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对投放新材料的适应性

发布时间:2021-04-12 幼儿园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 对幼儿园游戏的认识 幼儿园对教师的管理

游戏开始前,我请了王梓睿和陈星蕊来做童趣馆里的工作人员,因为她们俩的整理东西的能力比较强。游戏开始了,我指导她们先将游戏场地布置好,之后告诉了她们要注意的地方,我便去别的地方观察游戏情况了。过了一会我再回来教室时发现,王梓睿一直在地上捡球,而游戏的小朋友有两三个男孩字同时在游戏。于是我马上让他们停了下来,告诉他们一个个地来游戏,等前面的小朋友完成了游戏,工作人员也重新布置好了场地,下一个再开始游戏。同时我也告诉王梓睿,在有人游戏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收拾地上的球,等一个小朋友游戏结束之后再捡起来重新布置好,这样比较有效率,而且每个小朋友用来游戏的球的数量是相同的。

童趣馆中这学期将所有游戏材料都更换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新游戏,导致游戏场面比较混乱,需要老师来维持秩序,平时游戏指导中还要加强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同时也要引导孩子知道,怎么样是有用的整理,不要做无用功。

新游戏刚开始,平时游戏前要引导幼儿回忆游戏的规则,在游戏时要时刻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在评讲时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评价一下小朋友在游戏中的表现,说说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同时要引导幼儿知道对游戏情况要有灵活应对的方法。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幼儿园数学区中材料投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又到区角游戏的时间了,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科学区顿时热闹起来了,唯独数学区很少有人光顾,备受冷落。我尝试问几个孩子“你想到数学区玩吗?”他们都回答说“我不想去。”“为什么不想去数学区玩呢?”孩子的回答是“没什么好玩的。”“太简单了,没意思!”孩子们的回答点醒了我。回想看到的其他班级和幼儿园的数学区角也存在类似情况。操作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数学操作活动材料是开展数学活动的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刻不容缓,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对数学区角操作材料设计存在的误区及如何设计适宜的数学操作活动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现状与误区

1.活动材料单一,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材料游戏性不强,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有的材料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材料缺少经常性的更新和变化不能使孩子产生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欲望,也就谈不上主动参与活动了。

2.活动材料只注重美观,操作性不强。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只注意外形的美观和情节性而做得很复杂,不便于幼儿操作,甚至忽视了材料中干扰幼儿的不利因素,这样的操作活动材料也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3.材料提供无层次性,满足不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不少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是“一刀切”,整个操作活动材料都一样,或者材料不一样,但体现的要求同一层次。有的幼儿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过程中去,而有的幼儿则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

4.操作活动材料过多,目的性不明确,不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也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

5、废旧物品和一物多用的材料较少,对部分操作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二、实施策略

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质量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中操作材料的作用不容低估,这是因为活动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幼儿主动性发挥的程度。幼儿活动欲望的强弱、兴趣的高低、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能否进行独立的思维和想象、有无探索和创新,这都与操作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幼儿数学活动材料的设计、提供上我们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1.材料的设计要适应幼儿的“兴趣中心”。

幼儿的活动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服从兴趣和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兴趣和需要维持的。“离幼儿最近的才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要贴近幼儿认识水平的活动内容,适应幼儿的“兴趣中心”,幼儿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都可成为我们操作活动的材料。

受环境和电视的影响,幼儿往往对某动画片或图书中的主人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较常的时间内保持着持久不衰的兴奋中心,我会利用“时尚物”作为材料设计的题材,对幼儿参与活动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喜羊羊卖汉堡包”这一区角材料就是利用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郎》中的人物形象,诱发幼儿参与学习和操作材料。结果,材料使用了12周,孩子的兴趣仍然不减。

2.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

在数学区域游戏中,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的接触中了解各种材料的特征,形成数、形、时空等概念,拓展了已有经验,萌发了幼儿智慧。

如:为了帮助幼儿复习相邻数,我设计了游戏“找朋友”,幼儿在找找、摆摆、讲讲、议议中轻松地掌握了相邻数的规律。在“钓鱼”游戏中,我提供标有数字的小鱼和鱼缸,引导幼儿将钓起的鱼放人比鱼身上的数字大一或小一的鱼缸内。复习数的分合时,我设计了“青蛙跳跳盒”、“图形棋”等有趣的游戏。

