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进幼儿园后,请不要再这样溺爱孩子了(转给家长)

发布时间:2020-07-08

教育孩子笔记。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进幼儿园后,请不要再这样溺爱孩子了(转给家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溺爱

当今做父母的大多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

被溺爱大的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合群

孩子在家是小皇帝,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非常溺爱,导致小孩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第一次步入集体生活,但却不尊重老师和长辈、不关心同学,不爱劳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等。

小孩犯错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不先检查自己,尤其是个别的家长还更多的护着孩子,以致孩子很难教育。

都是因为家长给的过度的爱,让他们变成了一个自私难相处的小朋友。

溺爱孩子的危害

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被溺爱的孩子,整天接受着来自外界的爱,整天被别人包围着,那这样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只会接受爱,不懂得付出爱。

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觉得自己就是中心、自己满足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

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家长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家长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家长的溺爱限制了。

对照以下行为,你溺爱孩子了吗?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爱孩子就要从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让孩子健康成长,严慈并济才是家长的正确选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长们 不要再吓唬孩子了


有些家长为了制止孩子哭闹或不允许他做某件事,常常采取吓唬的办法,比如说“不要你了”、“坏蛋来了”、“老虎来吃你了”等等,或者干脆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让孩子听完好听家长的话,更有甚者,家里人自己装成鬼怪,以强调“教育”的效果。要知道,小儿幼小的心灵接受不了强烈的恐怖刺激,久而久之会使小儿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育幼小的孩子要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如果小儿不听话,可以用诱导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讲一些有比喻性的小故事,但必须注意故事的内容要健康向上,如果故事的内容总是很恐怖,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不健全,变得胆小怕事。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胆子小的孩子,甚至天黑就不敢出门了,一个人独处时总是疑神疑鬼,左顾右盼,这都与幼儿时期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吓唬宝宝甚至影响他的智力发育。有些研究表明,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比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下学习时的效果好,理解快也记得牢,这是因为紧张压抑时的学习会受恐惧的影响和干扰。所以我们提倡科学正确的育儿方式,反对吓唬宝宝。

除了“你真棒”,谁想过这样奖励孩子?转给家长!


前段日子,朋友给我发了一份西方国家小学老师给孩子们的"奖励"清单,看到后不得不说,跟咱们国家很多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奖励孩子一般采用"小红花小印章换礼物"的方式相比,这样的奖励确实更为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用来"诱惑"小朋友们好好表现换取礼物的方法或许会有用,但其实缺少一定的引导性。并且过多的物质奖励会让小朋友形成一种"别样的动力",也就不是所谓的"内在驱动力"。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多事情,乃至他的人生,是需要内驱力才会越走越好的,让孩子对物质奖励形成习惯显然无益于此。

或许我们不能完全借用,但仍会有很大的启发。

下面就把奖励清单列出来。每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其实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或许我们的班级还不能完全适合这样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不学其形,学其神。即使不在班级里,在家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替代口头上千篇一律的"你真棒"呢?

1、坐老师的座位;

——体验权威感和荣誉感

2、照顾1天班里饲养的小动物;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3、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

——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4、教师给学生家长打表扬电话;

——与家长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

5、排队时站在最前面;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6、减少作业量;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7、挑选午餐音乐,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磁带或CD;

——享受自主选择快乐

8、把班里的录音机带回家一晚;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9、使用彩色粉笔;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与众不同的荣耀

10、邀请校外嘉宾来班里做客;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11、随时可以喝水;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2、随时可以用卷笔刀;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3、把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带回家一晚;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14、在低年级做服务;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5、给图书管理员做助手;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6、邀请其他班的一个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

17、给老师选择一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

——体验权威感和自主选择

18、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权利

19、把动物玩具放到桌子上;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更多自由的权利

20、跟老师共进午餐;

——体验权威感和荣耀感

21、获准用班里的录音机录一个故事;

——体验权威感和荣耀感

22、在游戏中做主持人;

——体验权威感

23、获得更多休息时间;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24、读书给低年级的学生听;

——体验权威感和责任感

25、休息时第一个挑选活动器材;

——享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26、为班里选择课堂上观看的电影。

——体验权威感

看完了这些,我们的家长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呢?

不要太溺爱孩子


在平时生活活动中,我发现班里有不少的孩子不会撕包装纸,不会剥鸡蛋壳等等。许多幼儿都上中班了还不会穿衣服、拉拉锁等等。我跟幼儿的父母了解了一下,却发现许多家长都认为这些事情英爱他们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道:有一位父亲在自己屋后栽种了几棵桃树,他的孩子看见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大坑,准备把半年积攒下来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了进来。孩子问父亲:“为什么要挖坑呢?”“小树正在长身体,不补充营养不行”。“那为什么不离近一点呢?”孩子问。父亲却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肥”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因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树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小树才能长得又壮又高。”孩子父亲的一番话,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种树和教育孩子一样。只有经历了一些事,孩子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爱的太近,或许就会变成一种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要给予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他们能做和应该做的事,让他们在劳动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孩子3岁前,请不要这样对他


