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将来会加倍让你偿还!

发布时间:2020-12-31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将来会加倍让你偿还!”,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参加了香港本地一档叫做《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节目,按节目的要求体验了一把时薪只有25港币的环卫工的生活。

田北辰在体验了两天清洁工生活、尝尽底层心酸后,一语中的:“这个社会在极严厉的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这句话说的真狠。

为人父母,应该更加心紧,因为自己不仅仅为自己的人生谋划,还要考虑孩子面对的人生。

明智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人生属于他们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但是在孩子羽翼未丰之前,父母和家庭的作用是关键。如果放任不管,在成长阶段没有父母的引导和教养,能自觉成才的孩子,我想不多。

有孩子看了湖南卫视的《变形计》就问父母“为什么城里的孩子都过得这么好,而那些山区的孩子过的这么苦?”

假如是你,你将怎么回答?

有的父母说,那是他们命好,家里有钱。也有的父母说是城里孩子的爸爸妈妈很努力,所以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也要努力,也能过上好日子的。还有的父母直接不回答,沉默,永远是沉默。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当一个孩子看到两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总有一天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我们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具体的影响是什么,但是当孩子这样问起的时候。

应该告诉孩子,好的生活都是靠努力拼来的,所以你必须努力读书,因为读书是我们普通人唯一的出路,爸爸妈妈愿意陪你一起奋斗。

父母不仅仅应该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要成为孩子的“战友”。

为什么呢?

因为人生如同战场,孩子会一次又一次地面临没有硝烟的战场。而站在他身边的那个人,直接会关系他的结果。

有一句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如果父母本身是扶不起的烂泥,是猪一样的队友,那孩子的人生堪忧。

我们村有一个孩子,小时候活泼可爱,读书成绩非常好,在小学3年级前,每次都是考第一。最重要的是还非常勤快努力,见到大家都是嘴巴甜甜的。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会有出息。

到了4年级,他爸爸因为包工程失利,欠下几十万的债务,于是天天喝酒,醉醺醺地不务正业,母亲看到这个烂摊子,也无力挽回,于是带着孩子跑回了娘家。

后来又带着孩子回来了,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个温顺勤劳的女人像变了样。开始在外边经常打牌,有时候还去赌钱,对孩子也是不管不问了。

因为家里没有钱,她就去借钱,以致于村里往日与她交好的姐妹都躲了起来。

一个好好的家没了。

这个孩子呢,从5年纪开始就逃课,也变了模样。最后读了当地最差的一所中学。高中上了一年就退学了,还是好说歹说花钱买进去的。如今就待在家里,经常骑着家里的摩托车,跟当地的几个小混混在外边耍。

有一次见到他妈妈骂他:“你天天鬼混,小心在外边被人打死。“

他直接说“你自己又在做什么,天天赌钱,小心被人剁手。“

只见他妈咬牙切齿又无言以对。

看到这个孩子变成了这个样子,难道不是父母的责任?

你如果是一个猪一样的队友,不仅仅帮不到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将来会加倍让你偿还。

我无法想象,一个孩子不读书,今后的路将是什么模样。

很多妈妈说自己的孩子没有斗志,不想读书。

那是因为孩子不知道生活的难。

我们的耳边总是冲斥着“读书无用“的论调。

就好像我们见到富二代、拆迁户、暴发户的美好人生总是不需要起点,直接就赢得了人生的大满贯。

可是这样的人有多少?比例又有多大?

前段时间,去姑姑家做客,她的女儿刚好要考高中了。

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上第5名的样子,他爸爸跟我说,有考虑让她去读技校,因为一出来就能找工作,读大学的路太长,而且怕读出来没有用。

我跟他说读书肯定有用,可是他还是不依不饶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拿他听到的一个故事来说,说他一个朋友的儿子高中毕业,做了几年销售,在北京一家很大的公司面试销售经理,小伙子一上去就直接跟面试官说,“我就是高中文凭,看你要还是不要?”

最后肯定是被录用了,而且薪资不少,话说小伙子的销售能力不错,经验丰富而且人脉很广。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往往是被他们添油加醋讲述出来的,他们在工地做事时,总是会流传很多这样的励志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没有读书,但是逆袭而改变命运的。

那是因为不同的阶层,接触的信息不一样,就好像你根本就不知道那些重点大学毕业出来的人都在做什么。

所幸的是他最后还是听女儿的想法,决定让女儿拼一下,说自己也只能更努力一点,少打牌,少抽烟也要送女儿读书。这次中考孩子成了班级第二,班上唯一的6A学生,已经朝着市重点中学的大门迈进了一步。

当然,我们无法预知孩子的人生会如何,不能说入了名校就胜券在握。

但是在这为改变命运而拼搏的年龄,为什么不好好拼一把呢?

无论如何,也要将孩子送出去,只有到了那个高度才有看见更大的世界。

就好像发射卫星一样,没有一级一级的动力推进,卫星永远不能进入太空,就无法开启征服星辰的旅程。

父母往往就承担着一个这样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激励孩子前行,放手让孩子进入更广阔的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给孩子读书吧!

