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你,不要跟孩子开这种玩笑!分分钟毁了他
发布时间:2021-01-12 幼儿3分钟故事 幼儿园5分钟说课稿 三分钟幼儿故事总有些大人喜欢拿孩子开玩笑,“有了弟弟妹妹,爸妈就不喜欢你了!”、“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以此取乐。把孩子逗哭了,还说孩子小心眼开不起玩笑。这些大人们眼中无伤大雅的玩笑,对孩子来说一点都不好笑,孩子分不清大人说的是真话还是玩笑,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阴影。童言无忌,我们对孩子说话却不能肆无忌惮,千万不要再跟孩子开这些玩笑了!1你是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十个父母里,有八个在跟孩子解释他是从哪来的时,都说是垃圾桶里捡来的。现在听来无所谓,却着实是小时候的心理阴影。有个小男孩昊昊,常常被人说“你不是爸爸妈妈亲身的,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你看姐姐和爸妈多像,皮肤都是白白的,只有你黑黑的。”昊昊信了,他时常感到不安、不自信。在家小心翼翼,生怕惹父母不高兴,会抛弃他这个捡来的孩子。孩子的小心思,光想就觉得心酸。后来,妈妈说过很多次,是亲生的,他一直将信将疑,直到翻出爷爷年轻时的旧照,跟自己这么像,才相信自己是妈妈亲生的。孩子之所以相信自己不是亲生的,是出于对大人的信任。而大人却因为好玩毁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安全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毁了孩子的安全感却只需要一句话:“你是捡来的。”
2
有了弟弟妹妹,爸妈就不喜欢你了做父母的不可能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一句“爸妈不喜欢你了”、“爸妈不要你了”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孩子做错事,难免会挨父母的骂,这时听多了“爸妈不喜欢你”的孩子就会想,爸妈果然有了弟弟妹妹不爱我了,不仅很受伤害,还会把恨意转向弟弟妹妹。曾经有新闻报道过,一个刚生完二胎没多久的妈妈,因为要上厕所拜托自己七岁大的女儿照顾刚出生的小弟弟。可没多久就听到女儿的惊叫和窗外的“轰声”,女儿把小儿子从8楼扔了下去。原因是邻居大妈好玩,跟女儿说“你妈生了弟弟,就不要你了!”爸妈们总是碍于面子,不好跟熊亲戚、邻居翻脸相向,而邻居大妈一句话就毁了一个家庭,后果却要那个家庭承担。孩子心理还不成熟,这样开玩笑带给孩子的只有困惑、压抑、痛苦和沮丧,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
3下次(等有时间)爸妈就带你去很多家长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就爱给孩子开空头支票。“你要是考了100分我就给你买想要的玩具”、“等我有空了就带你去玩”。孩子很努力的想要达到父母的要求,当孩子拿着100分的试卷去兑换想要的玩具时,换来的确实爸妈的“下次吧,下次爸妈一定给你买。”或是在孩子期待已久准备出发去想玩的地方时,父母却告诉他,“爸妈工作忙,没时间!等有时间了就带你去”。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在孩子眼里,爸妈的形象是高大的,有力能面对各种困难的。但父母这样做,便失去了孩子的信任。短时间,可能会让孩子努力上进,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知道努力也没有用,反正爸妈也不会兑现,不如不努力。不仅如此,孩子还会有样学样,养成出尔反尔、不守信用的坏习惯。4外人跟孩子开玩笑怎么办就算我们自己知道了不能跟孩子开这种玩笑,但阻止不了旁人拿自家孩子寻开心。当面警告他们不要这样逗孩子,会驳了别人的面子;不说又会让孩子很受伤,怀疑父母对他的爱。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怎么处理呢?最先要做的,应该马上安慰孩子,等孩子情绪稳定了之后再和孩子沟通。询问孩子,让孩子说出真实感受。并告诉孩子叔叔阿姨是在开玩笑,他们说的都不是真的,爸妈对你的爱是永恒的。让孩子相信,爸妈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不再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扰。最后,还可以假设性的问孩子,如果在遇到这种情况你要怎么办啊?孩子可能会说,“以后不理他们了”或是“我去找爸爸妈妈”。让这个不舒服的体验变成孩子面对挫折成长的机会。
给孩子安全感,并不是让孩子事事依赖家长,而是让孩子不管父母在或不在,都能感到踏实,不会焦虑不安。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不要让这种“玩笑”伤了孩子的心。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不要跟孩子玩幽默
当父母使用讥讽的言辞拿他们年幼的孩子来开玩笑的时候,孩子们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吗?
