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好妈妈要教给孩子的生活智慧

发布时间:2021-03-12

幼儿园我的好妈妈说课稿。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好妈妈要教给孩子的生活智慧》,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及体育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养的孩子会产生心理学家丹尼尔所说的情感智商,即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那些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与同事进行良好沟通的工程师。

妈妈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

一位朋友说: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这位朋友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2.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早期教育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种种,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一次吸收的表扬有限,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会更适合,一百次一分钟的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3.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妈妈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4.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

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他们的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妈妈是孩子们巨大的鼓励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妈妈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妈妈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妈妈的工作地。

5.指明方向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妈妈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妈妈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妈妈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妈妈自身的行为,如果妈妈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6.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智慧妈妈这样教孩子自律!


对于幼小的孩子,自制力一说在大部分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这一点上,小编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很难。但是,从小培养孩子自制力的过程还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宝宝们的自制力呢?

1、制定家庭规则

孩子们需要根据规范来限制自己的行为。父母可以在家里设定清晰明确的家庭规则,然后遵守,如果规则被破坏,那就要去承担后果。这会教会孩子应该期望什么,促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每天制定相似的日程表。孩子们需要知道早晨的安排包括吃饭、梳洗、刷牙以及穿衣服的时间,放学以后的安排包括如何分配家务劳动、家庭作业以及娱乐之间的时间。同时,睡眠的时间安排也是很重要的,以保证孩子们可以获得足量的休息。

2、适当教育

孩子们需要知道如何为自己做出健康正确的选择。与其只是简单的对孩子说“放学回家后立即做作业”不如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回家以后首先做作业是很好的,然后就可以有自由的时间去支配,等你做完作业还会有奖励的哦!”。角色扮演同样是一种很有效的培养孩子自律的方法。假设一些孩子可能会遇到的特殊问题,然后讨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比如,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如果另外一个孩子拿了他的玩具,辱骂他或是推他,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而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模拟如何抵抗压力或是在危险境况下应该怎么办等等。

3、不要过于心急

自律是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去不断的提高的能力,根据孩子的年龄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期望一个六岁的孩子可以在没有别人提醒的情况下自己起床、刷牙、梳头发以及穿衣服。父母可以尝试把孩子每天做的事情拍摄下来贴在墙上,这样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以前的方式慢慢的学会一些简单的事情。

育儿心得:妈妈的智慧


育儿心得:妈妈的智慧

关于幼小衔接:充分的准备比学习班重要

拼音没学过,怎么办?我们在幼小衔接的那个暑期,下载了一个学拼音的APP。然后在这个APP中学习,做游戏。孩子的耳朵接触了大量的拼音读音后,在一年级新学拼音时,既因自己熟悉拼音的发音而对学习产生了亲切感,又因没有上过幼小衔接而对老师的课堂产生了敬畏之心。所以,我们的拼音学习,没有传说中的“鸡飞狗跳”,一切在常规学习中,顺顺利利地度过了。

至于数学,我觉得建立数学思维比多做几题数学题目更重要。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跟孩子玩数数游戏,一起搭乐高,玩魔方。孩子从小就对思维类的题目很感兴趣,我就投其所好,买了大量的书,与他一起连线,涂色,贴画纸。这种亲子活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数学思维。

关于亲子阅读:阅读质量比阅读时间重要

首先,要“悦读”,在孩子没有能力独立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亲子阅读。在陪伴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爱中,孩子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用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来说,我们在日复一日的亲子阅读中,从阅读-陪伴-爱-快乐,慢慢过渡到阅读-快乐,逐渐养成了独立看书的好习惯。

其次,要看合适孩子年龄的书,有些名著虽然经典,但是孩子看了不理解,就不要逼着孩子把它看完,可能是孩子的理解力还没发展到阅读此书的能力。平时我会买各种类型的书,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随孩子自己挑选。有些书,孩子爱不释手,反复重看;有些书,孩子至今都没翻开过;还有一些书,孩子之前不喜欢,随着知识和理解力的增长,开始喜欢了。

