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地设计自己设想的游戏
发布时间:2021-04-09 幼儿游戏的活动设计方案 幼儿园游戏的设计 幼儿园游戏设计竹梯、高跷、过河石、轮胎以及平衡步道一直都是幼儿喜爱的材料,也能随心所欲地设计自己设想的游戏。浩浩先是不停地去搜集轮胎,把数个轮胎排在一起,变成一条轮胎路,又拖起平衡步道、搬起过河石,将材料组合拼搭成一条小路。快到一半的时候,也许是累了,只见他擦擦额头的汗水,靠在轮胎上小憩了一会,但是为了完成他那巨大的工程,不一会儿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部署。
他的路越来越长,也吸引了不少伙伴。原先在玩高跷等其他材料的幼儿也纷纷主动跑过来:“浩浩,你在做什么呀?我帮你一起吧!”浩浩也没有拒绝,很快指挥起帮忙的小伙伴。
在好友的帮助下,他终于完成了自己心仪的设计——一条很长也挺有难度的平衡小路。因为这是一条有趣的小路,也吸引了很多小伙伴的加入,游戏中一片欢乐的笑声。
浩浩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能将各种材料通过搬运、拼搭、组合等形式,建造一条属于他心目中的平衡小路。在搭建小路的过程中,也展现了他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和与他人互通有无的合作品质。
整个搭建过程没有老师参与,设计小路的形式、探索玩法等全都是孩子自由发挥、创造。因此,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创造,也收获了更多运动的乐趣。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幼儿语言游戏的设计和组织
-->
语言游戏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也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还可以在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之后在活动区自发进行。当教师把它作为一个新授的、完整的教育活动来组织时,其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
一、创设游戏情境
创设游戏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调动其参与语言游戏的积极性,以便产生良好的语言教育效果。创设游戏情境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1.利用相关实物创设游戏情境
教师在导入游戏时,运用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形象直观的实物创设游戏的环境和气氛,会迅速地将幼儿带入游戏的气氛中。如“买卡片”游戏开始时,教师可以手持卡片说:“老师手里有很多漂亮的卡片,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上面画了些什么?”这样很容易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卡片的内容和游戏的玩法。
2.利用动作创设游戏情境
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形象的动作表演,在幼儿想象的作用下,创设游戏的气氛,将幼儿带入游戏的情境中。如“动物的聚会”游戏开始时,教师可以学做小鸟飞、小兔跳或小狗叫等各种各样的动作,让幼儿猜猜哪个小动物来了,然后再教幼儿玩游戏的方法。
3.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游戏情境
在游戏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语言感染幼儿,营造游戏的愉快气氛,引导幼儿进入角色。这也是语言游戏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创设游戏情境的方法。
一般来说,游戏开始时,教师不会仅仅使用单一的实物、动作、语言来创设游戏情境,而是需要将几种方式综合起来加以应用,这样形象的实物、逼真的动作再配以生动的语言,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便被充分调动起来,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
在创设游戏情境之后,教师要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因为幼儿只有掌握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游戏的教育目的才能实现。
新开设的游戏:烧烤店
今天陈陈和源源是烧烤店的工作人员。开始游戏后,两个人手脚很快,一会就把游戏要用的烧烤炉、食材、竹签都准备好了。一开始营业,就有客人来了,煜煜要两串烧烤,陈陈就对煜煜说:“你等一会儿啊,我们还来不及烧烤呢。”煜煜听了就点点头,安静地等在那里,显得十分有耐心。陈陈则马上开始用竹签穿食材,穿了两串后就放在烧烤炉上烤,烤了一会,她觉得烤好了,就对煜煜说:“好了,给你!”煜煜拿着两串烧烤高高兴兴地走了。
过了一会怡怡和颖颖来了,她们两个人提了小篮子,怡怡大声说:“我们要买玉米串吃。”于是陈陈和源源又忙活开来了,过了一会,两串玉米片烤好了,怡怡和颖颖开心地走了。
行为分析:
在今天的游戏中,我们发现,煜煜买烧烤的时候,只是笼统说要买两串烧烤,没有特意说明烧烤的种类,因此陈陈就随便选了一种食材给他烧烤。而怡怡和颖颖来了以后,她们俩跟烧烤店的工作人员说要吃玉米串,从而说明她们已经会自己选择烧烤串的种类,有着较强的游戏能力,在她们的带动下,游戏情节开始不断丰富起来。从上述游戏中可以看出,虽然烧烤店是新开设的游戏,但是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游戏,虽然穿食材的时候孩子们还不熟练,但是可以看得出孩子们在游戏中各方面能力的进步,相信孩子们会玩得越来越精彩。
后续支持:
⒈增添烧烤游戏价目表,引导幼儿注意烧烤的种类,知道不同品种的烧烤价格是不一样的。
⒉增添调味瓶,有孜然、胡椒粉等,引导幼儿根据顾客的口味,在烤好的烧烤串上撒上调味料。
关于思维游戏课程中的提问设计
由于思维游戏课程活动具有较强的目标指向性和不同的活动类别,因此,我们特别注意教师语言的运用,尤其是提问的设计。因为提问是教师发起与幼儿间良好互动的有效方法,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活动质量和数学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将语言活动相混淆,比较注重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特别关注幼儿语言的表达,从而容易忽略语言活动本身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教师提问的针对性便会相对降低,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原因。思维游戏课程以发展幼儿五种基础思维能力—认知、记忆、评价、聚敛和发散为目标,活动内容围绕目标来设计及实施。如语义认知能力是指对词语信息的理解能力,我们在语义认知类活动中,都会依据这类活动的特点来设计提问,提问的目的更强调要针对幼儿的理解力。举个例子:“太阳是在上午升起,还是下午升起?”“太阳是在什么时候升起呀?”两种提问方式所反映的提问意图是不一样的。问孩子:“太阳是在上午升起,还是在下午升起”,我们的意图在于看孩子是否理解“上午”和“下午”的含义,这需要孩子调动已有经验,对“上午”和“下午”作出判断与选择。而当孩子回答:“是早上升起”时,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的回答本身没有错,但由此可以判断,孩子对于“上午”和“下午”可能理解得不太清楚,对于整句问话的意思理解不够。如果作为一般的语言活动,我们会使用第二种提问方式,孩子只需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回答即可。我们都会给予充分肯定,而不用再去做过多的分析。再如,行为认知能力是指通过非语言线索获得相应信息的能力,包括人类交往中的感受,想法、愿望、情绪、情感、意图以及表情和动作等。例如,教师向孩子出示一张图片—人行道人,山羊公公很生气,小白兔慌慌张张。当孩子描述到“山羊公公生气了”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追问方式:“山羊公公为什么生气?”“山羊公公怎么生的气?”“你是怎样看出山羊公公生气了?”如果我们关注的是猜想发生的事件,自然用第一种问法:当我们希望孩子描述或模仿时,第二种问法会更适合;而如果我们有意引导孩子对人的行为作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第三种提问显然会收到效果。在思维游戏课程设计、实施以及改进的过程中,我们对其中出现的有关提问方面的问题做了认真而细致的研究与思考。其实,并不是非要孩子说出我们认为重要或是正确的答案。实质上,我们在面对多数问题的时候,是要求我们要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非要去创新,找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答案。所以提出一个问题,不要让这个问题绊住自己,在原地转圈,而是要变换方式,让别人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和对问题的思考。
教育随笔:幼儿园小班体育游戏中的情境创设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小班幼儿基本掌握了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技能。但是他们的动作仍然不够协调和平稳。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设置的游戏必须要有非常强的情景性,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活动氛围。因此我设计了《小鸡不好惹》这次户外游戏活动,主要是通过“小鸡”一天的生活情景,贯穿整个游戏。让每个幼儿都能始终保持以愉快的情绪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我设计了以下情境:
情境一:小鸡真快乐。(小鸡头饰,鸡妈妈头饰,小鸡的家)
由于幼儿活泼、好动、易兴奋且形象思维活跃,对某一新鲜事物易产生强烈的兴趣,很爱听故事,并想象故事情节中人物的经历、命运、结果,时时把自己幻想于情节之中,因此我们的游戏在故事情节中进行。
1、热身运动。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和妈妈一起来做运动。
幼儿扮演小鸡,在鸡妈妈的带领下,从家里钻出来,一起来到草地上做运动。(播放音乐,运动操)
2、体能训练。
师: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鸡妈妈带领鸡宝宝一起去我们的菜园里收菜吧!
