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求助型的爱剥夺孩子的独立需求

发布时间:2021-04-04

爱的童话。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求助型的爱剥夺孩子的独立需求”,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有一种成人自己从小也是被娇生惯养大的,或者家庭状况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惧怕面对任何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并且自己发现自己不自信,没有力量,在内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挡一切并把自己保护起来。当一个成年人无法被另外的人时时刻刻这样保护着,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冲突时,他们就感到活着非常困难和不安全。这些希望被保护的欲望会转化成对孩子的行为,她们会以一个保护者的形象,时刻把孩子抱在怀里,把自己需要孩子当成孩子需要自己,非常紧张,会假定孩子有许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烦恼和不良情绪。

这种妈妈动不动就抚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关怀和同情的神情,内心有种强烈的情感,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边,就有一种非常舒服的、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觉,所以她们的眼睛总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怀里就什么都不需要了,就像爱宝石不是要拿宝石来做什么,而是用宝石来填充自己的爱一样。这种妈妈是在拿走孩子的可爱,去填充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在给孩子力量。她只顾感受孩子带给她的舒适,顾不上去思考怎样帮助孩子,怎样为孩子的发展去贡献和付出。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成人的怀抱让孩子非常舒适,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只有成人的身体,手、眼、耳朵、身体都处于神游状态而不动,时间久了,被抱着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模式。由于没有使用感觉器官,孩子甚至对抱她的人都不再有感觉,对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认知,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事物,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探索给自己精神带来快乐,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游戏。

到了两岁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在群体中的状态跟自闭症孩子极其相似,对身边的孩子和群体氛围没有感受,对别人与他的交往也不理解,无法自己进入工作状态和探索状态,只会持续地做一个重复动作,如果没有人干涉,会一直做下去。他们甚至分不清自己的爸爸与另外一个陌生男人的区别,也分不清自己的妈妈与别人妈妈的区别,甚至妈妈站在身边都没有认出来。

到了3岁多,他的语言机能已经完善,但是他不知道语言是用来跟别人沟通的,因此经常自言自语。与自闭症不同的是,他的自言自语与他的行为相关,并且是在表达;他会回答别人的问题,不像自闭症孩子那样老重复别人的问话;他经常眼睛看着天空的某一个角落,出现神游状态,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们,他们会整整一上午都处于这种状态;他的行为发展严重滞后,当有人对他进行物品的刺激时,已经两三岁的他可能只会做9到10个月婴儿的探索工作。

这个孩子是与其他孩子完全同样的没有缺陷的孩子,但是被家长不正当的爱害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很难想象将来他的智力水平和生存能力能够赶得上那些正常发展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这样的孩子需要一个专门的人每时每刻跟在他们身后,当他神游的时候,用物体对他进行人为的肢体刺激,逐步将他的感觉拉回身体中,使他关注身边的事物。

拿孩子来补充自己能量的爱,对孩子伤害是极其大的,成人一定要使自己获得成长,让自己有力量,才能够帮助到孩子。

当母亲把自己的软弱无力传导给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自己没力量,于是害怕离开成人身体,不肯走向独立。这种爱等于剥夺了孩子独立的需求,使孩子严重依恋成人的身体,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约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也成为没有心力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焦虑型的爱易使孩子脾气怪异


内心已有焦虑的伤痕,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焦虑的人,当有孩子后就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孩子有关的事务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不断要求别人和孩子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某些状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以为自己内心的担心全是为了孩子,其实焦虑早已存在,在任何时候,焦虑会投射到自己最重视的事情上,当有了孩子后,焦虑自然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种细节去为孩子担心,还以为这是在爱孩子。

这类家长因为童年的成长有问题,给内心造成一定的焦虑和恐惧,不管任何情况下,都觉得天要塌下来了,会把焦虑投射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没有孩子时,会好一些,只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有了孩子后,会把所有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离开孩子就会想会不会有人欺负我的孩子,孩子会不会哭了没人管啊……成天担心,惶惶不可终日。见了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拷问孩子,孩子掉了两滴眼泪,马上就没来由地问孩子是不是有人打你了,有人欺负你啦,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说一遍。

