关。”

我:“好,爸爸去关灯,我在这里陪着你。”

豆豆平静了很多,不哭了。我脑中灵光一闪,洋葱核可能是:“我要你陪我!”

于是我试探着说了句:“你要妈妈陪着你。”

豆豆紧绷的身体一下子就柔软了,抽泣着开始入睡。

快睡着时,他又开始抽泣想要大哭,我赶紧握着他的手,轻轻地在他耳边说:“妈妈陪着你,妈妈在你身边。”

重复几次之后,豆豆终于进入了梦乡,可能这件事印象太深刻,他梦里时不时就会惊醒,而每次在他将要哭时我就赶快把洋葱核送上:“你要妈妈陪着你,你要和妈妈在一起。”然后他就能安然入睡!

第二天早上,我以为他前一天晚上哭得声嘶力竭,眼睛都肿了,情绪会不好,没想到,他早上醒来特别高兴,搂着我说:“妈妈,我真是太喜欢你了!”

随后,就哼着自己编的小曲去尿尿了,送他上幼儿园的路上,他也是一路阳光灿烂,这是他入园这三四天以来第一次这样高兴。经过这次深度倾听,豆豆仿佛一下子释放了自己的入园焦虑,真正开心地享受起幼儿园的生活了。

听了这么久,我终于搞清楚孩子哭闹其实只有一个原因:他把车忘记在幼儿园了,非常难过,这种难过想要妈妈的陪伴来缓解,当然也可以说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希望妈妈陪着他,一直陪着他,包括上幼儿园。

这个说起来很简单的原因,我却用了好几个小时才搞清楚(文中记录的仅仅是倾听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可见倾听有多么困难。常常有人想要快速弄懂孩子的意思,就肆意猜测孩子的想法,她们甚至弄出了一些例句来套用:“妈妈看得出来,你现在觉得______(感觉词汇),是因为______(孩子相信的原因)。我猜,你但愿______(孩子的愿望)。”

这不是倾听,是妈妈先入为主的猜测,尤其是用“妈妈看得出来”这种说法,非常容易堵住孩子倾诉的通道,你都看出来了,那我还说什么呢?尤其是,你明明说得不对,我不是这样想的,你却自信满满地告诉我“你看得出来”,表面上看是尊重,实际上却能把人给憋死。

就像在豆豆这个案例中,如果我也使用上面的例句:“妈妈看得出来,你现在觉得很难过,是因为你把车忘记在幼儿园了,我猜,你但愿车马上就出现在你面前。”这真的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吗?这话这样居高临下、悲天悯人,仿佛在说:“我什么都知道了,我这样慈悲,你也不要再哭了吧!”孩子哪里还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呢?

说到底,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看透。因此,“我知道”这三个字不要轻易说出口,别人的心思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完全知道。

记得有一次,我跟豆爸生气,我很希望他能跟我道歉,但他没有,我很郁闷,就不睡觉,一直看电视。豆爸(他也学过很多沟通理论)在劝说我不要看电视未果的情况下说:“你现在觉得很愤怒,因为你想看电视而我却让你去睡觉,我猜,你但愿没有人管你,你可以一直看电视,想几点睡就几点睡。”

当时我听到这话,真是气得半死,什么叫我希望一直看电视?你懂我为什么看电视吗?你知道什么呀?我告诉你,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抽你!

当然,在豆豆这个案例中,最初我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我带了预设。当时,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因为入园焦虑?他是不是不想去幼儿园?我该怎么把这个话引出来?

因为想了太多的问题和技巧,我真的没有做到全然跟随,所以当他反复说“我要你陪我去幼儿园把车拿回来”时,我根本就没有听到他前面说的几个字:“我要你陪我”,而反复地集中在后面几个字“把车拿回来”上面。相反,当他夜里闹觉时,我当时认为半梦半醒的孩子是不能进行倾听的,所以很无意识地、不带预设地说出的话反而真正听见了孩子。

其实真正的倾听是不带任何猜测和预设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哭,但我愿意聆听你、跟随你,结果是什么样我不做假设,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倾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知道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真正的倾听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到无我,把自己交给孩子,任由孩子带着你信马由缰。这需要很多的练习和学习,更需要清空自己。就比如我,在刚开始练习倾听的那段日子,随时准备开录音笔,录下自己的每一个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案例,反复揣摩,慢慢修炼。

我发现虽然刚开始时我经常倾听不成功,但是这样的聆听和跟随却仍然让我和我的家人受益匪浅,让我们家每一个人都倍感幸福。

的确,当一个人愿意花时间听你说话,愿意真正爱你,愿意不带预设、不带揣测地紧紧跟随你的时候,那该是一种多大的幸福?反过来说,当我们愿意去花时间听一个人说话,愿意真正爱这个人,愿意不带预设、不带揣测地陪伴这个人时,我们又该多幸福!

