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行为故事。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谈女孩的行为优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众所周知,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初中,女孩的学习成绩往往比男孩好;在同一班级中,名列前茅的,较多是女生。尤其是语文、外语和音乐等学科的成绩,女孩更为突出。并且,女孩的品德评分也常常比男孩好,她们比较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本整洁,字迹端正清楚。她们较少调皮捣蛋,集体观念较强,同老师也较为接近。所以评选先进时,女孩的比例常常高于男孩。

在家庭中,女孩也比较听话,愿意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会照顾弟妹,还会体贴父母。而且她们比较注意仪态和环境的整洁,比较爱惜自己的文具、玩具和书籍,不大闯祸。所以,常常给人以较为懂事的良好印象。

同时,儿童期的行为问题,女孩确实也比男孩少得多。比如,有一类儿童行为问题,叫做儿童多动症,有该症的儿童的主要行为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动作过多。但他们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然而由于未专心听课,又没有认真做作业和复习功课,成绩往往不佳。并且,原先学的还没有掌握好,新的知识就更难以学好,这样便造成了"继发性"的学习困难。据国内调查资料表明,这类行为问题并不少见,估计占学龄儿童的3~5%。有趣的是,许多地区的调查结果,无一例外地证明儿童多动症是男孩远多于女孩。

国外有一种称为"儿童心理指导所"的机构,它是由儿科、精神科、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工作者共同主持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存在某些行为问题,便可带领小孩去这种机构,让专家们检查、诊断、治疗或提供咨询。法国巴黎有一所著名的儿童心理指导所,曾报行1971~1980年在他们那里就诊过的6000余名儿童的资料,其中包括许多种类的行为问题,比如神经质、贪食、异食、厌食、夜惊、梦魇、遗尿、口吃、缄默、咬指甲、面肌抽动、说谎、逃学、打架、多动症、强迫行为以及癔症等。并按照他们的就诊原因──行为问题,作了性别比较。发现只有癔症一项,是女孩较多,其余的行为问题都是以男孩为多。尤其是口吃、遗尿、说谎、逃学、打架、面肌抽动和多动症等,男孩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由此可见,尽管社会“"重男轻女”的流毒还存在,然而,人们还不得不承认儿童期的行为表现,是女孩占据了优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双语家庭婴儿的具体优势


家长们往往担心从小接触太多语言会不利于婴儿成长。但最新研究发现,双语环境下成长的婴儿与同龄的单语家庭婴儿相比,前者在认知方面更具优势。

听音辨位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市国际高等学院认知神经学家雅克·梅勒和同事阿格妮·科瓦奇分别选出40名7个月大的婴儿,并将它们平均分为单语和双语两组。双语组为家中有人说意大利语和另一种语言。

研究人员先播放小狗叫声,随后在婴儿面前呈现小狗图像。反复刺激后,婴儿能够把声音和图像联系起来。

之后,研究人员先在屏幕一侧播放狗叫声,并教授婴儿在图像出现前提前判断图片出现区域。随后,研究人员将图像呈现在电脑屏幕的另一侧,以此观察婴儿能否通过声音线索,将目光锁定在即将出现图片的区域。

研究人员随后又将狗叫声替换为无意义音节和有意义单词。结果显示,在3项研究中,双语组均打败单语组。来自双语家庭的婴儿能很快学会“听音辨位”,而来自单语家庭的婴儿表现相对较差。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3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双语优势

这一研究证明,早至咿呀学语时期,双语环境下成长的婴儿在执行功能方面就具有优势。

执行功能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与注意、规则运用、记忆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有关。

研究还证明,早期双语熏陶能够在更广泛意义上训练思维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双语切换能力。“还包括选择适当工具进行正确操作,”梅勒说。

先前研究发现,婴儿在学说话前就开始吸收一些语言的基本要素,并且能够发现两种不同语言发音的区别。早期研究发现,规律使用两种语言能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某些思维能力。