这种每天把所有受伤害的机会都说一遍的做法,等于训练孩子寻找使自己受伤害的机会,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孩子会因此成为受伤害的狂想者,会变得对伤害非常敏感,将来一旦成为受害者,就会愤世嫉俗,认为社会对他不公,会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专门寻找伤害他的人,要是有人从他身边走过碰他一下,或者这个人打了别人,他都会认为这个人打了他了。一个这样的人不会良好地发展幸福生活,只会把自己练习成一个受害者,与幸福生活无缘。

焦虑型的家长会使与孩子接触的所有人都紧张,这种紧张氛围无疑会造成孩子的焦虑,这种焦虑会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不被发现,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孩子的心力,使孩子成为一个不被群体接纳并且脾气怪异的受害者,给孩子的一生都带来痛苦。

育儿观念:别让“爱” 剥夺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


育儿观念:别让“爱”剥夺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

最近,碰到这样一位小班幼儿的爸爸,他很真诚的向我提议说:"你们的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柜子的边角都设计成了圆角,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孩子在喝牛奶时,吸管的头太尖了,建议你们把吸管统统剪成圆头,这样孩子才足够安全。"

上述的这位父亲,是千万家长的缩影。他们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给孩子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尤其是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的家长,孩子初次离开他们温暖的怀抱来到"小世界",父母担心老师照顾不全、担心孩子会受伤害等等。殊不知,成人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成长权力,将生活与孩子割裂。把安全教育变成了"安全保护"。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孩子们真的安全了吗?在成人的所为下,孩子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面对真正的危险孩子能不能自我判断,自如应对?显然不是,这种现状在逐渐严重破坏教育生态现状。孩子在成人的过度保护中,面对危险毫无防范意识,缺乏自我保护及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易形成依赖、脆弱等不良心理素质。因此,光为孩子创设"保护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回归生活,将真实的社会环境引向孩子,切实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做到“放手管理,主动出击”。可以利用散步、游戏的时间,带孩子找找身边的安全隐患,并学会认识一些“安全”提示标记,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和主动避险的能力。这也许才是我们成人教育孩子学会生存的有效方法之一吧。

偏执袒护型的爱让孩子太依赖家长、


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爱就意味着成天围着自己的孩子转。他们始终在孩子附近,稍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飞过去救火。要是孩子给管严了,受罪了,他们会浑身不舒服,眼见着自己的孩子在那儿喊疼叫苦,他们的心也跟着疼,因为见不得孩子受苦,他们便立即妥协,就此作罢。你永远可以看到他们在为孩子这样那样的事而忙碌着,他们总是能及时出现把孩子从各种各样的困难中解救出来。没有哪一天他们不是在保护孩子。

更有甚者,一些家长热衷于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孩子不用面对任何苦难与挣扎、不适与失望。他们很顺利地长大成人,孩子们所犯的错误全被他们的家长私底下处理了。

这种类型的家长偏执地袒护自己的孩子,要是哪个人或哪个机构,在行为、道德、学业上给出了过高的标准,使他们的孩子不再顺顺利利,一帆风顺,他们会奔走呼告,把受害者的帽子扣在自己孩子头上。

然而,现实的世界哪里是在如此解救原则下运行的呢?社会生活的种种磨砺,并不因为家长在孩子孩童时期深情无私地解救就消逝了,孩子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世界时,将变得毫无准备,无所适从。

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磨砺和考验被这类家长统统挡在门外,孩子学习的机会在这类家长爱的名义下被悄悄偷走。

如此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不会把成功当作自己的事加倍努力,坚定不移。相反,他们从小就学会了把自己的失败归于他人名下,自己失败了就责骂他人失职。一个看似完美的形象和一张毫无瑕疵的成绩单不能替代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奋斗下锻炼出来的坚韧品格,在过度袒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与他们的家长心目中培养的目标正好完全相反。

本来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总是取而代之,或者无条件地站在孩子一边,这样偏执的爱,只会使孩子停留在依赖家长的状态上。如果这样的情况时常出现,孩子就会无视大人的权威,只把家人当做靠山,甚至会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放任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或是能力,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在外面就会表露出畏惧、没有信心的样子,回到家里就想做出外面没能做到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依赖性很强,做事情会轻易放弃,没有信心,为隐藏自己的这些问题,常会表现出自夸或是无视别人的情况。

不要剥夺孩子“帮倒忙”的权利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对什么事都喜欢说“我来”,愿意尝试做一些事情,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实际能力的不足,常常是“好心”却办了“坏事”。遇到孩子的这种状况时,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呢?