所以,即使你还不太懂得倾听,即使你经常听不到孩子心里真正的想法,只要你愿意蹲下来听,就会给你们的亲子关系乃至家庭关系带来巨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倾听适用于一切关系!

当心打孩子打出心理问题


关键词:

导读: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郁闷 “滥用体罚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孩子过得并不开心。”最近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举办的调查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开心,因为父母责怪、训斥甚至动手打孩子而感到不开心的占到15%。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罪魁祸首”。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 “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肖峰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肖峰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肖峰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只会打”。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父母觉得打骂之后,孩子的表现还是一样。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 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屁……”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日前,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分析调查了过去60年有关“打屁股”的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年经常挨“屁板”的人们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善恶。 肖峰主任肯定地说,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当贝儿给自己买了那双水晶鞋之后--你的孩子会共情吗?


陆毅,女儿贝儿,随着《爸爸去哪儿》的走红,这对父女也再度火起。最近的一期节目里,孩子们需要摘杨梅,然后用杨梅换来的钱去给老奶奶买礼物。在给奶奶买礼物的时候,贝儿好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缺少了些共情的能力。(在此首先声明下立场,我们不评价孩子行为的对与错,旨在通过孩子的表现看我们能学到什么。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关于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但是在菜市去卖杨梅的环节中孩子似乎"变"了一个人。首先在一个阿姨向她买杨梅的时候,她转而跟旁边的鸭子玩耍。即使旁边的阿姨再怎么呼唤,她似乎一直沉浸在自己与鸭子的世界中。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因为此时此刻太多人关注她们了。每到菜市场这种地方,周围总是围观群众一大堆,此时的她们感到局促、尴尬。而贝儿当时是第一个被问到卖杨梅的,虽然人小,但我相信她感受到了这位陌生阿姨不同一般的"热情",此时的她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仿佛与外界树立起了一道屏障,自己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保护着自己。由于这种自我保护,贝儿最终也没卖出自己的那篮杨梅。

我相信贝儿爸爸陆毅带孩子出去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为了保护自己相信他们会更倾向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当这种自我沉浸称为习惯的时候,就出现了在市场给奶奶买鞋的那一幕。贝儿看到自己喜欢的鞋子,完全忘记了要给奶奶买鞋子这件事。尽管多多再三劝说,甚至命令。她对"姐姐"的劝说是,"你要是穿上这双鞋子,你就是公主;要输穿上自己的鞋子就是'姐姐'。"她完全只在自己的世界中了……

有科学研究表示,2-3岁的时候,孩子的世界是只有"我"的概念,给别人买礼物买自己喜欢的;当孩子4-5岁的时候已经初步具备"共情"能力,他能感受别人的情绪,买礼物也知道买别人喜欢的。节目中的贝儿这方面比较少有,给老奶奶买鞋子的时候她似乎只记得自己的鞋子了。贝儿的情况并不罕见,独生子女政策让太多的孩子成为家中的小太阳。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共情的能力呢?

一、给孩子足够的爱,能体察自己的情绪才能体察别人。

还原节目场景,在摘杨梅的环节中,贝儿很努力地去摘,还不时安慰在旁哭的"姐姐"。作为一个孩子,她懂得关心别人也能去关心别人,已然十分难得。

作为爸爸的陆毅有句话说的好,"作为父亲,你做错什么我都能原谅你。但我要告诉你什么是对与错。"前半句体现的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后半句是不能缺少的教子规矩。一个小小的孩子只有从父母那里接收到足够的爱,充分接纳自己,才会有能力爱别人,但爱之外,父母也需要给孩子适当的规矩。

二、多让孩子和小动物、小朋友接触,培养孩子情绪的觉察力。

孩子在跟其他人接触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体察到别人情绪的变化,也会想别人为什么会哭、笑、沮丧、开心……此点的前提是孩子必须有能力自我情绪觉察,自己拥有足够的爱。作为家长,也可以适当在旁引导孩子,为什么别人会这样。

三、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样。

这一点对孩子要求比较高。能充分体察别人情绪,还要会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如何应对。此点多多做的比较到位。

