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长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发布时间:2020-12-14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家长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家长应该怎么和孩子交流,又如何教育孩子,对于这些很明显的儿童心理的把握让很多家长左右为难。打?骂?好言相劝?其实关于这些问题,教育专家早有论断,在重压之下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引导不当容易入歧途,所以交流方法很关键。

或许成人的世界有众多不愉快的事情,你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气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满发泄在你孩子的身上。不管孩子惹了多大的事,作为家长的首先不要激动,要温和的与孩子交流。示范给孩子看,面临压力的时候,可以波澜不惊。

当孩子没考好,不必如临大敌,否则孩子对事情的理解也会被父母这种情绪影响,认为“没考好成绩,就像世界末日到了。”父母说:考试就是对自己学习的检查,对自己汇报就可以了,这次没考好,下次继续努力。

许多时候我们耐着性子跟他慢慢磨,好言好语相劝,得到的却往往是孩子更加无理的举动。当我们的耐心被一点一点消耗完的时候,我们就会如点燃的炸药桶一样轰地炸开。每次愤怒过后都会感到深深的内疚,每次情绪崩溃之后,又会感到深深的自责。

慢慢的我发现,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想要教育好熊孩子,就先要管控好自己。曾几时每当在朋友圈里看到别人家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内心便掠过少许担忧。

每个父母,都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一个趋向成熟拥有智慧的父母,才是他真正的起跑线。若不能反省自己,改进自己,孩子,才是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

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乖、不容易发脾气,我们自己就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与他们打交道时,自己要做到是一个温和的父母。

孩子总让我们生气,可是在我们要发怒之前,请先想想:我们为什么要愤怒?我们真的有认真听孩子在说嘛?我们是因为孩子生气还是因为自己的状态?当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一切都会变的简单起来。

我国宋代名人司马光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母亲的,不用担心她对孩子的不慈爱,值得担心的是她只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

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让那些有用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孩子们的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进幼儿园后,请不要再这样溺爱孩子了(转给家长)


溺爱

当今做父母的大多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

被溺爱大的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合群

孩子在家是小皇帝,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非常溺爱,导致小孩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第一次步入集体生活,但却不尊重老师和长辈、不关心同学,不爱劳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等。

小孩犯错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不先检查自己,尤其是个别的家长还更多的护着孩子,以致孩子很难教育。

都是因为家长给的过度的爱,让他们变成了一个自私难相处的小朋友。

溺爱孩子的危害

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被溺爱的孩子,整天接受着来自外界的爱,整天被别人包围着,那这样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只会接受爱,不懂得付出爱。

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觉得自己就是中心、自己满足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

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家长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家长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家长的溺爱限制了。

对照以下行为,你溺爱孩子了吗?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爱孩子就要从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让孩子健康成长,严慈并济才是家长的正确选择。

家长教育孩子十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但是作为重视教育,不仅表现在给孩子们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并且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父母也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下面这十件事千万不要做哦。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二、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和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

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同时,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就很难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

八、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虽然我们都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聪明和优秀,但是不要对孩子们提出过高过快的要求,否则很可能就会对他不利的影响。上面给朋友们介绍的十个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一定要重视起来,同时也应该把他分享给你周围的一些妈妈们。

育儿观念:家长请不要轻易为孩子许诺


育儿观念:家长请不要轻易为孩子许诺

新学期开始了,班里又陆续迎来了几位新入园的孩子,这让我们原本忙碌的开学的准备

又增添了不少的困难,听着他们的哭闹声又让我们回到了刚接收小班时的样子,好在他

们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一周过去后,他们已经基本融入了新的环境,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这让我们紧张的心情稍微松了口气,在刚入园的孩子中有个叫崔靖浩的孩子特别吸引

我们的注意。

崔靖浩与别的新入园的孩子不同,他刚来到班里时,没有哭闹的现象而是非常的安静,

虽然他的妈妈说他曾上过幼儿园,但他转园后的表现的未免也太乖了,我和张老师在安

抚好其他孩子的同时也很注意观察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表现得很好,我们以为他真

正的融入了集体,同时他的妈妈想让他在幼儿园吃饭,事情就在他在幼儿园里吃饭的这

几天开始了,他开始了与我们的“对抗”,先是无休止的哭闹,再就是拒绝吃饭,几天

下来我们也被折腾得够呛,我们用尽了“哄”、“喂”、“讲道理”等所有的方法都无

济于事,针对他的情况我们对他的妈妈做了沟通,可他妈妈的态度却很不屑,只是说他

哭一阵就没事了,但这样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我们接练几天找妈妈谈话、沟通,可也

无济于事。

现在的崔靖浩表现的好多了,已开始了在幼儿园吃午饭,苦恼的次数逐渐减少,这让我

们感到很欣慰,现在我们时时对他的好行为及表现表示鼓励,并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他,

,让他树立自信。这件事情之后我们也找到了他反常行为的根源在哪里,那就是家长的

轻易许诺,也许在我们大人心里随口说出来的话不算什么,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我们随

便说的话他们就会当真,崔靖浩来上幼儿园时他的妈妈就对他许下了很多的承诺,比如

:放学后我给你买XX;今天是最后一天在幼儿园吃饭,明天我们就回家吃等等,可是这

些诺言一句也没实现过,你让孩子怎能不反抗。家长们,想想自己为孩子许下多少诺言

,有多少是说到做到的,我们时时给孩子说不撒谎,要诚实守信,可我们自己有做到了

吗?