按照加拿大一位研究者的看法,这不太可能。她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孩子要满10岁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概念:讥讽可以是有趣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彭妮佩克斯曼说,这一结果具有广泛的意义,关系到从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到如何理解欺凌弱小行为的一系列事情。
过去6年中彭妮佩克斯曼一直在对讥讽行为进行研究,她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孩子到5岁时开始能领会最简单的讥讽,对讥讽的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但直到8岁时他们还是不能感觉到其中的趣味。因此,(在说者与听者之间)还是有一种隔阂。他们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与所说的话相反,但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幽默。”
此外,10岁以下的孩子几乎总是会把讥讽的言辞当真,哪怕它是出于幽默的用意。
人们还不完全了解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理解讥讽言辞的方式,但彭妮佩克斯曼说,相关因素可能包括这种言辞在家庭中出现的次数、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等。实际上,由于儿童电视节目都是出自成人的手笔,其中的大部分幽默对其目标观众可能根本不起作用。
育儿知识:无意间你可能伤害了孩子!跟孩子开玩笑要适度
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孩子的尊严很多家长都注意到,他们一岁多,甚至不满一岁的宝宝就已经有了自尊心。比如一个家长说:“我家宝宝晚上不睡觉,奶奶拍了她屁股一下她就哭起来。这么轻轻地拍一下屁股根本不痛的。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自尊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家长可能知道不应该当众打骂小孩子,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一些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很小的玩笑,在孩子那里却看不出有什么好笑,甚至会觉得是对他的羞辱。
不可说的秘密
孩子的面子特别薄一次家长聚会中,大人们谈起了尿床这个话题,把自己最大年龄尿床史当笑话一样说出来。可可本来在一旁玩积木,可是当他听见大人们在谈论“尿床”,便有些不好意思地挪到沙发角落里去了——可可经常尿床。可可的爸爸注意到可可的位置移动,却没注意到他表情的不自然,反倒走过去一把将可可抱起来,说:“可可,你昨晚又在床上画地图了。”可可红着脸辩解:“我没有!”旁边的叔叔阿姨都笑了,一个靠近他的朋友刮着他的小鼻子说:“哟,这么大还尿床,羞羞羞!”可可的脸憋得更红了,眼里一下子蓄满了泪水,挣脱了爸爸的手跑进房间躲起来。
我可以想象可可的内心遭受了怎样的打击,他会觉得爸爸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自己尿床的事说出来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因此而感到难堪,特别是还被人刮了鼻子,大家都在笑话他。这在大人看来实在只是一件小事,有些大人忽视了孩子已经发展起来的自尊心,喜欢通过逗孩子的方式让孩子难堪而取乐。殊不知孩子的自尊心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发展起来,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是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当受到批评或指责时,尤其当众受到批评时,孩子的情绪会变得十分低落。
可可不知道大人们无心批评他,这只是大人们无聊的游戏——当众揭孩子的短,让孩子难堪。可可觉得“丑事”被说出来令他无地自容,别人都在嘲笑他,这可不是小事。这确实不是小事。这种让孩子“当面出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畏缩不前,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并且与父母之间出现对立情绪。父母们还是把这些不可说的“秘密”藏起来,给孩子留一点“面子”。
被误读的玩笑
给,还是不给,这是个问题“把你的糖给叔叔吃。”一位喜欢孩子的朋友故意逗我的女儿。女儿紧紧地攥着手里的棒棒糖,不愿意给。这是她今天唯一的一根棒棒糖,特意留到下午才吃。女儿皱着眉头很为难,因为平时我都教育她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但是她实在是不想与这位叔叔分享手里的糖。
朋友看出了她的为难,故意再一次索要:“给叔叔吃嘛,不要小器嘛。”女儿更加为难了。眼着着小家伙急得快哭了,我赶紧说;“宝宝你愿意把糖给叔叔吃吗?”女儿摇了摇头。我说:“既然不想给,那就不给叔叔吧。明天我们多带些糖来大家一起吃。”女儿这才如释重负。这是大人们经常跟小孩开的玩笑,他们原本不需要孩子手中的糖果、玩具,但故意作势要拿走孩子手中的东西,或者问孩子索取,试探小孩子是否大方。这种玩笑在大人那里只是想和孩子增加亲密感,多一些互动。但是孩子不会把它当玩笑,而是很认真地思考这个东西要不要给,自己不想给怎么办。
