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很多父母,就是输在三观太正上

发布时间:2020-12-14

三月三活动方案幼儿园。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很多父母,就是输在三观太正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不完美的世界,和孩子一同前行,比起直面的纠错,他们更需要的是另一方面的认同和理解。

01

在高铁上看到一对父子。父亲一直跟儿子讲成功学,从马云、任正非讲到王健林,告诫儿子要好好学习,不能一事无成。

儿子开始在玩手机游戏,后来索性假装睡觉。

任何人都能看出来,他在父亲面前竖起了一道屏障,他们之间是隔绝的,父亲很急,像一团火,儿子冷淡,像一块冰。

这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的痛。那个婴儿期,把你当作全世界的孩子,你天天见他,为他出钱出力,操心着急,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失去了他。他的世界你进不去,你的话题他不关心。

这种心理上的失去,比真正的失去,更让人无能为力。你明明还爱他,对他充满期待,却无论用多大的力气都没办法改变他,甚至你越用力,他离你越远。

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明明都是尽职尽责的父母。

教育界的金句“陪伴是最好的爱”,害得很多职业女性对孩子说对不起,甚至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其实只有陪伴远远不够。如果你的陪伴像监狱和牢笼,陪伴越多,孩子越差。

我们容易将陪伴错误地理解为守护,其实陪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交流的质量。交流的质量好,陪伴一小时胜过守护10小时。

通畅的交流与沟通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没有交流的关系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02

林真理子的小说《平民之宴》最近在家长圈传得很火,触痛了在教育上兢兢业业却走入死胡同的家长。

小说里的由美子是一个全职妈妈,对儿子寄予厚望,送他读不错的学校,上很贵的培优班,风雨无阻地为孩子送上热乎乎的便当。读高中的儿子翔,却厌学离家出走。

由美子什么时候开始失去儿子?当翔第一次希望像一个成年人,好好跟母亲谈谈开始。翔告诉母亲,自己不想做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只想当个平凡的打工仔。

由美子正义凛然而又痛心疾首地说——一事无成?开什么玩笑,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这样的人。你外公是医生,你爸爸早稻田毕业,就连你妈,也是上过大学的人……

当孩子终于鼓足勇气,向父母露出柔软的疼痛与脆弱的伤口,他们期待的不是被嘲讽、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认可。

这方面,太多家长输在过分认真、三观太正上。

一个做儿童教育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他13岁的女儿说:“我想自杀。”

他淡定地回答:

“活着确实辛苦。不过,青少年自杀是要上社会新闻的。大家都会猜测我们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妈虎爸。爸爸说不定连工作都得丢,毕竟我是老师。唉,又没办法跟人解释,我只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他认真的可怜样儿把女儿逗笑了。

后来女儿说,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说过要自杀,父母发疯似地骂他,他妈边哭边打了她一个耳光。

他女儿现18岁,跟他无话不谈。他很自豪,告诉我,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能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家庭,温暖有爱;懂得聆听的父母,也懂教育。

03

有个亲戚的孩子,高中恋爱,离家出走了。找回来以后,跟父母的关系到了冰点。父母找我,委屈地说对女儿的教育尽心尽力,好话说尽。

我说你们的交流出了问题,她母亲睁大眼睛说:“怎么可能?我每天都跟她说,要好好学习,嘴皮都磨破了。”

可这不是交流,是单方面的说教。真正的交流,是像最贴心的朋友一样:你的一切我都懂,你的不好我接纳。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大主角”意识太强,三观极正,永远一副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脸。甚至一激动,连“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种近于诅咒的话都说得出来。

孩子属于未来,而父母属于过去。教育的前提,是认同与跟随。如果他不认同你,你就没办法教育他。而想获得孩子的认同,你首先要认同你的孩子。

讲认同这个问题,很多家长有一个困惑——他的想法那么蠢,我也认同吗?

当然。

无论多离谱的想法,他愿意跟你讲,就是跟你亲,你唯一的选择是珍惜这种信任。

04

我儿子小学的时候,想把一个欺负他的同学杀了。看他气得脸都歪了,我立刻说:“他这么坏,全班人都想把他杀了吧?”。

“妈,你太天真了,还有好几个女生喜欢他呢。”

“哇,怎么个喜欢法儿?”

那天的谈话,从他想杀人开始,到害羞地跟我说喜欢班里一个会唱歌的女生结束。

后来他跟那个欺负过他的男生成了朋友,自豪地宣布,掌握了跟爱打架男生相处的秘诀。

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脆弱不堪、阴暗不甘,是撒娇,试探,发泄,更是他们独特的沟通方式。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无数次心理地震,父母不能做他们的后盾,他们就会慢慢关闭交流这扇门。

少时,你不想听他说“混账话”,以后,可能就永远听不到他说真话了。

凡事讲三观,永远摆一副大家长脸孔的人,最大的问题是永远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少说一句,孩子就变坏。

可世上的事就是那么奇怪,你越担心他学坏,他越学坏。因为即使孩子,也讨厌永远被压抑、被定义。

就像《平民之宴》里的废柴儿子,当母亲坚定地认为世上只有一种成功、一种生活时,他的所有离经叛道,其实是为了向父母证明,我可以过另一种人生。

经常有人谈论穷养富养的问题,其实原生家庭的好,不在于物质,而是平等与信任,是交流的顺畅与彼此的理解。

能放心大胆地在父母面前坦露阴暗面的孩子不容易变坏。他们相信爱,懂得爱,人生自然而然地向着光明那方。

他们不会把挫折当成失败,因为从父母那里,他们得到了做自己的底气: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不会失去被信任的权利;你的人生,不是被某一次考试,某一次成败定义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观《父母课堂》总结


薛老师好:观《父母课堂》后对家长而言受益匪浅,能够看到《父母课堂》上面的具体案例,并且对照孩子在日常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择优的教育启发方式,杜绝家长根据自身唯我独尊武断和盲目的启发教育方式,少走弯路并且寻找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式的教育方法,由此可以总结如下:

1、首先培养孩子养成日常生活自理的好习惯,例如,要求孩子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慢慢的理解家长的辛苦并逐步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但是现在还有不足如吃饭时撒娇,穿衣服磨磨唧唧还是需要父母的帮助等

2、学习方面已经规定了放学后如何完成作业的书面流程并且已经上墙,对该项已经签字确认能够感觉这是主要的工作,不知道我们家长这样做是否太死板和八股,发现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不认真,如果我们不督促就完成的不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正引导孩子养成家长检查与否一样认真并让他认识到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

3、如何培养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点,也是现在我们家长正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没有巩固性的兴趣点

4、家长在工作中和家庭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情绪,随时也在影响着孩子,对此我们尽量的避免弊端的表现,尽量展示亮点的一面,由此引导孩子奋发向上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有时候总感觉老师说过一遍的话比我们在家里跟在屁股后面说10句都管用,

以上请薛老师给予教育指导和帮助,再次非常感谢薛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帮助

是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家里有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愿。可在心愿满足的同时,心病又来了,家有宝宝的父母现在开始崇尚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小小的宝宝为了保险就开始上早教启蒙班、兴趣班、找最好的幼儿园,生怕让孩子“输的起跑线上”。其实这都是父母的责任心、虚荣心、攀比心、爸爸妈妈自己给自己设置的起跑线。其结果是现在培养孩子真难啊。其实正确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育不当,即使禀赋在高的孩子也会被扼杀,任何极度过分的催逼都能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创伤。其不知最好的早期教育是家庭教育,上帝赋给孩子的是潜能,开发出来的是智慧,天才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天才的失败源于极度的催逼、和不当的教育。

