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宝贝的0——7岁心理营养指南,不可不知!

发布时间:2021-01-27

幼儿故事7岁。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宝贝的0——7岁心理营养指南,不可不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寻寻觅觅,直到寻找到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而这种寻找其实是不成熟、不健康的行为,需要尽早避免。怎么避免?先来看看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0-3个月:我只会哭,但要你无条件接纳我

从孩子出生起,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虽然有很多需要,但也只能等待爸爸妈妈喂他,安慰他,照顾他。他不会说话,只能用哭来表达希望被无条件地接纳的诉求。

4个月—3岁:我想要安全感,即使你们不在我的身边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从父母这里得到一点安全感,孩子就会分离一点,再得到一点安全感,就更分离一些。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有我们提供给他心理营养,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康。如果没有经历这个过程,他会以为他和妈妈、爸爸是一体的,很难变得独立。

4-5岁——肯定,赞美,认同

到了4岁-5岁的时候,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在这个阶段,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妈妈。如果父亲愿意认真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么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同时也会充满自信。

6-7岁——学习的模范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孩子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总的来说,如果在七岁之前给足孩子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有缺失,他就很可能无法长成一个独立的人,一生都处于寻找的状态,极力渴求赞美与认同,而不是积极自信的面对人生。

拓展阅读:您知道吗,这两种育儿行为不可取:

A.完全牺牲自我。

B.过于严厉地批评孩子

A.不少家长把孩子看成唯一希望,甚至放弃自己的爱好、事业。然而,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里佐教授发现,这些牺牲自我的家长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尤其是女性。这样的牺牲还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错,家长就易产生挫败感,并迁怒于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健康的心理要靠诸多因素共同支撑。

B.调查显示,约90%的美国家长承认曾对孩子有过至少一次的严厉批评。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少见。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王明特(音)研究发现,严厉指责13岁左右的青少年可能使他们的行为更放肆。建议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以教育为主,可选择适当的时机讲道理。若忍不住冲孩子发脾气了,要在事后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则。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的孩子(0到7岁指南)


心灵和身体一样,需要营养,而孩子幼小时,我们总是关注他的身体,吃得够不够多,长得够不够壮,却较少关注他们心理需要哪些营养,这篇文章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婴儿需要无条件的接纳,两岁需要安全感,4到5岁最需要肯定,6到7岁最需要榜样,总结得非常到位。

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从0岁一直到4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那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16岁了还需要听吗?那如果这个孩子在0-6岁时他这个部分没有被填满的话,他一生寻寻觅觅的时候,他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

我只会哭,但要你无条件接纳我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来作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

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

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妈妈关系是稳定的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

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也就没有我的经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3岁前的记忆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

可怕的两岁该怎办?

而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我们养孩子的一个头痛的时期: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独立,他又与母亲是一体的。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妈妈什么时候围绕你你都要反应,然后你真要去帮助他,他又不同意。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会有这个缺失呢。一个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岁,5岁,6岁,7岁或者10几岁的时候,孩子还会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会抱着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门。因为他不能分离。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

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

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试验他的成长。。等到他跑回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来,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们心情很好时,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等到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就跟他说,不成不成,你去找XXX。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乱。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妈妈最大的功能是给孩子安全感

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绪的稳定,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处于焦虑,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这害怕那,还会情绪失控。不能让孩子心安。

妈妈没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妈妈要保持心平气和。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

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4-5岁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

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zan美,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zan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要请爸爸这样来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bang!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zan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7岁的孩子需要学习的模范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

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而如果父母不当这个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选其他的话,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有心理缺失。

家长不可不看的十条家教戒律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

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年-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10.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

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时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不可不看的家庭教育十戒


①不要瞧不起孩子有时节们了许会对孩子说:"我怎么这样笨啊!"或者"您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②不要恐吓孩子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她的自我观念。假如爸妈说:"您下次再这样,就要您好看!"或者说"您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您1顿。"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她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爸妈出现1种恐惧心理。