鸡妈妈带领小鸡爬过草地,钻过毛毛虫山洞,走过小桥。走向菜园。
情境二:小鸡摘菜。(幼儿园菜地作为背景,自制三面栏杆围城菜地,各种自制蔬菜:青菜、萝卜,西红柿,南瓜等,为人数的3—4倍,音乐)
在情境中,幼儿通过假想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实现情境的转换,表现游戏的主题的乐趣。
(1)幼儿围在菜园的四周观察菜园里有什么菜,是什么颜色。(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才能进菜园里呢?观察鸡妈妈是怎么进去的。
(3)鸡妈妈去摘自己喜欢吃的蔬菜。放在篮子里。
鸡宝宝去摘自己喜欢吃的菜,把菜放在篮子里。鸡妈妈用儿歌提醒小鸡:“小脚小脚抬得高,小栏杆呀别碰到”
情境三:小鸡捉虫吃。(自制玩具毛毛虫为人数的3—4倍)
创编故事,使幼儿非常自觉和专注地投入其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
(1)鸡妈妈:“宝宝们肚子饿不饿呀,现在妈妈要教你们一个新的本领:捉虫子(模仿捉虫的动作)。
(1)鸡宝宝和妈妈一起去捉虫。
(2)捉虫子时大灰狼出现,鸡妈妈告诉孩子,只要静悄悄的蹲下,大灰狼就不会发现。(结合木头人游戏)
(3)吃虫子,讨论。如果在遇见大灰狼怎么办?鸡妈妈教给小鸡一个新的办法,快速跑到安全的地方。锻炼孩子向指定发现自然跑,和孩子的反应能力)
(4)鸡妈妈带领小鸡练习向指定发现自然跑。
(小朋友已经具备了跑的能力,通过幼师之间的讨论,示范,知道跑时两臂应在身体两侧自由摆动,眼睛看前面,并不碰撞。
(5)大灰狼再次出现,小鸡快跑,一个小鸡不小心被捉住。
情境四:共同营救被抓走的小鸡。(自制彩色的纸球作为子弹,大灰狼头饰,音乐)
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设计带有一定主题的连续的情境活动,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贯彻教学要求,使幼儿置身于故事化的情境中,赋予教学内容以游戏的“生命”,从激励幼儿为达到这一游戏目标主动付出努力,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1)鸡妈妈:我们的伙伴被大灰狼抓走怎么办?幼儿讨论。
(2)集体扔子弹把大灰狼打死。(锻炼幼儿的投掷能力)
(3)小鸡安全救回,大家欢呼。
情境五:小鸡回家。(菜篮子,音乐)
缓慢慢散步,使孩子的身体和情绪得以缓解,带上蔬菜我们一起回家。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乐学而教”。情境教学是一种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向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教学策略。我们通过创设生动,活泼、愉快、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让幼儿身临其境,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的学风,促进幼儿协调发展,使体育活动不在成为枯燥的技能训练。
教育随笔:让大班幼儿自己定游戏规则
区域游戏开始了,今天彤彤小朋友在选择区域时悄悄走到我身边说:“孙老师,我能不能还去建筑城玩啊?”我问:“你昨天不是已经玩过了吗?”她立即解释道:“是啊,昨天搭的房子还没建好呢?我还想去玩。”看到她期待的眼神,我又问道:“别的区域也很好玩,你不想去玩吗?”她立即摇摇头说:“我只想玩那个。”我只好答应了,她立即高兴地去盖高楼了。游戏一会儿后,琦琦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彤彤又去搭房子了,昨天她已经去过了。”我看看她,说到:“她跟我说了,她很想继续盖房子。所以我就同意了。”琦琦听完有些诧异的表情,然后就走开了。
每次玩区域游戏都是孩子们最爱的游戏,为了让孩子们不在某一个区域长时间玩,而忽视其它区域游戏内容,我们班级教师和孩子约定好了每天去不同的游戏区玩。这样孩子们才能关注到更多的游戏内容。但近来我总是发现有些孩子会选择相同的游戏区,像彤彤这样主动跟老师商量的不多,很多孩子都是悄悄地又去那个游戏区玩了。可能他们以为老师不会发现,存在侥幸心理。孩子们不敢跟老师商量,主要是知道我们约定好的规则是不能重复玩同一个区域。当然这是主要依据教师的意愿制定的游戏规则。当孩子们的需求与规则产生矛盾时,作为教师要反思。反思是否是规则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反思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反思如何在其中取舍。纲要和指南中一直强调教师要尊重幼儿,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要体现幼儿为发展主体。因此,思虑再三之后,我决定和孩子们商量重新制定我们班的区域游戏规则。