曾记得一句这样的话: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合理的不公平。

我们不能甘心于生活在这个合理的平庸之中,接受那命运不公平的安排。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读书是唯一的跳板。

田北辰在节目末尾说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值得各位深思:

“没有学历、技术的人,为了活下去,不是住笼屋就是要工作到半夜,但对于他们,最重要事情是下一顿吃什么,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怎么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根坏了,花朵肯定会枯萎。

不想让孩子将来过得太苦,能够体面地工作,能够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那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

这个世界不相信软弱者的眼泪,也不相信虚妄者的鸡汤。

要知道,如果不读书,“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弱者越弱,越来越惨”。

穷人只会越来越穷,而且还会一代一代的穷下去,这才是最可怕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长都该告诉孩子:你现在偷的懒,将来都是打脸的巴掌!


家长都该告诉孩子:你现在偷的懒,将来都是打脸的巴掌!

家长,请一定告诉你的孩子,不要抱怨读书累,如果想要在未来拥有选择的权利,想要活成更体面的自己,那么今天的努力,就是以后去看世界的路!

01

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小学的时候练书法,周末要背着墨水瓶去老师家,瓶子没拧紧,墨水把包里的文具都染脏了,生闷气,觉得书法太讨厌,难学又惹祸,学了几天再不愿意去。

后来念高中,语文作文总拿不到理想的分数,硬着头皮问老师原因,他说“文笔不错,可惜字丑了些。”学校组织作文比赛的时候,老师甚至主动建议我,“写完找个字好看的同学帮你抄一遍,否则得奖的可能性很小。”

大二的时候考驾照,带我的教练脾气很不好,我被骂哭两次,羞辱智商N次,跟自己赌气,说过阵子再学,后来干脆就没再去驾校,如今即将毕业的我,依然没有驾照。

过年回家,我所在的小城市的出租车,春节是不开计价器的,10块钱的路程,能漫天要价地说30,不坐拉倒。家人在忙,家中有闲置的车,可是我不会开啊,我只能去拦出租车,送上门给他们宰客。

还有半途而废的游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美术,明天再背吧的单词……它们都在后来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跳出来为难我。

因果报应真的是恒久存在的真理,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记得蔡康永写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真的是这样。

02

孩子,这个社会在极严厉的惩罚不读书的人!

每当有人劝你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嗤之以鼻?即使为了不忤逆家长做出口是心非的应允。

你心里是不是也在想: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大学生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用说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恢弘愿景了;在这个万众创业人人有机会改变自身阶层的时代中,大学生大多会把脑子读坏,连交际能力都堪忧,能有啥出息……

总之,在你的脑子里已经将读书无用奉为圭臬,将赚钱至上视为信条。甚至在网络上流传着各式各样的读书无用论段子,例如,XX初中辍学,然而他的小伙伴却最终考入了名牌大学,十年后,身为部门经理的XX,已经开始考虑到底要不要录用他名牌大学毕业的小伙伴……

一个没读过或者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完完全全可以获取,例如曾经有个朋友考上了985,在大二的时候出去创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现在颇有成就,已经开了几家连锁店了。

所以他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读书、不上学不一定人生就没有希望了!未来30年发展的机遇,在于你是否会玩,是否玩出个性,是否玩出实力,是否玩出创新,'玩'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

03

努力读书,你才能选择想要的生活

就像龙应台对儿子安德烈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孩子,总有一天,你会长大,你要肩负起自己的人生。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每天埋头苦干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吗?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拼命硬干却只能蜗居在地下室吗?

努力读书,学习一些技能,并不一定能让你成为百万富翁,却至少可以让你能选择一份喜欢的工作,而不是被迫地让工作来选择你。

04

努力读书,你才能结交更优秀的朋友

孩子,我从来不认同一定要交有用的朋友这种功利的看法。但是不得不承认,结交一些优秀的朋友,能使你受益终生。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比如责任、比如坚持、比如好习惯;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你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你们可以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变得更优秀。

然而,不努力读书,你很难结交到这些优秀的朋友。朋友圈、朋友圈,朋友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努力刻苦的人很难与不学无术的人成为好朋友,不是因为看不起或是配不上,而是因为两种人的价值观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很难交流。

05

写在最后

孩子,我只是想叮嘱一句——长大之后没有儿戏,校园之外没有温室!请记住,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你!那些你曾经在学习上偷过的懒,在未来都会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回赠给你,请不要因为现在短暂的安逸,而一辈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写给所有的父母,当孩子不想学习,或者厌恶学习的时候,请记得告诉孩子,现在的努力都是以后能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请不要被偷过的懒,变成的打脸的巴掌!

你的孩子,想让他将来从事哪一行?


