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十件事,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疼孩子
发布时间:2020-12-31 教育孩子笔记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一)排在首位的是:尊敬和支持所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公正而付出的人。因为他们是最疼孩子、对孩子贡献最大的人。在当代中国,为民主与法治建设而奋斗的人,将对后代做出最重要的贡献。家长们如果真疼孩子,就要投身于民主与法治建设事业,合力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否则,无论你给孩子提供了或者留下了什么,孩子都不能成为安全的公民,都不能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全面的权利保障。
(二)和孩子一起努力做到诚信正直。“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就是诚信正直”,这和当代家长的特点分不开。没有诚信正直这一条,什么成才成功、社会文明、崛起腾飞等等美好理想都是扯淡,等待后辈的只能是一拨接一拨的厄运。道理很简单,不认真、不真诚的人群没什么希望;孩子作为弱者在缺乏平等、正义的环境中总要承担较大的痛苦,并且他们还要“传承”让人痛苦的“传统”。
(三)改变眼下流行的时效观,把后代纳入现时计划中。如今我们不和后代共享的计划太多,一个文明古国处处流行着便于官员任期内显示政绩的项目和活动,呼呼隆隆地为“各领风骚三五年”而“只争朝夕”。数百年前欧州就以“三、五百年标准”规划城市、工程了,相比之下,我们的成人社会未免太短视、太自私了。若继续热衷于诸多的“短期行为”,更多的恶果都得由后辈们承担。
(四)以最优秀的人才教育、管理后代。“在一个完全理性的社会,我们当中的精英都渴望做教师,而其他人则可能就差一点儿。这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文明应该是人们最高的荣耀,也是最高的责任”。这是美国原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柯卡所说的话。一个连中庸之才都不愿当教师的社会会怎样呢?答案是“黄鼠狼子生老鼠,一窝不如一窝”。yjs21.cOM
(五)让后代为自己活而不是按大人们预先设定的目标活。教育的宗旨应是“一切为了孩子(自身)”,为了大人们的什么这个那个的压倒一切的目标,给孩子套一个“模子”按大人的需要长成某种“机器零件”,既不切实际,也很缺德。
(六)呵护生态与环境。如果不想断子绝孙,也不想让后人流离失所或畸形多病,那就抓紧去做,否则就晚了。
(七)永久保存部分资源,留给后人在不得已时使用。这是检验对后代态度的重要的物化标准。
(八)保护好古迹、文物。不是为开发、利用的保护,而是为保护而保护。看看我们沾了多少古人的光,看看古人养了后代多少人,就知道这对后代多重要。
(九)为后代提供全面信息和自由思想环境,尤其是全面传承人类社会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提供虚假和片面的信息、经验即等于陷后人于灾难。
(十)关注与关爱所有孩子,无论他(她)是谁的,来自何处,有什么优点或缺陷。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做一个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然而,现实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父母帮忙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父母帮忙系好。。。。。。有这种做法的父母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间接地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
父母是爱孩子的,但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那么,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呢?教育专家指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手让孩子自立自主,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能独立生存的人,才是父母爱孩子的根本。具体说来,父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父母对孩子过分地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变得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给他自己去尝试、去实践。
2、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
父母最好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桌子、椅子小柜子等,这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支配个人用品的习惯。例如:蜡笔、尺子等学习用品放在自己的抽屉里,玩具放在玩具箱内,图书放在小书柜,弄乱了自己整理好。孩子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不知不觉时就会养成独立的个性。
