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吃亏”的思想要不得
发布时间:2020-12-07 幼儿园不得教哪些内容 幼儿园不能教哪些内容 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内容 “绝不能吃亏”的思想要不得据报道,一所幼儿园的小班,在新学期安排的第一节集体活动课是,让孩子们玩玩具。老师把装玩具的箱子搬到活动室以后,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玩玩具,好吗?”“好——”小朋友们齐声回答。
老师继续提出要求:“小朋友们,等一会儿,大家按照先后顺序,一个人一个人地到前边来取玩具。每人只取一个玩具,记住了吗?”“记住了——”孩子们大声说。
谁知,孩子们嘹亮的“记住了”的话音还没落,全班三十个孩子,就一窝蜂似地争先恐后地上前去抢玩具。尽管孩子们的家里都有许多许多好玩的玩具,但在孩子们的心里,总认为别人家的东西是好的,别人家的玩具一定是很好玩的。
那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玩具,对孩子们可以说是“挡不住的诱惑”。刚才老师的要求全都当成耳旁风,有的孩子一下子拿了好几个。剩下的玩具没有什么好玩的了,后边的孩子没有拿到,上手就夺,拿到几个玩具的孩子就紧紧抱着不放。孩子们扭成一团,玩具也散落了一地。
出现这种局面,是老师始料未及的。老师一个劲儿地大声说:“小朋友们,不要抢,不要抢!”但孩子们似乎什么都没有听见,继续玩命地争抢。当时,竟然有十多对孩子,为了争夺玩具双方僵持着,四目怒视,各不相让。
有的小孩子为争抢自己喜爱的玩具,甚至对其他小朋友玩起了“全活”——连推带打、又踢又抓等。有哭的,有闹的,哭声吵闹声交织在一起,活动室一下子就乱成了一锅粥。
家长的训示:“谁要打你,你就更厉害地打回去!”
更使在场老师惊讶的是,当一个小女孩的玩具被一个小男孩硬抢走时,那小女孩毫不示弱,竟然上手就“啪”地一声,给了那个小男孩一个干脆、响亮的耳光!把老师吓了一跳。
当老师赶紧把那个小女孩叫到旁边,低声但很严肃地问她为什么打小朋友时,她竟然振振有辞,理直气壮地说:
“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可不能吃亏!”
听了孩子这样一番辩解,老师一脸无奈,只能苦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据幼儿园小班老师反映,现在的家长和过去的家长可不一样。过去,家长教育孩子都是说遇事要互相谦让,不要挣抢,让着小朋友的乖,是好孩子。
现在可好,九成以上的新生家长,都曾经直接明示或者暗示过孩子:“该争的时候要争,该抢的时候要抢,不要怯阵。不争不抢就要吃亏。”甚至指使说:“遇到有人打你,你就要更厉害地打回去!不要手软!”
坦率地说,我是不赞成这样教育孩子的。小孩子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这是为将来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演习”,幼儿园应当是个“演习场”。要与别人和谐相处,没有谦让的品格是不能被社会所接纳的。
家长明示“不能吃亏”、“不要手软”的原因分析
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不能吃亏”、“不要手软”的意识,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年轻父母的“身份”和经历有直接关系。
现在的学龄前儿童家长身上,有两个令人瞩目的标签:一个是“八0后”,一个是“独一代”。基本上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绝大多数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在特殊年代,具有特殊的身份,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群体,身上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他们出生在盛世,很早就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受教育年限多,文化程度高,思想解放不保守,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没有经历过风雨,对己对人没有承担过责任,社会责任意识差,心理年龄年实际年龄不相符。他们成长的年代,陈旧的道德传统被打破,新的道德思想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对传统美德并不很了解,盲目地全盘否定,道德思想状况比较混乱。
他们是家里“绝无仅有”的一棵“独苗”,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共处、合作,谦让、友爱、团结、互助的经历。在家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是在“被关注”、“被呵护”、“被恭维”中长大的,自我中心意识突出,眼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当他们做了父母以后,面对宝贝似的“独二代”,他们自身的经历和道德修养状况,不能不影响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养态度。
第二,跟孩子数量少也有关系。
过去,家里孩子多,家长没有心思把孩子看得那么珍贵。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终究有人替自己看孩子,可获得了解脱,感到非常放心。
现在可不同了。绝大多数家庭还是只有一个孩子。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孩子少更宝贵。在许多年轻父母眼里,孩子是不可多得的宝贝疙瘩,“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道怎么爱才好。
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虽然能学到在家里学不到知识和能力,但很不放心。生怕孩子过不惯集体生活,受别的孩子欺负。孩子要是受到别人的欺负,疼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上。
为了避免在家长看不到的时候受委屈、遭磨难,便鼓动孩子遇事不要示弱、谦让,该争要争,该抢要抢,要还击,不能吃亏。
鼓动孩子“以牙换牙,以眼还眼”不是对孩子的爱护
其实,这样教育孩子,不见得能占什么便宜。现在有的独生子女真够可以的,小霸王似的,不管什么好处和利益,就得自己是头一份儿,别人都得让着他,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谁也不能侵犯。“该出手时出手,不该出手时也出手。”
孩子在家里,大人可以一切都顺着、让着。可到了幼儿园,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你说:谁该顺着谁,谁该让着谁呀?