③不要贿赂孩子有些爸妈许诺孩子,假如读书成绩好,就给买神马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方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她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④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如今您要答应我,您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1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认为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您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晓得,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1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她许诺反而会使她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⑤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爸妈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您不能照料自己。"很多爸妈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大家应当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⑥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认为爸妈认为她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⑦不要强迫孩子立刻盲目地服从她人假如您硬要孩子丢开她正做着的事,听您的话做别的事,她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爸妈应事先提醒孩子,等1会儿要她做神马,假设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您该进来吃饭了!"同时,她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如今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刻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⑧不要纵容孩子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年~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她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⑨不要用不1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有些爸妈凭自己的喜怒任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她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您用1套1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您用1套1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导她。

⑩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假如您期待1个两岁的孩子同5岁的孩子1样循规蹈矩,只会使她自觉无能。因为您期望于她的,是她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时她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十戒”家长们不可不看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长们应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下面就列举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为保证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家长们不可不看呦!

1、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2、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成-年-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3、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4、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5、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6、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7、不要定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8、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9、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

10、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如何正确教育0-7岁的孩子


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从0岁一直到4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那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16岁了还需要听吗?那如果这个孩子在0-6岁时他这个部分没有被填满的话,他一生寻寻觅觅的时候,他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

我只会哭,但要你无条件接纳我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inlife。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来作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

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

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妈妈关系是稳定的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

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也就没有我的经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3岁前的记忆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

可怕的两岁该怎办?

而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我们养孩子的一个头痛的时期: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独立,他又与母亲是一体的。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妈妈什么时候围绕你你都要反应,然后你真要去帮助他,他又不同意。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会有这个缺失呢。一个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岁,5岁,6岁,7岁或者10几岁的时候,孩子还会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会抱着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门。因为他不能分离。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

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

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试验他的成长。。等到他跑回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来,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们心情很好时,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等到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就跟他说,不成不成,你去找XXX。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乱。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妈妈最大的功能是给孩子安全感

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绪的稳定,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处于焦虑,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这害怕那,还会情绪失控。不能让孩子心安。

妈妈没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妈妈要保持心平气和。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

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4-5岁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

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要请爸爸这样来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bang!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zan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7岁的孩子需要学习的模范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

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而如果父母不当这个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选其他的话,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有心理缺失。

0~1岁的小宝宝的心理活动


孩子从出生到1岁这段时间,不会讲话,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愿望。父母只有掌握了宝宝这段时间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0~1岁宝宝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小阶段:

从出生到3个月的婴儿,以睡眠为主。眼睛能够随着呈现在他面前的物体移动,能注视人的面孔微笑;能够追随声音转头;能够抓握接触到的东西。这时如果把周围的环境布置得丰富一些,让孩子经常接受各种视觉和听觉刺激并受到亲人的爱抚和照顾,就会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成熟、心理的发展。

3~6个月的婴儿,视、听能力比前一段有进步,开始能有目的地伸手抓面前的东西和较长时间地玩胸前的玩具,并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这时婴儿是靠眼、耳、手、口等感觉器官认识事物。此时,父母多逗引孩子玩,经常抱孩子到室外散步,多与?quot;说话“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6~9个月的婴儿,能用眼睛长时间地注视某一件物品;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会两手交替拿东西或用双手拿东西,在双手臂的支撑下,能挺起身子;爱扔东西玩,会用玩具相互撞击;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如”拍手“、”再见“、”谢谢“等,并且能照着去做。这一阶段,家长应多帮助宝宝练习站、坐、转等动作;给孩子一些中等大小的软球、彩色积木、布制小动物和小摇铃等玩具,和他一起玩,并用正确的语言告诉他玩具的名称。