总而言之,只有孩子得到充分的爱,能体察自己的情绪,也能体察别人的情绪,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会应对,就是非常会疼人能共情的小朋友了。

宝宝病愈后当心“心理病”


妞妞是个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小朋友。前段时间,因为患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又在家里休息了两个月,当她再次跨进幼儿园大门时,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整天坐在教室一角,动不动就眼泪汪汪。老师觉得很奇怪:怎么得了一场病,这孩子的性格都变了?其实,这种性格的改变反映了孩子心理上的缺陷。患病,尤其是患慢性病的孩子,身体康复后,性格改变较为常见。那么,如何避免孩子患病以后又患“心病”呢?

1.家长应以孩子易懂的方式解释生病的缘由,告诉他到医院看病、治疗的重要性,减轻其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渐渐适应陌生的环境。孩子患病后,正常生理活动受到扰乱,精神、体力均受到影响。对他们多些关心、照顾是必要的,但也不能一味迁就。

2.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对于病程长,需要久治、久养的孩子,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起居生活,避免养成懒散习惯。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可以增强孩子的抗病能力,不过,应避免因过分贪玩而疲劳。

3.尽可能让孩子生活自理。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疾病恢复情况,要求他达到同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于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保持乐观情绪、缩小与健康孩子的心理差距非常必要。

4.调剂好孩子的精神生活。孩子生病后活动空间减少,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创造条件,使他有适当的游戏、学习活动。

孩子性格的可塑性极强,如果孩子病愈后出现妞妞那样的性格改变,在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同时,恢复正常教育,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纠正。所以,当孩子病后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只要处理得当,孩子的性格大多可以恢复正常。

有你在身边真好小学生高分作文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走走停停遇过许多人,他们会在我们不开心时细心陪伴,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美好的情感,有关于有你真好的小学生作文怎么写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有你在身边真好小学生高分作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有你在身边真好小学生高分作文【篇一】

常言道,父爱如山。是的,父亲就是那座严肃而伟岸的高山。他总在我迷茫而害怕的时候,给我山一样强大的力量,他是我弱小心灵坚实的依靠。爸爸,有你真好,有你就会感到安全,有你就会感到踏实。

一个人在家的滋味是多么的害怕啊。前几天,妈妈跟姨妈去了小姨家,爸爸去朋友家拿一些证件,姐姐们都还未回家,家里就剩下我,爸爸很快就会回来的,本来我很想跟爸爸去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不敢提出这个要求,可能是因为我不想让爸爸知道我的胆小吧,就硬着头皮独自在家,突然觉得家里是那么的恐怖,自己面对四面墙,静悄悄的,我的心跳得好厉害,差点跳出来了。

我上二楼准备洗澡,心中总有一种怀疑、不安全的感觉,好像周围都变得悄然无声,只有自己聆听这一切似的。脑子里难免会想其一些恐怖的事,想起那些鬼鬼怪怪的事,那时的心跳又加速了不少,我洗好了之后,打开门听到电视声音,我就知道爸爸回来了,刚才心里的那种怀疑、不安全的感觉莫名其妙地不见了,是因为爸爸的力量特别强,威严特别大吗?心中的那块大石都被爸爸打败了,我整个人都轻松了,开心了,见到爸爸就微笑说:“爸爸,你回来啦。”“我回来你干嘛那么开心啊?”爸爸坐在沙发上说。我并没有把我刚才那幼稚的想法告诉爸爸,我只是微笑着。

那次的经历,我真真正正的知道了爸爸的存在非常重要,让我得到保护,安全,爸爸,我拥有你真好!

有你在身边真好小学生高分作文【篇二】

我有一只玩具泰迪熊,它长得很小巧,非常可爱,每天晚上都陪我入睡。那只小熊的名字也很怪,它叫“丟丢”。

丢丢有一身棕色的短毛,那些短毛非常凌乱,像一堆杂草。在它那小小的,圆圆的小脑袋上有一双圆圆的小耳朵,耳朵下面是一双乌黑的小眼睛,它的眼睛很小,还特别圆,像两颗黑得发亮的珍珠。它看起来并没有嘴巴,但你如果仔细地看一看就会发现它的嘴巴非常的小,小到几乎没有。它的身体胖胖的,在靠近脑袋的位置有一双短短的手,在下面一点还有一双也同样短短的腿。妈妈说它上面是圆圆的,四肢短短的,看上去非常胖。