要是遇比自己弱的对手,大打出手,那是以强凌弱,不道德,要受到舆论的谴责;打伤了别的孩子,家长不仅要负责赔偿,还得要丢人、现眼。
可要是遇上势均力敌的对手,相互斗殴,会两败俱伤;如果要是遇上比自己更凶猛、更狠毒的,更不要命的,最后吃亏的恐怕还是自己。
家长在孩子幼年时期就灌输“绝不能吃亏”的思想,鼓动孩子“以牙换牙,以眼还眼”,这不仅不是对孩子的爱护,还会埋下别的隐患。
比如,有一个小孩子特别的任性,当着外人的面让妈妈下不了台,把妈妈给气急了,妈妈扬手就打了他一巴掌。
妈妈万万没想到,孩子反手就给了妈妈一个脆生生的、响当当的耳光。
妈妈一下子愣住了,捂着火辣辣的脸,气势汹汹地质问:“你怎么敢打妈妈?!”
孩子理直气壮地说:“不是你教我说,谁要打我,我就打谁吗?”
妈妈瞠目结舌,好久没有缓过神来。自己种下的苦果,还得自己吞咽。
我很希望孩子的这个耳光别白挨,能让家长从中明白点儿什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宝宝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华仔身体不好,看起来比较弱小,所以其他小朋友喜欢欺负他,华仔妈妈跟老师谈了很多次,但是华仔还是屡次战败而归,请求妈妈援军出动,华仔妈妈总是会找到人家家里去大闹一场,这时华仔才会甘心。与华仔妈妈比,小璐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总是教育女儿谦让,但是没想到女儿胆子越来越小,特别是遇到男孩子的欺负,只知道哭。宝宝吃亏了,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吃亏”是一道社交题
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你吃亏、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这种吃亏有时是物质上的,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但是这只是人生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宝宝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选择,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处理这类问题的行为模式。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宝宝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帮助宝宝很好地面对“吃亏”这道试题。
答题者应该是宝宝自己
网友“山下清一轩”认为,孩子小时候吃亏并不是什么坏事。Sam从小性格很温和,就没有看到过他主动和别人争嘴打架。幼儿园时代,经常看到Sam被邻家孩子追得满院子狂奔。从幼儿园回家,经常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带着些许伤痕回来,但他从来都说没关系,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问起是谁干的,他的小脸上会流露出一副打死也不说的神情,几次以后我们也不再问了。
起初我们认为他是有些懦弱,可到上小学以后发现,这是他的生存智慧。首先,因为他不主动惹事而得到了很多朋友,大家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经常碰到一些同学的家长说起来,让他们家孩子和Sam一起玩,真的很放心。听到这样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有自己的应对策略。细细思量,的确,Sam这样比较温和的孩子,不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不去惹麻烦,远离让他感到有危险可能的环境,这不是一种智慧吗?
