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非传统的美国教育照样可以进名校

发布时间:2021-04-23

美工区教育笔记。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非传统的美国教育照样可以进名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最近两个在家自学(homeschool)的孩子,接到录取通知,都进了名校。一个进了Yale(耶鲁),一个进了UCBerkeley(柏克莱加大)。进入柏克莱加大的女孩,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家里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因为宗教的理念,不同意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以从小就在家自读,这次申请大学,SAT几乎得到满分,看到她有这么优异的表现,真的很为她高兴。这两个孩子的家庭,都是极普通的中等家庭,所以不存在什么以钱买进名校的说法。

在美国12年的义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主流学校之外,还有很多种不一样的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家庭自学教育就是其中一种。有些家庭,因为某些原因,如宗教、住屋离学校太远、孩子有社交的问题,或家长[微博]对学校老师不认同,等等,让家长做决定把孩子放在自己家里自学。家长必须要向学区报备,符合家庭自学的条件,即可成为家庭自学的一员。

基本上,孩子在家自学,要有一个指导老师,通常是父母、或有个家教。然后孩子必须要寄属于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可以是下面三种形式的任何一种:

1)属于一个保护伞学校(umbrellaschool)

保护伞学校通常是个注册有案的私立学校。学生和保护伞学校之间的关系有点象是房地产中介隶属于一个房地产公司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自学在家,一方面可以运用学校设施、如实验室器材;一方面可以参与学校活动,如乐团、体育课等等。学校可以帮学生出成绩单、处理法律问题,甚至用学校的教学材。

2)属于一个公立学校

学生名义上属于自己居住地学区的公立学校,可是可以向学校申请在家自读。用学校的材料,其他基本上是和上述(1)大同小异,只是在成绩方面,学生必须更严谨的符合学校的标准。

3)自己家里成为一个独立的私立学校

这是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基本上没有学校作为依托,自己家庭处理所有学校相关的事情。wwW.yJs21.COM

在家自学的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课业,通过考试,就能够毕业了。当他们申请大学的时候,他们也是和别的孩子一样,必须经过同样的申请程序。更甚的,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是真正的有资格、有能力。所以很多孩子,在普通的SAT考试之外,还必须经过SATsubject2考试,一科一科的考,证明他们达到或者更超越其他孩子的水准。

除了在家自学这种方式之外,美国还有其他几种非传统的学校,如CharterSchool(特许学校),指由公共教育经费支持,由教育团体或个人开办并负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学区的学校;如MagnetSchool(磁石学校),也是公立学校的一种,有特别的、不同于传统学校的课程。之所以定义位磁石学校,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像磁石一样,可以吸引不同学区的学生去就读;

另外,美国还有特殊教育与治疗性的教育。这两种教育是帮助美国弱势团体的教育,两者均在美国发展成熟,资源丰富、设费完善。美国特殊教育始于1975年,当美国国会通过了残障儿童法案,驳斥了当时公共教育对于残障孩童歧视的待遇。在美国的每一州,公立学校里都有对于残障孩子特殊教学的配套措施。这种特殊教育通常指的是身体上的残障。

而美国的治疗性教育是针对于心理或者情绪方面问题的治疗。治疗的学校或者机构都是私立的,其目的是把心理(包括情绪发展)发展和学科发展合并的一种教育。在正常的教育中,加上了情绪治疗、心理发展、社交、人际的培养、人格和道德的塑造、生存能力的训练、等等。这种教育包括了短期的治疗性营队和治疗性学校,这中学校的注册日期,是全年制的,不同于传统的学校。

如果把正常的学校放在左边,医院的治疗中心放在右边,而在两者之间画上一条横线,那么许多不同种的治疗性教育营队和学校,可以分布在横线上。有些治疗性教育的学校和普通学校差不了多少,除了提供各种学科之外,还加上一些调整情绪的课程和工作坊。最轻微的治疗性教育学校,是给那种虽然情绪有些障碍,如社交轻微障碍、焦虑症,过动症等等,但是能够承受普通学习压力的孩子。他们的学科成绩并不会比一般的孩子低,毕业之后,很多孩子也进入很好的大学。

如果学生的情形再严重点,学校还有心理医生的个案辅导。也有学校专门处理心理、情绪极端受损的孩子,他们因为自己情绪和心理的问题,无法专注在课业的学习,所以这些学校的课业进度会放慢,内容也会简单一点,让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专注在调整、治疗自己的内部情绪及心理。现在我们常见的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有,网瘾、辍学、忧郁症、焦虑症、躁郁症、厌食症、贪食症、吸毒、酗酒、强迫症(OCD),自闭症、精神分裂症、边缘人格症等等。

