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养育孩子还是教育孩子?
发布时间:2021-02-01 教育孩子笔记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质的供养者,孩子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质条件的供应才能活下来,并逐渐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就像有机体需要物质供应一样,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样需要适当的养分才能发育成长。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出生的状态,不是完整意义的人,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才使他变成了人。”这句话提醒我们,把孩子变成人需要教化,需要按人的方式对其进行初始化。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说:“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要借由肉体把自己表达出来。”而印度狼孩的发现,更使我们明确了,人在出生的状态下,作为“精神的人”还是一粒种子,如果给它“人”的养分,它就可能发育成人,而给其“狼”的习性的熏陶,就可能使它发育成狼。
常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任何人其实都是两个人:即“肉体的人”和“精神的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是“精神的人”。一个孩子好学上进、学习自觉、体谅大人、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等良好行为表现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几乎没有关系。同样一个孩子好吃懒做、无心学习、桀骜不驯、与人冲突、自私自利等行为表现,也是他的“精神的人”的状况决定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高尚还是卑下,是伟大杰出还是平庸无为,是才华横溢还是愚笨迟钝,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的发育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基本无关。因此作为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杰出的人,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就是按正确的方式培育“精神的人”。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就必须给他的“精神的人”提供丰富的养分,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为了区别物质供养,我们把精神的养分供应写成“精神供氧”,意思指给“精神的人”提供氧气。要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成长,在孩子生命之初,至少得有一个精神供氧者。
这个精神供氧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妈妈,少数情况下是爸爸,极特殊情况下是其他人),在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站在他的背后,持续地给他精神供氧,他的“精神的人”才能发芽、发育并健康成长。也就是在一个孩子的最初生命里,至少有一个成年人,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不断地鼓励他,经常地表扬他,及时地确认他的优点,花大量的时间陪伴他等等。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由于有人陪伴,因而消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恐惧。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由于被爱和接纳,使他找到了“自我价值”,他的生命才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开始向外扩张,就像小鸡冲破了蛋壳,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一样,他开始探究周遭的世界——学习与了解物质世界的知识;由于被鼓励和表扬,他不再害怕“人”——他开始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没有精神供氧者或供氧不足或供给有害成分(打骂或恐吓),那孩子的“精神的人”的发育成长就一定受到影响,致使孩子的外在行为出现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们在孤儿院中,发现那些没有父母爱的孩子,尽管物质生活一点也不差,甚至要好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有父母的孩子,可是他们明显存在行为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与人互动,无法学习知识,情绪低落,与人冲突,不守规则等等。当心理学家招募女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孤儿院去给这些没有人爱的孩子洗脸、梳头、拥抱和亲吻等爱抚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行为偏差得到明显的纠正。