“吃小亏”有价值
何为“大亏”、“小亏”,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宝宝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妈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有些妈妈则会大发雷霆,找上门去兴师问罪。其实,只要不危及宝宝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严,这种源于外界的行为或语言致使宝宝遭受的挫折,都可以称为“小亏”。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吃点“小亏”,有助于培养宝宝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宝宝社会化的进程。
“吃亏”有底线
“吃亏未必是福”。凡事应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应有分寸,“过”和“不及”都不行。涉及到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时,妈妈就应及时介入,避免宝宝“吃亏”了。
贝贝和妮妮闹矛盾。一天贝贝和妈妈在小区玩,正好碰到了妮妮和家人。妮妮的妈妈、姥姥、姥爷全都围住贝贝训斥,可怜的贝贝吓得哇哇大哭。贝贝妈生气了,对方的做法已经对女儿造成了伤害,已经不是吃点小亏的问题,贝贝妈严肃地对对方说:“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应该由她们自己解决,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训斥我的女儿!”然后把女儿揽在怀里安慰着:“别怕,有妈妈在!妈妈知道你从来都是一个好孩子!他们训斥你是不讲理的。妈妈相信你,即使有错误也会改正好!”
当吃亏变成莫大的伤害时,你一定要给脆弱的宝宝一个坚强的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育儿心得:孩子要散养,绝不圈养
育儿心得:孩子要散养,绝不圈养
个人育儿宗旨:孩子就是一匹马,我要散养,绝不圈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娇气,吃饭说不吃就不吃,要东西非要到手不可,不依着就发脾气。这些习惯当然也有家长的责任,因为家长没有用到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们,反而一直在惯着,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不良的习惯。现在的孩子们聪明着呢!他们心里什么都清楚,比如:不吃饭大人们就会哄自己说:“你把饭吃了,我给你买什么什么的。”反正说的是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再比如:孩子想要某种物品什么的,大人不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肯定会哭闹,最后还是大人妥协,这样一来而去的孩子们就知道这样的方式好用,就会一直用下去。可是大人们这样迁就依从孩子们,真的只会出现“恃宠生娇”的坏习惯的效果,并没有教会孩子什么和改掉了孩子那些不好的习惯。
我家的孩子也是有“恃宠生娇”的习惯,所以没有办法的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但最起码我家的孩子用了有了很大的效果。更大家分享下我怎么解决吃饭的问题:吃饭是时候我帮他盛好饭菜,然后喊他吃饭,如果他说不吃那我就会故意用激将法我说:“你为什么不吃啊?是不是觉得吃饭没有我快啊!所以你不吃,(哈哈哈)”这时候他内心肯定动摇了,然后我需要再接再厉的说:“(语气放缓点,表情无辜点)你就和妈妈比比看嘛”这时候他会来吃的,孩子的心很柔软的一方便感觉被挑战了不服气,还有一方面感觉估计舍不得妈妈吧(装的可怜样子骗了他)!如果他已经答应来吃饭了别高兴的太早,因为吃饭才开始并不是吃完了。边吃边和他聊下,说一说吃饭和吃菜有什么好,怎么个好法。比如:会变聪明啊,会长高,长的很帅。大人也喜欢,别的小朋友也喜欢你!中间偶尔再夸下他:“哇!你怎么吃那么快啊!你一口饭吃的真多,妈妈都没有你吃的快,妈妈没有你聪明妈妈好笨对吧?”依这样的进展孩子很容易吃完饭的,吃完了心情好还可以问问要不要加点汤喝喝,80%都会答应喝点的。以后吃饭按这类方式培养习惯估计会好点,千万不要有条件的答应孩子们吃饭。
小时候(没上小班前)上超市,我那个头疼啊!进超市什么都想要只要是他看上的不管什么他都要,数量也不在计算范围内,心里确定要了哪有心思听我讲话啊!软硬兼施什么方式都用了(凶、骗、哄)根本就没办法,所以最后什么都是依着他的。那时候自己的心里失望及了,在想孩子怎么这么难带啊!更不就无法沟通,(家里老人太惯了,教育理念不一样)后来孩子上学了(小班)上学后的他感觉长大了好多,画画、折纸、手工作业,还可以给自己穿外套、裤子、鞋子,擦桌子,这些需要坐下以及耐心完成的作业,他现在都可以完成的很好,这些都是老师教的小本领,现在已经是他的好习惯了,放学回来只有老师有作业布置,他就会第一时间喊我教他作业,没有的情况下他也告诉我今天没有作业,意外的是他会问我要不要给他画画然后他自己上色。呵呵呵。。。上学真的学了很多小本领。现在上超市跟以前大不一样,进去之后他依然会这要那的,我觉得他没有辨别能力,所以我不会答应他买一些不适合他的。通常他只会哭闹非要,听不进我说话。现在我会跟他沟通他不会像之前那样无视我的。我跟他讲的不会太复杂的,我是把自己当个孩子一样,用幼稚点的语调跟他说:“这东西今天我们不能要的,再说妈妈没有钱,如果你真的很想要,那你就跟它说(注:"它"指的是某种物品)我们下次再来买你回家哦!”孩子听我这样说一定觉得有点意思,每当我说完我就会跟他互动下让他也参加我我跟孩子说:“你跟它再见吧!(微笑)”这时候他会摆手说再见的。他觉得这个像个游戏挺好的,有点交朋友的感觉!