这种治疗性的学校是私立的,而且收费很贵,都有心理医生和精神医生在校,根据学校所收学生的病症和严重性,甚至在课程的编排上都有医生的参与。通常孩子先在营队待上6-8个星期,而后进入长期性的学校,可以待到高中毕业。学校有一系列的辅助方案,帮助孩子在毕业之后融入正常社会。营队的收费约一天500-600美金,长期住宿学校一年6万到8万美金左右。

目前美国治疗性的营队和学校有很多,从网上搜寻比比皆是,但是良秀不齐。做父母的要非常小心,千万不要随便的相信网上资讯。在美国只有有执照、名誉好的教育谘商师是可以相信的,也只有他们具资格可以把小孩子介绍到这种治疗性的学校。

给予不同孩子,一个平等的教育机会,可能是美国教育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学习不好的孩子,美国老师透过赞美、不同的安排让孩子跟的上进度;有ADHD(过动症),Aspergers(亚思伯格症)的孩子,有专门的教师加以指导;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有政府补助的私人助理,在课堂上跟着孩子,做额外的辅导;有轻微情绪、心理问题的孩子,在公立学校里也设有特殊部门,有专门的学校心理谘商师特别辅导。

每个孩子生来不同。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弱势的孩子在起跑点和别的孩子一样,至少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尽量和别的孩子一样,有着相同的机会。有的孩子生来是父母的骄傲,对於这种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尽情的往前奔跑;有的孩子却需要父母多付一分心力,牵着他们的手走很长的路。

虽然国情不同,中国的教育裡或许目前做不到如此多样化,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顺著孩子的本性,做他们自己。如果能够帮助他们进入最适合他们的学校,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好,让他们不会遭受不需要的歧视,他们依旧能够抬头挺胸、生活的有尊严。我想这才是我们父母可以给他们最大的爱护。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经常听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其佐证之一是中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比美国学生好的成绩。但,“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至于有了“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说法。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我们需要思量: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问道:“钱学森之问”

在很多方面,我们都主张向美国学习,但惟独在基础教育领域,一向不屑向其请教。理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引人注目的“扎实”,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出人意料的“差劲”。事实果真如此吗?

疑问一

在1900~2001年诺贝尔科技、经济奖获得者全世界共534人中,美国有230人,占43%,而中国人获奖人数极少。并且美国人获奖比率还呈上升趋势。为什么美国基础教育“差劲”反而顶尖创新如此之多,相反,中国的基础教育如此“扎实”而重大创新贫乏?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差距的根源在哪儿?

疑问二

有人统计了1999~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学与中国6所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一流大学在《自然》、《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结果是,6所中国一流大学总和只有20篇,还不及哈佛一所大学的零头(399篇)。难道都是基础“扎实”惹的“祸”?

美国经济之所以发达,之所以把诺贝尔奖频频收入囊中,一般公认的解释,就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特别发达。那么,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美国的高等教育如此发达?发达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有无联系?如果美国的基础教育真的“差劲”到美国人无法忍受,那它又怎么孕育如此发达的高等教育?

这些问题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对比:美国见闻与中国现实

现象一

美国知名大学间竞争激烈的表现之一,就是看谁能给既贫寒又优秀的学生提供最优越的条件;而在我国,各大名校之间拼得最凶的是争夺各省市的高考状元。

哈佛大学每年的学费收入,主要用于学生奖学金的发放。在美国,越是名校,学费越贵,但奖学金也越多,进名校即意味着享受免费教育。

在一所号称美国中学届“哈佛”的精英高中,其校长称,他们私立高中每年学生的学费为4万美金,但是钱不够用,还需要花大量的精力筹钱。而在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民办学校每年每生收费5000元,学校还能盈利。原来,美国这些精英学校把学费的很大一部分作为助学金和奖学金,它们靠社会资助而不是学费来办学。

现象二

美国一私立高中占地300多亩,容纳了380名学生。可校长说学生太多了,他期望的人数是300人,这才能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

美国私立中学一般不设行政班级,实行走班制。教师任课实行模块分割,一般主讲一门学科或一门学科的某一模块。必修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打破年级界限,实行分层教学;选修课则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教室办公。学生流动,教师不动,教室固定的“走班制”,是美国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

而在中国,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深圳,教育局规定中学每班限额50人,小学45人,事实上,多数热门学校班额均超标,一个班六七十人的比比皆是,很难谈得上个性教育。不少民办学校的基础条件较差,只是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义务教育的不足,更谈不上优质教育。

现象三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由学区教育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需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得高考报名资格的课程)与大学招生资格考试接轨;选修课则五花八门,完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定。

美国知名大学录取时特别看重学生在高中时是否上了难度较大的课程即AP和IB,另外,还十分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在大学申请表上都有一栏:高中期间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参与了几年,担任过什么职务,得过什么奖励或荣誉,奖励或荣誉是地区级、州级、国家级还是世界级的。

