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于孩子用手机,你是怎样教育的

发布时间:2021-01-07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关于孩子用手机,你是怎样教育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该不该给孩子配手机”的问题,曾让很多家长头疼。

但有些家长,已经在后悔太早给孩子配备了手机。

浙江一位杜先生发现10岁女儿最近特别喜欢拍小视频上传到网上,起初他也觉得很有趣。

但没过多久,他发现女儿常常和一名陌生男性打电话,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也有一些露骨的字眼。

男子网上认识10岁女孩让其叫“爸爸”,聊天内容不堪

这些话语让杜先生认为,这名男性对女儿的行为充斥着猥亵企图。

而自己的女儿却是毫无警惕,还给对方备注成“未来男朋友”。

这件事,应当承担责任的除了那名男性和平台方,更有杜先生自己:“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很重要,不应将该承担的责任,全都推给社会”。

对于还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自己认识清楚所要坚守的底线在哪里。

现在很多家长在解决是不是要给孩子买手机有所疑问,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买与不买”,而是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手机”,在买手机前必须和孩子沟通清楚这几件事。

界定手机的具体用途

如果孩子很想要手机,父母应该和孩子沟通清楚,他们想用手机来做什么。通常孩子用手机有3种用途:

01写作业、查资料

现在很多老师都在手机上布置作业,有些作业是要求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的,对于这类情况,家长不得不支持,对吗?

02社交需求

孩子越大,越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尤其在进入到小学高年段和初中后,孩子对于同伴归属感的需要会越来越强烈,当同学们都在用手机交流时,手机便不知不觉地演化成为同龄人社交圈层的敲门砖,没有手机可能被大家排斥,孩子会在同伴交往中失去话语权,逐渐产生心理落差。

当家长看到了孩子内心的这份需求,孩子会有被理解的感受,然后双方一起商定使用手机聊QQ、微信的具体规则,会比较有效。

03娱乐需要

和我们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孩子们的活动圈和真的小了很多,偶尔看到一群孩子在小区里玩耍都是一幅难得的画面,孩子的娱乐活动除了游乐场、公园,更多的场景转移到了线上游戏,既不受天气、场地影响,又不怕家长没时间爽约,还能得到比平时更多的奖励、肯定和乐趣。

谈到这些,不是帮孩子站台,而是让家长们看到玩游戏背后的心理成因,毕竟靠怕、靠堵,不是长久之计。

共同商定使用规则

在使用手机前,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制定规则,以免“野马脱缰”。制定规则的原则是越具体越易行,例如:

01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手机

在老师要求的作业中,有上网查阅资料,可以使用,但在学习期间禁止玩游戏。

02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

开辟一个自主时段,例如晚上20:00—20:30,在作业按要求完成后,可以跟同学聊聊天,或玩半小时游戏。

03什么时候不能用手机

上课时不能玩手机,写作业时不能玩手机,吃饭时不能玩手机等等。

04手机该如何保管

比如晚上20:30点可以拿手机,21点过后,手机要交给父母保管。

05什么情况下手机会被没收

在上课时玩手机,或玩手机已经影响到了学习和休息。

界定可以下载哪些程序

网络世界的信息太丰富,当然会伴有很多风险,因此父母需要为孩子建立清晰的边界,规定手机上可以装什么程序,能够浏览哪些信息。

如果孩子用手机玩游戏,父母需要确定是什么游戏,每天或每周能玩多长时间,这款游戏是否需要付费。

不要将你的银行卡或者信用卡绑在孩子的微信、QQ和游戏上,如果需要付费,必须征得父母同意。

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定,该给予具体的惩罚是什么。

买什么档次的手机

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只是为了日常通话方便,买个老人机即可。

如果为了上网查资料或QQ和微信,可以把你淘汰下来的手机给孩子用。

如果还需要满足更多的功能,高性价比的国产品牌可以满足日常应用。

请家长们切记,不可一味满足孩子的“名牌虚荣心”,手机的功能须在合理的使用范围内,价格要在您的承受范围内。

曾在某大品牌专柜前,看到一个学生妹,身后跟着一个踩着布鞋的妈妈,手里紧紧抓着一个陈年的手提布袋,当孩子冷冷地追问“你到底买不买?”,妈妈颤抖着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买”……