3、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父母平常可以让孩子帮着做一些诸如擦桌子、洗碗筷等孩子力所能及的小家务。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使孩子更有责任感。当然,当孩子完成任务后,不管做得怎样,都要对他说声“谢谢”,并给予适时鼓励:“你今天学会洗碗了!”既尊重孩子,又强化了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
4、引导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发问,是孩子智能活跃、独立思考的表现,此时也是启发孩子智慧的最佳时机,父母应好好利用。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切忌轻易和盘托出答案。你只需给孩子一个“引子”至于结论,就让他自己去寻找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你的启发诱导下,相信孩子自己会找到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的。
5、有耐心,不代劳
有些父母嫌孩子动作慢,做不好,就索性代劳。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一口气就把孩子半天也没表达明白的话全说了。这种不耐心倾听的结果,会干扰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他变得沉默、依赖。要知道,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依赖身心发展的成熟,也要靠后天的学习。因此,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今天女儿幼儿园组织采摘,不让家长陪同。爸爸和奶奶怕孩子太多,幼儿园老师照顾不过来,所以没让**去。
早上**刚一醒来就哭了,说:“特别、特别、特别想去采摘。”说起女儿想去采摘的理由也挺可笑的,她喜欢教她舞蹈的马老师,而马老师会在这次采摘的过程中充当领队。好象马老师也特别喜欢女儿,昨天还嘱咐女儿说采摘的时候要穿那件红色的小外套,防凉、防蚊虫、照像还漂亮。结果,今天不让她去了,女儿当然很伤心。
其实我心里是想让**多参加集体活动的,特别是**自己愿意去做的事儿,我更是无条件的支持她。看着女儿流满泪水的小脸,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的心都碎了。可是,经常因为孩子的事儿与老公、婆婆对峙,我也累了。再说,的确女儿还有点小,才五岁。不让家长陪同,万一有点什么闪失怎么办,到时候老公和婆婆不得把我吃了。于是,我妥协了。宝贝,对不起了,没能让你做让你开心的事儿,妈妈真的很抱歉。
老公和婆婆总把“我也是为孩子好”挂在嘴头上,其实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你们想过吗?我觉得,对孩子好应该是多用孩子的立场去思维。多想想: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孩子真的开心?而不是让孩子遵从你们的想法,适应你们的习惯!大人想问题要考虑的方面太多,而孩子很单纯,她的想法只有一个——我想要一个东西、我想要做一件事,而不是想我可以要这个东西吗?我能做这件事儿吗?
所以,家长们希望今后你们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让孩子开心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呀!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孩子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孩子关于常识教育,很多父母都有很多的疑问和不解。当父母发现和孩子的关系出现破裂时,才会想着要用赏识孩子这一招来挽回孩子的心,可是当他们一味地去赞扬,去应和孩子时,他们发现这样的赏识好像并不管用。
赏识教育是什么,它是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要赏识你的孩子,你就要有勇气去接受你孩子的不足,看到孩子间的差异,放大自己孩子的优点,给予孩子无限的包容与爱,与孩子一起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培养孩子勇于去承担责任,使孩子能舒展心灵,发展自己的潜能。
有些父母认为赏识就是一味地表扬、鼓励和肯定孩子,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会先表扬了再说。虽然父母在言语上不断地给予孩子赏识,但真正的赏识并不是只表现在言语上,而是从内心里真正去赏识你的孩子,是一种无限的接纳与爱而不由自主地去赏识孩子。如果只是表面地在言语上去赏识你的孩子,孩子也可能从一些非言语的动作里看出问题,并能感受到这种赏识是一种敷衍,会让孩子反感。这样的赏识,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要常识你的孩子,首先你要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你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的附属品。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却是天生的创造家和发明家,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父母用心去倾听,去容纳他们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创造自己的小宇宙。父母也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用的,他们是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只是在不同的领域里,去接纳孩子间的不同,看到孩子最闪光的地方,把赏识的眼光看得更高、更远些。