反思: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资产而非产品或顾客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思想和着眼点,我们发现,美国教育看似不重结果,不求短期速成,但却后劲十足,因为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学校推行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可以增值的资产。学生的人生成功是其教育的目标,学校关心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考量的是学生的学业水平、课外活动、为人处世、社会参与等关系到学生一生成功与否的诸方面因素。

而中国不少学校的教育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把学生当作是产品或者顾客,更多的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满足家长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而很少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部分民办学校更是将学生当作赚钱工具,把教育看成这个世纪最赚钱、最保险的行业。因此,中国教育就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小学老师埋怨幼儿园老师没有把孩子教好,中学老师埋怨小学老师,大学老师埋怨中学老师,用人单位埋怨大学老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

美国顶尖大学像哈佛、耶鲁,基本上全是私立的,主要依靠民间的财源而不是政府的经费来维持运转。学校不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主要经费来源是校友的捐赠。每所名校都有一笔巨额的捐赠基金,这是学校实力的基础。

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绝不能让经济条件挡住他们的路,让低收入家庭的优秀孩子同样有机会上精英私立学校。按我们一般的看法,所谓私立学校,就是从学生身上赚钱。美国的名校则是向学生身上投资,通过教育,给学生的心灵留下永久的印迹,奠定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这些学生成功后自会捐助支持学校的发展。

满足个性化选择的精英教育

早听说美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好,但我一直认为这是谣传。以我在中国的经验,私立学校有两种:一是贵族学校,收费奇高,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自命不凡,牛气冲天;另一是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招生对象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上不了公校的人。可到了美国一看,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在主流评判体系里,私立学校的口碑往往超过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因为是自负盈亏,因此,规模上要小得多。学校规模小,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学生享用更多的教育资源。并且私立学校学费高昂,每年动辄3至4万美元,这使得很多中产家庭对私校望而却步,再加上残酷的招生淘汰,很多掏得起学费的家庭也很难轻易把孩子送进去。基于此,私立学校被称为“贵族学校”也就不奇怪了。而我国的民办学校往往想的是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因为它们是靠学费生存的。

为保住“贵族”的头衔,或者区别于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就势必要在软硬件上强调质量。首先,私校不论规模大小,师生比例从不会超过1:10。一个小规模的四年制私立中学一般只有200到400名学生,而全校有教学任务的老师,最少也得有40到60名。最大的私立中学,学生也不超1500人,而至少有200到250个老师“伺候”。

与国内的高中相比,这些学校小而精,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足够的关注。同时,为了实现精英教育,在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学习中,也要贯彻小班教学的理念。有一所私立学校,每个教学班学生不超过10人,甚至只有三四名学生。每个学生,无论积极与否,上课时都有发言或被老师提问的机会。

培养“T”型人才而非“孤独的专业主义者”

美国知名大学十分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果一个学生某项成绩中等,但课外活动十分出色,知名大学也会抢。知名大学,如哈佛极看重一个学生的领导能力,出色的个性以及特殊的才能。

美国大学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其高中教育。美国私立寄宿高中的学分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必修、选修、荣誉/高级课程。一些知名中学在整个高中阶段开设课程多达300余门。除了每个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外,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个学校教育的多样性。如有些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建筑、写作、艺术欣赏等诸多选修课程。

除此之外,AP课程与IB课程也是美国高中阶段的特色课程,尤其是AP课程(AdvancedPlacement),即大学学分先修课程,其难度相当于美国大学大一课程。AP课程开设门数越多,证明这所中学的师资水平越高。AP课程的成绩达到4分或以上(满分5分),就可以冲抵大学学分,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如果修的AP课程多,在大学里就可以省钱省时,提前毕业或修一个双学位。

荣誉课程是介于基础和AP之间的美国高中课程。荣誉课程是美国特有的区别于标准课程的一种课程形式。相对于普通课程,荣誉课程的量并不一定更多,其区别更多在于课程难度更深和学习节奏更快。荣誉课程强调批判和独立的思考。为鼓励课堂参与度,荣誉课程一般安排更小的师生比例。荣誉课程的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主动性很强。在学业以外,荣誉课程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俱乐部、合作教育、研究、出国留学以及文化活动等。

如此的课程设置,培训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T型人才。用字母“T”来表示他们的知识结构特点,“—”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不仅在横向上具备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而且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

美国教育部推广培训“父母辅导者”


近几年,随着各种国外早教理念的引入,一群五六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走”进“校园”――大大小小的早教机构,按时和爸爸妈妈去“上课”。这些早教机构的学费不菲,有的所谓“名班”一年仅学费就要上万元,堪比大学的学费。那么,国外幼儿早期教育又是如何进行的?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什么方面呢?