关于作业:自我学习比家长辅导重要

作业是自己的任务。他要做好前期准备:认真听课。他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审题,积极思考。他要学会运用身边资源:查字典,找资料,向父母求助。作业的质量就是孩子能力的体现,是孩子智慧成长的成果。那怎样在一开始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作业观”,我的方法是身教。在孩子刚入学的那一年,我报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两个多月时间,我每天挑灯夜读,积极备考。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明白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之后的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有些作业凭孩子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作为家长,无论你有多忙,都要挤出时间,静下心来陪孩子一起思考。让孩子经历混沌迷茫-苦苦思索-思维碰撞-恍然大悟,这样他能感受到思索的快乐,做作业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关于游戏时间:“疏”比“堵”重要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孩子一起玩当时很流行的小游戏——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保卫萝卜等。游戏很好玩,孩子很喜欢。这时,我着力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和面对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给孩子约定一个合理的游戏时间,比如二十分钟。时间快到了,就提醒孩子注意时间,并引导孩子主动关掉游戏。值得注意的是:这二十分不是绝对时间,是有前后伸缩的,不能强制中断孩子的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是全程陪伴,一起参与,讨论游戏策略。

这样,既是一段很好的亲子互动时间,又能掌控孩子不过渡沉溺其中。现在我孩子的PAD中没有以上游戏APP了,因为他经历了,感受了,了解了,也不再新奇了。当然,对于网游,我是绝对禁止的。因为,我觉得自己孩子的心智也不足以强大到可以控制网游。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干什么年龄阶段的事,这是我一直对孩子说的。

家长应注重孩子群体生活智慧!


孩子学习的好坏固然跟大脑有关,但是大脑的因素只占50%而已。

最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报告已经结集成书出版了。这是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一出生便被两个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生子,在他们成年后,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的表现有何不同。

这个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先天基因与后天教育的影响大约各占50%。也就是说,基因是个建筑的蓝图,它决定孩子大脑的结构;而后天的经验决定脑中神经回路的连接,决定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就像一栋公寓每户都是三室两厅,但是只有走进去看到不同的装饰,才会知道它是张三的家还是李四的家。

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都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都是能利用别人长处的人,也就是能靠领袖魅力创造出一番事业的人。相信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时都会觉得刘备很窝囊,他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但是他的领袖魅力使关公、张飞愿为他卖命打天下。他能知人善任,用诸葛亮为他治蜀,终于使他成为三分天下的一霸。再看曹操,他的聪明才智远不及杨修,连曹操自己都曾说过“吾智不及汝,乃觉三十里”,但是杨修最后还是死于曹操之手。所以聪明不等于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有某些人格特质是其他成功的人士所共有的。例如毅力,领袖能力,等等。所以父母不要迷信智力开发,应该把孩子读各种补习班的时间用来玩游戏,去培养他的群体生活智慧、想象力及创造力。

我曾看过一个小男孩光是玩六颗报废的电池就玩了一个下午,而且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是火车过山洞,一会儿是飞机丢炸弹,想象力丰富极了。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中国人过去“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观念要改一改,因为背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1世纪的资源是脑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21世纪的竞争在创造力而不在记忆力!计算机的内存取代了人脑的记忆功能,把人脑的资源释放出来,去做更高层次的整合、创新。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脑不需要花大钱去开发。爱因斯坦的妈妈并没有买这些昂贵的魔术方块给他玩,他也拿到了诺贝尔奖。

有的孩子记忆力似乎很差,这确实很影响功课。

很多父母迷信外面的训练班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有的家长甚至还去买保健药给孩子进补。父母想给孩子补脑的原因之一是觉得孩子看了记不住:别人的孩子一目十行,我的孩子十目一行,那一定是智力有问题。其实完全没有给孩子补脑的必要,孩子只要饮食均衡即可。如果买的是来路不明的药物,很可能有危害人体的重金属成分或化学物质,吃了反而有害。

我个人也不赞成送孩子去培训班学记忆术。

记忆,最简单地说,就是熟悉度。当一个东西看得很熟悉之后,自然就能脱口而出;能说得出,自然就记住了。

这是为什么我一直呼吁课程不能排得太满的原因,安排太满会使学生没有机会去做主动的联想,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正是今天我们的学生很会做填空题,可是一改换情境便目瞪口呆,不会作答的原因。送孩子去培训班训练记忆,还不如让他在家中看些他喜欢的书。知识是相通的,只要他肯打开书来看,就会得到启发,所谓“开卷有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千百万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眼睛看到的是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当他有健全的心智、快乐的人生观时,任何挑战他都能面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留给我们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宝藏。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也会健全地发展。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好教练


