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让孩子远离星座迷信

发布时间:2020-11-24

教育孩子笔记。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让孩子远离星座迷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无意中和邻居聊天时得知,他的孩子对一种“星座指南”的书很感兴趣。

邻居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手头有了几个零用钱,就买了这样的书。邻居说,儿子的文具盒、课程表都与星座有关,他对自己的星座、幸运数字、幸运颜色了如指掌,甚至还能给父母“卜上一卦”,非常痴迷。

“星座迷信”对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危害显而易见。倘若我们对“星座迷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产生的危害恐怕就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了。

星座是星空中看起来像某种形态、人们又用神话中的人物、动物或器物命名的星群。而人的命运、前途除了有机遇的因素之外,更多的则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靠的是自己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用星座去占卜命运,甚至指导日常生活,是荒唐无知的。但是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无知与荒唐之举,竟受到中小学生的推崇,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诚然,出现“星座迷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求源无非有两点:

首先,学校正面理论灌输没能阻挡住这些负面影响的冲击。

其次,诸如星运走势、星座物语、星座与血型等宣扬迷信的垃圾书刊、网络散布各个角落,而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差,遇到这种所谓的“新鲜事物”,就不分良莠一股脑儿地接受。

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率先垂范,不去迷信星座或其他方式的占卜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净化报纸、杂志、网络的内容乃至整个社会的环境,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还孩子一个纯洁的心灵。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让孩子远离“蛋壳心理”


关键词:蛋壳心理

导读: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这种心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作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舍不得批评和管教……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时,他不是勇敢地面对,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

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的人,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作为家长,不妨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

让自卑远离你的孩子


自卑来自压抑和强求

专家认为,自卑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病理之一,是对自我的否认,是对自我个性的排斥,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它是压抑与强求的直接后果。病人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不切实际的卑劣感,这种卑劣感主宰着人的心境,构成各种心理活动的基调。

在压抑过程中,人总是要将自己的某些基本欲望从意识中完全消除出去。但本能欲望与人类的生存及发展是有着必然联系的,若想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正是在反复的压抑—失败,再压抑—再失败的恶性循环中不断体验自我挫败,久而久之使人由当初仅对某种欲望的否定扩张为对整个自我的否定。“我是罪恶的”、“我是无能的”,心灵深处的自卑感也就由此而产生。

家长不要过多否定孩子

许多孩子的自卑都是家长在其童年时期造成的,家境不如其他人,学习成绩相对不好,长得没有邻居家的孩子漂亮,而家长在此时如果一味地埋怨和攀比,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呢!”“没用的东西,干什么都不行”,让孩子产生自卑的情绪。家长过多地拒绝孩子的请求,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情绪,就是拒绝和外界沟通,很少请求别人的帮忙,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压抑。

让孩子远离“金钱优越感”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也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大量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有钱,又怎样让孩子理解父母的金钱与资产同自己成长之间的关系呢?在这一点上,西方一些大富翁的做法颇值得中国父母的借鉴。与我们所说的“再穷不能穷孩子”不一样,西方人崇尚“再富不能富孩子”,富翁们意识到让孩子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优越感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他们通常只给孩子很少的零用钱,并鼓励孩子自己去打工挣钱,从而让孩子明白: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有价值的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因此,平时父母可以带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场所走一走,向他们讲讲自己的创业史,使孩子逐渐明白有钱不是理所当然的,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获得,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从而培养孩子“珍惜手中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信念。同时,带领孩子接触社会生活,深入社会实际,让他们了解现代社会是知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只有自身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才可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摆正学习动机,从而逐渐摆脱“学习是为父母,好不好无所谓”的错误想法。

育儿知识:如何让孩子远离流感


冬季寒冷,难免感冒。宝宝们抵抗力弱,更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建议家长们应该尽早给孩子接种流感疫苗,它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最简捷、最经济、最有效。

婴儿期如何防流感

婴儿期的孩子,免疫功能没有健全,整体的各器官系统发育都没有完善,肌体抵抗力比较低。如果接触了流感病毒的话,对症处理、治疗不及时,就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并发症,累及到心脏、大脑,或者造成腹泻、脱水。这些都会对孩子的生命造成威胁。

