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对孩子说谎要及时引导

发布时间:2021-02-01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说课稿要脱稿吗 幼儿园课程对教师评语 依兰每天早晨都来园很早,随身总带着一杯豆浆,而且是妈妈特制的。一次,我们两老师正开心地和依兰聊着,无意间问依兰:“依兰豆浆好像很好喝,给老师也尝尝好吗?”可刚刚还兴奋聊天的依兰突然低头不说话了,好像完全没有听见老师刚才的问题。我们怕依兰误解老师想喝他的全部豆浆,我们又重复了一遍。“依兰,老师喝一点点,尝尝好不好喝,好吗?不喝完的。”“明天我不带了!”依兰双手紧握着杯子说。我们期待了许久,依兰一句简单的话让我们很是惊讶和失望。我们又问:“为什么明天不带豆浆了?”她慢吞吞地回答:“妈妈说的。”

说到这,我们两老师不知道接着再说什么好。虽然我们心里很明白依兰肯定在说谎,但我们并没有去揭穿她,怕她心里受伤。因依兰大人晚上来接较晚,当天我们给依兰的家长写了信

,将事情的经过说明了一下。YJS21.coM

大人回信内容大概:依兰在家也经常说谎,而且话到嘴边根本不用打草稿。如:“去外婆家,舅舅根本不在,可她回家却告诉爸爸妈妈,说舅舅也在,还给她买好吃的呢。”至于豆浆,依兰妈妈每天早上起床时会问依兰,今天要不要喝。如依兰不要,妈妈也就不会煮的。

简单的写信回信,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孩子更多的信息。之后,在我们家园的合作下,依兰说谎的次数减少了,而且依兰也再次把豆浆带到了幼儿园。还主动提出,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妈妈煮的豆浆,依兰变得大方了。

孩子的错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与教育,但这离不开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我们相信孩子在家园和谐的环境中会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当孩子有意说谎时


当孩子说谎时,父母最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

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对待孩子的谎言。

妈妈在楠楠的口袋里发现一个没见过的玩具,就问楠楠:“这个玩具是从哪儿来的?”楠楠小声说:“小朋友给我的。

”看到楠楠躲闪的眼神,妈妈很怀疑。

于是,她蹲了下来,轻轻握住楠楠的小手,温和地说:“楠楠,看着妈妈的眼睛,告诉妈妈实话,玩具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只要你说实话,妈妈一定不会骂你。

楠楠妈妈的做法中值得借鉴的是:

1、语气亲切、温和。

过于严厉、苛刻的问话方式只会吓得孩子更不敢说出真话。

2、保持目光对视。

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谎对大人来说都很困难,何况孩子。

父母看着孩子时,用眼睛传递信任和鼓励,很容易突破孩子的心理防线。

3、鼓励孩子说真话。

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是因为畏惧惩罚而说谎,所以,向孩子保证他不会因为承认错误而受罚,是最重要的一步。

当然,父母必须说到做到。

楠楠承认,自己因为喜欢这个玩具,所以就偷偷把它拿回家了。

这时,妈妈把楠楠抱在怀里,说:“妈妈很高兴你对妈妈说了实话。

喜欢别人的玩具,你可以请他借给你玩玩,但不能偷偷地拿走。

那个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一定很着急,你说,是吗?”楠楠点点头。

后来,妈妈拨通了小朋友家的电话,楠楠在电话里小朋友道了歉,告诉他明天一定把玩具还给他。

楠楠还准备把自己的一个玩具也带去给小朋友玩呢。

楠楠承认了错误后,妈妈做了很好的处理:

1、给孩子说真话以积极回应。

2、对孩子做错事和说谎的动机表示理解,并引导孩子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

3、启发孩子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

如何面对孩子的说谎


今天下午,王宇晨的妈妈来园接孩子的时候,向我讲述了一件让她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

