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请你不要迷失在来自同伴的压力里

发布时间:2021-03-15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请你不要迷失在来自同伴的压力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

这 是一个恼人一生的话题。对3岁的孩子,它是因小伙伴都有托马斯火车、自己却没有而带来的懊恼;对6岁的孩子,它是坐在一群每日以花生酱果酱面包为午餐的孩 子中间,开始讨厌自己便当盒里的中餐;对9岁的孩子,它是渴望加入人脚一双的UGG的群体,虽然里面包裹的是汗臭的双脚;对11岁的孩子,它有可能是对于 加入学校餐厅里最受欢迎的一群的渴望,尽管代价是装出酷酷的样子、冷落或者甚至嘲讽自己心里喜欢的朋友。

可以看得出,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同伴压力在逐渐露出狰狞的面色,失去孩童时代近乎可爱、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小小放肆的表象。

对初入青春期的少年,同伴压力就已经非常令人震惊地带领你我的孩子进入到噩梦一般的选择:那就是要不要为了不被哥们儿笑话就要抽一支香烟或者大麻;是不是因为小闺密们尝过了禁果,自己也应该尝试一下和那个临班的小男生有一个私密的约会。

在以后的日子里,同伴压力最终以非常残酷和露骨的形式公然走进我们一辈子的生活,进入到人一生几乎所有的选择,在此中寻找自我认同和价值成了我们的习惯;同伴压力使得我们几乎记不得我们的选择是因为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认定的价值观,还是因为仅仅是有被同伴接纳、认可和肯定的需要而产生的被动需要。

在我们的各样处境和决定中,同伴压力无所不在:女朋友的脸蛋儿,男友的家境,大学宿舍周末的派对上的咳药和乱交,朋友聚会上的毒品交易,社交圈里流行的热衷,购置新屋的大小,汽车的品牌,手上钻戒的克拉数,儿女入学大学的排名,最后以至于入土后的墓地大小和选址。www.yjS21.coM

同伴压力,就这样带着我们愈演愈烈地落入一个需要和价值的迷失,带我们不知不觉中忘记我们到底是谁,到底要什么。

我和女儿的第一个话题

9 年前女儿走进学前班,我和她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同伴压力。那时,四岁半的孩子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词语,但是我非常认真地告诉她,从今天起,她所面临的世界里 一直将要有这样一种挑战在她的面前——从吃的、穿的、用的、说的话、看的电视、听的音乐,一直到所信的神,她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会被暴露在这样的压力之 下。

孩子带回来的挑战实实在在:上 学的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指点她的肤色和眼睛颜色,让女儿伤心地抱着绿眼睛的德国娃娃羡慕了好久;随后有人开始当面嘲笑她用木头棍子吃饭,吃的东西怪怪的;小 朋友们每个人都擦指甲油,各种颜色的,很漂亮,只有她没有;大家都看一个很时髦的电视剧,学里面女孩子的说话很酷的态度和不那么好听的措辞,她却没看过; 大家都穿一种款式和牌子的绒衣,没有的她不入流;女孩子们合伙来嘲笑和欺负一个身体肥胖的小姑娘,女儿因为跟她做朋友而被孤立。

我和孩子谈过种族的敏感话题,告诉她神创造的美好心意,关于不同的彼此尊重和相爱、以及每个人在神眼中的宝贵。每一次,我都要回到同伴压力的角度里。我告诉她神所赐给她的白里透粉的指甲足够漂亮,她不需要为了和别人一样把上帝给她的美好遮盖住;她的中国饭和筷子的确和大家不一样,但是若是我们觉得健康和宜用,我们可以不为讨好别人来放弃。

我陪着女儿一起看那些迪士尼的电视剧,看过之后和她一起讨论,引导她看见里面所用的态度和词语并不够好,不合上帝的教导,让她心甘情愿地不随从;我鼓励她勇敢地发出声音,保护因为肥胖受到歧视的朋友,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

8岁孩子买150美元的鞋,你敢不敢说不?

无 论什么事情,谈到最后我都要对她说:“凡事都可以做,却不都对你有益处。妈妈现在陪你走每一步,看每一件事情,是想教给你重要的原则:如果是对的,好的、 美善的,讨神喜悦的,不需要为着迎合别人、为着被人接受去改变。因为你只需要在意你在上帝眼中是不是好的。因为你是上帝完美的创造,唯有他的心意对你最为 宝贵;人都不完全,唯有上帝是完全的。

妈妈现在会一直帮助你、支持你,为的是有一天你离开妈妈爸爸的时候,有人对你说‘来和我们做这个’、‘来,我们一起做那个’的时候,你可以有辨别、更有能力勇敢地说‘不!’”

