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无为”是对孩子履行修缮义务

发布时间:2021-01-29

什么是教育笔记。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无为”是对孩子履行修缮义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从最初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到近两年“慢养孩子静待花开”,家庭教育始终没有被辩证的看待,一味跟随商家的宣传动荡,争与不争的理念从右倾到左倾让父母迷茫,在现实中我们应该无为而治还是励精图治?

众说纷纭中我也曾纠结迷茫,兜兜身体状况不佳,一周最多有三天能在学校,面对病怏怏的孩子,我想给她更多的自由欢乐,可是看着一年级的小兜兜就考出来7分的卷子,我还能淡定的了吗?

数学老师说:“你闺女社会阅历少,连人民币都认不全,还是回家补补吧!”

我摆出各种面值的钞票,压低声音耐着性子教她如何兑换,可是兜兜趾高气昂的说:“妈妈,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买东西可以刷卡啊!”

丹尼作为私教每天都在兜兜耳边念叨:“Selina,遵从自己的心,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情!”

“哦,不!丹尼!”我忍不住打断他,“也许在美国你们更强调发展自身强项,但是在中国,我们强调balance,平衡的木桶原理,只遵从自己的心是不可以的!”

“Whynot?每个人都愿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付出更多精力,只有自己的选择才能心甘情愿去做,所谓专注力也正因为这样才能形成,谁会讨厌一件事情又专注于此?”丹尼的话不无道理。

“YeahIsee,但是兜兜的数学不好,他不喜欢数学,只喜欢美术,她上数学课都在画画,考试却要数学成绩。”

我和丹尼针尖对麦芒的时候,兜兜还是聚精会神的趴在桌上画着,不能说兜兜表现的若无其事,兜兜是真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凝神的画着自己的图画,没有听到周围任何一丁点儿不和谐的声音。

“我不认为Selina数学不好!相反,Selinaissosmart!她数学一定很好!你有没有注意看她画的图形?这幅画既是左右而或上下的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这是第一次,有一个人看到兜兜在废纸上涂鸦却没有随手扔掉;第一次,有一个欣赏者真真正正读懂她的画并尊重了她的灵魂。

丹尼继续解释:“我说的做她喜欢的事情,不是说只画画,放弃她不喜欢的其他,而是说,所有的事情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要看如何引导,每一门学科都可以跟她喜欢的美术相结合,让她有兴趣。这样的过程你明白吗?首先,我们遵从孩子的兴趣——然后,孩子感兴趣,才能被吸引,才会专注专心,才有动力、有积极性跟我们学——再然后她会自己研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有乐趣,就不需要我们再用诱饵吸引他,可以自己有好奇心、有求知欲的自学——最后,她会突破学到的知识,去创造。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不再是‘发现’而是‘发明’,不是跟着别人,而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那时候Selina不管是成为一个画家而或数学家都有可能不是吗?”

读了几十年的道家“无为而治”,也常常听说美国老师是无为的——因而美国小学生学的轻松惬意,于是我们便想当然的以为“无为”是不作为,如今再读《淮南子·第十九卷·修务训》,已经有了十五年前完全不同的心境。

一、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孩子成长的欲求的同时不强制,不刻意扭转。

“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

江河流水都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必须要经过人对江河的治理疏导,才能使水顺着河道向东奔流,又不至于肆虐;禾苗庄稼在春季生长发育,但不是说把种子洒在地里就不再管理,任其自生自灭,必须要人为的加以耕耘管理,到秋天五谷才能丰收。

孩子也是一样,都要经历:出生、幼儿、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我们不能越俎代庖替他操办一切,亦不能揠苗助长逾越固有的生长阶段,需要遵循孩子每一成长时期的期间规律去因势利导,“无为”首先是无违和的循序渐进。

兜兜喜爱美术毋庸置疑,在她绘画时我们去夺过纸笔,命令她专心听讲虽是对她极度负责的关爱,但无异于将他的心血碾碎,不仅不能使她心甘情愿的听讲,还会因为强扭的瓜不甜,憎恶这个老师和学科。

丹尼的理念相似于“大禹治水:决九川距四海”的疏导、引流不是吗?你爱美术,我肯定你、支持你、尊重你的优势,首先让你心理放下戒备,易于接受我的教导和指引。

二、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由也不是肆无忌惮的。教育不应拘泥于固有理念的应用,而应在实施过程中寻找出适合孩子的方式方法。

“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其所由异路而同归。”……“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趋之,或以瓮瓴,或以盆盂,其方圆锐椭不同,盛水各异,其于灭火,钩也。”

做事情的具体行为不同,但都合于事理;方法不相同,但目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像人们去救火,提水往失火地点跑,有的人用瓮,有的用盆,工具的形状各异,提水的数量也不一样,但赶去灭火的目的是一致的,行为也都是合理的这就足够了。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的无间道,只要我们怀有正确的目标,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并且持之以恒,又何必发愁进益速度呢?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纯粹的为学习而学习动机纯效率就一定高,效果就一定好吗?

