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0-10-29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孩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孩子关于常识教育,很多父母都有很多的疑问和不解。当父母发现和孩子的关系出现破裂时,才会想着要用赏识孩子这一招来挽回孩子的心,可是当他们一味地去赞扬,去应和孩子时,他们发现这样的赏识好像并不管用。

赏识教育是什么,它是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要赏识你的孩子,你就要有勇气去接受你孩子的不足,看到孩子间的差异,放大自己孩子的优点,给予孩子无限的包容与爱,与孩子一起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培养孩子勇于去承担责任,使孩子能舒展心灵,发展自己的潜能。

有些父母认为赏识就是一味地表扬、鼓励和肯定孩子,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会先表扬了再说。虽然父母在言语上不断地给予孩子赏识,但真正的赏识并不是只表现在言语上,而是从内心里真正去赏识你的孩子,是一种无限的接纳与爱而不由自主地去赏识孩子。如果只是表面地在言语上去赏识你的孩子,孩子也可能从一些非言语的动作里看出问题,并能感受到这种赏识是一种敷衍,会让孩子反感。这样的赏识,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要常识你的孩子,首先你要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你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的附属品。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却是天生的创造家和发明家,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父母用心去倾听,去容纳他们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创造自己的小宇宙。父母也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用的,他们是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只是在不同的领域里,去接纳孩子间的不同,看到孩子最闪光的地方,把赏识的眼光看得更高、更远些。

赏识教育就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如何听,孩子才能对你说心里话?


近些年,媒体时不时地会有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进行虐待、体罚的报道,手段和花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更难以和可爱的幼儿园老师形象放在一起。令家长们困惑的是,为什么孩子被老师伤害后没有告诉家长,而是选择了沉默呢?

●沉默对孩子而言,可能是聪明的应对方法

记得有一条新闻中提到,问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家长,孩子说:“我怕妈妈担心”。相对于自己所受的伤害而言,不让妈妈担心更重要,听起来感觉孩子太乖了,让人有些心酸心疼。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并非如此,这只是孩子表层能够表达出来的。孩子一定不只是因为怕妈妈担心,通常妈妈担心是因为事情不像自己期待的发展,从而会有焦虑的表现。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父母们容易做的往往是急于纠正孩子的想法或表达,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否定,没有被理解和看到。

慢慢地孩子得到一个印象,父母不能理解我懂我,我如果和他们说一些事情尤其是负面的东西,他们会不喜欢,会担心,我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父母就不爱我了。

因此,孩子最聪明的选择自然是,为了少受评判和获得爱,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就少和家长说,不和家长说,逐渐切断了与家长的心灵交流。孩子与家长的互动常常流于表面和浅层。

一些大学生出现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时,和父母沟通,许多父母的反应通常是“不可能啊,我家孩子好好的,昨天还电话说一切都好”,其实,有的学生心理困扰已经好多年了,做父母的往往并不知晓。

●父母活在理想标准里拒绝了真实的孩子

我们来看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断你是否熟悉:

童童:“妈妈,我不喜欢我们班的婷婷”

妈妈:“童童,婷婷是你的好朋友,你怎么能够不喜欢婷婷呢,她知道后会多难过呀”。(妈妈理想中的孩子是能够喜欢与小朋友玩)

童童:“我喜欢小小家的房子,她家的房子更大更漂亮”

妈妈:“童童,你怎么能够这样想,我们家的房子虽然没有那么大,但也很好呀”,妈妈忍着生气尽量缓和地说。(妈妈理想中的孩子是要安贫乐道,不贪图享受。)

童童:“妈妈,我不喜欢吃红枣”。

妈妈:“为什么呀,你不是前几天还说喜欢吃吗?”妈妈很奇怪地问。(妈妈理想的孩子是一直喜欢吃健康的食品。)

童童:“我不喜欢上幼儿园”

妈妈:“幼儿园多好呀,有滑梯,还有好多小朋友”。(妈妈理想的孩子是天天爱上幼儿园。)

类似的亲子对话片断在生活中应该很熟悉,我们通常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然而,你细品一下,这每一次对话都在告诉孩子:你不应该有这些想法,你像妈妈心目中期待的那个样子就是好的。你不是个好孩子,妈妈不喜欢你这些想法。妈妈每一句的回馈其实根本没有看到眼前的孩子,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情绪状态、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想法等,而只是活在自己头脑中理想小孩的标准中,急于去评价纠正。