区域游戏结束之后,我跟孩子们讨论起来:如果你最近就喜欢搭建游戏,你们能不能每天都选建构区游戏玩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的说不可以每天都去,这样别的游戏就玩不到了。有的说我的作品没搭好不可以多玩两天吗?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语中,我发现大班幼儿对待事情已有自己的思考,能积极把自己想表达的说出来。最后,我引导孩子们通过举手投票的方式决定到底能不能连续玩的问题。最终大部分幼儿决定可以连续玩,于是我们的规则就有了新改变。通过这次游戏规则的新调整,我看到孩子们积极参与、思索与表达,作为教师一定要支持与肯定孩子们的成长。
在思维游戏课程中小班教学语言的设计
-->
导读:讲述性教学语言是指贯穿、连结整个教学过程的语言,它是教学过程得以开展的联系性语言,通常是为推动教学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理解活动内容或创设教学情境服务的。
在思维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直接关系到幼儿理解和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个体性操作。所以,不能忽视教学语言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语言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该年龄段幼儿的语言特点。我们首先分析了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词汇量缺乏,在表达上受限制;概念不清,影响归类;对词语、语句记忆的范围小,影响对语义的接受效果。但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阶段中,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语言,提高幼儿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为了方便阐述,我们将教学语言分为讲述性教学语言和指令性教学语言。
讲述性教学语言的设计
讲述性教学语言是指贯穿、连结整个教学过程的语言,它是教学过程得以开展的联系性语言,通常是为推动教学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理解活动内容或创设教学情境服务的。
1.开始部分的语言设计
开始部分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引起对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了解大概的活动内容。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讲述故事型是指创编形象的故事情节或情境,将抽象的语言、规则等形象化、简单化。如第一单元《钓鱼》的“游到城堡”这一活动,是一个规则较复杂的游戏,所以,教师就先利用讲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在大海的深处有一座美丽的城堡,城堡里住着鱼妈妈和鱼宝宝。有一天,鱼宝宝游到大海里去玩了,回来的时候迷路了,妈妈给它在路上留了很多水泡泡,并告诉小鱼儿,只要沿着泡泡走,就一定能够回到家里。”孩子们听着故事,看着漂亮的图片,很快就理解了游戏的内容跟小鱼走泡泡回家有关。这一形式较适合幼儿理解能力较差的时期。
设置问题型是指根据游戏的内容或规则设置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从而了解游戏的内容或规则。在《小博士闯关》这一单元中,我们较多地运用了这一形式。如“图形与箭头”这一活动,主要是要求幼儿理解图案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排列规律,并按规律进行填空。在开始部分,教师就直接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小博士接到报案,有一位小朋友丢了,小博士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破案呢?”接着,教师出示了小博士画册:“这位小朋友希望小博士去救他,留下了哪些标记?”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有意观察画册上这些标记的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了看法。这一形式较适合有一定思考能力的幼儿。