各种滋味,五味杂陈……

对父母来说,主动保护孩子的隐私信息,同样重要。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底线教育

这个社会,对孩子“虎视眈眈”的人从来不在少数,这些人,自然有法律制裁。

但没有一位父母会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为新闻中被伤害的某某,而要保护孩子不受到这样的侵犯,父母必须在孩子心中,划一条明确的底线。

一个还不满10岁的小女孩,对自己的身体保护意识薄弱实属正常,成年人看做是“侵犯、猥亵”的语言,也许她并不明白其中含义。

单单指望孩子自己就能无师自通地学会去坚守所谓底线,未免有些太理想主义。

底线教育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既然恶魔没有底线,那至少要让孩子们明确什么事情绝对不可以做。

父母常常用“孩子还小”来拒绝教他们一些并不那么美好、阳光的事情,可是,这并不能阻止一些恶意的事情时刻都在发生。

而好的教育,是既要让孩子保有阳光健康的心理,也要让他们明白,人生在世,需要有自己的原则。

给孩子最好的保护是不暴露他们的隐私

教会孩子自尊自重很重要,而家长自己也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明确自己的底线。

晒孩子是许多中国家长的共同“爱好”。

曾经家长们炫耀孩子的方式在于邻里闲谈,年节聚会时的热切交流。

而如今,只需要朋友圈一条动态,孩子的一颦一笑就能被几十上百人看到。而如果发在微博等受众更加广泛的平台,观看者的数字往往还能更多。

还有很多父母喜欢用孩子照片当做自己头像,他们没有重视的是,这些信息会暴露什么,看到这些信息的陌生人会想些什么。

南京一位刑警曾提醒父母们不要过度“晒孩子”,但现实中太多父母忽略了这一点。

新闻里,杜先生说,自己孩子很喜欢发自己唱歌跳舞的视频在网上。自己也觉得很有趣,就没有阻止。

可是,正是这种“与他人分享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和任由孩子毫无顾忌地曝光自己生活的行为,给孩子成长埋下了隐患。

有网友翻阅自己一位“晒娃狂魔”朋友的微博,发现跟孩子相关的700多条微博里,可以找到的信息包括:居住小区、门牌号、孩子姓名生日、丈夫每天回家时间、夫妻二人工作单位、经常带孩子去玩的地方……

孩子的生活暴露得越多,窥伺者能够掌握的信息自然越多。

保护孩子是要预防危害

每一次事情发生后的指责、量刑,都是亡羊补牢,想要孩子永远不受这些伤害所扰,重要的是事前预防。

让孩子享受世界美好、阳光一面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什么事情“我不能做”以及“我为什么不能做”。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要为自己划一条底线,这条线如果缺失,可能要用未来某一天更为惨痛的教训才能补上。

大人们不愿提及的东西,可能会毁了孩子的未来。

家长们只顾自己的“分享欲”而忽视孩子隐私也可能给孩子成长埋下“不定时炸弹”。

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一环可以掉以轻心。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01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

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

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父母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

“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四十岁左右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

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

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03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

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

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

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04

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说起对孩子的教育,可能很多家长总是会吧这个和孩子的成绩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其实,家长有这样的观念是不好的。因为这对于孩子的“三观”是一会有影响的。

说起来,孩子的教育影响的因素主要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可想而知,家庭对于咱们孩子的成长是有多么的重要。

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咱们的家长一定要做好家庭教育这一块。那么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有哪些方式呢?

1、暗示对孩子的重要作用

很多家长总是错误地理解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有话就大声说出来”的好。却不知道日常生活之中,除了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大声说出来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向孩子传递。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鼓励和肯定,因而暗示对孩子就显得很重要了,无论是行为上的暗示,还是心理上的暗示,或是语言上的暗示,都能对孩子起来鼓励和肯定的作用。从而让孩子更加自信和阳光,成长成一 个优秀的好孩子。

2、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暗示

有一类孩子,她们可能行为习惯差一点,这是因为日常家庭教育的原因所导致,当父母发现这个问题之后 ,就可以直接用语言方面的暗示。

比如孩子进出门不跟父母打招呼,父母就可以这样子说:“我今天回家 的路上遇到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她会主动和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当时没有跟父母打招呼,他们会觉得 很不好意思,也就会在父母的语言提醒之下马上打招呼。