成人拒绝了解孩子内心真实发生的,就是拒绝真实的孩子。

●透过行为和语言,带着好奇去走进孩子的内心

一次儿子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和高兴。

大人们正在一起聊天,忽然,一个小朋友跑进来,表情很郁闷地走到妈妈身边:“妈妈,我不想在这玩了,我要回家。”妈妈很困惑,你们难得在一起玩,刚才还玩得很高兴,怎么就忽然要求回去了呢,就问孩子:“为什么不想玩了,你们是好朋友呀,在一起不是玩得很好吗?”孩子说不出来原因,就嘟囔着:“我要回家,我再也不和他们做好朋友了,不想和他们玩了”。妈妈不知原因,试着安慰孩子无果。

我对孩子妈妈示意下,走到孩子身边。

我拉着孩子的手问:“我看到你走过来时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是不是生气了。”孩子点点头。

我问:“能不能给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因为他们怎么怎么样(省略具体内容),我很生气,我再也不要和他们玩了。”

我说:“哦,他们这样子做,你觉得他们不应该,所以很生气是吧。”孩子又用力地点了点头。此时,我能感觉到孩子其实内心的情绪因为被看到,已经不再是气鼓鼓的了,也放松些了,但愤怒背后有些伤心,因为觉得好朋友不应该拒绝自己。

此时,孩子已经愿意和我沟通了,接下来,我们才是针对事情和孩子交流了。只有孩子的情绪被看到了,孩子也才可能听得进你说的话。

后来,孩子的情绪虽然仍然有些郁闷,那是情绪恢复的自然过程,但再也不提要回家的事情了,而是投入到别的事情中开始玩了。

行为和语言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人的很少部分,就像冰山上的一角,并不是冰山的全部。同理,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也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他不等于他的行为和语言,他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就像水面以下的冰山一样。如果我们把行为、语言或情绪看作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个信息,就更可能放下头脑中的诸多评判,而是带着更多的好奇,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

只有孩子感受到他的整个人、而不只是表现好的时候才被理解,被接纳,他才敢于自由地在你面前表达他的想法,展现他的痛苦和快乐,而不担心被否定和批评。你才得以有机会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可能的支持和帮助。

关系是否亲密,真实和真诚是基础。否则,不管是亲子还是夫妻,即使彼此之间很多的爱和照顾,如果不能真实地做自己,这种关系就会是一种消耗,而不是滋养。

父母相爱,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爱!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

年少时,父母争吵,最弱势的那一方,是我们心里最想保护的一方。

比如说,母亲一天到晚尖声大叫,歇斯底里,脏话频出,令人如耳穿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同情父亲,然后站在父亲的位置上,替代父亲攻击母亲。

同样的,如果父亲对母亲冷落,不以为然,贬低、打压、嘲弄、忽略,甚至家暴母亲,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站在母亲一方,深切地痛恨自己的父亲。

因为,孩子是绝对自恋的。

大多数家庭里,父母都会对孩子宠爱有加,他的一喜一怒,都会导致家庭氛围的变化,那么,他会认为,家庭这个小世界,一切都是由他掌控的。

因此,父母关系僵化时,他会想维持秩序,重新恢复平衡。

谁弱,他就帮助谁;

谁强,他就排斥谁。

这就产生了一句流传于心理学界的金句:爸爸不听妈妈的话,妈妈的话就会去到孩子耳朵里。

反过来,同样成立。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许多孩子出现的问题,都与父母没有遵循好家庭运行法则有直接关系。

当夫妻关系失衡,或者位置模糊的时候,孩子潜意识里,就会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弱势的一方,使之恢复平衡。

从而亲子关系逆转,导致孩子发生认知错位,成长出现障碍,没有心思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说,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

讲的是一个丈夫有了婚外情,长期不回家,孩子面对着委屈、失落,同时对他充满依赖和控制的母亲,又想保护,又想逃离。

长大之后,亲密关系果然出现问题,几次恋爱,对象都是年长的有夫之妇。

因为,童年时期,被伴侣忽略的母亲,把对伴侣的需求和期待,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她希望孩子能安慰她,能保护她,能理解她,能支持她,能不离开她,她会对着孩子哭泣:“你爸爸辜负了我,你不要抛弃妈妈,妈妈只有和你相依为命了……”