在区域活动中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为幼儿对新事物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了施展的天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需要。

在数学区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从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幼儿设计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活动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以适应不同能力层面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1)同一区域材料的层次性

如:在数学区,为让幼儿掌握“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我们设置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操作材料:

层次一:为幼儿提供了不同颜色的塑料珠子,让他们学习按颜色特征分类;

层次二:提供了不同大小、颜色的花片,学习按颜色、大小特征分类;

层次三: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几何图形、积木等材料,进一步学习按各种不同特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排序。

材料不同,难易不一,才能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幼儿参与数学区活动。

(2)同一活动材料的层次性

材料提供时,我们会针对每一种材料的价值和玩法,精心的分析和研究,对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并使操作难易程度逐步加大,将操作材料分成几个层次,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难度的操作材料,教师也便与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以中班活动《区域计数》举例。

幼儿根据自身能力自选操作卡,按操作卡提示进行摆放,也可进行级大挑战。可一人玩也可合作玩。

层次一:(难易等级为)图形操作圈为两个,数字大小正好够两种图形操作圈独立摆放。

层次二:(难易等级为)图形操作圈为两个,但两种图形操作圈需交叉摆放及公共区域的计数。

层次三:(难易等级为)图形操作圈增多,难度加大。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注重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设计、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或对同一操作材料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在操作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养了幼儿大胆、开朗的性格及乐意帮助同伴、愿意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4.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

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用分类盒进行物体分类操作学习,用易拉罐做算式滚筒,进行加减运算练习;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的天然工具。每天天气情况的记录积累下来的数据(日期、气温、天气情况等),可以用来让幼儿感知时间、温度变化。……简单的物品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

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大小不一的量杯、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让幼儿在好奇中产生探索的愿望,并在探索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数学活动区,只有材料的推陈出新,才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只有提供的材料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也就是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才有可能去探索,去操作。游戏材料的多变性与幼儿的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游戏材料并赋予幼儿更大的自由度,使幼儿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相信,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多看、多思、多创,一定能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也一定会让我们的数学区恢复生机,充满活力。

教育随笔: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


区域游戏是幼儿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不仅深受幼儿的喜爱,也是教师用来教育幼儿的一种特殊有效手段。因此区域游戏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就至关重要。好的材料的投放有利于区域游戏的进一步展开,也有利于幼儿的经验积累。

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会影响幼儿的选择,如我们班的特色区域插花体验区,在这个区角中我们主要投放的是一些教师自制的花,教师节时幼儿送的花以及一些家长和幼儿共同做的花。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选择这个区角的大部分是一些女孩只有少部分的男孩会选择这个区角。因为和插花比起来男孩子们更喜欢玩积木和一些益智的玩具。

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应以孩子的喜好为主,及时调整,及时补充。如我们班的阅读区,一开始很多孩子都喜欢去这个区角看书,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幼儿不愿意去这个区了,于是我询问了几个幼儿为什么不想去阅读区,他们说因为他们不喜欢这些书。我便把这些书都大概翻看了一遍发现大部分书文字较多,且很多书上的图片颜色不够鲜丽,内容不够吸引幼儿。于是我通过和大部分幼儿进行交流沟通重新选择了一些文字少图片多的书,并换上了幼儿喜欢的书本,故事如《恐龙大探险》,这本书主要是介绍各种类别的恐龙及其特点,上面还有各种恐龙的图片,幼儿们都很喜欢去翻看这本书,并与同伴讨论猜测这是什么恐龙。

区域材料的投放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如我们班的益智区的投放材料是最多样的,这里面有一些购买的玩具,还有我们从材料包里面拿出来的学具做成的玩具以及一些家长做的玩具。多种多样的玩具吸引着幼儿的眼光,每次区域活动开始时幼儿们都会争先恐后的去选择益智区。

好的材料投放会更吸引幼儿,好的材料投放更有利于区域游戏的展开,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指导和观察幼儿。

教育随笔:投放游戏材料切莫“自作多情”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中,游戏材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投入游戏材料才能让幼儿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呢?笔者以为,我们应当掌握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