我们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如果爸爸妈妈为着“起跑线”从幼儿园就开始你争我夺,对宝宝的“后劲”却没有认识和信心,不认真去了解孩子。要我说与其给自己添烦恼,给宝宝添压力,到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宝宝漫长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是契机。潜能的开发是越早越好,但不是我前面说的过极与不当。

要小心弄巧成拙、画虎成猫,太过于强调学前教育。早学习就真的好吗?我有这样的感觉,很小的宝宝就能背诗几十首,几百个成语,英语说的滔滔不绝,真让人羡慕不已。结果问他锄禾日当午,锄禾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画虎成猫比喻什么?不知道。英语说的虽然滔滔不绝,但发音并不准确,口齿也不是很清楚,“流利”地说着并不地道的英语,我实在是羡慕不起来。小孩子初学外语,打基础时的发音最重要,否则一旦定型以后就很难纠正了,到不如还是一张白纸留给孩子,等进了学校再说。

后来居上更可贵,从宝宝上幼儿园就开始争夺,上那些最好的,就以为是进了保险箱。可一上小学,学过的宝宝可能就会不耐烦、开小差,相反没学过的反而是兴致勃勃的,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所以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宝宝会面对大量新知识似乎有些吃力,但这时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加以帮助和鼓励,不久后他们便适应了新环境,开始如鱼得水了,会学得很轻松,成绩也绝不比那些名牌幼儿园出来的差。所以进不进好的幼儿园对宝宝的成长虽然有影响,但肯定不是决定性的,毕竟竞争是一辈子的事,只要宝宝聪明肯学,到哪都能保持一贯的努力,就不会比别人差,而如果能后来居上的话就更宝贵了。当然我说的是咱们普通老百姓,没有和他们比的条件,但我们是自信的。况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只需要学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还没有到达确立人生轨迹的时候,根本谈不上什么“人生起跑线”,还是让我们的宝宝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尽情地玩耍吧,有益的玩就不是学吗?童年的生活是最美好的,不要压弯了我们的孩子。我想说的不是反对早期教育,而是反对过极和不当,才是真正违背了冯爷爷的早教理念。

起跑线提前虽然是父母自己设置的,但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也无法免俗。起跑线上,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父母输不起。哎!这条起跑线把大人和孩子折腾的真是够累的了。好心态正确的对待,我们还是赢家,告诉宝宝你是最棒的,你能行,因为你自信。明天是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我们和小东朔还是玩,到大自然中去玩,玩的快快乐乐!玩的无忧无虑!玩出健康!玩出智慧!东朔你真棒!你和小朋友们一样,你们都能行!!!

开放大脑潜能要在三岁前


老人们常说“3岁定一生”,三岁前,是孩子大脑潜能发育的重要时期。目前,幼儿需要开发智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大部分年轻父母对如何开放孩子大脑潜能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走了很多弯路。在这里,提出一些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早期智力开发对缺陷儿一样有效

儿童医院儿保科主治医师张婕表示,目前很多专家都赞同“3岁决定孩子一生”的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孩子3岁前,脑生长、智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最快,早期发展的质量会影响儿童的未来。对于新生儿来说,最初3年无论是从生理角度、神经系统发育的变化也都是最为明显。

张婕强调说,从大脑重量来说,在3岁之前就会有量的飞跃,而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同时,在新生儿出生之后,大脑中有很多神经并未连接,而这种连接在3岁之前,会出现激增,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这些激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婴幼儿生活中的经历决定的,如果能把此段时间运用好,将能良好的刺激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所以说,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尤其是12个月内的孩子来讲,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张婕表示,这种早期干预不仅对正常的孩子很有帮助,对缺陷的孩子,如果掌握方法,其智力也能得到提升。人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有些潜能就会受到遏制甚至永远发挥不出来了,所以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早期教育。

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早期教育。

依宝宝各阶段特点开发大脑潜能

目前,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0-3岁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能发挥孩子大脑最大的潜能,不惜花费重金将孩子送到早教班。对于这种做法,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刘敏娜表示,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不是所有的孩子通过上早教班就能达到发挥大脑潜能,最重要是根据孩子的个体特征来决定,现如今,很多早教班都是统一的授课,并没有考虑到每个宝宝的性格特征,而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刘敏娜介绍说,我们在新生儿时期,可以锻炼宝宝的听觉、视觉、情绪反应,妈妈可以通过喂奶时的话语,良性的刺激就可以了;而在婴儿期,就要训练孩子的身体动作,比如大动作的训练,抬头翻身,手上的动作,双手传递,主要是肢体动作的训练;而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主要培养其口语,开发语言能力,多做一些关键训练,跑跳转圈,搭积木,认识能力,开发观察力和想像力。专家指出,每个孩子在每个阶段的核心不同,其规律也不同,家长只要把握每个阶段的核心,到什么时期给宝宝相应的锻炼,在家早教也能开发孩子大脑最大的潜能。

但刘敏娜也提醒家长,不要将早教和神童联系在一起,很多家长认为早教是万能的,从小就给孩子抱有很高的希望,提早教孩子认字等,结果采取了一些违反孩子生长发育的训练,这样反而害了孩子。

在玩耍中开发宝宝智力

“在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多感官的体验非常重要。”张婕表示,这也就是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感最好齐上阵。家长要让宝宝在玩耍中、在跌打滚爬中探索和学习,在玩乐的过程中,很多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刘敏娜在此也介绍了几种开发智力的小游戏供家长参考:

1.对于新生儿,可以进行一些抓痒游戏,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感官触觉,比如全身的抚触、按摩以及轻声唱歌,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都好。

2.在床上和卧室墙上挂些色彩鲜艳或可发出响声的玩具,时常更换,以引起小儿看和听的兴趣。给他们一些常用物品,发展小儿嘴、眼、手的探索能力。

3.多跟宝宝玩听声找人的游戏,或举高高,将孩子高高举起,发出飞机的声音,这样不仅吸引孩子的专注力,同时还能训练宝宝双手的抓握能力和肌张力,而这种大运动可以训练孩子的触觉感和听觉。

4.通过各种玩耍发展小儿知觉辨别、交流、精细动作和大运动控制能力。

5.训练宝宝的语言和协调动作,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通过说做并行、模仿口型等,训练宝宝用简单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要。

6.通过双手配合活动的动手游戏,如涂画、翻书等发展小儿的动手能力。通过讲故事、游戏、舞蹈、体育活动,延长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激发其好奇心和自信心,培养其独立能力、毅力和勇敢等优良性格。

爱,在三代人之间流动


“Happy birthday to you , happy birthday to you---”

“奶奶 ,睁开眼吧。”

“吆,这是什么呀? 会唱歌,还一闪一闪地,真稀罕!”

“ 奶奶,这叫音乐盒,喜欢吗?”