然而,比较双语家庭婴儿和单语家庭婴儿的认知能力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一研究能够启发研究人员重新思考同时接受双语熏陶在早期大脑发育中的作用。

尚待观察

梅勒认为,执行能力强更多与双语家庭婴儿在这一年龄段的感知力有关,而非语言表达。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双语家庭婴儿以后能否继续保持这一优势。梅勒同时指出,执行功能强与智商高并无必然联系。而且,单语家庭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也能获得很多机会发展这一功能。

梅勒认为,实验说明“早期学习决无负面影响”。

尽管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早期双语训练能够更好发展智商或得到更高考试成绩,但梅勒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

发现孩子的优势少给孩子压力


女儿从小热爱阅读,喜欢写作,相对而言,理科偏弱。但我们很少给孩子施加压力,常和她说“尽力就好,无愧于心”。同时,鼓励她大胆利用自己的特长,向着她的理想一步步靠近。

每到周末,北京城内到处是行色匆匆的学生四处赶场,马路上那些面色倦怠、眉头紧皱、架着眼镜的孩子不堪重负:“你们大人还有双休日呢,为什么我们就必须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其实,作为家长,实在很看不透现在的教育,很疑惑孩子真的需要做那样海量的习题吗?孩子的时间真的除了学习再无其他?记得我们小时候,除极少数极具天分的同学有可能去外面上奥数班(也是为了参加竞赛)外,无人在周末或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平时做完作业后,还有不少玩耍嬉戏的时间。几十年下来,我们那代人长大了,这个社会不是照样运转地好好的?

现在的教育使孩子们身心俱疲,有些孩子承受不住残酷的竞争压力,前段时间,媒体上报道的一个即将中考的女孩因为模考失利走上不归路就是一个极为惨痛的例子。这个女孩和我的孩子曾在同一所中学读书,她的离去触痛人心,也让人心生疑虑和担忧:女孩的教育是不是更应该引起家长、学校的关注?她们乖巧、听话,看起来比较省心,对老师的评价及分数更加在意。但当她们承受的压力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后,往往会比男孩更容易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

家长之间常在论坛上讨论,该如何教育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如何让孩子坦然面对不理想的成绩。有位家长问自己的儿子如何看待那个女孩自杀的事情,男孩子给母亲的回答是:“您放心,我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可见,男孩还是比较粗放一些。我也不能免俗地去问女儿,孩子很惊讶地望着我说:“为什么问我这个?比她难看得多的成绩我都考过,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我又问:“那你怎么看待学习成绩?”她说:“我当然想有个好成绩,但如果尽力了,还是不好也只能接受,因为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有我要做的事情。”孩子的一席话,让我放心了许多。

从内心来讲,我一向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那么看重,我看重的是孩子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学习的热情,以及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我想这才是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素质吧。有报告显示,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可见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几分甚至十几分的差距不能说明什么,职场能力和分数更不是直接相关。

女儿之所以能对学习成绩有个理性的认识,我想得感谢她的老师。她很幸运,在人生最重要的青少年阶段,遇到了真正懂得教育的良师:他没有唯分数是论,相反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质,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加以鼓励。老师真诚地鼓励孩子“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特长,在这方面努力有所建树,对现在的成绩与排名应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是让你不重视,只是不希望因为这个抹杀自己已有的‘美丽’”。瞧,连老师都看到了孩子的“美丽”,作为家长,岂不是更应该让这份“美丽”得以延续?因此,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孩子以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是家长的职责。

女儿从小热爱阅读,喜欢写作,相对而言,理科偏弱。但我们很少给孩子施加压力,常和她说“尽力就好,无愧于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因势利导,比如,给孩子购买更多的书籍,让她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可能的情况下,每年带她外出游历,在旅行中体验真实的文化与生活。同时,鼓励孩子大胆利用自己的特长,报考中学生通讯社及少年报记者,让她真正领会社会实践的意义。而在学习(特别是理科学习)上建议她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努力寻求恰当的学习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就好。现在,令人欣慰的是,在很多孩子还茫然不知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愿意学什么、能学什么的时候,我已感受到女儿对所向往的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专注。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引导女儿一步步向她的理想靠近。