最近跟同事、同学闲聊,谈到目前的状态。当医生的,不想让孩子再行医,原因"太累";妈妈是当老师的,对子代的期望是不要再从教,原因"没劲";有做平面设计的,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做设计,原因"加班多,不规律";做IT的,不希望下一代再做编程······诸如此类,这个社会貌似出现了"干一行,恨一行"的通病。

近来看《中国好声音》,几个选手得到导师转身的机会时,大多感动的痛哭流涕,问及原因,感谢父母的支持,同时感动于自己的坚持。汪峰有句百问不厌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选手曰:"唱歌。""到更大的舞台上歌唱。"他们确实唱的不错,有梦想的人做起什么来也都是饱含热情追求极致的。

那么,是不是现在的我们被手中的工作拖累了太多,已然忘记最初的梦想,迷迷茫茫地只是工作,吃饭,睡觉?当这种碌碌的迷茫蔓延,直至我们下一代降生的时候,又把自己经历的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只要不干父母这一行都"ok"。正如这批新生代父母从小被寄予的"钢琴情结","芭蕾舞情结"。

下一代从事哪一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貌似没有,父母们最多期盼的不过是孩子做选择的余地大一些,幸福来得更容易些。但当我们的生活在别人眼里俨然已经很幸福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吗?幸福的敏感度我们有吗?这种幸福的敏感度我们能传给下一代吗?

那么幸福的敏感度如何捕捉呢?挖掘你的五感,关注你的周遭,然后感谢他们吧!近日虽然阴云密布,但你能感受到三伏日难得的凉爽;北京的交通诚然拥堵,但至少我们还有安全的交通工具;工作偶尔压力很大,但至少它证明着我们的价值……

古语说的好,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你的孩子做什么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给他感受幸福的敏感度。

你的孩子现在很爱你,将来呢?


昨天去做头发,理发师小妹告诉我,她家在农村,有个七岁的女儿,现在一年只回去两三次,每次也待不了几天,一直是公婆帮着带孩子,带得很好,只是她很想孩子。

我说这样扔久了,孩子怕是就跟你没感情了。

她说不会,女儿一直跟她很亲,上次回去三天,一直粘在她身边,一分钟都不肯离开。临走那天,她早上四点起床赶班车,怕惊扰孩子,小心翼翼地不敢出一点动静,但快出门时,她看到女儿用被子蒙住头,在里面抽噎着哭。估计是怕她伤心,所以拼命压抑着声音。她隔着被子都能看到女儿哭得特别厉害。

她说得眼泛红,我听得也好心酸。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她说,留在家里赚不了几个钱,将来怕是孩子考上大学都供不起。

我特别理解她的无奈。有时候生活艰难,各方压力扑面而来,容不得你儿女情长。

可我是真心觉得,但凡有一点办法,还是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跟ta分开。

一方面是因为她需要你,爷爷奶奶再好,也顶不了爸和妈。这是常识,不用我啰嗦。

另一方面,其实是我们常常忽略的: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是在日夜厮守里积累起来的,没有天长日久的相依相伴,感情就会淡薄。

我上次回内蒙老家,有个邻居叔叔跟我抱怨,说他儿子也在外地工作,平时不怎么打电话,每年只在过年时回去几天,大部分时间还都是在跟同学朋友聚会,留给他们老两口的时间很少。他算了算,最近五年里,他们真正一起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十天。

“钱倒是不少给,”他说,“可我们缺的也不是钱啊。每次就是眼巴巴盼着他回来,盼着他多待几天,哪怕他躺床上睡觉呢,我们心里也踏实。”

我听了也是心酸。

但我知道这个状况背后的原因。

这个叔叔年轻时做运输生意,两口子一出发就是好几天,根本照顾不了孩子。所以,基本是儿子一生下来就交给姥姥和舅舅带了,直到小学毕业才回到他们身边。

当年的他们,也是觉得亏欠儿子,不少给他姥姥钱,给他买最好的衣服和玩具。

但是钱并不能直接换来感情啊,所以儿子跟他们一直也不是特别亲。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我没跟他儿子交流过,但道理其实显而易见:当年我需要你们的爱,你们却给了我很多钱。现在你们需要我的爱,抱歉,我这里不多,但我对你们是感恩的,所以,也给你们很多钱。

做父母的也许委屈:我们是爱你的啊,否则我们为什么给你钱?我们拼命赚钱不也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生活吗?

但是很遗憾,你用钱来表达的爱,他感受不到,或者说,只能接收到一点点,远远不如朝朝暮暮的陪伴。

正常情况下,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爱父母的。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颗爱的种子,需要培育和浇灌,才能茁壮旺盛。

你的孩子三岁时可能特别爱你,但如果你离开ta,三十年后再回来,那你在ta眼里可能就是个陌生人。

所以,别以为ta现在特别爱你,就会一直这样爱下去。也别以为自己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离开ta,将来ta会一样爱你。

不会的。

孩子对你的爱,是在点点滴滴的日常里积累起来的:你陪ta入睡,喊ta吃饭,和ta玩游戏,给ta讲故事,教ta说话走路系鞋带,带ta认识大千世界,跟ta分享快乐悲伤,牵着ta的手回家,在ta困难时出手相助,随时随地给ta大大的拥抱……

这些事,你做一分,ta对你的爱就多一分。

这种爱的积累,无影无形,未必是你刻意而为,孩子也未必一桩桩都记得,但是不知不觉,爱已经在那里了。

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你们之间的感情,就会有欠缺。

上次我们初中同学聚会,酒喝得正酣,大齐接到老妈电话,说家里不知怎么停电了。

大齐说我马上回去。然后告诉我们:家里可能跳闸了,我回去拉上。

有同学说,让你老妈自己拉上不行吗,还非得你回去?

