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面对急躁、暴躁、爱发火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1-01-29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面对急躁、暴躁、爱发火的孩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段时间,我是很明显的感觉到儿子的变化。

首先,他的脾气渐长,而发火的原因却愈发趋于小事,且发火的频率逐步增加;

比如:前两天早上随手给他拿了一双袜子穿,他却忽然发飙,不要穿这双袜子不说,还把其他的袜子一并扔了一地。

这种事情之前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即便是他不愿意穿,也会好好地告诉我原因,然后选择另外一双就好。

其次,他的暴力倾向也有些加大,动辄就狠了手的动小巴掌和小拳头;

事情:放学接他出了幼儿园,他说要去小公园玩。我也同意了,就带着他一起往小公园走。在路上我忽然想起来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做,就和他商量先花十分钟左右去把我的事情做完,然后再去公园。他就忽然不乐意了,拳打脚踢开来。

这种事情之前也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即便他不愿意,但是只要对他讲好道理,并准时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他是非常乐意等待的。

……

宝仔本身不是那种特别急躁的孩子。我知道最近的确事情很多,且一地鸡毛,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状态是正常的。而且从中医上来讲,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而在炎炎烈日下,每个人都会时不时的产生一股热与闷,往往这个时候,也是最容易发脾气上火的时候了。

自从有了宝仔之后,尤其是在教育的心态上我大都保持着“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总觉得正常的陪着他成长就好,边走边看边调整。

这次针对儿子接二连三、频频出现的“火爆”,我考虑了许久,尝试并坚持了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第一,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坚持自己不急躁、不暴躁、不发火!

孩子很多时候的脾气上来的确很执拗且不讲道理,而这个时候,最容易解决问题又常见的方法是:家长使用权威:或责骂、或暴力,直接制止了孩子!尤其是有一些也是火爆脾气的家长,总以为以暴制暴,简单有效。看看一巴掌下去孩子不闹了吧!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因,才会有孩子以后变本加厉闹人的果!

依旧说宝仔扔袜子的事件,当时我考虑到可能是孩子有些闹瞌睡,好梦被叫醒的感觉不好受吧!所以当时我直接忽略了他扔的满地的袜子,而是轻轻地告诉他:“宝贝,还有五分钟去幼儿园就迟到了!”然后看着他。

我知道他对于我的举动是有些诧异的。因为他以为他扔了袜子一定是要受到批评的,他本着豁出去被吵一顿的目的而任性着,我却不为之所动。所以他诧异了。

我又对他笑笑:“儿子,快点给自己搞整齐了,两分钟后帅帅的出现!我在门口等你!”说完我转身出去了,随他自己挑选搭配吧!

三分钟后,我再次出现在卧室,发现他正在认真地整理地上的袜子!看见我进来,就抬脚说:“妈妈,你看我穿这个好看吗?”我一看,还是我最开始给他拿的,就一边对他笑,一边鼓励他:“和妈妈想的一样帅气呢!”然后他也整理好了地上的袜子,我们一起开心出发去幼儿园了。

如果我当时看到满地的袜子,火不打一处来,然后嗷嗷吵他一通,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他哭我怒,时间很快过去,最后都不开心急冲冲赶去幼儿园。也不会出现孩子自觉的整理自己错误的情况了吧!

其实当孩子开始搞破坏的时候,他是会有对这种事情结果的预期的。而家长正如孩子预期般的发作了,孩子虽然当时也会听话,但是在他心里,已经产生了对家长权威的质疑。因为你要做的和他想的是一模一样的,正如角色忽然来了个调换,家长以为孩子是孙悟空,逃不出自己的五指山,殊不知,孩子也在窃想,谁是猴子还不一定呢!