给孩子的压力少一些,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孩子对未来更高层次的学术深造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期待,我想这才是孩子学习和考大学的目的吧。

隔代教育之优势VS劣势


1、隔代教育的优势:首先,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其次,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第三,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2、隔代教育的劣势:老人往往溺爱孩子,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是否对孩子有益。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3、父母不管多忙都应该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现在的年轻爸爸妈妈都有工作,文化程度比较高,接触面广。孩子在爸爸妈妈身边,能接触到许多在爷爷、奶奶身边接触不到的东西。孩子还是父母多带比较好。

4、教育方法最重要:首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抚养、照料和教育这些事上,父母对孩子的作用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祖父辈们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不全权代替,把握好“配角”的角色。当孩子的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孙辈常会向祖父辈寻求庇护,这个时候,祖父辈不应袒护孩子。有关孙辈生活大事的决定权都应该交给孩子的父母和孩子自己,祖父辈可以提出自己的经验帮助儿女共同教育孩子。

5、心理健康很重要:与父母关系不和、自闭孤独或是任性顽皮,不少把孩子交给祖辈带养的父母们发现孩子的“坏脾气”让人束手无策。年轻父母们不能因为工作忙而耽误孩子的心理健康,隔代教养首先关注心理健康。

双语环境成长的婴儿更有优势


家长们往往担心从小接触太多语言会不利于婴儿成长。

但最新研究发现,双语环境下成长的婴儿与同龄的单语家庭婴儿相比,前者在认知方面更具优势。

听音辨位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市国际高等学院认知神经学家雅克·梅勒和同事阿格妮·科瓦奇分别选出40名7个月大的婴儿,并将它们平均分为单语和双语两组。双语组为家中有人说意大利语和另一种语言。

研究人员先播放小狗叫声,随后在婴儿面前呈现小狗图像。反复刺激后,婴儿能够把声音和图像联系起来。

之后,研究人员先在屏幕一侧播放狗叫声,并教授婴儿在图像出现前提前判断图片出现区域。随后,研究人员将图像呈现在电脑屏幕的另一侧,以此观察婴儿能否通过声音线索,将目光锁定在即将出现图片的区域。

研究人员随后又将狗叫声替换为无意义音节和有意义单词。结果显示,在3项研究中,双语组均打败单语组。来自双语家庭的婴儿能很快学会“听音辨位”,而来自单语家庭的婴儿表现相对较差。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3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双语优势

这一研究证明,早至咿呀学语时期,双语环境下成长的婴儿在执行功能方面就具有优势。

执行功能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与注意、规则运用、记忆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有关。

研究还证明,早期双语熏陶能够在更广泛意义上训练思维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双语切换能力。“还包括选择适当工具进行正确操作,”梅勒说。

先前研究发现,婴儿在学说话前就开始吸收一些语言的基本要素,并且能够发现两种不同语言发音的区别。早期研究发现,规律使用两种语言能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某些思维能力。

然而,比较双语家庭婴儿和单语家庭婴儿的认知能力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一研究能够启发研究人员重新思考同时接受双语熏陶在早期大脑发育中的作用。

尚待观察

梅勒认为,执行能力强更多与双语家庭婴儿在这一年龄段的感知力有关,而非语言表达。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双语家庭婴儿以后能否继续保持这一优势。梅勒同时指出,执行功能强与智商高并无必然联系。而且,单语家庭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也能获得很多机会发展这一功能。

梅勒认为,实验说明“早期学习决无负面影响”。

尽管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早期双语训练能够更好发展智商或得到更高考试成绩,但梅勒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