不要这样逗着伤害孩子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不懂礼貌、孤僻、爱发脾气、爱打人?

粑粑麻麻们认真的看完这一篇,边看边想一想对比下,自己和自家宝宝有没有类似经历,相信看完后,你们就会找到需要的答案了。

不经意间“逗”出的伤害

亲友逗孩子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事情,亲友们往往是出于喜爱孩子才逗孩子,但“逗”过之后产生的结果,却可能是亲友甚至孩子家长都想不到的?

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案例一

一次在餐馆吃饭,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难受极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孩子不吭声。

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索性他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们喝酒去了。过了一会,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高兴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点着急,趴到妈妈腿上,仍然不说话。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着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辩解。

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和辩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

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

女士并没放过孩子,对孩子说,来,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缩到妈妈怀里,不说话。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女士毫无好感,怎么可能让她抱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啊,那我就强行抱你啦!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吓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未能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支持。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础上。

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譬如吐口水、踢人会让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案例二

因为亲戚不当的“逗”,我的小侄女晓晓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

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道:姑姑,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

我说:你妈妈当然爱你啊。

晓晓满脸担忧的说:可是姨妈说妈妈以后不爱我了,只爱弟弟。

我问晓晓,姨妈是什么时候说这话的。晓晓说,是家里来了“100个人”的那一天。

我马上打电话找晓晓的妈妈和奶奶了解清楚情况,原来是在她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她说,晓晓,你妈妈有了你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个疑问让晓晓纠结了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她该是多么的恐惧和不安啊。难怪这几个月里,晓晓经常打弟弟,她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呢。

成人以为逗一下孩子取取乐无关紧要,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

看着晓晓充满担忧的样子,我心痛极了,我捧着她的小脸,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晓晓,姑姑郑重的告诉你,姨妈是逗你的,这种逗是一种欺骗,是不对的。我敢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

晓晓半信半疑的说:姑姑,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妈妈真的和以前一样爱我吗?

我说:你可以打电话问妈妈,让妈妈亲口告诉你。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晓晓才重新相信妈妈还是爱她的。

经常有家长咨询我,当别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他们明知愚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但常常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绝,甚至会帮对方解释或者劝说自己的孩子。

案例三

我家宝宝现在2岁10个月,最近两个月,特别喜欢打人。我观察了一下,大概是这样:

去亲戚家,他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打开放在椅子上玩。亲戚们围过来看,还有带小孩的。别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愿意,让别人别扶他的椅子。

然后,亲戚们逗他,让他拿玩具和站在旁边的弟弟一起玩,

他不肯,说:不行!

我说:弟弟喜欢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

他说:我不喜欢和弟弟一起玩。

我说: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没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会拿。

他就说:同意我也不拿给他玩!

这时,旁边有人逗他假装拿他的玩具。他生气的打人家。

我说:你不喜欢别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说:请不要拿我的玩具。

他说:我说了的,人家还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这时有亲戚说:你这么小气,我们不和你玩了!

他说:我自己玩!

其实如果过几分钟他还是愿意跟别人玩,我觉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围着他逗呢。换成是我,我也很烦。但是打人还是不对的。

我告诉他:不要打人,有话好好说,

他说:我说了他们还是要拿。

他还跟我说:“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们还要逗我,讨厌的很!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打人,原因妈妈已经说到了,孩子也说出来了——不喜欢别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别人逗他的时候是不真诚、不尊重他的,这让他反感。

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给弟弟或者妹妹玩,这是成人在试探这个孩子,孩子感受得到这是成人在试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议就是“打”。

可能是碍于面子,妈妈接下来的处理在孩子看来是替别人解释,他觉得妈妈不理解他,于是更加愤怒,和妈妈杠上了。很多时候,我们也和这位妈妈一样,可能照顾了亲友的情绪、照顾了站在孩子旁边的弟弟的情绪,唯独没有照顾自己孩子的情绪。

妈妈的态度比亲友的“逗”更让孩子感到愤怒和伤心。

家长应该如何做

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劝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还以这个案例为例,家长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

xx,你是不喜欢大家这样逗你是吗?