运动员在大赛来临之际都会与教练一起集训。集训最重要的目的是,与教练一起生活,让教练掌握选手的日常起居,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调节管理,结果往往会使选手的成绩提高。不仅仅是跑步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教练通过与选手一起度过日常生活来管理他的生活习惯,由此培养出更强的运动选手。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一想马拉松的情景。马拉松要跑完42.195公里的漫长距离,据说如果一开始不跑在先头集团里,最后是很难第一个冲刺的。也许你会认为,即使开始跑在后边也极有可能挽回不利局面,但是,在实际的马拉松比赛中,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所以,要使马拉松选手在开始的10公里内跟紧先头集团,培养他的“基础体力”十分重要。

开始的10公里内处在先头集团的话,他就会被这个集团拉着不断地往前跑,渐渐巩固自己的位置。

同样,培养一个优秀孩子,也跟马拉松选手一样,大概在他10岁之前,父母要像教练那样培养孩子学习的基础体力,然后他就极有可能被同一集团的优秀朋友们带着跑向终点。

那么,如果一开始就拍着孩子的屁股让他跑,又会如何呢?——那样的话,会有可怕的后果。

没有基础体力的孩子如果一开始跑得太快,甚至跑到第一的位置,就没有力气坚持到最后,有可能中途放弃。所以,对教练来说,不仅要培养孩子进入先头集团的基础体力,还要让他具有跟先头集团一起跑向终点的“持久力”,这是教练的重要使命。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首先要让孩子从小就具备在“优秀儿童”的集团里一直学下去的持久力。这是父母的使命。

如果一开始没有进入先头集团,过后再想迎头赶上,成为学习好的孩子,是非常艰难的。跟落后集团的孩子在一起的话,总是觉得逃一天课也没什么,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养成坏习惯。

另外,人其实还不是那种坚强到可以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努力的动物,如果他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只能靠自己,恐怕是不能成功的。只有在集团中被拽着往前走,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通过跟紧先头集团的节奏,有可能更加增强自己的“学习持久力”。

好妈妈,孩子自己带


好妈妈,孩子自己带

前一段时间,看六一儿童节画展,其中一幅作品是这样的:题目为幸福的一家,图中爷爷带着眼镜,一边看报一边喝茶,奶奶搂着孙子在讲什么有趣的故事,孩子的脸上洋溢着笑,让人看了觉得他很幸福、快乐。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说到一家,不管幸福不幸福都应该是爸爸妈妈和宝宝组成的,如果父母健在,为何要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记得去年,带着孩子在小区玩儿见到过这样祖孙两。奶奶催着孩子说,快回去吧,今天爸爸要来接你,孙子却说什么也不回家,在滑梯上玩儿个没完。经谈话了解,妈妈嫌带孩子太累,这个孩子从小就跟奶奶长大,等孩子五岁了,妈妈想让他回家了,他却不去了。虽然生活在一个城市,也只规定每周末爸爸来接孩子,孩子却想方设法得不回去。

还记得在一本育儿书的第一页见过这样一句话:罗马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的妈妈将带孩子的任务假手于人!自从看到这句话,我便不敢怠慢了,其实父母自己带孩子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本身,甚至对爷爷奶奶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首先,跟着父母长大的孩子是最幸福的。记不得从多少书上看到,孩子一定要父母自己带。有一位母亲,在孩子两岁的时候,被提职去外地任部门经理,这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她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孩子,于是请教育儿专家。专家是这样回答她的,如果一定要去,那么带着孩子,哪怕连保姆一起带着,如果不能实现最好别去。而且她非常严肃得告诉妈妈,如果选择了独自外出工作,那么她同时放手的还有对孩子的责任,等她回来,无论孩子变成了什么样,她都没有权利去抱怨、去指责孩子的抚养人、去批评孩子,她最好能接受孩子的性格、习惯,并不断努力,让孩子去接受她,和孩子重新建立亲子关系。

小巫的书上也谈到过这个问题,她甚至都批评那些不和孩子一起睡觉的妈妈。她说,孩子跟谁睡觉就是谁的孩子,孩子最依赖的那个人就是谁。如果孩子的第一依恋人确定得不好,将来孩子就不好管教,直接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只管生,不管养,在现在来说,并不是少数,有的为了“完成任务”,有的是生活所迫,有的就是懒,图清闲。每次看到那笑得一脸轻松,诉说自己不带孩子的自由生活的妈妈,我都想说,有你操心的时候。为什么?先谈感情方面,如果孩子将爷爷奶奶来当爸爸妈妈依恋,爷爷奶奶去世了怎么办?让一个小小的孩子承受失去父母得痛苦,他的心理必然会遭受打击。研究证明,失去父母的孩子在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都处于抑郁症的状态。本来能够避免的伤害,为什么不避免?再说成长方面,多少孩子沉迷网络,学业荒废,这并不完全是网络的错。因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关注不够,得到的爱不够,得到的成功感不够,所以他们才会去那个虚拟的世界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父母和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或许也会喜欢网络游戏,但绝对不会沉溺得不可自拔。