这样子的暗示,已然是明显了,孩子自然是能听 懂的,他们也就在父母的暗示之下马上改正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3、对孩子进行行为上的暗示

当孩子出现不良习惯时,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就成了对他们最好和地为暗示,父母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言行,争取一举一动都做孩子的好榜样。

比如孩子到了个公共场合玩,看到地上有几个矿泉水瓶子,孩子随手一丢把自己手上的也扔了下去。

此时父亲却弯下腰来看所有的水瓶子一个个捡起来放进附近的垃圾桶之中。孩子会不会觉得羞愧脸红呢?父母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要爱护环境,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 惯的暗示。父母不是采用的批评孩子乱扔垃圾的教育方式,即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他们上了很深刻的一 课一举多得。

4、对孩子进行环境上的暗示

在中国有一句很通俗的谚语:“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意思很容易懂,就是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如果父母给孩子营造的是一个健康温馨感恩的家庭环境,那父母就能收获一个阳光健康懂得感恩的孩子。

相反,父母可能就不会那么幸运地收获一个这样的好孩子了。因此,对孩子进行环境上的暗示也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忽略这一环节。

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两个绝招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不当“领导”,学做“教练”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运动场上的裁判,眼睛时刻盯着运动员,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处理起来毫不心软。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教育中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家长爱孩子,最擅长以己度人

孩子渴了,想喝矿泉水,而家长认为鲍鱼营养丰富,孩子偏偏不喜欢。

家长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欢摆弄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您处心积虑地花费很多,孩子还不开心,原因是,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误区二:上了补习班,成绩一定能提高

现在的补习班,名目繁多,如雨后春笋般,将孩子们层层包围。家长花费了金钱,好像心里就得到安慰,会不会想到,孩子的辛劳与压抑。孩子平时的课业负担,还不够繁重?沉重的书包,已令他们压弯了腰。

从科学角度讲,大脑皮层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受身体和情绪的控制。人在疲劳状态下,有情绪困扰时,他的记忆、分析、判断能力消失。会产生愤怒、生气、害怕等情绪。不仅健康受到影响,还会表现为厌学,学习拖沓,封闭自我,不和人交流。甚至会有猝死或自杀等极端现象的发生。

误区三:行有不得,总找外因

有一些家长,理解孩子的辛苦,和孩子一样,经常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品头论足。弄得孩子也怨声载道。遇事抱怨,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各有其利弊。客观上讲,应该取长补短。回顾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抱怨社会、体制,于事无补。家长该有这样的理念与远见:立足于自己与孩子,让孩子有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环境,都可以帮助孩子成就梦想。

给孩子这样的人生定位:所有的变化都是机遇,让你自己痛苦的人,都是天使。自己才是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误区四: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聪明

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

学校教育,重视应试,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这就造成家长严重的误区,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会成才。

如果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妈妈,也听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或一味要求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那么,科学会停滞多少年?

李安的数学成绩,是负分,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一名大导演。

海蓝老师讲了个动物学校的故事,发人深省:

兔子跑的快,偏让它去游泳、飞翔,结果淹死了、摔死了。

对于孩子,令他擅长的地方发挥到极致,就会成功。

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以损害孩子的身心作为代价,以破坏亲子关系作为代价,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

误区五:严格的教育,是对孩子负责

古语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靠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层次。指责、批评、命令、说教,仅次之。

这些方法,看似严格,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问题发生了,家长应该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要学会接受和倾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客观描述,不批评、指责,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如难过、担心,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提出希望。这样的交流,孩子对家长的想法,会得到明确的判断和理解,得到有效的沟通。

最智慧的父母,在家庭中,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注重自己的个人成长,身体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影响孩子。这才是家长中的九段高手。

严格的教育,本来的出发点,是对孩子负责。这是没有错的。而家长往往以对孩子好的名义,伤害了孩子,破坏了亲子关系。

如果可以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交流,以合理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何必怒发冲冠、求全责备呢?