兜兜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英语背课文、默单词问题每天哭的梨花带雨,她不明白为什么chick跟小鸡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小鸡的拼写不能使其他样子?

丹尼说:“哦,那你为什么不画一只小鸡呢?”

兜兜一边画,丹尼一边解释:“Selina你不觉得小鸡的嘴巴像一个K吗?而且小鸡叫起来就是这样chick、chick、chick···”

说到这里,丹尼把手拳成尖尖的小鸡嘴,点的兜兜痒痒的,躲闪着哈哈大笑。兜兜爱上了记单词,更因为丹尼爱上了英语这门课。

三、不能因为本性、规律性的固有化而弱化家长引导教化的责任,更不能给孩子贴标签。

“筋骨形体,所受于天,不可变。……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及至围人扰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超堑弗敢辞。”

人或物,形体都是天生的、无法改变,但以此论证事物不能改变确是以偏概全了。当马还是马驹未加调教之时,它是扬蹄翘尾人不能控制,但人类驯服它后,就是让它经历险境、跨越壕沟,它都不会躲避。所以说,本性虽无法改变;但经过教导指引,就可以改变野性。无意识的马尚能通过调教而改变,更何况有意识的人呢?

不可以怀着“龙生龙凤生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思想,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指手画脚定性,更不应该废弛对他的关注教导,这样的做法未免太偏激。

说兜兜上课效率低、专注力差、没有时间管理能力,我不认同,与学校对比鲜明的是,兜兜跟丹尼这么久,没有一刻钟是走神的,她专注的盯着丹尼的唇形学发音,中英文混杂的跟丹尼热聊两个人的家乡。

我问兜兜:“你为什么喜欢丹尼讲课?”

兜兜:“因为他讲的有意思。”

“你能像尊重丹尼一样尊重其他人吗?”

“他们尊重我了吗?”

教之于师,学之于子都是一样的,只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在过程中我们注重个人感受,更要尊重对方的感受。“他们撕了我的画!那是我的心血!而且他们让我在那么多人面前没有面子!”兜兜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叛逆孩子的心声,他不是不喜欢学习,不是对某一学科有偏见,更不是愚钝笨拙,只是单纯的缺乏引导,或没有得到适合他的教导。

四、成长成才受制于环境与氛围的影响,正能量的气场不足,说教也于事无补。

“今使人生于辟陋之国,长于穷檐漏室之下,长无兄弟,少无父母,目未尝见礼节,耳未尝闻先古,独守专室而不出门,使其性虽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

如果让一个人生在偏僻落后的地放,失去父母,没学过礼节,独自困守在破烂的小屋里,这样即使他天性并不愚笨,但他所知道的事情必少得可怜。

要说“静待花开”也应看看种植的时节温度、养花的土壤湿度、植株的病虫情况,仅仅是消极而“待”,无异于守株待兔,空守不得反遭人诟病。

很幸运,兜兜遇到丹尼,好像良骥遇到了伯乐,他给兜兜宽广的空间去驰骋。丹尼以美术为线,串联起兜兜的每一课,恰到好处的灌溉激发了兜兜的兴趣,从此,学习成了兜兜最主动积极的事情。

兜兜说:“我一定要学好英语去美国!我要看一下丹尼的家乡是不是真的每棵树上都有松鼠,是不是每个人都像丹尼一样好……”

重温【修务训】“无为”已从仁和升为尊重,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对孩子履行修缮的义务,仅此而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插班,对孩子是利是弊


宝宝入园大事真是让爸妈“牵肠挂肚”!不少爸妈绞尽脑汁用尽多少方法,为的就是让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前人的经验提醒与实际状况的考虑,有些爸妈选择以插班方式入园,主要就是希望避开9月开学时集体痛哭的凄凉场面;运气好的老师还会因为插班宝宝是新生,而多投以一些关注的精力与眼光。

为此,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爸妈对于宝宝插班基本上分成3派:希望插班、不希望插班和不知道哪种更合适;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内、外在环境许可,希望宝宝插班入园的爸妈占多数,但同样也有高达1/3以上的爸妈仍然犹豫于插班与不插班之间。

入园小调查:如果有机会插班,你会希望宝宝插班入园吗?

