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发布时间:2021-09-09

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的关心只能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会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这样长期的下去就会给孩子培养成一个自高自大的人。

二、无论是任何时间任何事情家长都不要贿赂孩子。如果你贿赂孩子他将失去了理解能力,孩子是不能分辨是非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然孩子知道如果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整天以孩子为中心,过于太亲近孩子。要从小给培养孩子的集体适应能力。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玩耍游戏和生活、学习等。不要给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他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的,如果家长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一些事情的话,那么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自卑和胆怯还有逃避等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反抗、残暴或是说谎还有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孩子的胆子经不起吓唬,这样就会使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对于父母的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给孩子足够的面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因为你的这些行为会造成孩子的怀恨和害羞的心理,这样就会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无论是做事还是取得了优异成绩,你都不要过分的夸奖。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因为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家长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或是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同时父母要多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只是帮助和引导。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提醒家长的是,要想让你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方式,同时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你的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今日话题:您是如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


《小别离》中就有这么一幕,安妮的女儿自小被妈妈送到国外念书,可是遭遇到了校园欺凌,没有朋友和家人,每人开导和关怀,结果患上了抑郁症,害怕与人交流,最终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回国接受治疗。

中国一直都是抑郁症大国,压力和孤独则是诱发抑郁症的主因之一,而抑郁症是一种长期累积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关怀和倾听,能够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您平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吗?又是如何帮助孩子缓解过度的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呢?家长们做出以下的一些回应。

@响响ma:成年人压力大、焦虑,避免传染给孩子,施压一定要注意度,否则适得其反!

@乐嘟嘟得:从小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加油皮卡丘:上午好,作為家長要用愛心細心耐心幫助孩子成長,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孩子做朋友。

@邬猫猫:尽量多跟孩子聊天沟通吧,当然首先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转嫁到孩子身上。

那么,宝爸宝妈们,你们平时是怎么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呢?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十个要点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一提到小朋友,相信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张张阳光可爱的笑脸,然而小朋友并非永远充满阳光,“八九点钟的太阳”同样有自己的小阴影,如果不及时干预,将来可能产生大问题。昨天,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表示,目前儿童“不良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之势。

毛羽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做到“十注意”:

第一,不过分溺爱。

第二,不要用钱和物质奖励。

第三,不要过分亲近孩子。

第四,不勉强孩子做不能胜任的事。

第五,不要对孩子太苛求甚至打骂。

第六,不要欺骗和恐吓孩子。

第七,不要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第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第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第十,要帮孩子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导致他们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与行为有关的品行障碍,会从小延续至青少年甚至成人。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专家汪毅。她告诉记者,14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后,女孩患抑郁症的比例比男孩高出一倍,如此悬殊的比例,可能与通常所说的早熟有关系,但具体原因目前仍不是非常清楚。

-代表个案4岁女童动手打家人

汪毅谈到了一个典型的儿童不良心理个案。一个年仅4岁的小女孩,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打人。后来甚至发展到在外面攻击其他孩子。

汪毅说,现在很多小孩出现类似问题已非常普遍。针对这个案例,她分析了孩子的家庭教养模式,最终判断是与其从小的教养模式有关的。女孩的母亲脾气急躁,经常动手打孩子,而爸爸和姥姥却对孩子有求必应,当小孩出现打人行为时也不管。

最终汪毅建议开展家庭治疗。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努力,关爱祖国花朵的成长!

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4大要点


既然宝宝的心理健康这么重要,那么到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保证儿童的心理健康呢?妈咪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关爱,而不溺爱。

母爱的温暖是首要的因素,如护理、哺乳时母亲的微笑面孔、爱抚动作、亲切的语言,不仅为婴儿提供物质营养同时又培育了心理健康。除母爱外,家庭人员、托儿所保育员等,同样给婴儿以母爱般的护理、照顾,使婴儿情绪愉快,对周围人物产生信任感;反之,则使婴儿变得呆滞、胆小恐惧。因为父母离婚或丧失父母等原因使儿童得不到关心与照顾,将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亲“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也不可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2、家长表率,适当管教。

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自身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切忌弄虚作假,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诺言。有些家长为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使其耳濡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亲,变得不诚实。

允许孩子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感情,既不要打断也不要加以审查评论。不能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的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爱。

不要靠体罚来管教孩子。有些家长借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其与家长感情对立。无论何时,只要家长做错了,就应该道歉。