9~12个月的婴儿,能够在东西不见了时用眼睛去寻找;能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比如鸭子小车的”嘎嘎“声等;学会叫爸爸、妈妈;能自己拿着奶瓶或杯子喝水;能拉着大人的手或扶着家具行走,由于宝宝自身能力的发展,使他对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什么都想看看、摸摸或把东西放人口里尝尝。这一阶段您可以用双手扶着宝宝教他学走路,经常与宝宝在一起做各种游戏,教宝宝说简单的话,以及尽量满足宝宝急于想探索世界的要求。

婴儿出生后的一年,是他一生的开始阶段,只有当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爱抚和热情的关怀,孩子才会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0-3岁宝贝性教育的3个重要时期


1、口欲期

宝贝一出生就有吸吮的需要,因为吸吮,他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因为吸吮,他才感觉到贴近妈咪时的那种安全感与舒适感。在3-6个月期间,宝贝进入口欲期,这种吸吮的需要就变得尤为突出。这个年龄段的宝贝小手够到什么都会往嘴里塞,还喜欢吸吮手指,喜欢吹泡泡等等,这种现象一般会延续到1岁左右。提倡母乳喂养不仅让宝贝获得必要的营养,同时也能带给宝贝极大的快感。宝贝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实际上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要满足宝贝在口欲期的特殊需要,妈咪最好母乳喂养,到宝贝1岁左右断乳,过早或过迟断乳都可能对宝贝的心理发育带来不利影响。断奶过早导致宝贝口欲不足,可能是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断奶过迟则使宝贝的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的心理根源;而突然中断哺乳,宝贝的口欲被无情地剥夺,就可能导致宝贝将来习惯性咬人、咬坏东西与口头攻击或习惯性秽语等。

尽量母乳喂养,让宝贝使用安抚奶嘴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比较稳妥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不少西方国家1岁左右的孩子几乎人嘴一个安抚奶嘴的原因。

2、肛欲期

1-2岁宝贝处在肛欲期,宝贝可以从排便与控制大便潴留中获得快感,也就是所谓的肛欲满足。这个年龄段的宝贝可能会对自己排出的粪便很感兴趣,所以大小便之后他们常常会用手去玩弄大小便。如果这个时期宝贝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后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皆可退行并固着于肛欲期,以恋粪癖、灌肠癖等等表现出来。

这个时期是训练宝贝如厕的大好时期,但是一定要耐心地、愉快地训练他们,如果态度粗鲁急躁,或者言谈举止之间显示出对性器官鄙视情绪,都会让宝贝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形成畸形的性压抑的心理。

3、性蕾期

2-4岁,宝贝进入性蕾期。不少宝贝在2岁左右开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这是他们的一种性游戏。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千万不要苛责宝贝。不给宝贝穿开裆裤,给宝贝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可以防止他发生这种行为。

孩子也需要心理营养


“补钙、补脑……千万不能让孩子缺了营养”,当许多家庭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生理营养上时,心理营养的缺乏日渐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儿童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是儿童心理专家在日前召开的营养与健康论坛上介绍的。专家呼吁,在为孩子身体着想的时候,别忘了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其实,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是他生活环境一点点浇灌而成的。在婴幼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任何人。如果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的心情、父母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的输赢,那么,孩子便会感到这个世界完全无法预料,当然也就没有安全感。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或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很多成年人的精神障碍都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致那里找到解释。

专家指出,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只能承受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不能容忍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一些家长心目中,孩子学习是理所当然的,看到孩子的好成绩就眉开眼笑。孩子的学习一旦出现问题,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批评、训斥,甚至是辱骂,时间一久,就出现了孩子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0-7岁幼儿右脑开发的16则亲子游戏


父母应该知道,宝宝的右脑潜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而0~7岁正是开发宝宝右脑的黄金时期。如果我们及时地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及灵活多样的游戏活动来促进宝宝右脑的发育,那您的宝宝将会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下面介绍促进0~7岁宝宝右脑开发的16则亲子游戏