大齐说那可不放心,我妈胆小,这黑灯瞎火的。

随后就开车走人。

同学们聊起来,说别看大齐五大三粗的,对他妈超好,啥事都想着,别的老太太有啥,他妈必须有。上次他妈住院,他二十四小时在医院守着,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擦背洗脚,伺候得那叫一个精心。

然后就有男生说:大齐他妈对他也好啊,小时候我去他家吃饭,一盘土豆片炒肉,他爸他妈一口不动,全让我俩吃。那时候我爸从外地给我买了辆童车,大齐馋得不行,也想要,他妈牵了一头羊去我家,托我爸给他也买一辆。

我也记得,上学前班时,家长都骑自行车去接孩子,我们一放学就呼啦啦跑出来各找各妈,别的家长都扶着自行车,说快上来。只有大齐妈,总是先过去抱抱大齐,亲他一下,然后笑眯眯看着他爬上自行车后座。

后来大齐回来,我们说起这些事,他一脸茫然地摇头,一桩也不记得。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对孩子的好,他可能全忘了,但是你做那些事情时,带给他的感动和幸福,安心和满足,都会融进他的骨子里,永远不会忘。

他是基于这些,才那么爱你,才对你那么好。

很多老人喜欢比谁家孩子孝顺、谁家的不孝顺。

其实“孝”和“不孝”也不是那么极端,有很多中间状态。

比如同样是孝顺孩子,有的可能两周回家看一次父母,有的每天都要回去。

有的会问问你缺什么需要买吗,有的你需要什么ta全知道,直接就给你买回家。

有的直接给你钱,有的不但给钱还愿意在你身上花时间。

这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在于ta有多爱你。

ta爱你三分,你家里断电,ta可能会说我忙着呢,你让邻居看看。

爱你六分,他可能耐心告诉你怎么处理。

爱你十分,就会像大齐,要立刻放下酒杯回家帮你把闸拉上。

一个人对父母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跟品性有关,跟所受教育有关,但最大的影响因素,是ta对你感情的浓度厚度。

而这种感情,就取决于你在他的生命里(尤其是幼少期),存了多少爱。

你存得越多,将来得到的回报肯定就越多。

所以,我特别不赞成父母跟小小的孩子分开,不赞成一味地对孩子严厉打压,不赞成三岁前就跟孩子分床睡,不赞成由老人、阿姨代替你来陪孩子讲故事、做游戏……

因为这会让你错过往孩子的感情银行里存储爱的最好机会。

孩子对父母的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风刮来的,也不是因为你生了ta给了ta一条命,而是在你跟ta日日夜夜的相处里,一分一分存下的。你今天不存,明天可能就取不出来。

所以,就算你有一万个理由离开ta,也请把“ta将来可能不够爱你”这个重大代价考虑进去,能承受,再去做。

现在人普遍能接受到基本教育,人人知道应该孝敬父母,所谓的“不孝子”越来越少。

只是,你的孩子出于基本的道德观念去孝敬你,和ta发自内心的觉得必须对你好,你的感受会截然不同。

如果ta深知该孝,却对你没什么感情,那他也许可以做到定期回家看你,但回去就一直看手机玩游戏,跟你聊不过三句话,或者只是象征性地看看,待不了十分钟就走了,如领导视察。

你可能会隐隐不满,想,你为什么不跟我聊聊天呢,为什么不关心下我的老寒腿呢。

但如果责怪ta,人家可能就觉得你烦,因为本来就跟你没话聊啊,就觉得你的老寒腿不算事儿啊。

而如果ta骨子里藏着对你的深情,可能根本不用你说,三天不去看你,ta就抓心挠肝,看到别的老人有什么,ta就特别想让你也有,听到你可能喜欢的八卦和笑话,ta就会留心记住,一进门就讲给你听。

当你老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种呢?

写给家长:你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


曾经有人说,当人们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却发现自己生活得一塌糊涂后,就应该回到幼儿园,重新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正如教育家孙瑞雪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引领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而我们这些成人,又可以从幼小的孩子身上学到什么呢?

学习孩子的专注,活在当下

孩子起初是一无所有的,但正是这样让他们变得更有创造力。和成人相比,孩子的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一种非常智慧的无意识状况下完成,依赖于天赋,依赖于运动,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吸收知识,获得力量,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幸的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随着我们的长大,会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每学到一点知识,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就拿走路来比喻吧,成人的行走是要到某个地方,孩子的行走则是为了完善自己特殊的能力,想做的仅仅是行走。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孩子总是能较长地专注于一件事情,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哪怕是玩一颗结扣,看一面墙壁。相比孩子的专注,相比他们活在当下的投入和纯真,我们成人不得不愧疚。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总是在想另一件事情,等做另一件事情时,又开始想另另一件事情,于是,我们总是不能宁静地、专注地、享受地、愉悦地,做当下的事情,我们总是烦扰、匆忙、焦虑、担忧,把生活搞得一点儿没有兴致,忽略了过程,最后结果也未必如意。

