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发布时间:2020-12-07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今天在我的第九期家庭教练班中我给家长分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关于孩子的情绪,很多家长一提起情绪,很容易想到自己和孩子的负向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从心里面是想逃避负向情绪对我们的干扰,那我再想,当孩子有了情绪会怎么办呢?

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家长碰到孩子的不良情绪时,我们总是很容易去阻止这种情绪的发生,因为我们认为孩子的这种负向情绪不好,比如:孩子哭泣时,我们会禁止他哭,设置威胁他,我们认为只要不哭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殊不知,这种情绪处理的结果,不但与情绪无益,甚至还会产生更大的情绪问题。

怎么办?我们先分析一下情绪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孩子产生情绪,无非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其次,可能会表达他对某件事情的不满,第三,传递自己可能的委屈。

但不管哪种情况,对于我们家长朋友来说,你对她情绪的限制,就意味着这三种情况之一的终止,其结果,情绪并没有释放,于是下一次可能变本加厉了,所以对于孩子的情绪,张健老师最好的建议就是接纳,告诉孩子,你的情绪,爸妈在乎,只要这个信息能够有效传递,对于孩子来讲,就是一种情绪的安抚,因为他知道,你是懂她的,理解她的,于是情绪就很容易化解或转化,即会有可能从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负面情绪爆发触动到了你什么?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他成长的机会。孩子的情绪属于他自己的管理范畴,大人不应该为此负责,不要因为孩子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们能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哭闹,父母该立即去制止吗?父母该允许孩子哭泣吗?成长的父母,最重要的标志是接纳、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同理”在前,才会顺藤摸瓜理清情绪来源。情绪来源才是父母疗愈孩子情绪的最好“抓手”。

因为担心,所以不允许

我一向认为孩子哭泣的时候大人应该想办法哄住孩子,不应该任由孩子哭下去。而一位心理学的专家却告诉我,孩子哭如果让父母心里难受、烦躁不堪,往往是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积郁了许多负能量,没有得到宣泄的机会。

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会触及父母内心的同类情绪,潜意识里因为担心自己失控,所以也不允许孩子发泄。

接纳才能释放

一次我送儿子去幼儿园,看到一个刚入园的四岁多的男孩因为妈妈离开而大哭大闹不止。一个老师搂着男孩让他趴在自己的怀里哭,边拍着他后背边说:“我知道跟妈妈说再见是很难过的事,嗯,是非常非常难过的事,不过你要知道妈妈下午肯定会回来接你的。我们来做点什么帮你感觉好一点好不好?”

一边说着,老师一边慢慢领着男孩往屋里走,孩子这时已经由大声嚎哭变成了小声地抽泣,进屋之后,老师拿给他一张纸和各色蜡笔,和他一起坐下来写信,这时候孩子已经完全停止了哭泣,用心地写写画画起来。

孩子情绪不好时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骤:一、认可孩子的感觉和情绪;二、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这样;三、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四、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上面那个老师对待哭闹的孩子就履行了这几条原则:首先认可孩子难过的情绪,然后帮孩子想个办法疏导和表达自己的感觉。

情绪无好坏,它是正常的情感反应

关于孩子的情绪,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害怕,如果孩子说怕恐龙,妈妈就说:那有什么好怕的,都灭绝了。如果孩子怕黑,就说:妈妈都不怕,你也不用怕。

实际上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怕、恐惧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应,孩子既然有了这样的感受,父母应该首先表达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导他去面对,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被压抑孩子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暗示是:妈妈不喜欢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为,我不应该害怕,否则妈妈就不爱我了。、

为了取悦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时和害怕时就会压抑自己,犯了错会撒谎,遭受欺负会隐瞒不报。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在哪里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呢?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就会逐渐扭曲。

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成长的机会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他成长的机会。孩子的情绪属于他自己的管理范畴,大人不应该为此负责,不要因为孩子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们能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会说话了之后,大人在接纳他情绪的前提下,教他正确地沟通,学着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孩子就不会因为无助和受到挫折而大哭大闹不止,逐渐就会做到遇到事情不惊慌失措,不发脾气,会尝试讲道理并寻求帮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强大的内在,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有情绪,快乐、悲伤、孤独或兴奋,孩子也需要发泄情绪。因此,父母要学会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成长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往往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却发现我们其实有着很多不为大人所知的烦恼,也曾经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许我们在无助中度过了很多岁月,但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如此。

也许我们是稀里糊涂地长大的,也还长得不错,但我们的孩子应该更加享受成长的过程。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所知所能的范围内已经尽了他们的努力,今天,曾经的小孩成为了父母,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努力,为他们,也是为我们自己。