0~3岁的宝宝:右脑开发启蒙期

游戏一:踢踢腿,伸伸腰

玩法:放舒缓的古典音乐,爸爸妈妈帮助宝宝做身体的动觉训练:头颈运动(前、后、左、右),手臂操(前、后、左、右、伸及绕环),腿部运动(取坐位双脚做内收、外展、屈、伸、绕环)等练习。爸爸妈妈边为宝宝做操,边看着宝宝的眼睛,念口令: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0~1岁的宝宝。身体左侧部位的活动由右脑指挥,右侧部位的活动由左脑指挥。所以,爸爸妈妈经常帮助宝宝做运动,不仅能提高宝宝身体机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培养了宝宝空间的概念,促进右脑的发育。

游戏二:跳跳舞

玩法:在古典音乐的背景中,爸爸妈妈带领宝宝根据音乐节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动作。这个游戏适合任何年龄的宝宝,对于还不会走路的宝宝,妈妈可以抱着宝宝做跳舞的动作,或跟着节奏舞动他的手脚。当听到某一乐器发出的声音时,2岁以上的宝宝可以尝试模仿弹奏该乐器的动作。如:听小提琴曲时模仿拉琴的样子,听到钢琴曲时,左、右手模仿按琴键的姿势。也可以让宝宝跟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发挥,翩翩起舞。

提示:古典音乐对宝宝右脑开发有很大作用,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宝宝能做出许多优美和谐的动作,起到了促进右脑思维及活跃右脑功能的作用。

游戏三:像什么

玩法:让宝宝面对一面没有过多视觉刺激的墙。爸爸妈妈手里拿着图画卡片或积木等,从宝宝的左耳后方进入他的左眼视野。问宝宝:“你看这个像什么呀?”让他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来回答问题。注意:一定不要问“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得到单一答案,禁锢了孩子的想象。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1岁半至3岁的宝宝玩。想象力训练可以给右脑细胞更多的刺激。只要您的宝宝不厌烦,就可以经常和他玩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如:在晴朗的天气里,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躺在草地上观察天上的云朵,启发他将不同形状的云朵看成动物、仙女、天使等。千万不要小看宝宝充满好奇的探究活动,或是傻气十足“胡思乱想”,因为这些正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

游戏四:找朋友

玩法:摊开几张字母卡片,让宝宝将两张相同的字母卡配对。如果宝宝把外形相近的两个不同的字母混淆,爸爸妈妈可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形象地指出它们的区别。如:在解释字母B时可将其描绘成宝宝的一只耳朵,而把字母P解释为爷爷的一根手杖。

提示:这个配对游戏适合1岁半左右的宝宝。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逐渐将配对游戏发展为“归类游戏”。如:请2岁左右的宝宝将不同姿势的同一种动物的图片配成一对;请2岁半的宝宝将图片或实物中的水果、饼干等分类。

游戏五:扔纸球

玩法:拿一个篮子,菜篮或洗衣篮都可以,然后拿一些报纸,把报纸裹成一团,做成一个一个纸球,妈妈、爸爸和宝宝轮流扔纸球,每人扔10个,看谁扔进篮子里的球最多。

提示:这个运动游戏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玩,需要宝宝控制自己小手的动作,对空间距离做出判断,这些都有利于宝宝的右脑开发。

游戏六:神奇的纸盒

玩法:把家里使用过的纸巾盒留下,往里面放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让宝宝摸一摸,请他在拿出来之前说出名称,或者给他指令,请他按指令拿出东西来。对大一点的宝宝,您可以给他否定的指令。如:“请你把不可以吃的东西拿出来”“请你把不是圆的东西拿出来”等等。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奖励的方法。比如:拿对了糖果,就把糖果奖励给宝宝吃,拿错了,糖果就归妈妈吃等。

提示:这个训练感官的游戏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这是一则通过触觉和视觉来进行判断的游戏,可以促进右脑的发展。

游戏七:猜一猜我是谁?