孩子第一次帮忙叠衣服、第一次主动站到小凳上伸长手臂帮着洗碗、第一次争着要包饺子……通常父母的感受,是又欣慰又气恼,欣慰的是,孩子开始有兴趣分担你的重任,开始有了自立意识的萌芽;头疼的是,这么小的孩子掺和进来,多半是越帮越忙,怎么办?

镜头一:

妈妈忙着用酥粉、提子和牛油做茶点准备招待叔叔阿姨,小珊非要拿一团面粉来玩。她把点心面团当油泥了,一会儿捏兔子,一会儿捏恐龙,而且要求妈妈也把她的“作品”放到烤箱里去烘烤。

妈妈的反应A:去去去,你不要捣乱好不好?你哪里会做饼干呀?

妈妈的反应B:嗯,小珊捏的恐龙还真像呢,麦当劳里都有恐龙麦乐鸡了,咱家今天也要用恐龙饼干招待客人了。待会儿我要向叔叔阿姨隆重推出小珊的点心哦!

镜头二:

小强自告奋勇要替妈妈洗碗,并煞有介事要去了一瓶洗洁精。5分钟过后妈妈去看,好嘛,一池子的水和泡沫,小强蹶着屁股,正起劲捞泡泡玩,还得意地朝妈妈嚷:看,每个大泡泡都是彩色的,还有彩虹呢。

妈妈的反应A:你这小子哪是在洗碗,简直是捣乱!好啦好啦,看动画片去吧,你越帮越忙。

妈妈的反应B:泡泡上真的有彩虹?喔,这可是小强的新发现,看来洗洁精可以用来吹肥皂泡哦。这样吧,小强先把碗洗干净,待会儿妈妈和你一块儿吹泡泡。

镜头三:

盆栽买回来的时候妈妈对荣儿有过这样的说法:“桔子树的成长少不了阳光、水分和肥料,就像荣儿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荣儿从此自告奋勇要当盆栽的饲养员,每日用水枪给它补水,牛奶偷偷倒一半给桔子树喝。不出一个月,活活把桔子树“撑”死了。

妈妈的反应A:跟你说过水多烂根、肥多烧根,你怎么就是不听?下次再看到你到阳台上捣乱,看我怎么收拾你,还不出去。

妈妈的反应B:妈妈知道荣儿很喜欢桔子树,就是因为太爱它了才给它多浇了水多施了肥,明天妈妈带你到图书馆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看看家里应该怎么养花,好不好?

如何看待孩子帮倒忙

3-6岁的孩子正在步入一个热衷于“帮倒忙”的时期,一方面幼儿园老师也在着力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鼓励他们动手尝试;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 验和各类常识的储备不足,孩子帮忙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或过犹不及。面对孩子帮倒忙,您是不耐烦地拒绝他,还是接受他的帮忙,同时鼓励他,帮助他,让“帮倒 忙”变成“帮到忙”的小帮手?

