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在用大人的思想限制孩子吗?

发布时间:2021-01-25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最近在家长课堂上和一位妈妈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她关于自己孩子琦琦的教育有一些小烦恼。琦琦是个七岁的小男孩,活泼好动,总是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兴趣。前几天琦琦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外面吃饭,看到邻桌有一道菜式很新鲜,想要去看看。妈妈觉得孩子这样特别没礼貌,而且显得没有见过世面,很丢面子,便立刻制止了琦琦。但是孩子旺盛的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还时不时地瞟向那边,甚至想趁去洗手间的机会溜过去看看。爸爸发现后强行把他抱回来,严厉地呵斥了他。结果这两天琦琦一直表现得很顺从,但没精打采的,也不大像以前那样主动和人打招呼聊天了。妈妈觉得非常苦恼,类似的情况不是第一次了,孩子看起来是越来越乖了,可这对孩子的发展会不会有影响?这样的教育和限制到底应不应该?

一、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许多家长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孩子的想法,可孩子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孩子的性格、思维、能力等方面虽然或多或少受到家庭的影响,但并不可能和家长完全一致。只简单地从大人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内心,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和不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感觉到家长和自己的隔阂,很容易感到委屈和困惑,情感受到伤害。就像琦琦的爸爸妈妈自己觉得去看别人餐桌上的菜这件事很不合适,感到丢脸、不好意思,便拒绝和阻止了琦琦的要求,但并未从琦琦的角度考虑过。对琦琦来说,那道菜很新奇很有趣,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发生类似的情况并不奇怪。爸爸妈妈在发现琦琦的反应后,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感受制止他,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邻桌请求是否可以看看,根据对方的回应来决定,既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又不失礼貌。[小学作文网 wWw.ZWB5.cOM]

二、过度干涉限制孩子能力发展

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还不完全,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和潜能,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度参与和干涉,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扼杀孩子本有的天性。例如上述琦琦发生的这件事,如果父母处理得当,不但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锻炼了孩子的言语沟通和社交能力。但琦琦父母当时的反应,伤害了琦琦对外界的兴趣,让他感到挫败、失落和委屈,若不及时处理好他的情绪,会造成他的心理淤积,甚至影响到今后的能力发展。另外,有的家长虽然不刻意干涉孩子的行为或拒绝孩子的要求,却对孩子过度保护、宠溺和代替,造成孩子强烈的依赖性,使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展不足,进而影响到其它能力的成长。

家长都对孩子的成长充满关注,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注意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来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不作过多干涉,才能让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不再充满隔阂,让孩子的能力在自由、理解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当你不用大人的思想限制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能做好。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不要用我们的“有限”限制孩子的“无限”(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

其实孩子从2~3岁开始,想象力就已开始萌发了。伴随着成长,孩子可能有时候会说出天马行空之语,如之前有一个小女孩说:"老师你的头上有好多蚂蚁。"令人揪心的是,当时孩子妈妈并没有去关注孩子的想象,反而把孩子揪过来教导说,"那是头发,怎么能说是蚂蚁"云云。调查经常说,我国孩子计算能力如何如何好,反过来想象力如何如何弱,不论教育制度,那我们能为孩子做到什么?

想象力来源于生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离不开生活中的大量的感觉(看、听、触摸、嗅闻、尝味道等)、新事物的接触以及自身的尝试。经常看到外国的宝宝们吃饭吃了一身,画画毫无章法等等,但恰恰这些自身的尝试、经历为想象力沉淀了内容。

在生活中如何引导启发想象力:

1、积累生活中常见的想象材料

说到书本,每天看的书,能浮现在脑海里--表象级别的想象。

说到牛顿,不仅能想到一个看书的人,还有天上掉下来的苹果--联想级别的想象。

但如果没见过书本、不知道牛顿,甚至是没见过苹果的孩子怎么联想、如何想象?

让孩子多接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常见事物。

2、接触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新鲜事物

异域文化的建筑、习惯,虽然生活中不常见,但是对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很重要。

让孩子知道世界的广阔、文化的多样,或许他、她讲不出来,但思视野开阔了,想象力才不容易被拘束。

3、利用提问对孩子的想象加以引导

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凭空而去。当孩子画出一个奇怪的图形、说出奇怪的一句话的时候,一定要问问--为什么。

为什么这么画?为什么这么说?

针对这些问题,孩子就要思考、讲述,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表达能力,一方面加强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或许孩子下次画的就更像,或者更带有奇怪方面的特点(笑)。

4、不随意给孩子的想象力下定义

或许孩子的想象不着边际,不符合我们口中的"常识、知识"。

最有特点的就是经典的问题:《雪化了以后是__》?