直接讲解型是指教师直接明了地讲解游戏的内容或规则。比如《小胖猪》的第一个活动——“有趣的照片”中,主要是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教师在开始部分就出示照片直接提出要求:“今天是小猪奴奴的生日,它请来了好朋友一起过生日,还拍了好看的照片,一起数数这张照片上一共有几只小猪?”这一形式较适合于规则较简单的游戏或理解规则能力较强的幼儿。
2.中间部分的语言设计
在思维游戏课程中,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在语义类的内容中,幼儿对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操作,教学语言主要是帮助幼儿理解概念;在图形类内容中,幼儿对图形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操作,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帮助幼儿把握图形特征;在行为类的内容中,合理的教学语言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罗海亚 指导/梁建 徐洁
教育随笔:给孩子一片自己的天地
教育随笔:给孩子一片自己的天地
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近年来许多关于人类脑潜能的医学研究成果见于报端,形形色色的开发幼儿智力潜能的课程、方案、教学方法更是大行其道,他们冲进了毫无抵抗能力的幼儿园和家庭,侵占了幼儿洁净的心灵,遮住了幼儿精神成长所需的自由空气……
因为他们忽视了幼儿最需要什么,幼儿教育应该是根的培育与呵护,过早的剪掉了在他们看来是多余的大树用来吸收阳光和水分的枝叶,结果播种并未最终获得丰收。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原来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幼儿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关注和耐心等待,把幼儿过早的规定为某种模式违背了幼儿教育本质。
幼儿教育应是生活的体验与创造,幼儿的天性应是游戏的,好奇的,探索的和梦想的;幼儿的生活中应该有着足以滋润幼儿生命的“养料”,有着幼儿健康成长的时机。
所以,把枝叶还给大树,把大地还给幼儿,让幼儿重新拥有本应属于他们的天地!
教育随笔:小有妙趣的自然角设置
自然角是幼儿园活动区域中非常重要一个区角,它不仅能让幼儿认识各类植物,了解事物的成长变化,而且能够让小朋友关爱身边的事物,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针对小班孩子年龄小的特点,我们两位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精心设计,奇思妙想。通过有趣的装饰,巧妙的点缀,把不同的蔬菜、水果打扮成各种可爱的小模样。瞧!各种水果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活泼可爱,笑得合不拢嘴,好像在说:“来吧!我们一起做好朋友好吗?你们一定会慢慢喜欢我的”。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小朋友高兴地一个个争抢着和水果宝宝做朋友,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老师我喜欢红色的苹果,老师老师我喜欢橙色的橘子,我喜欢石榴,石榴娃娃真可爱呀……”
再看看桌子上花盆里的百合花,风采别具一格!它们一朵朵簇拥着,围成半圆,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它们的衬托下,绿色的植物显得格外青翠。自然角的各种不同的小植物,蔬菜宝宝、水果娃娃,给五彩缤纷的秋天带来无线生机,也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气氛中感受到秋的气息和丰收的喜悦。
通过不断充实小小的自然角,我惊喜地发现,一到活动时间,孩子们就会迫不及待的围在它们的身旁,一个个像小蜜蜂一样闻着草香、花香、水果香……,绽放着最甜蜜的笑容。
自然角这一环境创设的小事,让我明白了:幼儿教育应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教师自我做起。因为教师的小做法,会换来幼儿健康成长中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