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的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20-11-30 家庭教育问题 幼儿园教师存在的问题 爱的教育笔记面对的教育问题
颜颜在和我玩了一会之后终于睡着了。看着她的眼睛紧闭着,脸上还挂着浅浅的笑,犹如天使一般,恬静美好。
但却是这样的一个“天使”在早上走进幼儿园教室的时候哇哇大哭。
之前我正牵着她的手,我们两个有说有笑的上楼。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有个小朋友上前和她打招呼,于是笑容便在这一刻凝结,接着就是颜颜的大喊大叫,嘴里说着“不给你”。因为那时候颜颜手里拿着她爱吃的水果,她可能以为这个小朋友要来抢她的东西吧。
颜颜的这种行为我也很意外。颜颜给我的感觉一直是很大方,很乐于分享的。甚至每次我给她带好吃的都会提前嘱咐她要和小朋友一起吃,吃不够的话回家妈妈在给你买。印象中她也都会照着做的。还记得前几天颜颜主动的提出要把自己的香蕉给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吃呢。
可这是怎么了?是我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吗?
想想,颜颜现在28个月15天。她是个怎么样的小女孩呢?
她心思细密,如果我和她说话,语调有一点异样,她都会问我“妈妈,你生气了吗?”
她善于观察,即使颜爸和我开个玩笑或者碰我一下她都会跑过来,给我揉揉颜爸碰我的地方,然后说“妈妈不疼了,给你揉一揉吧”。
她戒备心理特别强,这一点是根深蒂固的。
很小的时候带她出去玩,无论多好玩的地方,只要之前没去过,颜颜都不会下地,都会让我抱着,直到确定周围安全了以后才会下地疯跑着玩。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0分钟。
现在呢,我们出去吃饭,因为一起吃饭的人都是颜颜不怎么见面的亲戚。所以一到饭店她也会拘谨一会,有时候也会表现的有点害怕,不过通常不会超过10分钟就可以和大家打成一片了。
颜颜的这点我是知道的,也曾经庆幸过。
但是我一直以为颜颜只有对陌生人或者陌生的地方才有这样的防范意识。
我怎么也没想到,就在今天,她面对她的同学还有这么强的戒备心理。
我开始反省,真的是我的错吗?
颜颜出生到现在,她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情绪波动我都有留意到。并且会翻书查找应对的解决方法。
在这一刻我脑海里,突然想“是不是我让颜颜上幼儿园上早了呢?”
我知道孩子上幼儿园最好的年龄就是30个月,因为那个时候不管心理还是生理都能够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
可是我却在颜颜还没满20个月的时候就给她送幼儿园去了。
我一直觉得她那个时候,大小便能控制住,可以自己吃饭,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就具备上幼儿园的资格了呢。甚至我害怕颜颜刚入园适应不了,我还提前做好了功课也让她上了一阶段的“半日托”。
我真的以为颜颜可以了,她都适应了。可是颜颜今天的行为是不是就是因为她上幼儿园上早了,她害怕被抢,她没有安全感啊?
找了颜颜幼儿园的老师聊了会,老师说“颜颜挺聪明的,表达能力强也会运用很多词汇。可就是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她不太愿意和别人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善意的。甚至别人把东西递到她手里,她还表现出不愿意的样子。也有可能因为她刚入园的时候看别人抢过,或者被抢过。”我听了真的觉得挺对不起颜颜的。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是个好妈妈。可是我犯了多么严重的问题啊?现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哪里呢?
我不能让我的颜颜一直这样。我不在乎她在幼儿园学会了多少诗,会唱了多少歌。我只希望颜颜快乐,她能够在幼儿园交到自己的好朋友。
晚上的时候,我接颜颜回家。故作轻松的和她聊天。
我问她“你喜欢现在的幼儿园吗?”
她说“喜欢”
我说“有个小朋友刚上幼儿园总是哭,你说怎么回事呢?”
颜颜说“她想妈妈吧”
我说“是不是她的东西被人抢了啊?”
颜颜说“是玩具吧”
我又问“那小朋友的玩具被人抢了,怎么办啊?她能打人吗?”
颜颜很肯定的摇头说“不能,告老师吧”
我一直告诉颜颜“如果在幼儿园有人抢我们玩具,或者打我们。我们也不打人,因为打人不对。我们可以告诉老师”
可是在颜颜回答的这一刻,我突然想“告诉老师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吗?为什么不让颜颜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呢?”
“颜颜我们这样哈,要是下次再有人抢你的玩具,你就对他说,我们俩一起玩吧。要是有人抢你吃的东西你就告诉他,我们换着吃好吗?”
颜颜点头说好。
想想会不会真的是我的问题呢?一直教育颜颜打不还手,一直教育颜颜要懂得分享。而这些是不是都出自于颜颜的内心感受呢?我一直都在忽略颜颜的感受了吗?