学习孩子对亲人的无比信任、依恋和宽容

人们相信,父母为孩子所做出的牺牲来自他们的天性,这种付出对做父母的来说恰恰是一种收获,生命的本性即是如此,这种生命的相互关系比“适者生存”的竞争关系要高尚得多,是一种特殊的本能,是一种伟大的自然力量。其实,反过来看,孩子在幼小时,对父母同样是这种信任、依恋和宽容,只不过由于他们能力的不足,导致他们无法对父母报以物质上的回馈,但他们在情感上却给予了父母充足的回馈--父母无论贫穷或是富足,也无论健全还是残疾,当和孩子嬉戏时,孩子眼神流露出的尽是欣喜与爱慕,依恋和纯真;当我们无数次因为无知或自私,对孩子大声呵斥,然后在自责中向他道歉时,他总是很快地给予宽容和谅解……

学习孩子的自由表达情绪

孩子们在幼小时,可以自由地表达喜怒哀惧等情绪:饿了就哭,困了就吵,喜了就笑……大胆表达他们内心的需求,但因为大人们常常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变乖,让自己省心,就对孩子束手束脚,抑制他们的自由和创造。随着在大人和经验的恐吓中成长,孩子们慢慢变得世故和圆滑,开始看人脸色,在内外不合中压抑着情绪的自由表达,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曾用“压抑”这个词来形容成人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蒙台梭利的家庭教育法》([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中也曾说到:孩子的内心和成人的内心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成人的内心是有意隐藏起来的某种东西,帮助一个成人就象帮助他解开在漫长的时期中形成的一团心理乱麻,而儿童的内心几乎完全暴露在他的环境中,帮助一个儿童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

学习孩子旺盛的生命本能

我们一提到孩子,内心就是柔软的,总觉得孩子是那么弱小,他们需要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惊异他们旺盛的生命本能,总觉得很多时候孩子都会自然地成长和绽放生命的活力,而无需我们过多地呵护。是啊,孩子就是一颗种子,有自己成长的能量和独立的意识。这让我们开始放弃权威和骄傲,学会尊重生命,接纳情绪,了解需求,并学会放手。如果孩子想自己独立行事,我们就允许他们,不向他们提供过多的、不必要的帮助,因为虽然帮助儿童是成人的一种习惯,但它往往是来自对儿童的怜爱,并不利于儿童的独立,如果孩子已经达到了真正的独立,成年人的帮助只会成为障碍。独立的意义就是自己能够做事情,给予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他们就能少受外在力量的抑制,从而更快地发展自身,其内在需要也更容易得到满足,因为所有的发展力量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发挥。

学习孩子人际交往中的纯真

无论贫穷或是富裕的孩子,只要没有成人的干预,他们总能很快玩在一起,建立纯真的友谊,他们的交际不附加任何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

如何让你的孩子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想打好基石,就要从小把自信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父母要了解并给予孩子每个阶段最需要的,从而有助于孩子提升自我价值,建立自信。

将自信的种子埋在孩子心里

儿童的自信来源于他人接受他(她)是怎样的人。儿童需要感觉到无论他(她)是否能满足父母的期望,都会得到父母的接受。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喜爱和赞许是有条件的,孩子会尝试取悦自己的父母,去满足父母的期盼,去回应父母的需要,这些行为则会耽误孩子真实的自我、人格、能力和需要的发展。

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需要特别关注的点也不同。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的阶段特征界定,分析每个阶段孩子的特点,给孩子最需要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

0岁—1 岁:孩子需要培养信任

场景回放:在姗姗3个月时,妈妈开始在家里处理工作的事情。有时姗姗醒来,或是尿了或是饿了,大哭起来,妈妈却正忙着回客户的邮件或正和同事打电话交代工作的事情,不能及时满足姗姗的需求。时间长了,妈妈发现姗姗情绪越来越急躁,特别爱哭。

分析:第一阶段是婴儿期,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儿童需要解决的冲突为“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存在一种强烈的不信任这个世界的倾向。如果母亲能够给予婴儿足够的保护,对婴儿照顾周到,那么婴儿会感到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安全的,并且充满爱意。这样,孩子便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会建立对自我的肯定,这是自信心形成的基础。

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及时发现姗姗的需求,做不到周到细致的照顾她。孩子从妈妈那里得不到充足的安全感,很难建立对妈妈的信任,这对姗姗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

建议: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

经常拥抱亲吻孩子,不要把孩子总放在婴儿床/车里:美国最新研究发现,母爱与孩子长大后的情绪发展密切相关。母亲给孩子足以信赖的回应,能偶减轻孩子的烦恼,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生,培养应对技能,对他们长大成人后大有帮助。

经常对孩子微笑,不要忽视跟孩子交流的机会:对孩子微笑和轻声言语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对方喜爱自己,不仅使幼儿感到安全,对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而且使幼儿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信心、愉快地探索世界,并能够促进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

关注儿童的生理需求、情绪变化,不要认为孩子在无理哭闹: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这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关注的,被他人爱护的,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也有益于幼儿与母亲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2~3岁: 孩子需要自由和独立的机会

场景回放:闻闻2岁多了,每次出门妈妈都要抱着她,担心她摔倒,怕她乱摸东西,把手弄脏。小区里有个小沙坑,小朋友都喜欢在里面玩沙子,虽然闻闻也想去,但妈妈坚持不让闻闻过去玩儿……