美国教育部推广培训“父母辅导者”

美国幼儿教育是从生命第一天开始。创办“从出生到3岁”培训班,以1981年密苏里州教育部创办的“父母作为老师”(PAT)的项目最为著名,目前该组织已将它们的项目推广至全美47个州,培训了8000名“父母辅导者”。这些工作人员主要是每月对每一个家庭进行一小时的家访。

美国的另一项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称作HIPPY计划: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指导计划。该计划得到了当时美国总统的支持。HIPPY计划直接把培训带入家庭,计划中的母亲们每周受到一次访问,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父母们的集会。

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

在美国,老师认为交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重要。他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技能硬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更交互地认识周围的事物。

英国社区儿童中心免费提供多样服务

EYFS是英格兰政府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的一个教育方案,此方案在2008年9月被正式纳入英格兰的法制中。EYFS的目标是:给所有0-5岁的幼儿提供一个连续的发展与学习体系,使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将来成为身心健康、拥有安全感、成功和快乐的人。

英国政府很重视5岁以下孩子的学前早期教育,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务,出生到5岁,宝宝可以加入各个社区儿童中心的活动,妈妈也可以参加各种育儿的论坛和培训,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如果3岁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就要自己付费,一个月大约1000多英镑。

由社区、幼儿园、教会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心,只要是你有时间、有精力,几乎每天都可以把行程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组织大多是免费的,有的收费在1-2英镑,这笔钱算是捐给慈善机构的,他们同时免费提供茶、咖啡给妈妈们,还会在休息的时候分给孩子们饼干和饮料。

在社区活动中心,每天会有不同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参与。集体时间由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做游戏,剩余时间为自由活动。每天上午免费开放给每位小朋友,下午为课后辅导。分为室内活动区、室外活动区,那里的玩具应有尽有。

法国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

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而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长就会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法国的早教课更像是艺术细胞的培养和激发课程。他们首先是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加拿大不提前教写字和计数

在加拿大,宝宝稍大一点时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课学习,而是参加那里的美术、劳作、音乐以及唱游等活动,而且与众不同的是,这样的早教学校不会设置写字和计数等课程。加拿大的早教专家普遍认为,幼儿期是动作能力均衡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动手能力更为重要,若让孩子过早认字、写字和计数,会耗费幼儿的体力和脑力,延缓他们的动作发展。

日本学会不给别人添麻烦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从家长到早教学校都会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你会发现在日本,孩子上课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时候,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里面装着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长和老师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导。

美国教育专家给中国家长十条教子经验


也许您已经听了很多国内教育专家的建议,那么今天给您推荐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提的10条建议。对比一下和您以前看过的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您会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可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还是有很多是咱们可以吸取的。

1.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经常给孩子制定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

4.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6.在孩子面前作表率。

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8.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美国教师给家长的十条建议


美国州一级评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向家长提出以下十条建议:

1.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经常给孩子制定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

4.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6.在孩子面前作表率。

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8.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韩国教育的成功之处


初次和韩国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无论大人小孩,在问候别人的时候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是面带微笑的问候。与人握手的时候,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时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在一些公众场合的迎宾小姐,在向大家鞠躬的时候,一定是鞠躬后停留几秒钟,然后才直起上身。韩国人的问候无处不在,走在韩国,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医院、百货商店,你都能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声,感受到他们的良好礼貌。虽然只是一声简简单单的问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和被关心的感觉,心情也会变得很愉快。

儿子初来韩国时刚满2周岁,对于韩国人的礼貌和语言一点不懂,但几个月的幼儿园生活后,我却看到了他身上可喜的变化。以前看见大人无动于衷的他,看见熟人会主动上前鞠躬问候了,遇到不认识的人,只要大人在一旁提醒,他也能上前鞠躬问候,“爷爷好!”“奶奶好!”“老师好!”“小哥哥好!”……才2岁的小人给人家鞠躬也是腰弯得很低,头差不多快要碰到地上了,作为妈妈的我每每看到此情此景真是又高兴又觉得好笑,不禁感叹幼儿园老师教育作用之大了。春节时小侄子小侄女见面,发现他们对长辈十分尊重,给他们礼物或者压岁钱时,他们一定是双手接过,鞠躬道谢的。

韩国家长寒暑假送孩子到军营吃苦

每年寒暑假期间,韩国上千名学生会参加位于浦项的海军陆战队海滨训练营,以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意志、自信和团队精神。

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不少韩国家长认为,孩子在经济富足时代成长,已忘记了辛勤工作的观念。花费40美元让孩子参加训练营,有助于他们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这是考取大学的必要条件。