“喜欢 ,喜欢,奶奶最喜欢小佳佳送给奶奶的生日礼物了,真好,快给奶奶瞧瞧。”

白天给母亲过生日时的欢声笑语已经化为一段温馨的回忆,我躺在床上细细地品着。母亲操劳一生,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一切。如今,母亲乌黑的头发中间已藏有根根白发,母亲的脸上,红润慢慢退去,皱纹偷偷地爬了上来,母亲的腿脚也不似以前那样矫健了,母亲的确变老了,可是,我觉得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没变,那就是母亲的微笑及看我们时慈祥的目光。渐渐地,由近及远,我好像坠入了时光隧道,往事如烟般地在我眼前一幕幕展开:母亲的身影,母亲的笑容,以及我上学、爬山、游泳、溜冰以及在农田里劳动的情景。

我的童年和母亲的身影

我出生在农村。农村的孩子们生活虽然穷苦,但是我们却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采的快乐的童年。春天,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来到田野采撷野花,五颜六色的,散发着清香,然后,编一个大花环戴在头上,手中拿一根细长的木棍当作权杖,仿佛自己变成了尊贵的王子;夏天,池塘就成了我们的乐园,那时候的池塘,水特别得清澈,清澈得可以看清水底游动的小鱼,我们坐在池塘边,把脚伸到水里不动,不一会儿,就会有成群的小鱼来啃你的脚趾,痒痒的,这时我们就会笑得前仰后合,直到你再也忍不住不得不把脚用力一抖,倏地一下子,小鱼们四散游开了,可是,不一会儿,小鱼们又会聚拢过来,继续与你的脚丫亲热;冬天,我最喜欢的是溜冰,数九寒天,池塘里厚厚的冰冻得像镜子面,光滑而且结实,母亲用木板给我们作一个小溜冰船,一个人坐在上面,一个人推着他的背,慢慢地起动,逐渐加速,然后越跑越快,我们高声地叫着喊着,一个没注意,脚下一滑,人摔倒了,溜冰船被甩出去老远,我们伏在冰面上开心地大笑。就这样,半天下来,我们的衣服常常又湿又脏,可是,母亲从来不因为这个责怪我们,我想母亲可能是不忍心破坏我们的好心情吧,这时,母亲一边拍打着我们身上的泥土一边心痛地说:“赶紧把湿衣服换了,到炉子上烤烤手,可别把手冻坏了。”我非常感激母亲的宽容与体谅,从心底感激激。

母亲虽然很疼爱我们,可是母亲却没有多少时间陪我们一起玩。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刚实行农田承包到户,农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们干劲十足。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是古人用来形容农民生活的诗句,可是我觉得如果用这句古诗来形容我的父母的话,那么力度就显得不够了。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每年的春节那几天,他们几乎没有一天休息过,早出晚归,风吹日晒,雨里雪里,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可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从来没有。母亲白天要帮助父亲忙地里的农活,一大堆的家务活只能在晚上做,这时在我眼前会展现出这样一幅情景:晚饭过后,母亲首先安顿我和弟弟睡觉,然后麻利地洗完一盆泡了一天的衣服,凉好衣服后又坐在昏暗的煤油灯前给我们补衣服,一针一针仔仔细细地缝着。每念及此,我的眼睛总止不住有些湿润。

母亲的笑容

也许是父母们那忙碌的身影让我早早地就知道了勤劳的重要意义。模糊地记得在我六岁时的麦收时节,父母在前面割麦子,我头戴个大草帽,提着个小竹篮在后面捡丢掉的麦穗,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满头大汗,小脸通红。母亲不时地站直了身子,回过头来,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冲我微笑着说:“好孩子,真乖,能帮妈妈干活了,”听了母亲的夸奖,看到母亲的笑容,我心里懂得再热也得坚持住。在这种环境下,久尔久之,你就会觉得劳动是人的一种本份。

上小学以后,母亲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有知识才会有好的前程,现在你爸俺们再苦再累也不怕,俺们这都是为了你们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啊。”母亲还常常给我们讲她小时侯的伤心事:因为家里穷弟兄又多,母亲刚上二年级家里就不让她上学了,母亲只能回到家里照看两个更小的弟弟,为了这件事母亲不知哭过多少回。当时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可我却按母亲的意愿认真学习。母亲白天劳累了一天,可是每天晚上依然会仔细查看我们的作业,时时督促我们的学习。

第一次年终考试我考了第二名,放寒假那天,学校发奖,我的奖品是两个盖着红章的小本,一只铅笔和一张奖状。我拿着奖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是,当我回到家里,把奖状递到母亲手里的时候,母亲非常开心地笑了。母亲看看奖状再看看我,看看我再看看奖状,半天没说一句话,后来,我到看母亲眼里仿佛闪动着泪花,我连忙说:“妈妈,下次我一定考第一。”

“妈妈不是怪你,妈妈这是高兴啊。”晶莹的泪珠滑过母亲的笑着的脸,我傻傻地看着,不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母亲的这个带泪的笑容深深地印入我的记忆中,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常常会想起。

简短的对话

再长大一些后,我就能帮助父母干许多农活了,割麦子、收玉米、摘棉花(11830,65.00,0.55%)。我最喜欢的还是摘棉花,因为摘棉花时我摘的比大人少不了多少,我的作用也最大。也正是在摘棉花的时候,有一段简短的对话让我记忆尤新。

那年,我上初中一年级,学校放大秋假了,我照常和父母一起来到棉田摘棉花。那时每家每户都种许多棉花,因为种棉花,农民们手里第一次有了些许积蓄,所以农民们种棉花的积极性很高。

那天,我家摘的棉花特别多,从晌午一直摘到太阳落山,足足摘了二百多斤。我们正准备装车(人拉的小拉车)回家的时候,远远看到五叔推着手推车,上面装着一个大棉包正走过来。

“五叔,你怎么早就下地了?”五叔走近了,我连忙和五叔打招呼。

“唉,不早下地,肯定摘不完,你看,早下地这不也忙到太阳落山了。”五叔说着就把手推车停了下来,然后,站到我家地头, 一边喘着气一边大声地说:“大哥,大嫂,今天摘的有三百斤吧。”

“没有。我们今天摘的还没有你五叔摘的多呢。”母亲笑着回话。五叔双手一摊,一脸正经地紧接着说:“大嫂,要不咱们换一换。”

“换一换就换一换,瞧瞧谁怕。”大家一阵哈哈大笑。笑声停住了,五叔咂了一下嘴,攒起眉头若有所思地说:“大哥大嫂,这两年咱们卖棉花挣了一些钱。有时候我就想啊,如果咱们每个月存一百块钱,那一年就是一千,对吧,咱们要说再干二十几年应该没问题,那二十年就是两万多,两万多就够咱们养老了。大嫂,你说我说的有道理吗?”

