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开学在即,请让孩子远离“暴力作业”

发布时间:2020-12-21 教育孩子笔记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孔融让梨说课稿

有这么一个梗:在学校里,有两个小男生打架,后来被老师知道了,为了惩罚他俩,老师让这两个小男孩罚写自己的名字100遍。没过一会,其中一个小男孩很快就写完交给老师走了,而另一个小男孩则是写了半天还没写完。最后没写完的小男孩实在忍不住了,大着胆子告诉老师:老师,这不公平,他的名字叫MT,而我的名字叫尼古拉斯·赵四。

看完这个段子,你能笑出来吗?

此“暴力”非彼“暴力”,并不是指孩子在家长吼叫、打骂下完成自己的作业!

所谓的“暴力作业”是指重复性、机械性地抄写或者背诵具有数量大、次数多、有时会带有惩罚性质的词语、句子、古诗甚至是短文。

“暴力作业”常见于语文、英语学科,常见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身上。

“抄写生字新词10遍”、“背诵古诗,至少五遍”、“订正数学错题五遍”、“抄写公式十遍”...类似的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

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们一般都是奉若圣旨,老师的话是绝对不敢不听的。

而作业对于家长来说,作业可是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关乎着孩子以后升学乃至能否考上一个好大学的重要手段,家长怎么可能会不在意这件事呢!

现在的孩子们,可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暴力作业”,不光是来自学校,也有来自家庭的。有时候家长一生气,也同样会采取抄写20遍句子、20遍古诗的手段来惩罚孩子。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古怪爸比总结了一下,不外乎下面几点原因:

一、源自于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古自今,语文教学一直离不开听说读写,学习语文哪有不抄不记不写的?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抄写背诵,才能够学好语文。

二、老师们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一些老师们的眼里,学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抄写10遍会比抄写5遍好,抄写20遍肯定比抄写10遍好,学习这个事情当然是练习越多越好了。

三、群体性教育的弊端。

每个学生自身的基础不一样,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老师们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因此老师只能提高上限来进行一刀切统一布置,目的就是要让部分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学习知识。

最理想的情况是老师针对每一位同学或者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布置针对性的作业。可是事实上这很难做到,因为这样做的工作量太大了。

四、老师们面对升学、职业考核等种种的压力而产生的急功近利心态。

这年头,“名师”一抓一大把,有了“名师”的称号,老师自然会受到家长的追捧,学校自然就会重视起这些“名师”来。这些“名师”有着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我觉得不外乎就是加大加强机械性、重复性练习,增加学生们的作业量来提高学生们的成绩。YJS21.CoM

我记得有位国家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以她从业多年的经验来看,孩子们写生字生词,每个字词写三遍效果最好。再多写也是没多大意义了!只可惜,这么简短的一句话,一个简单的观念,家长老师们都没放在心上,在这些家长眼里,永远还是“10遍比5遍好,20遍比10遍好“。

作业和考试一样,充其量就是检测学生成绩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个学科所掌握的程度。查缺补漏后再对各个学科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认清了作业的这一目的,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理智的态度来看待作业了。

回到现实问题上来,如果我们家长自己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古怪爸比觉得首先家长们自己要对“暴力作业”有所认知,要意识到“暴力作业”的危害程度。

再就是,家长们自己绝不可以制造“暴力作业”。

那么,来自学校方面,老师方面的这种作业,我们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交流!与老师适度地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腾出来的重复作业的时间完全可以让孩子多读一些好的课外书,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我想作为一个老师,不会不理解这种想法的。

如果老师仍坚持己见,认为自己的一套几十年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那作为家长你也不必反抗,毕竟弄坏了师生关系还是得不偿失的。

怎么办?

面对“暴力作业”实在不行家长自己亲子上阵吧,模仿孩子的笔迹一点一点抄写完成吧,此时不用家长更待何时?

当然,腾出来的时间,一定要让孩子读课外书或者做其他自己感兴趣和有意义的事情,切不可因为家长代写那些“暴力作业”而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脆弱,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而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对其一生都有危害。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些孩子挨了批评,或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让笔者再次想到“蛋壳心理”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危害。

蛋壳心理,也就是一触即破的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现在大多数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很多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却不能面对失败……那么,孩子这种蛋壳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蛋壳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它是多年的错误的教育所导致的。在中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多年来都是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不舍得批评和管教……总之,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危害,这也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令人担忧的是,许许多多的父母尚未认识到这些,因此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有增无减。一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难教育。一位小学5年级学生的妈妈一脸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是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动辄就以离家出走或自杀相威胁。”可见,娇纵孩子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已开始困扰千千万万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怀疑,但生活是无情的,哪位父母又能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也许会有无数的灾难在等着他。你的孩子又如何承受呢?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勇敢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为什么前线的战士经常忍受严寒,忍受瓢泼大雨,却极少患感冒呢?因为那个环境使他们的肌体经常体验应急反应,在体验这种反应的过程中,身体的抵抗力提高了好几倍。因此,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劣性刺激,给他一点苦吃。建议父母在孩子蜜一般甜的生活中加一点苦的滋味,在孩子事事顺心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