丢丢是四岁时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儿买的。那天,我和爸爸妈妈偶然路过一家玩具店,展柜里的一只小熊吸引了我。我让妈妈给我买一只,那天正好是儿童节,妈妈想了想把那只小熊买了下来,并当作儿童节礼物送给我。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拥有它都六年了。丢丢不只在家陪伴我,它还跟我出去旅游过。它跟我去过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

有一次,我找不到它了,急得大哭,以为把它弄丢了。你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一只玩具熊吗,丢了就再买一只呗!”我也不知道,我小时候不懂事还是真的太喜欢它了,就偏偏只要它,不要别的。现在想想,我觉得是跟它的缘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很值得珍惜的缘分。

现在我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没有它我就睡不着觉。丢丢陪伴了我六年,如果它能听懂我说的话,我真想对它说“有你真好!”

有你在身边真好小学生高分作文【篇三】

在我成长的旅途中,你一直是那耀眼的北斗七星,在漫漫长夜中指引我前行!你也是那充满无限光芒的太阳,让我心中充满温暖。

这件事或许你还记得,或许你不曾记得。可它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我踏着沉重的步子走上回家的路。周围的一切都是如此黯淡无光。时间一点一滴地流淌,在我的心中起伏荡漾,脚下的路是如此漫长……我想,我要迎接一场“暴风雨”。

进入客厅便看到您的身影,看到了您冷峻沧桑的脸庞,我的心从头冷到底……进入客厅便看到您的身影,看到了您冷峻沧桑的脸庞,我的心从头冷到底……终于,我鼓起勇气,拿出了试卷,看着上面的分数,我的心又骤冷成冰,当我颤抖着拿出试卷给了您,低下头,像只待宰的羔羊。

心中的雨点并没有来,您只是抚摸我的头:“没事儿,下次努力就行了!”我是如此震惊,心中充斥着复杂的感情,不知是庆幸,不知是愧疚,不知是不安……我的心中的冰仿佛正在融化,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游荡!不断洗涤着我的心!

我心中的夜被你那闪烁的星光所照耀,您,给了我鼓励。让我在精神世界增添了动力……经过一番执着地努力,我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您又像那太阳照耀我心中的黑暗!

我蹦蹦跳跳着回到家,周围的一切都动了起来,一齐为我鼓掌!路还是这么漫长,我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回到家,我满心欢喜地递出了试卷,欣喜地望着您的脸。您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但也是稍纵即逝。我知道,您的心情也很复杂,是骄傲?是欢喜?是欣慰?我不曾得知。

您说的那句话让我至今刻骨铭心:“这次考得很好,但取得好成绩不能骄傲,孩子,要再接再厉!”

当时,我不能理解您所说的话。我以为您会给我奖励,我以为您会赞佩我,我以为……现在,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逐渐理解到您的苦心。所以,您的话全部都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抹不去!

您,是我生命中的北斗七星;您,是我黑暗中的长明灯;您,是我心灵港湾中的灯塔。

我想到您说:“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隔代教育身边故事的启示


隔代教育,确实减轻了年轻父母身上的负担,弥补了他们育儿经验的不足。老人带孩子,父母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参与社会工作,这对年轻父母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但老人带孩子,也可能出现种种弊端。请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身边故事1

刘伟特别淘气,在爷爷面前更是如此。晚饭的时候,刘伟爸拿起碗到厨房盛饭,走过刘伟身边时,刘伟瞅准时机,一伸腿,把爸爸绊倒在地,爸爸手里的饭碗也飞了出去。刘伟爸火了,追着要打刘伟,刘伟转身溜进了爷爷房间。刘伟爸忍着疼追进房间,一抬头,自己的爸爸横在面前,挡住了去路:“干什么?不许打孩子!”老爷子板着脸。刘伟爸无奈地说:“爸,他伸腿绊我!这孩子学坏了,我必须揍他一顿。”老爷子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你这么大的人了,这都躲不开,笨不笨?好了!吃你的饭去。”刘伟在爷爷背后偷笑。

警钟:不少隔辈人看不得孩子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我们不提倡打孩子,但是适度的批评和约束不可少,然而在老人的干涉下,父母往往难以管束孩子。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因此养成顽劣、冷漠的性格,缺乏爱心,不懂体贴,任意胡为,不守规则。