其实孩子内心很有爱的,跟谁都想当好朋友,我就是利用这点来引导他的。现在只要去超市我没有答应他想买的东西,他就会自己跟“薯片”悄悄的说:“你在这里等我哦!我下次来找你。”看了这些肯定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不给他买呢?有不是买不起,其实不是那样的。其实我在间接性的引导他,钱在生活中不是可以乱花的,他要买玩具,要买吃的不是不可以,而是要知道,不是一定要就可以的,他看中某种东西的时候,我就先跟他说好,钱少不一定能买到,如果可以我们只能买一个,这样一说他就会知道,妈妈没有说不买。因为他估计只会记一个关键词“就买一个”所以他知道妈妈会买的,后面他买了一个就不会接着买第二个了,因为之前跟他说了,钱少就能买个了。时间长了就会从买物品的数量上减少,以后不会乱要。时间长了,看见贵的不需要的物品就说钱不多,你换个小点的便宜点的吧!按这样下去,他以后会知道个大概,钱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买的。这样做不是因为让他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是什么数值(10块、20块、50块、100块什么的)而是在教他多个少的简单分别能力,孩子毕竟还小不想他脑子里记一些复杂的,自己能接受是最好的接受不了我也不会硬去教的。就像现在在学校老师会教诗词儿歌,他也记的蛮好的,有时候嘴里还念叨着一些诗:《静夜思》、《咏鹅》、《悯农》,还会来几首歌。想想他能懂那些诗歌里面蕴含的意思吗?所以我都会用简单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一些基本的好习惯孩子,记忆什么的问题就让他自己慢慢发现自己的潜能吧!
对不起,我不能让孩子不挑吃穿
在朋友圈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以貌取人,绝对科学。性格写在唇边,幸福露在眼角。站姿看出才华气度,步态可见自我认知。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岁月。衣着显审美,发型表个性。职业看手,修养看脚。可“穷”会从全身散发出来,那些骗来的名牌穿戴再多也无法遮盖!
看起来有些绝对化,却也颇有道理。我赞同“衣着显审美”这句,也很支持宝爸宝妈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自己的孩子穿上得体整洁的衣服,因为从小养成的审美,会影响他的一生。
01、美是永恒的竞争力,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一张不被怜悯的脸。
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视频,视频内容是同一个小女孩,穿着不同的衣服走在公共场合,测试人们的反应。
当小女孩穿着看起来整洁干净的衣服时,路人们会停下来跟她聊天,非常礼貌的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小女孩得到了路人的关心与喜爱。
随后,工作人员把小女孩打扮成了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灰尘的“小邋遢”,这样的她看起来比之前更加可怜。但是,当她孤独的站在路边,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看她一眼。
后来实验场所从室外转移到了餐厅,小女孩穿着花衣服独自走进一家餐厅,所有人看她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慈爱与温柔。
人们给她拥抱,跟她聊天,还会折纸飞机逗她开心。
然而当小女孩再换上那身破烂装扮出现在餐厅里时,全世界仿佛变了一个样似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人们把包拿的远远地,生怕被她给弄脏了。
人们的态度全都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弯,没有了和颜悦色的笑容,有的只是满脸的嫌弃与厌恶,大家把她推来推去,谁都不愿意搭理这个脏兮兮的流浪小女孩。甚至有人让服务人员将她赶出餐厅。
最后,小女孩因为太过委屈,伤心的跑出了餐厅,拍摄也被迫终止。小女孩哭着说:我觉得很难过,大家都叫我快走开。因为我的脸上有脏脏的烟灰和我穿着肮脏的衣服。
这段视频,意是在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人的衣着外貌,动作神态,都在综合而复杂的共同营造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以貌取人”,是不分年龄和地域的。
穿着破烂的孩子,看上去只有可怜和无助,哪怕只是短暂的表演,也难从小女孩的脸上看到属于孩子的无忧无虑的神采。
而穿着得体大方的孩子,却能通过他们的精神面貌传递出一个信息:我是有人关心有人爱的孩子,我的父母对我很负责任,同时也很用心的教我为人处世和社交礼仪,我有良好的教养,跟我沟通你可以很安心。
我们无法左右孩子的容貌,我们却能通过给孩子合适的打扮,给孩子一张不被怜悯的脸。
所谓合适的打扮,并不是要父母们给孩子穿上满身的名牌,戴上多么贵重的饰品,而是在保证孩子穿的干净得体的条件下,尽量让孩子的衣着更加有色彩感和审美情趣。
这不仅能够让孩子更加自信,而且当让孩子以一种整洁得体的形象出现,就是给了他一张赢得他人亲近和认可机会的名片。