希望插班35%

不希望插班34%

不知道哪种更合适31%

“希望宝宝插班”派的爸妈认为插班更利于宝宝快速适应,已经成功插班入园的妈妈们更是赞成插班做法,他们认为自己当初为宝宝选择插班是正确的,因为宝宝在入园后适应良好,而且更可以根据宝宝实际状况较自由地选择入园时间,底气更足;“不希望插班”派的爸妈则认为让宝宝和大家一起入园,起点相同,才更有利于宝宝自信心建立。另外,还有很大部分的爸妈不知道哪种更合适,对于让不让宝宝插班举棋不定。

可见,插班不插班已经变成未入园的爸妈选择宝宝入园时机的重要问题,在这里,我们将从爸妈、幼儿园老师、园长等三个面向,为爸妈们详细解析他们对插班的态度,希望解答您的疑惑、能帮你坚定立场。

反方观点:世上无完事,对于插班持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呢,且来看看他们的担心。

上海市小番茄妈妈:宝宝容易被孤立

小番茄是九月入园的,当时年纪并没有达到幼儿园招生要求的两周岁半。我也考虑过是否等满两周岁半时插班,细想之后打消了念头。我觉得,插班的宝宝容易被孤立。大家同时入园,互不相识,起点是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就会自动分出亲疏,后加入的宝宝要想融入这些基本稳固的小团体就比较困难。如果宝宝被孤立,就会产生自卑,从而造成许多其他心理方面的隐患哦。

关于入园初的哭闹,宝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哭上几天。小番茄回来时曾颇为自豪地告诉我:“大家都哭的。”我想,如果是插班,唯有他一个人哭,会不会觉得很没面子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与所有的新生宝宝一起入园,当爸妈的可以比较出自己的宝宝适应能力如何。如果插班就不能比较了,爸妈会搞不清楚是幼儿园老师的问题还是宝宝自己的问题。

常州市戚墅堰区中心幼儿园教师陈玉丹:难控制教学进度

很多爸妈可能不了解,幼教也有大纲,也讲究进度,插班宝宝的起步与正常入学的宝宝不一样,老师上课有难度。或许爸妈认为,给托班的宝宝上课没什么具体意义,3岁前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幼儿园自然不会忽视。爸妈择园时都把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当作一个重要指标,老师们自然是要把理念落到实处呀。

总有宝宝插班,老师势必要分心去照顾尚在适应期的插班生。一来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二来也对非插班的宝宝不公平。

从小就搞特殊化不利于宝宝身心健康。每个爸妈都希望老师能特别照顾自己的宝宝,如果老师对每个宝宝都特别照顾就等于都不特别。一个有爱心的幼儿教师会全心全意地爱她的每个学生,与插不插班没有关系。

上海上南三村幼儿园园长谢艳华:不便于管理 我们幼儿园不提倡插班,原则上也不接受插班生,理由很简单——不便于管理。每月甚至每天都有新生入园,会增加行政管理上的难度,也会给带班老师增加工作量。

宝宝入园都有个适应过程,哭闹是最常见的一种反抗行为。这种行为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太长,通常十来天老师们就能安抚他们,重新建立他们的安全感。宝宝们不再哭,以后的日子就可以一切正常。每学期的最初几周是非常辛苦,这也是周期性的,幼儿园已经将这完全纳入计划了。我们已经为了让宝宝少哭乃至不哭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其间的成效相信爸妈们会看到。

正方观点:支持让宝宝插班入园理由多多,让我们逐条来看吧!

上海市之隽妈妈::更利于宝宝适应

女儿入托是插班,转到幼儿园是正常入园,两种方式比较下来,我觉得还是插班比较好。宝宝入托的时候几乎没有哭过,老师比较照顾新生,很快就适应了。在托儿所的那段时光,之隽过得很快乐,有自己的朋友,同老师关系也融洽。 我将成功入园归功于宝宝的适应能力较强,于是,九月开学时,我就自作主张地把宝宝转到家附近的幼儿园里。没想到,这个适应期竟然拖了一个多月。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之隽在托儿所里已经熟识的朋友都不见了;大部分原因是被那个集体痛哭的恐怖场面吓坏了,直嚷着要回原先的托儿所去。 入托时,老师登门家访了一次,详细地询问宝宝生活习惯、叫便叫尿的情况等等。入园时,幼儿园也曾提到开学前会安排家访,却没办法落实。幼儿园给出的理由是新生太多,挨家挨户地走访来不及了,开学后再议。说实话,作为妈妈,我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入园我会让女儿再插一次班。

上海市吴园长:为爸妈解决实际困难 我认为插班的兴起主要是市场需求。现在的爸妈工作都很忙,也比较注重早期教育,唯恐宝宝给老人带着会太娇惯,希望能早点送入幼儿园。一般幼儿园都有招收年龄下限,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园方已经将原先的三周岁下调到了现在的两周岁半,甚至两周岁。很多心急的爸妈到了年龄就想让宝宝入园,不愿意等到招生的时日。

另外,爸妈工作上的调动、家里保姆变动等原因,造成宝宝突然没人带,也需要幼儿园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上海市陈老师:利于分隔哭闹的宝宝