需要强调得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效率问题。有的父母在外面工作很辛苦,自己也觉得给孩子的关爱比较少,所以回到家,就给孩子买好多玩具、零食做弥补,但是当孩子要求父母和他一起游戏时却被拒绝了。物质,并不能满足孩子的全部要求,因为孩子在吃饱穿暖以后,更需要父母的爱,更需要感觉到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的爱抚、拥抱、共同游戏。所以,不要觉得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子里就够了。

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新闻,离婚的妈妈希望儿子学习优秀,拼命打工挣钱,无论是吃的还是学习用的,都给孩子最好的,自己却非常节俭,可是儿子学习却没有取得她想要的成绩。她把儿子锁在地下室里,一直到孩子死去。这个悲剧的酿成并不是母亲失败的婚姻,而是母亲对儿子的做法。虽然她给了孩子最好的物质,但是,她的时间都用来挣钱了,她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她超出自己能力得负担孩子的费用,必然要求孩子超出自己能力的回报,当孩子没能够拿她要求的学习成绩回报她时,她疯狂了,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悲剧。

作为孩子的父母,或者我们给不起孩子很多东西,但是我们能给他爱,而他最需要的也是爱。记得小巫是这样说的,全世界的小婴儿希望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爱。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拥抱、亲吻…这些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雨露。缺了这些,孩子也会长大,但一般不会长好。

再说父母,通过自己带孩子会得到人生的第二次成长。记得从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是上帝派来帮助父母成长的天使,不禁感慨万千。确实,经过近三年为人母亲的经历,我觉得儿子教我什么是包容,什么是体谅,什么是爱,爱要怎样付出,爱要怎样祝福。我的第一次成长,是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努力练习各种技能、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现在,做了妈妈,才发现自己的不足,从性格方面,到知识方面,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我看书,我思考,我努力练习,我努力实践,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也是自己成长的路,每天都和孩子一起变得更好,更强大。

最后,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如果想让你的孩子学会孝顺,那么一定要让他自己带孩子,这样他们才能体谅到自己父母的辛苦,才能以父母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去体谅父母对自己的种种。

由此看来,父母自己带孩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最好的。有的时候,我甚至会想,应该让妈妈有三年的产假,同时退休的时间后推三年,让妈妈一直把孩子带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再去上班。或者,用年老的三年换年轻的三年,为社会做的贡献会少一点,但是,养育一个优秀、出色的下一代,将足以弥补这点不足。

教给孩子独处的能力


缅甸女英雄昂山素季出狱后,说很新奇听到了真人的声音。在软禁的无数日子,她能面对的只有收音机。比她更“惨”的是曼德拉,被囚禁将近三十年。

一个没有彪悍内心的人,经过这些灾难,人一定都垮掉了。这两个人都没有被独处打败,反而在出来时更坚强了。我甚至怀疑,他们在独处当中,将自己的政见,锤炼得更为合理,更接近理想了——一个独处的人,是不用和现实做什么妥协的。

人们常以为孤独是一件可怕的事。“孤独”是一个充满了价值判断的词语。我们以前学英文,记得老师经常辨析alone(一个人)和lonely(孤独)两个词的分别。Amancanbealonewithoutbeinglonely.一个人可以独处,但独处的人未必都觉得凄凉。更多的时候,更为可怜的是需要混迹群体,无法面对自己的人。

中文里,我们有时把独处、孤独、孤僻和凄凉全搅合到了一起。有首歌唱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说一个人孤僻,简直就等于说此人离犯罪和变态不远了。事实上,有段时间某地方政府曾让人监控孤僻的人,以便将犯罪活动扼杀在萌芽里。

作为一个深度内向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歧视,也是一种因果倒置——真正造成社会问题的,是社会的同质化倾向。很多时候,社会受不了孤独的人,非要将他们同化,同化不了就开始嘲笑,贬低,因此才造成了各种矛盾冲突。

《大学》、《中庸》中都有“慎独”一说。我当年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候,有个大学中文系教授告诫我,说年轻人要“慎独”,最好不要独处。我近日去查有关资料,发觉他所理解的“慎独”,未必是先贤的本意。