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明代吕近溪为父母写的一首《小儿语》说:“儿小任性娇惯,大来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此诗可给那些不懂爱子之道、教子之方的父母一些启示。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都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心疼和难过,并想办法替孩子解决困难。举一个最常见、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孩子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之后,他不是面对困境,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就像孩子摔倒后,若总是得到父母的搀扶,他就会在再一次摔倒之后,趴在那里等待被搀扶,甚至本不感到疼也哇哇大哭,以换得大人的爱抚。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父母应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小鸡躲在母鸡的翅膀底下,永远也不会长大;孩子偎在父母的怀里,永远也不会坚强。

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让自卑远离你的孩子


自卑来自压抑和强求

专家认为,自卑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病理之一,是对自我的否认,是对自我个性的排斥,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它是压抑与强求的直接后果。病人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不切实际的卑劣感,这种卑劣感主宰着人的心境,构成各种心理活动的基调。

在压抑过程中,人总是要将自己的某些基本欲望从意识中完全消除出去。但本能欲望与人类的生存及发展是有着必然联系的,若想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正是在反复的压抑—失败,再压抑—再失败的恶性循环中不断体验自我挫败,久而久之使人由当初仅对某种欲望的否定扩张为对整个自我的否定。“我是罪恶的”、“我是无能的”,心灵深处的自卑感也就由此而产生。

家长不要过多否定孩子

许多孩子的自卑都是家长在其童年时期造成的,家境不如其他人,学习成绩相对不好,长得没有邻居家的孩子漂亮,而家长在此时如果一味地埋怨和攀比,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呢!”“没用的东西,干什么都不行”,让孩子产生自卑的情绪。家长过多地拒绝孩子的请求,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情绪,就是拒绝和外界沟通,很少请求别人的帮忙,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压抑。

让孩子远离星座迷信


无意中和邻居聊天时得知,他的孩子对一种“星座指南”的书很感兴趣。

邻居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手头有了几个零用钱,就买了这样的书。邻居说,儿子的文具盒、课程表都与星座有关,他对自己的星座、幸运数字、幸运颜色了如指掌,甚至还能给父母“卜上一卦”,非常痴迷。

“星座迷信”对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危害显而易见。倘若我们对“星座迷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产生的危害恐怕就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了。

星座是星空中看起来像某种形态、人们又用神话中的人物、动物或器物命名的星群。而人的命运、前途除了有机遇的因素之外,更多的则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靠的是自己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用星座去占卜命运,甚至指导日常生活,是荒唐无知的。但是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无知与荒唐之举,竟受到中小学生的推崇,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诚然,出现“星座迷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求源无非有两点:

首先,学校正面理论灌输没能阻挡住这些负面影响的冲击。

其次,诸如星运走势、星座物语、星座与血型等宣扬迷信的垃圾书刊、网络散布各个角落,而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差,遇到这种所谓的“新鲜事物”,就不分良莠一股脑儿地接受。

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率先垂范,不去迷信星座或其他方式的占卜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净化报纸、杂志、网络的内容乃至整个社会的环境,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还孩子一个纯洁的心灵。

别让老游戏远离了孩子


游戏仅仅是游戏么?专家指出,游戏除益智功能外还应具备认知、社交、运动等多种功能……还记得我们小时侯的游戏吗?抖空竹、掷沙包、骑马打仗等等,随着高楼大厦的增多,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这些伴随上一代人度过童年的老游戏如今距离孩子越来越远了。有关调查发现,目前儿童的肺活量、弹跳力、柔韧性、耐力等身体指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学校里几乎再也找不到能爬树上墙的“小皮猴”。 

相反,孩子们的玩具之多却是我们小时候无法奢望的。有人提出,玩具智能化、私人化的发展趋势是否让孩子更加远离了“玩”的初衷?

游戏仅仅是游戏么?专家指出,游戏除益智功能外还应具备认知、社交、运动等功能。  

那些年过三十已为人父母的人都非常感谢童年的那些老游戏,因为那些主要以户外大运动量为主的老游戏不仅给了他们欢乐,也带给他们健康的身体。有人说,“我们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玩砍沙包、丢手绢、跳皮筋,这些活动偏重于户外,运动量也不小,无形中锻炼了身体,所以我从小到大身体一直不错,体育考试也能轻松过关。比如,在我们玩的游戏里有一种叫‘迈步’的,就类似于跳远。而现在的许多孩子户外活动太少。”也有父母说:“现在的小胖子越来越多,不仅和现在孩子吃得太精太细有关,也和他们的运动量不足有关,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大院里,只有一个小伙伴稍胖一点儿。”现在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贵,离父辈们童年时的老游戏越来越远。

那么现在我们的孩子的游戏情况如何呢? 