特别是0-6个月的孩子,用药依存性差,而且不能接种流感疫苗。对这个月龄段的孩子,应当在家庭中建立一个安全圈。看护这个孩子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月嫂和保姆,如果他们接种上流感疫苗的,无形当中对孩子就是一个保护作用。

此外,要特别做好家庭的护理。比如要定期开窗通风,每天二到三次,一次20-30分钟。第二要多饮水。第三,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第四,天气即便寒冷,也要让孩子能够有一定的时间做一些户外的活动,增强自身免疫能力。还要注意平衡膳食和充足睡眠。

学龄儿童如何防流感

学龄儿童有一个特点,主要是群居的方式,一个班可能好几十个孩子。冬天特别冷,老师怕孩子感冒,很少开窗通风,使房间里的病源微生物的浓度增加。此外,在冬天小孩可能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也相对比较少,无形当中他的免疫功能也会相对降低。一旦班里有孩子得了流感,会很快在班内造成流行。

对于这样的情况,一般建议学校每天做好晨检,如果孩子有流感症状,就劝他回家休息两天。此外,教室内定期开窗通风,适当做一些户外活动。多喝水,避免黏膜过于干燥,降低病源微生物侵袭的可能。

接种疫苗是最佳预防手段

流感的预防,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一般6个月到3岁的孩子,应该使用儿童剂型,两剂次,每一个剂次接种0.25毫升,间隔四周之后再来接种第二剂次。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成人剂型,成人剂型只需要接种一剂次就可以了,一剂次的量0.5毫升。

一般在北方地区,流感开始流行是在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建议大家在疾病流行前的一个月接种。因为任何疫苗要积极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话,应该是接种疫苗之后一个月的时候,保护性抗体水平产生得比较高。

如果不幸患了流感,一方面要做好家庭护理,比如多饮水,多休息,吃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减少鸡蛋、鱼虾类容易发的食物。另一方面及时治疗。药物的话,可以对症治疗。必要的话,可使用一些达菲。

同时,温馨提醒,极少数孩子可能无法接种疫苗。比如对鸡蛋过敏,或患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等,这些孩子是不能接种流感疫苗的。这样的孩子应当着重家庭护理。

育儿心得:我让胆怯远离了孩子


育儿心得:我让胆怯远离了孩子

看到儿子好好能够轻松地回答任何人的问题,甚至还与人家说上几句时;当家里来客人时,看到孩子不只是躲在我们的身后时,我知道,好好已经有足够能表现的勇气与能力。一年之前还存在的那个害羞胆怯的不足已经远离孩子了。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一.正面语言刺激,让孩子对自己的足够的信心。

孩子比较小,对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这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于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经常有意无意地点出:好好是个勇敢的孩子;好好很勇敢啊;好好好样的……在这样的刺激下,容易让孩子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评价。

那天,我正在清理龙虾,孩子在旁边看着。孩子的奶奶走过来叮嘱到:“好好,不能抓龙虾,会夹人的。”于是孩子在旁边看着,不时地提醒自己:“不能抓,会夹好好的。”看着看着,还冒着一句:“妈妈有本领,龙虾不敢夹妈妈。”

“好好也勇敢。龙虾也不敢夹好好。”我说着,并找出一只小龙虾放到盆子外面,然后径直去继续清理龙虾。过了一会儿,终于看到那只小龙虾被孩子送到了盆里,孩子还说出这样一句话:“好好有本领!”