朱子对《大学》“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解释是:“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应该说"慎独"的本意,是我们独处中自省,不要因为没有人看到就胡作非为。

在把内向界定为负面性格的文化环境之下,独处变成了大众忌讳的事情。我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有人试图改变我,要我“外向一点”。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女同学告诉我:“你这个内向的性格必须改,否则你一辈子很惨。”

快20年过去了,我不知道那位外向的同学到底怎样,反正我自己也没觉得自己多悲惨,事实上我自得其乐的时候居多。我们家两口子,腐败分子很外向,她认为人必须交往,因为和人交往,交谈,能“碰出思想的火花来”。可是我发觉在很多人聚会的时候,除非是遇到了真正话语投机的人(几率很小),否则和人碰出的火花,还不如我自己拿头在墙上撞出的火花多。

爱迪生是个大发明家,我看他的诸多灵感,也不是和人碰撞出来的。有一年他被人拉去参加一次晚会,很多人过来赞美他的成就,他好不容易躲到了一个角落,一个人概叹:要是这里有只狗多好。

喧闹的社交场合,交流的质量往往是一木桶原理,交流往往会跌落到最没思想者的水平,因此很多社交聚会才如此愚蠢而无聊。我曾经在《三千臭皮匠》和《达赖喇嘛和十二怒汉》两篇文章里写过,人处在集体中的时候,未必就会“集思广益”(当然有时候会,这需要一定的会议主持技巧)。一个愚蠢的意见领导者,加上集体的隐形压力,会使得交流质量严重下滑,不大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成果来。

为什么不让喜欢独处的人独处呢?甚至表示欣赏呢?

独处也是一种修炼。我们通常认为孤独是一种个性,好像是个人人生态度不端正造成的。但周国平先生就说,孤独是一种能力。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叔本华比周国平走得更远,把不能独处的人基本上当成了一种低能,他也否定了把社交作为幸福来源的可能:

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是的,一个独处的人是自由的,这是高墙围不住的。这样的精神特质,会让那些迫害者受不了,但有时候也会感化目睹的人。我看过曼德拉的一部影片《自由的颜色》,那影片中的狱卒,就受到了曼德拉的自由精神的影响。

作家刘瑜感慨说曼德拉坐牢将近三十年没挨过打,这是跟曼德拉周围那个狱卒有关的。而这个狱卒,又是被曼德拉不肯屈就的自由精神所感化的。

叔本华很瞧不起那些喜欢凑热闹的人,他认为这些人面对自己只能看到一个可怜虫,所以才不愿意独处,而寄情群体的喧闹和刺激,以弥补内心的不安和空虚。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时隔多年,我可不想跟外向的朋友说:“你这个外向的性格必须改,否则你一辈子很惨。”

一个多元共存,五颜六色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对于个人来说,关键还是个合理的平衡,理想的状况是一个人既能独处,也能交往。

不过,在这个热闹的社会里,更需要强调的是独处的能力。加德纳的多重智能学说里就有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能力这一条。一个人不善于面对自己,不会审查自己的内心,这也是一种心智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很多教育者更重视加德纳所称的社交智能。

当然,我们成人,说内向也好外向也好,只是说说而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儿童则是可塑的。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活泼”的个性,天天赶鸭子上架地带孩子出席各种活动,我觉得这是教育之大忌,因为不是所有的“活泼”都是健康的。

我发觉,我们家小孩平时还好,有时候跟一群小朋友疯玩一顿之后,回来倒是什么恶习都有了。很多“有出息”的小孩反倒文文静静。

在亨廷顿的时候,我问过女儿上了麻省理工的于太太,问她把小孩培养得那么有出息,秘诀是什么?她说没秘诀,她什么也没教,只是经常带她们去图书馆,让她们在那里自己读。她的说法让我深受启发。

我认为培养孩子独处的习惯,让她们能够自己静静地看点书,画点画,在那里胡思乱想,甚至坐着看看比较优秀的教育电视电影节目,是很重要的事。我们当家长的,有时候真的“做”不了什么,比如亲自去教去讲。我们小孩的有些作业,我自己都不会做。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培养好习惯,创造好环境。

有天晚上,我带F3和F4两个孩子去Barnes&Nobel,两个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一个人在看一本叫DiaryofAWimpyKid的书,一个在看MagicTreehouse,两个人都坐着安安静静地在看,一连两个小时,直到把书看完。我一直在他们的身边,没有说话,但那两个小时,是我所体验的最幸福的时光之一。

妈妈要怎样教育孩子


1,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我觉得那不是好事,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好习惯决定好人生)