赏识教育就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
父母相爱,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爱!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
年少时,父母争吵,最弱势的那一方,是我们心里最想保护的一方。
比如说,母亲一天到晚尖声大叫,歇斯底里,脏话频出,令人如耳穿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同情父亲,然后站在父亲的位置上,替代父亲攻击母亲。
同样的,如果父亲对母亲冷落,不以为然,贬低、打压、嘲弄、忽略,甚至家暴母亲,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站在母亲一方,深切地痛恨自己的父亲。
因为,孩子是绝对自恋的。
大多数家庭里,父母都会对孩子宠爱有加,他的一喜一怒,都会导致家庭氛围的变化,那么,他会认为,家庭这个小世界,一切都是由他掌控的。
因此,父母关系僵化时,他会想维持秩序,重新恢复平衡。
谁弱,他就帮助谁;
谁强,他就排斥谁。
这就产生了一句流传于心理学界的金句:爸爸不听妈妈的话,妈妈的话就会去到孩子耳朵里。
反过来,同样成立。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许多孩子出现的问题,都与父母没有遵循好家庭运行法则有直接关系。
当夫妻关系失衡,或者位置模糊的时候,孩子潜意识里,就会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弱势的一方,使之恢复平衡。
从而亲子关系逆转,导致孩子发生认知错位,成长出现障碍,没有心思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说,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
讲的是一个丈夫有了婚外情,长期不回家,孩子面对着委屈、失落,同时对他充满依赖和控制的母亲,又想保护,又想逃离。
长大之后,亲密关系果然出现问题,几次恋爱,对象都是年长的有夫之妇。
因为,童年时期,被伴侣忽略的母亲,把对伴侣的需求和期待,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她希望孩子能安慰她,能保护她,能理解她,能支持她,能不离开她,她会对着孩子哭泣:“你爸爸辜负了我,你不要抛弃妈妈,妈妈只有和你相依为命了……”
但是,这不是孩子的责任,而是配偶的责任。
这种认知错位,也会使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保护不被丈夫看见的女人是我的责任。
因此,成年后的两性关系,就不自觉地复制与母亲的模式。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成年后与他人的关系。
当父母怎么对待他,他就会怎么选择自己的伴侣,对待自己的伴侣。
海灵格提出:真正健康的家庭,一定会遵循这个法则——家庭之中,先出现的关系,要优于后出现的关系。
也就是说,夫妻关系,要重于亲子关系。
因为,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学习的模式。
当父母相爱,家庭融洽和谐,那么,孩子就会在爱中长大。
反之,亲子关系也会出现危险。
许多人有了孩子,全副身心都在宝宝身上,对伴侣疏忽,并觉得这理所当然。
因为,“孩子那么小,当然需要全身心照顾!”
但是,这是本末倒置的。
伴侣被忽略,就会爱匮乏,长此以往,就会引发家庭危机,比如婚外情,或者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破坏家庭氛围。
这当然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而将全副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也会在潜意识中,将对配偶的期望投射上去。孩子会不堪其累,会想逃离,或者发生关系认知的扭曲。
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父母关系才是家庭关系之轴,你们的相爱,你们的亲密,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
如果一对夫妻,把做好爸爸、好妈妈的需求,看得高于一切,却疏忽了夫妻关系的建设,那么,这种努力的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得到一份不完整、不健康的爱,他会终其一生地,尝试着去整合它们。
最好的方式,是先爱自己,再爱伴侣,然后一起爱共同的小孩。
这才是健康的家庭运转法则。
没有人能在匮乏中给予,没有人能在爱缺失状态下去爱他人,没有人能在不被看见时,去真正看见孩子。
只有感觉到自己被爱,我们才会内心情感流动,身心愉悦,才会不吝啬地付出,不委屈地坚持,真正地厚待身边每一个人。
也就是说,夫妻的恩爱,必然会赐福给孩子。
父母的相爱,必然会积极影响到他们的子孙。
我们都曾经是一个孩子。
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最大的愿望,不是父母中的哪一个,疯狂地爱我,另一个却被冷落。
相反,我们最大的需求,就是父母相亲相爱,彼此连接,不审判,不指责,相亲相知相互扶持,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成为我们共同的、温暖的归属。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各得其所,充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