但是,这不是孩子的责任,而是配偶的责任。

这种认知错位,也会使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保护不被丈夫看见的女人是我的责任。

因此,成年后的两性关系,就不自觉地复制与母亲的模式。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成年后与他人的关系。

当父母怎么对待他,他就会怎么选择自己的伴侣,对待自己的伴侣。

海灵格提出:真正健康的家庭,一定会遵循这个法则——家庭之中,先出现的关系,要优于后出现的关系。

也就是说,夫妻关系,要重于亲子关系。

因为,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学习的模式。

当父母相爱,家庭融洽和谐,那么,孩子就会在爱中长大。

反之,亲子关系也会出现危险。

许多人有了孩子,全副身心都在宝宝身上,对伴侣疏忽,并觉得这理所当然。

因为,“孩子那么小,当然需要全身心照顾!”

但是,这是本末倒置的。

伴侣被忽略,就会爱匮乏,长此以往,就会引发家庭危机,比如婚外情,或者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破坏家庭氛围。

这当然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而将全副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也会在潜意识中,将对配偶的期望投射上去。孩子会不堪其累,会想逃离,或者发生关系认知的扭曲。

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父母关系才是家庭关系之轴,你们的相爱,你们的亲密,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

如果一对夫妻,把做好爸爸、好妈妈的需求,看得高于一切,却疏忽了夫妻关系的建设,那么,这种努力的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得到一份不完整、不健康的爱,他会终其一生地,尝试着去整合它们。

最好的方式,是先爱自己,再爱伴侣,然后一起爱共同的小孩。

这才是健康的家庭运转法则。

没有人能在匮乏中给予,没有人能在爱缺失状态下去爱他人,没有人能在不被看见时,去真正看见孩子。

只有感觉到自己被爱,我们才会内心情感流动,身心愉悦,才会不吝啬地付出,不委屈地坚持,真正地厚待身边每一个人。

也就是说,夫妻的恩爱,必然会赐福给孩子。

父母的相爱,必然会积极影响到他们的子孙。

我们都曾经是一个孩子。

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最大的愿望,不是父母中的哪一个,疯狂地爱我,另一个却被冷落。

相反,我们最大的需求,就是父母相亲相爱,彼此连接,不审判,不指责,相亲相知相互扶持,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成为我们共同的、温暖的归属。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各得其所,充盈幸福。

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在情商所描述的各项能力因素中,自觉、同理心、自律和影响力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玩可以增强休魄、开发智力、促进交流、带来欢乐。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事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力和强迫.由于所反映的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所以孩子的愉感得以诊治,情绪稳定、愉快、积极。同时游戏也丰畜和深化了孩子的情感,例如孩子扮演老师,不仅模仿老师上课、带孩子做游戏,也棋仿老师体贴、爱护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对孩子的惰感有粉潜移狱化的影响。有的孩子还可以在玩中自由抒发情感,排除不愉快、愤怒、紧张和恐惧等消极情绪。

孩子必须在与同龄伙伴玩耍、打闹、博弈、友情、冲撞以至恶作剧中锻炼自己。一个健全的人摇要的不仅是理性的指示.而且是人格的发育和情感的成熟。后者只能在“游戏竞争“中获得。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充分体验到各种情感,例如经历到被别人冷落了怎么办,被别人误解了怎么办,被别人欺骗了怎么办等等情感问题。使得孩子必须在愤怒与忍让,生气与宽容,容羞与勇气,仇恨与和解,留恋与创舍,伤心与快乐等情感纠葛之间作出自己的选择。趁议家长多给孩子创设群体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与同叶、异龄.同性、异性伙伴充分交往。

通过操作、摆弄玩具,孩子能多次体验到自己的动作使客体发生了变化,例如:婴儿用手摇动铃鼓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致使产生了自我意识,然后他会反复互复这个动作来验证自己的能力并由此产生了对自己的信心。孩子在和同伴玩的过程中。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特点,并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尊自信。孩子在长时期的游戏实践中不断感受和验证自己的能力,他的自信也会日益增强。同时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别人的优点,发展了对别人的尊重。因此,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兴趣,并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充分发展。父母应由衷地称赞孩子的短一个进步,也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孩子消除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比如让过于好动、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游戏中担任需要安静和认真工作的角色.如交通警察、图书管理员等;让过于内向、沉狱寡言的孩子担任一些交往机会较多的角色,如教师、售货员等。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意念集中静坐20分钟。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另外,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

父母亲该如何着手,培养孩子的自信?