也许是五叔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这次谁也没有再笑。母亲想了一下说:“他五叔啊,你算的这笔帐是没错,可是,这一家老小的,该办的事你得办吧,该花的钱你得花吧,恐怕现在还轮不到咱们想养老的事啊。”

“是啊~~~”五叔嘴里咕噜着,推着手推车回家去了。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五叔在村办的一个家具厂当门卫,不用再下地干农活了。五叔没有能够实现当初的养老设想,可是五叔现在挣着一份工资,他的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家境都还不错,农村也实行了农村医疗保险,想来五叔的养老是没有问题的。

父母和五叔那个年代还没有基金定投这样的理财工具,我也无法想象如果当时有基金定投,而五叔每月定投一百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会是怎样的结果。五叔他们那一代人都是把辛辛苦苦挣来的每一分钱存起来,然后在儿女们需要时为他们花掉。五叔也许至今还不知道基金定投这种理财方式,可是我又想,假如五叔现在知道了基金定投是怎么回事,知道了每月定投一百元,二十多年后会有几十万元的回报,五叔又会做怎样的感想呢。

女儿的成长

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县城当了一名高中教师。后来有了女儿,现在女儿已经十岁了,时光如流水一般急匆匆地逝去,让人措手不及,心中不由得有一种发慌的感觉。

回想起小时侯的女儿,我首先想到的是女儿两岁时的情景:头戴粉色缎面虎头棉帽,脚穿一双猫头棉鞋,穿着厚厚的棉裤棉袄,屁股上围着屁股帘,在我跟前跑来走去的。

一会儿,女儿小跑着扑到我的腿上,仰着小脸说:“爸爸,抱抱。”“嗨。”我一下子把女儿高高地抛起,然后稳稳地接在怀中 ,女儿随即发出一阵咯咯咯的笑声,女儿的笑声快要停住时,我就又一次把女儿抛起,女儿 的笑声又起,再抛,再笑,直到女儿笑累了我也累了的时候为止。

女儿渐渐张大,我们给她买的玩具也多了起来。记得买过一只上海牌的口琴,女儿整天呼呼啦啦地吹着,即使吃饭时也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口琴,边吃边吹。女儿虽然不能吹出任何的曲调,但她却快乐非常。后来,又买了一辆三轮脚蹬童车,脚登子与前轮连在一起,说来奇怪,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总是倒着蹬,小车就只能向后倒着跑。于是,我就从后边推着,让小车向前走,着实费了一番周折,女儿才慢慢地习惯了正着蹬,小车子这才开始向前走了。这时,小车子又成了女儿的最爱,整天噔着小车在客厅里(农村的房子客厅比较大)、院子里到处跑。

女儿四岁时,给她买的两轮童车。这辆车的后轮处原来有两个小偏轮,目的是防止侧倒,可是,女儿骑上以后,左歪右趔的,让人看起来总不像那么回事,于是干脆就把两个后轮拆了下来。我给女儿扶着让女儿学骑车。学骑两轮车可比学骑三轮车困难得多了,掌把、转弯、掌握平衡都难得不得了,我常常累得浑身冒汗,可是,女儿的进步不大。我上班不在家的时候女儿就自己骑在车子的后架上,两之脚支撑着地,然后,用脚尖点地,一点一点得向前移,就这样女儿自己慢慢地练习着掌把、转弯、掌握平衡。突然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女儿居然能骑在后架上骑一段距离了,我高兴地大声说:“会骑了,会骑了,了不起,真了不起。”听到我的夸奖,女儿很是得意。后来,我把车座调到最低,大概又过了一个多月,女儿就能先在后架上把车子骑动起来,然后,再从后架上移到车座上,接着继续向前骑。女儿真正学会了骑车,我反尔并没费劲,想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上小学后,女儿玩的时间变少了。一年级放寒假时,女儿也拿回一个奖状,优秀少先队员。虽然不是第一第二,但是我还是有些喜出望外。放假了,首先放松放松吧。这天是冬季里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太阳毫不吝啬地把阳光撒向大地,好像在提前告诉人们春天快要到来了。趁着这大好天气,我带着女儿来到人民广场玩。人民广场在县委大院的南面,与县委大院隔着一条公路,这年夏天刚刚建成。人民广场面积很大,它的东面是音乐喷泉,喷泉的旁边树立着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南面是草坪和两处游乐场,专供孩子们玩的,西面有一个大众舞池,中间是一大片开阔的平地,广场四周分布着许多造型各异的灯树,广场的地面全部采用大理石铺砌,整个广场显得特别整洁干净。广场建成后立刻就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夏天的夜晚,广场上特别热闹,尤其是周末的晚上,音乐喷泉会有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村民乘车前来观看。和着浑厚的音乐,喷泉时而一喷冲天,似烈马奔腾;时而轻轻摇曳,如少女翩翩起舞,直看的周围的人们如醉如痴。孩子们总是最兴奋的,有的孩子趁着喷泉起伏的间隙,一下子钻到喷泉形成的一圈圈水幕中间,叫着笑着,高兴无比。直到深夜,广场上还有不少人意犹未尽,久久舍不得离去。冬天的广场就显得冷清了许多,像今天,天气虽然不错,可是广场上的人并不多。倒是有几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在兴致勃勃地滑旱冰,全副武装着,显得既威武又漂亮。他们技术娴熟,动作舒展,快捷地来回地穿梭滑行,就像几只早来报春的小燕子翩翩飞舞着。这几个男孩子成了整个广场的亮点,吸引着不少路人的目光。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目光中充满了羡慕。我碰了女儿一下,轻声的地 问:“想不想滑呀?” “可是我没有旱冰鞋啊。”“可 是我们可以买呀,现在就去。”女儿高兴地跳了起来。现在,女儿也可以尽情地享受滑旱冰带来的快乐了,虽然中间不知被摔哭过多少回。“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道理一点也不错。

是玩具带给女儿太多的欢乐,是玩具伴着女儿一步步成长,也是玩具把我对女儿小时侯的回忆穿成了一串。

唯一的礼物

老实说,至今我还没有给女儿买过礼物呢,说起这个来我不免有些难为情。女儿小的时候,常常有亲戚、朋友买些衣服、玩具当作礼物送给女儿,逗女儿高兴,可是,我们为女儿买的所有东西都是在需要的时候就买的,从来没有费心思去考虑:找个什么理由,买个什么东西,在什么时候再送给她。我觉得这样烦琐而且苍白。我的母亲也从来没有给我们买过礼物,然而我却得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母亲全部的爱。

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女儿开始上小学了。每当我久久凝望女儿背着小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渐渐远去的背影时候,我的内心总会产生一种极其复杂的感觉:女儿长大了,离我们会越来越远;女儿开始用稚嫩的小脚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了,可是世上却没有平坦的大路,该如何让女儿走稳走好呢;女儿能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了,可是女儿遇到的事情会更多更复杂,我们反而更操心了。总之,这感觉让人的心情变得沉重。是啊,我该怎样尽到作父母的责任,该如何把对女儿的爱更好地给女儿呢?

和父母当年所处的社会相比,如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人们没听说过股票,不知道理财,他们就知道辛勤劳动,把挣的钱全都存入银行,以备儿女们将来需用。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如果说07年以前大部分人还对股市敬而远之的话,那么,经过07年超级大牛市之后,相信许许多多的人都有了下到股市中一试身手的经历,他们或赚钱 或被套,虽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理财意识的觉醒。毋庸置疑,正确理财对每一个现代人都很重要。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只有理财,财才理你。

我是在07年7月 23日晚上看了一档电视节目后才下决心买基金的,这档节目的主题是:百姓如何理财。从中我了解到基金就是专家理财,可以降低炒股的风险,挑选优质个股,获得最大收益。我真正买到基金是8月10日,那时,银行里整天都是开户、买基金的人,男女老都有,排起长队等着。我第一次买的两只基金是嘉实主题和工银价值,此后,我开始天天上网关注股市行情,也了解了更多关于基金的情况。