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多动的倾向,他不停地动,频繁地转换注意力在不同的事情上,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停地和同学讲话和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正规场合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唯唯诺诺不敢讲话,而私下里他却胡作非为,表现出调皮捣蛋;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尊重,没有自律精神以适应学校有组织的生活等行为表现。并不是他的神经系统出了什么毛病,这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他没有被接纳、没有被关爱、没有被关注、没有被承认、没有被欣赏、没有被赞美、没有被鼓励以及没有被表扬。他的内心世界里由于缺乏接纳、爱、关注、承认、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精神营养”而导致他的“精神的人”营养不良。这种精神营养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自我价值”严重缺乏,导致孩子外表虽然长的与人一样,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里的人,没有发育或发育畸形,他没有按“人”的方式来行为,他是一种“类人生物”——类似于人的生物。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我们认为家长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接纳、爱、关注、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方式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才能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教育孩子紧记他还是个孩子
教育孩子紧记他还是个孩子
什么时候要把孩子当孩子?当孩子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当孩子想去玩或想看动画片时,当孩子提一个很幼稚的问题时,当孩子画的东西一点不象时,当孩子不跟您合作时,当孩子异想天开时,当孩子调皮捣蛋时——
人们经常说:“孩子还小,不懂事。”言外之意,其一,孩子就得像孩子一样生活;其二,不跟孩子一般“见识”,亦不必把孩子“放在眼里”。父母较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该把孩子当孩子时却不能把他当成孩子。女儿快满周岁时,旅居京城的我想方设法回了趟家。孩子朝我看看,伸出手,但当我伸手去抱她时,她马上躲开了。那既想亲热又怕生的表情挂在小脸上,毕竟差不多半年没见面了。孩子的外婆有点急,抱着孩子往我手上放,孩子一下子大哭起来。我说:“不急着要孩子认我这个爸爸,孩子也需要一个了解的阶段嘛,但这个阶段不会很久的。”果然,不到半天功夫,孩子就要我抱她了。诀窍是我跟她一起玩!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我发现孩子一天到晚特别好动,不是拿这个,就是翻那个,精力特别充沛。孩子想要拿什么东西非要到手不可,否则很难把她移开。见到盆里的水,或是水龙头放水非要扑过去玩,这可急坏了妻子和外婆,实在哄不住了只好带着脾气强行地把孩子抱开。我说:“要是孩子知道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那她就不再是1岁的孩子了。”象这样的事情很多。如果实在是危险品,可以把它们放在隐蔽的地方,使孩子得不到它们。但如果没有危险,为什么要限制呢?
不把孩子当孩子的种种表现:
1、孩子的世界是没有规则的世界。孩子打开柜门将折叠好的衣服一件件拿出来丢在地上:衣服下面“藏”有东西!而对孩子说这不能碰,那不能动,不要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或者对孩子的某些不合成人习惯的行为横加干涉和指责,都是把孩子当作大人看待。如果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脱口说出:“阿姨,你真漂亮,走在街上回头率一定很高”,您不觉得很吃惊吗?
2、有些父母,一回家抱起孩子就亲,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有些父母故意戏弄孩子,把孩子当成成人的“玩物”。孩子也有他(她)的自尊心。
3、动不动在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在别人面前夸耀:“看我的孩子多棒!”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炫耀品”;如果孩子的表现不如意,就会“忧心仲仲”,甚至觉得“低人一等”。孩子的表现与成人的个人荣辱联系起来,于是将所有的希望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全部“押”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寄托品”,甚至“堵注”,承受着远非一个孩子所能承受、也不应承受的压力。
4、包办孩子的事情,替孩子做好一切。孩子不需要想自己该干些什么,也不需要想自己在干些什么,不需要对自己负什么责任,反正爸爸妈妈都替他(她)承担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为之忙碌,成为“仆人”。
5、强制孩子学这学那,剥夺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孩子从幼儿园一回家,马上问:“今天你在幼儿园学了些什么?”孩子的童年是天真、浪漫并充满幻想、情趣及快乐的时期,而游戏就是童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如果孩子的大部分时间被各种名目的“学习”占用了,如果孩子的稚嫩、敏感的心灵被各种繁杂的知识所搪塞,那么,孩子就没有被当作孩子来对待,他(她)被当成了“学生”。孩子想象的激情与创造的灵感也就随之被扼杀掉了。
教育孩子成狼还是成羊?