误区六:不尊重孩子,爱泼冷水

一个人行为改变的过程依次是:知而未动、知而心动、知而行动、动而坚持、修成正果。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很多时候,因为家长的粗心、疏忽、武断,导致前功尽弃。

对于孩子而言,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难度,大过成人。而家长习惯于孩子做事的萌芽阶段,以责怪的口吻打压孩子。诸如,孩子学习刚有点进步,或培养某种好习惯的初期,家长会说,“才考这么点分,就骄傲。离------远着呢!”或者在孩子意识到问题,努力改变的过程中,不及时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消失,星星之火,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家长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即时发现孩子知而心动、知而行动的苗头,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误区七:把自己的目标当做孩子的目标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期待。而这份期待,孩子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没有人会为了其他人的目标而努力,有很多方法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同时实现我们家长的愿望。

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在成绩与礼物之间,就有一个结合点。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分割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几分之一,日久天长,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临近,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的奖励也得到了。岂不皆大欢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

在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同时,把自己的目标放进去,才是明智的做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所为,有所不为。愿天下父母,用您的爱心与耐心,以正确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孩子,使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不当“领导”,学做“教练”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运动场上的裁判,眼睛时刻盯着运动员,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处理起来毫不心软。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教育中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家长爱孩子,最擅长以己度人

孩子渴了,想喝矿泉水,而家长认为鲍鱼营养丰富,孩子偏偏不喜欢。

家长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欢摆弄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您处心积虑地花费很多,孩子还不开心,原因是,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误区二:上了补习班,成绩一定能提高

现在的补习班,名目繁多,如雨后春笋般,将孩子们层层包围。家长花费了金钱,好像心里就得到安慰,会不会想到,孩子的辛劳与压抑。孩子平时的课业负担,还不够繁重?沉重的书包,已令他们压弯了腰。

从科学角度讲,大脑皮层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受身体和情绪的控制。人在疲劳状态下,有情绪困扰时,他的记忆、分析、判断能力消失。会产生愤怒、生气、害怕等情绪。不仅健康受到影响,还会表现为厌学,学习拖沓,封闭自我,不和人交流。甚至会有猝死或自杀等极端现象的发生。

误区三:行有不得,总找外因

有一些家长,理解孩子的辛苦,和孩子一样,经常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品头论足。弄得孩子也怨声载道。遇事抱怨,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各有其利弊。客观上讲,应该取长补短。回顾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抱怨社会、体制,于事无补。家长该有这样的理念与远见:立足于自己与孩子,让孩子有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环境,都可以帮助孩子成就梦想。

给孩子这样的人生定位:所有的变化都是机遇,让你自己痛苦的人,都是天使。自己才是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误区四: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聪明

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

学校教育,重视应试,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这就造成家长严重的误区,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会成才。

如果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妈妈,也听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或一味要求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那么,科学会停滞多少年?

李安的数学成绩,是负分,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一名大导演。

海蓝老师讲了个动物学校的故事,发人深省:

兔子跑的快,偏让它去游泳、飞翔,结果淹死了、摔死了。

对于孩子,令他擅长的地方发挥到极致,就会成功。

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以损害孩子的身心作为代价,以破坏亲子关系作为代价,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

误区五:严格的教育,是对孩子负责

古语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靠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层次。指责、批评、命令、说教,仅次之。

这些方法,看似严格,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问题发生了,家长应该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要学会接受和倾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客观描述,不批评、指责,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如难过、担心,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提出希望。这样的交流,孩子对家长的想法,会得到明确的判断和理解,得到有效的沟通。

最智慧的父母,在家庭中,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注重自己的个人成长,身体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影响孩子。这才是家长中的九段高手。

严格的教育,本来的出发点,是对孩子负责。这是没有错的。而家长往往以对孩子好的名义,伤害了孩子,破坏了亲子关系。

如果可以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交流,以合理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何必怒发冲冠、求全责备呢?