传说中的3岁分水岭会把孩子定型,可是宝妈身心俱碎的“3岁前”,除了“活下来”,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吗?那么,孩子智力没有得到最大开发怎么办?孩子性格没有培养到最佳怎么办?其实妈妈们也不用太诚惶诚恐了,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咱也记不清,三岁前,只要别做这些事就行啦!爱干净小宝贝刚生下来肤如凝脂,真心怕碰脏了。吃手指?啃脚丫?满地爬?!拜托不要再挑战妈妈的卫生防线了。告诉你吧!在妈妈的眼里,除了那张温软的婴儿床,哪都是脏的,除了躺那看天花板,做什么都是危险的。可是一个身体机能还没发育完全的孩子怎么才能“看世界”,当然就是通过这些吮吸、触碰、各种试探来实现。当你不停地打断他,就是阻碍各种感官的发育。所以,把他的小手洗干净,让他随便吃吧,在地上铺满软垫子,让他随便爬吧,清空“危险品”让他随便试探吧,偶尔遇到小细菌不要紧,疫苗的本质就是病毒啊,碰碰更健康!催命style见过一个妈妈喂孩子吃饭,喂一口,说:“快嚼嚼嚼,快咽咽咽……。”再喂一口:“嚼!嚼完了快咽!”这种急性子妈妈真是没救了。孩子不是机器人,需要输入程序,他是自然人,很多本领会自然get啊,我们大人只需要做一件事——等。虽然我们很忙,虽然我们很着急,虽然我们希望孩子一夜之间长大,但是鸡蛋从外面打破只能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才是生命啊!请不要帮孩子把蛋壳打破吧!看着他自己吃饭,即使弄得满脸都是,看着他自己穿衣服,即使穿错裤腿,请你微笑着,看着他,等着他,这很难吗?立规矩这也算?小孩子不立规矩,简直是要无法无天的节奏。玩具不玩了往地上扔,饭不吃了往地上扣!跟同龄小朋友玩也是连推带打,一不留神就往人家脸上抓一把,见了人也不说话,扭头玩他自己的……不管行吗!可是,这都是他的敏感期在作祟啊,扔东西是他在锻炼手臂肌肉,兼辨别声音,推打小朋友也是他独特的打招呼方式。有一次在游乐场,我看到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打滑梯时突然打了旁边小朋友一下,他的妈妈急忙上来道歉,被打的孩子妈妈说:“没事没事,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就是这个特点。”比起那种因此而破口大骂的情景,这是多么有爱、有知识、有涵养的画面啊!尊重他的成长方式,这与礼貌和教养无关。仅此而已。以孩子为中心我常常想,在可以“家有九凤”的年代,孩子们是多么自由啊,哪里像现在的421家庭,六个大人守着一个孩子,都以不甘落后的爱“保护”着他,用自以为是的理论彼此争吵。而孩子,就像一株闷在真空罩子里的温室花朵,被窒息的爱禁锢着,看似金贵,却缺少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可惜寸步不离的结果不仅是赔光了时间,还帮了倒忙,当有一天孩子发现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时,他会无限失落的。所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不失陪伴的尺度内,让他自己玩吧,不打扰、不指挥、不亦步亦趋,据说这对他专注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过分表扬孩子的任何进步在爸妈眼里都是大事,但是,动辄就说“宝宝好棒!”“你好厉害!”的结果是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自己其实根本没那么厉害,习惯了鲜花和掌声的孩子根本承受不了散场的落寞,于是他们越来越在乎别人的眼光,承受力越来越差,甚至长大后也不惜一切代价来证明自己。挫折教育也是教育,让孩子学会适当认输和鼓励他们努力上进一样重要。“我的孩子好棒。”这句话不必一直挂在嘴上,放在心里偷着乐就好!最好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最好的管制是无为而治。三岁前,孩子的大脑会迅速发育,我们无需拔苗助长,唯一要做的就是给足孩子自由、给足他们成长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足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当然了,这一切都基于对自己强大基因的信任!

请不要再以溺爱的方式爱他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

被溺爱大的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合群

孩子在家是小皇帝,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非常溺爱,导致小孩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第一次步入集体生活,但却不尊重老师和长辈、不关心同学,不爱劳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等。

小孩犯错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不先检查自己,尤其是个别的家长还更多的护着孩子,以致孩子很难教育。

都是因为家长给的过度的爱,让他们变成了一个自私难相处的小朋友。

溺爱孩子的危害

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被溺爱的孩子,整天接受着来自外界的爱,整天被别人包围着,那这样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只会接受爱,不懂得付出爱。

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觉得自己就是中心、自己满足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

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家长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家长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家长的溺爱限制了。

对照以下行为,你溺爱孩子了吗?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爱孩子就要从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让孩子健康成长,严慈并济才是家长的正确选择。

你再这样奖励孩子,只会害了他!


奖励是我们最常用的激励孩子的方式,可有时却不能乱用。因为你可曾想过,当孩子在认真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并非是为了要得到某种奖赏,反而是我们的外在奖励,改变了孩子仅靠兴趣去做“好事”的初衷,让他紧盯奖励品,从而减退了做事的热情和兴趣!