三年级时,女儿班上的小朋友几乎人脚一双UGG的靴子。女儿回到家和我商量,也想买一双。我很直接地回答她:“妈妈觉得8岁的小朋友穿一双150美元的鞋,半年之后脚长大了就浪费了,没有这个必要。”

女儿很乖,没有说什么。第二年秋末的时候,她又来和我商量棉靴的事情。我问她:“你真的觉得UGG很好看吗?你是真的喜欢还是因为别人都有一双,你也想要呢?”女儿想了一阵,轻声说,“我觉得挺好看的,而且还暖和。”

我于是接着问她,“如果现在有这样一双金色的小皮棉靴,里面是羊毛毡子的,也非常暖和,你觉得哪双更好看些?”女儿偷偷地看着我手中的童装杂志,想了很久,说“其实,是那双金色的更好看些。”

于是我说,“如果这样,妈妈劝你买自己觉得又暖和又好看的。”女儿最后选择了那双金色的小棉靴。第三年的冬天,丈夫提醒我孩子在UGG上学的功课已经学了两年了,表现不错,这次可以给她机会自己选择一下。

我于是买来一双UGG和一双Costco自产的澳洲羔羊皮的靴子。两双颜色和样式都差不多,材质也一样。女儿放学回家,看到两双靴子,兴奋地试穿了半天。最后,小姑娘看见了鞋盒上面的价钱,一双149美元,一双39.99美元。

第二天的清晨,女儿从楼上抱下一个盒子,脚上穿了一双新鞋。她告诉我说,“妈妈,两双鞋一样暖和,样子也一样,就差了三个字UGG。我觉得一个字要快30美元呢,用不着。你把UGG退了吧。”

我 心里好兴奋,倒是疼女儿的爸爸心里一直嘀咕,担心孩子穿到学校被朋友嘲笑成穿“假名牌”,后果不堪设想。谁知第二天下学,女儿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因为她的 “勇敢”,年级里另一个妈妈坚持不买UGG的美国女孩子当天晚上就要去Costco买一双一样的,说好和女儿明天一起穿到学校。

六年的小学生活,女儿成了一个内心勇敢的孩子:她流过许多的眼泪,但是她在祷告里、在上帝的话语里,一路笃定地走过来。

这个年级里唯一的亚裔女孩快乐地吃着中餐午饭,并把中餐带入了学校的课堂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一些美国孩子开始向她换取午餐,还有妈妈打来电话询问女儿的饭食是如何预备的;

她没有畏惧地守护着她那因为体胖而被嘲笑的朋友,因为她认定神看中人的心,而不是外表;

她不再为小伙伴的指甲油困扰,因为她相信神给她的干干净净、白里透粉的指甲非常漂亮;

她坚持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穿着自己认为美的衣服,唱着自己喜欢的歌,爱着自己为之陶醉的古典音乐,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嘲笑她到欣赏、喜欢、羡慕她的自信和坚持。

同伴压力,也是父母生命中的软弱

其实说到同伴压力,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这种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力,积极的和负面的,都很清晰。

事实上,许多时候,最先选择放弃面对、而采取妥协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那是因为,这种同伴压力其实远远超出了孩子和青少年成长的世界;它正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许多人自己生命中的软弱,正是我们一生中众多坎坷与羁绊的祸首。

当孩子们最初睁着惶恐的眼睛,把对于同伴压力的恐惧带到我们面前时,他们是在问我们一个非常具有生命意义的话题。是的,孩子们在我们的眼睛里寻找答案,“妈妈,我该和谁认同?我该讨谁的喜悦?我的被接纳应该从哪里来?”

许多时候,是活在世界的比较、妥协、甚至攀比中的我们告诉孩子:“妈妈其实和你一样,也在人的认同里寻找答案”或甚至“你应该向同伴压力低头和让步”。

因为我们害怕孩子被为难,被挑战,被孤立,被拒绝,所以我们选择默认和让步,顺从潮流,尽管我们知道许多未必是对的和好的;其实我们自己正是那害怕被为难、被挑战、被孤立、被拒绝而选择默认和让步的迷失者。

有一位属灵的长者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们做妈妈的不去教你们的女儿如何穿着打扮合宜,等到孩子跟着她的朋友们学,露着肚脐儿、穿着洞洞回家见你的时候,你不要发脾气怪孩子哟!”

