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发布时间:2021-04-09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案例:小敏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在给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照例提问了问题。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小敏让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平平来回答问题,可是他站起来后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其他的孩子说:“老师,让我说吧!让我说吧!”小敏看着平平,他小声地说:“老师,让我再想想!”“老师,让他想好了再说吧,我已经想好了。”贝贝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其他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问题。小敏安慰孩子们:“老师保证你们都会有机会说的,让我们再等一等平平吧!”小敏用眼睛鼓励平平大胆说,平平终于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小敏和孩子们一起用力鼓掌。

这种生活中的小细节,我们时常会遇到。但是真正能做到像这位老师一样,尊重孩子的这一句“让我再想想”,尊重孩子思考的权利,不知道能有多少家长做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没有耐性陪着孩子一起探索生活,往往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殊不知,这样没有耐性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它会在无意中剥夺了一个儿童探究的权利,会扼杀了他成功的欲望,会熄灭了他创新的火花。

学习应该是儿童的自主行为,自主探究是儿童的权利,教师和家长都无权剥夺。“让我再想想!”这是一个求知者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执着的个性,是燃烧着的创新的火焰。儿童们渴望成功,渴望以自己智慧去发现、去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将会成为他们自豪的资本,自信的源泉,激起他们无休止的创新欲望。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育儿观念: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读尹建莉的新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让我久久沉浸在书中,虽没有读完,但已不能忘记那朴实却引人深思的字句。去年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时凭着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读完,作为一个不是母亲的年轻幼儿教师觉得很多做法太好了,但案例毕竟有限,反复看可实践可操作的也是很有限的。教育孩子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是所有问题都有标准做法就好了,大家可以借鉴前人的做法和思想去教育孩子,可是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思想,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有些方法觉得很好,但是操作起来不见效果。育儿是一种理念,只要大的方向对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不用问别人你该怎么做,该如何去做?你和你的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她,你了解他在你面前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你最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所以看到现在带给我自己最宝贵的经验是:做好自己,尊重孩子,爱他如他所是。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自省的过程。读完本书第二章中一篇“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文章中的种种理念,直击现实生活中的“反教育”行为,反思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叹息——人们将那么多错误的做法,都累加在孩子那幼小而稚嫩的心灵上。时光不能倒流,有很多时候,可能不是发生对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而是你的一些无意的言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都不可挽回的。

尹老师提出所谓的“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虽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学生做的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学生,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不符合人性,实际上并无教育要素,只是一种破坏力。书中说到:经常被苛责的学生,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学生,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学生,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学生,会越来越刻板固执。书中举了很多的实例向大家阐述,其中提到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四十岁的中年单身女士,就是因为父母的严厉教育,警告的方法不管用就采取打骂的方式解决导致她断送了一生的美好生活,原本可以完美绽放的生命就此残缺了,这悲惨实例后面我们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有些家长在生活当中遇到孩子犯错误或者做一些成人无法理解的事就开始着急,为孩子好的心是每个家长都具备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去正确的教育孩子,只知道着急着采取警告的方法,见不出效果一生气一发怒就容易打骂孩子,从心理上将所有的错都推到孩子的身上,却没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的做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学习,需要爱,你越严厉,他就越退缩,慢慢地离你越来越远。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成长需要不断的鼓励而不是一直严厉的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教师不但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应该放下心中的棍棒,并且是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时刻告诉自己:耐心的对待孩子,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让我们与孩子之间能“多一点”


让我们与孩子之间能“多一点”多陪陪孩子,有朋友不明白问我,怎么天天除了工作就是孩子,这样会不会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想说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工作、生活、孩子培育这三者中旋转。除去工作时间外,与孩子在一起时间真的不多,像我与孩子每天早上匆匆忙忙半小时相处时间后,孩子去上学,我去上班。等晚上回来,我有家务,孩子有作业。等都忙完后,又到了该休息的时间。这样算起来,我们每天在一起的时间真的是少至又少。并且孩子在一天天长大,等他们上了初中或高中,这样的相处还会变得不再有。所以为了能多陪陪孩子,作为父母只能利用这段时光来合理安排时间,我想等孩子长大了,属于我自己的时间还会有大把。我只想陪孩子多一点.