所以要随时给孩子一个意外,变换成人的定向思维,让孩子想不到家长竟然这样做!那么毫不意外,日积月累孩子对家长的敬仰则会如滔滔江水……

第二、孩子发火的时候,家长要着重“摆事实、制止不良行为”;而事情结束之后,找对时机再“讲道理”。

记得之前微博上有句话很流行,说“人在发脾气的瞬间智商为零。”所以我们怎能指望让正在发脾气的孩子听大人“讲道理”呢?在孩子发火的时候,讲道理只是浪费口舌而已,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最后双方争执起来,各执一词。最后要么孩子臣服于权威,要么家长被冠上“唠叨”、“啰嗦”的帽子摘不下来了。

这里说说去公园事件的解决。

当时儿子不愿意改变已经订好的事情,不愿意多等待我十分钟的时间而忽然非常暴躁的拳打脚踢并连哭带喊。因为夏天的衣服本就单薄,还因为他忽然的爆发,当他的小手连续几下打在我的胳膊上后,瞬间就红了一片。

我顺势抱住他,他又开始动腿被我及时制止住了。他当时一直试图摆脱我的怀抱,但是我依旧紧紧的抱着他,轻轻地顺着抚摸他的背,然后叫了几声“儿子”。

终于他慢慢的平静下来了。我先给他喝了几口水,等他彻底的平静了,我就指着自己的胳膊给他看,然后夸张的说:“我的胳膊好痛啊。”他有些紧张的看着我。我问他是不是没有想到这样,他点点头。我没有再说什么,而是他对我说:“妈妈,对不起。还疼不疼了?要不我们先去办事吧!”我又问他可以等我十分钟吗?他表示同意。

一直到了晚上,我们讲完故事,也关了灯。他又问我:“妈妈,你的胳膊还疼吗?”我知道他依旧也在想着这个问题,先告诉他胳膊已经不疼了,然后就和他开始讨论下午发生的事情。我问他当时为什么忽然就不开心了?他说:“我就是想去公园,迫不及待的想去公园!”我只是夸奖他“迫不及待”一词用的很好。然后就等他继续讲。他当时也没有话题了。我就引导他:“你当时迫不及待的想去公园,最后的结果呢?”他说:“最后还是你先办事情了!”我就告诉他,“我办事情花了不到十分钟,而你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差不多有近二十分钟,虽然脾气也发了,但是最后还是等妈妈办完事情才去,而且自己到现在还在为打到妈妈而内疚,你说值不值得?你认为发脾气能解决问题吗?还有,你觉得你能打过妈妈吗?”他想了好一会儿,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觉得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爱我,所以我才会打到你,否则,我肯定打不过你啊!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对不起!妈妈,我爱你!”而我也告诉儿子,以后尽量不会忽然改变计划了。母子尽欢!

……

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对与错”、“黑与白”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简单地解决了问题,就会有很多后续的问题出现,防不胜防。倒不如针对一件事情,从根源开始一步一步寻找探索过来,与孩子共同分析、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家庭的温暖、进步的可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自诩为权威,要做到让孩子心悦诚服,而不是口服心不服!

第三、放下姿态,真正多方面的去看待、理解孩子;找准方法,找对方法,勇于尝试、变换新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包容溺爱或者简单粗暴。

孩子的暴躁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一个孩子也都是老天赐予我们的礼物,让我们可以跟着孩子再次成长、完善自我。

而像这种炎热酷暑,不妨多为孩子准备一些消暑、凝神的汤汤水水,比如用绿豆、百合、莲子等煮水、煮粥;饮食上保持清淡,多鼓励孩子吃些蔬果,少食生冷,既调理肠胃,又辅助帮助孩子凝神静气;再比如在起床的时候以及睡觉前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给孩子听;在睡前适度为孩子进行按摩:揉揉肚子、捏捏脊等等;这些其实也都是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其天天为孩子为未来焦虑不安,不如先静下心来,总结最适合孩子和你的交流、沟通、学习、成长的各种方法,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如何面对“爱顶牛”的孩子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温顺的、有干脆的、有豪爽的,也有桀骜不驯的。桀骜不驯的孩子往往爱顶牛,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使家长或者老师伤透了脑筋。事实上,面对孩子的“顶牛”,作为大人一方是绝对强势的,在很多时候,大人的权威受到挑战,往往就会以强制性的高压态势平息事态,解决问题。不过,粗暴的处理方式,得到的只能是表面上“胜利”的果实;“爱顶牛”的孩子依然会继续“顶牛”。那么,面对“爱顶牛”的孩子,怎样做才是恰当的呢?我结合自己从教多年的经验,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尊重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作为未成年人,其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心里怎么想,就会怎么做。但是,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被尊重的需求都是一种本能。如果你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时时把“尊重”二字挂在心上,那么,再处理其他问题的时候,肯定会事半功倍。