许 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从我们这里领受过建设性的教导,告诉他们在那些事上我们应当和什么认同;相反,我们给了孩子不惜原则而随众、让步的许可。然而 当他们在大的事情上失去了方向时,我们常常指责孩子没有是非分辨的心,不能抵挡住诱惑,而忘记了我们为人父母在教养上的错误与亏欠。

其实,在小的点滴事情上不敢坚持的孩子,当中学和大学里的吸毒、酗酒、乱性都摆在他们面前时,孩子如何能够成为战胜同伴压力的勇敢的人呢?因 为孩子们长大成人、走进社会时,面对同伴压力最终必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征战:我这样做是因为别人都赞美和看中这些吗?我是盼望得着别人的高看和赞美才去做这 些吗?我需要放弃我知道的当行的义,因为我周围的人都不这样做吗?我需要因为别人都有这些,我也要拥有,才可以觉得有成就和被认可吗?

今天,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中学校园,每一天都有极富政治性的群体结合与解体在悄悄进行着。哪一张餐桌是你今天就餐的地方,取决于你属于哪一个人群。

“你受欢迎吗?(Are you popular?)”成为青春期初期的孩子们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系数:它显明你在这个政治结构中的地位,显示着你在社会中被认同、被接纳的程度,从而判断着你在同龄人群中的自我价值。

换 取这种地位、程度与自我价值的常常是孩子们当有的价值认同与坚持;正是对这种地位、程度和自我价值的渴望诱惑和逼迫着孩子们放弃持守从小所知道的或多或少 的、美善甚至是合神心意的事。这样的选择归根结底很多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被教导、被鼓励操练:我们的被接纳乃是从上帝而来。

这样的政治关系,悄然延伸着,从少年进入到成年人的语境里,继续以更大的力量定义着我们人生的价值和道路。

仔细想来,当我们为孩子的迷失责怪社会和环境时,我们忘记我们自己的责任:

其实是我们从来没有正视孩子们从幼年一路而来的自我价值认同的寻找和需求;

是我们自己在不断的保护与让步中鼓励孩子妥协,将自己的价值定睛在被同伴接纳上;

是我们从来没有双眼正视孩子们的明眸,将我们所信的尽心尽意地告诉他们、并切身地带领他们去操练这样一个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美好宝贵的创造,唯有讨神的喜悦、行在上帝的心意里,我们的自我价值认同才清晰,自信才有根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让孩子的情绪在我们的爱里溶解


朋友仪打电话来,声音沙哑而低沉:“我很伤心。今天为了一件事我说了杰克几句,刚才我进他的房间,居然看见他用墨水涂画我的一张照片。心里真的好难过……”

杰克是仪的大儿子,已经十岁了。杰克其实是一个优秀的男孩子。他彬彬有礼,上进积极,爱护弟弟,尊重老师和父母,跟同学们和睦相处。他的性格和我的大儿子极像,所以两人非常投缘,玩得很好。但是乖巧的孩子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他们从小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几句批评就能让他们难过或生气。

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些乖巧的孩子也有情绪,只是他们通常不会大哭大闹,不会捶桌子顿脚,他们往往会选择无声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比如杰克关着门用墨水涂画母亲的照片,就是无声的抗议。

记得有一次让大儿子做乐理作业,平常听话的他那一天玩心很重,不想过来做作业。我却并不松口。他只好坐下来做。但是那天我检查他的作业时,在里面发现一张纸条:“Life is horrible.(生活真可怕)”。

在一个孩子眼中,生活居然很可怕,我的心揪紧了。晚上我特意挨着他躺下,搂紧他,只想告诉他生活有多美好,他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

我跟两个儿子玩了一个游戏。我说让我们来数一数让自己觉得幸运和感恩的事情,他们争着说:“我们的妈妈很爱我们;我们在学校有很多的朋友;我们可以常常去旅游;我们常常看电影;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游戏;我们有很好的堂哥堂姐;我们有一个大房子住;我们可以学钢琴……”

他们数的时候,我的眼睛潮湿了。他们虽然也有抱怨和不情愿的时候,但是他们那幼小的心灵,又何尝不是清清楚楚地,细细腻腻地感受到父母家人的爱呢?有这么多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生活又怎么会可怕呢?大儿子点着头对我道歉,直到现在我仍保留着他事后写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为写了“生活真可怕”道歉,还有为我的态度道歉。