玩法:爸爸或妈妈在被窝里发出不同的动物的叫声,比如狼叫声、狗叫声、狮子的叫声等,让宝宝猜猜藏在被窝里的是什么动物。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玩。这是一则用听觉进行判断的游戏,也可以刺激宝宝的右脑功能。

游戏八:石头、剪子、布

玩法:玩具若干,和宝宝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全过程都用左手完成。谁赢得多,玩具就归谁。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至3岁的宝宝玩。多用左手可开发右脑,这是因为左手的动作是由右脑控制的。因此可让宝宝多用左手来画画、抓玩具、搭积木、串木珠……

3~7岁的宝宝:右脑开发黄金期

游戏一:我和皮球做朋友

玩法一:妈妈双脚分开当球门,爸爸、宝宝轮流左脚来射门,比一比谁的命中率高。

玩法二:爸爸、妈妈和宝宝轮流左右手拍球。可以提出不同的指令,如:“把球拍得最高”或“把球拍得最低”。

玩法三:将球用绳子固定在比宝宝高出10~20厘米处,请宝宝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积累到一定的数字奖励一张贴纸。

玩法四:宝宝按照指令左右脚配合拨动地上的球,或往前或往左、右走,最后把球送回指定的“家”。

玩法五:地上摆好4~8个绒毛玩具,爸爸、妈妈和宝宝比赛,左手对准目标滚动小球,玩具倒下的最多为胜。

提示:这种球类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在四肢运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

游戏二: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编成歌曲,和宝宝边唱边玩。比如,刷牙、洗脸、吃饭,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和我们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编在一起来唱: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能发展宝宝的节奏感和创造能力。

游戏三:会滚动的箱子

玩法:把家里买回来的电视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纸皮包装箱留下,让宝宝钻进去缩紧身体,然后滚动纸皮箱子,宝宝会乐不可支。为了避免伤着宝宝,爸爸妈妈最好在每次滚动箱子之前大声问他:“准备好了吗?”确定他做好了准备才开始,滚动的幅度也可以根据宝宝的适应情况而调整。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可以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感,也能发展宝宝的右脑功能。

游戏四: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玩法:给宝宝看一张图片,上面有动物、食物、用品等。让宝贝指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用品。然后再换另一张,上面比第一张有增有减,让宝贝说说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提示:左脑的记忆为“背记能力”,遗忘率很大,而右脑的记忆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它包含有形状认识力和类型识别力。3岁以上的宝宝已经有了形象记忆和类型识别的基础,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进行记忆训练游戏。

游戏五: 猜一猜,找一找

玩法:爸爸妈妈准备几幅虚线图,让宝宝猜一猜是什么,然后再做连线练习,看看猜得对不对;也可以让宝贝找一找隐藏起来的图形,如:蝴蝶隐藏在蝴蝶花中,让他找找,画面上有几只小蝴蝶,几朵蝴蝶花;或把一张复杂的图片给宝贝看,里面有人物、动物和色彩的变化,先让他看整体,再把局部给他看,让他说说这是整体的哪一部分。

提示:这种借助图式思考的游戏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玩。在大脑的认识功能中,先着眼局部后顾及整体是左脑功能,而先认识整体再类推局部是右脑功能。图式思考游戏可使左右脑功能更加协调地沟通。

游戏六:苹果树

玩法:从年历上找出有一棵树的图画,让宝宝剪一些苹果贴在树上,注意:剪和贴都由宝宝自己来做,不要要求宝宝剪得像或贴得漂亮,只要他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创作,父母就要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玩,能发展宝宝的动手能力和左右手的协调能力。

游戏七:美丽的手镯

玩法:把用过的信封留下,横剪成一个一个环,然后和宝宝一起在环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把它套在手腕上当手镯。妈妈先做一个以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放手让他自己来做,以鼓励为主,不要计较宝宝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玩,是多种感官配合的活动,既有手的动作,又有颜色的感觉、图案的设计等等,对发展宝宝的右脑很有帮助。