第二,要了解孩子。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其需求也千差万别。在我们大人看来是无理的要求在孩子看来也许是天经地义的。有的孩子说话很冲,顶撞大人,其实在其内心深处,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故意那么做的。即便是故意的,如果仔细调查,我们会发现,其顶撞大人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处事要公正。如果你尊重孩子一分,那么孩子就会尊重你十分。那么当你处理问题的时候,总是一碗水端平,对事不对人,在孩子心目中就会树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权威形象。迁就绝对不是孩子需要的。我曾经有一个家长因为孩子的事儿找我,她当时说的都是自己孩子的委屈。我经过综合调查,事实和家长说的有出入。当我进行处理后告知家长的时候,该家长和她的孩子都给予我很高的评价,说“张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不是谁找就向着谁。”

第四,注重个别谈话。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处理“顶牛”问题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古人说,“人怕见面,树怕扒皮”。这里说的“人怕见面”并不是大庭广众之下的见面,而是个别见面。见了面,就有个“面子”问题。发现有顶牛倾向的孩子在课堂上违反了纪律,可以暗示他一下;暗示了还不管用,就把他找出教室,心平气和地和他谈一谈。一般来说,孩子犯了错误,他都是知道的,他只不过是控制不了自己而已。你如果在课堂上当中疾言厉色批评他,他会以为你故意给他难堪,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出现裂痕。你把他找出来说呢,他觉得你维护了他的尊严,保全了他的面子,他自然也要投桃报李。

第五,注意事项。作为大人,有教育好孩子的义务。要教育好孩子,必须有大海一般宽阔的胸怀。多原谅孩子。和孩子谈话谈心或者批评教育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进步而不是为了“惩罚”他。孩子在和你交往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感受到这一点。经过几次“冲突”,久而久之,他不但不会再和你“顶牛”,还会和你以心交心,不告诉别人的事情也会告诉你,把你当作知心人。你呢,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也会更及时地掌握孩子的动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成人及时地出谋划策,尽到我们作为师长的责任。

孩子犯错这样做效果更好,爱发火的父母必看!


“哐当”一声,也不知是什么掉到了地上,隔壁阿姨家又开始发火了:“你就不能安分一点别到处跑?房间都被你弄的跟狗窝一样,要再磕了摔了别来找我!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劝说:“阿姨您消消气,孩子哪能这么骂,对孩子心理健康有影响。”阿姨回道:“我是他亲妈,你以为我想骂他?我骂他也是关心他,也是为他好!你看看他嬉皮笑脸的,一点儿也不怕我,耳朵也跟没长一样,不吼他是不会听的。”小小的孩子站在一旁,低着头默不作声,怪可怜的。

妈妈脾气大,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孩子有时候确实太惹人炸毛了,不吼孩子几句心理憋得难受!但是“大吼教育”的结果往往并不理想,有的孩子越吼越调皮,甚至学会了跟家长对吼;有的孩子,则被家长吼得越来越胆小、自卑,做事一点自信都没有,唯唯诺诺。如果你也是个常用“大吼教育”并因此而苦恼的家长,那么你很有必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变:跟孩子小声说话!

轻声教育,自有好处

1.缓和你的怒气

愤怒之下的你,心情恼得像一堆火,而你说话的声调就像风,风越大火越旺,越是大吼大叫,心情就越糟糕;但是,如果你尝试着忍一忍怒气,压低一下自己跟孩子说话的声调,你会发现你会变得稍微冷静、理智一些,最起码不会让你更加愤怒。

2.给孩子更多信任、尊重

有心理学者说,你说话的声调高低,跟你传达给别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说,当你对孩子大吼大叫时,孩子感觉你不信任他;当你说话柔和时,孩子就能感觉到你的信任!