我们为人父母的,谁又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呢?再乖的孩子也有犯错闹情绪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放下一贯的赞美,及时地为他们敲响警钟呢?再不听话的孩子也有乖巧听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看得见他们的优点,是不是能够马上赞美肯定呢?去爱,呕心沥血地去爱。让孩子们从我们的付出中,从我们的爱中体会,明白,理解,经历爱……让他们的情绪在我们的爱里溶解,消释……

孩子,请你这样带!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感觉对爱子的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

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

一、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自杀,这些痛不欲生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遇上这种病……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与无知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你帮忙的主儿;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最好不要当父亲或母亲!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很多年青的夫妻可为一套房,一套电器,一套家俱,反复斟酌,查询相关知识并不断地考察;但有多少夫妇为生个孩子反复斟酌、不断考察、不断寻求相关知识?还有人认为有爱就有家,有家就有孩子,有孩子就自然长大,恕不知有爱并不等于就有好的养育。

二、孩子在依恋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帮助我们带,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把他接回来,可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三、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为人无味,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她)的亲人唠叨。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的人,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我们可以由此判断他有早年即三岁前,应该是在爱意浓浓的背景下被抚养;相反,当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爱说话,也不太擅长表达或表现自己,那么,此孩子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时将他交给家庭之外人照看、或自己忙于劳碌而将孩子置于独处的背景。

总结: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熟悉的声音……

四、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当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这种养育起始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她)“说不”时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她)会离家出走,他会服毒自杀、他会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她)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

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

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最早越好。

五、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

我们经常会发现,做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的差距经常被人们视为“人的素质”,但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的观念差异问题。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

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于心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的观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会说:“这种事打死我也不能做”!这一定是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事。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不意识就反应”的行为,譬如,有人见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写篇表扬稿,经常会问救人者:“你当时怎样想的?”许多类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会说:“我什么都没有想就跳下去了。”他说的是实话。因为那种情境下没有想的功夫,多耽误一秒都会危及孩子的性命。这种没有“想”就“行动”的内心动力就是观念。

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但多数人不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声大哭时,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骂,而是安静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着他的哭一样,他看到这一幕后就会明白:自己这种故意哭闹对父母没有作用,以后他就不会再这样故意在父母面前发脾气。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生病,他的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这种情境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如果某天孩子与母亲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亲要钱,母亲没有说话,无声地从身上找些零钱交给乞丐,这孩子长大后面对乞丐也会同样做法的。相反,父亲经常在家中拳脚于家人,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自己家庭冲突时一定有相关行为;母亲经常对邻居泼口大骂或对人骄横跋扈的,其子女长大后也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相关麻烦。

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

育儿观念:请不要把孩子带进你的框框里


育儿观念:请不要把孩子带进你的框框里

我们思维游戏中有一节活动叫做“企鹅大冒险”,本游戏主要是让幼儿掌握“相交”“相接”“相离”“

同心”“包含”“曲线”“折线”等位置关系。每个幼儿有30企鹅哥哥和30只企鹅妹妹,每只企鹅身上都

有一些不同位置关系的图案。第一环节是企鹅哥哥大冒险,冒险项目是摩天轮和激流勇进,每个摩天轮坐

四只企鹅哥哥,激流勇进的每条小船上也是坐四只企鹅哥哥,这四只企鹅哥哥必须要有相同的特点才能坐

在一个摩天轮或者一条小船上,比如四只企鹅哥哥身上图案的关系都是相交,他们就可以坐在一起了。第

二环节是企鹅妹妹大冒险,就是用企鹅妹妹去替换哥哥,替换后坐在一个摩天轮或者一条小船上的四只哥

哥妹妹也是必须要有共同点才可以。

弄明白了游戏规则后,家长和孩子们就开始和企鹅们一起去大冒险了,我观察着家长和孩子,发现孩子的

思维很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家长们,已经在我们固有的框框中跳不出来了。比如

当最后企鹅哥哥都用的没剩几个时,孩子们就开始把身上都有圆形的四只企鹅哥哥放在一起了,想一想,

这也是共同特点啊,而我们的家长们却质疑孩子这样做对不对。再比如折线这一特点,家长们更多的就是

认为规规矩矩的折线才是折线,而当孩子们告诉家长们三角形、长方形也可以算折线的一种时,家长们反

而疑惑的问起我来:“平老师,孩子说的对吗?”。还有曲线,孩子们思维不被禁锢,孩子们会立马意识

到圆形、椭圆形也属于曲线,而家长们在自己的小圈圈里再也跳不出来了。

看到这一切时,我想到了多年前学习的一幅图画,上面是两张图片,一张是入学前,一张是入学后。入学

前,只有老师的头是圆形的,而孩子们的头是各种各样的。入学后,孩子们的头和老师的头统一的惊人,

全都是圆形的了。

我想,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深思一个问题,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创造力,不要把孩子带到我们的