多了解孩子,爱孩子就多了解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花多那么一点点时间与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你会发现自己始终能与孩子同步.

多理解孩子,多理解与倾听孩子的意见,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和主权,凡事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听听孩子的心声。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多包容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多一点包容,试问自己见过那个孩子不犯错?就是我们大人都无法避免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家长不懂得在孩子犯错时,给孩子指引一条正确的路来让他走。给孩子多点包容,当你把孩子的犯错,看成孩子的成长必修课,你会发现自己不再会因为孩子一点点的错误,而大动肝火。包容了孩子,宽了自己心。

多鼓励下孩子,给一点鼓励能使孩子崛强,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使孩子一生难忘.父母的鼓励会使孩子越来越自信,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也就是给孩子多一点鼓励.

多表扬下孩子,当你不失时机的来表扬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真的越来越优秀。表扬会给孩子无限动力,孩子也会在我们的表扬下越闯越勇。

多引导下孩子,孩子的成长之路,少不了父母的引导,当你给孩子的引导越来越多,孩子在认知上就会越来越强。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要急于来批评,我们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教过孩子、有没有给孩子在类式的事件上做过引导?若没有,那不是孩子的错,错的是我们自己。

多肯定下孩子,孩子需要我们父母给得肯定,他们会在我们的肯定下自信满满,当我们给孩子说你一定行时,那孩子真的会做到,大人给孩子的肯定是孩子的强心剂.

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都要坚持与孩子之间多一点.不要因为时间的冲突,把这多一点,变少了,甚至变没了。等孩子长大成人之时却成为我的后悔之日。

让你的孩子对上学多一点期待


暑假来临,孩子已经在读书的家长,担心孩子暑假玩疯了,忙着找辅导班、夏令营来“绑”住孩子;一些小学新生的家长更焦虑———“孩子成天只知道看动画片、玩奥特曼,上学后能适应吗?”“孩子坐不住,怎能上完40分钟的一节课?”

新生家长陷入恐惧

日前,一位孩子即将上小学的妈妈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心。前几天孩子在入学面试时,表现得很胆小,说话声音很轻。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孩子平时能做出来,可人一多就做不出来了。

这位妈妈说,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就有一些简单的课业要完成。除此之外,为了准备上小学,孩子已经学了拼音和珠心算。可是即便如此,她和孩子爸爸仍很担心,孩子的爸爸更是不让孩子在暑假回老家,认为这会让孩子习惯变坏。他准备在暑假天天陪孩子读拼音、学算术,严加管束,为上学好好作准备。

其实,不少孩子即将上小学的家长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他们或忙着辅导孩子学习,或是到处打听各种教育信息,甚至会与同样有孩子的朋友交流、攀比。不少家长感叹,孩子要上小学了,做家长的负担也更重了。

多给孩子一些期待

鲍晓妹老师说,暑假里,很多家长忙着让孩子多学点数学、拼音,有点像病急乱投医,是家长太紧张所致。她认为幼小衔接的暑假,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让孩子作好心理准备。

“‘你开心不了几天了,到小学有你受的!’有的孩子在上学前,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于是,小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还没跨进校门,孩子的心态就出了问题。”鲍晓妹说,“所以,千万不要用‘上学’来吓唬孩子,而要设法激发孩子对上学的期待。”

家长在和孩子聊天时,可以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上小学而感到自豪。

另外,家长的焦虑情绪也会影响孩子。平时,家长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紧张,保持正常作息,暑假里的活动也应该正常开展。比如,带孩子外出游玩、多一些亲子互动等。孩子轻松自在地度过暑假,对他们迎接新环境是有帮助的。

育儿观念:给孩子一点关爱


育儿观念:给孩子一点关爱

我相信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他时刻提醒我,要爱学生,因为只有在爱的雨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健康的。