女儿三岁多的时候,有一次一家人去逛街,在超市旁边的一个角落里,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匍匐在地,偶尔抬起头来,也是一脸的沧桑与悲苦。她面前摆着一个破旧的瓷盘子,里面凌乱地丢着几张零碎的纸币。
女儿瞪着双清澈的大眼睛,仰着头问我:“妈妈,她怎么了?”我感觉是个爱心教育的好机会,便蹲下身来,一边递给女儿一张零钱一边对她说:“这就是乞丐。她年纪大了,没有孩子来供养她,她又没有能力自己去赚钱买东西吃,只能到处流浪,向好心人要些钱或吃的来维持生活。”
女儿接过零钱向老妇人走去,在她把钱放进那个破旧的瓷盘子时,老妇人双手合十,嘴里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向女儿伏下身去。女儿快步跑回我身边,看着女儿一脸的骄傲,我又轻轻对她说:“当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记得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知道助人乃快乐之本。”
老公一直站在我们身边冷眼旁观,一言不发。我知道老公一定是另有想法,这么多年来我太了解他了,尤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当他赞同我的做法的时候,便会大声附合;当他不赞同我的做法的时候,便会一言不发;但他绝不会当着孩子的面跟我有什么争执。
果然,晚上女儿睡了之后,老公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不赞同你白天对女儿所进行的爱心教育。你这是要把我们的女儿教育成‘小绵羊’……”“这怎么能说是‘小绵羊’呢?我是在教育她有爱心、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没等他把话说完,我就打断了他。
“我知道你是想让我们的女儿有爱心和正义感。可是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可以说是遍地‘狼群’,女儿太过善良将来可是要吃亏的!就说那些乞丐吧,报纸、杂志等媒体报导的还少吗?他们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他们四处搜罗流浪人群,甚至残忍地把他们打成残疾,逼迫他们去乞讨,目的就是要赚取人们的同情心和钱财。女儿不知道,你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黑吗?”我忍耐着等老公把话说完。
“我知道这个世界很黑,但你要知道女儿才三岁多,在她的眼睛里没有黑暗、没有丑陋,所有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甚至是美好的!如果你现在告诉她这个世界有多险恶,那在她心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你都没想过吗?”我深吸了一口气,我知道我已经很愤怒了:“还有,知道这个世界为什么会遍地‘狼群’吗?就是因为象你这么冷漠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恶狠狠地说完这些话,我转过身去不再理他。
那晚的谈话就这样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我突然收到老公发来的短信:究竟要把女儿教育成“狼”还是教育成“羊”?这几天我就这个问题想了很多。我想你是对的!我们的确应该让孩子都充满爱心和正义感,不然这个世界就只能会越来越冷漠。即便在女儿长大以后“狼群”遍地,但只要我们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给她一双慧眼,让她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那么即使她是只“小绵羊”也会生存得很好,而这个世界也会越来越温暖!对吗?谢谢你,老婆。我爱你们!
老公的短信看得我热泪盈眶,有了他的理解和支持,也更坚定了我对女儿爱心教育的信心。
今天早上去送女儿上学,正手忙脚乱地锁电动车的时候,女儿突然问我:“妈妈,有零钱吗?”“干吗?”我满脑子正想着今天会不会再迟到呢!“你看——”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才发现有一个盲人正在拉二胡,旁边一个手拄拐杖的女人扶着他,费劲地向前挪。《好人一生平安》的曲子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我从包里找出一元钱递给女儿,领着她走过去,轻轻放在女人手里拿着的盘子里,然后在女人满是感激的目光中蹦蹦跳跳地向学校走去。正是送孩子的高峰时间,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可是却没有人理会这两个人,一个个神色漠然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偶尔有个孩子多看一眼,也会被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扯得远远的,那种漠然跟女儿脸上快乐和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突然想到:要把孩子教育成“狼”还是把孩子教育成“羊”,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问题。
教育孩子要褒还是要贬,表扬还是批评?
褒贬各有说法,到底是表扬效果还一些还是批评的作用更大?