孩子,你的害羞我能懂


妈妈带着三岁的洋洋去超市购物,这时妈妈突然遇见了一个好朋友,正要上前和她热情招呼时,洋洋突然死命地抓住妈妈的腿,并且对朋友简单的“你好,洋洋”这句问候置之不理。妈妈对洋洋的这种反常行为感到惊奇,立即询问洋洋:“宝宝,你怎么啦?你不是很喜欢她家的小妹妹吗?”洋洋却仍然躲在妈妈身后,一言不发。生活中像洋洋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往往会对新情境表现出突然的“退却”。这样的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他们小心谨慎。实际上,这是他们特有的、先天的气质所决定的行为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害羞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只有当孩子的害羞程度大到阻止他结交好朋友,或者让他们无法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时,他们害羞的特性才会成为一个问题。爸妈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家有一个害羞宝宝,任凭你怎么鼓励,他都大胆不起来,此时爸爸妈妈往往会表现得焦急万分,这种心态其实不利于帮助宝宝消除他们的害羞,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在害羞宝宝面前,你的态度很重要。接受孩子害羞的气质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有些友好、外向,有些胆小、害羞,有些则徘徊于这两者之间。不要因为他的行为没有符合你的期望而当面指责害羞的孩子,要接受他害羞的事实,并把它当作孩子独特个性的一部分。夸奖你的孩子当你的孩子在一次谈话中发表意见时,给他一点鼓励和赞扬。例如“我很赞同你对那只小狗的看法,洋洋,它的脚掌确实不同寻常。”成为一个好榜样

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看到爸爸妈妈在与其他人交往中的表现,同时,和你的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教他在特定的场合说话。例如“当别人对妈妈说‘你好吗?’时,妈妈通常会说,‘很好,你呢?’”。帮助宝宝克服害羞有了正确的态度之后,爸爸妈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宝宝克服害羞。社交训练和不同社交场景的角色扮演,可以帮助这些宝宝减少害羞,增加自信心。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行为又是不利的呢?SAYYES创设一种没有责备的环境如果你的孩子知道犯错误后不会受到责备或羞辱,他就会更容易放弃那些害羞的行为方式。例如你的孩子使牛奶溢出了,你应该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清理干净。”练习回答问题如果你的孩子陷入害羞的模式中,他可能会告诉你,他需要得到怎样回答问题的帮助。你可以在乘车的时候或洗澡的时候和他练习。你可以这样说:“当有人说,‘你叫什么名字?时,你应该说,‘洋洋’。那样他们就知道你是谁了。现在,我们来练习。当我说,‘你叫什么名字’时你要说什么?”和你的孩子每天练习几遍,直到“洋洋”成为孩子的一个自动化的反应时为止。和家人、朋友一起谈论给你的孩子提供参加谈论的机会。每天可以有些这样的家庭讨论:“你觉得今晚的比萨怎么样?”或者,“给奶奶讲讲你今天去动物园春游的情况。”SAYNO不要侮辱或者惩罚

即使面对孩子的害羞感到很焦急,惩罚或侮辱会更加打击他社交的信心。如果爸妈以告诉其他人“他是一个害羞的孩子”或“他不会说话”这种方式来为他的行为而道歉,只会加深他对其他人的恐惧。不要恳请虽然你会有极大的可能倾向于请求你的孩子回答别人的问题,但是这样做会加强他的沉默,将来会出现更多的拒绝。不要贴标签对你的家人和朋友解释说你的孩子是害羞,会造成孩子的一种自我定义:我是一个害羞的人

孩子的教养,与贫富无关,只在乎生活的细节


当别人说咱家孩子“淘气”“不乖”的时候,我们尚能陪着笑脸、满怀歉意地问一句:“这孩子是不是又打扰您啦?”可是,若别人说一句“这孩子真没教养”,我们的脾气几乎瞬间爆炸,立马撕逼——“说啥呢?什么叫没教养!”

“没教养”这个标签杀伤力太大了,不但从人格上否定了孩子本身,还顺便对孩子的家庭表示了鄙夷、羞辱,这几乎是所有家长都不能接收的!