听着孩子能够这样评价自己,我知道,孩子有了足够的信心。

二.创造机会,让孩子适时地表现自己。

孩子在家长面前有这样的表现欲还不行,必须在外人面前也让孩子有这种表现能力。于是就需要家长创造足够的机会让孩子适时地表现自己。开始,只是让孩子能主动地与他人聊聊,不再害羞。比如说闲暇时,带孩子和邻居聊上几句,帮孩子与同龄朋友一起玩耍,建立友谊;经常到同事、亲戚家串门;节假日,一家三口背上行囊去旅游,让孩子置身于川流不息的游客潮中……

当孩子在外人面前不再表现出胆怯时就要进一步提高要求,要求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从三岁开始,我就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吟诵《三字经》,经过长期的熏陶之后,孩子也能背诵一部分。有一次,家里来了几位孩子比较熟悉的同事,我轻声对孩子说:“今天叔叔到我家玩,如果好好把《三字经》背给叔叔听,他一定特别高兴。”在我们期待的目光下,孩子终于背了起来。

三.对表现加以鼓励。

孩子怯于表现的原因可能是缺乏自信,担心无法获得赞赏。因此,当孩子表现后,无论好丑,都需要一定的肯定,尤其是孩子开始表现自己时。这样对孩子表现的欲望以及信心的树立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唱歌、跳舞、数数、背诵古诗、讲故事、画画、模仿等形式挖掘和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先创造机会让他在家人面前展示,加以热情鼓励,树立信心。当孩子为得到赞赏兴奋不已时,家长可以趁机说:“宝宝唱的这么好,小朋友们肯定喜欢听!”“邻居还以为我们家有一只百灵鸟呢,下次唱给大家听吧!”即使孩子一时还不能痛快接受提议也不要紧,至少心里会留下适应的印象。

当然,让孩子勇于表现正如孩子成长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家长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地等待,等待着美丽的蝴蝶破蚕而出。我们的一份等候,会得到孩了成长过程中的一份惊喜。

6大招数让孩子远离“屏幕”


电子屏幕--宝宝眼睛的“杀手”

当下,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大行其道,不仅成年人成了各种产品的“粉丝”,就连牙牙学语的孩童也迷恋上了这些电子产品。动画、游戏让这些孩子面对各种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由此产生的“视力问题”接踵而来。

怎么保护孩子正在发育的眼睛?家长需要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来了解一下我们需要怎么做——

4大理由,对电子产品说“不”

理由1:影响宝宝视力

看电视、电脑或iPad等电子产品的屏幕,对宝宝视力有负面影响。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眼睛的屈光等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强光的直接刺激难以调节和适应,时明时暗、不断变化的屏幕画面会使孩子的眼睛疲劳,导致近视。而且有时为了看得更清晰,有些宝宝会不由自主出现歪头姿势,引起斜视。

知识链接:

儿童眼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0~6岁是发育期,6~9岁是视觉塑型期,9~12岁是稳定期。直到13岁眼球赤道部的巩膜胶原才发育完成,此前都处在可调期。

随着眼球直径每增1毫米,近视度数可增加300度。在此期间,如过早开发儿童视力、或密集用眼,都容易造成儿童近视,并且因儿童尚处于眼球发育的可调期,度数极易飞涨,导致孩子早早地戴上了“啤酒瓶底”,甚至可能引发视网膜变性或脱离,并增加青光眼发病风险。

理由2:不利宝宝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家长也许以为电视节目或iPad的益智类游戏,可以帮助培养宝宝语言表达能力,事实上正好相反。语言表达有赖于互动环境。

相关实验:

美国科学家在针对329名年龄从2个月到4岁之间婴幼儿进行的一项科学测试显示:房间中电视每打开1个小时,电视前的婴幼儿从大人那里听到的词汇量将减少500~1000个。对话几乎完全没有了。日本的调查结果也表明,2岁以下的婴幼儿看电视的时间越长,语言表达能力越弱。

理由3:影响宝宝行为和交际能力的发展

热衷于电视节目或电子游戏的宝宝,会因为沉迷其中而逐渐减少社交的机会,因此导致他们交际能力逐渐减弱,缺少解决问题的经验。

相关实验: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对2702个家庭的孩子进行研究后发现,如果孩子在5岁前每天看电视时间超过2个小时,他们长大后出现行为问题的风险将会增加1倍多。研究人员分析认为,宝宝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影响他们参加社交活动的时间。久而久之,宝宝便会缺乏与他人打交道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降低,由此会造成一些行为问题,如性格孤僻、言行粗鲁、侵犯他人、难与他人合作等。