从晨星排名我知道了华夏大盘、中国优势等一批五星基金,它们的业绩都非常骄人,可惜的是华夏大盘一直暂停申购,而中国优势、上投阿尔法等不久也暂停申购。我买的两只基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为我挣了七千多元,我很高兴,期待着更大的回报。可是,股市达到6124的高点之后下跌的很快,这太出乎我的意料,到10月25日,我前面的收益已经输去了大半,我不得不把基金全部赎回。后来,股市跌到5000点时,我再次出手买了三只基金,华夏稳增、兴业趋势、上投双息。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我撞上了一波反弹行情,三只基金表现的都很不错,而上投双息尤为突出。这更加坚定了我一直对上投基金的看好,后来,我把全部的资金全都投入了上投系的成长先锋、内需动力。08年春节过后,我把股票基金全都转换成货币基金,后来股市行情不好,我的货币基金就没怎么动过。

我买了一年多的基金,经历了大牛市的狂涨与股市暴跌时的惨烈,有过赚钱的喜悦:“没想到股市赚钱这么快,这么容易。”也有过赔钱时的苦闷:“我怎么稀里糊涂就赔了这么多。”不过总体的感受很沉重、很苦恼,你入市时常常提心吊胆地怕下跌,你不入市时则常常因为踏空了行情而懊悔不已。现在总算想明白了,没有光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光跌不涨的股市,涨涨跌跌,跌跌涨涨这才是股市的常态。纵观国内以及国外股市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股市不仅应该而且确实为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不妨以上投中国优势基金为例,在股市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大幅度的涨跌之后,其自成立以来的四年里,增长率依然达到百分之二百四十,如此高的回报率是其它理财产品无法比拟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整天为股市的张跌劳心费神呢,又何必忍受时时患得患失这份煎熬呢,“风物长宜放眼量”,就让我们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股市的风云变幻,利用基金定投这一最为稳妥的理财利器来为自己理财,稳稳当当作个投资人,相信经过十年、十五年的坚持,到那时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不免有些激动,有点兴奋:我何不秘密为女儿做一份基金定投呢,每月定投五百元中国优势,坚持到女儿大学毕业,到时候,就作为我这个当父亲的送给女儿的唯一礼物送给她,我相信这一礼物定能给女儿继续深造或就业工作助一臂之力。这是我为女儿准备的礼物,唯一的也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

人间因为有爱而美好,人间因为有爱而温暖,愿爱长留永驻。

爱,在传递;爱,在流动------

父母的赞扬就是孩子的动力


事物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互的,人们会通过外在环境的反应来确立或者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最重要的应答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和反应等,都对孩子起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美国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另一封来自监狱里的一名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我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弟弟却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赶紧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我的话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了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举行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3人一人负责修剪一块。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于是我们3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的,而她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如果你想要什么好东西,就必须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在一些细小的生活事件中父母所持的态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深刻的印象,如果孩子从这些印象中提升出了一种规则或者价值取向,那么那些本来很小的事情就会长期地影响孩子的生活。这个关于苹果的故事很典型地说明了父母作为孩子行为的应答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父母作为应答者所起的作用还远远不止于此。

孩子降生后,他的生理需求是否能够及时得到满足,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照料,他发出的含有各种含义的信号是否能够得到父母尤其是妈妈的理解和回应,所有的这一切都将影响到孩子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感的建立。信任感是人格的基石,假如信任感能够较好地建立,孩子成年后就常常能够形成乐观、积极、好交往、心胸宽广的健康品质;假如不能够成功建立,这些孩子以后往往会终生处于多疑、缺乏安全感、忧郁、冷漠的阴影之中。

进入幼年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还不够健全,他们没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这个时候他们对是非的判断绝大部分是以父母的态度为标尺的。父母的笑脸和赞扬就是孩子的动力,父母的训斥、惩诫就是孩子的禁令,父母看待问题的态度、角度就是孩子的“标准答案”。这个时期,父母基本上完全掌控着孩子的成长方向,那些以孩子说脏话或者抓妈妈头发为乐的父母,将很快处于家庭教育的窘境之中;那些用拍打地面来安慰跌倒的孩子的祖母,直接破坏了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怨天尤人的种子。

80后一代很多是父母的灵魂


“80后”一代很多是孩子的肉身,父母的灵魂。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人格,父母没有权利强行填充。

我有一个200分原理,父母对孩子的爱100分是刚刚好,如果父母的爱不足100分那就是爱不足,如果超过100分则变成了爱过剩,而“50后”的家长大多是爱过剩的,他们的爱是180分,那么反过来孩子对他们的爱就只剩下20分了。

网络上这些孩子对父母的声讨,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父母含辛茹苦把他们养大,最后却换来骂声。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一个反叛宣言,或者是非理智的表达。在我看来,这样的反抗却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是一种自觉的革命,事实上,能这样起来反抗的孩子并不多,这表明了他们希望独立,不做父母附庸的态度,我们应当喝彩。而恰恰大多数的孩子在父母的全面控制之下,却没有想过要独立起来,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父母和年轻人共同去反思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父母朴素的爱子之心并没有错,孩子不能因此与父母走得太远了。作为父母当然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独立和话语能力,鼓励孩子去追求改变。

当然,社会也不必过度担忧这种现象,我觉得社会的自动纠偏机制肯定会改变这种状况。比如90后在和父母的沟通、协商方面就要比80后好得多。60后的父母也从50后父母的教育过程发现了问题,并做出改变,相信70后父母在孩子的强制性上会更加弱化了。(袁岳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孩子有性别偏见?很多父母自己就有认知误区!


孩子有性别偏见?很多父母自己就有认知误区!

如果你生了个女儿,你会想要把她培养成为女性领导者吗?

但其实,要想把女孩培养成优秀的女性领导者,这个想法实现起来有点“难”——这个世界存在的性别偏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父母成人,都会对女性领导者报有不同程度的偏见。

哈佛教授曾经引用过2013年的一组统计数据:向公司职员询问喜欢上司的性别,35%的职员希望自己的顶头上司是男性,而只有23%的职员希望自己的上司是女性;这种性别差异在政治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据哈佛教授Weissbourd的研究,23%的女孩和40%男孩都更喜欢男性政治领袖,只有8%的女孩和4%的男孩喜欢女性政治邻袖。

性别偏见的情况在学校和家里也时有发生,在学生阶段,相比女生,男生更容易获得在学生会担任“重要职务”的机会;在家里,妈妈和女儿也会感觉男性更加“靠的住”…..这些都证明了女性领导者的状态:她们在无意中受到性别偏见,这些“无意识”的性别偏见会组为巨大的障碍,影响女孩培养自身的领导力。

那么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点呢?这里有五种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审视父母自身是否存在性别偏见

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的接受各种带有性别偏见的信息:女性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男性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这些偏见扎根于我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难改观,想要带给孩子正确的性别观念,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自己存在“性别偏见”,这样才能更好的抵御性别偏见带来的不良影响。

父母要打破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式,有意的多接受一些“反传统的信息”,比如把一些女性建筑工人和男性护工的照片摆到醒目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有性别偏见;

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还要注意言语措辞,我们的语言中常常隐藏着“性别暗示”,我们会形容女孩美,但却用强壮来形容男孩;

父母可以有意识减少一些指代类性别称呼,例如不要说“女老师”而是直接称其为“老师”;

家长也可以和身边人聊聊你的性别认知情况,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偏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偏见“遗传”给孩子,和身边人聊聊自己的情况,听听别人的反馈,说不到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在家中建立没有性别偏见的“安全区”