鉴于小时候备受父母言语打击的惨痛经历,作为母亲,我特别赞同赏识教育。儿子自小就在我们的赞扬声中长大,快乐而自信。可进入五年级后,我发现了不好的苗头——这孩子有些超级自信了,直接表现就是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对于儿子,褒还是贬,表扬还是批评,这确实是个问题。
一学期,老师找了我五次,每次都是那几个缺点: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挫折,取得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等。同学也纷纷告状,说儿子瞧不起人,不合群。这些缺点以前他就有,但我过于重视扶优,淡化了对其缺点的修剪。五六年级的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期,原先潜在的问题逐渐被放大凸显,特别是“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挫折”这条,明显就是听惯了我们种种表扬的后遗症,看来我们赏识过头了。
我和孩子爸赶紧亡羊补牢,开始加强批评力度,减少表扬次数。但效果很不好,因为听惯了好话的儿子常有抵触情绪,我的耐心渐渐消失殆尽,指责、不满、批评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什么破字?蜘蛛爬吗?看看人家某某同学多出息,就你只长年纪不长能耐,你怎么这么不上进……”那段时间,家里阴云密布,全家人都唉声叹气。我天天责怪儿子:“看,这些不痛快都是你闹腾的。”儿子的小脸儿没了昔日的神采,低头耷脑的,间或掠过几缕愤恨。孩子身上的缺点没改掉,融洽的亲子关系倒跑到爪哇国去了。
我静下急躁的心,上网跑图书馆看育儿书,积极向有经验的朋友同事请教,渐渐梳理出症结所在:不是赏识教育不好,是我没有运用好,我太简单化的生搬硬套了。
那日,儿子放学回来,没腔没调地哼了两句歌词,我只听清句“我们都是好孩子”,就随口说了句:“你也是好孩子。”儿子忽然抬起头惊异地望着我,灰暗的小脸儿瞬间布满光泽,他怯怯地惊喜地问:“是吗?妈妈,我是好孩子?”那一刻,我无比深刻地感知到他幼小心灵对来自父母的肯定有着怎样强烈的渴盼!我不经意的褒贬在他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分量!我郑重点头:“我儿子是好孩子。”仿佛一瞬间他就长大了,端正地坐到桌前开始写作业。没想到一句“你是好孩子”能给儿子这样大的触动。回忆回忆,天啊,我竟有一年多的时间没像小时候那样表扬他了。这次之后,我开始隔三差五地摸摸他的头,亲切地说:“你是好孩子。”孩子倔强的愤世的表情和语言渐渐减少,有时候还会自言一句:“嗯,我是好孩子,我要把这件事做好。”渐渐地,老师不再找我,同学也不再告状,而我也再次明白了,对待孩子来讲,褒胜于贬。
现今,当我重新拾起赏识教育这根魔法棍时已不再盲目,经过这段弯路让我懂得:教育专家的观点都很好,但怎么运用却是大学问,对于孩子,褒还是贬,什么阶段褒什么阶段贬,褒与贬又该把握怎样的度确实要父母认真地琢磨,再琢磨。
教育孩子话题:尽心,还是遗传
在谈到我教育女儿时,既是同学,又是同事,还是朋友的海英总是说:“你教育孩子比我尽心。”
在和很多人谈到教育孩子的话题时,他们也会冠以尽心这个词套在我身上。我真的没有感觉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尽心这方面的优越感,在外见得家长多了后,我才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似乎真的尽心的因素,但是很多时候还是遗传的因素更多些。女儿如今的小有成就,有我尽心的功劳,个人感觉还是遗传的功劳更多些。
在女儿还我肚子里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什么样的营养、生活和环境利于她成长。
三个月内孩子主要是长脑的时候,多吃鱼,因为鱼含蛋白,人脑多数都是蛋白组成的啊。我在怀孕初
,就开始吃鱼,而且是严格按照营养的搭配,每周一次,一直到生下她,都没有间断过。如今很多人夸女儿聪明,是否与当初我吃的鱼多有关呢?她的记忆力好还是有遗传我和她爸爸的因素的。尤其读过一遍的故事,就可以复述,是遗传他爸爸。
都说孩子在五个月后具备听力了,可以听些胎教的音乐,我在怀孕后,为了愉悦自己,就开始听音乐了。在她我肚子里能动后,我一给她听音乐,她就会我动,而且动的很厉害。我当时并不以为她是听了音乐后的反应。女儿在生下来第三天,我妈妈和老公在她左右两边叫她的名字,她就知道分别去找。空闲的时候,我经常把胎教的音乐重新拿给她听,她也会有所反应,但是因为当时她太小,我并没觉得有何异常。我发现她对音乐感兴趣是在六个月大的时候,那时第一次看音乐视频,她竟然坚持了半个小时没有半点注意力转移的迹象。在以后我就经常给她看那份音乐视频,她也特别喜欢,一直到她上幼儿园。在中班的六一文艺汇演的时候,她主动请缨,要求上台表演独唱《小人书》,从此便在我们镇的舞台上开始,逐渐走向了全国的舞台。
五个后就开始补钙,因为孩子长身体需要大量的钙质,所以我虽然很讨厌喝牛奶,还是坚持喝。那个时候,我们农村根本没有卖牛奶的,我只能去县城的时候,在超市买点,又不能多买,家里没有冰箱。现在女儿依然喜欢喝,我当初怀孕喝的牛奶,现在很多孩子都喜欢喝酸奶,不知道是遗传,还是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呢?
