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任性一定是错的吗——采桔捡蛋活动后记

发布时间:2020-11-24

幼儿捡垃圾活动方案。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任性一定是错的吗——采桔捡蛋活动后记”,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任性一定是错的吗?——采桔捡蛋活动后记

这次采桔捡蛋活动,我们包了三台50座的大巴,才把所有参加活动的家长、孩子,以及工作人员全部装下了。我们几个工作人员和一群志愿者妈妈不停地用小蜜蜂喊着注意事项,维持秩序,包括提醒小朋友和家长别把桔子直接从枝条上揪下来,吃饭时间去桔园里寻找乐不思蜀的家长,以及最后回家时催促恋恋不舍的孩子们。

到下午3点时,所有家长已经带着孩子回大巴上了,有个3岁左右小男孩还是跟他的妈妈一起,锲而不舍地在水塘边捞小鱼。他说他只捞到了一只小虾,而其他小朋友都捞到了小鱼,他一定要捞到小鱼才回去。我实在累了,没有耐心好好地跟孩子说,就越过孩子执着的目光,直接向母亲施压:您抱孩子走吧,大家都回车上了,就你们在后面了。这个母亲一看就是那种温柔和娴熟的女性,她抱歉地对我笑笑,然后抱起一边哭一边死活不肯走的儿子,往农庄外走。走到农庄的房子后,她放下孩子,说是去上厕所。孩子落地后,就站在那里张着嘴哇哇地哭,别说眼泪,连鼻涕都奔涌而出流到嘴巴里。我拿出一张纸巾,蹲下,尝试给他擦鼻涕,他不干。于是我耐起性子,问他:没捞到小鱼,你很失望是吗?是的。阿姨理解你很失望也很伤心,可是我们现在马上就要走了,没时间再找小鱼了,先回去好吗?不好,我就要小鱼,我不回去。回答的空当,他继续张着嘴大哭,任由鼻涕流到嘴巴里。

我没辙了。孩子等了等不见母亲来,毅然回头就到池塘边,继续捞小鱼。不久妈妈来了。这时我开始有点脾气了,用责备的眼神看着妈妈说:我们真的要走了,三个车子的人都在等着,您把孩子抱走吧。妈妈应着,却又弯下腰跟孩子一起捞,怎么也捞不着了,才抱起孩子走。可不久孩子又挣脱出来,往池塘的另一个方向跑,他想着可能换一个地方,能捞到鱼。这时我完全地火了。农庄老板娘丢下要洗的碗筷,来帮忙。她在水塘里捞起一个网子,希望里面能有鱼,可是没有,再捞起一个,里面有一只小虾。老板娘和妈妈一起把小虾从网里弄出来,给孩子装在瓶子里。孩子稍微哭得小声些,接住了虾子,但嘴里还是说,我还是要鱼。

我被这孩子和他温柔的妈妈折腾得没脾气了。其实接下来的细节我也记不得太多了,只记得妈妈一路有时抱着孩子,有时让孩子自己走,孩子还是在哭,只是哭声渐渐小了。妈妈有一两次似乎要爆发了,可是刚讲了一句听起来稍微带火药味的话,下一句话又马上能逗得孩子破涕为笑。就这样一路磨,一路坚持,终于带着孩子走到了大巴那里,性急的司机早已发动车子掉了头徐徐往前开了。