在很小的时候,孩子们就能意识到男女性别的不同,但孩子的这种意识往往是基础而且狭隘的,如果家长不加以干预和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就会非常“古板”,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扩大性别认知,防止孩子因为无知而产生性别偏见。

父母应该主动和孩子讨论家庭分工,告诉孩子家里为什么这么分工,为什么做饭的是妈妈开车的是爸爸,而不是让孩子主观的以为做饭是女性的事,而开车是男性的事;

也要多和孩子讨论性别问题,定期和孩子讨论一些例如“我们家里有没性别歧视啊?”“家里对男性和女性的期待有没有不同啊?”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家长们不要用性别给孩子设限,要尽可能打开孩子的视野,不要以为男孩就一定喜欢运动,而女孩子就一定爱跳芭蕾。可以做“反转”性别的游戏,让女孩想象自己是参议员,运动员和商界领袖,让男孩想象自己是保育员和舞蹈老师,打破偏见让孩子意识到职业与性别无关。

3.帮助孩子走出“性别偏见”的桎梏

孩子们年纪小,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各种性别偏见的环境中,孩子们需要从父母身上学会如何应对和认识性别偏见,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相比于大人孩子有更加敏锐的察觉力,孩子们更容易意识到生活中隐藏着的“性别歧视”,如果有时间的话,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罗列出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性别歧视,并和孩子们讨论这些性别歧视给他们什么感觉;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应对反应”,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思考如何面对“性别歧视”带来的刻板印象。

4.别让性别成为犯错的理由

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男生会主动去诋毁辱骂或者欺负一些女生,而旁观者也往往会帮男生找好理由“皮就皮一些吧,男孩就这样。”

”男孩就这样”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托词,但这会给男生带来这样不良的心理错觉“因为我是男生,所以我诋毁和辱骂女生的行为,是被允许的,长久下来将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知,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及时制止男生的这种行为。

父母要帮助男孩学会“尊重”女性,告诉男孩诋毁女生的做法对女生伤害很大,而不仅仅是像他们想的“我就是和她开个玩笑而已”那么简单;

父母要允许男孩表达自己的感情,鼓励男生说出自己的担忧以及脆弱,鼓励男孩表达自己同情以及忧虑,而不是一直要求男孩保持“男子汉”的形象;

此外,父母还要教会男孩绅士风度,男孩不仅自己要做到不诋毁女性,在其他人诋毁或者欺负女性的时候,也要及时的站出来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女性。

5.培养女孩自信,帮助女性建立领导力

“不被信任”是很多女性都面临的问题,因为性别偏见,女性时常被其他人质疑有没有足够的领导能力,但对女性来说,实力才是最好的回击,在实际接触中让别人体会自己的领导能力,用实力来消除其他人的性别偏见。

家长应该有计划的提高女孩子领导能力,多和和女孩讨论职业规划,一起讨论“你对什么有兴趣?你想成为什么样的领导?”类似的议题,并向孩子展示其他成功女性的例子,让女孩意识到女性也可以取得成就。

家长要给女孩更多锻练领导力的机会,让女孩在公众面前演讲,让女孩有机会参与团队决策,提高女孩的领导能力;

鼓励女孩学会和其他人合作,团队合作是当今社会的基本能力,父母要培养女孩的协作能力,让女孩可以在团队协作中学会自我成长。

荷兰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金钱观


定居荷兰的生物学博士魏蔻蔻从身边的案例入手,讲述了荷兰父母在引导孩子金钱观上的一些作法。

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荷兰,其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绝不掩饰自己的爱财之心,赚钱之道。那么,在荷兰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下,荷兰的孩子的金钱观念是怎样的呢?

“再给你42欧元?对不起,我做不到。”

中国有不少父母,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决不让孩子吃苦,甚至孩子闯祸了,也不惜用金钱和自己的关系网,以确保孩子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可在荷兰,父母都不刻意避免让自己的孩子受挫折,也少有父母会用钱来帮孩子摆平问题。

我一个荷兰朋友18岁的女儿读大学一年级,荷兰大学的教科书不强制购买,学生可以选择向图书馆借阅。这女孩为了复习方便,还是花了42欧元买了这本书,可在考试前一周她把书弄丢了,于是她决定向图书馆借书应付考试。

她预约在第二天上午十点前去图书馆拿书。考试季节需要借书的人很多,图书馆规定如果谁没有在约定时间取书,那么书会马上顺延给后一个预订者。而她偏偏在取书的前一晚参加一个派对疯到凌晨,第二天睡过头,误了取书的时间,赶去图书馆时,馆存的书已经全部被别人借阅了。

于是她回家后,向爸爸再要42欧元,否则她没书考试肯定过不了。她爸爸在听完事情经过之后,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她。顺便说一下,她爸爸可是个亿万级别的富豪,42欧元对于他来说完全不是事儿。他拒绝他女儿的理由是:“你把自己的书弄丢了,已经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的表现;而该去借书的时间你又错过了,再一次不负责任,不遵守承诺。发生了两次这样的行为,你应该接受教训,承担后果。你还想指望别人帮你清理现场?”

当时我在边上为孩子说话:“可孩子没书考试就过不了,她已经知道错了,就给她买书吧。”结果他对我也对着他女儿大声表明态度:“她这次最坏的结果的只是过不了一次考试,可是她如果没有承担这个后果并且消化它,她以后就会过不了很多人生的关口。看起来只是一本42欧元的书,可是背后是比42欧元的书严重得多的责任感和规划性问题。她今天这样,觉得家人有能力为她承担这‘42欧元’,如果我们帮她,她今后可能因为缺乏责任感自律性,要承担‘4.2亿欧元’的问题时,谁来管她?”

结果当然是没有给孩子买书。孩子当晚哭了一场,但很快就振作起来。我想和少年商学院微信朋友们说的是,这姑娘很快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和另外一个有书的同学谈好,一起复习功课,当同学不用书而复习其他材料时,每天借给她看两小时的书。每天两小时的阅读,无法让她考到一个好成绩,但是她至少考试及格了。我想她应该一辈子都会记得这次经历。

孩子出生后就给办银行卡

和中国人一样,荷兰人喜欢存钱理财。荷兰父母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带着他们共同储蓄理财,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孩子办张银行卡和一些长期理财的基金计划,一般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教他们使用网络银行,和他们共同探讨理财的计划了。因此在荷兰的家家户户里,不难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脑前梳理账目、讲解商议计划、探讨方案的情景。

当然在这个阶段,孩子关心最多的是他们的零用钱该如何处理,是全部存起来,还是分成几部分做不同用途?那么父母会和他们一起分析利弊。有时,父母也会带孩子一起去银行咨询理财计划。

荷兰的银行,有很多约见客户的小会议室,里面都放着很多让孩子一目了然的理财玩具和工具,比如很萌的分类存钱罐、卡通图解的理财玩具等,孩子可以像下棋一样做一些排列组合,然后得到理财得失的答案。

等孩子到十二到十四岁,这张卡基本上就能交给孩子了。因为荷兰的银行卡都是一卡两用,活期帐户和储蓄理财账户捆绑在一起,孩子可以自由使用活期账户提款或刷卡,可是储蓄理财账户的钱是无法擅自动用的,这样既保护了理财的延续性,又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一些钱。