一、抓住适宜的时机

儿童需要时。自主游戏如何发展,应当随儿童的需要而定,因此,投放游戏材料最好是儿童需要时才投放。比如小一班老师在孩子刚开学时就投放了医院材料,结果无人问津;而小三班是等孩子们玩了娃娃家之后,发现娃娃生病需要医院时才添加了医院材料,结果孩子们的医院玩得风生水起,这足以说明游戏材料投放不能“自作多情”,孩子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儿童有经验时。儿童的游戏是自身经验的反映,因此,教师要仔细观察,敏锐发现儿童的现有经验,在他们获得新经验之时,及时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比如“参观超市”之后,教师提供超市货架和相应的货物,一定会引发孩子们关于超市的游戏。

儿童兴趣发生变化时。儿童的游戏兴趣会随着他们的关注点而变化,我们投放材料时不能长期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儿童兴趣点适当调整材料。小班娃娃家玩具,刚投进去时孩子们非常喜欢,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家给娃娃做饭做菜了,老师便及时投放小推车、小菜篮等,让“爸爸妈妈”们能顺利地带着娃娃外出逛街、买菜,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活动范围、交往能力大大增强。

二、掌握适合的数量

小班品种少一些,数量多一些。给小班孩子投放材料时,品种不一定要多,而数量要多一些,以满足小班孩子平行游戏的需要。小班老师观察到,孩子们最喜欢磁力片、乐高、橡皮泥,还有娃娃家,因此,她们就大量投放磁力片、乐高与橡皮泥,还开辟了三个娃娃家,自主游戏时孩子们都能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非常开心。

中大班种类多一些,数量少一些。中、大班孩子想象力更为丰富,他们能以物代物,进行替代想象,因此,中大班游戏材料可以种类多一些,而数量不一定太多。幼儿园为大班孩子们提供了很多玩沙工具,刚开始孩子们对这些材料兴趣很浓,可是,几天后,他们就不喜欢了,面对满满一池材料,没有了想象空间。当老师将这些材料都从沙池里拿掉,然后,让孩子们自由从教室边上的百宝箱中拿取各种材料时,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又被激发了,游戏因材料的“少”而变得丰富又有趣!

刚投放时多一些,慢慢变得少一些。游戏材料刚刚投放时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都涌向新材料,还常常发生争执,因此,在新材料投放时一定要有足够数量,慢慢地,当孩子们对材料本身的兴趣渐渐减退,就可以减掉一些材料,让孩子们能专注其中生发游戏情节。

分类材料少一些,混搭材料多一些。我们投放材料时喜欢分类将材料投放到不同的区域,孩子们的游戏常常会受分类材料的限制,如雪花片放在建构区,孩子们就只是用其建构;丝巾放在装扮区,孩子们就只将其进行装扮游戏等。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将更多的材料放置在教室的一个墙边,各种材料分层放好,孩子们可以任意拿取,随意搭配,那么的游戏将会变得非常丰富、颇有创意。比如小雪花片,孩子们拿到娃娃家就变成了娃娃家的小饼干、小菜;拿到理发店就成了洗发时莲蓬头里喷洒下来的洗发水;拿到医院就成了撒在地上的沙毒水;有的拿到建构区就成了一条小河里潺潺流动的河水……

三、把握适度的结构

年龄小的儿童高结构材料多一些。刚入园的孩子对于游戏还比较陌生,形象的高结构材料,会给他们游戏情节提示,从而生发相应的游戏。比如小班初期娃娃家,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仿真的玩具,让小朋友们自然生发娃娃家游戏。当孩子们能够驾轻就熟时,就可以投放一些低结构材料辅助游戏情节的发展。小四班老师发现孩子在给娃娃做饭时,用成品材料,做的菜总离不开煮鱼、炒青菜、胡萝卜等,于是,她果断投放一些小木块在娃娃家里,这时,孩子们的菜品一下就有了变化,不同的积木块成了各种不同的食品,饼干、蛋糕、水果沙拉、青菜、肉……