2,环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得正(父母是孩子的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必将影响到孩子)

3,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学坏容易,学好难啊!一定要给孩子养成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4,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对孩子我们也需要民主,尊重孩子的一言一行)

5,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呵呵,这倒是真的哦!将打击孩子的话语,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可能得到的效果回事非常的不一样)

6,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忌讳像唐僧(现在孩子的理解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步来;了解当前孩子的特点,不拔苗助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8,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摸透孩子的脾气性格,做一位能够了解孩子的好妈妈)

9,吃,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那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的(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那才是最关键的)

10,孩子不会饿死自己(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

11,吃饭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请离开(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

12,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好与不好,只要卫生健康就行,让孩子也吃点小苦)

13,补钙什么的要做到心中有数,不缺不补(多晒太阳,平时在饮食上多注意点就行了,是药三分毒哦!)

14,穿着不讲究,不刻意(让孩子懂得节俭与朴素)

15,穿的和妈妈差不多多(妈妈的穿衣打扮会直接的影响到孩子的穿衣打扮)

16,给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运动量大,玩出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还更不容易好(要想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平时多多的注意观察孩子)

18,判断冷热,摸孩子后脖子,手心和脚心(这都是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经验)

19,不给孩子经常,动辄吃小药。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v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vc的水果(多吃水果,要比药容易吸收)

20,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多喝热水,多排汗,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

21,感冒发烧去医院的话,尽量要求验血(感冒可以引发很多病的,绝对不可忽视哦!)

22,一个人可能不生病吗?不可能;所以孩子感冒的时候,小病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辩证地想,得一次感冒相当于打了一针预防针。对这种宏观上不可避免的事情,没必要太在意(多注意休息和保暖就很少感冒了)

23,玩不怕脏(玩就放开的玩,别让孩子有任何的顾虑)

24,不影响到自己安危,不影响到他人利益,就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干涉太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来充分的发挥自己)

25,放手让孩子玩,摸爬滚打,不头破血流就可以(会玩也就会学)

26,不是所有危险的东西都禁止孩子走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教孩子危险在哪里,怎么避免(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27,尽量多给孩子自己体会的机会,不直接告诉结果;让他去摸索,去磕碰,去失败(在磕碰中才能得到成长和锻炼,又失败才会有成功)

28,教孩子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

29,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怕做错事,只怕做错了事情而不敢去承认)

30,教孩子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和让自己进步的人)

31,睡觉尽量陪孩子入睡(嗯,临睡前陪孩子说的话,好像比较容易让孩子所接受)

32,注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这也要来好好的培养啊!)

33,寒冷训练(寒冷会让人,有一种“求生”的欲望)

34,社会上很多“早教”的方法,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做,有所为有所不为;信奉宁缺勿滥,过犹不及(找一个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所有的一切都不能一概而论)

35,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太当作孩子的救世主,唯一(让孩子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合带来的各种问题)

36,不要过多纠缠在自己育儿细节上的为什么,理论依据。做就做了,既成事实,没那么多讲究(在学习中,不断的来完善自己)

37,每天尽量保证父母中的一方能够陪伴孩子玩耍一定时间(别让孩子感觉到孤单,只要有时间就尽量的多陪陪孩子)

38,每天想办法让孩子大笑狂笑若干次(大笑,可以舒缓孩子由于学习而造成的神经紧张)

39,生活游戏化,游戏生活化(游戏的人生,完美的生活。在完美的生活中,游戏人生!)

40,最重要的一句,我只需要一个70分的孩子,所以我也只要当一个70分的妈妈;不对自己严格要求,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我毕竟也是第一次当妈(人无完人,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41,教孩子直面失败,我可以不服,但是我输得起,我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再次冲击,但是我不能在对手面前大哭(失败乃成功之母!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42,有小朋友进攻,学会审时度势,先正告一次,然后的基本原则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在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大叫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呵呵,智取——能进则进,不进则退)

43,不先出手打人(君子动口不动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44,无论谁先动手,你都不可以第一个哭(告诉孩子:哭是最无能,最没出息的表现。哭不能解决任何事情)

45,你对自己的东西有决定的权利(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46,3岁以后,给孩子引入每周零用钱的机制----要开始学有限的钱来办自己最想做的事,学开源,学节流(呵呵,从小锻炼孩子勤俭持家的好习惯,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情)

47,常带孩子去远足,去郊外,不惧怕风雨(开阔孩子的视野,多注意观察事物的发展,对孩子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的)

48,争取每年都能回一次乡下老家,过不一样的生活(多让孩子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9,不把工作的烦恼带回家(在单位和在家不能是一个样子的哦!)