我的经验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养不教,父之过”。以下是我的几点教子心得,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1、尊重孩子,做父母的一定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物,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你只有尊重他,他才会学会尊重你,尊重别人。这样他才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能得到更多的朋友。

2、爱不等于纵容,做父母的一定不要事事顺着孩子,要学会怎么拒绝孩子,要让他知道,你为什么要拒绝他,你的拒绝理由是什么?要让他知道有时对他的拒绝也是对他的一种爱,人生漫长的路上不一定都会事事如意,就算不如意,他也懂得怎么做。

3、要重视品德教育。要知道先学做人,后成才的道理。只有一个品行优良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敬。要把理想、信念和爱心做为主要教育目标,由始至终贯穿在孩子的教育中。 

4、进行鼓励我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我表扬孩子会背诗歌、讲故事和唱歌。我不断从孩子干的事情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从不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empirenews.page--]

5、以身作则。我养成合理的行为标准,并注意使孩子能照着做。 6、与孩子交流感情。在我与孩子之间,并不存在完全不能讨论的话题。我诚实地评价对孩子的感情。我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用不着再表现自己了。我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

教师谈执笔


从语文教学中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谈加强校本教学质量监控之必要 一、一位老人语重心长的批评令人汗颜 去年冬季,有一位老人对我们语文教学的批评令人汗颜。 他是某街道办事处的退休干部丁吉元先生。他多年痴迷于写字教育研究,独创了“杠杆式运笔法”,当他走进校园调查学生写字的情况后说,“我没想到这么多孩子执笔的方法不正确!”着实让我这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如芒在背,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学生的写字,不讲笔顺,没有笔画,汉字的美感荡然无存。但在此之前,大家竟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若无其事,心安理得!语文教育最基础的东西就这样被遗忘了,丢弃了! 二、貌似强大的教学质量监控存在严重缺失 我们都知道,眼下中小学师生的工作学习负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苦,原因就出自于强大的教学质量监控。我们的学生为考试而学,老师为考试而教,一天到晚都紧绷着“追分”这根弦。 为什么在如此强大的教学质量监控之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会出现上述老人所批评的情形呢?这是因为貌似强大的教学质量监控其实漏洞百出,其最为严重的缺失在于:它不是出自教育教学的[!--empirenews.page--]“双主体”——教师和学生,而是自上而下,强调管理者的他控而忽视教育主体的自控,最终导致教师和学生迷失自我,沦为跋涉在应试教育泥沼之中的“追分一族”。 (画外音:这是怎样一种畸形的教学质量监控啊!这种畸形的教学质量监控,源自于教学质量观的严重扭曲。扭曲的教学质量观背后是什么?是扭曲的绩效观,尤其是政绩观。那么扭曲的政绩观背后又是什么呢?恐怕是扭曲的人生观,扭曲的人性!) 三、加强校本教学质量监控刻不容缓 校本监控的实质是师本监控和生本监控。学校、教师和学生应该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当家作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摆脱麻木不仁,皈依民族,放眼世界,走出“小我”,书写“大我”。这才是新课程的宗旨。 比如回到写字这项现行考试的盲点上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强化目标意识与质量意识,从重视学生执笔方法入手,书写示范,严格要求,及时纠错,防微杜渐,长善救失,把个语文教育做得堂堂正正,纯纯正正,问心无愧,啸傲天下!

育儿随谈


育儿随谈

今天在看报纸时,看到这么一则消息,我想把它分享给正在育儿的朋友们。

研究主题:孩子玩泥巴,你该打断他还是让他玩?