这类玩笑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好不容易把手里的东西拱手相让,大人却嘻笑着说:“叔叔不要,逗你玩呢,你自己吃吧。”如果孩子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让他认为说出来的话可以不去实现,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养成说谎、任性、小器、自私的毛病。
令她难堪的赞美
当你面对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华子是我的朋友,她跟我说起小时候一件事,关于父亲对她的赞扬。
华子的表姐们经常把穿不了的旧衣服给她,她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反而有接受礼物的欣喜。一天,父亲当着他朋友的面夸华子:“这孩子挺朴素的,经常穿别人给的旧衣服。”在现在的我听来,这完全是一句表扬,可是华子当时的表现却是羞红了脸,甚至还泛着委屈的泪花。这件小事华子到现在还忘不了。华子是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从小自尊心就特别强。这类孩子往往有比常人纤细敏感的神经,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用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尊心过高”。
现在的家长喜欢给孩子来点挫折教育,从出发点来说这是好的。当真正的挫折到来时,孩子不会那么不堪一击。自尊心过高的孩子说到底还是有些不自信,因此过于敏感。家长应该教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赞美孩子的同时也语气缓和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让他意识到犯了错并不可怕,有缺点并不需要自卑,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一向重视自尊心培养的美国教育是以赞扬、肯定为主的教育方式,“每个人都是赢家”是美国小孩从小得到的暗示。近来,有心理学家面对孩子自尊心过强的现象反思:应该给孩子的自尊“放放气”。一定程度的约束以及有建设性的批评,这些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平和的性格。
父母注意跟孩子开玩笑要适度
跟孩子开玩笑要适度孩子有一颗水晶般纯净的心,同时,这颗心也跟玻璃一样容易被划上伤痕。大人的玩笑小孩子还不懂,有时,大人一个玩笑,在孩子那里却是无比真实的伤害。
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孩子的尊严很多家长都注意到,他们一岁多,甚至不满一岁的宝宝就已经有了自尊心。比如一个家长说:“我家宝宝晚上不睡觉,奶奶拍了她屁股一下她就哭起来。这么轻轻地拍一下屁股根本不痛的。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自尊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家长可能知道不应该当众打骂小孩子,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一些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很小的玩笑,在孩子那里却看不出有什么好笑,甚至会觉得是对他的羞辱。
不可说的秘密
孩子的面子特别薄一次家长聚会中,大人们谈起了尿床这个话题,把自己最大年龄尿床史当笑话一样说出来。可可本来在一旁玩积木,可是当他听见大人们在谈论“尿床”,便有些不好意思地挪到沙发角落里去了——可可经常尿床。可可的爸爸注意到可可的位置移动,却没注意到他表情的不自然,反倒走过去一把将可可抱起来,说:“可可,你昨晚又在床上画地图了。”可可红着脸辩解:“我没有!”旁边的叔叔阿姨都笑了,一个靠近他的朋友刮着他的小鼻子说:“哟,这么大还尿床,羞羞羞!”可可的脸憋得更红了,眼里一下子蓄满了泪水,挣脱了爸爸的手跑进房间躲起来。
我可以想象可可的内心遭受了怎样的打击,他会觉得爸爸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自己尿床的事说出来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因此而感到难堪,特别是还被人刮了鼻子,大家都在笑话他。这在大人看来实在只是一件小事,有些大人忽视了孩子已经发展起来的自尊心,喜欢通过逗孩子的方式让孩子难堪而取乐。殊不知孩子的自尊心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发展起来,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是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当受到批评或指责时,尤其当众受到批评时,孩子的情绪会变得十分低落。
可可不知道大人们无心批评他,这只是大人们无聊的游戏——当众揭孩子的短,让孩子难堪。可可觉得“丑事”被说出来令他无地自容,别人都在嘲笑他,这可不是小事。这确实不是小事。这种让孩子“当面出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畏缩不前,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并且与父母之间出现对立情绪。父母们还是把这些不可说的“秘密”藏起来,给孩子留一点“面子”。
这6种教育方式毁了多少孩子!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教育孩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父母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底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这6种方式千万不能用,会毁了孩子一生。
过度溺爱
“宝宝喜欢这个啊,那咱就买!只要你喜欢,妈妈肯定满足你。”
“你就别动手了,放那妈妈来!”
