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触摸真实
发布时间:2020-12-12 教育孩子笔记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孔融让梨说课稿 一天下午,我组织孩子观看电影《狼来了》,可当孩子们看到是真人表演而不是动画片时,纷纷表示不喜欢看。这件事情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只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动画片,而不喜欢真实的生活情境影片呢?我抬头看看室内的装饰,不是穿着西装的米老鼠就是系着蝴蝶的小鸡。图书角充斥的也是卡通图书,少儿频道播放的不是《海绵宝宝》就是《小鲤鱼历险记》。我明白了:在我们成人提供的虚拟卡通的环境里,孩子能喜欢什么呢?其实我们大人如果一直接触虚拟,看到真实也会大失所望的。我看到一只松鼠也曾发出感叹:“松鼠原来这么小,颜色如此暗淡,尾巴也不像童话书里展现的那么大、那么毛茸茸,反而像一只大尾巴的老鼠。”当时心里还有一种失落。大人尚且如此,别说孩子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凯兹教授也强调:“用这些可爱的动物图片让幼儿觉得舒服安逸的做法是不必要而虚假的,比较适宜的做法是使用真实的动物或真实动物的照片,这种做法更能引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对我而言,成人要做的是支持与欣赏幼儿本身的幻想能力,而不是要幼儿来接受成人的幻想。”我不是要否定动画片、卡通画的作用,我只是觉得不该让孩子完全沉浸在动画片、卡通画的世界里,而无法欣赏真实世界或与真实世界互动,造成认知上的缺陷。所以我们还应该选择一些反映真实世界的电影或图画书,让孩子体验一个真实的、可以触摸的世界。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让孩子真实的与老师交流
一天下午,我在带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子轩与雨欣小朋友在一起玩,不知怎的,子轩拉起雨欣就跑,结果,把没有任何准备的雨欣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等我赶过去的时候,雨欣已被扶了起来,右手捂着左手臂,流着泪。看见我,连忙止住了哭。我问他伤了没有,他摇头说:“老师,我不疼。”我连忙夸他:“真勇敢。”他擦干了眼泪,笑了。一直到放学,他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
第二天,刚进园,就接到了雨欣妈妈打来的电话,他妈妈告诉我,雨欣昨天放学后说胳膊疼,他们就带雨欣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雨欣手臂脱臼,轻度骨折,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我一下愣住了,深深责怪自己怎么这样粗心,没能察觉孩子的伤,也奇怪建坤怎么竟一点也不叫疼。
晚上,我去看雨欣时,向他的父母道了谦。我问雨欣当时怎么不叫疼呢,还一直玩到放学。雨欣这才说了实话:“老师,你不是说小孩子要勇敢吗?我怎么能说疼呢?”
雨欣的话使我陷入深思:我平时一味地要求孩子勇敢,结果使孩子不敢如实地说“我疼”。勇敢的含义是要孩子能承受痛苦,而不是去隐藏痛苦,这一事例也暴露了我平时教育中的片面性。
让孩子“说真话”
孩子对一切事物总是存在着好奇心,摸不透、也猜不着。
我们班有一个赵肖顽,今天上课时他突然对我说:“老师,我家有一个很大的房子,还会动呢。”我就问他说:“你怎么会知道它动呢。”他支支吾吾地说:“我就是知道它会动。”说完就跑开了。顿时,我就有些明白了。他在说谎,多半是他自己想的,想要讨好我。
第二天早上,我就早早的来到幼儿园做着该做的工作。突然他又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昨天我去坐过飞机了。我在上面坐着”我于是就问他:“你什么时候坐的?”他告诉我是昨天晚上坐的。我又问他:“那你开到飞机是什么样的呢?”他就跟我比划。说:“很大很大的,还有会动的翅膀。”
这时又有很多孩子跑过来对我七嘴八舌地说着乱七八糟的话。这些话并不真实,我才感觉到事情似乎很严重。
于是我专门拿出了一点时间,我让孩子先坐好。我告诉他们今天我请来一位很厉害的人,他呀什么也知道。然后我问他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孩子都兴高采烈的说:“想”