每年新生入园的最初一周,对老师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不论你带多大的宝宝,面对的就是一片哭的海洋。事前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还是会有宝宝因为分离焦虑而大哭。看着一个个小人儿哭得那么凄惨,我们也挺心疼的,几天下来小脸上都被眼泪鼻涕弄皴啦。

如果是年纪最小的托班,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有些表词达意都成问题,老师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需要时间,经常一个没留神就尿湿裤子了。生活老师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带班老师也非常辛苦,依然可能顾了这个忽略了那个。毕竟幼儿园是集体生活,三四个老师要照管20多个宝宝,哪比得上家里都是几大行星围着太阳转? [!--empirenews.page--]

插班的宝宝就比较好安排,如果哭闹我们可以把他与其他宝宝分隔开,既方便安抚又不会相互影响情绪。班里的老生还会起到正面的表率作用,大些的宝宝还会去帮新来乍到的擦眼泪呢。把集中入园的宝宝分散到各个时段,每周加入3~5个新生,我们工作起来节奏就十分平稳,对付个别几个哭娃总比应对20多个一起痛哭的宝宝要容易得多。

武汉市方天玥妈妈:减少生病机会

我的宝宝是在9月1日一次成功入园的。期间确实反复病过几次,但都算是比较轻的。她班上有个较小的宝宝因为哭闹与气温的突变,加上尿湿后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很快就病倒了,上了8天的学,却生了十几天的病。受凉引起的肠胃炎,上吐下泻得好不可怜。

当时我觉得比较庆幸自家宝宝的适应力强,现在想想也不尽然。方玥入园时已满两周岁半,而那个生病的同学才刚刚20个月,自理能力相差悬殊。所以,小宝宝们还是错开入园高峰时段比较好。

对于担心宝宝入园不适应的爸妈而言,插班入园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法,插班确有种种好处,当然也有需要顾虑的地方。爸妈可以根据自己宝宝的状况,并且要事先多走访几家幼儿园了解实际情况后,再决定是否该插班。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家长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用真诚的倾听和有效的沟通,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每个家长他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他长大之后也为人父为人母,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等到有一天觉得孩子叛逆了,不听话了,不愿意和自己沟通了,才意识到自己没有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多么错误的事情!

一则故事,发人深省: 一位父亲下班后很晚才回到家,孩子问他,“爸爸,你可以借10美元给我吗?”父亲听完生气了,“如果你只是要这10美元去买玩具的话,我会非常不开心,我每天这么累的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后来,父亲冷静下来,孩子之所以这样说,一定有缘由,于是他给了孩子10美元。孩子又从枕头底下拿出10美元,父亲不解,孩子说,“现在我有20美元了,可以向你买一小时的时间吗?我希望你明天早点回家陪我一起吃晚餐。”不能陪伴孩子,很多父母都有他们的无奈。父母总是有他们的理由,工作忙、要加班、经济压力大,这些都是存在的,可是都市可以克服的。

之前有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日记的最后一句,看哭了很多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 陪伴是一种关注有一项事实是不容易忽视的:很多走上歧途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父亲或是母亲的缺席。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以及心灵上的抚慰,给他们一定的指导,稳定他们的情绪。

陪伴孩子不是监督孩子,当孩子与其他人一起玩的时候,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给孩子扇扇子;孩子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他们一定要开着孩子的房门。陪伴应该是一种善解人意的行为,监视却是一种无视孩子自由与独立的行为。 陪伴更容易发现问题陪伴孩子更容易发现孩子在情绪上、身体上遇到的难题,方便及时地处理难题,以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父亲的陪伴不能缺席很多孩子都有体会,相较于母亲,父亲对自己的陪伴总是少一些。 明智的父亲不会只将自己定位于家里的“经济支柱”,只知道挣钱养家;明智的父亲也不会将自己定位于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只知道俯视孩子。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同于母亲的作用,他们影响孩子的做事方式,他们影响孩子的品行修养。因此,父亲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将孩子导向正确的成长方向。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与孩子协商是对孩子的尊重


与孩子协商是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协商在我理解中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经常与孩子协商,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我们交流,不仅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相互的理解,还可以避免亲子中一些无谓的争吵。

昨天下午5点时,接到素敏姨的电话,是xxxx打来的

xx:“妈妈,我今天下午不想上架子鼓课。”

我:“宝贝儿子,为什么啊?”

xx:“妈妈,我肚子疼。”

我:“宝儿,是因为肚子疼不想去上课吗?那我们去医院检查一下。”

xx:“妈妈,我就是今天不想去上架子鼓课。妈妈,我不想说了。”

这时,电话已挂断。几分钟后我再次拨通素敏姨电话,继续沟通

我:“宝贝儿子,如果是因为肚子疼不想去,那我跟耿老师请个假。如果是以后都不想学架子鼓课,那妈妈给你退了好吗?”(因爸爸的不同意,英语课与架子鼓二选一留一个,xx选择架子鼓!)

xx:“妈妈别退,我去。”

因为架子鼓是xx从中班一直学到现在,爸爸当初也是很不同意,使用多种玩具、食品、游戏诱惑让他放弃,他都不没有放弃过一直在坚持,足以证明架子鼓是xx真心喜欢的一个业余爱好!