事实上,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对其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若平时只是批评而极少给予表扬,父母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 所以建议父母亲可以坐下来,写下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而在这想特别提醒家长的是,这些优点不该是孩子和别人比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比如,“很有爱心,对小动物很好;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等这些人格特质,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较之上的结果。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会自我督促念书”就会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对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给他们的最佳的礼物就是:一份无可救药的乐观心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应该要多安排些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以及共同度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等)。重视情商的父母亲在孩子参加这些团体活动时,关注的焦点不会是孩子与他人的比较结果,例如“我的孩子个头比别人高多少?”,或者念着“我的孩子学习比别人快还是 慢?”父母亲该观察的是,孩子在和别人的互动当中,他是主动和他人说话?还是害羞不开口?当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而万一与他人发生矛盾,他又是如何回应的?为了防止自己又落入“与他人较量“的惯性思维中,家长们不妨准备个小的笔记本,提醒自己观察的重点,并做记录。

以上分享的是如何提高宝宝的情商。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具有饱满的乐观情绪、愉快的心境、积极的意志品质、优良的性格特征等。

教育孩子的黄金原则,你做到了吗


应如何教育孩子呢?家长可以说是学龄前儿童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所以,父母的早教方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了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家长要注意什么呢?

给孩子一个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

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是否有隐藏的困难

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

重视赞扬的作用

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

除此之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什么禁忌呢?

父母教育孩子的禁忌

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长要多下功夫哦。

应如何教育孩子呢?家长可以说是学龄前儿童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所以,父母的早教方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了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家长要注意什么呢?

给孩子一个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

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是否有隐藏的困难

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

重视赞扬的作用

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

除此之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什么禁忌呢?

父母教育孩子的禁忌

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长要多下功夫哦。

做到这十件事,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疼孩子


(一)排在首位的是:尊敬和支持所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公正而付出的人。因为他们是最疼孩子、对孩子贡献最大的人。在当代中国,为民主与法治建设而奋斗的人,将对后代做出最重要的贡献。家长们如果真疼孩子,就要投身于民主与法治建设事业,合力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否则,无论你给孩子提供了或者留下了什么,孩子都不能成为安全的公民,都不能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全面的权利保障。

(二)和孩子一起努力做到诚信正直。“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就是诚信正直”,这和当代家长的特点分不开。没有诚信正直这一条,什么成才成功、社会文明、崛起腾飞等等美好理想都是扯淡,等待后辈的只能是一拨接一拨的厄运。道理很简单,不认真、不真诚的人群没什么希望;孩子作为弱者在缺乏平等、正义的环境中总要承担较大的痛苦,并且他们还要“传承”让人痛苦的“传统”。

(三)改变眼下流行的时效观,把后代纳入现时计划中。如今我们不和后代共享的计划太多,一个文明古国处处流行着便于官员任期内显示政绩的项目和活动,呼呼隆隆地为“各领风骚三五年”而“只争朝夕”。数百年前欧州就以“三、五百年标准”规划城市、工程了,相比之下,我们的成人社会未免太短视、太自私了。若继续热衷于诸多的“短期行为”,更多的恶果都得由后辈们承担。

(四)以最优秀的人才教育、管理后代。“在一个完全理性的社会,我们当中的精英都渴望做教师,而其他人则可能就差一点儿。这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文明应该是人们最高的荣耀,也是最高的责任”。这是美国原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柯卡所说的话。一个连中庸之才都不愿当教师的社会会怎样呢?答案是“黄鼠狼子生老鼠,一窝不如一窝”。

(五)让后代为自己活而不是按大人们预先设定的目标活。教育的宗旨应是“一切为了孩子(自身)”,为了大人们的什么这个那个的压倒一切的目标,给孩子套一个“模子”按大人的需要长成某种“机器零件”,既不切实际,也很缺德。

(六)呵护生态与环境。如果不想断子绝孙,也不想让后人流离失所或畸形多病,那就抓紧去做,否则就晚了。

(七)永久保存部分资源,留给后人在不得已时使用。这是检验对后代态度的重要的物化标准。

(八)保护好古迹、文物。不是为开发、利用的保护,而是为保护而保护。看看我们沾了多少古人的光,看看古人养了后代多少人,就知道这对后代多重要。

(九)为后代提供全面信息和自由思想环境,尤其是全面传承人类社会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提供虚假和片面的信息、经验即等于陷后人于灾难。

(十)关注与关爱所有孩子,无论他(她)是谁的,来自何处,有什么优点或缺陷。

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内在——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子女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建构自我,而不是用外力将孩子塑造成成人期待的某种形状!

