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关注孩子的情绪”,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关注孩子的情绪经验分享:对孩子的关注点,应该放在情绪上。

假日。我在家看电视,**过来说:妈妈,我渴了,想喝开水。我正要起身,他又说:妈妈,我自己来吧。便进了厨房。

我想着放水的橱子偏高,而且盛开水的壶子有点重,想要去看个究竟,这时,听到了“咣当……”一声。**把杯子摔碎了。

他连忙走出来对我说:妈妈,杯子被我摔破了。

我则赶紧说:嗯,没关系,你别走进去,小心被碎片割伤了。

我当时想,我不批评他并且保证他不受伤就行了。于是,把破杯子一点点地收拾好。另外找了个杯子给**喝水。

一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我继续看电视。**继续玩。

不过,只玩了几分钟,**忽然就停止了,哼哼唧唧,显得兴致低落,我过去了解原因,他却干脆躺在地垫上大哭起来。

这样的情景可比较少见。我一怔,忽然意识到,可能刚才那个杯子的事让他还有情绪。于是我试探着问:你是不是有点难过?他立即哭得更大声了。我又问:呆在家里没伴玩你难过,还是杯子破了,你难过?说到杯子,他哭得更凶。

那个杯子是**专用的。我以为他平时用得少对这杯子没啥感觉,不曾想会引发他这么大情绪。于是我尝试帮助他处理情绪:“可爱的杯子,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摔碎了,我好舍不得你,没有照顾好你我感觉到我有点无能,你再也不能陪伴我了我很难过。”我又模仿杯子的口吻说:“亲爱的**,我要和你说再见啦!你知道吗,我们杯子除了用来喝水,还可以用来种花哦,现在,我就要去另外一个星球啦,这个星球上有个小王子打算用来我种一株可爱的玫瑰花,我就要去陪伴小王子和玫瑰花啦,你是一个非常可爱能干的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我觉得很幸福,我不怪你,相反,我有点开心哦,因为我有了另外一个好去处,再见!祝你遇见一个和我一样可爱的杯子!”

**哭泣着,不再抗拒我抱他,慢慢平静下来了。我们一起躺在秋千上,我问他要去哪里玩吗,他说,不,我只想呆在家里。

又过了半个来小时,他才提出来说:妈妈,我们去公园玩玩吧。

去公园的路上,我问他,**,你觉得伤心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他想了想,说:苦苦的感觉。

昨天晚上他要喝开水,我用我的杯子让他喝,他说:我不用你的杯子,我要那个吸管杯。我故意问他:哦,你的专用杯呢?他说:你说哪个?那个上面画了一个可爱的人的,绿色的那个?我说是啊。他答:哦,那个杯子没有了,摔破了。我又问:啊哈,那你感觉怎么样?他说:嗯,我挺难过的。语调很平静自然。

我是个感悟丰富的人。这就很容易煽情。我也有点担心,我这么对**是不是煽情了。帮着孩子处理他的情绪,这么做只是我的一个尝试。但是,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交往、交流当中,重要的就是对对方情绪的观察与认可。把握住了对方的情绪与感受,就可以知道对方的需要,那么关系就能够良好地建立。这是比较省力又有效的办法。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改变亲子关系从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入手


在商场、游乐园或者街心公园里,你一定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的妈妈站在电梯里,对着电梯外正在放声大哭的不足3岁的孩子说:“你哭,你再哭!你要是这么不听话,我就自己一个人回家,把你扔在这!”于是,孩子一脸茫然,既恐慌又有些无助,在一旁的妈妈也显得特别无奈和挫败。

在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们经常会有一种无力感和挫败感。这种挫败,不是单纯的对于一件事情做不好而产生的一种失望,而是掺杂了很多对孩子不服管教的担忧、对孩子如此不成材的焦虑,又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地去跟孩子沟通,但是丝毫不懂得他想要什么的一种无奈。所以,当孩子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表现出一些与平时不一样的情绪变化时,我们几近崩溃的情绪就淹没了理智,口不择言地说出了很多伤害孩子的话。但是,在我们表现焦虑发脾气的时候,常常是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变化和他内在的心里需求的。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情绪变化,他们的反常行为常常是因为不懂得怎样表达自己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在与妈妈交流的过程中,妈妈又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意思,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着急,行为也会越来越反常。