现在我只记得当时的感觉。因为疲劳,我已经不太冷静了。我尝试用我平常教家长的方法跟孩子沟通,可收效甚微。这位妈妈用的方法说不上有多高明——事实上,对于一个三岁孩子的坚持,任何方法都不会显得高明。家长只有保持平静,不断地尝试,才能找出跟自己孩子沟通,平复孩子情绪的最好办法,而这位妈妈就做到了。虽然她耽误了一百多个人的时间,但是她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一个宽容、温柔、理解和尊重的榜样。相信对于很多家长而言,给孩子树立这样一个榜样,比守时更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被感染了。这个妈妈一个人带着一个三岁的孩子,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参加活动。全天跟在孩子身后,钻桔园,摘桔子,捡鸡蛋。没人可以给她帮忙,全靠她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下她没有抱怨,没有生气,更没有指责孩子,实在难得。或许有人会认为,到了集合时间,妈妈还放纵孩子继续捞鱼是没有原则。但这个孩子只有三岁,三岁的孩子还难以完全理解这样的规则,也难以理解世界上不是任何东西想要就一定能要到,他也不具备很好的控制自己冲动的能力,但他对认定的目标能够如此坚持(通知回车上之前他已经捞了很久),这种坚持在我眼里就是孩子的巨大的生命能量。这个时候,母亲没有把孩子强行抱离,确实有损害到团队的利益,也违反了规则,但她坚持尽量去帮助孩子达成愿望,耐心地陪孩子处理他的负面情绪,并且巧妙地跟孩子重建正面情绪,这是母爱的力量。她用母爱的力量来守护孩子的生命能量,作为一个母亲,何错之有?

微博上有网友问我能不能写出全程,我拼命地回忆,仍然记不起太多细节。有的细节记起来,但涉及到他们母子的私隐,也不方便透露。我只想说的是:如果你真心地爱孩子,愿意去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那么你一定有办法跟你的孩子沟通,你不需要刻意学习任何方法和技巧。你可能会犯一些小错,但最终你会用你的爱推动孩子和你作为父母自身的成长。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不参加幼儿园活动,受伤的一定是孩子!


幼儿园活动在幼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桥梁,不仅满足了孩子依恋父母的需要,也密切了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家园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育儿经。

但每逢幼儿园活动邀请家长时,老师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不好意思啊老师,我有个会,看情况再说吧。”

“老师啊,我今天不太好请假,今天的活动我就不参加了...”

工作繁忙、家务琐碎、筋疲力尽的年轻父母,常常无暇参加孩子幼儿园的一些活动。实际上,参加幼儿园活动是家长了解孩子、转化教育观念、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机会。如果缺席,表面看无关紧要,最伤的其实是孩子!

家长不参加幼儿园活动,将造成以下后果!

1孩子的表现情况,无从了解

家长几乎每天都在家和公司之间奔波,很少有空过问孩子的表现和发展情况。而幼儿园活动同家长会一样,为家长掌握孩子在园情况,开辟了一个窗口。通过各种活动,家长能近距离观察孩子的阶段性成长。为后续的家庭教育,赢得第一手资料。如果不参加,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日常教育可能与幼儿园教育出现偏差,这对孩子来说真的“很受伤”。

2家长丧失更新教育知识的机会

作为第一任老师,家长肩扛孩子教育的“半边天”,言行举止,无不潜移默化影响孩子。通过幼儿园活动,家长能更直接地了解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了解孩子的不足和兴趣点,能客观正确的评价孩子的发展水平。同时,家长也可以借此机会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学习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与具备专业幼教知识的老师互动,更能校正或更新自己的教育储备知识。当家长的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受益的自然是孩子。反之,家长如果漠不关心,一切无从谈起,孩子的发展就会滞后。

3会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看着别的孩子有家长陪,一起享受美好节日气氛,自己的孩子会产生一种极大心理落差:小朋友都有爸妈陪伴,我没有。孩子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相反,家长陪伴,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能使孩子更具安全感,各项表现将愈发踊跃和大胆。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孩子会更乐于展现自己,从而有益乐观、自信等品质的培养。

4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停滞

每位老师都希望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这对增进双方理解与信任至关重要。幼儿园活动作为一条纽带,自然也备受老师重视。通过各种活动,家长可以了解教育教学成果,老师可借此建立对话,聆听广大家长反响,征求和吸纳家长意见。当家长屡屡缺位,等于切断了这种对话机制,彼此的信任度和好感就受到影响,家园共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反受其害的,当然是孩子。

尽管组织亲子活动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有时很无奈,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依然努力认真策划孩子喜爱的活动。因为幼儿园举办各种活动的目的,在于拉近幼儿与家长、幼儿与老师、老师与家长三者之间的距离,真正落实和实现家园共育。所以尽管亲子活动有时让部分家长很头疼,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真诚希望广大家长搁下忙碌,不再缺席。孩子,需要您的陪伴!