训练营内,孩子们在泥坑里打滚,从跳伞平台上跳下,匍匐着通过带倒钩的铁丝障碍,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

与孩子们熟悉的那个充斥着电脑游戏和垃圾食品的世界截然不同,这里的纪律极端严格。他们必须上交手机,在海军陆战队的兵营里吃睡,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0点半睡觉。所有人一到这里便没了名字,只以代号区分。

金基谢的代号为第227号,他说:“父母把我送到这里,因为我老是打架,玩电脑游戏太多。他们说,我在这里训练时应学习家庭观念。”

一对来自首都首尔的双胞胎说,为了让他们改掉懒惰的毛病,母亲把他们送到这里来。

不仅是孩子,受训者中也包括办公室职员。一名建筑公司经理说:“我们行业目前不景气,所以公司派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到训练营培养耐心和坚毅的品质。我们的总裁以前是海军陆战队员,你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了吧?”

她家“承包”了美国顶尖名校,奥秘就在这8个习惯


今天,我想结合我自己和我孩子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所谓培养聪明小孩的经验。其实,提高孩子学习力不等于提高孩子的成绩。美国的学校非常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成绩好是一方面,富有好奇心,擅长从身边学习知识是另一方面。而家长在日常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好的学习和探索习惯,对于促进孩子学习兴趣和成绩,往往能事半功倍。

分享嘉宾介绍:DebbieHung,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南中国区招生委员会主席、现为AceAcademy创始人。除Debbie毕业于宾大沃顿商学院外,她的孩子现在分别就读或毕业于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我们认为成功者的经验未必适合每个家庭,所以我们分享的话题并非“如何上名校”,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Debbie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总结出几条经验,下文将一一阐述。

习惯一:鼓励孩子主动和老师说“我对……有兴趣”

我的一个经验是,一定要让孩子在课堂上多发言。特别是在美国的中学,那边平均所有课程的分数都有30%是课堂讨论。发言不只是为了成绩,还为了在老师面前刷“存在感”。

在美国读研究生,平时要上的课是很少的,考试也很少,这就要求学生自发地学习。学生如果要做项目,必须自己去和老师主动说“我对……有兴趣”,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很容易就决定了这个学生有多少机会,整体表现会怎么样。

习惯二:吃早餐能有效提高学习能力

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家是名校专业户,如果说孩子们真有什么习惯是一直坚持下来的,按时吃早餐算一个。每天一定要吃好早餐。吃早餐的小朋友在学校的成绩比不吃早餐的好很多,这是很多调查的结果。2009年,日本做了个全国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调查考试,发现每天正常吃早餐的孩子,国语和数学成绩远高于完全不吃早餐的孩子。

习惯三:爱阅读的孩子成绩都不差

在我看过的学生里面,喜欢看书的孩子一般有三个特点:打字速度比较慢(甚至有根本不会的),不喜欢看电视,读书成绩绝不会差。

我以前在香港读书,后来到了美国才发现,每一年开学学生领到的书,不是自己去买的,是学校给的,而且非常多元化,不一定和专业有关,主题非常丰富。你会发现,在国外留学的学生看书都很快,我的两个儿子就是,他们看的书多了,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玩电脑游戏。我儿子的电脑上都没有安装电脑游戏,这也省了一笔钱啊。有一次他们请同学回家玩,家里什么玩的都没有,只有他们平常练习音乐用的钢琴和小提琴,他们就干脆把桌子一擦,一人一本书,坐在桌子边就开了个读书会。

以前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周抽两个小时,和孩子一起读一些不同课程或者领域的书或杂志。香港有一些很大的书店,那里面好书非常多。我每次都会跟他们说,“你们看足两个小时,我就送一本书给你们,这本书让你们自己选。”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马上就会起来。

习惯四:让学习变成日常生活的话题

有些习惯看上去很小,但培养起来真的非常有用。我的两个小朋友以前常常在家里阳台吃饭,有的时候碰上雷雨天,我就会和他们聊,打雷是怎么形成的,它是怎么来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0年前火星撞地球,用眼睛都可以看得到,我就和他们讲火星的轨迹,它在太阳系的地方……Alex教授也有这个习惯,他是教法律的,经常是看着今天的新闻,就和孩子聊,新闻里的人出现了什么问题,法院会怎么判决,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让孩子学习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识。

其实不需要是打雷、火星这样的专业学问,看到地下的落叶你也可以和他讲讲,这个树这么大,为什么有叶子掉下来……这是一种很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

习惯五: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

我们家必备的一样东西,是地球仪。没事就和孩子一起转转,看你手指点在什么地方,比如说夏威夷,我就跟孩子一起上网、看书,看那里的人如何跳草裙舞,听他们传统的民歌,让他自己主动去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