事实就是这么神奇,比如:当孩子手拿香蕉皮准备扔时,你一句怒吼“别扔地上!”这时候,其实你在内心是默认孩子会扔在地上的;如果你认真、轻声地说一句“宝宝,放垃圾桶里吧!”这时候你是默认孩子会放到垃圾桶里的。关键是你语气中传达的这种信任或者不信任,孩子都能感觉得到。

3.减少孩子对你的害怕、抵触

当孩子犯错时,你愤怒地大吼大叫,结果无非两种:孩子被你吓住了,满脑子的恐惧感,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只盼着你赶快结束训斥;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击你,也不考虑错在哪了,只想着如何跟你对着干。但是,当你语调平静、严肃、稍低一些跟孩子谈话时,你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孩子对你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抵触,这时候你再跟孩子讲道理、辩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

如何做到“轻声教育”

1.压低音调、降低语速

压低声调,有助于压制你的怒火;而放慢语速,则有助于你边说话边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批评显得太急、太暴躁了,但事后我们往往又很后悔,毕竟孩子还小,犯错误是正常的。其实,我们根本没那么生气,只是需要几秒钟调整一下自己而已。

2.指出错误,同时表明期望

孩子犯错的时候,想每次都忍住不去批评,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你需要做的是把你的期望传达给孩子,并提醒他犯错的后果,而不是单纯地吼孩子。

3.减少易怒、冲动情绪

当你发脾气的时候,意味着你缺少足够的技巧、耐心去处理孩子犯的错误,你只能仗着自己的气势、暴力让孩子屈服而已。而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响孩子。

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与孩子交流

当你发脾气的时候,意味着你缺少足够的技巧、耐心去处理孩子犯的错误,你只能仗着自己的气势、暴力让孩子屈服而已。而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响孩子。

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是嘴上说说就能有的,这需要健康的爱好、良好的生活规律做铺垫。一个常读书、勤运动的妈妈,内心更阳光开朗,也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良好沟通。跟孩子小声说话,降下的不止是声调,还有那颗浮躁的心。

正确面对“依恋” 给孩子爱的基础


“我的宝宝跟妈妈最亲,特别粘我。”有的妈妈甜蜜的抱怨;

“我的宝宝根本不找妈妈,却追保姆。”有的妈妈不无烦恼;

“我离开时宝宝大哭,回来后宝宝却不找我。”有的妈妈满怀不解。

妈妈们对此不知所措。殊不知,这都源于宝宝对妈妈的“ 依恋”。正确面对“依恋”,妈妈才能给宝宝安全的爱。故事:宝嘟儿和宝嘟儿妈的“恋情”

随着宝嘟儿一天天长大,宝嘟儿妈准备上班了。可是烦恼的事情也就接踵而来。宝嘟儿成了妈妈的“小膏药”。只要妈妈不在身边,再有趣的玩具都无法安慰他,一双大眼睛总是到处寻找妈妈的身影,紧张、焦虑,又哭又闹不肯吃饭。妈妈回来后他却又发脾气,推开妈妈,好像在惩罚、抱怨。宝嘟儿妈被他缠得痛苦不堪,尤其是早晨出门前,就像生离死别一样,宝嘟儿哭得“肝肠寸断”,宝嘟儿妈也急得满头大汗,到了公司还偷偷抹眼泪,几次被同事撞见,直劝说她去看心理医生。宝嘟儿妈内心也开始打鼓:孩子这么依赖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问题?真的要去看心理医生?

在心理学上,妈妈与宝宝的这这种关系被称为“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主要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指母亲)之间,是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依偎和跟随行为。母婴依恋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

认识依恋 给孩子爱的基础

依恋被儿童心理学家看作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那么,依恋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为什么宝宝对分离有不同的反应?我们为您一一解析。

依恋的形成假说

一般地,每个婴儿都会形成一种依恋,那么,依恋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关于依恋形成,存在着哪几种解释?