身边故事2

小增的爸妈都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小增出生后,两人由于工作忙,无暇照顾小增,就把小增送回了老家。小增的爷爷对孙子倍加呵护,常常带他到树林里的小河边玩。小增手里拿着根小棍,攉拢水,玩玩泥,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心满意足。回家时,爷爷会把小增背在背上,一路摇回去。小增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也是在老家上的。小增的爷爷陪伴了小增12年,在小增上初中前去世了。于是小增的爸妈把小增接回到身边,结果发现儿子和自己的心理距离很远——和爸妈不亲,冷漠,不主动和爸妈沟通。

警钟:孩子的心完全系在隔辈人身上,本应该建立在父母身上的深厚感情就淡漠了,因为隔辈人无意间夺走了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其实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正常的孩子2岁前没有归属感,2岁后才有,并且越来越强烈,谁与孩子最亲近,孩子的归属感就会落在谁的身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可能多和孩子接触,把孩子扔给隔辈人,最后可能还会把麻烦留给自己。

身边故事3

蒙蒙是个7岁的男孩,上小学一年级。他做事磨蹭,动作缓慢。初入学时,老师一说话他就紧皱眉头,一副听不明白的样子,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说的什么呀?急死我啦!”并不时把小拳头攥得紧紧地。上课写作业慢,做课间操也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体育老师反映“他就连齐步走都比别人慢半拍。”在家里,他的爸爸妈妈也对这一点非常不满意。

警钟:蒙蒙的缺点就是隔辈人无微不至的照料所致。蒙蒙的爷爷就这一个孙子,姥姥家也只有这么一个外孙,可以说他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传统的观念使蒙蒙的长辈对他格外疼爱,倍加呵护,事事代劳,使他得不到任何锻炼机会。而且,老人的身体在一天天衰老,动作、思维越来越慢,孩子与老人相处久了,活动节奏也跟着变得缓慢。

有些老人怕孩子出问题,磕了、摔了不能向儿女交待,为了不出意外,严格控制孩子的行动,不让孩子跑、跳,结果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延缓了孩子的发育,甚至阻碍了孩子的认知。

身边故事4

小玉也是在隔辈人照料下长大的孩子。一天,午餐时间到,老师对全班同学说:“请同学们把课桌上的东西都收起来,准备吃饭。”同学们都收拾起来,唯独小玉一动不动。老师把小玉叫到身边,问她:“刚才老师说的话你听见了吗?”小玉回答:“听见了。”老师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按要求做呢?”“这不是对我说的。”小玉从心里拒绝听老师的话。

老师只好重新对她提出要求:“那现在老师要你和同学一样把桌上的东西收起来

夸奖孩子当心夸出“表扬瘾”


夸奖孩子当心夸出“表扬瘾”

反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育理论

过去30多年的大量研究表明,轻率的表扬对学生无益,反而会干扰他们的学习。我们倾向于认为能将自尊拱手交给孩子,但常常事与愿违。

夸奖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聪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

多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念一直在美国教育界盛行并被各地教师付诸实践——孩子们通常每天都会得到肯定,稍有表现就可得到言语等方面的奖励。不过,任何观念都不能绝对化,全美各地都开始对这一观念作出反思。

教育要关注长期表现

《华盛顿邮报》16日报道说,美国越来越多的教师正摒弃这种“空洞的表扬”的做法。基于心理学以及大脑方面的研究,教育从业者们打算使用一些更精确、科学的“表扬词汇”,以促进孩子们切实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承担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育水平在全美居前的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即在发生类似转变。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夸奖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聪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经常被夸奖聪明的孩子更容易逃避那些可能损害他们“声誉”的困难任务,而被夸奖很努力、敢于冒风险的孩子更乐于接受挑战并实现更大的成功,相信智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学习新事物不断发展的孩子,其长期表现也更佳。

明确方向强过泛泛表扬

报道援引《用奖赏惩罚》一书的作者阿尔菲·科恩的话说,大部分表扬会鼓励孩子成为“表扬瘾君子”,会导致他们依赖外界反馈而不能培养自身的判断标准以及学习动机。

报道还举例说,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200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8年级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只能算得上中等,但他们的“自信心”却非常高——与新加坡、韩国等成绩更好的国家的学生相比,美国学生更容易报告说自己“数学学业较好”。

德韦克认为,告诉孩子何为优秀表现以及努力方向而非泛泛表扬,对教育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频频换保姆 当心孩子会焦虑


现在,在很多家庭里,保姆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比父母还要多很多,时间长了,孩子在心理上会对保姆形成依赖,产生一种隐形的母子关系,心理上称这类保姆是孩子的“心理妈妈”。

保姆的素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保姆的心理素养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具备了心理护理意识的保姆,可以有效缓解孩子成长中的多动症、封闭自卑等心理隐患,把他们扶上正常的轨道。

虽然保姆是家庭里资历最浅的“成员”,但家长千万不能忽视他们。对待保姆要宽容,多沟通,少责难。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给保姆做些基础的少儿心理培训。虽然有金钱上的投入,但带给孩子的心灵回报将惠及孩子一生。

都是保姆惹的祸?