游戏八:左右不一样

玩法一: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时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时屈无名指,动作可由慢到快。

玩法二:指“五官”,拉着宝宝的一只手,掌心向上,让他的另一只手的食指放在鼻尖、嘴、眼睛、耳朵上,鼓励宝宝随家长拍打手心及喊出的口令而变动位置。

玩法三:摩脚敲膝,左手心向下摸左大腿,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喊口令“开始”时,左手前后搓左腿,右拳上下敲右腿。一搓一敲,等双手习惯时再下口令“换”,左右手可交替进行。

提示:这种不对称动作的游戏适合5岁以上的宝宝玩。宝宝在按指令做不对称动作的时候,左右大脑会不断地受刺激,使脑细胞扩大功能范围,以增强脑的发育。

温馨小贴士:

游戏刺激游戏是自由、轻松、愉快的活动,宝宝特别喜欢。只有在游戏中宝宝才能主动地、自觉地接受教育,所以爸爸妈妈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采用各类游戏的形式对宝宝进行开发右脑的训练。

综合刺激视觉、听觉和语言的 “综合刺激”特别有助于开发宝宝的右脑。爸爸妈妈可以在1小时内接连不断地给宝宝看恐龙、鲜花等图案,其间穿插儿歌、外语、故事等语言刺激。因为宝宝难以对长时间的相同刺激保持兴趣,所以“综合刺激”可以分成若干小单元,如每次3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

新鲜刺激在平时的生活中,尽量不要让宝宝老走同一条路、老看同一本书、老跟同一个小伙伴玩。送宝宝上幼儿园时不妨故意改变路线,为宝宝选择的书本不妨种类多些,努力创造条件让宝宝有机会结交各种性格和爱好的小朋友,因为新鲜的经历对激活右脑功能好处多多。

绘画刺激绘画是开发右脑的最好方式之一,绘画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训练,它包括了许多项内容:如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绘画也是提高宝贝观察能力的好方法。在绘画过程中,右脑对曲线的感受更明显,可以和宝贝多做这方面的游戏。曲线拓描和联想,是比较有趣和容易实行的绘画方式。。

家园共育《宝贝的0——7岁心理营养指南,不可不知!》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7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的孩子(0到7岁指南) 心灵和身体一样,需要营养,而孩子幼小时,我们总是关注他的身体,吃得够不够多,长得够不够壮,却较少关注他们心理需要哪些营养,这篇文章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婴儿需要无条件的接...
    2021-11-20 阅读全文
  • 与孩子智力有关的9件事,不可不知! 音乐课能使人变得更聪明 音乐训练能够帮助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无论年长还是年幼。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发现,音乐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老年人同样能从音乐训练中获...
    2021-04-28 阅读全文
  • 家长不可不看的十条家教戒律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 ...
    2021-03-17 阅读全文
  • 不可不看的家庭教育十戒 ①不要瞧不起孩子有时节们了许会对孩子说:"我怎么这样笨啊!"或者"您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②不要恐吓孩子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2021-01-29 阅读全文
  •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十戒”家长们不可不看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长们应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下面就列举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为保证孩子能在健康的...
    2020-07-08 阅读全文

心灵和身体一样,需要营养,而孩子幼小时,我们总是关注他的身体,吃得够不够多,长得够不够壮,却较少关注他们心理需要哪些营养,这篇文章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婴儿需要无条件的接...

2021-11-20 阅读全文

音乐课能使人变得更聪明 音乐训练能够帮助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无论年长还是年幼。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发现,音乐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老年人同样能从音乐训练中获...

2021-04-28 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 ...

2021-03-17 阅读全文

①不要瞧不起孩子有时节们了许会对孩子说:"我怎么这样笨啊!"或者"您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②不要恐吓孩子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2021-01-29 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长们应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下面就列举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为保证孩子能在健康的...

2020-07-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