学派

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

依恋起源于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母亲如何与婴儿相处决定着婴儿依恋类型的性质。那种积极、温暖、宽容和充满爱心的育儿方式,会产生安全的依恋,反之则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依恋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联结。儿童的依恋就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

社会学习理论

婴儿天生就存在一种依恋某种客体的力量,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需要,母亲的拥抱和微笑具有强化的功能,因此依恋的实质就是母亲满足婴儿基本生理需要的一种替代产物。

习性学

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即婴儿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适合的客体所激起。

任何年龄的个体,不仅是婴儿,也包括成人,都具有一种发展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倾向,这与依恋所固有的生物功能密切相关。依恋是人类的印刻,就像每个人的头脑中天生就被印刻了的标记。依恋可以使婴儿和成人保持一个可接受的距离中,保护幼小的婴儿不受到环境中有害因素的伤害。

认知理论

婴儿的依恋具有某些认知能力。首先,婴儿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专门人的依恋,也不会在陌生人前感到害怕。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客体永久的能力。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奋力的焦虑依赖这种能力。

虽然依恋的形成原因存在多种解释,但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满的解释依恋的产生,都是从各自的理论体系出发对依恋做出说明。

依恋是如何发展的?

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心理学研究,依恋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称为无差别的反应期。这个阶段的宝宝看见或听见任何人都会向那个方向转过去,眼睛会骨碌碌的随着人的移动而移动,一会向这个人靠过去,对他发出微笑和咿呀语等。这个时候的宝宝并没有与妈妈发展起独特的一对一的依恋关系。因此,出门时遇到陌生的叔叔阿姨抱宝宝,宝宝的反应基本上是良性的,不会有明显的哭闹。

第二个阶段(3到6个月),称为有差别的社交期。此时宝宝对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对母亲或照顾者的反应越来越频繁,并会做出专门反应,如张开小手,或眼睛紧盯着妈妈,表现出企盼的样子。

第三阶段(7个月到2岁),宝宝与妈妈的依恋关系进入了明确期。此时宝宝对于特定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并主动探索环境。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这个“基地”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他们感到需要安全时,就又返回到妈妈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在这个阶段,宝宝不但形成了分离焦虑──离开妈妈时感到不安,而且形成了陌生焦虑──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他们以反抗、紧握、恐惧等方式对待与妈妈的分离。

年龄

阶段

主要特点

0-3个月

无差别反应期

对陌生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拒

3-6个月

有差别社交

追随母亲,表现出需要母亲

7-2岁

母婴关系明确期

对照顾者尤其偏爱,对陌生人开始抗拒与回避

一般2岁以后,宝宝开始能够较好地理解爸爸妈妈愿望、情感和观点了,他们还能够根据这些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他现在能够忍耐妈妈因为别的事情而迟迟没有注意自己,也能够忍耐同电话铃声或家务暂时吸引了妈妈的注意,还能够忍耐同妈妈的短期分离,因为他相信妈妈一定会回到自己身边。

为什么不同的宝宝对待分离有不同的反应?

儿童心理学家们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婴儿在妈妈离开的时刻显得特别的不安、害怕,而有些孩子会很快的恢复平静?如果换一种问法:“为什么一些婴儿对母亲的可亲近性和母亲能否及时回应自己的需要而缺乏信心?”则答案似乎很明显。自信源于经验,婴儿的心理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如果妈妈总能及时回应我,则我预期下次也能得到同样回应。而如果在我需要妈妈时没有回应,下次我就不知道该预期什么。

心理学家大多数的研究都采用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测验”的方式来评价婴儿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恋。这种“陌生情境测验”的基本原理就是仿照婴儿与分离的场景进行的:在一个小型研究专用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供妈妈使用、地板上有玩具供宝宝玩,妈妈和宝宝一起在房间中玩耍,整个过程被录像。在两个关键性时刻,发信号让妈妈出来,让宝宝自己在房间里呆三分钟,妈妈第一次走出来,只留下女助手和宝宝在房间里,第二次则只有宝宝自己留在房间里。

许多心理学家期望在幼儿对母亲的离开所产生的反应中,获得关键性信息。一位叫做Mary D. Ainsworth的心理学家耐心仔细地收集了近三十个婴儿的资料,令人惊讶的是,无论婴儿属于哪种类型,在妈妈离开的时间,他们都哭闹得十分厉害。婴儿之间的区别在于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反应。

依据这些不同的反应,Mary D. Ainsworth将婴儿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