习惯六:给孩子留一个私人创作空间

上面提到的其实是一种学习方法——让孩子看到东西然后去学,还有另外两种学习方法,听到然后去学,和直接用手来做。小朋友要读书读得好,一定要有创意,有创意的小朋友一定要有起码的时间去玩。

孩子小的时候,我经常在家里放一些胶泥、树胶或者软的东西,他们可以用来做模型。我建议每个父母都在家里给小朋友留一个创作空间,爱画画就画画,爱雕塑就雕塑,爱做科学实验就做,只要安全,一概不管,孩子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大人可以偶尔去参观一下,或者直接开口申请加入,这个参与主要是便于家长观察孩子的学习速度和对哪方面知识更加敏感。

习惯七:和孩子一起做饭

做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培训,用多少材料、加多少水、加多少油,那都是学问。在我们家,如果要吃披萨,我们是绝对不叫外卖的,而是大家一起做,过程中,我就和孩子讲,为什么螃蟹熟了会变色,或者牛排为什么蒸太久肉就老……既是科学知识,又是生活常识,我们就一起学习。

习惯八:不要因为成绩而奖励孩子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一点,绝对不要用物质去激励孩子学习。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孩子学习必须是自己感兴趣了,主动去学,所以就算我的孩子成绩再好,我也不会给他们奖品,否则就变味了。我经常给他们送礼物,原因其实有很多,比如我的孩子忽然从美国来了香港,我觉得一样东西很适合他,会让他开心,就送了,这份礼物有的时候可能只是街边一个冰淇淋呢,但心意表达到,让孩子觉得你关心他的心情,就足够了。

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中国加入WTO,各种竞争更是日趋激烈。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能否适应当今世界的激烈的竞争环境呢?“填鸭”式的教育与“放羊”式的教育何者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呢?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究竟何在呢?

中国的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几乎包揽所有奖牌,正当我们为这些所谓的“神童”欢呼雀跃时,西方却又多了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这些“神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有人再做出更辉煌的成就,为什么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西方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呢?或许有人会抱怨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等等不如西方国家,其实不然。很多名牌高校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条件,可是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也并非人人都是有大成就者,原因何在?中西教育的差别何在,何者更能适应世界的需要呢?

一个人所受到的教育不仅来自学校,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中西教育的差异,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一、家庭教育的差异

在中国,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被当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过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在中国,孩子在未成家之前,父母一直把他们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闯一闯时,父母往往会加以阻止“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我们了是不是……”,他们习惯于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来,让孩子照着所安排好的计划行事。“你应该考哪所大学,学习什么专业,毕业后去哪里留学或是工作……”这些孩子都要听父母的。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孩子在年满18周岁甚至更小就离开家,学会独立生活,他们不喜欢伸手向父母要钱,而是靠自己去挣。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国的孩子可以说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的多,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锻炼自己的机会,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孩子的独立生活与克服困难的能力远远不如西方的孩子。

另一种现象,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因为我是你的父母,因此你必须听我的。”很少有父母真的与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孩子帮忙做事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西方,父母让孩子帮忙做事时总会对他们说声“谢谢”。当父母带孩子去参加活动时,中国的父母习惯于让孩子自己去玩。当大人们在谈话时,孩子不允许插嘴,中国的父母会对他们的孩子说:“大人谈事,你一个小孩子插什么嘴。”可是在西方,你会经常看到小孩们夹在大人堆里,时常问大人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他们的父母非但没有呵斥他们,反而耐心的为他们做解答。孩子与父母们谈话没有一点孰长孰幼的概念。中西方父母的不同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必然不一样。中方的父母可曾想过,当孩子撅着嘴走开时,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西方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与父母平起平坐,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隔阂,而中国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被父母扼杀了,久而久之,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就会对此类事情表现的冷漠,而这样就不利于孩子的个性的形成。要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好奇,孩子才会不断地去思考、去钻研,继而去发明创造。中国父母的这种做法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循规蹈矩地做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将来发展吗?中国父母常常教训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许,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西方的父母习惯于放纵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兴趣,而且还常常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认为是对的事。在美国,父母经常在餐桌前对小孩说:“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呢?”的确,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可是中国孩子的父母剥夺了孩子“试”的权利,他们太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这合适吗?