故事情节:一次,友人带12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去餐馆吃饭,看到了这样一幕:店主的儿子,大约三岁的样子,正在门口玩沙子和湿乎乎的泥巴,小脸、小手,满身都弄得脏兮兮的,但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娱乐世界里,浑然忘我、悠然自得。他母亲看到了,冲过去对孩子大喊,“脏死了,脏死了,快起来,别玩了!”看到这里,我想会这样做的家长不计其数,我们再继续往下看,孩子的心声。

那孩子的妈妈一把拉起男孩子,试图让他远离这个游戏。孩子起初错愕,显然,他被吓呆了,等到反应过来,他大哭,而且边哭边喊,就是不想离开自己的游戏。他的妈妈气坏了,生气地一把将他放下,转身离开。大家都以为事情结束了,可是,没想到,一会儿,店主沉着脸走了出来,一把抱起孩子,照着孩子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两下。孩子突然被打,委屈极了,哇哇大哭。

目睹这一切,朋友问那12岁的儿子,“你觉得他的爸爸妈妈做的对吗?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儿子很自然地回答:“让他玩,等他玩完给他洗个澡就行了。”朋友又问那8岁的女儿:“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处理?”女儿回答:“我去找一个他没有玩过的玩具,把他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玩具上,他就高兴了。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让他继续玩呢?玩泥巴有什么错误码?”

很多孩子在成长中都经历过类似的事,在他们专心致志于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被大人们打断或阻拦,而理由是“不合适”的。

其实,“对错”与否,“合适”与否,只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对于孩子,他们只是在经历着成长中的必然。

不由想到这样一句话:当成长的过程常常被打断,我们怎么能期望这个生命成长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呢?

教育孩子要忘掉“家长优势”