02、你今天给孩子的审美教养,会融入进他明天的气质。
著名书画家徐悲鸿先生在孩子只有四岁时,开始教他们练字。
据他的三儿子,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徐庆平回忆说,徐悲鸿会给他和他妹妹每人一本《张猛龙集联》,当时每天要写两页大字本,是对着字帖临摹。
他说,父亲之所以选择张猛龙碑帖给我和妹妹做教材,是期望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做人的品质,那种大度、开阔、坚实、雄强,父亲希望我们从小就学会欣赏壮美的东西。而这些,我在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后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我终生感激父亲。
可以说,徐悲鸿先生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审美启蒙。孩子的审美敏感期常发生于2.5~5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本能地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并且,他们也会执著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打造自己。而他们的审美标准,就是来自于成人世界。
所以我们常可以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会特别热衷于学妈妈化妆。她们会用口红涂嘴唇,用腮红涂满脸,会热衷于戴各种各样的小首饰。而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则可能比较容易抢其他孩子的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他不乖,而是他有了审美观,开始觉得他人的物品比自己的好看比自己的美。
如果宝爸宝妈们抓住这个时期,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比如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服饰之美甚至饮食之美,孩子就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审美品位。
相反,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那么他以后想要补上这一课,学费就相当高昂了。
03、审美是条起跑线,越早重视越易赢。
徐庆平先生还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这样一件让他“受到极大震动”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徐先生去欧洲求学,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了卢浮宫这座艺术殿堂。
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徐庆平先生一起进去,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进去的时候,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要给我讲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这次的经历让徐先生深切的感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
他发现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杨澜也曾讲过自己25岁时候在英国的一段经历:
她面试失败以后,披头散发穿着睡衣裹着外套就去了咖啡厅,咖啡厅里人很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尊贵和精致的英国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没有看她一眼,写了一张便签给她: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
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个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铺了细柔的格子的餐桌上的便笺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她想起自己面试被拒的理由是穿着随意,愤慨于对方的以貌取人,此刻却发现原来自己的邋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看起来这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实际上却是一回事:我们常常会告诉孩子,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要穿的跟别人不同。