总之,就是和孩子的钱有关的事情,他们很早就参与规划,而有了这些锻炼,孩子总会从似懂非懂逐渐形成一些金钱观念并学会对金钱的管理,另外父母通过几年和孩子的交流,对自己孩子的金钱处理和分配方式也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我想值得一提的是在荷兰家庭的交流里,家长不时把“慈善”理念灌输给孩子。孩子们都很有同情心,在他们账户的每月花费里,总有一部分是他们自愿定期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的,比如每月1欧元捐给非洲教育机构,让女孩子也可以读书;或50欧分捐给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让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驴不负重劳动等等。孩子们也会整理自己的玩具衣物捐献给宗教组织,用来帮助穷困的孩子。

让孩子自己做活动预算表

荷兰孩子对钱的态度是“务实和精细”的。我主要是指荷兰小孩并没有把从家人处取得经济支持当成理所应当。

比如,从小学开始,荷兰孩子的校庆活动都是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自己组织,一般模式是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的经费预算都是孩子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自己制定。

老师一般会指定3个小组来做预算,一个小组2-3个孩子,然后PK性价比最高的预算计划来执行。为了被选上,孩子会严格根据活动流程制定一个最划算的详尽计划。活动如果需要请人编排舞蹈,搬运东西,孩子一般会找亲友帮忙,但他们不会把家人给的钱当成“零成本”。对亲友投入的时间,车马费都会算成基本的成本投入。

有一回,因为我任职的营养公司有很多展会留下了不少饮料,我就赞助了老公侄儿校庆活动的所有饮品。后来我看到孩子在预算上清楚注明“所有饮品为xxx赞助,市值xxx欧元,请明年作预算的同学把这笔费用考虑在内。”

这种做法很理智,很现实,可想而知从小孩子们做预算的态度就是专业和明晰的。如果把亲人的投入完全当成无偿的,在经费预算上就会有偏颇,这种习惯和思维在成年后的职场上非常不利于实际项目的策划和执行。

先自问拥有这件东西的三个理由

荷兰父母并不把金钱和物质占有进行直接关联。如果孩子看到一个很贵的东西想买,有些中国父母会很生硬地拒绝:“那么贵,没钱买。”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有一个弊端就是孩子很小就会认为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完全是钱的原因,这样的心态对以后的生活态度很不利。

而荷兰父母更多地是和孩子探讨对这件东西(如玩具,衣服)拥有的原因和必要性。他们会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啊?”“你给我三个想拥有它的理由。”

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分析交流中,孩子会更理性地对待这个事物,对购买它的必要性也会有更明确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和逻辑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和审视,分析和考量,对日后孩子做任何决定都有帮助。

一些童言无忌的孩子会看着广告说:“我以后要送我女朋友钻石戒指!”,国内的一些父母会马上说:“你要送女朋友钻石戒指,那你就要有钱,想挣钱你就要好好读书。”如此一来,还没有分析该愿望的实质和必要性,父母就把愿望,和钱与学习成绩简单的挂钩了,这样虽然没有全错,但逻辑不完全成立,会给孩子误导和压力。

荷兰的父母一般会这样说:“为什么是钻石呢?她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钻石呀。送女朋友东西最重要的是送她喜欢的,你要花时间和心思去了解她,发现她喜欢什么再送。”

以谈判契约的方式来获取、分配和管理金钱是荷兰人的强项,也影响着荷兰人所有的日常生活模式、思维习惯和对孩子的教育。荷兰人看重钱,但不滥用钱,不夸大钱的力量,对金钱的态度是平和的,那么孩子对钱的态度自然就能是理性的。

父母陪孩子做作业就是抓习惯


父母陪孩子做作业就是抓习惯

傍晚时分,我家孩子坐在对面做作业。她11岁半,六年级。和孩子班上家长聊过做作业的事儿,极少数孩子不需要陪伴,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小学阶段还得陪伴,但陪伴的方式有讲究。孩子幼儿园阶段,我和孩子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留下一些隐患。待孩子上小学的最初两年,也没有及时抓孩子的日常习惯,导致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分心问题比较明显,如今也在和这个顽疾作斗争,但是日渐转好,效果明显。

做作业之前有“三问”

以前我们让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但是孩子管不住自己,她希望我能陪伴在她身边。后来我们就让她坐在餐桌上做作业,一旦发现小手上拿着玩具或零食,立刻就给她收走,课外书也收到一边,让她的四周清清爽爽。我们家的厨房是开放式的,和客厅连在一起,餐桌比较大,她坐在我对面,我工作用的电脑也放在餐桌上。她做作业,我工作或做家务,灯下一片宁静。我们吃过饭后也立刻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餐桌上没有饭菜的踪影,变成了办公桌和书桌。这就避免了孩子依然停留在就餐时的松弛状态,而开始紧张起来,知道要用心对付作业了。

我们不愿意给孩子贴上“不专注”、“自控力不强”的标签,我们想,我们的孩子大概就是需要更多一些的训练。事实上,只要耐心坚持训练,她就能慢慢变得专注。家长的信心、耐心是非常重要的。

训练的过程,是教会孩子方法,授人以渔的过程。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么做是有长远好处的,不要怕烦。我们的训练方式是:当孩子放学时,一定和她聊几分钟,了解:

1.今天各科作业的量有多少?

2.各科作业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觉得难?你打算怎么下手搞定这个难点?

(后来这个问题也演变成:这科的作业是体力活儿还是脑力活儿——所谓体力活儿就是指类似抄写生词之类的,这种作业我们都让她放到精力不济的时候去做)

3.今天计划先从哪一科开始做,为什么?比如精神好就从难点开始搞定,精神不好就先干“体力活儿”。

不能只问“作业多吗?”

以前只是问一句“今天作业多吗?”是很不够的,不够专注的孩子往往会避重就轻,把麻烦的作业放在后面,而孩子觉得作业麻烦,是因为孩子没学会分解麻烦(好多大人都还不会呢,何况大脑处在发育中的孩子)。

比如5年级时,学校发了一本《国学》,要求孩子们每周背诵几首古诗,她当时最怕背诵,那怕什么我们就提前搞什么。我就专门指导她如何学会高效背诵古诗,比如教会她发现这首诗压什么韵,找出写景的关键字词,有时会找出配有画面的朗诵视频给她看,帮她理解这首诗在讲什么。

总之,帮她学会花几分钟掌握一首诗的几个特征,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多了,我经常会和她比赛谁背得快,当然我总会让着她。当时,周末首先安排时间背诵三首古诗,这样到了布置有背诵古诗作业的那天,她就一点都不害怕了,心情轻松,做作业就快。我们陪伴孩子写作业,重点在帮孩子掌握方法,逐步强化自我管理,不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孩子尝到掌握方法管好自己的事情的甜头后,慢慢就会主动和我们交流今天作业的难点,以及她自己是怎么思考这个难点的,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协助,哪些她自己能搞定。如果老师布置了作文,她一般都会先思考要写什么,大致会写哪几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等打开作业本的时候才去思考要写啥。到了6年级,她已经开始主动估算各项作业需要的时间,虽然还是会有偏差,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作业本签字不可马虎