家庭是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孩子的内心,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尝试,树立不畏艰难的品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我认为中国的父母应该抛弃那些传统观念,向西方的父母学习。

二、学校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虽然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可是我认为如果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改革,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中国很难推行。这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

1、学校不能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教师的工资高低。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学校不择手段的提高自己的上线人数。一旦推行素质教育,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对学校的竞争十分不利。当其他学校还在实行应试教育,而只有几所学校在那里大搞素质教育时,其结果在短时期内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学校比不上应试教育的学校。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本人的母校汤溪中学在2001年实行教学改革,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课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的确是得到了发展,可是在2002年的高考中,我们的高考成绩是汤中近5年来最差的一次。于是乎,学校领导重新改革,变素质教育为传统的教育,结果2003年的高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也由原来的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上升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2、家长不欢迎素质教育。

在家长眼里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不管你在学校做了什么,只要考试考的好,你照样是个好学生。若推行素质教育,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了,他们一定会很着急,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埋头苦读才能取得好成绩,今后才能有出息,素质教育只会使孩子的心变野。这里我同样有一个例子:在2001年汤中推行素质教育是,就有很多家长找到学校,说自从素质教育以来,他们的孩子回家不在拼命做作业了,这样一来,成绩一定要差去了,我要求你们还是不要改革了。

3、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素质教育

从上学的那天起,学生就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学,没有的老师的安排,真的给他们自由安排的时间,他们反倒不适应了。就这一点本人有着深切的体会。

既然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成长》的作者凌志军在与网友的交谈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微软总部有一千多名中国人,但很少有人进入管理层,问其原因,微软公司负责人说,中国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师,但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对老板说“不”,没有想象力,开会不发言。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是在于中国人太习惯于按照别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主见和创造,他们不适合进入管理层。

没有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可称得上是最棒的,这一点可从国际中小学奥赛上得知。但是为什么中国本土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呢?为什么杨振宁、李政道是在国外的环境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分数第一、排名、死记硬背、考试制度、试卷的设置等种种做法都在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只求会做题目,考试能考出高分,而很少有人去问“为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注重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去教你“为什么”,学生不问,教师不讲,唯一的评价标准是考试,正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考不好,老师批评,家长训斥,所有这些,只会让学生更注重考分的高低,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已经懂得了问题的原因。许多西方人是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的:“中国人想象力差,模仿能力很强。”我感到不服气,如果中国人没有想象力,那四大发明又是谁创造的呢?同时我也感到悲哀,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当西方老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考题时,我们却在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我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力却萎缩了。

中国的课堂更有纪律,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毅力,这对于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辉煌成就更有优势。但是,对于许多理科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学习方式也是背诵。我记得初中时,老师经常说:“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都是一样的,你只要记牢了就保准不会错。”而西方的教育更灵活,有启发性,它先教你“为什么”,然后让你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秩序也不如中国的,他们上课可以随便走动,可以吃东西,只要不影响到其他的人,而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的。西方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不成规矩,近乎乱了套,但它却极大地留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人不是天生没有想象力,而是我们的这种应试教育所训练出来的,因为中高考的改卷是有标准答案的,即使你的想法有道理,但还是以标准答案为准,这样我们就尽量往与标准答案一致的方向去答题,或是把答案记住,下次就一定不会错。其实,衡量素质高低的并不只有学习,能力也不仅仅来源于课本。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素质低下,一切以书本上说的为准,限制了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基础教育很难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应试教育的弊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也慢慢体现了出来。高等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基础知识差一点还可以补,可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培养。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比较落后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太缺乏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习惯于跟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中西方高等教育也存在着不少差异。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上的不如人家。其实真正的差异在于教育体制。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可是一到大学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竞争机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学一样好好学习,混个文凭的人不在少数,结果四年过去了,真正的东西没学到多少。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只要能够支付得起大学的费用,谁都可以上大学,但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张代表你学历高低的文凭,而是真正的能力。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重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这是好事。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毕业生人数增多,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毕业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本领,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切都得从头学,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三、社会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社会环境太缺少尝试的机会。在中国,一旦你失败了就很难有机会“再来一次”。人们过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拥有的经验,一位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试问:“经验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呢?”不给新人一个机会,那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经验,这样一来,有经验的人老了死了,而没经验的人还是没经验,这样社会还能保证继续向前发展吗?西方的社会提供给了人们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他们对于家庭背景和经验也比较淡化,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会上层,而在中国,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开始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冷落。生活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态自然也不同,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害怕失败,更不敢去尝试新的工作方法,也更缺乏向社会挑战的勇气,缺乏创造精神。

四、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不注重实用主义。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处于一种紧张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不会在孩子应有的课余时间里还让他们去上钢琴课、围棋课等等。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

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当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的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在此,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为此,我认为中西方的教育负责人能够增进了解,加强沟通,能够早日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英国教育方式给我们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英国出绅士,有风度的民风和他们实行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小时候背毛主席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花钱“培养”孩子顽皮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呆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英国的家庭教育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原来,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英国教育:强调启发兴趣