误区六:不尊重孩子,爱泼冷水

一个人行为改变的过程依次是:知而未动、知而心动、知而行动、动而坚持、修成正果。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很多时候,因为家长的粗心、疏忽、武断,导致前功尽弃。

对于孩子而言,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难度,大过成人。而家长习惯于孩子做事的萌芽阶段,以责怪的口吻打压孩子。诸如,孩子学习刚有点进步,或培养某种好习惯的初期,家长会说,“才考这么点分,就骄傲。离------远着呢!”或者在孩子意识到问题,努力改变的过程中,不及时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消失,星星之火,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家长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即时发现孩子知而心动、知而行动的苗头,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误区七:把自己的目标当做孩子的目标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期待。而这份期待,孩子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没有人会为了其他人的目标而努力,有很多方法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同时实现我们家长的愿望。

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在成绩与礼物之间,就有一个结合点。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分割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几分之一,日久天长,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临近,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的奖励也得到了。岂不皆大欢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

在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同时,把自己的目标放进去,才是明智的做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所为,有所不为。愿天下父母,用您的爱心与耐心,以正确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孩子,使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一起上班的有个大姐,最近几天天天在跟大家诉苦,说儿子如何不好了,又如果好吃懒做了,娶了个儿媳妇也跟着儿子一起什么事情都不做,生了孩子两口子不上班,还嫌婆婆不帮他们带小孩。她说:我那么的疼儿子,现在他却这个样子来对我,真的让我很心寒,儿媳妇也一样,儿媳妇刚过门的时候,对她比对自己的女儿还好,总以为可以对儿媳妇好了儿媳妇就会对她好,可是现在这样真的很难受。

她说我现在是不想管他们了,我付房租,生活费就让他们自己付,懒得管了,结婚生小孩了,还都在家呆着,什么都不做,花钱还大手大脚。我听了也就安慰她一下。也不做评论,可是另一个就不那么客气了,说:你儿子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还不是你惯的,是你自己没有教育好,什么事情都为他做好了,所以他才会是这个样子啊!那个大姐听了后非常的生气,不知道是因为恼羞成怒了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反正带着情绪说了几句,也没有人跟她搭腔了。

其实我觉得另一个其实说的真的没错,如果不是自己从小就惯着孩子也就不会有孩子好吃懒做的今天了。其实很多的父母都是这样,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他们听话或者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家里的事情都可以包办了,总觉得这样是爱孩子,让孩子处处都在呵护当中,不让他们受到一点的伤害和辛苦,可不知孩子却只是学会了享受,而不懂得分享父母的艰辛。

很多事情是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让她能感受的,不光只是享受幸福的生活,也要让孩子适当的受到一些挫折和艰辛,如果只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能是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而且好吃懒做,父母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如果等自己老了后,没有了劳动力的时候,如果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呢?等习惯已经养成了就不好改了,在此奉劝各位父母一下,适当的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理解生活的各种不容易,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让孩子懂得珍惜,让孩子懂得感恩,而不是一味的怪父母没有给他安逸的生活。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不成为这个大姐的儿子这样的人,一定要从小就教育好,教育真的很重要,并不是物质就可以换回来的。

必看:用手机哄孩子?背后的危害让你想不到!


小孩子迷上智能手机的原因,好玩又有趣。华丽的屏幕、欢乐的声音、有趣的触屏、动画片和游戏一下子把孩子吸引了,频繁的使用智能手机,让当初照看孩子时为了图省事,给孩子玩手机的妈妈们开始担心起来了。

最新的一个研究数据说明了问题,对1000名0~5岁幼儿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的智能手机使用率为80.4%。3岁就开始玩手机的达到32.5%,给孩子看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是“让孩子老实一会儿”的最多,占52.9 %。这个数据充分的显示80后父母陪伴孩子的心理状态,值得深思。

让孩子过早使用智能手机危害很大

容易出现注意力缺陷

使用智能手机会让孩子对一种物品或行为产生散漫的执着,这种症状会持续成为儿童、青少年期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品行障碍、性格障碍等。对社会不适应,分离焦虑障碍、反应性障碍等症状的几率也高。从小就频繁使用智能手机的孩子,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出现的机率更高。

妨碍大脑发育

2岁以内的孩子大脑发育迅速。此时,智能手机使用频繁,会引起左脑发育不均衡。 在这段时期,虽然大脑已经渐渐发育成熟,但大脑功能还不健全,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也不强, 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后,会带来负面情绪的影响,引起焦虑、不安、注意力缺乏等。

容易导致睡眠障碍

可能大家都知道,孩子频繁使用智能手机会引起视力下降。但更可怕的是会引起睡眠问题。孩子睡觉前看手机,过于明亮的画面会影响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导致睡眠障碍。