著名的幼儿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所以家园要彼此理解、相互合作、加强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孩子顶嘴肯定是坏事吗?


孩子爱顶嘴,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做父母的只要善于引导,孩子也不会无理取闹的,而且这样还能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及创造性。

有孩子只要妈妈叫他做点什么,总是与妈妈顶嘴:“为什么非要我做,你自己不能做吗?”妈妈说:“让你做,你就做去,啰嗦什么呀?你已经6岁了,做这点事还不愿意!”“我已经做了很多啦!我不想做,我应该每天都玩才对!”孩子大声地顶嘴,然后对妈妈理也不理,回到自己房间去了。

妈妈知道,天天跟孩子这样吵下去是没结果的,她决定下次要改变回应的方式了。

“宝贝,帮妈妈把你的脏衣服拿过来,我要洗一下。”妈妈又在喊孩子做事。“你自己不能拿吗?我正在忙着堆积木呢!”孩子回应道。“哦,是吗?那你看这样好不好,你先放下积木,我们来做个比赛。你去房间拿爸爸的衣服,我来拿你的衣服,看我们谁拿得快。如果你拿得快,妈妈就陪你一起堆积木;如果妈妈拿得快,你就陪妈妈一起洗衣服,好不好?”

孩子觉得这个方法很新鲜,以前妈妈从没这样过。

“好啊!那肯定是我拿得快!”孩子主动从一堆积木旁跑过来,要与妈妈比赛拿衣服。开始,妈妈故意比孩子慢,然后就边洗衣服边陪他玩积木;然后两个人再进行比赛,妈妈又故意比孩子快,孩子也听话地与妈妈一起洗衣服。结果一上午,妈妈虽然没洗几件衣服,可孩子却表现不错,妈妈觉得这样也值得。以后,只要孩子一顶嘴,不听话,或无理取闹,妈妈就会想办法让他和自己一起做事,并且还经常鼓励孩子,孩子也变得“合作”多了。

一说起孩子顶嘴,大概没有几个父母不唉声叹气的。这些孩子总是说一些与父母的意见或愿望相悖的话,而且大多比较情绪化,不是噎得爸爸妈妈说不出话来,就是惹爸爸妈妈生气,结果常常是搞得一家人都不痛快,弄不好,孩子还会挨打。

其实,孩子从小过于听话并不一定就是好事。过于听话的孩子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过于专制,喜欢用命令压制孩子,不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常常过于依赖、顺从、压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孩子一般会比较懦弱、退缩、自卑,做事也缺乏创造性。所以你的孩子爱顶嘴,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做父母的只要善于引导,孩子也不会无理取闹的,而且这样还能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及创造性。

小调查:

当孩子顶嘴时,您会怎么做?

A.非常生气,和孩子强调要听家长的话,家长说什么,孩子就该乖乖去做。

孩子从三、四起,自我意识大大增强,独立的欲望也有所提升,不想在父母地压制下生活,也不再简单地满足于追随大人。也就是在此时,父母会发现孩子不像是小时候的乖宝宝了,他们不听指挥、自行其事,经常与父母顶嘴、反着来,让人头疼不已。其实,父母应该想到,孩子顶嘴是自己没有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心,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去教育孩子,不能把问题都推到了孩子的身上。建议您不要采用太生硬的方法阻止孩子顶嘴,不妨更耐心些,先对孩子表明,自己完全理解他的想法,但是他这么想是不对的,应该怎么样。不着急、委婉一点效果会更好。

B.好好和孩子讲道理,慢慢说服他,使他做家长希望他做的事。

您是很有耐心的家长,点个赞。孩子顶嘴时不能一味反驳,可以先听听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孩子说的对,要接受孩子的建议。这会鼓励孩子积极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除了耐心讲道理外,您也可以像文章中的妈妈那样,用巧妙的方法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做事,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少了,做事更积极。

孩子做错了就一定要“骂”吗


孩子做错了就一定要“骂”吗

赵忠心

赵老师:您好!