孩子听到这句话,便知道爸爸(妈妈)理解他,愤怒、不安的情绪可以得到安抚。接着,家长可以平静的对孩子说:

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不舒服了是不是?

如果他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你能接受的对吗?

这句话一方面说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大家对他并没有恶意;一方面也说给亲友听,让亲友明白孩子不喜欢大家用这种方式对他,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够接受。

说这话的时候不能带情绪,不能有指责的口气,开明的亲友听到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对话一般能理解孩子为何会愤怒,至少能意识到家长不喜欢别人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数人会识趣的打住。

如果亲友们还是不知趣,继续逗孩子,那么家长要果断地对亲友们说“不”:

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不过这种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请大家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谢谢。

必要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先照顾孩子的情绪,事后再跟亲友沟通。只要家长得体的处理,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孩子又不会得罪亲友,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得罪亲友,也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大一点可以表达的孩子,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周周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亲友们的“逗”,小的时候我替她说出她被逗时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会表达后我便鼓励她自己说出感受,鼓励她勇敢地拒绝别人逗她。为了让她敢于大胆拒绝别人的逗,我还和她进行演练。

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记得一些有趣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叫我阿姨,我给你吃糖。

周周: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吗?你不吃我就给晓晓吃了哦!

周周:给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脚,我带你去游乐场玩。

周周:踢人是不好的行为,我不会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游乐场玩吗?

周周: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晓晓那个案例,我也用演练的方式帮她消除阴影。起初,晓晓对姨妈说的“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当时的场景,我扮演晓晓,家人扮演姨妈:

家人:晓晓,你妈妈有了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我:你骗人,我妈妈一直都很爱我。

家人:是真的,你妈妈有了弟弟后就只去照顾你弟弟,没时间照顾你了。这不是说明她不爱你了吗?(大多数老大就是因为这一点而担心妈妈不爱她了,在此我设计了这句话,打消孩子的疑虑)

我:那是因为弟弟太小,不会照顾自己。

家人:你妈妈亲口跟我说,她不爱你了。

我(大声):请不要逗我,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我们演示的时候,晓晓看得非常认真,眼里有泪光闪烁。接下来,我邀请晓晓一起演练,我扮演姨妈,她扮演她自己。在演练过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复要玩“这个游戏”,我知道她已经相信姨妈是骗她的,并觉得这种“逗”很可笑,她对这个事释怀了。

孩子始终不是活在真空中,总是要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坏事,家长处理得当,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这个过程中,家长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孩子的内心力量便会慢慢增强,这就是好事。

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的处理“逗”孩子的问题,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这不是生动的一课吗?

【奶爸说】

看完几个案例后,粑粑麻麻们有没有想起一些类似的经历?之前不明白孩子的一些行为和举动,是不是找到了些许原因?

还是那句老话:孩子是没有错的,所有的问题都出自家长。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这张纸上面最终写出什么内容,涂画出什么色彩,都是源自家长和环境。

相信《家长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请不要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真笨”这个词经常就会出现在父母的口中,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
    2021-10-02 阅读全文
  • 孩子3岁前,请不要这样对他 传说中的3岁分水岭会把孩子定型,可是宝妈身心俱碎的“3岁前”,除了“活下来”,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吗?那么,孩子智力没有得到最大开发怎么办?孩子性格没有培养到最佳怎么办?其实妈妈们也不用太诚惶诚恐了,那些...
    2021-02-15 阅读全文
  • 孩子进幼儿园后,请不要再这样溺爱孩子了(转给家长) 溺爱 当今做父母的大多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
    2020-07-08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老师,请不要敷衍孩子 结束了长长的假期,孩子们纷纷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幼儿园,我班的小朋友又回到了幼儿园这个温馨、甜蜜的大家庭,大家互诉着暑假中的趣事,庆祝着自己升大班了。为了让孩子们在新学期,有新气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
    2021-05-11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我们班,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上、游戏中、吃饭...
    2021-05-01 阅读全文

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真笨”这个词经常就会出现在父母的口中,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

2021-10-02 阅读全文

传说中的3岁分水岭会把孩子定型,可是宝妈身心俱碎的“3岁前”,除了“活下来”,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吗?那么,孩子智力没有得到最大开发怎么办?孩子性格没有培养到最佳怎么办?其实妈妈们也不用太诚惶诚恐了,那些...

2021-02-15 阅读全文

溺爱 当今做父母的大多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

2020-07-08 阅读全文

结束了长长的假期,孩子们纷纷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幼儿园,我班的小朋友又回到了幼儿园这个温馨、甜蜜的大家庭,大家互诉着暑假中的趣事,庆祝着自己升大班了。为了让孩子们在新学期,有新气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

2021-05-11 阅读全文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我们班,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上、游戏中、吃饭...

2021-05-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