而欧洲国家会告诉孩子们:生活中所有的美都是重要的,你周围的建筑风景,你的谈吐气质,你的衣着服饰,你本人,都是重要的,你都要去了解,都要去追求,都要去思考。
所以当有人说给孩子买那么多衣服,看那么多绘本、展览,到最后衣服还是会穿旧变小,绘本展览的内容他也不一定都记住,何必要浪费这笔钱的时候,我总是相信,那些故事那些风景那些感觉,都融入进了他的气质里。对于孩子来说,他是会长大,但是那些童年的美好不会腐坏,只会帮他照亮未来。
家长不要轻易拒绝宝宝
近日前,黄女士反映自己3岁的儿子毛毛自尊心很强。如果父母的态度让毛毛觉得自己“没面子”,他就以不高兴、哭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
比如,刚吃过晚饭,黄女士在厨房洗碗,毛毛就搬着小凳子过来,也要一起洗碗。如果黄女士坚持不让他洗,他就会很不高兴,甚至会搬来奶奶当“靠山”,一定要洗碗。
对此,广州市早教中心的吴老师指出,2~3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也一天强似一天。无论做什么事,宝宝总要说上一句“我自己”,言外之意是不用帮忙,自己独立完成,其勇气足以令大人们吃惊。
而这时的孩子,也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人家说“好”。为了得到家人和熟人的夸奖,大有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架势。就像毛毛求助于奶奶,这时孩子的心理是“妈妈总是对我说‘不’,还说我小做不好,可她越这么说我就越想试试。奶奶不一样,她几乎每次都能满足我的要求,有时还教我做,我能像大人一样做事,让我觉得很自豪。”
吴老师指出,孩子自尊心的萌芽,是他们向上的内在动力,父母一定要细心呵护才对。因为,“不让做”、“不放心”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它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并对家长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使双方的关系对立起来。
建议1 适当满足宝宝愿望
对于那些宝宝力所能及、没有危险的事情,如洗碗、洗菜、摆碗筷、拿东西、扔垃圾……则尽量让孩子去尝试,父母还应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做。
当然,宝宝做这些事情时,有很大的游戏成分,但只要孩子玩得高兴,得到了“锻炼”,又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爸爸妈妈何乐而不为?即便是事后自己再麻烦一点“返工”,也是值得的。
建议2 温和语气解释原因
当然,也要让2~3岁的宝宝明白,确实有很多事情他们目前还不能做,比如独自搬比较重的东西、自己倒热水、自己安电插座、自己过马路等。
但父母在向宝宝说“不”时,最好同时向宝宝解释原因,并借助一些看得见或摸得着的事实,让孩子真正理解并牢牢记住。另外,爸爸妈妈的态度一定要温和、耐心,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
育儿心得:不要臆断孩子的能力
育儿心得:不要臆断孩子的能力
要拼好96块画面复杂的无敌机车族拼图,对我来说,着实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
当初,小子在新华书店看到这块拼图,便硬要买回来。回到家里,他便迫不及待地拆开,把一块块的拼图纸片挖下来。老公想阻止,担心他一下子拼不好,但为时已晚,小子动作及其迅速,早就把拼图拆成了一堆。
哪知儿子只对拆感兴趣,拆完了,就抛开自己玩去了,后来据说(老公如是说),老公和儿子整整拼了两个多小时才拼好的(大多时候老公拼,儿子在一边袖手旁观)。
在随后的几天里,小子一逮着我有空就拉我陪他玩拼图。拼了我才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还真是平平,还是小子厉害,一边拿着原图看,一边在一堆制片中寻找他需要的。
发现小孩的思维跟大人(至少跟我的)还真不一样,我是拿来一块,看看放在哪里合适,而小子呢,从他最喜欢的那个机车战士开始拼,目光在一堆纸片中搜寻他缺少的那个部位,而且一找一个准。
受我的影响,小子也学会了全局攻略,看到会拼的先拼,然后各个攻破。虽然陪小子玩了很多次,但真心发现小子的观察力比我强,他已熟知大部分拼块在整个拼图中充当的部件。
第一次让小子单独完成拼图时,他有些懒,拼一会便拉我去帮他。我呢,坐在他旁边,佯装思考,帮他找,实则呢,观察一下,到全部拼好,大概花了1个半小时左右(比他老子强)!
今天,由于太忙,没能在学校里做好明天要上的课件。晚饭后,以前一直都是陪小子的专属时间,今天怎么办呢?我拿出了拼图,还有一包挑豆,对儿子说:"挑豆放这里了,拼好图后再吃。"小子本来就喜欢拼图,听说拼好后还有东西吃,便开心地在床上开始拼起来。
在随后的一个多小时里,他一直都在安安静静地拼图,偶尔有时候去拆一拆挑豆,怕我说他,小子狡猾地说:"妈妈,我怕等会拆不开,我先拆开一点点。"
等我做好课件后,小子已经在吃挑豆了,我看了一下时间,比前一次还要快一些
先前,总以为这是小子一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错了。所以,有时候,尊重孩子的选择,放手让他们去做,他们会完成得超乎你想象,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