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经意砍向孩子的八把刀,刀刀致命!
发布时间:2020-12-2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家长的身上藏着八把刀,家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八把刀,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消失殆尽。
1、第一刀: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有些家长就是家里的皇帝,他们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从来不去征求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不采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
2、第二刀: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
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
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就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不要多管闲事?
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3、第三刀: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尽可能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
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
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
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是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4、第四刀: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不是教会他怎样保证自己在水里的安全,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小卖部去买瓶酱油,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二十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我们就这样一直保护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5、第五刀:砍去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
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的是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这就教会了孩子人治大于法制,哪个人天生就是罪大恶极的呢?不都是从一些占小便宜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违法的道路的吗?
6、第六刀:砍去善良-种下恶行的种子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Yjs21.COm
我们不愿意带着孩子去为灾区捐献衣物,因为我们交过税了,那是政府的事情;我们不给街角的乞丐一点施舍,因为他们肮脏。
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的时候,你却问他学校规定最少捐多少?家里做饭少几棵大葱,你不去找邻居借,而是叫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其实你正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身上善良的本性,并播种上恶行的种子。
7、第七刀:砍去创新-种下机械的种子
我们可怜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摧残下,已经不懂得什么是创新了。
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劳累而懒得回答,或许就是他问的问题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而敷衍塞责,又或者你正在为麻将的不胡牌而烦恼。
而我们惯用的伎俩就是这个等你长大就懂了!这个不要求掌握,你记住就行了!这个是不会考的!等等等等自以为聪明的说辞。殊不知已经让孩子慢慢变成了考试机器,脑子机械化了,不会思考了。
8、第八刀:砍去欣赏-种下嫉妒的种子
孩子小的时候总会毫不掩饰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的欣赏,会毫无顾及地表达出自己的喜爱。
孩子告诉家长某某同学多么优秀的时候,家长总是拿孩子的短处去跟他崇拜的人进行比较,要么说看人家多聪明,多努力啊!哪儿像你这么懒啊!这种批评式的比较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那良好的欣赏的心态就会变成糟糕的嫉妒心了,嫉妒这个人生的一大公害就被我们天真的孩子学会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玩刀,家长怎么办?
孩子玩刀,家长怎么办?有一天,老猫接了**后,抱到我的办公室来等我一块下班回家。我的办公桌上摆了一把刀,是我的领导去新疆出差时带回来送我的。有刀柄与刀鞘都是铜制的,上面纹着龙样图纹。煞是漂亮。把**给吸引住了。
他一定要玩这把刀。而且是难以转移注意力,也不肯放弃。就这样,刀被他带回了家里。没想到,自此之后,**开始对刀“情有独钟”。并且任何与刀相关的东西他都开始“大爱”。比如剪刀,比如针头、比如镊子……
他拿着刀切草莓、切苹果、切橙、切菜头,切一切他觉得可以切的东西。每次看到他玩刀,我就极力地抢走,甚至不惜使用“暴力”,强行夺开,或者大喝和怒斥。晚上的时候编故事给他听,把刀收起来……但是,他的玩刀热情有增无减。前两天带他去厦门,他翻出了藏在角落里的水果刀,又切了个不亦乐乎。每一个下切的动作,都看得大家心惊肉跳。小侄儿更是惊恐得大叫起来:天哪,姑姑,**在玩刀!太可怕啦!
没想到,侄儿这种惊呼声惹怒了**,他唯恐刀要被夺走,举手就要打侄儿,当然,**根本忘记了自己手上有刀,他肯定也不管这刀会伤到人,执着刀就本能地想要打侄儿,以示愤怒和对自己“权力”的捍卫,看起来就是拿刀在挥舞!侄儿有血友病(特别容易出血,而且止不住),我一看不由得紧张至极,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把**的手握紧,将刀抢走。然后抱到屋子里。我当时怒气冲天,于是忘记了一切育儿的理念,按我最“原生态”的方式狠狠地“修理”了**:打,而且是打他的脸;训,而且像狼外婆一样的凶;强迫,逼着他立即去向哥哥道歉……**哭了,极力地压抑哭声,但没忍住,放声哭了两三声,总算缓过了一点点劲,然后又连忙忍住哭声,抽抽噎噎地对侄儿说:哥哥,对不起!