阿雯的女儿七岁了,女儿长得挺可爱,可就是脾气不好。有时候因为一些小事,女儿会号啕大哭、乱摔东西,那股歇斯底里的劲儿让阿雯摸不着头脑。自己和老公性格都很好,待人温和,对女儿更是从来都轻言轻语,她这么小小年纪哪儿来的暴躁脾气呢?

“是不是你们小孩以前的保姆不会带孩子啊?”邻居的一句话点醒了阿雯夫妇。在女儿两岁多的时候,阿雯给女儿找了个小保姆,大概十八九岁。阿雯觉得自己和老公没时间照顾孩子,只有对保姆好了,保姆才能对女儿好。于是他们对小保姆很好,经常给她买东西、送礼物。“我们那时候简直就把那个保姆供奉起来了,很多家务活都是我自己做,让她好好照顾我女儿。”阿雯回忆说。

小保姆照顾女儿的时候也很用心,渐渐赢得了阿雯的信任。可几个月之后,一些小事传到了阿雯的耳朵里。有次小保姆带女儿出去散步,一辆小车开过来,差点撞到女儿,吓得女儿哇哇大哭,小保姆吓得一身冷汗。可这些事情小保姆从来没有向阿雯提起过。小保姆也不会哄孩子,女儿哭了,小保姆只会说“不哭”,如果女儿接着哭,小保姆就束手无策了。

阿雯不得已,只好辞掉了小保姆,之后又找了一个保姆,可女儿和这个保姆的关系更差。阿雯觉得从这时开始,女儿的性格有了变化。以前活泼可爱的女儿变得胆小,夜里经常不敢睡觉,还有幻觉。更糟糕的是女儿的脾气开始变坏了,动不动就发怒。

频换保姆孩子易焦虑

喜玛是广州某心理咨询中心的治疗师,多年从事儿童心理辅导工作。在她接待的问题孩子中,有很多都是保姆带大的。“不少孩子的家境不错,吃得好、穿得好,琴棋书画样样都学,可就是心理隐患依然存在。”,“很多父亲母亲也是高学历,有修养的人,可由于工作忙,大部分时间都把小孩交给保姆照顾,而对保姆的开导和培训又不够,这就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隐患。”

曾经遇到一个叫芊芊的小姑娘。有一天班主任打电话告诉芊芊的妈妈,说芊芊在班里总是欺负一个女同学,对方的家长找到学校,强烈要求给女儿换班。一家人为芊芊的攻击性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了解,喜玛得知芊芊曾经换过四个保姆。第一个保姆带她的时间最长,将近两年,其他三个保姆只有几个月不等。“很可能是过于频繁的换保姆造成了芊芊的坏脾气。”

在喜玛看来,当家长把孩子交给保姆的时候,生理父母和心理父母就发生了分离。由于和保姆呆在一起的时间比家长多,孩子在心理上会对保姆形成依赖,产生一种隐形的母子关系,保姆成了孩子的“心理妈妈”。“如果频繁更换保姆,相当于让孩子一次次失去"心理妈妈",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危害,形成心理隐患。”芊芊的攻击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总是失去,所以心里总是有一种不安全感,表现出来就是攻击别人,因为攻击别人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保姆也需心理培训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去听亲子讲座,但很少见家长会带着保姆去听的。”喜玛说。“其实保姆更需要这些知识。”

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两种心理倾向。一种是多动症,表现欲强,精神不集中;另一种是过于封闭内向,人际关系不好,经常受到欺负。要校正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一些心理知识,需要比较长时间的陪伴和沟通。家长可能有知识,但要忙工作,不能陪孩子。此时能够帮助孩子的只有“心理妈妈”了。

“有条件的家庭,不妨请文化素质高一些的保姆,给他们做些心理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学会怎样做"心理妈妈"。”喜玛建议说。“当然,这样的保姆薪水要高些。”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父母就要亲自教给保姆一些心理应对技巧。