昨天上午,烟台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座无虚席,近300名家长把仅能容纳260人的发布厅挤了个满满当当,他们或记笔记或录音,认真倾听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王培东老师剖析孩子的厌学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听她如何开出预防孩子厌学情绪的良方。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参加本次讲座的小学生家长占一半,初中生家长约占1/3,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当重视。然而,很多家长之前虽然研究过教育理论,也懂得不少教育理念,但是具体操作中遇到细节问题时却又不知道怎么办了。 孩子逃避学习,哪个家长不心急,离“纠正和预防孩子厌学心理讲座”开讲还有半个多小时,家长们便陆续赶到,有的家长甚至从莱州、莱阳、牟平等地赶来。一位栖霞的家长无法准时赶到,焦急地给记者打来电话,希望不要将迟到的她拒之门外。记者发现,在听讲的家长中还有两位来自外地的游客,他们在烟台旅游期间看到本报要举办纠正孩子厌学心理的讲座的消息后,便也报了名。还有一位家长是孩子的姑姑。原来孩子的父母离婚后,孩子一直寄养在奶奶家中,家中的姑姑便成了主要教育人。 讲座开始前,王培东老师先请几位家长讲述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问题。芝罘区赵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初一,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要逼着学,常常坐在写字台前,从周六磨蹭到周日,才能把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写完。莱州的王女士说,她的儿子偏科严重,家长一提英语他就恼,暑假王女士为他报了英语辅导班,希望对他有所帮助,可他就是不去参加。家住幸福的王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从五月份开始,突然害怕上学,每天早晨都要向她哀求:“我不去上学了行不行?”王女士请专家为孩子做了一段时间心理辅导,刚有点起色,不知为何最近又开始逃避学习。 针对家长们的困惑和面临的问题,王培东老师分析说,孩子刚出生时对世界的探知欲是很强的,人的本能是爱好学习的,但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学校、家长等人和事物的影响,学习的欲望产生变化。主要是6种心理原因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动机缺失、需求不足;兴趣转移、兴趣不足;学习无望、信心不足;恨屋及乌、信任不足;家庭变故、情感饥渴;负担过重、物极必反等。随后,王老师又对症下药,为家长们介绍了纠正孩子言学行为的办法。家长们纷纷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笔进行记录。有位家长则带去了录音笔,“记录”下了整个讲座。 孩子未达到预定目标,奖励还是打击? 在应试教育下,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了。讲座中,王培东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有位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考试前许诺孩子:“你要是考第三名,我就给你买个MP3。”孩子一听很高兴,他确实努力了,但最终未能达到家长的要求,只考了第八名。家长恼了:“考成这样,还想要MP3?”孩子的成绩从此一蹶不振。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以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王老师提醒家长,当孩子未能达到理想目标时,千万不要像上面这位家长一样。其实第3名和第8名只差几分,孩子也努力了,这时家长如果不给予鼓励,而是言语打击,他的话只会传递给孩子一种失尊感。孩子会想:“我是失败的,我学不好。”从此他便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失败情绪。而对学习及其孩子的成长而言,名次不应是追求的目标,相反保持积极的状态极为重要。有调查显示,上学时前10名的学生一般从事科研工作,出类拔萃的少之又少,而第10名以后的则很多成为了大企业家等其他成功人士。大人物在成名后常常坦然甚至自豪地回忆读书期间的失败,这也从一定程度说明分数和名次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第1名和倒数第1名只有分数差距,最后成功的并不一定是第1名。如果孩子考第3名却心情郁闷,毫无信心,他(她)进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而且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也会很消极;相反如果考第20名但心情开朗、学习劲头十足,将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经常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从来没考过第一名,我怎么教育都不管用。”王老师认为,有这种思想的家长是不会教育的家长。无数次的打击以后孩子会慢慢养成一种消极心理,即失助感与失尊感。这种感觉不是天生的,是家长培养的。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与打击孩子相反,家长应该适时鼓励孩子,降低孩子的学习目标,“能挑千斤给八百”,让孩子自己比自己,从自身变化中体验成功。“我的孩子考进高中的实验班后,我给她的目标是最后一名。我对她说:‘即使是最后一名,你在我心中也是成功的。’但她从来都考得很好。”王老师说:“降低目标其实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策略,事实证明,它比给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要有效。” 无论孩子现在的成绩是多少名,只要他(她)有进步,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曾经有个男孩成绩非常差,班里的任课老师都放弃了他,把他交给了体育老师,这位体育老师为了鼓励他,让他担任“体育班长”,交给他力所能及的任务,顺利完成了任务后,男孩慢慢找回了自信,并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 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先学会“曲线救国” 在现场调查中,绝大部分家长承认,与孩子沟通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讲如何学习的大道理。王培东老师提醒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的方法很多,讲道理是效果最差的一种,如果实在要讲,一定要选好时机。 相信每位家长教育孩子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说了几句道理,孩子就顶了回来:“我知道啦,你不要再说了!”并拿腿就走。留下家长一人干瞪眼。这时,有的家长会实施家长的特权,把孩子揪回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大讲一通,事实证明孩子一点也没听进去,家长完全是说给自己听的。这就是一种失败的沟通。王培东老师认为,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正确做法是立即停住不讲,当孩子真正需要助或者情绪较好、能听家长说时再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座中王老师提出,家长们要学会“曲线救国”,不一定谈学习才会让孩子学习成绩变好,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经常与孩子做做游戏,外出游玩等是不错的选择。王老师辅导过一个厌学男孩,前不久男孩的母亲要带着他去参加同学聚会,顺便让儿子放松一下。临行前她给王老师打来电话:“这段时间我该跟孩子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王老师告诉她,既然是让孩子放松,一定不要提学习,在他表现好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大张旗鼓地夸他。随后王老师找到这个男孩,告诉他:“你妈妈是女人,也不认路,力气也不行,你是男子汉,一路上你一定要照顾好她啊。”男孩一听保护母亲的责任落到了自己肩上,很高兴,一路上看地图、拎行李,表现得非常好,得到了母亲同学的频频赞扬,自信心倍增,与母亲的关系也大为改善,再跟他谈学习的事,也比较有效果了。 [!--empirenews.page--]“虎父”为何教育出“犬子”?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是某方面的专家,教育出的孩子却非常厌学,尤其是家长擅长的那一门。这是为何呢?王培东老师认为,这是因为家长的强势压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适当收起自己的“锋芒”。 有位家长便吃了在孩子面前太过强势的亏。他是位数学老师,孩子刚开始学习,就为他补习数学,结果孩子的数学考得最差。到最后,这位家长开始怀疑孩子的智商:当他第一遍给孩子讲解题目时,孩子明白了一部分,讲到第十遍时,他竟然一点都不懂了!这位家长找到王培东老师时说:“估计孩子的智商不够,你看着办吧,我是没有办法了。”王培东老师听了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后,很严肃地告诉他:“讲第一遍孩子会觉得你在帮他,讲第二遍孩子就会觉得你瞧不起他,讲第十遍时你就把他的脑细胞全部扼杀了。”事实也证明,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确实不对,王老师与孩子沟通时发现,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的生物能考满分。当问起原因时,孩子说:“因为我爸爸不懂生物。”由此可见,强势的爸爸给了孩子多大的压力! 王老师告诉家长们,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博士的孩子学习成绩照样一塌糊涂。孩子在家庭中是弱势群体,由于吃穿住用行全部依赖家长,他们从小就学着看家长的眼色,因此当家长的强势表现得很明显时,孩子便会表现得非常“弱小”,但他们的内心渴望平等和自由,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带来厌学症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忘了自己的优势。