上午,王宇晨的爸爸带孩子去花果山玩。孩子上车时,一不小心手指被车门挤了一个黄豆大的紫疱。玩过后,王宇晨的爸爸就直接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手指被挤的事情打电话告诉了孩子的妈妈。

放学时,王宇晨的妈妈来园接孩子,王宇晨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李明明小朋友打我,将我的手指打了一个大疱,老师批评了李明明,李明明跟我说对不起了。”

王宇晨的妈妈听了很生气,认为孩子怎么能说谎呢?便及时与我进行了沟通。我听了当时也感到很震惊!但我又一想,不能简单地、武断地认为孩子在说谎,便和王宇晨的妈妈进行了分析:

一是孩子可能将想象当作现实了。李明明小朋友经常会与同伴发生冲突,与人交往会出现攻击性行为。王宇晨手指被挤的时候可能受到了爸爸的责备,便把自己的“不小心”想象成了李明明的攻击性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掩盖自己的过失。成人应该原谅孩子的过失行为,教给孩子避免造成过失的方法。

二是孩子受了伤可能很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的同情和关心。可是家长和老师都忽略了,便找个对象跟自己说“对不起”进行自我安慰。对于感情细腻、敏感的孩子,成人在给予孩子同情和关心的同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鼓励孩子勇敢起来。

另外,老师对某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过多批评,可能造成了孩子心中的负面影响,是老师教育过程出现的失误,发现问题后老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过我的分析,王宇晨的妈妈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思维和认知的发展水平,孩子的说谎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成人应该细致了解,从细微处入手,保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引导孩子让孩子愿意说,乐意说


英语的学习是对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求幼儿能大胆的说出来,在实践中操作语言工具。因此语言环境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教师对他们的导向也非常的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一直强调他们大胆的说出英语,比如让孩子们坚持下来的早上问老师好“Goodmorning,teacher.”,老师也要和小朋友主动说“Goodmorning”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孩子们敢大胆的说英语。我又给他们加入了更多的生活用语,并让他们形成常规,比如在放学的时候要求他们用英语和老师道别“Goodbye,teacher”“Seeyoutomorrow,teacher”,同伴帮助你时你要说“Thankyou”,对方要说“Youarewelcome”;不小心伤害到同伴,你要真诚的对别人说“I’msorry.”别人也要说“That’sOK”,当他们遇到很好看的东西时还会忍不住的说出“It’sbeautiful...”

他们还会对着老师和爸爸妈妈说出他们心中的爱“Iloveyou,mather\teacher”非常的让人感动。在他们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怕他们说错了,只要他们敢说我都会支持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知道说错了也没有关系,说出来老师就是喜欢的。这个常规要经过的培养下去才能稳定下来。

发布人:李金曼

指导孩子读书的实践——引导孩子“读”要得法


-->

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是我们获取知识、伴随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现在市场上有许许多多种类齐全、形象生动的图书,家长朋友也很乐意投资为孩子购买各种图书。但是,孩子们喜欢看书吗?会看书吗?图书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呢?答案不容乐观。那怎样让孩子真正喜欢读书并养成读书的习惯呢?其实很简单:孩子从他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成人能很好的理解和利用他们的“特有方式”,他们就会自然的、充分的发展。就拿读书来说吧,孩子完全有阅读的能力,关键是成人用什么方法引导,方法适合,他们就很容易接受,方法不适合,他们不仅不能接受,还会对阅读产生厌倦,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下面我介绍几种引导孩子读书的拙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从“趣”入手,让孩子感觉阅读是“玩”

1、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这主要是指在读物内容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通过问题的来制造一定的悬念,将幼儿的注意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如:“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人为什么会有影子?”这本书中有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有趣而特别,以吸引孩子阅读。)