和无数次一样,我的凶悍对**形成正面行为毫无效果,**经历了如此大的一次“折磨”,但他仍然爱玩刀。从厦门回到家里,他忽然发现,厨房里的刀架上插着水果刀呢,于是又拼命闹腾起来,非要玩不可,不达目的不罢休,拿到了刀,他在厨房菜篮子里拿了一根芥菜开始切,切完了扫到地上……
怎么办?让他操练吧,这些工具太危险了,看着他的玩刀举动,心就吊在嗓子眼,他随时可能受伤,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会主张:绝对要抢掉,绝对不可以玩,不管他怎么哭,而且会主张将这些东西全部收掉。可是,我真的无法描述**不达目的时那种不罢休的劲。他能拿出一切的方法来斗智斗勇,以达自己的目的。每一次我“巧取”或“豪夺”的过程,都让我感觉特别疲惫。我甚至想叫老猫带几张他科里手外伤病人的照片回来让**看看,可又觉得太暴力了而作罢。
……
不能不说,他用刀的“水平”有点高。起码他切出来的东西,厚薄比较一致,而且可以切得比较薄,他用这些工具的架势也比较老练。
我意识到,他是真的想学习这些工具。他并不是想用这个来伤害自己和别人。他看起来特别享受那种实际操作的感觉。我相信,他没把这刀的用法操练熟,玩个够,他肯定不会罢休。
我试问了我自己一下:能不能,相信一次孩子?让他真正学习一下如何用刀?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他对很多东西的爱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一般来说,一旦他将一样东西玩得顺溜了,或者学习会了,他就不会再迷恋,起码,要劝说他放弃的时候,会更轻松得多。
准确地说,孩子是想学习,而不是单是“玩”。
每当孩子玩刀等利器,我得保持平静的态度。理性地告诉他,使用这些东西的危险性;教导他正确的使用方法。而且在他学习过程中,务必全程陪伴和看护,防范危险的发生。相信孩子,他有能力保护自己,如果充分理解他的感受,并且给予尊重,他会很“听话”。
刀和剪刀的危险性,我们家长可以掌控,因为我们可以从孩子手中夺走,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可是孩子的一生中,有多少危险潜伏在他身边?那些不是我们可以掌控得了的,不如教会他们自己规避危险。而学习规避危险的第一步,是了解什么是危险。
标准答案是孩子想象力的锉刀
最近,儿子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时拿着支笔东涂涂西抹抹。瞧,这条歪歪扭扭的曲线多像一条小河啊,这边上星星点点的应该是小花小草吧。“嘿,儿子,你真棒!说不定将来是个大画家呢!”我的鼓励让儿子兴致倍增,一见我就“噼噼啪啪”奔过来:“妈妈,看我的画!”
渐渐地,我开始不满意起来:“儿子,你画得一点也不像!你看,这条腿太长,那条腿又太短,还有,你把手指画得比胳膊还粗了……”我试图纠正儿子的错误,他皱着眉头说:“我喜欢这样嘛!”于是,我特意到书店里买了《儿童画启蒙》,但儿子对照葫芦画瓢的作画方式丝毫不感兴趣。后来,我又给他报名进了少儿美术班,可是,儿子从前画画的兴趣却渐渐消退了,上课不认真,有时候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做。
一天,美术班老师布置了《大树》的作业。在我一再催促下,儿子终于交了习作。画面乱糟糟的,大树东倒西歪,颜色也不对,居然用了灰色!我发火了,挥着画大声吼:“哪有这样的树?”儿子似乎很委屈,想说什么,看了看我,欲言又止。我一瞪眼:“还不赶紧重新画!”儿子只好很不情愿地画起来。
一会儿,儿子把画再次交给我,我一看,跟刚才的几乎一模一样。我更加恼怒了:“你是不会画,还是不想好好画?”儿子的眼圈红了,支支吾吾地说:“妈妈,我画的是刮台风时的大树……这些细线是大雨,还有……很多沙土,所以大树变得灰蒙蒙的,看不清楚了……”
我愣了,赶紧拿起画来仔细看。是的,当我用孩子的眼光、用一颗童心来看他的画时,我这才发现这是一幅形象生动、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啊,大树在台风中东倒西歪,多么逼真和形象啊。其实,如果总是习惯用地用成人的思维和成人角度去要求孩子,则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快乐和丰富的想象力。于是,我抱住儿子,诚恳地对他说:“宝贝,对不起!你的画真棒!”
问题疫苗比鬼子的刺刀更残忍
导读:当山西问题疫苗又一次铺天盖地汹涌澎湃袭来的时候,我是真的怕了。如果这是真的,我们还能做什么?
他们追犹太人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他们追工会分子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人;
他们追基督教徒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基督徒;
最后,他们直奔我而来,
而这时候,
已经没有人能够为我说话了。
当山西问题疫苗又一次铺天盖地汹涌澎湃袭来的时候,我是真的怕了。如果这是真的,我们还能做什么?