我敲敲敲的拿出布偶,我学着布偶的声音说:“小朋友好,我是熊博士:“今天我要考验考验小朋友,在家和幼儿园是否说真话,有时候你们想象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如果你不确定的是对别的小朋友说了那就是谎话,如果谁说了真话就会有奖励,如果坚持的时间越长奖励就越丰富,我们一起来比赛吧。加油,小朋友”“听懂了吗”我问他们。“听懂了”
孩子说谎,大多数都是自己所想象的,并不是真的,幼儿随年龄的增长,感情比较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逐渐增强,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东西说出来,因此,当孩子无意识说谎时,我们不要去指责怪罪孩子去说谎,而是帮助孩子正确的分析这些语言。
还一些孩子为了博得老师的家长的爱或是犯了错误逃避责任而故意说谎,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温和的环境,让孩子说出真话。
多去拥抱触摸他们
午睡的时候,幼儿大小便的时候提裤子确实让我们很忙很累,我们教他们方法,让他们自己学习提,甚至一个人一个人地帮忙,经过一次一次地练习,有很多孩子都能自己提起来,这让我们很欣慰。
但是天冷了,穿得多了提不好的就很多了。
我们会把他们揽在怀里提一提,或伸手拉一把。
可最近我却发现不提裤子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自己的事情总爱自己做的的童童、越越也跑过来,让我提裤子,我嗔怪地说:“你们提的多好呀!为什么不自己提呢?”她们坏坏地笑,扑到我怀里:“我不会提了,我不提,就想让你提嘛!”说完紧紧靠在我怀里,还在我身上扭来扭去。
真让我气也气不起来了。
恍然大悟的我顾不得有多累了,一个一个给他们提好,再拍拍他们的小屁股,他们就像小兔子一样连蹦带跳地走开了。
原来孩子们都羡慕在老师怀里多贴一会儿,希望得到和老师单独亲近的机会,这是爱的渴求,为了能得到这种关爱,他们会变小、撒娇,甚至有些任性,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多去拥抱触摸他们,适时解决他们的皮肤饥饿,那样孩子老师的心会贴得更近,一日生活会充满无限温馨和甜蜜,教育的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美
又到周一,孩子们喜爱的信息课终于又盼来了。好不容易挨到了体育课结束,他们飞快地从书包里拿出信息书,一下子教室里寂然无声了,他们都等着我“发号施令”让他们上楼去机房呢。
安排好座位后,开始上课了,每到信息课孩子们总是异常兴奋,一个星期才一节,好珍贵啊,他们总有讨论不完的事。让他们安静后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讲好基本操作,我又演示了一遍。让学生看着屏幕,我边说边操作。在演示过程中,坐在我两边的孩子们听得是那么的专注,而离我较远的孩子就喜欢自娱自乐,好像什么都懂了,想立马操作了。一切准备停当,让他们自己完成任务了。在我两边的孩子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即使有问题,小组三人翻书讨论下也就明白了,能继续操作了。而离我较远的那些孩子总要喊我过去,问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让他们相互帮忙,他们也只会大眼瞪小眼。我追问起先为什么没认真听讲,他们就会沉默。没办法只得为他们演示讲解一遍了。我一直认为这种技能课老师讲解时每个人都要用心听讲,尤其是那些坐在后面的同学,教室空间较大,只有绝对安静才能听清楚。
可事实并非如此。距离未必产生美,那些坐得离我较远的孩子,总不能和我产生共鸣,他们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看着电脑屏幕,听我讲解。等到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时,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解,非得喊我过去,问这问那,让我围着他们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还真没想通呀。
让孩子跟你说真心话
很多家长都发现孩子有的时候不愿意跟父母说真心话,有的时候问的多了小孩子会敷衍了事,有的时候甚至及不说话了。这个时候家长怎么办呢?