小W,一个中途转来的孩子,人高马大,因为成绩差,本该上高一年级的学生却被留了下来,记得刚开学的头几天,常常收不到他的作业,而且好几次对我说:“老师,你们这里读书真累。又不好玩。”我就问他,在老家是怎么读书的?他说,不用做作业,每天跟高年级的大同学PK打架。听了他的话,我的心就凉了半截,这样的学生怎么教?为此特意找来了他的妈妈,要求最起码孩子的家庭作业要完成。一段时间后,小W能把作业交出来了,但字写得不好,后来又跟孩子的妈妈联系,他妈对我说:“老师,他现在好多了能写字做作业,以前在老家从来不做的。”我说孩子是有点进步了,但我们还要让他做得更好。慢慢地在家长、老师两面盯下,小W的的学习稍有起色。但进入三年级后,可能由于作业量增多,作业的难度增加,小W又开始老毛病重犯,作业不认真,常常偷工减料,而且贪玩的现象日趋严重,多次跟他家长联系,他妈妈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不听话,常跟妈妈顶嘴,而父亲虽能管住孩子,却不管。他妈妈一再地说:老师,麻烦你多操点心,我是实在没法了。面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

由于小W气力较大,我就让他负责中午用餐的搬桶和汤盆的发放,这件事他能有始有终的做好,而且等大家用完餐后,还能把桶和盆都放整齐。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借机找他谈话,表扬他对所做事情的负责任,而后话题转到他的学习上,其实他的脑子还是较机敏的,只是没有好的引导,再加上家长的放任。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他:对待学习要像负责班级用餐一样,相信你会做得很好,还多次打电话给他父亲,和他谈谈孩子的情况,希望能抽出时间管管孩子。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谈心,小W有了些许的进步,虽然成效不大,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小W会有长足的进步。

从小W的身上,不由得想到教育学生除了要付出耐心以外,更多的是付出我们的爱心。作为一个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弗洛姆说:“爱是一门需要用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书,要读懂这本书必须学会师爱,研究师爱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我们的教育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小W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小W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

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

育儿心得:请给孩子一点自信


育儿心得:请给孩子一点自信

最近我看了《伤心的影子》这本书,《伤心的影子》是著名作家张之路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里记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张之路在封面写了一句话:我希望我的这些作品,既是一部部神秘的戏剧,又融会着严肃的人生命题。文学的陶冶是舒缓的,它是润物无声的细雨,看似柔软,却能力克金石。对这句话我感触很深。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静静的石竹花》这个故事。

在《静静的石竹花》这个故事中我认识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的身世、经历让人觉得可怜。她有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爸爸在一次事故中去世,这就让她的生活缺少了该有的欢乐。再加上她又长着一张歪嘴,这使她更感自卑。虽自卑却有追求,热爱美术的她因为“我”的原因,有机会参加一次“美展“开幕式,偏偏又因为这张歪嘴让区里的领队觉得会影响国家形象要让她离开,为了不让她失望“我”想到了让她戴上口罩参加开幕式的法子,没想到“我”的“好意“更让她自惭形秽,她只好悄无声息地离开展厅。这种种打击如何让她在今后自信地生活下去?越是自卑的人越需要人们的鼓励,越是做错事时越需要别人的鼓励。这点我深有体会。