2、把读书过程“变”成一种游戏

对孩子来说,阅读并非成人意义上的看和理解的思维过程,它更像一种游戏。因此,我们在让孩子手拿书本翻阅时,从孩子的特点出发,把读书过程游戏化。如:“这一本书的“读书小精灵”想你了,他要请你去跟图书里的朋友玩,我们快来看看这本书里面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孩子就会迫不及待的拿起书本。(引导孩子关注图书、让孩子自己翻书、寻求答案、阅读内容,把这个过程创设成一个游戏过程。我们假设孩子是寻宝者,那么书中的角色和剧情就是宝藏。只有激发起孩子读书的兴趣,他才能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3、利用孩子的兴趣迁移到阅读

刚开始孩子可能不喜欢阅读,但他总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活动,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把孩子对其他事物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阅读中来。如:我的孩子对中央电视台的“蓝猫、淘气三千问”节目特别感兴趣,只要一提到“蓝猫、淘气”他就会兴奋地讲个不停。于是,我就利用孩子这个感兴趣的话题,找来“蓝猫、淘气三千问”系列丛书,很好的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4、让孩子“亲”选图书,从内心激发阅读兴趣

孩子们看的书是从哪儿来的?据我所知,绝大部分是父母选的、父母买的,有的孩子虽然参与了购买图书的过程,但仅是旁观者,“大权”掌握在父母手中,还有的则从来都是父母负责买,孩子负责看。我觉得很可惜:因为家长错失了一个可以让孩子从内心产生阅读兴趣的机会。孩子跟成人一样:“对自己做的、自己买的东西特别珍惜。”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买书。领他们去书店,让孩子自己选书、自己付钱,整个过程由孩子独立完成。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理财、又会让孩子对自己买的书特别珍惜,相对的,孩子会从内心对图书产生移情作用。

二、把“你”换成“咱”

有很多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快看书去!”“你快认字去!”这句话对孩子是直接命令,而孩子对成人的命令天生有一种抵触心理。如果把“你”换成“咱”,结果就会打不相同。如:“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这些字很久没有读了,咱们一块来读读吧!”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大人们和他们一起做有趣的事,从而愉快接受。

孩子对成人有一种天生的依赖,他们愿意成人和他们一起学习;愿意成人听他们谈论学习情况;喜欢成人在一旁看他们学习,如果成人长期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有一种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如果成人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感兴趣、听他们讲述学习或者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就会被大人的学习的氛围所感染,跟着大人一起学习。因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请你跟孩子一起做吧!

适时引导孩子的“玩水”行为


饭前洗手时,于悦小朋友跑到我身边,急呼呼得对我说:“艳杰、浩男在水池那边玩水了。”我快步走到盥洗室,看到从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正在随着一只小手的转动而不断的变着方向……

旁边的艳杰正高兴的又蹦又跳:“让我试试,让我试试。”显然,他们两个还沉浸在愉快的玩水中,对我的到来一点也没感觉到,望着身上湿漉漉的两个捣蛋鬼,看看墙上地上的水,我“气”从心起,我拍了拍胸口,深吸了一口气,告诫自己不能“大发脾气”。我走过去压低声音问道:“你们在干什么?”他俩底着脑袋忘了我一眼,嘟着小嘴说:“小水珠在跳舞,我们能让他变粗变细、还能转花呢!”原来他们在探索“水的奥妙”,于是我把我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讲给他们听,同时告诉他们水厂的叔叔、阿姨通过辛勤的工作,才有我们水管里清清的流水,很多缺水的地方正等着我们的救援……

看到两个小家伙一脸的惭愧,我忙问:“我们这样做好吗?”艳杰、浩男使劲摇了摇头说:“老师我们错了,以后我们不浪费水了……”最后我说改了还是好孩子,并答应他们玩区角的时候会和他们到科学区一块玩水,他俩笑着使劲点了点头。

老师要给孩子适当的引导


每个宝贝都有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在活动中喜欢一起玩,一起做游戏。有的宝贝有很多的朋友,这样让老师很高兴,因为朋友越多说明人际关系越好。