有次上英语课时,因为牙疼xx都没有要求请假休息,而是放学后去了医院,又赶紧回来上英语课,所以当xx以肚子疼为理由时我不太信。虽然最后结果xx是同意去上架子鼓课,但我总认为自己处理的不是很恰当。如果是以前的我,不会有商量的余地,绝对是命令式的要求,更不会想着要进一步去剖析孩子内心中真正的想法。

于是架子鼓下课后,我再次询问xx下午不想上课的真实原因

我:“宝贝儿子,肚子还疼吗?”

xx:“妈妈不疼。”

我:“那你能告诉妈妈不想上架子鼓课的真实想法吗?妈妈保证不训你。”

xx:“妈妈,我想早点回家写作业。”

我:“对不起!宝贝、妈妈误会你了。妈妈以为你是想出去玩呢。”(给了xx一个大大的拥抱)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经过了解之时,很武断的下结论,误伤了孩子。让我更深体会到xx这次善意谎言

背后的原因是:

今晚吃饭时,xx爸的朋友对我说---在你回老家这半个月时间,有一天晚上去你家,看xx写作业在那磨磨蹭蹭,我无意识的说了句:“如果你妈妈看到你这样,肯定会不高兴的。"xx爸的朋友发现xx在那偷偷掉眼泪,问xx是不是想妈妈了?xx点点头说:“嗯!但我没哭。”还偷偷的赶紧把眼泪擦干。听到这时感动的我,忍不住的留下眼泪。又让我想起,刚回家时xx对我说的话:“妈妈你终于回来了,你不在的时候,我就偷偷哭过一次,他们谁也不知道。”听后我抱着xx说:“宝贝儿子长大了!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xx常说男儿宁可流血不流泪),是个男子汉!。妈妈爱你!”

xx从小就一直跟着我,除了在我生病或外出开会时才分开过,几乎没有分开的时间。所以xx对我的依赖性是比较强,但这次半个月的分开,孩子与爸爸独处时日,父子俩不仅相处和睦、也锻炼了父子之间各自的自理能力以及xx身上多了一份男子汉的气概。韩老师说得对,妈妈们要试着放手、学会示弱、多创造孩子与爸爸独处的机会,间接性的让爸爸多参与进来。

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逃”


在一些列的校园惨案发生后,幼儿园的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教孩子在面对伤害威胁的时候保护自己?

在灾难面前,“学会躲避和逃跑”应该成为各幼儿园教育孩子们的新方式。

幼儿园果断教育:跑和躲

幼儿园除了加强校门看守和装备外,也在课堂上强调了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不会让孩子学习武术来防身,也不会宣扬英雄主义,而是强调遇到坏人和危险,一定要跑开,躲避起来。”某幼儿园园长说。“现在师生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以往的勇敢斗争。要培养孩子遇事头脑冷静,让他们明白,采取哭的方式来面对危险反而更危险。”

还有的幼儿园针对大中小班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安全教育。老师充分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谣、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让孩子扮演各种角色来发挥聪明才智。

专家说法

“跑和躲”符合幼儿教育特点

相关教育专家表示,过去那种“往前冲”、做“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教育方式比较片面,没有顾及少年儿童的特点。孩子是不能被赋予成人应承担的责任的,孩子本身就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跑和躲都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符合孩子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教育。

教孩子避开危险更实际

尽管我们害怕孩子遭遇危险,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他们关到笼子里加以保护,最积极的办法是教给孩子掌握识别和抵御危险的本领。幼儿各方面的发育有限,认知能力较低,面对危险情况时的在我保护意识是最重要的。注重提高运动和操作技能,主动避开危险,积极寻求帮助等等。注意应该是锻炼宝宝增长技能事先抵御危险,比如大叫、求救、跑掉、告状等,而不是让孩子反抗或者遭受伤害以后简单的发泄情绪,这样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危险。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试验叫做“视崖”反应,就是在平地上画一个悬崖,让宝宝从一侧爬过去,结果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在“悬崖”边上停了下来,有的转身就爬回来,有的坐在“悬崖”边上大哭不止。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家长,其实孩子从小就有一定的认识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本能,我们需要做的是发展这种能力从而让危险远离孩子。

郑渊洁: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身教!