我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有一次,我参加劳动,因为做得不好,劳动组长又是一个挑剔王,她使劲地数落我:“你怎么那么笨啊,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看看,我们劳动组十多个人,哪一个做得跟你一样啊,你看看,你看看啊!这种小事都做不好,真是的,真是一头活生生的猪!”最后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怎么可能笨得像猪一样啊,这大伤我的自尊心。我不敢大声地哭,让其他人看笑话,抽泣地说:“组……组长,对不起,我……我错了,我……我也许真的有点笨,请原谅我。”组长白了我一眼,说:“那还不快去擦玻璃!”人在缺乏自信的时候也许也降低人的各种能力。我泪眼朦胧,稀里糊涂地就拿了一块我误以为是浅黑色的抹布,其实是块脏抹布。我,心情烦乱,就胡乱地擦了几下,也没有用报纸擦干水渍,劳动结束的时候,我也忘了检查玻璃有没有擦干净,就说完成了,老师检查完之后,叫我和组长去她的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我们。回去时,组长又冷冷地白了我一眼。这接二连三的责骂、白眼,让我伤心,伤自尊。连自己的判断能力、劳动能力都下降了。假如在我做不好的时候,有人鼓励我一下,我想情况一定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次,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我考得非常不理想,才考了八十二分,根据我的分析,老师都会这样做:1.请家长2.请吃“竹笋炒腌肉”3.惩罚洗厕所或抄课文。4.狠狠地骂一顿。可是,我全都猜错了,老师非但没骂我打我,还摸了摸我的头,和蔼地说:“怎么了,因为考试伤心吗,没关系的,要知道,老师我小时候也考不好过,下次努力就好了。”我十分惊讶,老师没有给我思考的时间,又说:“快上课了,回教室吧!”回到家,我猜妈妈看了试卷会晴转多云,我万万没想到,妈妈也没有生气,而是说:“你认真就好了,就怕你是随便乱做的,那就不好。”我“哦”了一声,说:“妈妈,我回房间做作业了。”我躺在床上使劲地哭,这不是委屈的泪水,而是充满感激的泪水,感激老师的鼓励、感谢妈妈的信任。哭过之后,我总结、反省,浑身充满了力量。接下来的考试,我格外认真,考了九十四分。这再一次证明人在逆境时别人的鼓励有多重要。

我还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想要找几位六年级的学生指导,校长知道了,急忙把六年级所有同学名单交给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在几个同学的名字上画了圈,说:“这几位同学天赋很高,过一段时间我再来。”校长很惊讶,因为名字被画了圈的这几位同学,要么很调皮,要么学习成绩非常不好,但他还是觉得心理学家的话不容置疑,于是就没多想。谁也没想到,那几位原本在老师眼里笨拙的学生知道心理学家说自己很有天赋之后,刻苦读书,竟成为了班级里的尖子生。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又来到了这所学校,校长立刻将所有事情告诉他,并说:“大师,他们本来都是些差生,没想到他们各个都那么有天赋,您的眼光实在太好了!”心理学家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说:“我只是在名单上随便画了几个圈。”

综上所述,鼓励是给人自信的秘诀。如今很多家长都认为,做错了事,只有骂,才能让孩子悔改,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样深深刺痛了孩子的心,孩子失去了自信,又怎么能做好一件事呢,他们的心里都在想:爸爸妈妈说我根本做不好这件事,反正也做不好,不如破罐子破摔,随便做好了。反过来,在孩子需要鼓励时给孩子鼓励、让孩子自信,那样也许孩子的潜能也会得到挖掘。

育儿心得:多给孩子一点音乐


育儿心得:多给孩子一点音乐

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我颇有感触。特别是一位音乐家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记得法国的大文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学,二是文学,三是音符。”音乐教育对孩子潜能的开发,确实有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对孩子的音乐的熏陶。

从现实生活中看我们周围的普通人,我们也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社会交往易成功、工作成绩也较好的人,同时也是多才多艺的人,他们过去接触过音乐,受到过一些训练和熏陶,虽然在长大成人时,没能选择做音乐工作者,但他们有较好的性情、灵活的思维、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与他们所受的音乐教育有关,也有他们成功人生的有利因素。

音乐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对其记忆力及有意注意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即使知识欣赏,也需要一种对音符变化的连续记忆,而这个过程不是被强迫记忆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愉快的过程,是孩子易于接受的。对于音乐艺术技能的学习者来说,就更有利于技能的培养,因为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了音乐,音乐的每个音符的出现可能是转瞬即逝的。但是对于欣赏者、演奏者来说,其旋律是要记忆在脑海中的,对于演奏者来说更是如此。我们知道孩子注意的发展是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的,有意注意的发展关系到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孩子对于音乐的喜欢天性,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而音乐的学习正是需要在喜爱、先欣赏的基础上去进行有目的地学习,这就能很好地促进孩子有意注意的发展。