所以,有时候乱给孩子奖励,反而会害了他。

我们先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乡下休养,但他家附近却住着一群十分淘气的孩子,每天互相追逐打闹,大声喧哗,致使老人无法静心休养,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办法。

他走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让我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略表谢意。”孩子们很高兴地领取了奖赏。

第二天,孩子们依旧来到这里玩耍,一如既往地吵闹嬉戏。

老人再次出来,给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觉得虽然比昨天少了,但5美分也还不错,于是兴高采烈地拿着钱离开了。

第三天,孩子们玩耍一阵后,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有人说:“为什么今天竟然只给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商量后,向老人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为他玩了!于是,老人最终获得了清净!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称之为“德西效应”。即: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德西效应”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界:当孩子尚未形成自发性的内在学习动机时,老师给予奖励,从外界进行刺激和激励,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

然而,当孩子学习的热情是从兴趣出发,内心真正喜欢时,如果再给予奖励就多此一举了,甚至适得其反,因为此时可能导致孩子学习的目的发生转移,从真正的兴趣使然,变为为了得到奖励和名次。

同样,我们在平时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时,也要避免“德西效应”,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奖励,滥用奖励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当然,我们说这个只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滥用奖励,要注意奖励的时机和方法,比如孩子爱学习是好事,如果你想奖励的话,可以奖给她跟学习有关的东西,而不是Ipad之类的。

再比如,孩子的有些不良行为,用奖励的方式去引导还是非常有效的。

我有个朋友,他们家两个小孩儿一起玩时,经常把玩具到处乱扔,于是她采取了积分制奖励的办法。

具体做法:

孩子们每收拾好一次玩具,就给2个积分,等积分达到50个时,就可以换取一次买玩具的机会,当然是50元以内的玩具。如果孩子想要买更贵的玩具,那就继续攒积分。

我觉得这种方法比发脾气,扔掉孩子玩具,打屁股等方式,更能激励孩子。

当孩子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待惯了之后,他自己就会忍不住去收拾。因为看见脏乱差的环境,他自己就首先适应不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方法,妞儿们都可以借鉴起来。咱可以把希望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列成一个表格,比如: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收拾书、自己整理衣柜、自己洗内衣等。然后,我们把表格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当孩子做到位时,就画个小红花,一个小红花代表1个积分,集够50个小红花就给予相应的奖励。

这些奖励品可以替换成我们经常主动给孩子买的,他内心特别想得到的东西。

相信《孩子进幼儿园后,请不要再这样溺爱孩子了(转给家长)》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长们 不要再吓唬孩子了 有些家长为了制止孩子哭闹或不允许他做某件事,常常采取吓唬的办法,比如说“不要你了”、“坏蛋来了”、“老虎来吃你了”等等,或者干脆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让孩子听完好听家长的话,更有甚者,家里人自己装成鬼...
    2021-01-11 阅读全文
  •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纯真的,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是无暇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以成人某些自私的思维来考虑事物,那么,必将给孩子纯真的心灵受到易想不到的伤害! 前几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的时候,马佐...
    2020-03-18 阅读全文
  • 请不要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真笨”这个词经常就会出现在父母的口中,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
    2021-10-02 阅读全文
  • 除了“你真棒”,谁想过这样奖励孩子?转给家长! 前段日子,朋友给我发了一份西方国家小学老师给孩子们的"奖励"清单,看到后不得不说,跟咱们国家很多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奖励孩子一般采用"小红花小印章换礼物"的方式相比,这样的奖励确实更为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2020-06-28 阅读全文
  • 不要太溺爱孩子 在平时生活活动中,我发现班里有不少的孩子不会撕包装纸,不会剥鸡蛋壳等等。许多幼儿都上中班了还不会穿衣服、拉拉锁等等。我跟幼儿的父母了解了一下,却发现许多家长都认为这些事情英爱他们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
    2020-09-21 阅读全文

有些家长为了制止孩子哭闹或不允许他做某件事,常常采取吓唬的办法,比如说“不要你了”、“坏蛋来了”、“老虎来吃你了”等等,或者干脆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让孩子听完好听家长的话,更有甚者,家里人自己装成鬼...

2021-01-11 阅读全文

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纯真的,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是无暇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以成人某些自私的思维来考虑事物,那么,必将给孩子纯真的心灵受到易想不到的伤害! 前几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的时候,马佐...

2020-03-18 阅读全文

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真笨”这个词经常就会出现在父母的口中,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

2021-10-02 阅读全文

前段日子,朋友给我发了一份西方国家小学老师给孩子们的"奖励"清单,看到后不得不说,跟咱们国家很多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奖励孩子一般采用"小红花小印章换礼物"的方式相比,这样的奖励确实更为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2020-06-28 阅读全文

在平时生活活动中,我发现班里有不少的孩子不会撕包装纸,不会剥鸡蛋壳等等。许多幼儿都上中班了还不会穿衣服、拉拉锁等等。我跟幼儿的父母了解了一下,却发现许多家长都认为这些事情英爱他们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

2020-09-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