妈妈要怎么教育孩子


在一个家庭里,对孩子而言,妈妈的角色非常重要。我家宝贝有一同学,孩子妈妈前几年因癌离世,那孩子就和那个不怎么像样的爹一起生活。那个爹一月还不知道能有几天会在家里,可怜孩子浑身脏乱不说,一身的坏习惯,班里的孩子都非常的反感他。妈妈对孩子而言,我觉得是最温暖最亲亲最最信赖的角色,那么妈妈的行为性格等等一定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妈妈,你该如何教育你的孩子呢?嘟嘟和您絮叨几句:

不要过于强势太过强势的妈妈,一般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呢?我翻看了一下相关的现实故事,一般能教育出两类孩子:一类是更加叛逆型的孩子,另一类则是没主见懦弱敏感的孩子,而第二类孩子居多。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妈妈是女强人,在外打拼多年,女儿大学毕业后直接被妈妈弄回自己身边,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给自己的妈妈和同母异父的妹妹当保姆。大学毕业那么多年,一事无成,没有任何自己的主见,性格太过与懦弱无能。我想说的是,做妈妈的你再能干再厉害,你能陪你的孩子到老吗?哪天你离开了,这个孩子该如何活下去?

别把坏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嘟嘟到现在仍对曾经某时刻自己耿耿于怀。那时候心情特别不好,下班回到家后几岁大的儿子跟在我身边,妈妈妈妈的喊着,很渴望我抱抱他,结果被我一脚踢开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来心里都是满满的愧疚,而那件事情对孩子影响很大,不管做什么先要看看我的脸色,让我心里特别难过。我们现代的这些妈妈,压力真的特别大,在外要工作,在家要照顾家庭,如果遇不到心疼你的老公,那么压力会更加重。可不管怎么样,孩子是无辜的,孩子渴望得到妈妈的爱,而不是成为妈妈的出气筒。

不要忽略孩子的进步有时候孩子自认为很大的一点进步,对我们做妈妈的来说,实在是不值得一看,但对孩子来说意义绝对非凡。打个比喻,当孩子把一个一直酒品不好的积木拼好后,他们最想做的就是告诉自己亲爱的妈妈,如果这个时候妈妈表扬一下孩子,并做出像孩子请教的姿态,那么孩子一定会更加的想要做得更好,而妈妈要是一脸不耐烦的训斥孩子:笨死了,这么简单的东西这么久才学会。那么你想想,孩子会有什么表现?不管孩子的进步有多么的小,作为孩子的妈妈,你都要及时的发现并表扬,然后鼓励孩子去做得更好。

和孩子分析问题而不是一味责骂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是一个错误接一个错误,因为只有出现错误,孩子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不要说孩子了,就连我们自己,不都是一个错误加一个错误的这么过来了吗?做妈妈的,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最该做的,不是一味的责骂,或者直接训斥孩子笨死了之类,而是要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更是给孩子一个懂得正确的最好方式。当孩子犯错时,孩子的内心肯定是忐忑的,你拉着孩子安静下来,给孩子分析一下他们出错的原因,让孩子重新试着做一次。

千万不要对孩子“冷暴力”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害怕的不是惹祸后被娘亲拧耳朵,而是一家人不搭理我。我记得有一次我那么大了,却故意犯错误惹祸,对我管教有些严的娘亲竟然没揍我一顿(嘿嘿),却和老爹还有姐姐一起不理我了,就让“先哭为主”的我在那儿吱哇的哭。哭了好一会儿从指缝里发现竟然屋子里就我自己,心里那份恐惧别提多重了。孩子们都是一样的,自己最最亲近的妈妈忽然对自己不理不睬,那份恐惧无以言表。有些妈妈喜欢让犯错误的孩子关在门外罚站,甚至晚上黑乎乎的也把孩子扔出去罚站,这一点妈妈们切勿模仿。

不要总是一副孩子欠你的姿态我认识一孩子,爸妈离婚后由奶奶抚养长大,后来妈妈从外地回来,又把那个女孩接到了身边。而这个女孩子的奶奶,还有妈妈,和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一手把你抚养大,你要如何如何报答我,要么就是我给你钱花给你饭吃还给你买衣服,你要是不听我的你就是白眼狼就是欠我的,等等。我很想问问那位奶奶和妈妈:你们是在抚养孩子,还是在拿孩子做生意?抚养孩子是一件只投资不问回报的事情,却拿抚养孩子当成做生意的投资与回收,真的非常愚蠢。我相信,那个孩子要么一副混日子的姿态,要么就会是离她们远远地。