有一天,老师忽然发现他们两个人总是坐在一起。做好早操,另一个宝贝慢了一点,也会把小椅子放在他的旁边。如果他的身边有小朋友坐了,他会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或者趁小朋友不在,把之间的椅子放在他的旁边。一开始,老师会觉得他们两个人感情很好,经过两天的观察发现,上课时,两个人经常会时不时地说话,影响老师上课。于是,老师叫了宝贝来回答问题,他看看老师,看看同学,回答不出来,老师说:“宝贝,你在做什么呀?老师在说什么你知道吗?”这时,另一个宝贝也意识到了之间在讲话,就把头转了过来,看着老师。老师引导说:“现在老师在做什么?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可是上课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安安静静听老师讲。”“好朋友不一定要坐在一起,上课的时候要自己管好自己,到了休息的时候,老师会给你们玩的时间。”听了老师的话,他点了点头。

到了第二天,两个好朋友还是在一起玩,一起游戏;在上课时,两个人就分开坐了,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老师的脸上也充满了笑容。

往往孩子都会跟着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去做一件事,那老师就要给孩子适当的引导,指出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如何对待孩子说谎行为


*4岁的妮妮不小心打碎了茶几上的花瓶,妈妈问起时,她说是家里的小花猫干的。

*威儿和爸爸妈妈吃了晚饭出门散步,路过蛋糕店,看见橱窗里诱人的水果蛋糕,威儿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缠着妈妈要买一个蛋糕,并说“我真的饿了”。

*壮壮对班上的小朋友说:“我看到过一个这么大的蜗牛!”壮壮用自己的小拳头比划着,那还真是个超级蜗牛,足有他的拳头那么大。

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记住一点:儿童时期的最大特征就是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年龄有密切联系。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这种现象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孩子个子小,他所观察体会到的事情,和成人自然不一样;因此,孩子说的话有时就会显得很夸张。一位朋友疑惑地告诉我:小时候他总觉得家乡小学旁边是一座山,而现在看看不过是个小土堆罢了!如果这时家长对他们加以批评和责备,反而会向孩子暗示怎样可以有意识地说谎。因此,对待说谎是幼儿,家长可以不必在意,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了。当儿童到了学龄期后,说谎往往都是有意识的,对这时孩子信口说谎的行为,我们就必须加以高度的注意了。

听到孩子说的这些话,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说谎的孩子!”随后就有一场关于道德品质的教育,也许,还会给孩子讲讲皮诺曹的故事,那个说了谎鼻子就会长长的孩子的故事。以前,老人们常常用《狼来了》的故事来教育小孩子不能说谎,这说明人们对儿童说谎这个问题一直都很重视。如果自己的孩子爱说谎,父母就会十分敏感;特别是对那些经常说谎不脸红的儿童,大家更是感到不安和担忧。

日常生活中,儿童说谎的情况十分常见,他们说谎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

有时孩子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说谎。例如,孩子说他看到一只和图画书上一模一样的蝴蝶从眼前飞过。

2.为了引起注意而说谎。

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从而来肯定自己的存在(或许孩子的这个特性与成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存在有关吧),如果在孩子的经历中,说谎比较能引起成人的关切,孩子就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例如,孩子说“我的腿上都是小红疙瘩”,而实际上可能只是蚊子咬的一、两个包,他这么说就是要引起家长对他的关切和爱抚。

3.受成人的暗示而说谎。

家长不要用暗示性的口气问孩子,例如“你是不是把黄豆塞到鼻子里去了?”对于这种方式的提问,很多孩子会回答“是的”。这时孩子感受到成人语气中的焦虑和紧张,而他们又不能理解原因,因此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成人问话中的“是”和“不是”上,而根本没有注意问题的内容。如果你耐心些问孩子“黄豆哪里去了?”孩子会指着桌子底下告诉你“黄豆滚到桌底下去了”。