先来看看平平的故事

平平长到十个月还没长牙时,奶奶总是唠叨着说:你看你,隔壁的贝贝四个月就长两颗牙,你怎么就长不出来呢。

这时候的平平还听不太明白具体意思,但是他的感受是:眼前这个人嫌弃自己了。

于是她的内在有个感觉:我是不好的,我不被接纳。

到了同月龄的孩子已经稳走自如时,平平只会扶着床摇摇晃晃迈不开步时,着急的妈妈就会说:我们家宝宝走路就是慢,还尽摔跟头。

妈妈的潜意识是:

快点学会走路,才能体现我的孩子养得好呀——获得外在他人的肯定!

于是平平的眼神暗淡下来:

什么地方不对,妈妈怎么有点不喜欢我了。内在有一股很深的无价值感涌起。

为了让平平吃饭快点,保姆说,快吃快吃,看谁第一名。

第一名?第一名是什么?

哦,第一名就是比所有的人都厉害。

嗯,好,我不要当第二名,第二名不好,第二名不被接纳,嗯,我超过所有的人才是好的。

这样的心态指引下,所设目标常常是自己尽了全力也达不到的,于是经常被很深的挫败感控制住。

有的人尽全力,可以达成100分,这100分是好的。

有的人用尽全力达成了60分的结果,如果她已经尽全力了,那么这个60分也是值得庆贺的!

平平说话比同龄孩子晚了几个月,爸爸着急地着说:“你怎么就不开口说话呀,哎呀,我同事的女儿早就会背唐诗了。”

“爸爸,我听得懂的,你又嫌我不好!呜呜呜”心里哭了,“是的,我就是不如别人。”(自我被贬损,一种无助感就会升起)

平平到两岁半还会尿到裤子上,爷爷说:“又尿湿了,该打,打痛了就记住了。表弟比你还小一岁,老早就能自己叫尿尿了。”

呜呜呜,我太没用了,想憋就是憋不住,我没有表弟好!(在成人对孩子的否定中孩子学会了否定自己)

平平三岁了不爱和别人打招呼,妈妈觉得很没面子,对别人解释说:她就是这样子,胆子小!

平平心理难受:

其实我知道怎样和别人招呼,但是妈妈你老逼我,我就是叫不出口嘛。是的,妈妈说我胆小我就是胆小。

(自我再次被否定,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一种很深的对自我的怀疑进入潜意识深入)

羞羞,肚子被别人看到了。羞羞,女孩子不可以站着尿。(不接纳自己的身体,不接纳自己的性别)

平平,你给大家跳个舞、唱首歌吧。

当平平扭捏拒演时,妈妈会自嘲加圆场:平平平时可会表演了。

咦,没人的时候,你不是跳得挺好的吗,让你跳给阿姨叔叔看反倒不会了,真是的。

(把成长的能量集中在取悦别人,如果自我本来是圆型的,别人的认同是方型的,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我们常常把自己硬挤进一个方的框里,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与别人的连接。妈妈的一番话更令平平不自在,那个不要做自己的禁止令牢牢地抓住平平)

平平会背唐诗了!还认得许多字呢!

(妈妈在炫耀我的本领,我学好本领妈妈就可以炫耀,炫耀让妈妈那样高兴,为了让妈妈高兴,我要继续学本领。于是一生就形成不断迎合别人需要的习惯,自己原来是什么样的人早已忘记!)

不要哭!不要怕,要勇敢!打针要勇敢!(阻断孩子内在感受悲伤与恐惧的能力)

中国人的教育中一贯认为悲伤愤怒是不好的,恐惧不要去感受,只有喜悦才是好的。

其实喜怒哀惧是老天设定给人类感受内在情绪的生命貌相,没有好坏,都应该接纳。

悲伤是结束的能量,只有把悲伤如数泄渲而出,心灵才能重新获得宁静和喜悦!