专家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到使孩子吐真心话:
一、用批评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不是办法。
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她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她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她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家长应越来越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创造机会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一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
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
三、控制反应比如,尽管当儿子告诉你他没有被校足球队选中时,你和他一样很失望,也不能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
否则,会造成以后他只报喜不报忧的后果。
四、替他保密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诉她的最隐秘的事传给了其他人,你的感受会怎样?孩子们也是一样,这可能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径。
五、选择时间吃完晚饭的7点钟正是孩子想告诉你很多事的时候,你也许有一大堆的碗要刷,但你最好留在餐桌前,耐心地倾听。大人们总计划着下一步,而孩子们只注重现在,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
六、及时弥补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犯错误的时候,既是弥补就显得极为重要。要肯放下架子,向孩子承认错误。
触摸多一点,拥抱多一点
午睡时,幼儿进厕所大小便,出来提裤子确实让我们很忙很累,我们教他们方法,让他们自己学习提,甚至一个人一个人地帮忙,经过一次一次地练习,有很多孩子都能自己提起来,这让我们很欣慰。但是天还是冷,穿得多了提不好的就很多了。小班的孩子会更多。我们会把他们揽在怀里提一提,或伸手拉一把。可最近我却发现不会提裤子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自己的事情总爱自己做的昊昊、妹妹也跑过来,让我提裤子,我笑着说:“你们提的多好呀!为什么不自己提呢?”他们坏坏地笑,扑到我怀里:“我不会提了,我不会提了,就想让你提嘛!”说完紧紧靠在我怀里,还在我身上扭来扭去。真让我气也气不起来了。恍然大悟的我顾不得有多累了,一个一个给他们提好,再拍拍他们的小屁股,他们就像小兔子一样连蹦带跳地走开了。 原来孩子们都羡慕在老师怀里多贴一会儿,多呆一会儿,希望得到和老师单独亲近的机会,这是爱的渴求,为了能得到这种关爱,他们会变小、撒娇,甚至有些任性,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多去拥抱触摸他们,适时解决他们的皮肤饥饿,那样孩子老师的心会贴得更近,一日生活会充满无限温馨和甜蜜,教育的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教育随笔:让孩子们多接触大自然
教育随笔:让孩子们多接触大自然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大自然在照着他们的规律演绎循环,而人们也同样地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唱歌、画画、讲故事……在操场上做游戏、跳舞、做操时一边听音乐,大公鸡喔喔叫,外面的世界多美妙……然而,我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那就是领着孩子们走到大自然中去。
春天来到,大地复苏、柳树发芽、花儿开放、小鸟在歌唱、蝴蝶在飞舞,天空是那么蓝,河水是那么清,到处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大自然单纯的聆听与欣赏,就是一种美。可以带孩子到野外,让孩子闭上眼睛,专心听听风声、雨声或是虫鸣,鼓励他寻找声音的来源。这时,领着孩子们到附近或野外春游,过田野、爬山坡,躺在一片松软的草地上,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空气,或采野花、翻跟斗或观察蚂蚁找食,昆虫角逐,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去认识了解春天,春天有什么,为什么春天是美丽的。
夏天,天气逐渐变热,在上午或午睡后,可以带孩子们到绿荫中或公园中避暑,因为那里环境幽静,是天然的清凉世界,在那里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会觉得清新、凉爽,讲故事、做游戏,捉个蝉,挖条蚯蚓,让孩子们观察,带着他用双眼观察自然,看看云的变化,给他们讲讲哪是害虫,哪是益虫,哪个生活在树上,哪个生活在地里,这样直观讲解,对孩子来说比书本、图片上更确切、更生动、更易记。
