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这绝对不是三个字

发布时间:2020-11-04

开学第一课。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这绝对不是三个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这绝对不是三个字中午吃饭归来在微薄上看到前几天失踪的孩子xx找到了,但是确是冰冷的尸体.博主点开了一家报纸的连接,对这件事情进行了了解。看过之后心很疼,水真的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似乎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有溺亡,这个八岁的小男孩人生才刚刚拉来帷幕,就这样的告别了人世,而且还在管子里躺了四天,想想就痛心,看着报道,不仅在想,园区为什么在这么大的管道前面不做任何防护,是不是太大意了,以为不会有事情,唉,

在我们为xx默哀的时候,我们作父母的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实这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为什么父母会放任才八岁的孩子一个人在漂流上,而且还是三人的漂流筏,他才八岁.对于危险是没有什么辨识的,尤其是现在城市的孩子.

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考虑这个水上乐园的原因,单单从父母角度来说,怎么可以允许自己的孩子离开视线.而且又是在比较危险的水中,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仅仅以以上几句给已经做了母亲的自己警示,外出看好自己的小孩.

你是孩子的监护人,绝对不是三个字那么容易,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帮宝宝度过执拗期间的三个字


女儿进入一岁半以后,执拗期的特征更加明显了,这阶段她的自我意志明显增强,什么事情都想发表自己的观点,还以指挥大人为乐趣:让大人学她的动作,分配大人干活做事情。违背大人的意愿,自作主张等等。

而这阶段我们根据她语言进展情况,配合情商培养方案,发现有三个字在使用频率和效果上与众不同。现列举如下:

对宝宝产生魔力的三个字

一、不

无疑对于家有正值执拗期的孩子,父母平时听到的最频繁的字莫过于这个“不”字了,宝宝似乎刚过一岁,就超喜欢说这个字了:

家中来了朋友很客气地问她:“宝宝,我可以坐在你旁边的沙发上吗?”宝宝超级无情地说:“不!”

邻居爷爷说:“宝宝,让爷爷抱抱好吗?”依依冷血地盯着人家说:“不!”

……

她每说这个词的时候,一定是铿锵有力,不容置疑。

现在宝宝用这个词的特点有了变化:让问阿姨好,她说“阿姨不好。”让叫保安叔叔,她说:“保安叔叔不好。”无论我们怎么苦口婆心、怎么玩空心思讲道理,人家依旧一意孤行,不改初衷。

对此,宝妈想出个好主意,这阶段的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吗?ok,遇到宝宝再说阿姨不好时,宝妈并不纠正,顺水推舟地说“宝宝不好。”这下宝宝可不干了,马上说“宝宝好。”于是宝妈说“阿姨好”,如此往复,直到宝宝自己明白原来只有她说了“阿姨好”之后,妈妈才会说“宝宝好。”于是,乖乖改正。

正是,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自己先尊重别人。

二、好

让执拗期的孩子说“好”还真有些比登天还难的架势。

首先,我们现在对宝宝尽量采取凡事和她商量的态度;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满足她的愿望,比如:上班前,宝宝提出要我们抱抱,我们除非赶着出家门,否则都会满足她;再比如:宝宝早晨刚看过巧虎,又向爸爸提出看巧虎,爸爸就给她放着听,宝宝也会满足……

其次,适当地和她交换条件,比如吃饭时,宝宝不想吃菜,想吃鱼松,宝妈就先给口鱼松,然后让她吃菜,说明只有吃完菜才给第二口鱼松,培养到现在面对宝宝不太想吃的东西,只要宝妈轻柔地说“好”,宝宝就张大嘴巴高兴地吃掉了。

宝妈觉得这有助于帮助宝宝延时满足。

三、请

宝爸妈平时在要求宝宝做事的时候,尽量要求自己用“请”这个字,所以宝宝要想让家里人帮助她的时候我们也引导她说这个“请”字,渐渐地,宝宝明白了,只要她说了这个请字,爸爸妈妈姥姥姥爷一定会帮她,会满足她的愿望;和小朋友交往时也能相应地得到一些“实惠”,比如坐坐别人的小车,玩玩别人的玩具……

我们想从小让这个字扎根在她的记忆语言里,慢慢形成礼貌的习惯。

当然,大人以身作则,孩子耳闻目染还是最重要的。

这三个字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1、我爱你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孩子明明父母健在,却活得像个孤儿。明明渴望爱,却不敢去爱。

一切,只因不会表达爱!

下班后,陪着孩子看《变形计》,听到摄像问孩子:“你有多久没见过爸爸妈妈了,你想他们吗?我以为孩子会说很想很想,结果孩子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想他们,我不爱他们,我也不需要他们,反正一个人也习惯了。”

可看着孩子那眼眶打转的泪水,知道他是口是心非。孩子心里明白,父母是为了生活才外出打工,他们不想接受的,只是父母几年未归的冷漠。不能感受爱,无法获得爱,是这些留守儿童的悲哀,也是父母的遗憾。

因为工作的原因,孩子多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优妈只能经常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即使妈妈不在你身边,我也爱你”。现在,他一直都阳光开朗,自信乐观,是个不缺爱的孩子。

为人父母,不管生活有多艰难,都该常对孩子说说“我爱你”,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知道父母的爱。不用觉得不好意思,表达爱是一件幸福的事。

2、别怕苦

记得高考时的动员大会,校长说: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家里人都是把孩子当宝贝来疼,不仅吃的营养丰盛,穿的也是名牌加身。

可同样,问题也出现了。习惯了出门有车坐,回家有空调吹的孩子,现在出门走几步路都会抱怨连天,喊苦喊累,稍不顺心就朝家长发脾气。

无法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我们还能指望他有出息吗?爱孩子没错,可底线是不能变成溺爱,要知道惯子如杀子啊。

生活的坎坷道不尽,终有一天,孩子们会独自面对生活。今天你不舍得让孩子吃苦,明天的他们就会被社会抛弃。

安逸的生活谁都想过,但前提是有没有能力过。所以,为了孩子好,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苦的重要!