我家孩子三周八个月,上幼儿园一年了。可是有个问题我和幼儿园的老师看法不一致,那就是孩子做错了事就一定要“骂”他吗?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孩子犯了错,我们从来就是以说道理的方法来引导。比如他不吃饭了,我们就比着他的个头跟他说:“不吃就不长个子了,宝宝以后就只能这么高了。”然后他就会吃了。

可是,幼儿园的方法是“骂”孩子。老师给我的意见说我们的孩子很爱哭,“平时在家有不对的要多“说说”(骂)他,不然以后咋进入社会?你看其他的孩子都不像他那样。”

孩子挨老师“骂”当然会哭。我是不主张“骂”孩子的,但是他在幼儿园又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我也跟老师交流过,说我们家是以引导为主,他很少挨骂。

可我就不知道为啥其他的孩子就不哭呢?是他们被骂惯了就无所谓了?还是我的孩子太弱了?用老师的话就是他脸皮太薄了?

赵教授回答:

这位家长:您好!

您提出的问题,我感到为难。原因是你提出的问题中一个概念很模糊,我不知道如何理解。那就是“骂”。

“骂”这词的本意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现在,很多孩子把家长或老师正当的批评也称作“骂”,成年人也有这么表述的。一说“被骂”,使人觉得事情是很严重的。但你仔细盘问,原来是比较严厉的、不爱听的批评,笼而统之为“骂”。

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表述“批评”这个概念?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容易产生歧义,使人误解。

我猜测,你在问题中说到的“骂”肯定是比较严肃的批评。要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的孩子的话,你也就不会找我咨询了,直接找他们的园长解决,把“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孩子”的老师开除就是了,“赢家”肯定是非你莫属。

从你的提问中看到,你并没有完全跟老师闹崩,老师还建议你在家孩子有做的不对的要“说说”他,并不是要你“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孩子”。由此,我可以断定:你所说的“骂”就是不敷衍、比较严肃的“批评”。

我建议家长,最好使用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表述问题,免得引起听者的误解。

我赞成你们做家长采用说服教育的做法。对小孩子,就是要用管教小孩子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家长是很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结合孩子的切身利益讲道理。像你们给孩子,讲不好好吃饭,“个子就长不高”,这样结合孩子的切身利益说服教育,这很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再加上“长不高,就跑不快,排队就排不到前边,就拿不到高处的东西等等”,可能教育的效果更好。这样引导孩子,孩子一般会接受的。

对小孩子,我主张还是要多“哄”。不能像对待大人一样简单,是就是,非就非,长篇大论也不适合。小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靠臆测,靠猜想,要试着用多种的、适合孩子个性特征的方式方法去开导孩子。因为孩子往往不大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由,教育者不能武断。

老师可能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会有些简单化的现象。家长可以跟老师多沟通,促使老师改正。家长觉得老师管理教育简单化,这跟孩子太多也有直接的关系。

孩子在家里,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有时间、有耐心讲那么多的道理。在幼儿园里,面对那么多的孩子,必须要求孩子做到令行禁止,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到“整齐划一”,这是集体生活所必须。出现了问题,像在家里那样,一个一个地有长时间、耐心地讲道理,那是不大可能的。这就是班级教育、教学的局限。也正是班级教育、教学有这种局限性,才有家庭个别教育、教学配合的必要性。

说个不好听的话,如果一个家庭像过去那样有三个五个、七个八个孩子,家长同样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耐心去讲那么多的道理。是不是这个情况,请孩子的父母问问孩子的爷爷奶奶就知道了。现在,很多的家庭不就是绝无仅有的这一个吗?您说是不是?