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

国内常有厌学的事,这在英国的中小学里是不可思议的。很多驻英中资机构人员的子女在当地读书,即使没什么外语基础,孩子进入学校没几天,就喜欢上学了。

按英国的学制,妞妞5岁进了学校,一年级就有科学课、地理课等。其实,这些听上去很高深的学科讲的都是生活常识。比如地理课,就从你学校旁边的环境讲起:公园、花草、马路和汽车,刮风、下雨和晴天。孩子们是从生活渐渐亲近科学的。开学几个月后见到小妞妞,算术、语文虽然学得不多,但懂了很多事,她会很热情地帮助客人端茶倒水,礼貌用语一套套的。小郑的女儿在英国读三年级,很少有课外作业,在学校里也有很多半游戏的课。比如老师讲一段历史故事,涉及到着名的家族,小朋友们就用废报纸来做这个家族的族徽。老师还告诉他们:什么是带有种族歧视性的言行,受到歧视,一定向老师投诉,这是一种雏形的利用法律自我保护的训练。

校外课也很多,记者经常在地铁上碰到一班小学生,他们也许是去博物馆,也许只是去某个公园游戏。一路上,是他们学习公交常识、公共秩序和公共行为规范的机会。英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教育场所,除对学校特别照顾外,周末还有很多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的免费活动项目。比如在科学博物馆,为鼓励四五岁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免费让孩子使用新技术的照相机,还当场把你拍下的照片印在小T恤衫上奖励你。着名的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甚至像英格兰银行这类很专业的博物馆,都是孩子们常去上课的地方。

英国政府说,教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学校要为社会输送有各种职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核心任务,启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英国从中学开始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要系统掌握相当的基础知识,但仍然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进入初中,学生就可以选课,英国的初中生开课的面很宽,他们初中毕业时,最少要有6门课的考试成绩,多数人考8—10门。除少数几门必修课,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学得突出的科目也可以提前考。

近年工党政府抓学生的考核成绩,一些学校便简化了与考试无关的欣赏课,立刻引起社会的批评,认为这是与知识本质背道而驰的倾向,必须纠正。英国王储查尔斯连续3年亲自为中学的语文、历史教师办暑期班,请着名的文学家、作家、历史学家开讲座,提高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前不久一项调查发现,近年选择数理化课程的学生人数锐减,一些科学家组织立刻就“学生为什么对科学的兴趣在减少”?进行深入调查,对一些学校减少科学实验课提出尖锐批评,称此作法损失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机会,埋没了科学人才,并将此提到“威胁着这个国家的繁荣、生活质量和它在21世纪的进步”的高度。最近《每日电讯报》从大学生普遍不会做饭发现,许多中学把烹饪课简化成了食品技术课。查尔斯王储很快发出呼吁,要求学校恢复传统的烹饪课程,提高孩子们的做饭能力。

记者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

家园共育《非传统的美国教育照样可以进名校》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美工区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经常听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其佐证之一是中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比美国学生好的成绩。但,“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至于有了“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说法。对...
    2021-04-25 阅读全文
  • 美国教育部推广培训“父母辅导者” 近几年,随着各种国外早教理念的引入,一群五六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走”进“校园”――大大小小的早教机构,按时和爸爸妈妈去“上课”。这些早教机构的学费不菲,有的所谓“名班”一年仅学费就要上万元,堪比大学的学...
    2021-04-19 阅读全文
  • 美国教育专家给中国家长十条教子经验 也许您已经听了很多国内教育专家的建议,那么今天给您推荐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提的10条建议。对比一下和您以前看过的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您会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可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2021-04-25 阅读全文
  • 美国教师给家长的十条建议 美国州一级评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向家长提出以下十条建议: 1.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2.多关心孩...
    2021-04-04 阅读全文
  • 韩国教育的成功之处 初次和韩国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无论大人小孩,在问候别人的时候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是面带微笑的问候。与人握手的时候,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时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在一些公...
    2021-04-21 阅读全文

经常听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其佐证之一是中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比美国学生好的成绩。但,“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至于有了“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说法。对...

2021-04-25 阅读全文

近几年,随着各种国外早教理念的引入,一群五六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走”进“校园”――大大小小的早教机构,按时和爸爸妈妈去“上课”。这些早教机构的学费不菲,有的所谓“名班”一年仅学费就要上万元,堪比大学的学...

2021-04-19 阅读全文

也许您已经听了很多国内教育专家的建议,那么今天给您推荐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提的10条建议。对比一下和您以前看过的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您会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可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2021-04-25 阅读全文

美国州一级评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向家长提出以下十条建议: 1.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2.多关心孩...

2021-04-04 阅读全文

初次和韩国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无论大人小孩,在问候别人的时候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是面带微笑的问候。与人握手的时候,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时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在一些公...

2021-04-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