4.父母的“榜样”作用。

幼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说谎,孩子多半也不会诚实。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就经常不说实话,例如来了电话,爸爸对妈妈说:“如果有人找我,就说我不在”,孩子对大人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父母的这些表现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另外,如果大人喜欢夸大其词,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吹得天花乱坠,孩子也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效仿大人吹牛说谎。

有一种说法:儿童说谎,很大程度上是成年人造成的或促成的。分析上述儿童说谎的5个常见原因,其中,后4个都是和成人有关的。因此,父母分析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孩子说谎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儿童“说谎”与成年人的教育方式与态度有很大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说谎”要宽容一些,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一开始就责备孩子:不要说“你收拾好你的积木没有?”而要说:“我们该怎样来收拾房间?”父母对孩子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不要轻易认定孩子说谎,不要把孩子一时的表现认定为一辈子的特点,对儿童的积极行为给予重视,那么孩子的谎言便会逐渐消失。

5.为了逃避某些事情而说谎。

有时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比如: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就会说“我肚子疼”。有时孩子是为了逃避批评和谴责而说谎。孩子害怕父母的责骂,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逃避这种痛苦。这种掩饰得到父母的宽恕,于是下一次做错事时,便再以说谎来求得宽恕。

教你怎样面对孩子说谎


情况一、害怕受到惩罚

宝宝自述:鱼缸打碎了,妈妈会打我屁股

狗狗篮子里那只红色的皮球真好看,可是,我刚拿起来,狗狗就冲着我“汪汪!”地叫个不停,吓得我撒腿就跑。

“哎呦!”我的头,疼死我了!只听“啪!”地一声,桌子上的鱼缸竟然掉到了地上,地板全湿了,小金鱼在地上扑腾扑腾地乱动。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啊?糟啦!妈妈过来了,指着地上打碎的鱼缸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记得上次我把牛奶倒进花盆里,妈妈还打了我的屁股。这次要是知道是我撞坏的鱼缸,又要打我屁股了,我赶紧告诉妈妈:“是狗狗撞坏的!”

宝宝心态点击:孩子不诚实是恐惧的结果

哲学家罗素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也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2~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当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会本能地害怕随之而来的惩罚。特别是已经有过做错事被训斥、惩罚的经验。就如同故事中的皮皮,当妈妈问题鱼缸是谁打破的时候,他会本能地想到上次犯错误被妈妈打屁股的情景。因此,为了避免惩罚,就会捏造谎话来掩饰错误。

家长怎么办:

1、缓兵之计。不要为了让孩子说真话而一个劲地盘问,那样只会使孩子把谎话编得越来越圆。

2、营造宽松环境。为孩子创造一种说真话的宽松环境,告诉孩子人都会犯错,应当勇敢的承认,下次注意了就行了,

3、先表扬再处理。当孩子主动说了实话后,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诚实,然后再妥善处理孩子的错误。

情况二、想象和现实混淆

宝宝自述:是大象带我飞回来的

星期天爸爸带我到动物园。动物园可真好玩,狮子、河马、大象、犀牛……哎呦,看得我眼花缭乱。咦?为什么动物和人长得不一样?为什么白天鹅长着丰满的羽毛和大大的翅膀?为什么大象不长翅膀,它还能带着我飞回家呢。这一天过得真快,还没尽兴就到家了,我自豪地告诉妈妈:“是大象带我飞回来的。”

宝宝心态点击:用想象代替现实

2、3岁左右的孩子,见闻逐渐广泛、感情丰富、语言能力逐渐发展,想象力也异常丰富。长着翅膀的大象,和房子一样大的冰箱,诸如此类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极为常见。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幻想,以想象代替现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但由于生活经验少,缺乏知识,再加上记忆的不准确,想象往往容易受情绪支配,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现想象与现实的混淆,此时说谎只是把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与孩子的品行无关。

家长怎么办:

1、用鼓励满足孩子的欲望。遇到这种情况,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大象带你飞回来的,你太神气了!”来满足孩子的欲望。

2、教孩子辨别现实与想象。接下来,帮助孩子分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并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想象和愿望。

情况三、理解性心理错位

宝宝自述:老师表扬我是

小荷把一辆红色的玩具汽车带到了,好神气啊!要是我也有一辆就好了。嘿嘿,机会来啦,趁他看图画书的功夫,我拿起了玩具汽车。谁知,小荷突然站起来就和我抢。我可是号称“大力士”的,他哪抢得过我,于是他一个趔趄就摔倒在地,接着“哇哇”大哭起来。天啊,我可不是故意让他摔倒的。老师赶忙扶起了小荷哄他不哭。

看着一旁呆呆的我,老师温柔地说:“抢小朋友东西是不对的,下次改了还是好孩子。”咦?老师表扬我是好孩子了。我心里这个美啊。回到家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

宝宝心态点击:心理错觉让宝宝误读别人的话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2~3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不能全面理解语言的含义。理解性心理错位多发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上。是指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足而产生了心理错觉,从而说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话。就如同故事中的宝宝,把老师的客观评价当成了表扬,出现“撒谎”现象。

家长怎么办:

1、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对于这类“说谎”现象,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帮助孩子分析成人的话的真正含义,消除孩子的模糊认识。

2、听话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进行听话训练,使孩子理解别人的话。比如:妮妮是个好孩子,可是今天却犯了错误。”,类似于这样的转折句,帮助孩子全面分析这句话究竟表达了什么。孩子的听话能力逐步提高了,这类说谎现象就会自动消除。

情况四、表现欲萌动

宝宝自述:其实我根本就没画完

幼儿园里,老师让大家画一只大大的红苹果。“画好的小朋友请举手。”“我画好了!”我第一个举起了手。老师笑眯眯地对我点点头。我心里这个美啊,我是小朋友中最棒的一个!可是,没想到,老师还让我把画好的红苹果展示给大家。“糟糕!”其实我根本就没画玩,这可怎么办啊。

宝宝心态点击:表现欲驱使宝宝说“大话”

,就会高兴地向父母显示。表现欲能增强宝宝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同时调动宝宝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孩子在强烈的表现欲驱使下,会不自觉地说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大话”,这些“大话”往往被父母理解为说谎。

家长怎么办:

1、鼓励宝宝的表现欲。父母首先要用鼓励的言行帮助孩子巩固、发展他的表现欲和表现能力,提高其自信心与积极性。如:“宝宝真棒,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2、培养孩子客观的自我认知。接下来对于孩子给予客观的评价,逐渐培养孩子对自我客观的认知。

情况五、受成人言行影响而撒谎

宝宝自述:谁让妈妈骗我的

王阿姨打电话约妈妈出去吃饭,妈妈说她生病了去不了。不对呀,妈妈没有生病啊。“妈妈,你哪生病了啊?”我话还没有说完,妈妈就伸出手指“嘘”让我别出声。一天晚上,邻居小朋友打电话让我出来玩,我就告诉她我生病了。妈妈说:“小孩子不许说谎!”我没说谎啊,妈妈上次就是这样和阿姨说的啊。

宝宝心态点击:成人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话影响孩子

幼儿模仿能力很强,成人在社会交往中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话,都可能被宝宝模仿。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宝宝的面说些小谎话,以后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说谎。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有时不经意说了的话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兑现,比如有些家长许诺星期天带孩子到公园玩,但由于紧急的或特殊的情况未能实现,孩子就会觉得大人是在说谎,我以后也可说谎。

家长怎么办:

1、反思自己的言行。身教胜于言传。当父母告诉孩子要说“实话”时,要反思自己是否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修整自己的言行。