所以说,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管理教育要比家庭里更为严格一些,家长应该理解。老师管理严格一些,也有利于孩子将来融入集体生活。

对小孩子,批评太多了,也就是您说的“骂”得太多了,是不好,有可能会无意之中伤害孩子,或使孩子变得满不在乎,进而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刀枪不入。

但是,对孩子从来就不批评,舍不得批评,只是一味地“哄”,我也是不赞成的。就像有人鼓吹的“赏识教育”,无原则地表扬,孩子怎么做都是好,都是棒,都是“安抚”。那样,孩子就总也学不会客观地自我评价,将来进入社会,会觉得人人都故意跟他过不去,甚至有可能会发生精神疾病。那样也不好,使孩子变得特别的脆弱,一批评就哭鼻子。“将来怎么进入社会?”我觉得老师这句话诘问得很对,值得家长深思。

您想啊,现在的社会竞争有多么激烈,就业有多难,现实生活有多残酷,家长们想必都亲身体验过了。如果我们的孩子从未被否定、拒绝、批评过,没有这个经历,经不起风雨,将来到社会上,一旦被否定、拒绝、批评,比如找不到工作,待业,被用人单位批评或者辞退,孩子会受得了吗?难道家长还要到用人单位质问人家为什么不录取你的儿子?用人单位批评以至辞退你的儿子,你也不能找人家单位的领导算账吧?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会有磕磕绊绊,谁也不会总是那样一帆风顺。家长得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我感觉,现在的孩子普遍都很脆弱,经不起一点儿批评,更不能忍受委屈。因不能忍受批评跳楼自杀、报复杀人,这类事屡有发生,这总不能说是正常的现象。

恕我直言,老师反映你家的孩子“很爱哭”,就跟你们做家长的娇惯、“护犊子”,从来就舍不得“批评”孩子,使得你的孩子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很值得你们家长反省、纠正。

教育孩子不要绝对化,要全面,不能片面;要和谐,要多种方式方法并举,该用什么教育方法就用什么教育方法。任何的教育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都是有局限性的,单纯依靠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就说是人们常用的“讲道理说服教育”是有效果,但也不能一味地使用,滥用也会失效。适当的批评还是不能完全否定的,间或的惩罚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家长该心硬一点儿还得硬一点儿,不能总是“心慈面软”。过于心慈面软不见得是好事。那样会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过于“脆弱”。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接受批评、否定的承受力,这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和心理素质。

想培养好习惯但孩子不肯做?一定是你还不懂这3点


当你觉得刷牙对孩子好、早睡对孩子好、阅读对孩子好、少喝饮料对孩子好……当你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时,无论软硬施加,但孩子就是不肯做,把你气得冒烟但不知道怎么办?

某教育专家,在网络上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粉丝对他的育儿方法崇拜至极。但是没有人想到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失败的爸爸。儿子嗜甜成性,吃成大胖子;在学校偷钱骗钱,是老师们心中的小混混;在家里打姥爷姥姥,是个小恶霸。这位教育专家老爸说是因为孩子被姥姥带坏了,不听教。可能有那么一点原因吧,外归因是所有人都有的心理习惯。有人仔细研究,他的方法是好的,但没用在孩子身上。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你有千万绝妙育儿法在手,但执行不下去也是白搭,该怎么办呢?

让孩子意识到重要性

很多父母只做到了这一点。“你不刷牙会坏掉的”,“不早睡会长不高”,“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扫大街”……当你不断在孩子耳边唠叨重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孩子一开始听了很触动,或被恐吓到了、也或者对未来的那个美好的自己充满憧憬,反正他们就是带着某种心情做了。但是效果就像打了抗生素,也像上了一堂成功学鸡血澎湃,他们可能做了第一次第二次,但你慢慢发现往往没有了第三次第四次了。

那是因为你没能做到下面两点:

让孩子的执行变得足够简单和容易

人天生都有一种惰性,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能躺着就不想坐着。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徒增麻烦的事情会让他们抗拒,能洗洗睡了就不想刷牙,能不经思考地看动画片就不想阅读。所以我们在让孩子养成某种习惯的前提是,尽量让事情变得足够简单和容易。

有位妈妈想让到处喷尿的熊孩子尿到马桶里面,跟孩子说教了多次无效,最后她从网上买回一些苍蝇蟑螂之类的小动物图案的防水贴纸贴在了马桶里,孩子每次都很高兴地往小动物身上喷,准准地尿到了马桶的正中央。