在遇到孩子不听话、表现异常时,不要忽视他们的情绪变化。要尽量地想着宝宝其实不是在故意捣乱,而是心理上有其他的需求,只是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出来。我们只有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才能让自己的心柔软下来,用无尽包容的母爱去理解和满足他们的情绪需求,从而让他们的情绪逐渐回归稳定。

孩子的情绪管教


孩子的情绪管教xx从上星期天就开始发烧,是莫名其妙的那种,意思是除了发烧没有别的的症状。发烧嘛,当然会让孩子比较烦躁,加上他现在还不太会说话,表达不出来,所以就常看见他会不耐烦,哭闹,尖叫,耍赖......本人其实是个急脾气,而孩子的这些cranky的表现通常会让我很不喜欢,通常我会马上阻止并训斥。但这次看在他正在生病的份上,我忍了,没教训他,而是尽量耐着心哄着。

这个莫名其妙的发烧,一烧烧了整三天。昨天中午,在饱睡了三个多小时的午觉后,xx看着就没事了,全好了(经验告诉我,孩子是不是生病从眼神就看得出来)。在一切都在慢慢恢复正常时,我发现他这个想靠着哭闹和耍赖来达到目的的本事算是练出师了。当他想要拿什么或吃什么的时候,不是像以往那样先试着跟我说他的目的并拉着我的手去帮他达到,而是用手指一指后就尖叫,表示要马上拿到,不然就很生气。当我表示“不可以”的时候,他还会撒泼、耍赖...我看见他这样的表现很不高兴,是该好好训练,好好管理他的坏习惯的时候了。

今天早上,我又听到xx的尖叫。以往孩子的这种尖叫很容易让我的脾气往上蹿,接着就横眉竖眼破口大声训斥起来。可最近我在学习圣经的时候,学习到不应该在怒气中管教孩子,发着脾气的时候管教,不仅得罪神,还达不到管教的最好效果。我当下决定按着神的教导操练操练。

我来到xx跟前对正在尖叫的他以平稳的语气说:“xx,不许尖叫!”他当然不听。我又说:“xx,你这样尖叫妈妈听不懂。你想要什么跟妈妈好好说,要用说的,不用叫的。好好说,你想要什么?”这时他听懂了,就停止了尖叫,用手指着我的手机说:“我要手机!”我说:“不可以。现在是早上,你应该先去吃早餐。”这句“不可以”刚出口,他立马毫无商量余地就开始跺脚、尖叫、赖地...我耐着性子,平静地看着他,说:“xx,不可以玩手机,不可以耍赖,要讲道理。妈妈不喜欢你胡闹。”他哪里理会,继续一边手指着手机一边撒泼。我不再说话,也不再看他,去做我该做的事。他看见我不理他,尖叫改成大哭,哭得是又大声又伤心。我看了他一眼,他也看着我,可我还是说:“不可以。”他哭得凶了。我继续不理他。在我的理念里,我是允许孩子哭闹的,孩子也需要抒发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是哭闹不能达到目的,这是一定要让孩子清楚明白的原则。

xx这一哭,姐姐们也挺心疼,都想过来安慰安慰,但都被我阻止了,我告诉她们,弟弟这是在耍赖呢,不可以理他。忽视在孩子的管教中可以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xx的哭声,从开始的歇斯底里,慢慢变得平稳,又逐渐轻缓,最后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哼哼...虽然整个过程持续了快一个小时,但最终是以孩子的妥协和顺服结束,那么这个管教就算是成功的。最后当然还有一个步骤是最重要的,当xx完全停止哭闹,我会马上对他说:“xx不哭了,很好,这样就乖了。xx好孩子,妈妈爱你哦!”然后抱抱、亲亲他。

我知道,今天的一次管教并不表示明天他不会再哭闹。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把这个原则和方法坚持执行,孩子就能学习到好的行为习惯。

“爱他就要管教他”这是上帝给我们做父母的教导和责任。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注,由水由主,水到渠成,自主自立。关注,即是关心,也是一种注视,让孩子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去创造,去完成,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恰意的生活。