分析: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称为自主对羞怯的阶段。该阶段孩子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果父母能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就能体验到自己的的能力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形成自主,自信的人格特点,反之,则产生羞怯、敏感等。

妈妈处处限制闻闻,闻闻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就没有体验自己能力的机会,不但会削弱闻闻的自主性,还得不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这对闻闻信心的建立是不利的。

建议: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

多鼓励孩子做些简单的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先演示如何做一些事情,并且,最好采用边说边做的方式。比如,如何穿衣服,扣扣子等,并给孩子尝试的机会。除此之外,洗手、洗脸、玩具归位等也都可以让孩子做。

用心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要一味否定:此阶段的孩子尤其喜欢亲自尝试做一些事情,如看到新奇的东西要摸一摸,或者摔一摔看看东西的内部构造,父母首先对孩子的目的进行询问,了解孩子的动机、想法,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给孩子自由决定的空间,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父母要注意多给予孩子自主决定的机会。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衣服的颜色、玩具的种类等;给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尽量减少家庭环境中的危险设备,同时教育孩子如何回避危险。

宽容孩子的错误,不要苛求完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小心所造成破坏后,他(她)自己也会非常后悔和难过,甚至感到恐惧。家长应该宽容孩子,对其给予正确的引导,明确告诉孩子:你的想法是好的,只是这种做法以后需要改正。批评和指责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再遇到相似的事情,会为了逃避惩罚而养成说谎的习惯;或者是因为怕失误而不敢做事,发展出懦弱、不自信的性格。

4~5岁:孩子需要成人的支持和鼓励

场景回放:5岁的小西,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爱问问题。妈妈对他很耐心,不管什么问题,都会耐心解答,不知道答案的,就和小西一起查资料,甚至和小西一起动手做实验寻求答案。在老师的眼里,小西是一个动手能力强,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自信满满的。

分析: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好奇心、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是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妈妈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小西问题,并和小西一起探索寻求答案,这对发展不仅能发展小西的判断力,还能形成大胆创造的精神,增强自信。

建议: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和建议,避免产生怀疑、内疚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问题,妈妈要耐心解答,如果不知道答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上网寻找答案,切不可简单粗暴,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

重视孩子的学习成果,给予孩子展示自己的空间

父母可以在家中开辟一块空间,专门展示儿童的学习成果,让孩子知道自己受重视,有能力做到想做的事。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内容,比如数字、古诗、歌曲、舞蹈等,孩子表现出的记忆能力很强,会不断受到大人的肯定和夸赞,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是他(她)前进路上的“小红花”,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也表明家长在陪伴着孩子。

给予孩子自主学习的材料平台:给孩子提供多种知识材料,让孩子自主选择,不仅能够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还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使得孩子能够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对于培养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也非常重要。

.

让你的孩子听你的话


孩子,即使在伊呀学语的一两岁,也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也有自尊。因此,当我们向孩子提出要求,如要他去睡觉、收拾好玩具、去洗手、小声说话或者不要打狗、别乱跳的时候,只把他当作一件无意识的物体来驱使,就有可能遇到抵抗;而如果使用艺术性语言,使他感觉到自己被你所喜欢、所尊重,他往往就会很快地顺从:

不可否定

当你向孩子发出“不要去!”“不许吃!”“把它扔掉!”等等否定其当时行为的要求时,他会感受到压迫或者打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赖情绪。因此,当你希望他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时,最好把否定语改为肯定语,别对孩子说“不许你这样做”,而是要说“你可以那样做”。

例如,当他抓住毛茸茸的小鸡要放到水里游泳时,你可以说:“哎呀,你想看动物游泳吗?笼子里那只小鸭可厉害啦,它游得比小鸡好?你抓来试试看。”这样一来,他往往就会放下小鸡去抓小鸭。

当你看到孩子在水泥地板上翻筋斗而担心他摔伤时,你可以说:“你上次在海绵软垫上翻得很好看,到上边翻一下给我看看。”

当你看到他拿你的唇膏来画画时,不必厉声制止,而是可以说:“邻居那个小明画的花很好看,他用的是彩色画笔。咱们家也有,你要吗?我拿给你。”

几个选择

一般情况下,当你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时,如果只提供一条途径,别无选择,他会感觉到拘束;而如果提出几条可容他选择的途径,他就会产生“由我拿主意”的自豪感,就会积极行动。

例如你想让他洗澡,可以这样说:“是洗澡的时候了,你是要淋浴呢还是要盆浴?”

天冷了,要他添衣服,你可以说:“这件衣服真漂亮。你是自己穿还是让我来帮你穿?”想让他弹琴,你可以说:“老师安排你今天弹琴20分钟。你想现在弹呢,还是中午弹,或是等到晚上弹?”要开饭了,你可以说: “你是先喝汤还是先吃饭?”这样一来,他就不觉得你是在强迫他,而是在征询他的意见,想抵赖也不好抵赖了。

设置比较

孩子都有不甘落后的上进心,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给他设置几个比较,往往会促使他的行动。

很晚了,他还不肯睡觉。怎么办呢?单纯的命令是不行的。你可以说:“已经11点钟了,小明已经睡了。他明天有良好的精神做游戏,很可能拿冠军。”

当他兴冲冲地在卧室踢球时,你不必强行制止。可以说:“昨天小亮在球场踢球,踢得很远,很多人喝彩!”