还有一位妈妈想让孩子每天养成喝牛奶的习惯,她在门口的鞋架旁放了一个架子,专门放小罐的那种牛奶,自从她这样做之后,孩子每次穿完鞋子后都顺手拿上一罐,一边走路一边喝。

还有一位爸爸,想让孩子养成自己刷牙的习惯,他把孩子以往放在高架子上的牙刷牙膏放在了孩子能触及到的低架子上,还专门帮孩子做了个低位置的钩子挂毛巾。因为专门为他而设,孩子也很高兴,刷牙洗脸的欲望也变得强烈了。

……

但是,让事情变得简单和容易还不够,还需要不断提醒。

自制力不足、不懂自我管理是孩子的特性,要想养成一个新习惯,一开始需要大人的帮忙,即提醒和监督,当孩子习惯后才能放手。你可以尝试在孩子刷牙的地方贴上宝宝刷牙的可爱卡通图案,也可以在牛奶架子旁贴上“喝牛奶长个子”,在门把手旁写上“检查书包了吗”等字眼,调一个闹钟提醒孩子到点睡觉。

当然有时少不了你亲自的监督,“该睡觉了”,“作业完成了没有”,”玩具收拾完了吗“等,对你和孩子来说,一个习惯从无到有的开始可能比较磕碰,但随着一天二天三天……的坚持和继续,孩子一定能养成习惯的。

与孔孟齐名并被称为“孔、孟、朱、王”的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知道了那是因为你已经做了。所以,正在阅读文章的你们,如果你已经知道了无数的育儿大招,不要忘记自我提醒一下:你已经真真切切地用在孩子身上了吗?因为用了才是你的,否则只能积攒你的“阅”历了。

家园共育《任性一定是错的吗——采桔捡蛋活动后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捡垃圾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吵架不一定是坏事 孩子吵架不一定是坏事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争吵、持拳相斗、扭成一团,是常见的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从吵到好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能力、体力、智力,切身体验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学...
    2020-12-07 阅读全文
  • 家长不参加幼儿园活动,受伤的一定是孩子! 幼儿园活动在幼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桥梁,不仅满足了孩子依恋父母的需要,也密切了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家园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育儿经。 但每逢幼儿园活动邀请家长时,...
    2020-06-04 阅读全文
  • 老师偶尔“偷懒”并不一定是坏事 从事幼教工作几年来,今年头一次带小班。大半学期下来,我深深感到小班的孩子们对老师的依赖性是那么强,比如脱衣服、扣钮扣等小事也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尤其是每天上、下午放学前一段时间,衣帽屋里就像赶集一样。...
    2021-09-24 阅读全文
  • 孩子顶嘴肯定是坏事吗? 孩子爱顶嘴,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做父母的只要善于引导,孩子也不会无理取闹的,而且这样还能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及创造性。 有孩子只要妈妈叫他做点什么,总是与妈妈顶嘴:“为什么非要我做,你自己不能做吗?”妈...
    2021-02-01 阅读全文
  • 孩子摔倒,是椅子的错吗?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妈妈会很“心疼地”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
    2021-04-29 阅读全文

孩子吵架不一定是坏事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争吵、持拳相斗、扭成一团,是常见的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从吵到好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能力、体力、智力,切身体验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学...

2020-12-07 阅读全文

幼儿园活动在幼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桥梁,不仅满足了孩子依恋父母的需要,也密切了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家园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育儿经。 但每逢幼儿园活动邀请家长时,...

2020-06-04 阅读全文

从事幼教工作几年来,今年头一次带小班。大半学期下来,我深深感到小班的孩子们对老师的依赖性是那么强,比如脱衣服、扣钮扣等小事也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尤其是每天上、下午放学前一段时间,衣帽屋里就像赶集一样。...

2021-09-24 阅读全文

孩子爱顶嘴,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做父母的只要善于引导,孩子也不会无理取闹的,而且这样还能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及创造性。 有孩子只要妈妈叫他做点什么,总是与妈妈顶嘴:“为什么非要我做,你自己不能做吗?”妈...

2021-02-01 阅读全文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妈妈会很“心疼地”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

2021-04-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