身为父母,想要宠溺孩子的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能过度,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否则对孩子百害无一利。
若孩子长期被父母溺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为他人着想。性格骄横,做什么事都得听他的,稍不如他意就撒泼耍赖,甚至目无尊长,连基本的礼节都不知道。
挑拨离间
“爸爸妈妈要是离婚了,你跟谁啊?”
“你爱爸爸多一点,还是妈妈多一点啊?”
“以后少去你奶奶那,她总向着你二叔家。”
孩子本来就没有确定的价值观,大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可能大人无意说出的一句玩笑话,很可能被孩子当真,然后形成一个被扭曲的价值观。比如,相比于爸爸,我更喜欢妈妈。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只会粘着妈妈,而对爸爸视而不见。
又或者,听了妈妈的话,不去奶奶家了,再见到奶奶的时候,孩子肯定会明显的疏远老人,奶奶想跟孩子亲热一下都不太可能了,这得多伤老人的心啊。
总之,别把生活中的矛盾以及怨气“倾诉”给孩子,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需要正能量来“滋养”正确的价值观。等孩子有了自我分辨能力的时候,再与孩子分享生活的点滴吧。
语言暴力
“我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真后悔当初把你生下来。”
“你到底长没长脑子啊?能不能少让我操点心?”
很多父母在气头上的时候,容易说出一些很难听的话。虽然事后也会后悔,但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已经没办法收回了。而孩子听到这些话后,自信心完全被击碎,甚至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个笨孩子,久而久之,就真的成了一个不爱动脑子的笨孩子。
而且,父母不要指着用粗暴的语言就能让孩子改正错误,相反,这反而会让孩子意识不到自己到底错在哪了。长期被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沉默,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有什么事都不会再与家人分享了。
过度攀比
“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小谁,不仅长得漂亮,成绩还数一数二,你再看看你!”
“你二叔家的孩子每回考试都能进前十,你可不能输给他啊!”
攀比之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成长为父母的“傀儡”。他们不求自己喜欢的,只求超越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就好。这样的孩子,就算真的很优秀,内心也是破旧不堪的。
绝对权力
“大人说话呢,小孩子别插嘴!”
“你个小屁孩懂什么啊?听大人的。”
说出这话的父母,还真是把自己当成家长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孩子面前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对着孩子颐指气使,根本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点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自己总低人一等。在外人面前,也会是一副抬不起头的自卑模样。
过于依赖
“孩子,你一定得好好学习,我和你爸的后半生就指望你了。”
“我和你爸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你可得比我们有出息。”
这是典型的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案例。孩子的人生只属于他自己,父母能做的,只是在一旁协助,但不可以强迫孩子活成你自己心中的样子。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种话,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觉得将来有出息养父母是自己一生的使命,从而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喜好和任务。这样成长的孩子,该有多累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多观察,少唠叨;多陪伴,少批评;多用心,少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