年龄稍大的儿童低结构材料多一些。中大班孩子的游戏已经可以慢慢脱离逼真的高结构材料了,避免想象空间受限。笔者见到一个大班教室里几乎没有什么高结构的材料,孩子们玩的大多是一些具有多种可能的材料、自然物等等,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人惊叹。就丝巾这样一个材料,孩子们玩出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在娃娃家里,丝巾是娃娃睡觉时盖的被子;厨房里丝巾是妈妈的围裙;表演区里丝巾是公主长长的裙子;王子与公主的婚礼上几条丝巾连接起来成了新娘长长的婚纱;室外草地上,丝巾是孩子们野餐的垫子;运动场上丝巾是他们的赛跑终点线;丝巾还是孩子们野餐时自己的睡袋……

不同能力儿童提供不同结构的材料。材料结构高与低提供的数量不能纯粹以年龄来区分,因为同一年龄的孩子发展也有快慢,因此,对于同一年龄段不同能力的儿童,我们投放的材料也应该是结构适宜的。能力弱一些的儿童提供的高结构材料多一些,能力强的儿童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低结构材料。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区域投方式”,有些区域高结构材料多一些,有些区域低结构材料多一些,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进入相应的区域。二是“百宝箱投放式”,教室里设置一个百宝箱,各种高、低结构的材料均放置其中,孩子们可以按需到百宝箱中拿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游戏材料投放方法不是绝对的,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特点以及孩子的生活经验等情况适切投放。材料投放时的秩序、摆放方式等等也都是有考究的。作为幼教工作者不能麻木迷信所谓的权威,更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学会观察与反思,根据班情、园情适宜地投放材料,让孩子们玩出适合于他们的有意思且有意义的游戏。

教育随笔:小班生活区材料投放之我见


小班幼儿走出家庭,走进幼儿园,开始了崭新的新生活。为了让班级的幼儿能很快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老师,喜欢同伴,在开学初,我们就为孩子们布置了一个非常温馨可爱的活动室。教师们还一起讨论了如何创设幼儿的区角活动,教师们统一认为,小班幼儿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要有生活区操作区,因为生活操作区是一种以生活材料为核心来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区域。生活操作区内材料的投放与使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参与兴趣,直接影响着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所以,合理、科学的投放和使用生活操作区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是生活操作区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关键。生活操作区中材料投放得是否合理和使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幼儿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他内在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的优差。

兴趣是对事物产生欲望或要求的前提,是热衷于接触事物和参与活动的基础。只有以幼儿主体的兴趣作为生活操作区材料投放和使用的前提,才能让幼儿的参与度和使用率大大提升。我们在生活区中制作的材料都是以可爱、灵动为主,通过幼儿的操作,一些操作材料幼儿特别喜欢,例如,在制作《给动物宝宝喂食》时,这个操作材料是为了让幼儿学会使用小勺,锻炼幼儿的抓握能力,我们采用了适宜大小的盒子,制作了可爱的动物宝宝形象,又用同样大小的透明盒子,制作了食物盒,“动物宝宝”的食物也是五颜六色的小圆球儿,这样的操作材料幼儿既喜欢又便于幼儿操作,投放到生活操作区中,幼儿都很喜欢。但是有一些操作材料投入进去之后,才会发现,并不适合幼儿操作。例如《青蛙宝宝的衣服》,由于纽扣的扣眼较小等问题,幼儿操作较困难。班级的孟老师在参加教研组会议时,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教研组的其他老师给了参考意见,孟老师回到班级之后进行了改造,再次投放到生活操作区中,孩子就会玩了,也喜欢玩了。材料的投放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孩子才会喜欢玩,愿意去玩。

生活操作区材料的投放与使用,是幼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素材,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根本。作为幼儿教师,要遵循幼儿主体发展的规律,要挖掘幼儿主体的内在兴趣,要深度整理生活物品,以此为基础合理地、科学地投放和使用生活操作区材料,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搭建更有开放性的教育平台。