就像前几天颜颜回家告诉我,说幼儿园老师说她了。而我问的第一句就是“为什么啊”?我是不是应该低下头对她说“你生气了吗?那种感觉不好吧”
看来教育真是一门大学问。永远的学无止境。又永远的矛盾重重。
我也要更新一下思维了,好跟上颜颜成长的脚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正确面对孩子的较真问题
到遇到这样的小朋友时不能使用强行的来解决问题,需要老师讲究一定的方法,才可以让孩子对于老师的这个决定不会有什么异议及反对的一面,这样也不会消减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问题。
幼儿园里的老师怎样看待孩子的较真问题呢,遇到有较真的小朋友老师们又会用怎样的方式呢,只有老师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孩子的问题,才可以尽量减少孩子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小例子,来看下吧!
明明是一家幼儿园的宝宝,已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天,明明在他的课桌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蓝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欢,就一直拿在手里玩。这时,一个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边抢一边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明明坚决不松手,也不停地喊:“这是我捡到的。”阿植抢不过明明,就大哭起来。
幼儿入园老师先分别安慰了两个宝宝,然后问阿植:“你的这个瓶盖是哪里得来的?”阿植说:“这是我家里饮水机上的,爸爸给我的。”老师又问明明:“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明明说:“不知道,我是在课桌底下捡到的。”老师知道这确实是饮水桶上的瓶盖,阿植说的应该是真的,就对明明说:“这个瓶盖确实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没有保管好,弄丢了,被明明捡到了,那现在请明明把瓶盖还给阿植好不好?”明明坚决不同意,还反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这是阿植的东西,这是我捡到的。”老师想,如果强硬地解决这个问题,明明不会服气,还会伤害到孩子。就又转头对阿植说:“阿植,你可不可以把这个瓶盖先借给老师,老师照这个再找一个相同的瓶盖给明明,好不好?”阿植同意了。于是,老师领着明明来到幼儿园放饮水桶的地方,让明明自己看捡来的蓝色塑料是不是饮水桶的瓶盖,当明明眼见为实后,他才真心认可了老师的判断。老师帮明明找到了几个蓝色瓶盖,明明不仅主动把瓶盖还给了阿植,还又多给了。
明明不是固执,也不是贪心。孩子的认知是从真实的具体事物开始的,正常的孩子更愿意顺从真理,不会因为父母或者老师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了解事物发生的真实过程是每一个做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也是孩子发展的必须、服从的开始。大人的话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健全的人格是不容强迫和践踏的。如果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中长大,将来他也会形成强加别人意志的习惯,同时也容易屈从别人的权威。让我们共同来帮助孩子成长为精神强大、信仰真理的人!
面对性问题:智慧地回答孩子的提问
在中国,性教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常常让许多父母和教师陷入尴尬境地。
我曾多次呼吁,中国的性教育严重滞后,是一个重大失误。
我们曾对13位发生过性交关系的中学生的深度访谈,尤其是5个数据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在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
在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1/3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声名显赫的学校;
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
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老师100%不知道;
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我曾与著名作家毕淑敏谈过以上事实,她用四个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滴血之感”。我想,这是青春的生命在滴血!是父母与教师的爱心在滴血!
一、别做“鸵鸟”父母
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的令人尴尬的性问题,沉默或者打岔是最好的办法。一位母亲说:“我父母从来都没有直接给我讲过性知识,并不是因为保守,而是觉得没有必要。水到渠成嘛,性知识并不是非‘启齿’不可。我不就这样过来了?我也不准备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一种“鸵鸟”式的教育。其实,亲子之间越是回避性话题的交流,孩子就越会觉得那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但是他们对“性”的兴趣却与日俱增。