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做呢?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定时给孩子播放音乐

在日常生活中,最好选择一天中的某个固定时间,按时播放音乐,如起床、晚饭后、睡觉前等,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播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30分钟,播放的乐曲或歌曲不要频繁更换,这样孩子在一个无意识的记忆过程中,固定的听一段音乐,有助于唤起孩子固定的记忆,激发听音乐的兴趣。

2、精心选择,适时参与

2岁多的孩子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有特殊性,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家长可以选择一些舒畅、愉快的古典音乐让孩子欣赏、例如奥斯的“时钟店”、莫扎特的“玩具交响曲”等都是孩子喜欢的经典作品。在听音乐时可以这样指导:“闭上你的小眼睛,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你能有声音表示出来吗?”以此来提高孩子听音乐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些歌词浅显,节奏单纯的儿童歌曲,反复播放,孩子听后,往往跟着哼唱起来,例如教材“小小兵”、“小小粉刷匠”等都是适合此年龄阶段的音乐作品。这时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唱,让孩子看了家长的口形和面部表情,要求吐字清楚,表达出歌曲的情感。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可以和孩子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起做音乐节奏游戏,如拍拍手、跺跺脚、玩玩小木鱼、小铃铛、小拨浪鼓等,让孩子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增强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和认识。

3、参加多种音乐活动

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多收看电视、多收听收音机中少儿音乐节目,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共同观摩表演等活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音乐意识氛围,提高孩子的音乐兴趣与品味。

4、处处有音乐

家长和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语言编成歌谣,游戏中也带有音乐。

其次,对孩子的节奏、音色、音准方面也要加强训练。

相信通过这样的加强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自身修养,提高审美能力等。

多给孩子一点人文营养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是有了“素质”;考出高分数,上了好学校,就是“成才”。其实对个人的成长而言,一些被传统教育忽略的人文素养才是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生命认知……事实据新华社2001年10月30日报道,中国每年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少年儿童的轻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杭州市儿童青少年行为心理纠正热线透露的消息更令人震惊:一个六龄女孩对妈妈郑重的说:“妈妈我想跳楼,我觉得很苦很累,我想自杀。”妈妈大为震惊,几次询问,孩子都很严肃地回答:那么苦,活着没意思。还有一例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

,平时非常淘气,一直带他的奶奶不耐烦骂他两句,一天奶奶午睡时,男孩跑到厨房拎出菜刀,爬到奶奶床上,用刀背在奶奶的额头来回的切,奶奶惊醒后吓的一阵狂叫。小男孩则得意的说:“你要是再骂我,我就把你杀掉!”人文观点对于上述现象,专家普遍归因为社会压力过大,却很少有提及生命意识薄弱的问题。而这正是我们教育中长期匮乏的东西。许多父母也会知道说珍爱生命,但若不是以一个牢固的生命认识做基础,我们的真爱能否抗的住压力、经受住挫折仍是个问题。西方一个哲人曾经说过:“Deathdestroysaman,theideaofdeathsaveshim.(死亡可以消灭一个人,而死亡观则可以拯救他)”在美国关于“911”的报道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告知孩子们父亲的突然死亡时,她解释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变成了天使,在天上注视着他们。这个女人未必是教徒,但她对死亡的诠释则将生命的美传承给了孩子们。建议

生命信念的树立和内化,都是要从小抓起的。当孩子们第一次提问“我是从哪来”的时候,应被视为他对生命的最初探究,这样的时候,父母最好和孩子进行一次深谈,除了告诉他,他是父母爱的结晶以外,还要告诉他,对于他的出生,父母有过多少梦想,祖辈又有过多少期待。他出生的时候,全家人是怎样的激动,祝贺的人是怎样的踊跃,他的第一次走路、学说话、生日……许多充满人情味的珍贵细节,都是让孩子确立他在这个世界的坐标,感知生命的珍贵和欣喜的“基础教育”。当孩子对小猫小狗甚至小乌龟小知了施虐的时候,你也应该将之视为生命意义教育的良机。要告诉他,再幼小的生命也有尊严,而且“无论是狮子还是刺猬;雄鹿还是蝙蝠,都有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有了这样的感知基础,孩子便不会因为觉得什么人丑陋或者不顺从自己而去伤害他