住,由人由主,因有人的束缚而不能自主。关住,一种束缚式的关心,这样的关心,牢牢地捆住了孩子的心性的发展,孩子是被成长的。

被父母关注的孩子,他们是有安全感的,是温暖的,有创造性的,自主的,是有责任感的,是个对社会有利好行为的,是有完善性格的人。

被父母关住的孩子,他们往往是脆弱的,对人是比较冷淡的,依赖性较强的,社会功能有所缺失的,性格较孤僻或暴燥的,性格不太完善的人。

孩子从小就做着不愿意做的事情,一切都是父母要求的,并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其实这些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去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愿望。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从小就背负父母这样大的愿望,要成为父母所希望的人,却忘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孩子成了一部机器,一部实现父母愿望的机器,他们不断地给这台机器添加更好的“硬件”,让这台机器能更快速地运转起来,可是结果往往是以这台机器的报废而告终。虽然这台机器有了最好的硬件,但这些可能都不适合,反而成为好看的累赘。

关注孩子,是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发展,能够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的轨道,让孩子像一股清流一样,自主地流淌,最后流进大海,去做属于自己的那一滴水,发挥自己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美妙的人生。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点滴


轩轩是我们班的可爱小天使,每天早晨都是一蹦一跳地像小鸟一样快乐地来到幼儿园,甜甜地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大家可喜欢她了。今天,轩轩也像往常一样拉着爷爷的手来到教室门口,但好像少了一点平常快乐地劲头:只见她头低着慢慢地往教室里走,眼睛不看小朋友,也不跟老师打招呼。我急忙走过去拉住她的小手,然后蹲下身对轩轩说:“轩轩早!”轩轩没着声,爷爷在她的身后赶紧引导着她说:“轩轩快说老师早呀!”可轩轩就是不着声,我看着她的表情不对,于是接着问:“轩轩怎么啦?为什么不高兴呀?”轩轩还是没着声,爷爷抢着帮她回答:“没什么呀!好好的就这样不高兴了。”再看轩轩眼泪也掉下来了,看到她这样的表情,我急忙请她先坐下来玩玩具,让她缓和一下自己的心情。待轩轩的爷爷离开后,我在想:真的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轩轩就不高兴了吗?是不是她爷爷不知道呀!

在孩子们吃点心的时候,我和轩轩的妈妈通了个电话,了解一下今天早晨轩轩在家的情况,是不是有什么事让孩子不高兴了,轩轩妈妈说没有呀,妈妈想了想说:可能是催她快点吃早饭的事吧,因为她上班快要迟到了,所以就催的急了点,至于是不是为了这事她自己也搞不清楚。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又后轩轩亲切地交流了一次,从轩轩的口中证实了妈妈的猜想是对的,同时,我也让轩轩知道是因为妈妈上班快要迟到了,所以妈妈说话的语气才急了点,轩轩是个懂事的孩子,会理解妈妈,不生妈妈的气了。轩轩又开心地笑了。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然,虽然他们只有三四岁,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会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在乎爸妈对自己的态度,而且爸妈的态度有时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因此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时刻关注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被自己的情绪所影响,让孩子的童年每天都生活在开心和快乐之中。

关注“好孩子”的致命弱点


他们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典范、家长心中的骄傲。但是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父母和老师疏忽了对他们成长中的弱点的关注,这缺少的一环有可能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开心果”变成了“林妹妹”

刚入大学校门的莹莹,还没有度过新环境中的“蜜月期”,就已经哭哭啼啼地找妈妈、想回家了。最初她还凭着激情和热情独自处理问题,但不久就整天闷闷不乐、度日如年了。面对莫名的烦恼,她常常以泪洗面,只有在电话中跟妈妈哭诉一番才略觉安慰,最终竟发展到痛哭一场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现在,就连感兴趣的事情也都成了她的烦心事,似乎只有回家才能逃避莫名的痛苦。

熟悉莹莹的人都会说她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孩儿。她活泼开朗,是家庭和同学中公认的“开心果”。她是学生干部,成绩优秀,为人随和正直,通情达理,做事情有股子坚韧劲儿,是个典型的“好孩子”。谁曾想,这位“开心果”和“好孩子”怎么就变成了愁容满面的“林妹妹”呢?