等需要在作业本上签字时,我们都不马虎。爸爸检查数学作业,如果发现有错,不会直接告诉她哪一题有错,而是告诉她,这里面错了两道题,自己找,迫使她自己再次检查一遍自己的作业,强化检查的习惯。到发现了错题后,接着和她讨论为什么会出错,是概念没理解,还是省略了必要的步骤。爸爸特别重视要求她具备一遍就做对的能力。每周会回顾本周作业的质量,比如为什么这一周数学作业甲+这么少,而甲-这么多?是粗心大意,写得不工整,还是其他原因?要求她下周必须扭转局面,要多争取作业的高质量,多得甲+。最近数学测验,她得了99分,沮丧自己没得100分,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我们就告诉她,如果平时作业甲+较多,得100分的概率就高多了。这样她就会把作业质量和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会主动提升做作业的质量。

我负责检查语文作业和英语作业。语文作业我只看老师上次的打分,如果不是一百分,我就会仔细看错在哪里了。如果是一百分,我就不管了。我对语文学习的看法是,阅读是基础,我平时会花校多心思帮她物色课外读物,她的阅读量在班上可能排第一。

最近我抓的比较多的是她的英语学习,她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换了三个英语老师,三四年级的老师教学质量不高,留下隐患。她的英语考试成绩虽然不错,但是基础不扎实。所以我花时间相对较多的就是英语,每天20分钟到半小时,听读背每天必须都有一点成果。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学期,音标的概念已经有了,也知道根据音标来背诵记忆单词了。语法的学习刚开始,也是计划耐心坚持辅导,帮她建立起概念,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由于我们牢记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所以陪伴的内容和方式也都在悄悄变化。到了6年级,我更少过问语文的具体学习,依然只是提供阅读条件。

从来不帮孩子整理书包

平时我们从不帮孩子整理书包,她的书包也不希望我们碰,里面有些她自己的小秘密。但是我会要求她用我给她买的两个带拉链的文件袋分门别类装好课本和作业本,以及卷子和草稿本等。每周都会和她商量她的哪些东西放在书包的什么地方,帮她养成固定放置东西的习惯。在家也是给她准备好各种文件袋,尽可能分门别类放好各种参考书和卷子,这样找起来就很方便。文具也都有合适的收纳箱袋放置。睡前要求必须准备好第二天的课本等物品,必须检查手机是否有电,没电就要充电。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已经熟悉了这一套,睡前就手脚麻利地收拾她的书包,给手机充电,检查自行车的钥匙是否放在固定的位置(第二天上学好用)。

固定时间让孩子生活变得有序

要想让孩子变得专注,必须明确孩子的一些时间,比如早饭和晚饭的就餐时间、晚上开始锻炼的时间、晚上入睡的时间和早上起床的时间(同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比如晚饭需要多长时间消化而不影响晚上睡眠,锻炼怎样不至于睡前太兴奋而睡不着,这么大的孩子每天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怎样的危害)。渐渐地,孩子的生活就变得有序。有序,才能专注。有序的生活,会让孩子的大脑变得清晰,混乱的大脑必然导致不安全感,因为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失控的,而有序让人有可控感,故能专注。

陪伴孩子作业的小贴士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陪伴孩子,训练孩子高效做作业方面,给予了这样一些辅导:

1.怎样的握笔姿势能把字写得又快又好。这对孩子能快速完成作业和考卷十分重要。

2.怎样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课本上做标注和笔记,又不至于把课文都弄得看不见了。

3.怎样写数字和公式,既清晰美观,又很快。写得不工整,很大的原因是还没思考就开始做题。所以要求她必须打草稿,必须下笔前估算纸上空间的安排。

4.怎样听懂英语老师的课堂用语。有段时间我们发现孩子的英语书上画满了小人儿,根据经验,我们知道这是孩子上课在分心,而分心往往是因为听不懂。一问,果然,6年级的英语老师基本上全程都用英语讲课,和5年级的英语老师很不一样。虽然说的都是最常用的句子,但我们孩子还是听不懂。于是就对此作针对性训练,而且强化预习环节。这样一来,课本上的小人儿就减少了。

5.重视预习和复习,而预习的重点在于能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上课;复习则需要找到薄弱环节,越薄弱越多投入时间复习,而且让孩子学着把薄弱环节想得比较具体,这样她就能够看到问题而有解决的思路,且能估算到需要多少时间能搞定这薄弱环节,从而学会见缝插针复习。通过长期训练让她牢牢把这些观念记在心里并去指导行动。

总之,我们认为,家长对孩子做作业的陪伴,关键还是理念要清晰,要知道现在陪伴是为了今后无需陪伴,具体来讲,我们的目标是小学6年级做作业的陪伴,为的是初中做作业的较少陪伴,以及高中做作业的无需陪伴。如此,我们认识到在陪伴时需要抓的就是各项基本习惯的养成,常抓不懈,让孩子品尝到好习惯带来的甜头,从而乐意去坚持。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很多父母,就是输在三观太正上》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月三活动方案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长观《父母课堂》总结 薛老师好:观《父母课堂》后对家长而言受益匪浅,能够看到《父母课堂》上面的具体案例,并且对照孩子在日常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择优的教育启发方式,杜绝家长根据自身唯我独尊武断和盲目的启发教育方式,少走弯路并...
    2020-07-23 阅读全文
  • 是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家里有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愿。可在心愿满足的同时,心病又来了,家有宝宝的父母现在开始崇尚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小小的宝宝为了保险就开始上早教启蒙班、兴趣...
    2020-10-21 阅读全文
  • 开放大脑潜能要在三岁前 老人们常说“3岁定一生”,三岁前,是孩子大脑潜能发育的重要时期。目前,幼儿需要开发智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大部分年轻父母对如何开放孩子大脑潜能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走了很多弯路。在这里,提出一些相关知识,...
    2022-02-08 阅读全文
  • 爱,在三代人之间流动 “Happybirthdaytoyou,happybirthdaytoyou---” “奶奶,睁开眼吧。” “吆,这是什么呀?会唱歌,还一闪一闪地,真稀罕!” “奶奶,这叫音乐盒,喜欢吗?” “喜欢,...
    2021-04-13 阅读全文
  • 父母的赞扬就是孩子的动力 事物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互的,人们会通过外在环境的反应来确立或者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最重要的应答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和反应等,都对孩子起着重...
    2021-04-09 阅读全文

薛老师好:观《父母课堂》后对家长而言受益匪浅,能够看到《父母课堂》上面的具体案例,并且对照孩子在日常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择优的教育启发方式,杜绝家长根据自身唯我独尊武断和盲目的启发教育方式,少走弯路并...

2020-07-23 阅读全文

家里有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愿。可在心愿满足的同时,心病又来了,家有宝宝的父母现在开始崇尚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小小的宝宝为了保险就开始上早教启蒙班、兴趣...

2020-10-21 阅读全文

老人们常说“3岁定一生”,三岁前,是孩子大脑潜能发育的重要时期。目前,幼儿需要开发智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大部分年轻父母对如何开放孩子大脑潜能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走了很多弯路。在这里,提出一些相关知识,...

2022-02-08 阅读全文

“Happybirthdaytoyou,happybirthdaytoyou---” “奶奶,睁开眼吧。” “吆,这是什么呀?会唱歌,还一闪一闪地,真稀罕!” “奶奶,这叫音乐盒,喜欢吗?” “喜欢,...

2021-04-13 阅读全文

事物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互的,人们会通过外在环境的反应来确立或者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最重要的应答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和反应等,都对孩子起着重...

2021-04-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