这个问题有答案么?如果是水,那是物理知识;如果是小草,那是冬天雪下的草地;如果是春天,那是时间的跨度;如果是生命,那是对生命抽象的感悟。想象都是如此,没有切实的对错,因此不要用我们"有限"的知识限制了孩子"无限"的想象。

思维馆数学思维课程设计师,小学奥数尖子生,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数学实验班佼佼者,北科大学数学系资深“数学达人”。

称赞孩子时你有想过吗


快3岁的小刚,智力发展得不错,能用积木砌出他所见过的汽车。父母对孩子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感到很满意,于是备加称赞,还常让他在别人的面前“表演”,这样,他赢得的称赞就更多了。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小刚照例地进行“表演”。可是,同来的一位和小刚年纪相仿的小客人,在同小刚一起用积木建“高楼”时,小刚却怎么也不如小客人建得那么高。这时,小刚竟一手把小客人建的“高楼”推倒了,并抢过积木,到一旁“造”起他的汽车来。

客人走了,父母问小刚为什么这样做。使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小刚竟委屈得泣不成声……显然,这时候孩子的心灵,已被妒忌心占据了。由于平时过多的称赞,使孩子滋长了一种自以为是的思想,觉得自己真有什么都比别人强的本领,以至于使他不能容忍别的孩子在这方面比自己强。

可见,孩子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称赞的,但这种称赞不应该是廉价的、言过其实的,而应该是适度的、恰如其分的。尤其重要的是,在称赞的同时,做家长的要善于诱发孩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兴趣,向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新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儿子撇撇嘴说:“不理就不理,反正你也不喜欢跟我讲话!”说着竟流下委屈的泪水。

我惊愕了:“我什么时候不喜欢跟你说话了!”我的职业就是说话,决不至于吝啬和儿子交谈。

“走路的时候,你一老跟爸爸讲话,很少陪我说话。”说到这里,泪水更奔流得厉害了。

一种愧疚汹涌而来,儿子说的是事实。有时儿子走累了,落在后面玩着画片或者吃着零食。我们意识到儿子丢了很远的时候,才会停下来催促他快点。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任何解释都是狡辩。我巴巴地望着儿子,乞求他的原谅,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不肯原谅我。

老公打圆场说:“那时本来是爸爸妈妈有事,你又走得慢些,况且妈妈给你讲那么多故事,又没有给爸爸讲过,我还不是不吃醋。”

可这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丝毫不能减轻儿子的委屈,孩子还不懂得换位思考。

老公又说:“也许是你太矮了,爸爸妈妈的耳朵离得近些,说话方便些。东烨,你有话可以跟我们讲,我们会听啊”狡辩里有黔驴技穷的无可奈何。

儿子依然执拗地说我不喜欢跟他说话。跟盛怒和悲伤的孩子讲理是白费力气的。我挪过身子,搂着他的肩膀,差不多是讨好地说:“你什么时候觉得妈妈不喜欢跟你讲话的?”

“很久了……”哭,大声。

我原以为,儿子是可以自得其乐的。原来还有着这样深沉的委屈,这真是我不可原谅的错误!

“我们今晚就去散步,爸爸妈妈都和你说话,我们三个手牵手好不好?”

“我不去,你们下次就不记得了。”

“我们都记着,好不好?”

“不好,现在记得,明年你又不记得了!”儿子说得那样肯定,使我的难受又加了一层。

大人以为孩子是不可理喻的,而孩子却以为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不知道我哪里给他留下这样的印象,尽管我还算讲信用,但是百密也难免一疏,答应了却做不到的时候一定也不会少吧。

有时候,会觉得对孩子讲信用是一柄双刃剑:不守,伤了孩子,蒙受欺骗的感觉多了,孩子会渐渐远离父母并且关上沟通的门;坚守,累了自己,追求每个承诺的兑现,意味着时间金钱还有心灵能量源源不断的输出。作为老师,我得以了解孩子的心声;作为母亲,我更能体会父母的无奈。这个命题,很重要,但谁也没有把握求证出通行的法则。

后来,我用零食来行贿,儿子才好不容易从悲伤中回过神来。

今天晚上这件事,在一般大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通过这种认为,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大人的不了解孩子。

送儿子上学时,我常常会望着他的背影注目许久再缓缓离去。我看到,他和许多其他孩子一样,慢慢地走向学校,走向他将要呆上一整天的地方,走向他将要面对竞争和挑战的地方;我希望,他的老师会像我们一样关心他的心情包容他偶尔的小脾气,他的同学能够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爱接受他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但是,我知道,儿子虽然是家里耀眼的太阳,是众星捧着的月亮,但是,在集体里,在社会里,他可能连小行星都算不上一颗!

世间所有的爱,恋人、朋友、甚至师生,都是以接近为目的的,只有亲子之爱,指向远离。纵使不放心,也要放手!纵使不甘甜,也要甘愿。成功的父母之爱,要给孩子远行的力量!

而那时,我们将更不了解我们的孩子——那个脱胎于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小小人儿!

你真的对孩子用心了吗?