保姆和家庭虽然没有法律和血缘关系,但在实际上是家庭的成员,家长要给保姆比较大的宽容度。遇到问题,家长不能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你是怎么带的。”这样的话,保姆更不敢指出孩子的问题了。其实作为“心理妈妈”,保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大过父母。

一旦选定了保姆,就不要轻易更换。“心理妈妈”突然离开会让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并由此产生分离性焦虑,总是害怕身边的人离开自己。即使不得不换,也要安排好过渡。“两个保姆之间要有交接,让小孩子慢慢离开旧保姆,认可新保姆。”

优秀满分作文有你在我身边真好小学生 (推荐4篇)


时光荏苒,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人,他们是我们平淡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可以将心中想表达的话用笔写下来,优秀的有你真好小学生作文是什么样的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优秀满分作文有你在我身边真好小学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优秀满分作文有你在我身边真好小学生(篇一)

我已经读六年级了,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叫吴xx。

有一次,老师说哪天有空做麻辣豆腐给我们吃,我们都很高兴。

于是,我们天天盼,日日盼,就是为了等到那一天。

星期一做课间操的时候,我在想:老师为什么还没做麻辣豆腐呢?不会是忘记了吧?

做完操,我很失望,以为老师没帮我们做,因为之前还没有哪个老师亲手给我们做过吃的,正在这时候,老师叫我:“小蕾,你到我家去把我做的麻辣豆腐拿来。”我顿时高兴起来,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跑到了老师家门口,拿到了麻辣豆腐,我又像兔子似的往教室跑,一路上,有许多老师和同学用吃惊的表情看着我。

很快就到了教室,我把麻辣豆腐放到讲桌上,同学们一个个尖叫起来,把讲台围住了,他们用各自最快的速度拿了4块豆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边吃一边称赞老师的手艺真好。

从这事以后,我知道老师对我们不是一般的好,还亲手给我们做吃的,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

老师,我想对您说:“有您,真好!”

优秀满分作文有你在我身边真好小学生(篇二)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寻找幸福。不管怎样,我觉得,有你做我的好朋友,真的很幸福。

那天,我没有听妈妈的话带上雨伞,因为我自认为天气好得很。没想到,最后一节课,雨突然“哗哗”地下了起来。

放学了,雨越下越大,望着同学们一个个撑着雨伞走出校门,我心里很是沮丧。真应该乖乖听妈妈的话,带上雨伞。这可怎么办呢?妈妈下班要来迟一些,走到这里还要等上一段时间。平时我都是走到妈妈下车的路口等她,现在只好站在校门口等着她来接了。

这时,你过来了,问我道:“是不是没带伞?”我明白了你的意思,却不愿麻烦你,只好说:“没事,妈妈应该会来的。”可你却说:“那要等上好长时间呢!”说着,你不由分说就把我拽进了伞下,拉着我的手向校外走去。伞在向我这边倾斜,我把它推了回去,可不一会儿伞又悄悄地过来了。你的另一边肩上已淋湿了一片,我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到了岔路口,离我平时等妈妈的地方已经没多远了,我想冲出去,可被你拉住了:“这怎么行?会感冒的。”于是,你一直把我送到平时等妈妈的路口,才离开。

这件事,我把它收藏在心里,汇聚成了一句话:小乐,有你,真的很幸福!

优秀满分作文有你在我身边真好小学生(篇三)

父爱如山,他不像母爱那样柔情似水。

记得那个在老家的夜晚,我们一家人正坐在桌子前吃饭。大人们边吃饭,边谈论着一些事。可我总爱插嘴,因此激怒了您,您便大声训斥我,可我不但不承认,还敢跟您顶嘴。您便把我扔出门外,无情地关上了门。冬天的夜晚,十分的冷。我一个人站在门外,眼里闪着泪花,手不停的拍打着门。可没有人会回应我。我靠在门上,蜷缩着身子。记得是妈妈偷偷把我抱回了家。因此我便对您产生了阴影,直到后来……有一次,我生病了,躺在床上,身体软绵绵的。而妈妈没在,只有您和我二人。您便领着我去药店,开了药。我回到家后,您便给我端来一杯热水,冲好药。还端了一盆热水叫我泡脚。我虽然泡完之后身体并没有好许多,但总觉得精神了许多。宁静的夜晚,我从睡梦中醒来。门开了,我便把眼睛眯成缝,静静地看着。只见您轻轻地推开门,生怕吵醒了我,轻轻地帮我盖好被子,又拉好窗户。您轻轻地离开了,又轻轻地把门关上了。

这时,我感觉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您表面上对我十分严厉,暗地里却对我百般呵护。您虽不像妈妈那样温柔,时时刻刻用爱把我包围着。但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这份爱。爸爸,有您,真好!