去谴责吗?不,我已经无力谴责了。红心鸭蛋,地沟油,三鹿奶粉,我们谴责了一次又一次,我们在面对这些丧尽天良的逐利者面前把自己的谴责演绎的无论如何的彻底都不足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悲哀。
是愤怒吗?不,我已经无力愤怒了。在我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聪明可爱的孩子因这些人为制造而变痴变傻变的不能自己甚至早早的远离这个世间的时候,那种割在心口口难开的不舍已经远非愤怒所能表达。
这画面让我想起电影:日本鬼子举起刺刀,将明晃晃的刀尖挑进婴儿身体-----
只是,这次制造者不是日本鬼子,是我们的同胞;只是,这次的武器不是明晃晃的刀尖,是美其名曰让我们健康的疫苗!
悲哀,真是悲哀!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声嘶力竭的在呐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时候,猛然间,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早已经体无完肤,我们的孩子正在被我们自己屠杀!
还有什么比剥夺别人的生命更严重的犯罪呢?何况,被剥夺的都是尚无自主能力的未成年人,绝大部分甚至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还有什么比打着健康的由头让我们更关注的呢?只是,这次防疫被注入了死神的密码,这个密码隐晦的让我们防不胜防!
没有什么好说的,上一次是三鹿奶粉,是河北;这一次是疫苗,是山西;下一次,是什么?是哪里?
人在做,天在看!
家长要敢于向孩子说“不”
眼下,随着“421”家庭的增多,两代人对独生子女的娇宠,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向父母提要求,甚至承受不了半个“不”字。这种孩子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绝他们的要求,孩子马上就变成一副无赖样,大哭大闹的有之,威胁漫骂家长的有之,甚至离家出走的也有之。而许多家长经不住孩子的纠缠哭闹,往往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从没尝过失望的滋味。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十分不妥的。
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个时刻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东西。一个从来没听过“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觉的,从而也造成对失望承受能力低。而对失望承受能力低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它会伴随出现精神痛苦和失常行为,使孩子变得脆弱、不成熟,影响孩子心理、人格正常发展,轻则让孩子的成长磕磕绊绊,有暴力倾向和染上坏毛病;重则形成孩子无休止索取的坏习惯,一旦家庭不能满足要求,甚至会走上犯罪歧途。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把要东西的权利交给孩子,由他决定父母同意或不同意,就像给了孩子一件他不会使用的武器,这迟早会让父母后悔不已。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无节制地加以满足,只能是“欲壑难填”,最终使孩子走向贪得无厌的深渊。
对于今天的许多孩子来说,他们可谓什么都不缺,缺少的正是“失望”。家长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家长的一个“不”字破灭了孩子一些东西,但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东西:划出了界限,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当然,让孩子体验失望,也不是无限度地让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父母要正确评价孩子的要求,判断他们要求的合理性,对于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尽力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能满足的,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他们会试着去找到界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应该向他们灌输适应社会环境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家长注意避免不经意对孩子的“心灵虐待”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次因数学测试成绩差被老师当众训斥,并罚抄试卷三遍。平时性格内向的他,从此便更加精神压抑,离群寡欢,一上数学课就有一种莫名的畏惧感。后来竟发展到只要朝学校方向走便浑身发抖,上课常常觉得头晕眼花,耳边总回响着教师那尖刻的斥责声,度日如年。最后,家长不得不叫他休学。这是一个受“心灵虐待”产生严重后果的例子,当然也是极个别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学生,一怒之下,开口便训,且言语刻薄,什么“笨蛋”、“蠢货”、“没出息”,顺嘴劈向孩子,这种不经意的“心理虐待”却并非少见。对于家长而言,为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尽量避免以下几种对小学生不经意间的“心灵虐待”:
心灵虐待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一、强迫型。根本不考虑孩子需要,强迫他们按家长的意志行事,甚至连孩子的申辩、愤怒、反抗权力都被剥夺。这些孩子往往胆小怕事、遇事退缩,缺少独立性,这必将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冷漠型。对孩子需要漠不关心,缺少亲近感和同情心。对他们的过失,不是帮助教育,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冷落态度。这些孩子多苦闷、孤独。
三、贬低型。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毫不重视,经常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贬低他们的学习成绩,然又不放过任何一点过失。致使孩子自悲,缺乏自信心,无主见。
四、抹煞型。在孩子出现失误时,不是从整体上评价他们,帮助其找出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而是抹煞过去的一切,批评责骂,在孩子受伤的心灵上撒盐,这类孩子常常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
“心灵虐待”实不可取。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对孩子“心灵虐待”的危害性,认识到少儿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个性修养,慢慢改掉“心灵虐待”这个坏毛病,以耐心和情感打动孩子,尽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家长给孩子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及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