1、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帮助成人干活所进行的各种动作,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特别是精 细动作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帮忙的机会,就是让孩子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发展他们的责任心。即便只是帮大人擦桌子、拿毛巾、倒水这些简单的事 情,也可以教会儿童做家长的好帮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懂得每个人在家中应该有自己的分工,每个人都要为家尽责任,从而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并为自己的行为 负责。

2、促进孩子的助人行为:即使你不需要孩子帮你做事情,也要适时安排他做一些家务。告诉他“妈妈需要你帮助”。有意识地弱化自己作为成人的能力,突出孩子的力量,而不要所有事情包办,这是绝对必要的。那些长大后对需要援助的人视而不见的人,通常在家里都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学前期是助人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劳动为孩子树立了成人相互协助的榜样。当孩子遇到不能完成的任务时,父母要给他们做示范,主动帮助他们。经常让孩子意识到父母需要他,他做的事情是父母期望的,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在团体里助人合作,才会懂得与人分享,富有爱心。

3、可以加强亲子关系: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刚开始吵着要帮你干这干那,过会儿你再看,他已经在那里玩起来,早就忘记要做的事情了。比如他坚持帮你洗碗,结果却把洗涤液泡沫弄得老多,在那儿玩得不亦乐乎,碗还脏脏地放在一边。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把什么都能做得一丝不苟,孩子天性爱玩儿,劳动为他们提供了游戏的自然情景,他们愉悦地在其中探索。当你的宝贝在厨房里忙得翻天覆地时,你不妨利用这个时候,加入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多说话交流,他想让你陪他,孩子给了你和他沟通的机会!

4、教孩子学会感激:无论孩子做的事情是真帮了你的忙还是最后让你更累,都要对孩子说句感谢的话。他会知道尽责的人能够得到承认,就算是他没有帮上忙反倒是添了乱,你也要感谢并强调他做得好的地方。这样,当你在为他做好饭、准备好他要喝的水的时候,他也会谢谢你。

5、爱帮忙的孩子更自信:在帮助家长做家务时,孩子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你看是我把门擦干净了,怎么样,能干吧!”这种劳动后的结果让孩子颇有成就感,他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会更加积极,也更加欣赏、接纳和认同自己,这能够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几位妈妈的做法:

3-6岁的孩子正处于热衷“帮忙”的时期,他们勇于尝试,愿意参与,渴望帮助他人并得到肯定,但由于缺乏经验,往往会帮倒忙,这时,让您又气又恼,怎么办?下面来看看几位妈妈的做法:

妈妈A:给帮倒忙的孩子充分的时间

清晨起床,孩子都要抢着帮忙整理被子。可是,叠出的被子奇形怪状不说,孩子笨手笨脚让人看得心急如焚,孩子上幼儿园倒不急,可是他叠被子耽搁的几分钟就成了妈妈上班迟到的罪魁祸首。

对策:晚上尽量安排孩子早睡,和孩子商量好,如果要整理被子,就要比原来提前10分钟起床。

妈妈B:给帮倒忙的孩子独立的空间

妈妈洗衣服,孩子也跟着洗,漂的时候,他还往洗衣盆里加洗衣粉。洗一次衣服,屋里就狼藉一次,地上到处是水和洗衣粉。不光要手忙脚乱地制止他,洗完衣服后还要清洁房间。

对策:准备一个小盆,盛上小半盆水,把孩子的手巾之类放入其中,交给孩子洗。并给他划分一小块地方作为“独立王国”,然后互不干扰,各负其责。

妈妈C:给帮倒忙的孩子合适的工具

清扫的时候,孩子最爱参与。可矮个头的他还不及扫帚高。看他摇摇摆摆吃力地拿那些工具扫地,真为他的安全捏把汗,可千万别跌倒呀!

对策:去超市选择一些小的塑料清扫工具,轻巧且颜色鲜艳,让孩子看上去喜欢,用起来顺手,同时对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意识教育。

结语:家务劳动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果粗暴地把孩子拨拉到一边,剥夺他“帮倒忙”的权利,他的自信心和情绪将受到很大打击,他将来遇到没有尝试过的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做不好会出丑,还是不做了”。从此,他将袖手旁观,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享乐派而不是参与派。

仆人型的爱影响孩子未来生存能力


这种家长心中有一种模糊的爱的感觉,一般都对家人给自己的爱不满。有被爱的欲望,但不知这种感觉如何实施,以为什么都满足孩子,像对上帝那样对待孩子就行了,其实是把自己内心想得到的爱理想化之后用在了孩子身上。