“童话大王”郑渊洁携新作出现在济南市泉城路新华书店的媒体见面会现场。休闲衬衣加棒球帽的装扮,让郑渊洁看起来“童趣”十足。见面会现场,郑渊洁一直在聊如何与孩子沟通相处,作为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认为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身教。

现场“织围脖”为读者解闷

郑渊洁是位“微博达人”,其微博粉丝数量超过250万。在签售现场,微博控郑渊洁还不忘让更多的读者加入到微博大军:签售的时间很长,我先发一条微博大家互动,你还可以和前面或后面的读者互动,孕妇、学龄前儿童和老人就不要排队了,年轻的朋友们你在现场的时间越长,择偶的几率就越高。此话一出,不但让现场的读者开怀一笑,更是让读者体会到这位“童话大王”的细心与关爱。

针对很多人关心的作品灵感来源,郑渊洁笑着说,他和毕加索的创作灵感来源一样,都是向儿童学习。“毕加索之前在被记者问‘好多画家活着是卖不到钱的,死了才卖钱,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是终生向儿童学习。其实做父母也是这样,你以为比孩子强,要教育他,其实‘要教育他’的想法我觉得都是不对的,要跟他学。”郑渊洁说,绝大多数成年人是在装,把听得懂的话往听不懂里说,把简单的事情往复杂里说,他写作的灵感来自于儿童,也一直努力用他们的语言把故事讲得好玩。

80后90后 一代比一代聪明

郑渊洁此次来济南签售的新书《皮皮鲁送你100条命》是一本安全自救家庭教材。郑渊洁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颇有研究,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而不是为了管着孩子。“作为家长,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你什么都不用说,你就做给他看。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生活,我想这是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郑渊洁还表示,孩子的安全也很重要,中国每年有许多孩子因为意外伤害而死亡,如果家长无法保障孩子的安全问题,关心孩子再多也是没用的。

说起80后、90后以及00后,郑渊洁笑着说孩子们一代比一代聪明,在智力和生活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未来决定孩子前途的是道德品质。“像从小被打大的孩子,不需要民主,不需要尊重,即使是考上名牌大学,如果道德品质不行,也是很难有发展的。” 

家园共育: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逃”


家园共育: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逃”

在一些列的校园惨案发生后,幼儿园的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教孩子在面对伤害威胁的时候保护自己?

在灾难面前,“学会躲避和逃跑”应该成为各幼儿园教育孩子们的新方式。

幼儿园果断教育:跑和躲

幼儿园除了加强校门看守和装备外,也在课堂上强调了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不会让孩子学习武术来防身,也不会宣扬英雄主义,而是强调遇到坏人和危险,一定要跑开,躲避起来。”某幼儿园园长说。“现在师生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以往的勇敢斗争。要培养孩子遇事头脑冷静,让他们明白,采取哭的方式来面对危险反而更危险。”

还有的幼儿园针对大中小班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安全教育。老师充分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谣、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让孩子扮演各种角色来发挥聪明才智。

专家说法

“跑和躲”符合幼儿教育特点

相关教育专家表示,过去那种“往前冲”、做“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教育方式比较片面,没有顾及少年儿童的特点。孩子是不能被赋予成人应承担的责任的,孩子本身就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跑和躲都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符合孩子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教育。

教孩子避开危险更实际

尽管我们害怕孩子遭遇危险,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他们关到笼子里加以保护,最积极的办法是教给孩子掌握识别和抵御危险的本领。幼儿各方面的发育有限,认知能力较低,面对危险情况时的在我保护意识是最重要的。注重提高运动和操作技能,主动避开危险,积极寻求帮助等等。注意应该是锻炼宝宝增长技能事先抵御危险,比如大叫、求救、跑掉、告状等,而不是让孩子反抗或者遭受伤害以后简单的发泄情绪,这样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危险。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试验叫做“视崖”反应,就是在平地上画一个悬崖,让宝宝从一侧爬过去,结果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在“悬崖”边上停了下来,有的转身就爬回来,有的坐在“悬崖”边上大哭不止。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家长,其实孩子从小就有一定的认识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本能,我们需要做的是发展这种能力从而让危险远离孩子。

什么是对孩子真正无条件的爱?


在现代社会中,要教养一个情绪健康的孩子是个越来越难的工作。我们要对父母们说句满怀期望的话:我们希望你能享受与儿女之间的亲爱关系。

孩子如何才能觉得被爱

本书的焦点在于为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面—满足儿女对于爱的需要。如果儿女觉得自己真的被父母所爱,那么在他们生命的各层面都会对父母的指导比较有反应。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你的儿女对你所付出的爱有一个更深的记忆。当你表达他们能理解并能回应的爱语时,他们就能记住!