依恋类型

妈妈返回时的表现

安全型

很高兴,靠近妈妈、伸手,等待妈妈拥抱。 在远处微笑或愉快的用手势打招呼。 妈妈拥抱后,平静的继续玩耍

不安全型

不安全-回避型

转过身去,不看妈妈,拒绝面对妈妈。 先靠近然后再转向一边闷闷不乐。 入迷的玩地毯上的线头或茫然拍打玩具。

不安全矛盾型

仍然嚎啕大哭。 无力接近妈妈。 推开妈妈的拥抱。 在妈妈身边哭很久,不理会妈妈,也不要求拥抱。

育儿知识: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育儿知识: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家教故事:我儿子就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他豁达的性格与我妈妈的微笑有关。记得我儿子刚出生不久,我妈把他抱起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嘴里还不停地跟小外孙说这说那。儿子乖极了,乐得手舞足蹈,也在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每每见到这种场面,我都非常感动,真想把这一老一少用微笑组成的画面永久地珍藏起来。妈妈总是对我说,孩子是懂感情的,你对他好不好,他心里会明白。 

的确,儿子长大了,跟姥姥的感情特别好。姥姥病重卧床不起很痛苦,但只要我儿子去,她立刻会露出笑脸:“悦悦来了!”老人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老人的微笑,传达给孩子的是炙热的爱。 (本故事源自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卢勤在“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的发言。)

家教分析: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 

孩子们都喜欢爱笑的人。笑,是爱的语言。你冲他微笑,这表达了你内心的感情:“我爱你!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从小在微笑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家教启示:孩子需要爱的微笑,做父母的再忙,再累,再烦,也不要忘记把爱的微笑送给孩子。

喜欢《面对急躁、暴躁、爱发火的孩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如何面对“爱顶牛”的孩子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温顺的、有干脆的、有豪爽的,也有桀骜不驯的。桀骜不驯的孩子往往爱顶牛,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使家长或者老师伤透了脑筋。事实上,面对孩子的“顶牛”,作为大人一方是绝对强势的,在很...
    2021-01-18 阅读全文
  • 如何面对爱提问的的孩子 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成人所不能及的。 上课时,四岁的航航总爱提出一些让人无法回答,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动物怎样过冬》这一活动时,我们只注重了对于孩子们平时比较多见的小动物,比...
    2020-08-25 阅读全文
  • 面对爱提问题的的孩子 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成人所不能及的。 上课时,四岁的航航总爱提出一些让人无法回答,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动物怎样过冬》这一活动时,我们只注重了对于孩子们平时比较多见的小动物,...
    2021-03-27 阅读全文
  • 如何对待孩子的急躁性格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
    2021-12-13 阅读全文
  • 用微笑面对爱告状的孩子 洋洋是个中班的孩子,性格外向,待人热情,各方面的能力发展都很不错,可唯一让老师不喜欢的是:洋洋特别爱告状。这不,游戏活动刚开始没多久,就接二连三的听到他的告状声:“老师,天天把玩具弄坏了。”“老师,雨...
    2021-01-04 阅读全文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温顺的、有干脆的、有豪爽的,也有桀骜不驯的。桀骜不驯的孩子往往爱顶牛,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使家长或者老师伤透了脑筋。事实上,面对孩子的“顶牛”,作为大人一方是绝对强势的,在很...

2021-01-18 阅读全文

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成人所不能及的。 上课时,四岁的航航总爱提出一些让人无法回答,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动物怎样过冬》这一活动时,我们只注重了对于孩子们平时比较多见的小动物,比...

2020-08-25 阅读全文

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成人所不能及的。 上课时,四岁的航航总爱提出一些让人无法回答,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动物怎样过冬》这一活动时,我们只注重了对于孩子们平时比较多见的小动物,...

2021-03-27 阅读全文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

2021-12-13 阅读全文

洋洋是个中班的孩子,性格外向,待人热情,各方面的能力发展都很不错,可唯一让老师不喜欢的是:洋洋特别爱告状。这不,游戏活动刚开始没多久,就接二连三的听到他的告状声:“老师,天天把玩具弄坏了。”“老师,雨...

2021-01-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