不该有的心灵包袱

在不长的时间里,为什么莹莹的表现会判若两人呢?从深层的心理机制来看,可以用“退化”的机制来解释。面对问题束手无策时,采用大哭来表达情绪,这是儿童惯用的手法之一。但是如果大哭成为了主要的应对手段,尤其已经成为每天的“必修课”,以致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么一定是出现了心理失调。

其实学校中有许多像莹莹这样的“好孩子”,他们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他们学习优秀,明是非、讲道理,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认真努力,行为中规中矩,几乎从不犯错误;他们善于反省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不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情感敏锐、细腻,自尊心强。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典范、家长心中的骄傲。但是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家长、老师疏忽了对他们成长中弱点的关注,这缺少的一环就有可能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比如,由于非常关注成绩和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尤其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这些“好孩子”无形中要求自己在学习、才艺、交往各方面都要有突出表现,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他们在“光环”的下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地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积聚着许多消极情绪。他们在高考、上大学、恋爱等重要人生阶段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据一项对某重点高中学生的调查,被公认的“好孩子”中竟有30%的学生心理或行为出现偏差。“好孩子”群体中的这些学生如果要健康成长,还真需要滋补一下他们的心灵。

“好孩子”的家庭画像

一种行为如果频繁发生,就不是偶然现象。固然,环境的变化、特殊事件都可能让和莹莹相似的孩子表现暂时失调,但是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回顾“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好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有很多的“应该”、“不应该”等潜在原则。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随便与其他的孩子玩耍,除非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以免受到不良影响;他们要求孩子不能随便耍脾气,不能随便评论别人,不能和别人吵架,因为那是很没有修养的表现;孩子不能上网,因为网络很危险,晚上不能和同学出去玩,不能睡得太晚,不能穿太花哨的服装,不能追星,不能看无聊的电视剧……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一个完全纯净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也已经把这些清规戒律烂熟于心,凡事都要与之比对,来决定取舍。

父母们“很讲理”,冷静理性,善于分析和处理问题,每每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便运用他们的智慧与人生经验为孩子做出条条框框的分析,让孩子不必绕弯路就可以一路坦途地走下去,快速成长。孩子也为父母的“高见”折服,遇到任何问题就会找到父母作为决策的“拐棍”。

长此以往,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在新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复杂性增加,原有的“拐棍”无法奏效时,他们就无法自己招架,只能用儿童阶段的手法来应对或逃避了。

情感与理性教育失衡

不难看出,莹莹们很像个“小大人”,他们认真、严格,不轻易暴露出弱点和“情绪化”行为。而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层面,可以比喻为顽皮的孩子和严厉的长者。顽皮的孩子是人在内心中最自然的天性,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性而活泼的,很多时候是不讲道理的,就像是一头无人驯服的小野马;严厉的长者代表着理性和规范,是父母和社会要求的化身。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与肯定,会努力按照父母的愿望行事,逐渐地把父母和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当然这也是每个孩子的成长任务。但是二者的关系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趋向平衡,如果提前跨越必经的心理成长阶段,就如同“拔苗助长”一样,终归要在此后的历程中“补课”,重新退化到“儿童期”。这一点也不奇怪。

健康的人应该是感性与理性平衡的人。完全理性无疑像一部机器,没有色彩;放纵情绪不加控制也会堕落为动物,没有教化。在适当的时候,允许顽皮的天性出来活动活动筋骨,就像让野马撒撒欢儿,放放风,再慢慢地寻找时机驯服它。如果一味地用缰绳紧紧地拴着,总有一天它会成为脱缰的野马,恣意妄为,不可收拾。交还给孩子自然态下的天性,给一份空间让那个顽皮的天性得以释放,然后教他们学会适当地驾驭这个顽皮天性,这就是情绪教育的含义和作用,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而过分中规中矩的“好孩子”更需要弥补情感教育的缺失。

“收”和“放”也是智慧

许多父母因经历过太多的生活磨砺和坎坷,而拥有了满腹的阅历和思考。为了孩子顺利成长,他们希望用自己的阅历把握孩子少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成长。

因此,他们替孩子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为他们扫除道路上的障碍,殊不知,这只是简单地把家长的思想移植和嫁接给了孩子。而不经过孩子自己加工得到的理念永远是缺乏生命力的抽象符号。因此,许多孩子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一给我讲道理,我就烦。”其实他们需要道理,也需要亲身实践来明白这些道理,即使走弯路也是必要的尝试和经验积累,是建构他们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观点的重要过程,在孩子头脑中孕育出来的道理才能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道理”。虽然孩子在长大,许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的呵护和控制,智慧的父母也要学会“收”和“放”的平衡!