如果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我们必须学习表达他们的独特爱语。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感受爱的特有方式。基本上,小孩子如同所有的成人一样,会使用五种方法来传达和感受爱。这些方法有: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及服务的行动。如果你家中有几个孩子,那么很有可能他们每个人的爱语都会不同。因为孩子既然常有不同的个性,那么接收的爱语就可能会不一样。通常,两个小孩子会以不同的方式接受爱。

“无论如何”都一样地爱

不管孩子最了解的是哪一种爱语,他都需要你无条件地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表达。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引导之光,它可以照亮黑暗,并使父母知道自己的情况与如何教养儿女。没有这种爱,教养儿女是令人为难与困惑的工作。在我们探讨这五种爱语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无条件之爱的本质与重要性。

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要爱他们。亦即不管孩子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如何,还有最难的一点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喜欢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要永远给予并表示爱,即便他们行为不佳的时候。

这听起来很像是在纵容孩子,绝不!只是要求父母先做第一优先的事而已。亦即在采取任何有效的训练和管教之前,孩子的情绪爱箱先要被填满。一个爱箱充满的孩子对父母的指导会有回应,而不会怨恨。

有些人深怕这会惯坏孩子,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孩子接受再多正确且无条件的爱也无妨。当然一个孩子或许会被缺乏训练或不适当的爱所惯坏,但这都是错误的训练和给予所造成的。真正无条件的爱绝不致于惯坏孩子,因为父母给再多也不为过。

这些原则对你来说可能很难认同,因为它们与你先前习惯了的想法格格不入。情形若是如此,你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可能就不容易了。然而,你若能操练并了解到这些原则的好处之后,你会发现比较容易做了。既然你知道因为爱不同,会产生适应良好又幸福的孩子与没有安全感、易怒、难以接近、不成熟的孩子之间的差异,那么请在这里暂停一会儿,做一些有益于孩子的事情吧!

如果你未曾这样爱过孩子,在开始做时可能会有困难;但当你无条件地去爱,并在各种关系的层面中变得更会付出与爱人时,你会发现它具有令人惊奇的效果。当然,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你也不能期待自己能够随时无条件地爱别人;但当你朝着这个目标迈进时,你会发现自己比较有能力去爱了。

对孩子的禁止是一种引诱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教育现象,那就是:禁止背后有诱惑。语言禁止的孩子却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会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显然,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对于有些对孩子而言必须禁止的事情,家长在教育活动中需学会“禁止的艺术”,以防止“禁止”向“诱惑”转化。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与日俱增,而有些行为则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发生的。于是,一些禁止词如“不许”、“不要”、“别”等成为父母口中的高频词,而被语言禁止的孩子却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会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从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为养育过程中最常见的亲子对抗情景。

父母所禁止的行为,孩子为什么偏喜欢做呢?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了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了,我有些担忧他夜间再晾着了,想象着儿子感冒发烧后难受的样子,还有不能上幼儿园,我还要边上班边照顾他,越想越焦虑,就对儿子说:“今天夜里千万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踢开晾着肚子,咳嗽厉害会更难受的。”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按了机关一样,精神为之一振,把两条腿都从被窝里伸出来,还一边咯咯笑着一边说着“我就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却对儿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接下来我没有被他的行为干扰,像没有听见他说的话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给我道了“晚安”,进入预备睡眠状态。

我想这样的情景对每位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也是很难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执拗地对抗,进行权力的争夺,无异于自己挖坑往里跳。因为继续关注这个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个行为都能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既然如此无效,父母为何还如此喜欢使用呢?

禁止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当对孩子发出一个禁止指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意识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会自动化地通过控制外在缓解焦虑或恐惧,以为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

当父母被内心焦虑驱使着发出禁止时,通常对孩子是无效的,反倒往往促使事件向担心的方向发展。一个一两岁的婴儿,他抓到了父亲新买的苹果手机,先摸一摸,然后拿到嘴里开始啃,他显然想要通过嘴这个器官,来认识一下这个父亲深爱的家伙。忽然父亲看见了,急忙叫停“不许扔”,话音刚落,手机也应声被扔出落到地面。父亲惊得张大了嘴巴,婴儿特别有成就感。

当我们着急地发出禁止时,通常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无效,我们却会质疑“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

显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

为了体验禁止创造的反作用力,你可以给自己的腿下个禁止动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种特别想动的冲动,看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期间有哪些感受。

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产生身心能量的起伏,亲子之间真正的影响也往往在这个一心一念的能量场里产生。禁止也一样,当禁止发出,立刻会打破个体内在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相抗衡的冲破禁令的力量。就像一个数轴,0是平衡状态,禁止在0的一端产生了多少能量,就会在0的另一端创造出相似的冲破的能量。当看到冲破的能量后,禁止往往会增加能量以限制,这反而又会创造出更多冲破的能量。循环下去,往往使孩子身上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演变成难以解决的顽固的大问题。

要使被禁止的行为减少,通常有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

一种是忽视此行为,不作反应进行强化。但这种不作反应不只是行为,也要在内心深处不动怒,否则,你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内心压着火,孩子就会窥探到你的内心,从而继续维持行为。