喜欢《谈女孩的行为优势》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行为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女孩有哪些行为优势? 众所周知,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初中,女孩的学习成绩往往比男孩好;在同一班级中,名列前茅的,较多是女生。尤其是语文、外语和音乐等学科的成绩,女孩更为突出。并且,女孩的品德评分也常常比男孩好,她们比较遵守课...
    2021-12-13 阅读全文
  • 关于男女孩的思考行为 导读: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
    2021-09-03 阅读全文
  •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 孩子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是教育的失误;不能发现孩子的优势,则是失败的教育。美国著名成功心理学家唐纳德克利夫顿在与其好友合著的《飞向成功》一书中,讲述的一个寓言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迪。 故事的大意是:...
    2021-11-26 阅读全文
  • 双语家庭婴儿的具体优势 家长们往往担心从小接触太多语言会不利于婴儿成长。但最新研究发现,双语环境下成长的婴儿与同龄的单语家庭婴儿相比,前者在认知方面更具优势。 听音辨位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市国际高等学院认知神经学家雅克·梅勒和...
    2022-02-27 阅读全文
  • 发现孩子的优势少给孩子压力 女儿从小热爱阅读,喜欢写作,相对而言,理科偏弱。但我们很少给孩子施加压力,常和她说“尽力就好,无愧于心”。同时,鼓励她大胆利用自己的特长,向着她的理想一步步靠近。 每到周末,北京城内到处是行色匆匆的学...
    2021-03-01 阅读全文

众所周知,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初中,女孩的学习成绩往往比男孩好;在同一班级中,名列前茅的,较多是女生。尤其是语文、外语和音乐等学科的成绩,女孩更为突出。并且,女孩的品德评分也常常比男孩好,她们比较遵守课...

2021-12-13 阅读全文

导读: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

2021-09-03 阅读全文

孩子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是教育的失误;不能发现孩子的优势,则是失败的教育。美国著名成功心理学家唐纳德克利夫顿在与其好友合著的《飞向成功》一书中,讲述的一个寓言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迪。 故事的大意是:...

2021-11-26 阅读全文

家长们往往担心从小接触太多语言会不利于婴儿成长。但最新研究发现,双语环境下成长的婴儿与同龄的单语家庭婴儿相比,前者在认知方面更具优势。 听音辨位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市国际高等学院认知神经学家雅克·梅勒和...

2022-02-27 阅读全文

女儿从小热爱阅读,喜欢写作,相对而言,理科偏弱。但我们很少给孩子施加压力,常和她说“尽力就好,无愧于心”。同时,鼓励她大胆利用自己的特长,向着她的理想一步步靠近。 每到周末,北京城内到处是行色匆匆的学...

2021-03-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