其实,我们自己也很厌恶“没教养”的人,也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没教养”“没修养”。有位作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过一句很有深意也很实际的话: “不占便宜,便是教养;人情往来,即是修养。”

故事一:

亲戚家孩子过百日,老妈欢欢喜喜回老家赴宴去了,下午回来的时候一脸不开心,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别提了,挺喜庆个事,被俩奇葩的人搅和的一点气氛都没了。”

原来,她们中午开宴稍微有点晚,大家都有点饿了。上菜的时候,服务员先上了几碟牛肉片、春卷之类的小点心,一桌子人刚想动筷,没成想,一个妈妈伸手就把牛肉拉到自己孩子跟前:“儿子饿了吧?快吃点!”这孩子也不客气,三四口就扫光了牛肉,然后又把一盘炸虾往自己盘里倒了一大半……

一桌子人在半空举着筷子尴尬了十来秒钟,然后又勉强笑着放下了:“孩子真是饿了呀,让他先吃。”

“啧啧,我儿子胃口可好了,将来肯定长个大个子!”这妈妈一边看着儿子吃一边鼓励,丝毫没感到有什么不妥。最后,孩子满满一大盘子东西没吃到一半,就嚷着饱了,跑出去玩了……

好不容易等到上正菜了,大家这下可以安心吃了吧?结果还没吃几口呢,另一个妈妈忽然掏出一个塑料袋,插起两个狮子头就装袋里去了:“我儿子今天没来,他可喜欢吃饭店做的狮子头了!”之后,还以同样的理由装了好几次东西……

听完老妈的讲述,我也是着实震惊了。按理说,现在也不是缺吃缺喝的年代啊,这俩妈妈搞得太过了点吧?!自己想占点小便宜就算了,还老打着孩子的名义,这点坏毛病可全让孩子学去了呀!

一个从小就爱占小便宜的孩子,身边往往没有多少小伙伴,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将来步入社会,也极容易给同事造成坏印象,极大地影响到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

故事二:

上周坐火车去广东,车厢里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姑娘年龄相仿,他俩萍水相逢,却玩得很投机。

他俩先是在小男孩妈妈这里玩,男孩妈妈拿出两个精致的小蛋糕,一人分了一个,小姑娘接住后羞羞地说了声:“谢谢阿姨!”然后俩人便笑着跑开了,挤到小女孩妈妈那里,一边吃蛋糕,一边在手机上看动画片。

小女孩妈妈从包里挑出最大的两个苹果,给他俩一人分了一个。小男孩接到苹果的时候,神情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有点不知所措,转身跑到自己妈妈身边,说:“妈妈,妈妈,阿姨给了我一个苹果!”

“哦,你是不是忘了跟阿姨说谢谢呀?”

“哦!”小男孩恍然大悟,从新跑到小女孩妈妈那里,认真地说了一声:“谢谢阿姨!”

之后,小男孩主动把自己的其他零食跟小女孩分享;小女孩也拿出自己的好吃的跟小男孩分享。在这俩孩子的相互的零食交换中,他们快乐的、萍水相逢的友谊持续了整整一路,直到男孩一家到站了,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分开……

很羡慕这俩孩子,单纯天真,简单的几份零食就能维持一路的友谊;很敬佩这俩孩子,他们在分享各自的零食时,没有丝毫迟疑;也很敬佩这两位妈妈,肯定是平日的良好教导,让两个孩子懂得分享、懂得交换,没有自私之心。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的修养,便是孩子的教养。”

教养,与贫富无关,只关乎生活的细节。

1.路上被人发传单,如果你要扔,请不要当着人家的面扔。

2.进出公共场所的大门时,如果后面有人,请扶一下门。

3.打电话时,不要急着挂,要等对方先挂。

4.过马路时,一定要认真等红绿灯,不要玩手机。

5.出去遛狗时,不要让狗把便便拉在正路上,并且要自行清理干净。

6.递给别人剪刀、水果刀等锋利工具时,柄朝向对方。

7.跟别人一起吃饭时,不要在盘子里乱翻。

8.坐扶梯时,自觉靠右边站。

9.未经别人同意,不要乱翻别人抽屉。

10.咳嗽打喷嚏时,不要对着人,也不能对着饭桌。

11.如果在听音乐,跟别人说话时要摘掉耳机。

对于孩子的情绪训练我是这样做的


有个问题是家长都很关心的话题:该如何教孩子行为处事?一些很常见,且使用频率很高的策略包括,奖励表现好的孩子小红花,让表现不好的孩子在放学后留校。这些教育法根据的是这样的一种理论: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来控制或是矫正行为,这种奖惩制度能够激励孩子,或是让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但是,如果这些外在机制真的能够矫正行为的话,也就不需要监狱,也不会有50%的重新犯罪率的存在了。这种外在机制也无法解决人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往往就是导致行为问题的原因。此外,孩子们也会逐渐对外部奖惩产生疲劳,奖惩机制的效力会逐渐丧失。