3、保持交流。

保持父母与孩子有效不间断的对话,保证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幽默风趣的对话、戏谑)。鼓励你的孩子在家中谈论学校的生活、谈论他的友谊。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观察者。解答所问或满足合理要求时应亲切耐心,循循善诱,使孩子生活在轻松、愉快、亲切的环境中,对其语言、思维、想象力以及性格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保证每天有一小段时间让你的孩子与同伴玩耍游戏。当你看见别人的孩子不公正地利用你的孩子时,可以巧妙地介入其间。

定期与老师交流。必要时约见心理医生。

4、注重健康性格的培养。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机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不能误认为儿童多动症。

此期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会促进大脑抑制过程优于兴奋过程,能较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尚属初级阶段,此期安排学习,应在游戏活动、手工作业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练琴、学画。要因人施教,不能强迫儿童多种内容一起学。

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儿童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父母亲切和蔼、鼓励向上,正确培育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违拗的性格。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判别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


。然而,困难很大,并不等于没有办法。心理学家指出,对人的心理的了解甚至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进行。因为,人的行为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各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滑动与之相对应。透过人的行为这个窗口,就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情况。

因此,可以从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偏离正常情况,偏离程度的大小,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健康的程度。在心理学上,把偏离正常行为的行为称做问题行为。心理学家往往以问题行为的多少和严重程度,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情况。当然,这要求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才行。但是,在家庭条件下,家长们也可以根据下面一些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出简单的判断。

1.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该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为特征。一般来说,在某一年龄阶段常见的、而且属于正常的行为,如果到了另一年龄阶段依旧存在,孩子的心理可能就有问题了。例如,2岁左右的孩子爱发脾气,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如果到了6、7岁,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经常发脾气,那就是问题行为了,反映出心理健康欠佳。又如,大部分学前儿童都比较怕动物和陌生人,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还害怕动物(包括一些惹人喜爱的小白兔、小猫等)和陌生人,则是情绪障碍的表现。

2.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孩子偶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不能算是心理有问题。如果孩子的某种问题行为经常出现,家长就要重视,并考虑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及时向专业人员咨询。例如,大部分儿童都有一两种害怕的东西,如黑暗、巨大声响等,这种惧怕不需要特殊帮助,随着孩子的长大就会自行消失。但是,一个儿童若是有多种惧怕,十分胆怯,甚至不能独自接触社会,这种表现就不正常了。又如,小学阶段的儿童每月可能发一次或几次脾气,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孩子每天都发脾气,那就应该查查原因,并及时给以帮助和教育。

3.问题行为表现的严重性。每个孩子几乎都有一些偏离正常行为的现象,问题轻微的,不能说明孩子的心理有问题,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很可能心理健康状况有问题。比如,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受到家长的百般爱护,对于上幼儿园,一般的孩子在心理上都会有一些困难。多数孩子经过父母或老师的诱导和帮助,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但是,也有少数儿童害怕上幼儿园达到了恐怖的程度,一说起上幼儿园,他们的脸部表情呆板或惊恐,出现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出汗、面色苍白、呕吐、腹泻等各种躯体症状。这种行为就属于异常,达到了心理障碍的程度,即患有“恐怖症”。

4.问题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一些情况下,儿童的行为看上去是异常的,但仔细观察分析,它却是对不正常环境的正常行为反应。例如,儿童的对抗行为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唠叨不休,处处限制孩子行动的缘故。儿童的攻击行为,如喜欢骂人、打架,可能是模仿家长经常与人吵架或经常打骂孩子的后果。也有青少年有偷窃和逃学的不端行为,这与家庭不和、父母对孩子的冷淡或教师的歧视态度有一定关系,因为这些孩子可以从“伙伴”那里得到家庭或老师不能给予的感情与温暖。孩子的这类行为不说明孩子的心理发育有什么障碍,而反映了畸形环境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改变这类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是改变环境和教育方式。

所以,判别儿童心理是否健康,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鉴定。切忌孤立地看到某种行为就随便下结论,说这个孩子心理健康、那个孩子心理不健康,以防错误的看法给孩子和家长造成心理负担,把本来健康的心理搞得反而不健康。

谁动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最近发布的一个教育报告引发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该报告将中国青少年自杀事件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制度。专家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人才问题上应坚持“成人大于成才”的教育观,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孩子付出“真爱”,许多心理问题和由此引发的家庭社会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专家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要素,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进行抗挫折训练。