关注孩子的潜意识板块


关注孩子的潜意识板块(冯德全)

如果说母亲的十月怀胎是“一次孕育”,让宝宝脱离寄生生活,生理上依靠自身机能而成长,那么从宝宝出生到3岁,是造人的“二次孕育”,它塑造孩子的“心理雏形”——构建起人生的“潜意识板块”。

地球科学称地壳运动为“板块运动”,地壳的板块巨大、结实、深厚且力量无穷。它的碰撞能制山造海,迁移大陆,引发火山和地震、海啸,改变大气环流,可见能量之大。把“板块”与人的潜意识连在一起,说明人的潜意识对人的思想、信念、情感、兴趣、行为、习惯、性格、气概等有非常大的驱动力,又有非常大的稳定性。潜意识能不知不觉地、顽固执著地支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这一现象超越人们常识的范围。人的潜意识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基本动力。

为什么人人都有“母亲情结”?一生到老都爱母亲?真是“儿不嫌母丑”!有位80多岁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不省人事,但昏迷中仍大声呼唤“妈妈……”因为母亲的形象、母亲的慈爱、母亲的笑容和动作贮存在她生命潜意识的深层里。

为什么人人都有“母语奇迹”,哪怕是傻子也能学好方言的每一细微?因为母语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像从不断流的小河水,日日夜夜地流进孩子的潜意识,构建了“板块”的钢筋。

为什么人人都有“性羞耻”,一谈到“性”立刻就脸红?其实“性”是普通的生理现象,而且孩子生下来也毫无性羞耻,他赤身裸体走来走去,从来不需要“遮羞布”。但因为三岁之前宝宝敏锐地觉察到成年人对“性”讳莫如深,当孩子裸露时还神秘地羞辱他:“丑,丑,快把短裤穿上!”这样,“性羞耻”很快进入他的潜意识,像岩浆凝固在板块之中……

种种现象说明,在“二次孕育”期间,孩子吸收的信息其能量之大,稳定性之坚实,可以塑造个体性格、民族性格,乃至人类共有的性格,它的“心理能”是任何“显意识”的认知和理智所无法匹敌的。

内容简介

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工作做好,第一个步骤就是教育家长,使他们懂得他们的一个非常大的责任就是把儿童教育好,因此就要像关心儿童身体健康那样关心儿童的智力发展,认真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让孩子快乐成长》这本书以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引导各位家长如何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育儿心得:关注孩子的安全


育儿心得:关注孩子的安全昨天放学后,晚上,儿子从书包里出来一个红色的牌牌,牌子还系着一圈长长的蓝色带子,很像我上班时候佩戴在脖子上的工作牌。儿子拿着牌牌一本正经的对所有家庭成员宣告:“从明天开始,你们送我去学校和去学校接我时,都必须戴着这个牌牌啊,老师说了没有牌牌不准进入校园。”呵呵!感觉很新奇,仔细一看牌牌上面写的文字,一面写着:“美语幼稚园家长出入证,班级:哈佛班”另一面写着持证须知:“1、此证仅限XXX(在此不便公开幼稚园名字)幼稚园使用。2、入园接送幼儿必须佩戴此证出入。3、中途接送幼儿必须在门卫登记,并通知本班老师接待。”落款: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保护孩子的安全!

今天早上送孩子去学校,透过车窗,看见一副独特的风景,街道上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们脖子上都佩戴着红色的出入证牵着孩子前行。很赞赏孩子的幼稚园的做法,其实之前,孩子幼稚园的门卫保卫工作就做得很好,一般情况下是铁门紧锁,专人守护,家长都不准随便进出。

随着我国校园血案的频发,一些地方接连发生了针对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孩子的安全问题一度成为家长们心中担忧的症结所在,看着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小牌牌,已经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部门对校园安全问题的高度警示与负责,将幼儿的安全提在了革命性的高度。保护校园,保护孩子的安全,成了政府与社会聚焦的热点,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作为本次校园事件关注的焦点——“学校”更是孩子安全问题的最大压力承担者!真是如覆薄冰、如临深渊啊!