对于幼儿第一次接触的材料


开展区域活动已经好几个月了,区域活动已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但是对于美工吧,幼儿还是兴趣缺缺,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制作相框也是其中之一。材料投放后,很多幼儿都忙着问“老师这个怎么玩啊!”看来幼儿们兴趣很大啊!我们的区域活动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吴奕冉的动手能力还是不错的,她主动选择了巧手坊,看着老师放在那里的照片兴趣正浓呢!她拿着一些贴贴纸,“贴在哪里好呢”她看了看老师,“你家里的相框哪里最好看,是怎么装饰的,你就从哪里开始装饰。”吴奕冉好像想到了什么,开始装饰起相框来了,她先用平面贴贴纸装饰一排,后来看见材料区还有立体的贴贴纸,就用立体贴贴纸装饰了一排,就这样,她在美工吧专心的工作着。

齐扬杰看见了,也想要要这个装饰相框,就拿了一个相片坐下来,由于他的动手能力不是很好,贴贴纸撕不起来,好不容易撕起来了还是破的,试了几次以后,齐扬杰就对这个装饰相框没有兴趣了,把材料放回去,又去玩别的了。吴奕冉一直玩到活动结束,看着自己的作品,她非常的开心。

对于幼儿第一次接触的材料,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自己自由的探索,也可以用谈话的方式引出幼儿生活中的经验,想想自己家里的相框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又有什么花纹,从而让幼儿能用更多丰富的形式来装饰相框,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图片的提示,让幼儿进行简单的模仿。

教育随笔:材料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重要性


自主性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为幼儿创造和提供充分的自主性游戏时间与条件是幼儿园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基本途径。而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的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累计经验从而获得发展,因此材料在游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的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困惑:第一,材料真的能引发幼儿游戏吗?第二,材料,是力求种类丰富还是确保同种材料数量充足?第三,材料,一定越逼真越好吗?第四,材料使用,到底谁说了算?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游戏材料应如何投放,以及在材料选择时,我们应坚持以幼儿为主,遵循各个年龄段的特点进行选择,遵循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原则。

游戏材料的广泛性存在于幼儿整个生活中,他们熟悉的和周围的一切,便成为收集的乐趣。游戏材料的投放是通过师生共同搜集材料,游戏中引导他们搭配和随意组合,体现出材料的主体性和可变性。在游戏中,我们应该尊重幼儿,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天生的游戏家,在之前进行游戏时,我们也会思考,这些材料幼儿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吗?我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其实,我们忽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实,教师不需要刻意等待游戏什么时候会出现,因为游戏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而教师需要做的则是观察,因为这是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材料是力求丰富还是还是要确保同种数量充足?我想这也是我们进行游戏时思考过的问题。可能之前,我们会认为种类越丰富越好。但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来种类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越多材料越会干扰幼儿。而同一种类的材料确保数量后,避免了过多的刺激,幼儿的专注力反而会更持久。

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做个善于观察幼儿的教师。在游戏中要适时记录,活动后进行反思,提取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我们才会不停的进步。

适时的提供新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


刚开始,美容院里可热闹了,客人接二连三,两位理发师忙得不亦乐乎。可是没过多久,客人便没有了,两个理发师就自己玩起玩具来,甚至又出现了两人离开的现象。于是我带了宝宝家的妈妈一起,适时地参与到游戏中。两人玩得正起劲,都没注意到我们,“这里的理发师呢?”两人听我一喊,他们连忙起来招呼我,雨阳说:“客人没有,我们就去做客了。”“那我们现在来了,你们都不招呼我们?”两人有些难为情地笑了笑。“请问你们要做什么?”“我要烫头发。”“我也要烫头发。”于是两人一起认真地帮我们烫起头发来。一边又开始了闲聊“理发师没客人时会做什么啊?”“可以烫头发”、“整理”……

幼儿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适时的提供新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因而,今天美容院的生意特别的红火。但游戏开展过程中,总会有时而人多拥挤,时而冷冷清清的现象,当冷清的时候我们该怎样让他们觉得不那么无所事事或游离于游戏外呢?于是在分享时,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美容院里没有客人的时候,理发师可以做什么?讨论后,我们决定在美容院里提供多一些的半成品,如做美甲的即时贴,编辫子用的模型、装饰头发的半成品等等。有了可操作的游戏材料,他们就能比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游戏,对自己的角色任务也就会更加明确了。