2、认真履行承诺。许诺孩子的事情就要认真履行,如果不能兑现要向孩子说明理由,取得孩子的理解。

情况六、为取悦父母而撒谎

宝宝自述:得了小红花妈妈总该表扬我了吧

妈妈总是当着我的面夸邻居家的小姐姐能唱会跳,长得漂亮。她从来不夸我,气死我了!邻居家的阿姨看到我说:“这小姑娘,多乖巧啊!”听得我心里这个美啊。可是妈妈却说:“你可不知道没有人时这孩子有多淘气。”

哼!在妈妈眼里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今天幼儿园里老师教我们剪小红花。我偷偷地把一只小红花塞到了口袋里。

回家后,我告诉妈妈,今天我的表现好,老师奖励了我一只小红花。妈妈夸我真是个好孩子,我心里这个美啊。

宝宝心态点击: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就会很高兴,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期望就会训斥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就会说谎。而父母如果不了解情况,让孩子撒谎成功,尝到了甜头,会强化孩子的说谎行为。

家长怎么办:

1、检查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面对孩子这样的说谎行为,家长要检查自己对孩子要求是否得当,期望是否合理,适当的期望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但如果期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就会让孩子形成心理压力,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2、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缘于对父母有条件的爱的感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充分的尊重,孩子就会健康的发展。

相关推荐

  • 要时刻正确引导孩子 这是我到中二班的第二天,孩子们都很可爱,我曾经带过小中大班,发现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喜欢告状。 今天我们班的下午活动是手工,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折青蛙,这看似一片安静,其实就在一分钟前,就有一个小女...
    2021-03-12 阅读全文
  • 孩子说谎有时不需要太严格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五岁的黛莹时常从噩梦中醒来,说她梦见一只大狮子。每次,爸爸妈妈都会跑过来安慰她。白天,黛莹会跟任何愿意听她讲话的人谈起大狮子,妈妈也鼓励她去跟别人说,认为把恐惧公开说出来有助黛莹...
    2021-04-05 阅读全文
  • 孩子发生争执,父母及时引导 导读: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宝宝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交往,运用智慧解...
    2021-09-29 阅读全文
  • 宝宝说谎时家长要不同对待 导读:幼儿由于记忆不完善、不精确而虚构一些事情。对于上述这两种情况,儿童不是真的在说谎,父母不必担心,也不需强加制止,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辨别力逐渐增强,记忆力逐步完善之后,会停止说这类“谎话”...
    2021-11-13 阅读全文
  • 家长应及时引导孩子爱美畸形 导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好的面容并不是您女儿独有的情况,近年来青少年爱美的心理已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读者王女士:我女儿今年刚满13岁,但我觉得她爱美得有点“过头”,最近她看不上自己的单眼皮,已...
    2021-09-01 阅读全文

这是我到中二班的第二天,孩子们都很可爱,我曾经带过小中大班,发现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喜欢告状。 今天我们班的下午活动是手工,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折青蛙,这看似一片安静,其实就在一分钟前,就有一个小女...

2021-03-12 阅读全文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五岁的黛莹时常从噩梦中醒来,说她梦见一只大狮子。每次,爸爸妈妈都会跑过来安慰她。白天,黛莹会跟任何愿意听她讲话的人谈起大狮子,妈妈也鼓励她去跟别人说,认为把恐惧公开说出来有助黛莹...

2021-04-05 阅读全文

导读: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宝宝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交往,运用智慧解...

2021-09-29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由于记忆不完善、不精确而虚构一些事情。对于上述这两种情况,儿童不是真的在说谎,父母不必担心,也不需强加制止,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辨别力逐渐增强,记忆力逐步完善之后,会停止说这类“谎话”...

2021-11-13 阅读全文

导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好的面容并不是您女儿独有的情况,近年来青少年爱美的心理已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读者王女士:我女儿今年刚满13岁,但我觉得她爱美得有点“过头”,最近她看不上自己的单眼皮,已...

2021-09-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