理由4:影响宝宝运动能力发展,容易变成肥胖儿童

呆坐在沙发里一动不动地看电视、玩iPad容易让宝宝变成“小土豆”,如果同时再吃些零食,那么宝宝很容易“横向发展”,成为肥胖儿童。而且总是盯着电脑、电视看,也容易让宝宝疏于运动,影响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的健康发育。

6大招数,让宝宝远离“屏幕”

1.限制看屏幕的时间

2岁以内婴儿不看电子屏幕;2岁的孩子看电视20~30分钟之后就休息一段时间;3岁的孩子看电视也不能超过1个小时,看完一个节目后应到外面玩玩。婴幼儿居住的房间不摆放电视。

温馨提示:和孩子有个约定

宝宝不懂节制,看动画或玩游戏总想一次玩个痛快,可是宝宝稚嫩的双眼必须要得到休息。关掉电子产品,宝宝哭闹怎么办?

那就事先和孩子有个约定,并且家长一定要执行这个约定,督促宝宝成为“言而有信”的人。家长可以和宝宝“拉钩钩”,如果宝宝看完了还要看,耍赖皮,那么,家长就可以取消一项他特别想做的事情,作为惩罚。让宝宝懂得“游戏规则”。

2.哺乳和用餐时间远离电视

虽然吃饭时看电视已然成为部分大人们的习惯,为了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健康地成长,建议爸爸妈妈在小宝宝哺乳时间和用餐时间将电视关闭,仔细品味食物的味道,这样有利于培养宝宝的饮食习惯,让宝宝好好吃饭。

3.用亲子活动替代电子产品

带宝宝发现一两项他喜欢的运动,然后陪他一起玩,运动技巧可以先忽略,重点让宝宝享受运动的乐趣。

在家里和宝宝一起玩玩具做游戏,一起看有趣的图书,或带宝宝去旅行。这些看起来比打发宝宝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要麻烦的活动,不仅会让宝宝远离“屏幕”,还将为父母和宝宝带来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亲子关系。

4.鼓励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

爸爸妈妈可为宝宝准备一些可用于集体游戏的玩具,如积木、百科图书等,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鼓励宝宝加入其他小朋友,不仅培养宝宝的分享合作意识,也为宝宝长大后社交方面的从容得体打下基础。

5.到户外亲近绿色

父母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去野营、远足、游玩,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绿色的树木有益于宝宝眼睛的放松,也能有益于宝宝身心健康。

 6.父母应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仅给孩子提供了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也促使孩子效法父母的行为。