学习故事:对新材料的兴趣和运用


幼儿活动实录:萱萱换上胶鞋,在工具架上选了小桶和铲子。她用铲子把颜色较深的湿沙子铲进了小桶里,然后回到一个较平的沙地上,把小桶倒过来扣在了沙子上,小心地取掉小桶,沙地上出现了一个小沙堡,接着萱萱又铲了一桶沙子放进了小桶里,这一次她的沙堡的顶部有点塌了,她就用铲子拍打沙堡的顶部,直到把沙堡拍平了。一旁的芸芸说:“这个可以做蛋糕”,萱萱说“对,上面再堆点别的东西”。过了一会儿萱萱又堆起了第三个沙堡,这一次,她从一旁拔了一棵小草插在了城堡的顶上。过了一会儿她又用铲子铲了一堆沙子扣在了平地上,取掉铲子叫一旁的芸芸一起看铲子扣出的有趣形状,接着把铲子又扣在原来的形状上,把勺子转动了一下,拿起铲子看了看地上模型,对芸芸说“方向变了!”。萱萱看到了一个漏斗,她把沙池表面的干沙子放进了漏斗里,她在沙堡的上方让沙子从漏斗底部漏下来撒到了沙堡上面,一边撒一边说“下雨啦!”一会儿萱萱把漏斗向下往一处沙地里压,发现湿沙子从漏斗的底这部被挤了出来她说“看,这个可以做面条”,同时发现了漏斗留下的锥形的小坑对一旁的芸芸说:“这个坑里可以埋宝藏!”

行为分析:

活动中孩子主要运用了小桶、铲子、漏斗三样材料进行运动和游戏,其中,小桶、铲子除了用来运沙、挖沙,还成为了塑造沙堡、小勺子形状的模具;孩子除了用漏斗漏沙子,还用它来代替了做面条,压制小坑的工具;活动中的幼儿通过玩沙运沙发展了大肌肉的动作和身体的协调性;除了运动,孩子们在共同运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例如做面条、藏宝藏、盖城堡、下雨了等语言和情境都反映了角色扮演想象游戏的特征。

教师后续支持:

提高更加大一些的桶,再提供一些小扁担,观察幼儿对新材料的兴趣和运用的方式,在活动中提供进一步的挑战,观察幼儿是否能通过抬、挑等方式进一步发展身体的力量和协调能力。

相关推荐

  • 活动区游戏材料投放适宜性的研究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孩子变得越来越灵活并有自己的想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
    2019-12-19 阅读全文
  • 中班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研究 学习性区域活动(如美工区、科探区、益智区),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区域材...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1.材料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些农村园我们看到,无论小班、中班、大班,区域里都有着几乎相同的材料,有时甚至会在小班的科学区里也看到观察记录本,这种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提供难以有...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如何投放游戏材料? 导读: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都是成人研究幼儿游戏时,按幼儿游戏过程中主要游戏行为分类命名的。 新入园托、小班幼儿开展游戏,投放哪些玩具材料,才能吸引幼儿玩起来? 玩具材料...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案例:开放性活动材料的应用 又上数学活动了,人手一份的教具让我准备起来苦不堪言。这次,我灵机一动:我也懒一回,让孩子们自己在班内随便找一些材料吧,省的还得做。于是,我便要求孩子随便找4件你最喜欢的材料进行4的分解组成的理解、练习...
    2021-06-09 阅读全文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孩子变得越来越灵活并有自己的想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

2019-12-19 阅读全文

学习性区域活动(如美工区、科探区、益智区),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区域材...

2019-12-16 阅读全文

1.材料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些农村园我们看到,无论小班、中班、大班,区域里都有着几乎相同的材料,有时甚至会在小班的科学区里也看到观察记录本,这种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提供难以有...

2019-12-16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都是成人研究幼儿游戏时,按幼儿游戏过程中主要游戏行为分类命名的。 新入园托、小班幼儿开展游戏,投放哪些玩具材料,才能吸引幼儿玩起来? 玩具材料...

2019-12-19 阅读全文

又上数学活动了,人手一份的教具让我准备起来苦不堪言。这次,我灵机一动:我也懒一回,让孩子们自己在班内随便找一些材料吧,省的还得做。于是,我便要求孩子随便找4件你最喜欢的材料进行4的分解组成的理解、练习...

2021-06-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