不要哭,我们去买东西吃。

当孩子深深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家人常常硬生生把他拉出来,转移其注意力。

这以后将出现爱吃零食、疯狂购物、抽烟、酗酒、网瘾、吸毒等不当行为。

当内心冲突得不到解决时学会转移痛苦,从而造成另一种崎形的依赖性关系。

老师说,同桌的苗苗每次考试都考一百分,你该向人家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存在否定,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不能接受)

你不乖,妈妈不爱你了!(只有好的才被接纳,不好的就不被接纳)

中国传统报喜不报忧的根源在这里,造成整体中国人集体性的交流不畅。可以同福贵,但不能共贫贱也是其延伸出来的人性副产品。

平平想穿裙子,妈妈说:你看看,这么冷的天,街上哪有人穿裙子!(疏略自己的冷热感受力,一切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

到了后来,平平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她已经有些知道如何获取别人的注意人:

妈妈,你看,我漂亮吗?我要给奶奶看看,穿给学校老师看。(好,已经开始掌握获得外在注意力的方法了。)

上学了:平平在学期成绩排名中没有得到第一。

她想:

完蛋,这下被别人超越了,我太没用了,爸爸妈妈会怎么说,老师会怎认为,同学们要看不起我啦。

啊,我不要做我自己。这个我是不被认同,不被接纳的。天哪,我就是不要做我自己嘛。

该工作了:

大学的专业就是爸爸挑的。

爸爸懂经济,知道现在国际贸易如火如荼,虽然自己不喜欢,但是爸爸是我的爸爸呀,肯定是为了我好,我哪能不听他的?

贸易未来好找工作,工作嘛不就是谋生的手段,能挣钱就好,学吧。

有多少人象平平这样,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这样的情况下内心对这份工作的认同度高吗?工作起来开心吗?各位看官心里都有答案!

该结婚了:

妈妈说那个小伙子孩子家庭背景很好,和她结了婚,你就能过上被人羡慕的日子了。

嗯,他们家条件好,是结婚的好对象。

好,我就和他结婚,妈妈说的一定不会错。

她已经听不到内在的声音:

他太理性不够温情,与你不是同一类人,这个人不适合你!

你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男子与你心心相印。

听不到了,全听不到了,心已经麻木了很久很久了。

这样的婚姻长久吗?幸福吗?人人都知道,但又常常这样做。

生孩子了,给孩子取名庸诉,小名叫庸庸。

这个当了母亲的平平讲话方式与她的上一代有异吗?没有!

她妈妈对她怎么说,她也对庸庸怎么说,于是乎,庸庸也也这样长大了。

就是如此循~环~反~复,“人生代代无穷已,旧时明月旧时心!”没有突破没有进化,这是我们的悲哀!民族集体人性的悲哀!

台湾心灵导师许宜铭说过的一句话:

孩子是需要社会化的,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如何保有他的自我,如何对他的自我进行鼓励、肯定、滋养。

社会化是指让孩子学习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以便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运作规则的人。

显然,平平的家人的对她进行社会化的过程,贬损了她的自我,把她和她的自我剥离开了。

平平成长的关注点一直在外在,他们家人的语言模式就是“别人怎样怎样,你怎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眼下这样的家长多吗?多,多得很!

这个无法与自我连结的平平,显然也谈不上建构自我。

她成长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外在,从身体上看平平长大了,但是她的自我一直都没长大,一直没有建构起来。

什么是建构自我?

几个月大的婴儿往嘴里送手指和其它物品时,他通过口腔吸吮的方式来认识不同的物品,同时通过嘴把手的功能唤醒,我们说他在建构自我;不到两岁的孩子见了台阶就着迷似的上上下下,他处在空间的敏感期,他要训练腿的能力,我们说他在建构自我;四岁多的小姑娘非得自己挑衣服,而且一定要穿那件拖地长裙,认定自己是白雪公主,这是她在身份确认敏感期,我们说她在建构自我......

建构自我

是指孩子听从内在的声音,通过内在的指引,按照大自然设定的成长法则不断地进行工作、不断地与周围人群和社会互动,从中发展和形成的属于某个个体的独特的自我。

这个自我包括其独一无二的身体状况、情绪起伏、感知觉的能力、心理活动和心理空间、认知水平、精神层面所属空间等。

这个自我是有别于他人的,是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的,不受别人控制,不控制别人,自由自在的存在的个体。

建构自我的重要法则——把孩子成长的注意力引向内在!