同样的,对惩罚的害怕也会导致孩子去寻求人天生的幸存机制来补偿所受的压力,比如解离(自我的身份、记忆或意识在整体上是混乱的),或者反应性攻击(攻击性的行为)。

奖惩对于那些有额外需求的孩子来说没用,因为孩子缺乏理解自己行为后果的心理能力。他们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也没有调节情绪的能力。奖惩机制依赖的是清晰、理性的头脑。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是无法对奖惩机制做出反应的。

有一种管理孩子行为的更为有效的技巧,叫做“情绪训练”(emotion coaching)。这种技术所基于的证据是,纠正儿童行为的最成功的方法主要关注问题行为的情绪和社会后果,并且要积极地教给孩子社会和情绪能力。

情绪训练主要强调的是情绪管理,而不是行为矫正。这种训练法将所有行为都视为是一种沟通表达的方式,并把儿童的行为和背后的感受严格地区分开来。它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表达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情绪、如何去处理这些情绪。

这种情绪训练包含两个关键成分,一方面是训练同理心,另一方面是成人的引导。同理心训练主要是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并给它们进行相应的分类。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情绪自我意识。但在这种训练中,也需要对行为及其后果设定限制。

这种训练法的成功关键在于成人的引导,需要成人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并且对这些情绪进行归类,比如把情绪贴上“生气”或是“悲伤”的标签。

情绪训练的内容包括,当孩子的大脑处在信息接收的状态下,去思考自己的问题。通过这种情绪训练能够提升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在情绪爆发时采取不一样的行为,防止日后再次做出越界的行为。

当调教孩子的行为时,成人经常试图对孩子进行说理、说教。但是如果孩子情绪尚未平复,特别是情绪波动很大的时候,他们是无法进行理性思考的,因为他们的思维和身体都被“锁”在幸存机制的“战斗或逃跑”状态中。

正在闹情绪的孩子需要被成人引导回平静、放松的状态,然后才能和他们讲道理。如果我们在理解孩子的情绪之前就给他们提出解决方法,这就好比把地基打歪了。同理心能够让孩子冷静下来,这样他们的心态能够更开放、更愿意讲道理。

你可能认为,同情、理解孩子的情绪将会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但实际上,情绪训练也包括建立行为的合理界限并设立规矩。你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无需纵容孩子的行为。

如何和孩子讲道理

我们自己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校园里进行的情绪训练能够减少退学率,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增进心理健康。

有一个被诊断为患有行为问题的10岁男孩老是对着人大喊大叫,还会打人。但是在我们的情绪训练中,我们没有把他赶出教室,教师和孩子进行了沟通,询问了他的感受:“看起来你很生气。我想你一定是等得不耐烦了。我理解你。”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的情绪被平复了。然后教师再告诉他学校的规章制度,并教给他管理自身情绪和行为的策略。在接受这样的情绪训练后,这个男孩开始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了。

他会走到老师面前说:“我很生气,因为小明说我胖。”他开始对自己行为后果有了更多的同理心,还会向同学道歉。这个孩子不必担心被学校开除了。

情绪训练对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有用,不管是蹒跚学步的幼儿,还是青春期的青少年。研究发现,那些被家长进行情绪训练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更好、朋友更多、行为问题更少、情绪韧性更强。

这种方法能够让孩子知道,家长是支持自己、关心自己、理解并尊重自己的。这种方式还可以告诉孩子,并不是所有行为都是能被人接受的,他们不能总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渴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可以学会同情、理解别人的情绪,获得重要的同理心,能够读懂他人的情绪线索,并且学会控制自己。在情绪训练后,孩子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冷静下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忍受延迟满足,并且能更好地激励自己,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波折。这些能力在成人世界中十分重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7次为这首诗感伤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7次为这首诗感伤

当我十几岁的时候,邂逅了纪伯伦的写的散文诗《孩子》,我爸爸经常伤感的读着其中的内容“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首诗陪伴我成长。我一直不理解爸爸为什么要向我们分享如此伤感的诗,也许是因为他年少时也常听这首诗?也许是因为爸爸喜欢这首诗?但无论是何种原因,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曾经听过这首诗。

20多年过去了,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最大的儿子已经16岁了,我成为了一名母亲,我也对这首诗有着更深的理解,我为纪伯伦的天才赞叹,他一生没有孩子,却仍能写出如此才华横溢的诗。

我并不相信那些没有孩子总是空谈教育的人,他们喜欢纸上谈兵,给不出什么实际意见,但是我很喜欢纪伯伦写的《孩子》,因为没有孩子,所以纪伯伦成了观察者,他冷眼旁观看到了真相,并把真相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毕竟对父母来说,和孩子分离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诗的第一句就刺痛了父母的痛点,让很多家长感觉到不适:从孩子出生开始,家长就开始照顾孩子,喂他们吃饭,教他们知识,帮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家长认真的教导培养孩子,尽责的养育孩子,可为什么仍然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呢?