一个男孩的母亲对此深有体会:
儿子刚升上小学五年级,很好问,提的问题经常涉及到性知识,令我和他爸都很难堪。我们曾密谋如何对付这难题,但我们两人分歧很大。他爸认为儿子年纪还小,能搪塞就搪塞过去,等他长大了自然会晓得。可儿子偏对其中的“疑点”发问不止,就连我洗澡,他也敲门想跑进来看个究竟。在儿子面前,我和他爸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真害怕露出“性”的蛛丝马迹。我们活得很累,担心尤甚,害怕因为我们的反常举动,让儿子对女性产生神秘感,这同样不是件好事情。
一次看电视时,儿子又发问了:“‘苏菲’派什么用?”我就胡扯一通:“这是女性的曲线,你看,这很美。”儿子听后哧哧地笑道:“这是女人的卫生巾,男孩有什么不知道的?”这时他爸把我叫到一旁,很紧张地说:“我们越遮掩,他越感兴趣,还不如趁早告诉他,免得他走入歧途。”
二、智慧地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有一位父亲用理解的态度对儿子做了科学的解释。他的做法或许会对男孩的父母们有所启示。
这位父亲在儿子小健满14岁时,突然发现本来天真烂漫的孩子好像变样了:晚上上床时间越来越早,而早上迟迟不愿起床。后来,在为儿子叠被子时发现了秘密:儿子的床单上有几块“小地图”。他找孩子谈话,儿子很紧张。这位父亲告诉儿子,遗精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女孩大约在11岁~12岁开始,男孩在13岁~14岁开始青春发育。这时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增多,男人不仅睾丸、附睾、输精管、阴茎等性器官迅速生长发育,同时第二性征显现,如体格粗壮、肌肉发达、喉结突出、嗓音变得低调而浑厚,胡须、阴毛开始出现等;女孩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增多,促使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腺、###等性器官生长发育,同时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现:体态丰腴、乳房隆起、臀部浑圆、肩窄臀宽、嗓音尖细等。对于男孩,当睾丸及附属生殖腺发育成熟后,除分泌更多的性激素外,还会产生精子、分泌精液;激素、精液的积蓄,都会刺激生殖器兴奋而勃起,并产生一种欲望,喜欢用手去抚摸它。这种做法叫做“自慰”。自慰产生快乐的感觉,达到一定程度,阴茎就会射出黏性液体即精液。小健问,有时我并没拨弄它,在睡梦里,它自己就流出来了。父亲说,这就叫遗精,它也是人成熟的表现。并告诉孩子,人们一般对性本身有偏见,认为自慰、遗精卑鄙下流,如果以平常心对待这些自然的生理现象,甩掉心理包袱,就不会有负面作用了。小健听了以后,开心地笑了。
这位父亲很细心,而且科学地解答了孩子的关于“性”的疑问,是很值得学习的。如何正确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我的建议是:
1.尽快回答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坦率地回答,发现问题就解决,如果问题堆积在一起,就更难对付了。而且,还可能让孩子渐渐对父母失去信任,再有问题也不会再找父母。
2.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更重要。
多数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因此,父母往往爱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还总是喜欢把问题说得极其严重。实际上,父母的话反而给孩子一些刺激,让他觉得很神秘,或者感到很有趣,他们会更想去试一试。建议在给孩子讲解各类性提问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能做什么”,如可以和异性握手、与异性一起游玩等。当然有些原则是需要父母强调的,如恋爱不宜太早,对感情问题要有责任心。父母应该严肃地表达这些原则,让孩子知道在性问题的处理上,是有原则的,但是切忌不要过于唠叨。
面对“问题”小子,慢慢等待吧!
面对“问题”小子,慢慢等待吧!儿子最近“小毛病”挺多,遇不高兴事或解决不了的事时总是大哭,晚上不爱洗澡,不爱早早睡觉,出去玩不回家而且不听劝等等,对于儿子的这些所谓的“小毛病”,我起先都是一笑了之,耐心地说劝,孩子嘛,成长中必经过的,不算什么,但是时间一长,我这心态就有点那样了,尤其听到老师说他在幼儿园不高兴就哭的事,心里的天平都点斜了。
昨天下午我因为有事外出,顺路就去了儿子的幼儿园,刚到他们的教室,往里一看,儿子的小眼睛一下子就瞄上了我,蹦蹦跳跳地就跑了出来。老师说儿子表现很好,只是一遇到不高兴的事和困难时就会哭。我学给小爸听,小爸笑着说:“正常,要不然你想让他憋在心里无法发泄?他还是个孩子呢,心理成熟不到哪去!”想想小爸说得有道理。但是小男孩子还是应该让他学会自已解决问题才好,要不然老是哭哭涕涕,那可不好!
回来后儿子又在外面玩,他想骑自行车让我上楼去拿,我不放心他一个留在下面,儿子灵机一动,“我跟那个阿姨在一起!”我一看乐了,那个阿姨才见几次面,人家双胞胎小妹妹照顾起来都困难,还跟他们走?但儿子一脸地坚定:“没事儿!”那阿姨应声答应。我快步跑上楼去取下自行车,看见儿子已经和小洋洋一直玩了,洋洋奶奶说:儿子站在楼下喊他们了。小家伙现在已经会给自已找伙伴,为了达到自已的目的(骑上小自行车)也知道变通的解决方法,这些都让我稍稍放下心来,原来遇到不高兴的事和困难只要在他能力所及范围内他还是可以自已解决的呀!