回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就发现,我们的长辈养育我们时,不断地用外在的标准刺激我们。

我们也习惯了把成长的注意力与外在的目标联系,对自己内在世界的关注几乎是空白。

比如,大人总是说:

我同事的孩子可可比你还小半年呢,唐诗都能背十几首了,你还不会讲话;

你看你,表妹比你学琴的时间短,你怎么还不如她弹得好;

隔壁优优考了一百分,你怎么才考98分,好好向人家学习。

刚刚听到这些话时,孩子痛苦吗?

痛苦得要死,恨不得钻个地洞没了,恨不得自己就是妈妈同事的孩子可可,恨不得自己就是表妹,恨不得自己就是隔壁的优优!

总之,恨不得不做自己,就做别人,做了别人,就能得到大人的称赞!

其实可可家、表妹家、优优家的情况呢,好不到哪去,她们也做不成自己,也被自己的父母要求着和其他更乖的孩子比较!

孩子成长的关键,在于与自我的连结!

简单地说表示一个人很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内在需要什么,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从不惧于外力。

我们可以确定:

六岁以前的孩子,只要保护得当,是随时可以与内在的自我保持连结的:能够听得到他内在发出的声音的,随时按照内在的指引进行工作,我们就说这个孩子在建构自我。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孩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要求孩子做到的,孩子做到了,家长你呢? 要求孩子不准撒谎,要诚实,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却对孩子说如果有人打电话找您,就说您不在家,其实您躺在沙发上悠然自得的看报纸。 要求孩子不准随地乱扔垃圾,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却把喝完的饮料瓶随手乱扔。 要求...
    2020-12-31 阅读全文
  •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国外学习最大的感受了,人性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习的环境也很轻松.学到东西也很实际,就拿这个专业来说,在中国学习的时候从来都理论知识,就算去见习也要让我们写上对课的评价,评价的内...
    2021-04-24 阅读全文
  • 如何听,孩子才能对你说心里话? 近些年,媒体时不时地会有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进行虐待、体罚的报道,手段和花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更难以和可爱的幼儿园老师形象放在一起。令家长们困惑的是,为什么孩子被老师伤害后没有告诉家长,而是选择了沉默呢?...
    2021-11-09 阅读全文
  • 如何发展孩子的天赋才能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拥有一个神秘的宝藏,这就是天赋的才能。发现孩子的潜能,就等于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但这并不容易。 教育提醒:潜能的发现并不意味着要花巨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带孩子奔走于各种各样的...
    2020-12-12 阅读全文
  • 父母相爱,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爱!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 年少时,父母争吵,最弱势的那一方,是我们心里最想保护的一方。 比如说,母亲一天到晚尖声大叫,歇斯底里,脏话频出,令人如耳穿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同情父亲,然后站在父亲的位置上,...
    2021-08-06 阅读全文

要求孩子不准撒谎,要诚实,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却对孩子说如果有人打电话找您,就说您不在家,其实您躺在沙发上悠然自得的看报纸。 要求孩子不准随地乱扔垃圾,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却把喝完的饮料瓶随手乱扔。 要求...

2020-12-31 阅读全文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国外学习最大的感受了,人性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习的环境也很轻松.学到东西也很实际,就拿这个专业来说,在中国学习的时候从来都理论知识,就算去见习也要让我们写上对课的评价,评价的内...

2021-04-24 阅读全文

近些年,媒体时不时地会有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进行虐待、体罚的报道,手段和花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更难以和可爱的幼儿园老师形象放在一起。令家长们困惑的是,为什么孩子被老师伤害后没有告诉家长,而是选择了沉默呢?...

2021-11-09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拥有一个神秘的宝藏,这就是天赋的才能。发现孩子的潜能,就等于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但这并不容易。 教育提醒:潜能的发现并不意味着要花巨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带孩子奔走于各种各样的...

2020-12-12 阅读全文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 年少时,父母争吵,最弱势的那一方,是我们心里最想保护的一方。 比如说,母亲一天到晚尖声大叫,歇斯底里,脏话频出,令人如耳穿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同情父亲,然后站在父亲的位置上,...

2021-08-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