1、玩具动手动脑不动窝  

虽然目前商店里还有一些传统的空竹、沙包等传统玩具,但是问津乏人,孩子们根本不感兴趣,倒是偶尔有大人打听。像空竹这样的玩具已经很少有孩子会玩了,而沙包和球类也已经被改造成了安全的海绵芯,更适合在室内玩。一般大人带孩子来买玩具,首先考虑的是玩具的安全性,沙包也正是因此才变成“绵”包的。其次,父母和孩子都更偏爱开发智力的益智型玩具,这些玩具大都是要求孩子动手动脑的,但是运动的功能不大,而且普遍都适合一个人坐在家里玩。另外,像电脑这样的大件“玩具”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普通家庭,孩子在电脑旁坐上一天更成了常事。  2、孩子素质指标普遍下降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中小学生体质调研工作。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孩子的形态发育指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身高、体重的增长;但是素质指标耐力、柔韧性不如从前,机能指标中中学生的肺活量也下降了。

据一些多年从事中学校医工作人士介绍,现在学校的“小胖子”的确远远多于从前,而且不少老师父母都感觉孩子的肺活量、弹跳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有下降的趋势。过去总有一些特别“皮”的男孩喜欢爬上爬下,现在的“小胖子”走路都喘粗气。李老师认为,造成学生某些身体指标下降的原因和近年“玩”的内容改变不无关系。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大多是在室外和小伙伴进行,游戏同时还有运动的作用,孩子几乎不用进行专门的锻炼就能达到应有的运动量,而现在的游戏和玩具偏重智力开发,强调动手动脑,孩子一个人在家就能玩上一天,更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了。同时,课业负担重、体育锻炼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玩具要向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目前教育界已经注意到玩具智能化、电动化对孩子的身体动作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儿童玩具、游戏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有的幼儿园已经开始重新开发过去的老游戏、老玩具,让孩子重新学会父辈们玩过的游戏。不少父母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再加上居住环境的限制,无法让孩子获得身体动作的训练。虽然有益智功能的大型玩具色彩、功能丰富,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但是大型玩具往往无法满足孩子成长需要的运动量。像橡皮筋、冰棍棒、沙包这类简单甚至简陋的玩具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邢园长最后表示,玩具除了益智的功能,其实还应具备认知、社交、运动等功能,而一些从前的老游戏恰恰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相关推荐

  • 让孩子远离“蛋壳心理” 关键词:蛋壳心理 导读: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
    2021-12-31 阅读全文
  • 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脆弱,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而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对其一生都有危害。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
    2021-11-04 阅读全文
  • 让自卑远离你的孩子 自卑来自压抑和强求 专家认为,自卑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病理之一,是对自我的否认,是对自我个性的排斥,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它是压抑与强求的直接后果。病人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不切实际的卑劣感,这种卑劣...
    2022-04-13 阅读全文
  • 让孩子远离星座迷信 无意中和邻居聊天时得知,他的孩子对一种“星座指南”的书很感兴趣。 邻居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手头有了几个零用钱,就买了这样的书。邻居说,儿子的文具盒、课程表都与星座有关,他对自己的星座、幸运数字、幸运颜色...
    2020-11-24 阅读全文
  • 别让老游戏远离了孩子 游戏仅仅是游戏么?专家指出,游戏除益智功能外还应具备认知、社交、运动等多种功能……还记得我们小时侯的游戏吗?抖空竹、掷沙包、骑马打仗等等,随着高楼大厦的增多,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这些伴随上一代人度过童...
    2022-01-11 阅读全文

关键词:蛋壳心理 导读: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

2021-12-31 阅读全文

脆弱,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而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对其一生都有危害。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

2021-11-04 阅读全文

自卑来自压抑和强求 专家认为,自卑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病理之一,是对自我的否认,是对自我个性的排斥,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它是压抑与强求的直接后果。病人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不切实际的卑劣感,这种卑劣...

2022-04-13 阅读全文

无意中和邻居聊天时得知,他的孩子对一种“星座指南”的书很感兴趣。 邻居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手头有了几个零用钱,就买了这样的书。邻居说,儿子的文具盒、课程表都与星座有关,他对自己的星座、幸运数字、幸运颜色...

2020-11-24 阅读全文

游戏仅仅是游戏么?专家指出,游戏除益智功能外还应具备认知、社交、运动等多种功能……还记得我们小时侯的游戏吗?抖空竹、掷沙包、骑马打仗等等,随着高楼大厦的增多,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这些伴随上一代人度过童...

2022-01-1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