让孩子看到世界的真实我从来不反对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不会和书里讲的那样,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有多么美丽,没有任何黑暗,那完全是胡说八道。孩子在外边无缘无故被欺负的时候,孩子会问你了:那些美丽哪去了?但也不能把这个世界故意描黑。我家宝贝的有位同学告诉他,大街上的人只要是看你,那就是想把你卖掉,你看见这样的人就要大声骂他们。后来我问那孩子,才知道是那孩子的妈妈告诉他的。我觉得非常不理解那位妈妈的做法。可以教会孩子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如何保护自己,但不能让孩子对这个世界产生恐惧。

成为孩子最信任的朋友嘟嘟和自己家宝贝一切逛街,总会有太多人说我们俩像是一对好朋友,嘟嘟觉得很自豪。而我的孩子也会把他的小秘密悄悄告诉我,因为从他小的时候我们就有个约定,彼此之间不藏有秘密。我会把我的秘密告诉他,他也会把自己的告诉我,甚至我们会互换日记本看。和孩子成为朋友,你会发现你和孩子之间完全没有所谓的代沟,那个代沟,不过是妈妈没有做好罢了。和孩子成为朋友不算,你还要和孩子的朋友成为朋友,那样你的孩子才会真正的把你当成朋友那样信赖。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好妈妈要教给孩子的生活智慧》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我的好妈妈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智慧妈妈这样教孩子自律! 对于幼小的孩子,自制力一说在大部分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这一点上,小编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很难。但是,从小培养孩子自制力的过程还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宝宝们的自制力呢? 1、制定家庭规...
    2021-08-07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妈妈的智慧 育儿心得:妈妈的智慧 关于幼小衔接:充分的准备比学习班重要 拼音没学过,怎么办?我们在幼小衔接的那个暑期,下载了一个学拼音的APP。然后在这个APP中学习,做游戏。孩子的耳朵接触了大量的拼音读音后,在...
    2020-09-19 阅读全文
  • 家长应注重孩子群体生活智慧! 孩子学习的好坏固然跟大脑有关,但是大脑的因素只占50%而已。 最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报告已经结集成书出版了。这是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一出生便被两个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生子,在他们...
    2022-01-31 阅读全文
  •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好教练 运动员在大赛来临之际都会与教练一起集训。集训最重要的目的是,与教练一起生活,让教练掌握选手的日常起居,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调节管理,结果往往会使选手的成绩提高。不仅仅是跑步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教练通过与选...
    2021-03-31 阅读全文
  • 好妈妈,孩子自己带 好妈妈,孩子自己带 前一段时间,看六一儿童节画展,其中一幅作品是这样的:题目为幸福的一家,图中爷爷带着眼镜,一边看报一边喝茶,奶奶搂着孙子在讲什么有趣的故事,孩子的脸上洋溢着笑,让人看了觉得他很幸福、...
    2020-11-19 阅读全文

对于幼小的孩子,自制力一说在大部分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这一点上,小编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很难。但是,从小培养孩子自制力的过程还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宝宝们的自制力呢? 1、制定家庭规...

2021-08-07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妈妈的智慧 关于幼小衔接:充分的准备比学习班重要 拼音没学过,怎么办?我们在幼小衔接的那个暑期,下载了一个学拼音的APP。然后在这个APP中学习,做游戏。孩子的耳朵接触了大量的拼音读音后,在...

2020-09-19 阅读全文

孩子学习的好坏固然跟大脑有关,但是大脑的因素只占50%而已。 最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报告已经结集成书出版了。这是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一出生便被两个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生子,在他们...

2022-01-31 阅读全文

运动员在大赛来临之际都会与教练一起集训。集训最重要的目的是,与教练一起生活,让教练掌握选手的日常起居,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调节管理,结果往往会使选手的成绩提高。不仅仅是跑步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教练通过与选...

2021-03-31 阅读全文

好妈妈,孩子自己带 前一段时间,看六一儿童节画展,其中一幅作品是这样的:题目为幸福的一家,图中爷爷带着眼镜,一边看报一边喝茶,奶奶搂着孙子在讲什么有趣的故事,孩子的脸上洋溢着笑,让人看了觉得他很幸福、...

2020-11-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