让家长远离孩子多动困扰


“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根本坐不住,总是动来动去,不是动动铅笔盒就是玩玩橡皮,为此老师没少找家长,可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这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啊?”动来动去的孩子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一起听听孩子的心声。“上课真的好无聊,老师讲的我都已经学过了,家里也没人不让我动来动去,为什么在教室我就不能动来动去呢?老师一跟我妈告状,我妈回去就拧我屁股,简直的了,我真不喜欢上学,特别讨厌老师,为什么不能动来动去,我又没影响别人?首先,家长不要有那么大的恐惧和焦虑,不要孩子一唉声叹气就说孩子是不是抑郁了、动来动去的孩子就是多动症、一跟小朋友打架,就说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这是家长过度焦虑,动不动就把孩子往有病堆儿里划。其次,孩子上一年级有一个适应过程,就像刚到新单位、刚接触新朋友,我们可能会明显地表现出跟自己性格不统一的特质。我就见过这样一个朋友,他跟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滔滔不绝、天南地北地忽悠来忽悠去,让我觉得这人是个特别外向的话唠。但接触时候长了,越来越熟,他话就越来越少。我就问他“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或者对我有意见,为什么话少啊?”他说“其实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说“那为什么第一次你就跟打了吗啡是的呢?”他说“因为我有这毛病,初见一个人的时候会特别紧张,会显示出各种紧张和焦虑,我就想多说话来排解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再比方我们去到一个新单位,会特别谨言慎行,让人觉得这是个淑女、是个文静的小男生。过些日子您看吧,淑女根本不淑,分明就是个“虎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上学的孩子也存在这样一个适应的过程,一方面要适应这个陌生环境,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状态。入学前,家长对孩子没有过多纪律性的约束和规范,觉得“小孩嘛,你让他在那玩玩,动动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总会给自己找理由,但当孩子上了学,学校用社会性标准对孩子进行约束和规范的时候,孩子就会不适应了,这个过程就是新习惯的建立,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磨合,也是孩子和自己磨合的过程。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直接对孩子一顿臭批,甚至给屁股来几巴掌,这样会让孩子对老师、对学校,对学习产生一种仇恨心理,觉得我不愿意去上学了,一上学老师就告状,我妈我爸就说我,我一点都不喜欢上学。当他再去学校,就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排斥和抵触,甚至通过某些过分的行为表现愤怒的释放。如果接到老师告状的情况,家长先要跟孩子进行沟通,问问孩子“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就能坐在那一动不动,你却要动来动去?是不是你特别想玩那个铅笔盒,特别想玩那块橡皮啊?”然后可以跟孩子做些游戏,比如“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看谁的立场最坚定”家长可能都记得我们小时候玩过这个游戏,它是让孩子在一个规定的条件范围内,保持自己不动和自我约束的方法,当然这是在游戏过程中完成的。平时家长也可以给自己在家庭中的时间划分一些时间板块,比如这是吃饭时间、这是看电视的时间、这是游戏的时间、这是讲故事的时间,来让孩子习惯在板块时间中做相应活动,孩子就会慢慢对自律有初步认识,进行自我约束,进而逐步建立良好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跟孩子沟通,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进行自我行为约束训练。利用课余时间多带孩子出去去进行肢体活动游戏,让孩子把剩余精力很好地释放掉,以免他的过多的剩余精力在教室捣乱,吸引别人注意。还要和老师进行良好沟通。老师面对三五十个学生,他的耐心分到每个学生身上有局限性,这时候家长可能就真要跟老师多沟通沟通,家长的行为、态度也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的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的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听,爸爸冲皮皮吼到:“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睁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的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意见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判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 ”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约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完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小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方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事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茫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让孩子远离星座迷信》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让孩子远离“蛋壳心理” 关键词:蛋壳心理 导读: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
    2021-12-31 阅读全文
  • 让孩子远离坏老师伤害 近日,狂扇耳光、针扎孩子、订书针订耳朵……幼儿园老师伤害孩子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也都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幼小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弱,这些都在拷问我们这些大人: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照顾孩子的吗?我们该怎样...
    2021-04-20 阅读全文
  • 让自卑远离你的孩子 自卑来自压抑和强求 专家认为,自卑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病理之一,是对自我的否认,是对自我个性的排斥,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它是压抑与强求的直接后果。病人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不切实际的卑劣感,这种卑劣...
    2022-04-13 阅读全文
  • 怎样让孩子远离坏老师伤害? 近日,狂扇耳光、针扎孩子、订书针订耳朵……幼儿园老师伤害孩子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也都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幼小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弱,这些都在拷问我们这些大人: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照顾孩子的吗?我们该怎样...
    2021-05-05 阅读全文
  • 让孩子远离“金钱优越感”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也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大量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父母的个...
    2022-03-08 阅读全文

关键词:蛋壳心理 导读: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

2021-12-31 阅读全文

近日,狂扇耳光、针扎孩子、订书针订耳朵……幼儿园老师伤害孩子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也都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幼小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弱,这些都在拷问我们这些大人: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照顾孩子的吗?我们该怎样...

2021-04-20 阅读全文

自卑来自压抑和强求 专家认为,自卑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病理之一,是对自我的否认,是对自我个性的排斥,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它是压抑与强求的直接后果。病人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不切实际的卑劣感,这种卑劣...

2022-04-13 阅读全文

近日,狂扇耳光、针扎孩子、订书针订耳朵……幼儿园老师伤害孩子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也都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幼小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弱,这些都在拷问我们这些大人: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照顾孩子的吗?我们该怎样...

2021-05-05 阅读全文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也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大量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父母的个...

2022-03-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