阻碍身体发育

已经对智能手机玩得非常熟练的孩子,对肢体运动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这样会引起身体发育推迟、运动功能低下,影响身高增长。另外,对手指的影响也很大,手部总是保持一个动作,没有锻炼到手指的灵活性,长期会影响手指的发育。

孩子为了看手机,头部总会不自觉前倾接近屏幕,脖子或腰长时间的姿势会引起脊椎变形、脊椎侧弯等综合征,也可能引起颈椎疾病的早期症状。孩子们只有通过各种运动,才能刺激骨骼,发育,促进身体成长。

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低头族”的增多,原本是老年人才有的颈椎病,越来越年轻化、娃娃化了,希望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

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

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好友,QQ各种群里面还有4000多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游戏型依赖 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

娱乐型依赖 手机里面好友不多,游戏不多,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作为家长,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再对症下药。

怎样帮孩子戒掉手机瘾?

建立亲子约定

家长要意识到手机可以成为工具但不能成为玩具,可以通过亲子约定控制使用手机的内容与时间。另外要帮孩子增强自控能力。

转移兴趣和注意力

一旦孩子已经上瘾了,那也不要太急,可以慢慢帮孩子戒掉。爸妈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一起家庭阅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聊天、让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孩子其他兴趣等,都是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

父母以身作则

留出陪伴时间想要孩子少玩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后,爸妈们请将手机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和玩耍,这是戒掉孩子电子瘾的理想途径。

不要用玩手机当奖励

这是很多家长会犯的错误,比如动不动拿电子产品当奖励,以“可以让你多玩X小时手机”作为听话的交换条件。经常这样,孩子就容易把玩手机作为最大的诉求,而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

让孩子意识到危害性

选择合适时机,让孩子自己体会迷恋手机后自己的一些变化。除了视力的下降、颈椎腰椎的酸痛、睡眠不足等身体健康方面,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效率变低、现实人际互动减少、情绪易烦躁等心理层面的隐患。

国外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教育方式区别盘点

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常常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平等对话的状态。很多学者和教育家也将中西教育法常做对比。那么日常生活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美国

美国家长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他们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既培养能力、兴趣,又注重树立自信心。而且美国人对孩子往往要求全面发展,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的公益活动,并且家长还会经常充当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

美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多于灌输,他们习惯于去引导孩子通过实践甚至是碰壁后,自己取得经验和教训、得出结论。而且美国人性格外放,他们并不吝啬用鼓励的话语去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比较重视责任教育,他们会告诉孩子做人必须要对自己负责,然后实现对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负责。

日本

在日本,日本人以“武士道精神”教育下一代,日本的家长觉得只有让孩子穿少一点才能增强孩子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御寒的能力,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在日本,家长对孩子的身体锻炼特别重视,因此日本的孩子生病的机率很小。

日本家长还会主张小孩随妈妈下厨房。有的小娃才三岁就会下厨房陪妈妈烧饭做菜,听妈妈讲烧饭做菜的故事,拣菜、洗菜这些劳动在日本孩子眼里是在做游戏,其实这种方式从小便培养了孩子爱劳动的习惯,日本孩子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也是教育的良好体现。而且,日本的学校比较注重孩子合作精神的教导,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人给人的感觉都很亲和、特别有礼貌的原因。

法国

法国家长比较注重“民主教育”,法国的家庭有时会用“民主投票”制,来决定买什么样的房子和什么颜色的车子,法国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做选择,这种教育方法的规则是明确的——告知与分享。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来说,法国的这种方式的确实是比较新颖。

法国父母在有孩子后会寻找独处时间,可谓见缝插针,而且家长也会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时间。他们不提倡给孩子安排补课或学习,他们认为如此做会让孩子失去生活的乐趣,体验到的只是学习的压力,这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而通常法国孩子的行为看着都十分的得体,而且,法国的小娃们他们更有耐心和自控力,他们聪明、有创造力,有艺术天分,且表达能力强。

韩国

韩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都设有德育课、礼节教育。至今韩国的每个家庭都有教育子女品德、修养的家训挂于家中的居室。这使得韩国的青少年大多讲究礼貌、尊重长辈。韩国是受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影响颇深的一个国家,韩国人周末会经常一家子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韩国人认为一个不懂得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人,根本就不能爱国。