框框中来。

孩子的智慧来自提问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寒假时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利娅自己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都说犹太人非常有智慧,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会不会也有一套?我开始不知不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希望能够发现犹太人精明的头脑在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秘密。

没多久,我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

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我聊天的利娅马上迎了出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后,利娅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他。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二三十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提问啊,”利娅笑眯眯地说,“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刚开始时,她认为今天和昨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不同。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后,利娅觉得日子的确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是那样新鲜……

“这没什么,”利娅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提问!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永远的探求心境!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几乎每个犹太人父母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么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而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

我笑了。利娅让我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答案。我们后来成了朋友,直到我回国之后,还不断地接到她的来信。我感到非常满足,因为我有着利娅这样的犹太朋友,也因为我明晓了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孩子提问。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请你不要迷失在来自同伴的压力里》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压力一半来自父母 揭压力大的5种表现 孩子压力一半来自父母揭压力大的5种表现 生活琐事也能带来压力 “妈妈,你别再说了行吗”,每次吃饭被妈妈催促时,4岁的乐乐都会哀求妈妈。刚入园时,乐乐因为吃饭慢老被老师批评,乐乐为此曾抗拒去幼儿园,她说...
    2020-09-29 阅读全文
  • 不要把孩子装进“笼子”里 女儿已经8岁了,回想起这八年来女儿的成长之路,我略有一些感慨: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做家长的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训练,并创造性的运用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孩子没有学不会、做不...
    2020-11-19 阅读全文
  • 同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田田是个内秀的孩子,他不爱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不喜欢特别热闹的游戏,也不主动和老师交流,但是默默无闻的他常常会给我们一些惊喜,他搭的城堡对称别致,漂亮又气派;他画的画想象力丰富,色彩和谐;他的数学计算...
    2020-10-09 阅读全文
  • 孩子的兴趣来自哪里? 这个星期我上了一节“水果拼盘”的课。本来上课前我还担心孩子们会不会拼或是只知道吃不动手呢!可是当我把一节课上下来,我发现这节课上的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的多。孩子的兴趣很浓,而且孩子的操作能力也很强。课后...
    2020-10-22 阅读全文
  • 孩子请你走慢些 今天我值班,早早的我就来到大门口迎接孩子和家长。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陆续的进入学校,有的是妈妈领着,有的是爸爸领着,还有的是爷爷或是奶奶。由于刚开学需要交费,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由家长送到教室去,这时我...
    2021-11-30 阅读全文

孩子压力一半来自父母揭压力大的5种表现 生活琐事也能带来压力 “妈妈,你别再说了行吗”,每次吃饭被妈妈催促时,4岁的乐乐都会哀求妈妈。刚入园时,乐乐因为吃饭慢老被老师批评,乐乐为此曾抗拒去幼儿园,她说...

2020-09-29 阅读全文

女儿已经8岁了,回想起这八年来女儿的成长之路,我略有一些感慨: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做家长的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训练,并创造性的运用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孩子没有学不会、做不...

2020-11-19 阅读全文

田田是个内秀的孩子,他不爱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不喜欢特别热闹的游戏,也不主动和老师交流,但是默默无闻的他常常会给我们一些惊喜,他搭的城堡对称别致,漂亮又气派;他画的画想象力丰富,色彩和谐;他的数学计算...

2020-10-09 阅读全文

这个星期我上了一节“水果拼盘”的课。本来上课前我还担心孩子们会不会拼或是只知道吃不动手呢!可是当我把一节课上下来,我发现这节课上的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的多。孩子的兴趣很浓,而且孩子的操作能力也很强。课后...

2020-10-22 阅读全文

今天我值班,早早的我就来到大门口迎接孩子和家长。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陆续的进入学校,有的是妈妈领着,有的是爸爸领着,还有的是爷爷或是奶奶。由于刚开学需要交费,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由家长送到教室去,这时我...

2021-11-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