以为孩子是至高无上的,只有无尚敬仰地对待孩子才是爱,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和快乐,于是就把高级餐管服务员照顾客人,电影里看到的宫女照顾皇上的感觉拿来对待孩子,在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或者有任何要求的时候,都以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卑躬屈膝的方式来满足孩子。这种爱的方式不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的,而是将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使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使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长和成长的导师。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过于被重视,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这样对待他。对于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反而觉得受了委屈和伤害,结果使得其他人都远离他,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找一个皇上留在自己身边。

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群体,也会以高贵的身份与群体进行交往。由于很少顺应别人,不能感受别人的需要,也从来不知道应该怎样服务于他人,这孩子就会被群体排斥。对于孩子来说,莫名其妙地被人不喜欢,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产生受害感,要么以为是自己不好,认为自己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进而在生活中变得极其自卑和萎缩,要么横行霸道,蛮不讲理,回到家里对亲人极其暴虐和强势,以缓解白天所受的压抑。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这种境地下都无法找到生活的快乐,其生活是极其可悲的。

这种爱,没有分寸,会给孩子造成只要别人顺应自己,自己无需顺应别人的错误意识,最终使孩子不能成长起利他的精神,不会关怀别人,也无法与别人很好的相处。由于不能体贴他人,也无法为别人服务,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不能很好生存的人,一味地掠夺家长,最后只能靠别人养活,靠啃老度过一生。在家长老年后,他依然不能体恤老人,不能计划和组织自己的生活资源,反而认为社会不公、怀才不遇,既可能危害亲人又可能危害自己。

发掘孩子天性和内心的需求


求知欲和上进心强的孩子,往往都是听话、主动,积极的好孩子。所以,父母纠正孩子的不听话,可以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入手。

求知欲和上进心,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作为父母亲,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为诱发求知欲和上进心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主要内容是,从天性出发,着重指出“无”的存在,从而让他们感到“该有”并看清“没有”。并且把知识的学习放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让孩子不但知道知识点,而且知道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这样就会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原有知识兼容,在兼容过程中,培养更高的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识。

“妈妈,我得了全省特等奖!”电话里,儿子小光迫不及待地向温碧茹报喜。去年11月,小光参加了江苏省第19届金钥匙科技竞赛,当时是抱着体验比赛、锻炼能力的心态去的,没想到竟然得了大奖。温碧茹虽略感意外,却也十分高兴。记得比赛结束时,小光答题顺利,曾不无骄傲地说:“这种比赛不需要复习,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因为题目的范围太广了。”“积累”,确实,小光的积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记得他两三岁的时候,跟许多孩子一样,他对自己的影子着了迷,走路的时候也不放过,甚至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转上两个圈,边转边盯着影子看。发现了他的兴趣,温碧茹开始有意识地在早晨、中午和傍晚等不同时间陪他一起看影子。

“光光的影子好长呀!”“咦,影子怎么变短了?”“影子怎么跑到前面来了?”……在温碧茹的提示下,他开始提问了:“妈妈,为什么影子会变?光光没有变呀。”温碧茹们找来了电筒,又拿来了他的各种玩具,开始玩起来。电筒忽远,忽近,从这边换到那边……渐渐地,他开始明白,“影子随着电筒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玩具和电筒之间的距离有关”。“太阳月亮和路灯就像电筒,光光和妈妈就像玩具,道理一样的,明白吗?”小光郑重地点点头。望着他那稚气的小脸,温碧茹笑了。

在小光出生的这11年里,他的点滴好奇心和求知欲,都会得到尽可能的满足:重视他的每一个问题,能回答的,立即回答;暂时回答不了的,和他一起查资料;鼓励他自己动手去探索,想做的实验,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来做……

因为喜欢,旅游时,博物馆、科技馆总是在温碧茹们的安排之内,人类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发达的科技,常常令他赞叹不已,流连忘返。因为喜欢,他在不满5岁时就买了电子积木。不久,他就能看着电路图,熟练地搭出各种电路,而且满嘴都是“电阻”、“电容”、“电动机”……还不停地缠着大人问这问那。因为喜欢,他在上小学以后,又买来了“化学世界”。他着迷了,每天对着他的宝贝,一个实验要做上好几次,直到材料耗尽。因为喜欢,温碧茹们家连续几年养蚕,每每为了桑叶不够而犯愁,而他却因此与昆虫零距离,知道了蚕是怎么进食的,什么是昆虫的变态……