韩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每学期开学前,幼儿园会把当年的教学计划送给家长,每周也会把具体的活动内容计划送给家长。不过最令人称道的是,韩国幼儿园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孩子的素质的同时讲究寓教于乐。

10种良好的教育孩子方法

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教导孩子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能感受得到自己与别人建立连结的意义,更能了解到自身对于别人又怎样的意义,家长想要发展孩子这方面的感觉,就可以鼓励孩子与他人多接触。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带孩子一起捐给慈善团体,鼓励孩子在学校多多参与义工活动,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专家指出,即使很小年龄的幼儿,都能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利于他们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鼓励孩子多运动

作为家长要多陪伴孩子,陪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链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笑口常开

家长要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笑会让人养成乐观的心态,利于孩子身心发育,而且,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简单的说‘很好’一类的词语,家长的赞美语言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赞美时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因为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明白,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是绝对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的。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涂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的认可感增加。

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是传达内心无限情感与关怀的方式,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家长请尽量停下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孩子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也请不要不耐烦。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教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成长,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快乐与成就感。当孩子遇到阻碍时,家长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孩子:(1)确认孩子遇到的问题。(2)让孩子描述他想解决的方式。(3)引导孩子进行解决问题的步骤。(4)决定让孩子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5)确定孩子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给孩子表现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比如孩子如果喜欢说故事,作为家长可鼓励孩子说故事给大人听。如果孩子对数字很擅长,那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逛街,让他帮大人挑选合适的东西做决定。当家长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一定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大人的陪伴,陪着他们去经历他们的成长过程。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最重视的就是学习。所以中国的孩子学习压力非常大,因为只要考试成绩不好,就会受到父母的责备。而且,很多孩子营养充足却不够强壮,是因为缺少锻炼。

中国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方面的确比国外的孩子要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不放也可借鉴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全方面的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来看看明星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明星也是平常人,明星妈妈爸爸对于养育自己的宝宝又有什么绝招和经验呢?想知道吗?那就快来取经吧!

杨澜:只希望孩子快乐

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于丹:向孩子学习

于丹认为她身为母亲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向孩子学习,共同成长。千万不要把小孩子当成一个接受吃的、接受喝的、接受教育的小载体,他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他的想法往往会教育父母。

王海珍:鼓励淘气

我跟他一起玩,他现在太小,我没有管束太多,在地上爬,弄脏点没关系,只要不磕着碰着就行。我觉得男孩淘气是好事,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我们应该去鼓励。

刘仪伟:记录孩子成长

“什么时候拉臭臭,什么时候吃了1/3个苹果,这些都要记下来。”昨天,刘仪伟在电话中笑着向记者表示,育婴记录是一定要做的,现在他已经记了厚厚一本。

李连杰:尊重孩子

女儿早在6岁时就已经两次荣获全国舞蹈大赛的金牌冠军。当有人问他如果女儿希望向演艺圈发展,他是否会支持时,李连杰表示,自己会尊重女儿对自己人生和事业的选择。

王艳:与孩子亲密相处

为了做好妈妈,王艳学了很多育儿的知识,在教育孩子上也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王艳的理想是,付出时间去和球球相处,与他建立一份亲密的感情。跟上他的脚步,和他一起成长,这样就可以永远和他做朋友。

育儿主题探讨:你眼中的幼儿园教育是怎样的


育儿主题探讨:你眼中的幼儿园教育是怎样的

一、开场语

首先感谢直播间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直播间视听,在这里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学习!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收获快乐!望宝贝们能快乐健康的发展!同时感谢直播间的年轻的帅气的未来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本直播间,谢谢你们的视听,分享的同时希望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帮助!谢谢!