,更不会因为自卑而残害自己。共情……事实曾听北京的一位幼教专家讲过一件事情,他们到北京朝阳区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时,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冻的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回答。老师只好点名,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弄脏了怎么办?”第四个孩子说:“我怕弄丢了”。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听到孩子们让人心寒的回答,一位幼儿园老师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叫来自己4岁的儿子问道:“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的哭,你正在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回答的十分干脆。

教育心得:给孩子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育心得:给孩子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

帆帆一的奶奶在早上送他入园之后,特地留下要与我说件事情,等到其他家长离开后,帆帆一奶奶微笑着说:“帆帆一让我问一问,中午睡觉时如果实在睡不着,可不可以先睁一会眼睛?他说不吵,也不乱动。”这可是一件令我十分惊讶的事情,不过,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帆帆一的“承诺”是可以兑现的,因为他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是班中最“听老师话”的小朋友。每天午睡时,他一上床就闭上眼睛,也不乱动,直到老师放起床音乐,他才睁开眼睛,开始自己穿衣服。源于他睡觉时“出色”的表现,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爱睡觉的孩子,所以他这种隐性的反常丝毫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和他奶奶交谈后,我反思:是不是帆帆一一直就是个不爱睡觉的孩子,只是因为老师把按时睡觉的孩子视为好孩子,他便努力去做了,而且做的很好。成年人有时候也不得不佩服孩子的自制能力,我亲眼目睹了一个五岁孩子的表现,做为老师谁都会为班中有这样的孩子为之感动,可我又多么希望他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去寻找乐趣。细细分析一下帆帆一的表现,他听话、乖巧而且懂事,每次活动中都是坐得笔直听课。他要做什么事情会先告诉老师一声,最让老师喜欢的是他很有韧性。记得中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小朋友练习拍球。有的小朋友拍累了便停止,而帆帆一一直拍,直到老师发现了他很累了,请他停下来,他才停止拍球。从他身上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听话,不惹事,不让老师操心”。少了点什么呢?少了顽皮孩子自由发现问题的机会,少了一些孩子的冒险精神和“想就做”的快感,带着很多疑问,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今后对帆帆一进行教育的取向。

首先,鼓励他敢于表达和大家不一致的想法,尤其是敢于从老师的话语中找出不一致,让他知道老师也有不对的时候。

其次,让他明白“好孩子”不单单是指“听话”,它的范围很广,好孩子更应该是一个勇于独立创新,积极活跃的孩子

再次,针对“睡觉”事件采取具体措施,因人施教,根据帆帆一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允许他先睁着眼睛,自己静静地想些事情,只要不影响别的小朋友。等到想睡了再闭上眼睛。如果醒得早,可以先睁开眼睛看看,只要不和别人讲话就可以了。

最后,与家长协调,给他提供充分自由活动的时间,使他成为一个真正活泼而又不失文静的小男孩,成为新时代的“小绅士”。

相信不久的将来,帆帆一的天空会更宽广。

给孩子留一点学会生存处事的空间


两个学生冲进办公室,大声嚷嚷着:“小张的妈妈来,她叫你到教室里去。”家长来了,怎么不到办公室来,要我去教室,怪了。我很纳闷,一个学生见我不行动,急忙补充:“小朱要小张还双倍的钱,小张的妈妈就和小朱争吵起来了。”天哪,有那么严重,一个家长竟然和一个孩子争吵,怎么说都有点过分,争吵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家长对一个不是自己的孩子争吵,孩子吓坏怎么办?这位小朱同学本来就话不多,胆子很小,连上别的班级拿一张试卷都不敢。

本来想尽快赶到教室去,现在没有这样的冲动了,我对学生说:“让小张的家长和两个同学到办公室来吧。”一个家长还到学校给自己的孩子换钱,还讨价还价,是多么新鲜的事情啊,教室里肯定炸开锅了,秩序全乱了,调皮的孩子肯定在起哄,真想批评那个家长。

果然不出所料,在他们的后面跟来一大批看热闹的孩子,我们班级的学生从来不到办公室门口看热闹的,即使里面有很多的学生被批评。下面是我的“审问”过程:

老师:小朱,小张向你借钱了吗?