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如今他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最常思考的问题就是:“这是什么科学道理呢?”。而当他捧起《我们爱科学》、《科学探索者》、《原来如此》等科普书籍时,也总是如鱼得水,读得津津有味。也许,他并不能事事都想明白,书也还不能完全读懂,而温碧茹觉得,这份旺盛的求知欲却是更为可贵的东西,有了它,总有一天他会明白,他能读懂。

求知欲是人内在的动机和愿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内心深处向外延伸的线路,内在线路阻塞,就不可能与外在的影响对接,那样你怎样打骂,怎样苦口婆心,怎样恨铁不成钢,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就会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

链接:父母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女儿求助的眼光


晚上回来,女儿一直闷闷不乐,写作业也不象往常一直嘴里嘟嘟囔囔说个不停、问个不停,我和老公问了几遍,她也不说,我们两个还在一起讨论:“孩子大了,有了心事了”。可我知道,以女儿的个性,今天一定发生了很重要的事情。

我和七岁的女儿向来是无话不谈的,她藏不住心事,而且有什么事也从不会长时间影响情绪,可今天,究竟是怎么了?我满腹狐疑。

晚饭准备好了,女儿来到厨房搂住我,昂起头,满眼委屈、无助却又满含期待地望着我说:“妈妈,你帮帮我好么?”女儿的话一下子让我的心都碎了,尽管我还不知道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看她的态度,我一口就答应了:“你说说看,妈妈会帮你的!”女儿一听,仿佛是得到支持又或许是委屈得到理解,她的眼泪唰的流了出来,我心里就更难受了。我把女儿抱在怀里,轻声问她:“怎么了?你身体不舒服?碰到什么困难了?有同学欺负你了?”女儿只是摇头,“那么,是你做错什么事了?”老公也进来了,对女儿说:“好孩子,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你说出来,爸爸妈妈会帮你的。”女儿望着爸爸:“我吃了小朋友的东西,可她和我要五元钱,说明天必须给她带去。是我要吃的,我必须给她钱,妈妈,我知道错了!你就帮帮我吧,给我五元钱好吗?”

女儿玥玥今年七岁,上一年级了,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中午没法接她回家吃饭,于是就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家中午留孩子们吃饭、辅导功课兼休息的地方,那里孩子还不少(高低年级的都有),都是像我们这样家长工作或做生意较忙,没办法接孩子回家的家庭。其实,说真的,孩子们挺苦的。所以,当女儿说她吃了别的小朋友的零食,被要钱时,我没有因女儿嘴馋吃别人的东西(那些没有生产厂家的小吃店出售的)而训斥她;也没有因女儿被要五元钱而生气,尽管我的教育理念不容许女儿这样做,可我还是在第二天履行了我对女儿的许诺。

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会做人,是人生的第一课。我怕孩子把这五元钱看成是一种罪,也怕那个收这“五元钱”的孩子继续这样下去,如果我不管,那我将会同时害了这两个孩子。

第二天中午,我买了二斤奶糖来到女儿休息的地方,他们放学后早早吃过饭,正在三五成群地聊天---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共同语言。我把糖发给小朋友,并问他们知不知道我是谁,那些奶糖确实发挥了“威力”,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玥玥的妈妈”。我看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于是趁机说:“孩子们,你们在家里都是妈妈的宝贝,在阿姨眼中也一样,玥玥的零食可以和你们分享,但是,阿姨希望小朋友们要友好相处,像一家人一样!”孩子们是可以理解我的话的,我相信!

之后,我也没有详细问那个二年级的小姑娘究竟是怎么回事,给了她五元钱,但是,我同样告诉她:“阿姨不容许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但是,也不容许别的孩子欺负自己的宝贝,我希望你们能做好朋友,这件事只能有这一次!”