晚上给他洗澡,他嚷着:“不洗!正忙着炒菜呢?”想想快到睡觉点了,小家伙运动量那么大,一身的汗,我就端来以儿子以前用过的大浴盆放到客厅,儿子一见就坐进去,他一进去我们就笑得不行,那个小澡盆太小了,坐在里面的儿子越发显得高大,一双腿根本伸不直呢,小儿长大了,我又感慨了一番。小家伙可不管这些乐呵呵地坐进去,还不忘记拿一个小锅进去继续炒菜。洗的差不多时怕他受凉,让他出来,他不干呢,没洗够,我和小爸抬起浴盆放到卫生间,儿子哈哈大笑起来,连连说:“好玩好玩!”我趁机洗完了儿子的一堆衣服,小家伙才出来。看来就连洗澡这样的事也得弄出花样才能让人家接受呢。
洗了澡该睡了,他又来了,蹦来跳去,死活不肯睡,后来竟和小爸一起将果丹皮剥出贴在脸上玩了起来。我哭笑不得,家有顽皮小儿,有时真是一点招都没有,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他面前智商低呢。看到熟睡中的儿子,我一下子就释然了,对于儿子的这些小问题,他其实表现挺好呢。原来所谓的这些“小毛病”都不算什么,只要儿子健康,只要儿子快乐就好。儿子一天天长大,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做为家长首先应该放平心态,给他机会,允许儿子慢慢长大,我坚信只要不是笨到极点,长大一切会好,做为家长慢慢等待吧。
面对孩子的问题,一定要给个回复
孩子天生好奇心强,有时他们也没有途径去满足好奇心,便只好拿不明白的事去问父母。而父母们往往觉得他们只是在没事找事,问的问题实在多而无聊,甚至可笑。有时,大人又因为工作忙或者孩子的问题实在难以回答,便应付说“现在忙,过一会再说”或者“你自己想吧”。有时大人实在恼了,没好气地说:“你问我,我问谁去?”
做父母的可以想想这个问题:
如果在一个咨询台询问一件什么事,但是对方只是随便敷衍几句来搪塞你,你会是什么心情?如果每次都碰到这样的事呢?你又会怎么想?估计你除了气愤,多碰壁几次后,再也不会去咨询什么事了。那么,由己及人,也来想想孩子们吧。
这样的态度,首先,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如果经常这样,孩子会逐渐变得对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大脑会趋向于迟钝。其次,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关心自己。
奉劝家长,要“孩子优先”。无论多忙,无论孩子的问题多么可笑,多么难以回答,都要认真地对待。这样,不仅使孩子的求知好奇心自然地得到发展,也能确立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基础。
无论如何,要给孩子一个答复
孩子的心理没有那么复杂,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来,却让父母难以回答。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有的家长正在烦心,孩子一问,便没好气地说:“小孩子问那么多干什么,玩你的去!”或者说:“这不是你要知道的事!”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态度。毕竟,大人之间的纠葛,跟孩子说了无益,何况还讲不明白。
但是,一定非要用这样的话来把孩子的问题顶回去不可吗?就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
有的孩子天性敏感,内心脆弱,好不容易有了兴趣问问父母,却碰了一鼻子灰,他的心里该是多么难受。而且很可能在潜意识中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而再也不问父母问题,甚至疏远父母。这样的次数多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不断淡化,交流与沟通的和谐关系被破坏。长久下去,孩子的心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接纳孩子以及他的问题。即便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要对其提问表示出关心,并明白地告诉他,“你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或者“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等明天妈妈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好吗?”当然了,你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敷衍孩子。
也许孩子提问并不一定就是要一个准确的答案。他们的快乐有时在提问这个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所以,父母对孩子提问有个交代,孩子心理上就获得了被接纳被重视的满足感,他的好奇心及对父母的信赖会慢慢地发展起来。
但是,父母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一个答案。尤其是一些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弄清楚了再告诉孩子。
面对孩子的“怪问题”家长该如何应答
在孩子眼中,这个世界如童话一般,好多事情无法理解,此时,他们便开始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这让很多父母头疼不已,甚至有的问题家长们都不知道答案,例如~
这些“怪问题”孩子有没有问过你呢?
1、为什么下雨后蚂蚁会从地底下爬上来~
因为蚂蚁住在它的地下宫殿中。尽管科学家们不能确定,但他们还是认为,雨下得很大的时候,蚂蚁的地下宫殿里会积很多水,蚂蚁怕被淹死,所以就会爬到地面上来。
2、为什么长颈鹿有那么长的脖子~
因为长颈鹿爱吃长在大树顶上的新鲜叶子,但这些树非常高,为了吃到这些叶子,长颈鹿就一定要有很长的脖子才行。有些长颈鹿的脖子有2米多长呢!
长颈鹿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它们脖子里的骨头却和我们人类的一样多,只是它们的每块骨头都很长而已。
3、我们为什么要住在房子里~
我们只有住在房子里才能抵御坏天气,抵御夏天炎热的太阳和冬天寒冷的北风。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房子,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居住的气候环境。比如那些居住的河畔的人,常常用竹子或木头将房子支在半空中,以抵御洪水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