小朱:是的。

老师:借了几次?

小朱:两次。

老师问小张:两次,是吗?

小张:是的。

老师继续问小朱:什么时候,借了多少?

小朱:春游的时候,借了四元。

老师问小张:春游的时候,借了四元,对吗?

小张:是的。

老师继续问小朱:还有一次呢?

小朱:前一个星期五放学后,两元。

老师同样问小张是否属实,小张确认。

老师:小朱,做数学口算,两次共借出多少元?

小朱:六元。

老师:小张,做数学口算,两次共借多少元?

小张:六元。

老师让家长还钱。家长说没有零钱,就去换钱了,乘这个机会,我教育了两个孩子,小孩子,不要借钱,如果有急用借了,应该及时归还,拖了半个多月不还,别人会生气的,说不定,以后就失去信用了。两个孩子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回了教室。

和家长寒暄几句,送走了她,我的心里有几分的难受,替孩子感到悲哀,可能我的语言过重,不过的确是这样的,你说,这明明是孩子之间的事情,一个大人出来干什么呢?这件事情,自己的孩子本身就存在不对的地方,小小的年纪怎么可以随便向别人借钱,而且还不换钱,需要家长好好反省与教育孩子的。现在自己的孩子既然借了钱,就应该马上还,偷偷的,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出现同学说借的和还的数目不一样,让他找老师帮助,而不应该自己亲自出面,给孩子留一点面子,留一点空间,学会生存,学会处事,学会交往。包办的太多,所以孩子什么也不会,春游的时候,他的孩子鱼缸里的鱼全是花钱买的,别的孩子都是亲自动手捞啊,钓的。作为父母的,有时傻一点也是应该的。经过这件事情,我估计其他学生也不敢和他的孩子交流更多,如果不顺心就上门来理论,也受不了家长这样的包办孩子的事情,现在的孩子精着呢?有些学生可能还要告诉家长,家长可能会督促孩子少和这样的孩子打交道,不是让孩子处于孤立状态吗?

相比较而言,我的另一个家长就聪明了许多,当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家长产生摩擦的时候,她偷偷地找我谈了谈,将事情的原委告诉我,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很多事情可大可小,就看大家怎样对待解决了,孩子的路还很长,四年级了,家长该放手孩子了,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怎么也长不大的。

家园共育《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案例:给孩子多一点的关心吧 李xx长着一对漂亮的大眼睛,高高的个子,是个聪明的小朋友,是我们班的“大哥大”,可是这个“大哥大”却生性好动,非常调皮,不管是上课还是游戏都喜欢做出各种古怪的动作,无法安静下来,常常惹得我很生气却又拿...
    2021-05-27 阅读全文
  • 给小调皮多一点爱 1.给小调皮多一点的关爱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
    2021-11-20 阅读全文
  • 给特殊孩子多一点关注和爱心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心...
    2021-07-21 阅读全文
  • 给小调皮多一点关爱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我...
    2020-10-13 阅读全文
  • 给小调皮多一点的关爱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2021-12-17 阅读全文

李xx长着一对漂亮的大眼睛,高高的个子,是个聪明的小朋友,是我们班的“大哥大”,可是这个“大哥大”却生性好动,非常调皮,不管是上课还是游戏都喜欢做出各种古怪的动作,无法安静下来,常常惹得我很生气却又拿...

2021-05-27 阅读全文

1.给小调皮多一点的关爱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

2021-11-20 阅读全文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心...

2021-07-21 阅读全文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我...

2020-10-13 阅读全文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2021-12-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