一种是忽视的同时,关注你希望发生的行为。因为打破黑暗的方法不是和黑暗对抗,而是光增加,黑暗自然就少了。

然而,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问题通常是经过许多轮的强化形成的,父母想要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急切,往往促使他寄希望找一种方法一试就灵,结果肯定会失望,从而难以坚持正确的方向。

禁止激发好奇心,创造心理价值

几年前,听说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类书曾经是禁书,中文版发行了,我一听禁书,立刻激发了好奇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要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满足了好奇心,创造了一种超越阅读普通书籍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

禁止对有些孩子而言是选择偏轨行为的线索

成人对儿童发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儿童在目标上与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寻找一种行为,以准备与成人对抗或者背道而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那么,这个禁止就是一个极好的线索,被儿童选择利用,创造一个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这种线索常常会被一些在幼儿园或学校获得成功有困难的儿童所使用。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个体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事实上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孩子经常拒绝上学或幼儿园,通常情况下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一系列对学校要求的拒绝。他会寻找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处境,但通常通过顽固或无礼等吸引注意,觉得自己了不起等,以逃避面对的困难。因为当他这样行为的时候,他成功地吸引了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如果因此离开了幼儿园或学校,这就正中他的下怀。

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学校表现,但他会非常顽固地坚持,如无礼、说话得太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等。家长的焦虑、预言式的训斥、强化地关注等都可能强化了这些行为。

无礼、说太多话、说太少的话、爱哭泣、考试期间异常紧张等,还有一些明显影响学校表现的行为,如幼儿园里拒绝画画的孩子,总是忘带书包的小学生等,其背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即以一种不费力、便捷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有一种“权谋”,成人整天为此喋喋不休,成功地转移了对他能力的关注,而变成了如果他不这样,他就会成功。

对这些孩子而言,成人每天盯着他们想要扭转的问题行为,会使儿童更相信自己不适合学校。相反,如果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感到自信,才有可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勇气和信心。

相信《“无为”是对孩子履行修缮义务》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什么是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插班,对孩子是利是弊 宝宝入园大事真是让爸妈“牵肠挂肚”!不少爸妈绞尽脑汁用尽多少方法,为的就是让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前人的经验提醒与实际状况的考虑,有些爸妈选择以插班方式入园,主要就是希望避开9月开学时集体痛哭的...
    2022-01-11 阅读全文
  • 大人无为孩有为 导读:父母的无为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信任不是说出来的,是通过行为传达出来的。 上午十一点多,接到一位母亲的电话:“今天开学,我的孩子不去报到,学校说,今天若不去,学籍就取消了。您帮我劝劝孩子吧。”我也...
    2021-09-03 阅读全文
  •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家长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用真诚的倾听和有效的沟通,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每个家长他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他长大之后也为人父为人母,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等到有一天觉得孩子叛逆了,不听话了,...
    2020-12-08 阅读全文
  • 与孩子协商是对孩子的尊重 与孩子协商是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协商在我理解中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经常与孩子协商,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我们交流,不仅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相互的理解,还可以避免亲子中一些无谓的争吵。 昨天下午5点时,接...
    2020-10-23 阅读全文
  • 理解是对孩子的有力支持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理解是对孩子的有力支持”,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早锻炼后,孩子们忙着入厕、洗手、喝水,活动室里显得有点热闹和忙乱。 有几个孩子围在一起似乎在争论着什么,松松说话声音特别大,还...
    2020-07-16 阅读全文

宝宝入园大事真是让爸妈“牵肠挂肚”!不少爸妈绞尽脑汁用尽多少方法,为的就是让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前人的经验提醒与实际状况的考虑,有些爸妈选择以插班方式入园,主要就是希望避开9月开学时集体痛哭的...

2022-01-11 阅读全文

导读:父母的无为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信任不是说出来的,是通过行为传达出来的。 上午十一点多,接到一位母亲的电话:“今天开学,我的孩子不去报到,学校说,今天若不去,学籍就取消了。您帮我劝劝孩子吧。”我也...

2021-09-03 阅读全文

家长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用真诚的倾听和有效的沟通,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每个家长他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他长大之后也为人父为人母,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等到有一天觉得孩子叛逆了,不听话了,...

2020-12-08 阅读全文

与孩子协商是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协商在我理解中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经常与孩子协商,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我们交流,不仅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相互的理解,还可以避免亲子中一些无谓的争吵。 昨天下午5点时,接...

2020-10-23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理解是对孩子的有力支持”,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早锻炼后,孩子们忙着入厕、洗手、喝水,活动室里显得有点热闹和忙乱。 有几个孩子围在一起似乎在争论着什么,松松说话声音特别大,还...

2020-07-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