六个月后多吃水果,因为孩子长头发。用妈妈的话说,那个时候我几乎吃了一车的西瓜。这话不夸张,因为我每天早晨睡醒就吃西瓜,中午吃,晚上睡觉前还吃。女儿如今在所有水果最爱吃西瓜,还有草莓,这些都是我我怀孕的时候爱吃的水果。也是我现在爱的。这点女儿也算是遗传了我的吧?
七个月的时候,正是我准备自学考试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听着音乐看书。据说,怀孕期间什么样的性格,孩子生下来就是什么性格。女儿至今喜欢看书,只要有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忘我的看很长时间,不被外界任何情况所干扰。
怀孕前,我很胆小,睡觉经常半夜吓醒了。女儿生下来的时候,也是很怕大的声音,听见后就吓的哆嗦着哭,我抱着她边拍打边说:“妈妈在这里,宝贝不怕。”她就不再哭了,恢复了平静。
很多时候,我更坚信,女儿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遗传的功劳,我只不过,尽了一分做母亲的力,好好照顾她。真的谈不上尽心,更谈美其名曰的伟大,我是占了女儿遗传我们的优点多点光。
早教重点是如何养育孩子
如今年轻父母们远比上一代重视早期教育,2岁孩子开口背唐诗已经不算新鲜事,但过度和失当的早教造成一些孩子出现“会弹琴却不会上厕所”,“会背唐诗不会穿衣”等怪现象。专家指出,这是成人功利思想所致,需要警惕。
警惕:宝宝参加爬行比赛恐惧多
眼下许多父母热衷让宝宝参加各种爬行比赛,通常是一个选手有三四个拉拉队员加油,家长们还要使出各种招数吸引宝宝尽快爬向终点,大喊大叫、拍手跳舞、挥舞玩具……再加上相机摄像机,比赛现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父母们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胆子不够大,却忽视了0-3岁宝宝对父母的情感依恋。
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博导朱家雄表示,0-3岁的孩子需要和父母“捆绑”在一起,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这样的环境对0-3岁的宝宝来说简直是场灾难,难怪每次爬行大赛总有小选手被吓哭,哭泣已经是宝宝抗拒的极端反应了。
警惕:会弹琴却不会上厕所
4岁的琳琳开始练钢琴已经一年了,能演奏简单曲子的她却不能独自完成诸如穿衣、上厕所等日常行为。被父母引以为傲和被小区同龄人羡慕的琳琳在幼儿园就显得很“无能”。
0~3岁早教重点应是养育孩子
华东师大早教专家李季湄教授表示:“现阶段许多早教变成了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的训练。”
儿童早期认知技能、愉快情绪、社会能力、健壮身体和健康精神都十分重要,会影响儿童的成长。朱家雄教授表示,0-3岁的早教更重要的是教会父母如何养育孩子,而非直接训练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