对,孩子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属于我们,我们只能选择怀孕后要不要生下他们,但是却没办法选择,他们会长成什么样的人。孩子们借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却没有设计他们的人生,孩子是生命,生命只为生命自身负责,孩子只属于他们自己。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我的孩子不属于我,他们属于我无法到达的明天。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在世界上扮演着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角色,我们无法想象孩子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也无法想象孩子以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可以关心孩子,可以尽自己所能的帮助孩子,但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强迫孩子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强迫孩子和我们用同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强迫孩子听我们的话,孩子们终要独立面对世界,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按我们的要求去活着。孩子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我们而活。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父母比任何人都更加了解“时间”的意义,时间没办法停留,时间也没办法逆转,时间缓慢流淌,不以人的想法改变,时间之辗缓缓前进,而我们也只能随波逐流。我们想用孩子证明自己的印记,但是,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也有我们的人生,孩子与我们的人生互相交织,但又彼此不同,与其勉强孩子,不如顺其自然,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发展。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们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家长保护着他们不受伤害。可随着孩子年纪越来越大,家长也到了极限。把孩子留在身边,要想把孩子“射”到很近的位置,家长爱的弓箭越来越难拉,就只能不断弯曲自己和孩子。逼迫孩子按家长的想法成长,只能给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带来痛苦。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带着爱成长,带着爱飞翔。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他们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他们有自己的命运和想要达到的目标。

我们的孩子,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孩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作为家长,你了解孩子的学业情绪吗? 最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好,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关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教学水平等常见诱因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一个问题,即孩子的“学业情绪”是否健康。 针对学生而言,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其...
    2021-04-03 阅读全文
  • 给孩子以温暖和在乎 清晨,孩子们陆续来到幼儿园,一声声“老师早”让原本有点冷清的活动室一下子热闹和温馨起来。乐乐走进活动室就跑过来一本正经的和我说: “我妈妈早上肚子痛。” 我刚想问个究竟,调皮的小家伙就跑开了。我匆忙看...
    2021-03-10 阅读全文
  • 孩子负面情绪爆发触动到了你什么?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他成长的机会。孩子的情绪属于他自己的管理范畴,大人不应该为此负责,不要因为孩子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们能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
    2021-11-27 阅读全文
  • 孩子,你的害羞我能懂 妈妈带着三岁的洋洋去超市购物,这时妈妈突然遇见了一个好朋友,正要上前和她热情招呼时,洋洋突然死命地抓住妈妈的腿,并且对朋友简单的“你好,洋洋”这句问候置之不理。妈妈对洋洋的这种反常行为感到惊奇,立即询...
    2020-11-05 阅读全文
  • 孩子的教养,与贫富无关,只在乎生活的细节 当别人说咱家孩子“淘气”“不乖”的时候,我们尚能陪着笑脸、满怀歉意地问一句:“这孩子是不是又打扰您啦?”可是,若别人说一句“这孩子真没教养”,我们的脾气几乎瞬间爆炸,立马撕逼——“说啥呢?什么叫没教养...
    2020-12-09 阅读全文

最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好,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关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教学水平等常见诱因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一个问题,即孩子的“学业情绪”是否健康。 针对学生而言,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其...

2021-04-03 阅读全文

清晨,孩子们陆续来到幼儿园,一声声“老师早”让原本有点冷清的活动室一下子热闹和温馨起来。乐乐走进活动室就跑过来一本正经的和我说: “我妈妈早上肚子痛。” 我刚想问个究竟,调皮的小家伙就跑开了。我匆忙看...

2021-03-10 阅读全文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他成长的机会。孩子的情绪属于他自己的管理范畴,大人不应该为此负责,不要因为孩子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们能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

2021-11-27 阅读全文

妈妈带着三岁的洋洋去超市购物,这时妈妈突然遇见了一个好朋友,正要上前和她热情招呼时,洋洋突然死命地抓住妈妈的腿,并且对朋友简单的“你好,洋洋”这句问候置之不理。妈妈对洋洋的这种反常行为感到惊奇,立即询...

2020-11-05 阅读全文

当别人说咱家孩子“淘气”“不乖”的时候,我们尚能陪着笑脸、满怀歉意地问一句:“这孩子是不是又打扰您啦?”可是,若别人说一句“这孩子真没教养”,我们的脾气几乎瞬间爆炸,立马撕逼——“说啥呢?什么叫没教养...

2020-12-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