秋天,天气逐渐变冷,孩子们都穿上毛衣、外套,可以领着他们到大自然中观察果园和农作物,品尝收获的农副产品,让他们分享秋收的喜悦,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可以在公园里进行体育锻炼,开个小小运动会,还可以捡落叶带回活动室粘贴图画,搜集树上的虫茧,去观察了解虫子是如何做好冬眠准备的,看看花开花谢,听听孩子说说他看到的自然。
冬天到了,大地一片白雪皑皑,远山、近屋、树木都披上了银装,显得格外壮观、美丽。天气虽然寒冷,但冬季加强对孩子们的锻炼必不可少,可以在室外或附近堆雪人、玩皮球、跳绳一一孩子们一定会你追我赶,玩得热火朝天,带他上山体验第一次看雪的经验,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疲劳和寒冷,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和意志。
总的说来,让孩子们多去接触一下大自然是很有好处的,在大自然里增加知识,健康成长,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美妙,在接近自然之中,也可以利用几种方式循序渐进,激发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注意做好孩子们的安全保护工作,还要考虑不宜路途遥远。
寓教于乐 应让孩子从小接触人文素养
我的一个朋友因忧郁症住院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十分难过,他的家境、学历、经历一直都算是一帆风顺,不应该会如此失意。跟几位也认识他的朋友聊起此事,他们却认为他患病在意料之中。其中有一位是他的高中和大学同学,一针见血地说:“他除了读书,生命是一片空白。”他不看小说、不看戏剧、不听音乐,是台湾父母、师长心目中标准的优等生,但是为优秀而付出的代价太惨痛了。
现在台湾患忧郁症的人数逐渐增多,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人文素养。我非常赞同严总裁说的,如果在念小学的时候,老师能教我们欣赏巴赫、莫扎特的音乐,而不是专门考学生大调、小调的差异或是背工商角徵羽的乐理,我们就可以培养一些音乐素养,当烦闷的时候,可以借音乐得到心灵的慰藉与满足。
我的大舅曾被送到北大荒劳改22年,最后能以82岁高龄活着回到福州,与他脑海中储存了大量音乐、戏剧、诗词有很大关系。他说在极痛苦时,就会默默唱一段京剧,背一段《古文观止》,以古慰今,度过一天。
艺术的力量不仅如此。丹麦的哲学家齐克果说:“生命只有走过才能了解,但是必须向前看才活得下去。”假若一个人觉得世界上还有值得喜欢的东西,就不会轻易去自杀。
我在街上遇见一个以前教过的学生,她在一所相当有名的中学教书,但是看起来十分憔悴。我问她最近过得怎么样,她说每天紧张、忧虑、睡不好。我以为是教学的压力,结果不是。原来前些时候,她有个学生跳楼自杀,从此,她只要一看见座位是空的,就开始紧张,害怕学生没来上学的原因是死了。每次作业布置得多一点,或学生考不好骂了几句,她就担心学生因此自杀。偏偏学生又常在周记上透露“活着没意思”的话,使她更加紧张。她一直思考,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丢掉这些自杀的念头。
我们的记忆是神经回路的活化,一旦某个负面的情绪被活化,它会带动跟它有关的其他负面情绪,我们的心情就变得越来越郁闷了。或许应该从戏剧和小说着手,令学生心有感动,生命教育才会真正有效。台湾很多孩子不曾进过任何剧院,不曾听过音乐会,不曾接受过美育。事实上,只要少做点功课,多接触艺术,花一点钱和时间使小朋友接触到表演、体育、乐器、戏剧等,教育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国外很早就让孩子从阅读和看戏剧所带来的感动中进行生命教育。几乎每个小区都有少年棒球组织,让孩子通过球类比赛领悟胜败为兵家常事,这次输,下次赢,不必太在意。至于阅读及戏剧观赏,是通过浓缩的故事来了解人生。戏剧生动、扣人心弦,情绪往往随着剧情的起伏而变化,不知不觉间就受到感化。
中国过去很穷,教育不发达,老百姓大部分是文盲,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忠孝节义”却深入民心,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这正是受到小说和戏剧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看了黄春明编导的歌仔戏《杜子春》,觉得这就是好教材。
杜子春是个浪子,把万贯家财败光后,看破红尘想出家,老道人带他到昆仑山断情崖去测试他是否真心,告诫他无论如何千万不可出声。他对猛虎、女色都能不动心,唯独看到老母被牛头马面套着枷锁一步一哀嚎拉着下地狱时,情不自禁喊出“母亲!”结果破了功无法成仙。老道人因为杜子春对母亲有孝心,所以给他锄头,告诉他“举头三尺有神明,掘地三尺有黄金”,叫他好好做人,从头来过。
“举头三尺有神明”便是告诫他:头上有神明,做事不敢欺心。“掘地三尺有黄金”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就一定有饭吃,努力耕耘自然有收获。
简简单单一场戏剧就把我们要教给孩子的许多大道理都融入其中,让孩子在看戏时不知不觉理解消化,内化成他的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