二、主题名称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你眼中的幼儿园教育是怎样的”

三、参与人员

(斗鱼)主播:奇迹糖糖乐乐可可

互动的朋友:何去何从980、彤话baby、一位热心网友、风之飘逸、都喜欢吃糖果、心理教练等。

四、讨论的观点

培玲雨岑和邦曜:幼儿园的教育原则就是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何去何从980:幼儿园的孩子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让孩子在操作的材料中获得相应的游戏经验的螺旋上升。

小鱼的御用歌单:幼儿园的教育原则有教师要有一定的素养,那样更好的引导孩子的发展。

五、分享

(一)个人想法

幼儿园的教育在主播眼里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好的行为习惯,而现在从事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感受的是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同事爱孩子,让我们的孩子身心健康的快乐的成长,同时以幼儿为主的教育,尊重孩子的想法(生成性主题和主题游戏等),有好的行为习惯和好的学习品质,有一种热爱的生活的情感和态度、情绪。

(二)书上分享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的原则

1.体智德美教育得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1)各育并重。

(2)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充分考虑其中的各种因素,在结合中、渗透中同时完成身体上、智力上、品德行为与情感上、美感上等各方面的教育,或有主有从地实现教育。

(3)避免上述各项教育的片面实施,一致丧失大量的接受全面的机会。

(4)全面发展教育在实施中的渗透与结合并非人为地、机械形式地面面俱到地结合,应从活动内容中及活动方式中考虑全面教育的因素。

2.既重视幼儿年龄特点,又重视幼儿得个体差异

(1)年龄特点具有普遍性,一般年龄大致相同的幼儿较普遍存在共同的身心反战特征。

(2)年龄特点不可绝对化,在每一幼儿个性中,不一定具有该年龄幼儿的幼儿所有特征,差异性时明显存在于幼儿个体中。

(3)幼儿年龄特征与幼儿个体差异均为教师实施教育的依据,对此应有仔细的观察了解及灵活的施教艺术。

(4)克服施教的一般化、一律化,教育难易程度、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应从本原则出发,做不同的选择。

3.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得正面教育

(1)对幼儿充满爱心,爱全体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

(2)以兴趣引导幼儿活动。

(3)运用鼓励、肯定、表扬、奖励等积极手段,运用榜样、正面形象、正面讲解引导等方法。

(4)避免对幼儿使用训斥、讽刺、挖苦、说反语等消极语言;谨慎使用批评和惩罚。

4.寓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中

(1)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完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因而都具有保育和教育的意义。

(3)坚持克服重视某些活动、轻视其他活动的现象,提高每日的教育质量。

(4)一日生活的组织应以活动目标指导各种活动的连接、协调、沟通、发挥一日生活整体的教育效应。

5.创设与教育相适应得良好得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1)环境创设应与教育相适应,加强环境创设的目的性。

(2)环境创设应有变化,随阶段保教目标或主题活动目标而创设,以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3)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活动。

(4)幼儿利用环境做各种活动,因而环境为儿童提供的活动余地应充分地考虑。如紧缩睡眠室用床占据的空间,腾出室内面积为幼儿自由游戏提供宽敞的环境。

6.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1)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应从时间、场地、玩具材料及教师的指导等给予保证。

(2)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组织各种活动。

(3)游戏除外的其他活动也应给予重视,也是教育幼儿的活动手段。

教育的原则应是选择教育内容、教材、教育方式、教育活动和教育方法的依据,并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

喜欢《关于孩子用手机,你是怎样教育的》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母亲使用手机影响幼儿 导读:出生前后过多暴露在手机使用环境中的幼儿在情感、行为等方面测试中,得分异常的可能性比其他幼儿高80%。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妇女怀孕和生产后过多使用手机,可能导致幼儿出现行为异常。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
    2021-08-28 阅读全文
  • 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01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说起对孩子的教育,可能很多家长总是会吧这个和孩子的成绩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其实,家长有这样的观念是不好的。因为这对于孩子的“三观”是一会有影响的。 说起来,孩子的教育影响的因素主要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
    2020-12-10 阅读全文
  • 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两个绝招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
    2021-07-08 阅读全文

导读:出生前后过多暴露在手机使用环境中的幼儿在情感、行为等方面测试中,得分异常的可能性比其他幼儿高80%。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妇女怀孕和生产后过多使用手机,可能导致幼儿出现行为异常。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

2021-08-28 阅读全文

01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2020-09-30 阅读全文

说起对孩子的教育,可能很多家长总是会吧这个和孩子的成绩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其实,家长有这样的观念是不好的。因为这对于孩子的“三观”是一会有影响的。 说起来,孩子的教育影响的因素主要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

2020-12-10 阅读全文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两个绝招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

2020-09-30 阅读全文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

2021-07-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