他写字潦草,你可以说:“你写得比表妹快,可是她写的比你整齐。”

赞扬别人,实际是对他的引诱和推动。

针对行为

无论孩子犯了多严重的错,我们都只能让孩子明白,我们不赞成他的行为,而不能否定孩子本人。当孩子把鸡蛋当球甩烂在地上,骂他“真蠢”,他肯定不服气。而如果说:“你把鸡蛋甩烂在地,咱们中午就没鸡蛋吃了。怎么办呢?”这样一问,他就知道自己错了。他往楼下人家的雨棚上淋水,你如骂他“没道德”,他可能会顶回来。而如果说:“楼下那户人家正在睡午觉,水声可能会把人家闹醒。”这么一说,被批评的是水声而不是孩子,他就容易接受。当他拿一家人的午餐肉肠去喂狗时,你说:“都6岁的人了,人狗食还分不清楚!”他可能会反怨你为何不事先告诉他。而你如果说:“以后记住:人吃的放在冰箱里,狗吃的放在纸箱里。”他可能就会笑嘻嘻地说“记住了”。

别总是怨孩子不听话,有时,也需要想想自己原因。同样的事物,调换一个角度就不同了,同样的,一句话,换种说法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诸位家长不妨试一试。

让你的孩子足够坚强


如果我们用一个铁锤去砸玻璃玩具娃娃,娃娃可能一下子就被砸得粉碎;如果我们用铁锤去砸塑料玩具娃娃,娃娃身上可能会留下难看的伤痕;如果我们用铁锤去砸钢制的玩具娃娃,娃娃可能除了会发出“当”一声回响外并无其他改变。

这3种玩具在重锤之下的不同反应,如同我们生活中不同类型孩子的性格。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为什么有的孩子能泰然处之,从容不迫,而有的孩子却脆弱无比,不堪一击呢?

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导致孩子心灵脆弱的因素很多,原因很复杂。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有:家境贫穷、恐惧死亡、遭受辱骂、智力低下、身体残疾和不被父母关爱。这些各不相同的消极因素的存在给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那么,性格坚强的孩子在表现上有哪些共同的特性呢?通过研究,美国儿童问题专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坚强的孩子往往能引起周围人更多的注意,而且他们中大多数活泼乐观。在玩耍和娱乐过程中,他们精神上很投入,一旦遇到挫折,如搭积木不成功、拍皮球暂时拍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数量等等,他们都能比较容易地做到忘记烦恼和自我解脱。在家庭生活中,性格坚强的孩子往往能与家庭成员保持亲密的关系。

对于那些性格比较脆弱的孩子,专家认为完全可以加以矫正。在各种各样的培养方法中,专家们普遍推崇的一点是:努力使孩子在头脑中形成一种“重要的他人”的思想意识,即要使孩子明白他很重要、很有潜能,同时别人也很重要、很有潜能,生活中的挑战和对比是很普遍,很正常的。另外,专家建议,父母要在生活中关心和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多样性,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安全、相对独立的生长环境和学习环境。

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第一个事例

有个儿童教育中心即将举办体育课,活动即将开始,可场面上极其混乱。近20个4岁左右的孩子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当给孩子发完坐垫、老师准备开始时,许多孩子还不能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开始利用“木头人”游戏,试图把孩子聚集在一起,可依然有几个孩子满场飞。

其中有个女孩儿拿着垫子在地上玩,时不时还招呼几个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赶紧坐好,说老师马上要讲故事了。几位家长都按撩不住了,马上劝说自己的孩子安静下来。而当老师真开始讲故事,所有孩子都立刻安静下来,认真地听故事了。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经常发现孩子让父母"丢人"的情况,特别是周围的眼光都聚集到我们和孩子身上的时候,不少家长真希望地上有一个洞。那孩子都做了什么?无非是当众哭闹了,或我们说的孩子不听,或孩子说了让我们难堪的话,或我们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表现大相径庭,或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观念的事情,等等。而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现得不如别人孩子“好”,有些家长就感觉丢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现,难道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若孩子得到"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也感觉挣得了脸面。而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误,或得到鄙视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得是否正确和恰当,立刻感觉自己丢人了!为什么这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不看问题的实质,仅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荣耀与耻辱的象征。

就像上面的场景那样,假若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听从老师的话,已经坐好的了,老师说“请小朋友安静下来”,并且老师的眼光无数次扫过我们不“老实的孩子”,其他家长也“鄙视”地看着我们的孩子时,我们会脸红和感到丢人吗?会去强制自己孩子安静下来,还是先带孩子离开这里?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根本就不是问题。当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时,是比较拘谨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能够很快适应。所以,孩子不是相对安静和审慎,就是通过大声说话、捣乱来排解自己的恐惧。如果带孩子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上课,家长应该带孩子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达,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场地和结识其他孩子。

比较特殊的是,孩子到了陌生环境里,而其中又有几个熟识的小伙伴,则环境影响会大为下降,孩子们反而会快速适应环境,并主动去发现、利用环境进行游戏,甚至是由于环境陌生反而激发出探索的欲望。

假设孩子们“散落”在各处各玩各的,老师又不能充分调动起孩子的兴趣和注意,这时老师想要求纪律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孩子不仅不会跟从老师的指引,反而还会把这当成一种好玩的游戏。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利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才是控制局面的关键。

另一个事例:

某男孩平时几乎不喜欢吃零食,一天看到另外一个女孩在吃零食,就向对方要,可对方却不给。于是这男孩就打了女孩几下,结果小女孩的父母开始责备女儿太小气,搞得男孩的父母也很难堪,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男孩丢人!可问题是,这男孩的父母为什么感觉丢人?就是因为自己孩子打人,且对方孩子挨打,感觉自己的孩子没有教养,所以让自己很丢脸?