在我接待的家长咨询中,经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让我那么费劲,怎么办呢?”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会反问一句“又不是去干体力活,你费那么大的劲干什么?”我的反问让很多家长无语。可以说大凡是说孩子费劲的父母,大都是不懂得用心对待孩子的父母。其实,每一个好孩子的背后,都会有父母做出的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向不一样罢了。智慧的父母,知道用心而不是用劲。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孩子用心呢?1、用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有很多父母因为听不到孩子的真心话而烦恼。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不愿与父母说话的。孩子刚刚咿呀学语,就会不停地与爸爸妈妈说个不停。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和父母的话却越来越少,有时候甚至父母问,孩子也不愿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你是怎样听孩子说话的?当孩子向你诉说的时候,无论他说的是你想了解的,还是不想了解的;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意思的还是没有意思的.....你都要用心地去听,集中精力去听,在孩子诉说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说完。

只有用心的、耐心的倾听,你才能明白孩子想对你说什么。你对孩子的倾听越多,就对孩子的了解越多,与孩子的沟通越顺畅。同时,在你倾听孩子的时候,他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2、用心地向孩子提问很多家长都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情况,可总打不开孩子的嘴,孩子要么应付一下,要么根本不回答。怎么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嘴呢?家长要学会开放式提问,具体地提问,你提的问题越具体,孩子越容易回答,如:老师今天表扬哪个小朋友了?今天老师批评哪个小朋友了?吃饭时你和谁坐在一起?有谁挑食不好好吃饭等等。这样的问题孩子容易回答,看似你在问别人,实际上在孩子回答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情况和评判带了进去。在孩子回答你的提问时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答案,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要着急打断他的叙述。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身体语言,了解孩子的内心想要表达的意思。3、用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孩子会向父母提出的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使很多父母感到头疼,不知道如何回答。不少父母对孩子的发问常常是敷衍了事,甚至还会嘲笑孩子的幼稚。长此以往,等孩子长大后,他也不愿意回答问题,更不愿意提出问题,甚至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而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父母往往把矛头指向孩子,认为是孩子不大方、不自信,却不知道罪魁祸首原来是自己。就是你对孩子提问的敷衍和嘲笑,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在摇篮里。父母应用心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管孩子的问题显得多么幼稚。比如“老天爷是在天上上班吗?”妈妈可以很认真地回答说:“是啊,现在老天爷要下班了,月亮姐姐要来接班了!”如果父母能用心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为什么”,而且认真回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喜欢提问和钻研问题。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做到用心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是有两个生命的,一个是你每天都可以看到的有形的物质生命,一个是你看不见的无形的精神生命。这个有形的身体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精心养育和照顾,而无形的精神生命需要父母的用心理解和呵护。只有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发展,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相关推荐

  • 不要用我们的“有限”限制孩子的“无限”(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 其实孩子从2~3岁开始,想象力就已开始萌发了。伴随着成长,孩子可能有时候会说出天马行空之语,如之前有一个小女孩说:"老师你的头上有...
    2021-02-12 阅读全文
  • 你还在用“你很棒”表扬孩子吗?OUT了~ 在我的督导课上,我要求学生不要用「评价」的方式讲话。我发现这不太容易,他们一开口忍不住还是评价。怎样是评价,怎样是不评价,他们并不清楚。 一些人误以为不评价的意思就是不批评。他们选择赞美的语言:「我...
    2020-01-09 阅读全文
  • 你家孩子懂得控制情绪吗? 导读:关注自我你应该注重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比如经常反思自己是否焦虑,是否抑郁,并寻找解决的办法,让自己时刻轻松愉快。 控制情绪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关注自我、放松心态、学会享受和懂得表达。 关注自我...
    2021-09-10 阅读全文
  • 称赞孩子时你有想过吗 快3岁的小刚,智力发展得不错,能用积木砌出他所见过的汽车。父母对孩子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感到很满意,于是备加称赞,还常让他在别人的面前“表演”,这样,他赢得的称赞就更多了。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小刚...
    2022-03-24 阅读全文
  •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2020-11-23 阅读全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 其实孩子从2~3岁开始,想象力就已开始萌发了。伴随着成长,孩子可能有时候会说出天马行空之语,如之前有一个小女孩说:"老师你的头上有...

2021-02-12 阅读全文

在我的督导课上,我要求学生不要用「评价」的方式讲话。我发现这不太容易,他们一开口忍不住还是评价。怎样是评价,怎样是不评价,他们并不清楚。 一些人误以为不评价的意思就是不批评。他们选择赞美的语言:「我...

2020-01-09 阅读全文

导读:关注自我你应该注重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比如经常反思自己是否焦虑,是否抑郁,并寻找解决的办法,让自己时刻轻松愉快。 控制情绪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关注自我、放松心态、学会享受和懂得表达。 关注自我...

2021-09-10 阅读全文

快3岁的小刚,智力发展得不错,能用积木砌出他所见过的汽车。父母对孩子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感到很满意,于是备加称赞,还常让他在别人的面前“表演”,这样,他赢得的称赞就更多了。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小刚...

2022-03-24 阅读全文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2020-11-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