尽管随着社会发展,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是人们还是相信党和政府,对党和国家还是抱着希望,翘首以待!现在,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和关爱行动了!起码,今天这个小小的出入证就给了我们家长心里安全的慰藉。

关注孩子的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除国家重视,政府部门督导,学校的管理要严格到位,学校的门卫要尽职尽守外,在家里家长也要对孩子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孩子与孩子之间相互关爱,家长与家长之间相互关爱、爱护。关注孩子的安全,我们除了关注受保护的弱势群体——孩子之外,更要关注校园血案的制造者——这个社会的另一类弱势群体,校园凶案的嫌犯,他们或精神疾患,或心理问题,或心理阴暗、性格偏执和扭曲,大多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面对生活困境或现实问题时,对社会嫉恶如仇,于是丧失理性,铤而走险,滥杀无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几起凶杀案,造成的儿童的伤亡,心里感到非常难过,对于他们家庭出现的这种不幸,心里也感到非常的难过。温家宝总理连用两个“难过”,表达内心的忧思。他说,虽然解决“社会矛盾的深化和存在不公平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治本不施行,治标就会收效甚微。严打犯罪分子嚣张气焰十分必要,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的话更值得我们深思。只有标本兼治,我们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相信只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只要人间充满真爱,用社会的爱温暖孤僻、阴暗的心灵,感化与教育!我们和谐社会的目标终会真正实现。孩子的安全保障也会指日可待!关注孩子安全,我们一起努力!

相信《关注孩子的情绪》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关注宝宝发泄情绪的方式 导读:在面对孩子的负性情绪时,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关键。很多时候,虽然你的内心是爱着的孩子的,可由于你太生气了,表现出来的却是全然的否定、责备,而这会让孩子忽略你讲话的内容,而关注你的情绪。 接受孩子...
    2021-10-25 阅读全文
  • 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发育 导读:伴随着婴儿的成长,他的感情也日益复杂,并且他可以用更加复杂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示出来。婴儿的这种感情发展同他所说的第一个词同样重要,这是因为:一个孩子健康的感情发展是行为和智力发育的基础。 很多人...
    2021-08-19 阅读全文
  • 留心关注宝宝情绪自虐 导读:凡是虐待自己情绪的宝宝,都容易出现既依赖他人、又不容易接纳他人劝慰和帮助的倾向,同时还不善于自我调整情绪,结果就剩下纯粹的闹腾,长久下去,将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 自从女儿璐璐出生以...
    2021-08-16 阅读全文
  • 改变亲子关系从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入手 在商场、游乐园或者街心公园里,你一定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的妈妈站在电梯里,对着电梯外正在放声大哭的不足3岁的孩子说:“你哭,你再哭!你要是这么不听话,我就自己一个人回家,把你扔在这!...
    2021-03-03 阅读全文
  • 关注孩子的需要 仲旋是同学龄孩子中较大的一个。他从小没有奶奶,由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很恋妈妈。还记得刚入园时,他哭闹了足有两个月。可现在,在各方面表现还不错,比如,在自由活动时间,他会带动周围的一片,又说又唱的。近来...
    2021-12-02 阅读全文

导读:在面对孩子的负性情绪时,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关键。很多时候,虽然你的内心是爱着的孩子的,可由于你太生气了,表现出来的却是全然的否定、责备,而这会让孩子忽略你讲话的内容,而关注你的情绪。 接受孩子...

2021-10-25 阅读全文

导读:伴随着婴儿的成长,他的感情也日益复杂,并且他可以用更加复杂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示出来。婴儿的这种感情发展同他所说的第一个词同样重要,这是因为:一个孩子健康的感情发展是行为和智力发育的基础。 很多人...

2021-08-19 阅读全文

导读:凡是虐待自己情绪的宝宝,都容易出现既依赖他人、又不容易接纳他人劝慰和帮助的倾向,同时还不善于自我调整情绪,结果就剩下纯粹的闹腾,长久下去,将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 自从女儿璐璐出生以...

2021-08-16 阅读全文

在商场、游乐园或者街心公园里,你一定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的妈妈站在电梯里,对着电梯外正在放声大哭的不足3岁的孩子说:“你哭,你再哭!你要是这么不听话,我就自己一个人回家,把你扔在这!...

2021-03-03 阅读全文

仲旋是同学龄孩子中较大的一个。他从小没有奶奶,由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很恋妈妈。还记得刚入园时,他哭闹了足有两个月。可现在,在各方面表现还不错,比如,在自由活动时间,他会带动周围的一片,又说又唱的。近来...

2021-12-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