说实话,小男孩的父母感觉丢人,其实是大可不必的。当问起男孩为什么打人,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饿了”!而男孩为什么饿呢?因为这一天小男孩是在中午11点半吃的午饭,而事发时间是傍晚7点,孩子不饿才怪。虽然那女孩不会分享,有可能有一定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男孩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需要进食,是不是责任更大呢?

所以,孩子出问题了,就应该找问题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体现,成人的道德观在他们那里,是说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还能要求孩子展现优良的精神?

这两个例子是很相像的,对家长而言,感受都是难堪和丢人。但两个例子比较大的区别是,前者家长可以暂时旁观,因为孩子没有什么错误。而后者则必须向孩子承认错误了,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尽到照顾孩子饮食的职责,导致孩子饿了才向别人要吃的,是爸爸妈妈的不对。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对方道歉。

许多时候,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现,不能站在自己的“脸面”立场上。孩子让家长“丢人”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家长的心态是否平和,是否耐得住环境的眼光。只要我们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就算“丢人”也没什么。而当家长感觉“丢不起人”的时候,对自己和对孩子都会失去耐心。当然,当孩子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时制止,一是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二是让孩子明白界线在什么地方。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总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判断孩子的行为。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和静下心来分析原因“丢人”事小,错过了观察孩子行为背后原因的机会,则损失更大。

一个家长遇到孩子让自己“丢人”时,其实不是坏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觉“丢人”实际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满活力、探索的表现,也充分说明我们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做一些预防,让孩子学会快速适应和正确应对。而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家长有忽视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让你知道问题所在。

相信《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将来会加倍让你偿还!》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长都该告诉孩子:你现在偷的懒,将来都是打脸的巴掌! 家长都该告诉孩子:你现在偷的懒,将来都是打脸的巴掌! 家长,请一定告诉你的孩子,不要抱怨读书累,如果想要在未来拥有选择的权利,想要活成更体面的自己,那么今天的努力,就是以后去看世界的路! 01 所有偷...
    2020-09-29 阅读全文
  • 你的孩子,想让他将来从事哪一行? 最近跟同事、同学闲聊,谈到目前的状态。当医生的,不想让孩子再行医,原因"太累";妈妈是当老师的,对子代的期望是不要再从教,原因"没劲";有做平面设计的,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做设计,原因"加班多,不规律";...
    2021-02-12 阅读全文
  • 你的孩子现在很爱你,将来呢? 昨天去做头发,理发师小妹告诉我,她家在农村,有个七岁的女儿,现在一年只回去两三次,每次也待不了几天,一直是公婆帮着带孩子,带得很好,只是她很想孩子。 我说这样扔久了,孩子怕是就跟你没感情了。 她说不会...
    2021-08-07 阅读全文
  • 写给家长:你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 曾经有人说,当人们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却发现自己生活得一塌糊涂后,就应该回到幼儿园,重新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正如教育家孙瑞雪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引领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
    2021-03-22 阅读全文
  • 让孩子知道你的爱 导读:在年幼孩子的意识中,他不能领会到父母埋藏在心里无言的爱的信息,是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的没有用行动更明确地传递感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 当我像往...
    2021-09-04 阅读全文

家长都该告诉孩子:你现在偷的懒,将来都是打脸的巴掌! 家长,请一定告诉你的孩子,不要抱怨读书累,如果想要在未来拥有选择的权利,想要活成更体面的自己,那么今天的努力,就是以后去看世界的路! 01 所有偷...

2020-09-29 阅读全文

最近跟同事、同学闲聊,谈到目前的状态。当医生的,不想让孩子再行医,原因"太累";妈妈是当老师的,对子代的期望是不要再从教,原因"没劲";有做平面设计的,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做设计,原因"加班多,不规律";...

2021-02-12 阅读全文

昨天去做头发,理发师小妹告诉我,她家在农村,有个七岁的女儿,现在一年只回去两三次,每次也待不了几天,一直是公婆帮着带孩子,带得很好,只是她很想孩子。 我说这样扔久了,孩子怕是就跟你没感情了。 她说不会...

2021-08-07 阅读全文

曾经有人说,当人们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却发现自己生活得一塌糊涂后,就应该回到幼儿园,重新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正如教育家孙瑞雪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引领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

2021-03-22 阅读全文

导读:在年幼孩子的意识中,他不能领会到父母埋藏在心里无言的爱的信息,是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的没有用行动更明确地传递感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 当我像往...

2021-09-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