全球20%青少年有心理健康隐患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期发布的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抑郁。能够引发抑郁的因素有很多,学业压力在美国等地的青少年中不算主要原因。然而,如果换到东亚,在中国、韩国等地,学业压力导致学生自杀就比较多了。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其中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程平源关于去年中小学生自杀情况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对去年79例此类自杀案例进行的研究发现,压力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中占绝大多数,包括学业压力、师生冲突等类别。这类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意志力被耗尽而失控,根据意志力损耗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崩溃之死,由于学习压力自我耗损,导致突发自杀或者蓄谋自杀;一类为羞辱之死,在他人的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下自我耗损到一个极致,以致自杀。由学业压力导致的自杀基本上属于崩溃之死;很多师生冲突导致的自杀案例基本上属于羞辱之死

当然,不只是学业压力才重要,家庭压力、与同龄人的交际压力等方面也同样重要。有学者曾经系统分析过学生自杀的原因,就认为非常复杂,并非因绝望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学童身处的环境是包括多个不同的系统,如家庭、学校、朋辈及社会等,而他还分析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的四个特点:家庭长期不稳定和不和谐、家庭问题不断增加、一段人际关系结束、不能解决问题。

警惕家庭“虎爪”伤及孩子

产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根本原因何在?心理专家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未成年人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不够,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出现严重问题,就会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其中,亲子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有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教育不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会引起巨大的心理危机,需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2010年底,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的《虎妈战歌》讲述自己对女儿的严厉教养方式使女儿成才。其教养方式引发了关于中美教育一场大讨论,也让一众中国妈妈们既跃跃欲试又犹豫不决,是“放养”还是“圈养”?是严厉还是宽容?对于“虎妈”教育,专家说,儿童特别需要严格管教,但“虎妈”教育是灾难。“虎妈”在孩子眼里可能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虎妈”式教育容易导致或诱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机。有个叫小恒(化名)的病人,是“虎妈”教育下的典型案例。因认为父母啰嗦,从丢东西发展到打父母,最后被诊断为人格障碍,而这都起因于母亲在家里事无巨细都要管、都要说,规矩要求多,而且不允许小恒犯任何错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很多家长都有“虎妈情结”,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关注,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但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兴趣爱好则比较漠视。正如专家所指出的,有些家长眼中只有分,考得好,全家欢喜,其他诸如意志品质、思想修养等道德层面问题可以“一俊遮百丑”;考不好就一无是处,看不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其他优点,不注意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

“每次大考小考,我妈妈都要问成绩,稍有下降就要追问原因,烦死了!”“我爸爸总是说,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前途。”“我父母从不问我喜欢做什么,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如何,只知道打听学习成绩。”······我市不少青少年在谈及压力、紧张的来源时,首先提到的都是家庭父母。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格养成

我国教育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难以自拔的群体性焦虑。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起跑线不断前移,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家长们真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在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格养成,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却严重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为了考试分数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到处寻找一抓就灵的方法。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相比,中国中小学生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高中生少睡一个小时以上。这种望子成龙心切、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揠苗助长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反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分数竞争、名校崇拜。

其实有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关系,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因为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综合素质和能力。

专家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人才问题上应坚持“成人大于成才”的教育观,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要素,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进行抗挫折训练。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一是延迟满足的教育方法;二是爱孩子要敢于说不甚至惩戒;三是培养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四是鼓励孩子更多一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导读: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折射。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竞争日益激烈,幼儿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心理问题较多呈现。关注幼儿教育应从关注幼...
    2021-04-26 阅读全文
  • 孩子心理健康家长知多少?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
    2022-01-27 阅读全文
  • 今日话题:您是如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 《小别离》中就有这么一幕,安妮的女儿自小被妈妈送到国外念书,可是遭遇到了校园欺凌,没有朋友和家人,每人开导和关怀,结果患上了抑郁症,害怕与人交流,最终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回国接受治疗。 中国一直都是抑郁...
    2020-12-26 阅读全文
  •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
    2021-11-08 阅读全文
  •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十个要点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
    2022-01-01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折射。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竞争日益激烈,幼儿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心理问题较多呈现。关注幼儿教育应从关注幼...

2021-04-26 阅读全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

2022-01-27 阅读全文

《小别离》中就有这么一幕,安妮的女儿自小被妈妈送到国外念书,可是遭遇到了校园欺凌,没有朋友和家人,每人开导和关怀,结果患上了抑郁症,害怕与人交流,最终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回国接受治疗。 中国一直都是抑郁...

2020-12-26 阅读全文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

2021-11-08 阅读全文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

2022-01-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