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或许,我对自己的孩子有些溺爱,对那个孩子说话语气有些重,但是,我看到了女儿眼中对我的信任,这就足够了。

如何教育“暴力”型的孩子


如何教育“暴力”型的孩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幼儿的攻击性受后天环境与教育因素的影响,如何教育“暴力”的孩子呢?

1、培养跟孩子讲道理的习惯:如果孩子不了解或听不入耳,也不必强求或过分期待他接受。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让他随着身心的成长而学会讲理。

2、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如果孩子天生的气质是属于霸道型,又未加关注而任其发展,也许就此定型。因此良好的后天环境对他极具重要性。良好的环境包括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幼儿园与家庭的学习环境等。

3、让孩子饲养小动物:孩子从喂食、抚摸小动物的行为中,能培养爱怜弱小之心,学会照顾人、考虑到别人的存在,进而逐渐减少霸气。

4、让孩子发泄过盛的精力:平时多让孩子从事体力上的活动,并给予指导,使孩子过盛的精力有所发泄,同时还可借图书、音乐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5、引发孩子良好的行为:从行为治疗的观点来看,如果孩子某方面的行为不好,应设法引发他另一方面良好的行为;当孩子良好的行为出现时,则鼓励、称赞他,强化他这种行为,使之渐渐地向良好行为改变。

6、帮孩子建立人际关系: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认为,“霸道”是一种获得满足的方式,这种行为没什么不好,因此只顾自己,不会考虑到人际关系。这样的孩子在孤独的环境里,霸道的行为会显得更为强烈。因此,不妨多带孩子参加属于孩子们的社会场合,例如:庆祝生日会。在与别的孩子共同分享、游戏中,他学习到“施”与“受”的关系,便觉得没有“霸道”的必要,进而产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欲望。

相信《求助型的爱剥夺孩子的独立需求》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童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焦虑型的爱易使孩子脾气怪异 内心已有焦虑的伤痕,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焦虑的人,当有孩子后就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孩子有关的事务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不断要求别人和孩子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某些状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以为自...
    2021-04-04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别让“爱” 剥夺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 育儿观念:别让“爱”剥夺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 最近,碰到这样一位小班幼儿的爸爸,他很真诚的向我提议说:"你们的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柜子的边角都设计成了圆角,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孩子在喝牛奶时,吸管的...
    2020-10-23 阅读全文
  • 偏执袒护型的爱让孩子太依赖家长、 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爱就意味着成天围着自己的孩子转。他们始终在孩子附近,稍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飞过去救火。要是孩子给管严了,受罪了,他们会浑身不舒服,眼见着自己的孩子在那儿喊疼叫苦,他们的心也跟着疼,...
    2021-03-30 阅读全文
  • 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们升上中班后,我们发现他们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无论是上课还是进餐的时候,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孩子们不断的嘈闹声中,我们试着去制止,但似乎效果不佳,我们也曾经尝试放任一次,看孩子们是否有说到...
    2020-12-14 阅读全文
  • 任性是孩子的需求 导读: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
    2021-09-07 阅读全文

内心已有焦虑的伤痕,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焦虑的人,当有孩子后就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孩子有关的事务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不断要求别人和孩子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某些状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以为自...

2021-04-04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别让“爱”剥夺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 最近,碰到这样一位小班幼儿的爸爸,他很真诚的向我提议说:"你们的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柜子的边角都设计成了圆角,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孩子在喝牛奶时,吸管的...

2020-10-23 阅读全文

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爱就意味着成天围着自己的孩子转。他们始终在孩子附近,稍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飞过去救火。要是孩子给管严了,受罪了,他们会浑身不舒服,眼见着自己的孩子在那儿喊疼叫苦,他们的心也跟着疼,...

2021-03-30 阅读全文

孩子们升上中班后,我们发现他们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无论是上课还是进餐的时候,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孩子们不断的嘈闹声中,我们试着去制止,但似乎效果不佳,我们也曾经尝试放任一次,看孩子们是否有说到...

2020-12-14 阅读全文

导读: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

2021-09-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