优秀满分作文有你在我身边真好小学生(篇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回首往事你们肯定有一个对你们特别上心的人吧,也许是老师,朋友、家人,但我心里的那个人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李老师虽然平时对我们要求严格,但是有时更像一位慈母。一次数字考试,由于那个单元我学得不是很好,有一些题还没掌握,所以,那次数学我考的特别差,心中很沮丧,李老师把我叫去办公室,我忐忑不安,李老师找我干什么呢?是不是也知道了我的数学考的很糟糕呢?李老师摸摸我的头,语重心长的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这不是你的水平……”老师跟我聊了许多,安慰我,激励我。从那次以后,我学习扎实了,再也没有考得那么差了。

我们的李老师不仅对我们很负责,她教课时,也很幽默、风趣哟!

记得上《xxxx》的那一课,老师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我们分成了三四组,让我们表演课本剧。到了表演的时候,李老师开心得像个孩子,忙着给我们录视频。对表演得好的加以奖励,对有遗憾的加安慰。那篇课文,我学得特别透彻。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李老师,在这里我想由衷地说一句:李老师,有你真好!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当心你身边的那双小耳朵》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耳朵上的绿星星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鞋子也有小耳朵 案例描述: 每天中午午睡以后,有好多孩子把鞋子穿反了,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左右这样的方位词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他们还不能理解和分辨,我经常琢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案件分析: 这天,我...
    2021-06-01 阅读全文
  • 小班综合小耳朵本领大 活动目标:1通过游戏活动,知道耳朵的用处;学习用耳朵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 2发展幼儿的听觉及辨别不同声音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3初步知道保护耳朵的方法. 活动准备:1装有小铃铛...
    2019-12-12 阅读全文
  • 小班语言:机灵的小耳朵 机灵的小耳朵 目标: 1、能愉快地参与集体活动。 2、知道没个人都有两只耳朵,它长在头的两边,耳朵是听声音的。 3、培养注意力。 准备: 木偶娃娃妈妈兔子小猫 过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主题. 小灵灵...
    2019-12-12 阅读全文
  • 鞋子长了“小耳朵” 鞋子长了“小耳朵”,你们知道吗!我们小班的孩子可全知道了。“请检查一下,鞋子的小耳朵都在两边吗?”这是每天中午幼儿起床后,我要反复问他们的一句话。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左、右这样的方位词...
    2021-10-11 阅读全文
  • 小耳朵到外面去 午睡起床后,我发现很多小朋友的鞋子都穿反了,就一个个去提醒:“你的小鞋子穿反了,快换过来”,可是怎样才能让幼儿自己意识到鞋子是反的呢?我看到大部分幼儿都穿的都是搭扣鞋,想到了办法。我把吉宣帆小朋友请到...
    2020-12-23 阅读全文

案例描述: 每天中午午睡以后,有好多孩子把鞋子穿反了,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左右这样的方位词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他们还不能理解和分辨,我经常琢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案件分析: 这天,我...

2021-06-01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1通过游戏活动,知道耳朵的用处;学习用耳朵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 2发展幼儿的听觉及辨别不同声音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3初步知道保护耳朵的方法. 活动准备:1装有小铃铛...

2019-12-12 阅读全文

机灵的小耳朵 目标: 1、能愉快地参与集体活动。 2、知道没个人都有两只耳朵,它长在头的两边,耳朵是听声音的。 3、培养注意力。 准备: 木偶娃娃妈妈兔子小猫 过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主题. 小灵灵...

2019-12-12 阅读全文

鞋子长了“小耳朵”,你们知道吗!我们小班的孩子可全知道了。“请检查一下,鞋子的小耳朵都在两边吗?”这是每天中午幼儿起床后,我要反复问他们的一句话。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左、右这样的方位词...

2021-10-11 阅读全文

午睡起床后,我发现很多小朋友的鞋子都穿反了,就一个个去提醒:“你的小鞋子穿反了,快换过来”,可是怎样才能让幼儿自己意识到鞋子是反的呢?我看到大部分幼儿都穿的都是搭扣鞋,想到了办法。我把吉宣帆小朋友请到...

2020-12-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