3、谢谢你

有人问我:“你最想孩子成长为什么样?聪明的、乖巧的,还是……”我想了想,回答道:“懂道谢的”。

时间似沙漏,孩子长大,父母白发。春去秋来,它留给我们教育孩子的时间,真的不多。

作为家长,我渴望孩子聪明优秀,能有体面的工作单位。可我也明白大千世界,聪明的孩子不计其数。而我,只希望他有颗感恩的心,懂说“谢谢你”就足矣。

在人生这一漫长的旅途上,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也屈指可数,还有更多的学问和知识需要朋友和老师来教诲。

所以,当别人指导你参透某一点难关时,别忘了向对方说声“谢谢你”。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社会从来不缺聪明乖巧的孩子,缺的只是懂礼貌懂尊重的孩子。

4、你很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大的依靠。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树木离不开雨水的浇灌一般,孩子也离不了父母的鼓励。

有时候,我们太渴望孩子成材了,对孩子的成长太过严苛,总是嫌弃他们前进的步伐太慢,指责他们不够努力,强迫他们趋于完美。

可成长的路上,哪能一帆风顺,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正视他们的不足,耐心引导他们走出困境,鼓励他们接受挑战,让他们快乐勇敢的长大。这样教出来的孩子阳光自信,敢于直面挫折和失败,可以看见,他们的未来一定不会差。

请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做一个倾听者、陪伴者和引导者。同时,也请不要吝惜您的赞扬,大方地对孩子说:“你很好,你是最棒的!”

请相信,当孩子理解透这几句话的时候,就是你教育成功的时候!

三个误区真会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个!


这3个误区真会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个,家长们是万万想不到的。

误区一:三岁看老

俗话说:“三岁看老”,许多家长都觉得孩子0-3岁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是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么教育都没用了。

其实,这种担心倒是多余了。据研究,虽然3岁前确实是孩子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但并不表示这时的大脑已经发育成熟,神经元的密度与大脑发育成熟并无直接关联。我们可以发现,0-3岁的孩子语言能力非常差,词汇量也非常少,但到了5岁后就会爆发式成长,10天便可能学到原来1年的词汇量。

所以,家长真没必要纠结于孩子的头三年,让孩子学这学那,生怕输在起跑线上。最好的教育便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进行重点培养,这样要比死磕孩子的前三年有用的多。

误区二:总对孩子说不能

我们时常看到,许多父母生怕孩子出问题,这也要管,那也要管,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忌”,教育千万不要只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如何做。比如,你不能与别的同学打架,但如果真的与同学有冲突怎么办,如果同学打孩子怎么办?要告诉他做到不首先挑事,不首先动手,如果真的起了冲突,要学会保护自己,万不得已可以用武力保护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要尽量寻求老师的帮助。

此外,要让孩子不做什么事,家长首先要做到,这边说了不能随地吐痰,转身自己就来了一下,这样的”言传身教“怎能教育好孩子。

误区三:多多报兴趣班

看吧,每到周末,钢琴班、英语班、绘画班……各类兴趣班如同庙会,都是家长带着孩子穿梭的身影。据统计,一二线城市平均每个孩子报2个兴趣班。“没办法啊,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特长,让他以后更具竞争力!”大部分家长都会这么说。

可是,真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吗,这么多兴趣班里,有几个是孩子真正愿意上的,有几个是与他们兴趣相结合的。

其实,孩子真正缺的不是特长的学习和锻炼,而是我们真正的陪伴。有专家指出:幼儿阶段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如果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孩子很可能变得叛逆、不听话。

少报几个兴趣班吧,多陪陪孩子吧,多与他享受现在的快乐!

小编语:所谓“误区”,无非是家长放不下”家长“的身段,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个体来看待,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反被孩子埋怨!所以,将选择的自由交给孩子吧,这样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父母需扮演的三个“角色”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聪明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不当“裁判”,学做“啦啦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啦啦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评析现代父母的三个家教观念


现代生活中,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先进的教育、最民主的生活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的教育行为未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选择了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念进行分析: 观念之一:我们很尊重孩子,也很民主,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观念陈述:常听到一些父母非常骄傲地说自己很尊重孩子,只要是没有什么危险,孩子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在这些家长看来,既然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尊重孩子,那尊重就是随着孩子的需要来。既然他不愿意做,那也就不勉强。 这样的家长是过多地顺从孩子,仅仅考虑到孩子个人的需要以及短暂的当前的需要,而很少考虑到个人需要和公众需要的协调以及未来长远的需要。 可能的结果: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比较娇惯、自我、缺少纪律性和规则性,很多的时候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意识不到他人的需要,合作、分享等有时候会发生一定的困难,而在幼儿园或者社会上是有一定规则的,在人际交往上就很容易遭受到困难和挫折,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一定的伤害。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倾向和特点,您可以这样做: 一是认识到尊重不等于放纵,孩子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规则。这条规则就是“使自己健康地成长,使自己与他人和周边环境和谐地相处”。 二是对于不恰当的行为要坚决制止,态度要坚定和认真,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他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事前可以先给个警告,这样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 三是要有耐心,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注重行动中进行,纯粹大道理的灌输容易使孩子心口不一,正所谓“行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信仰”。 观念之二:孩子只要吃好、玩好就行了 观念陈述:在幼儿园,有时会遇到一些孩子只要提到学习的事就退缩的情况。他们整天吃吃睡睡,也不干什么事情。据教师反映,这些孩子的家长多半不太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在他们看来,孩子进幼儿园只要能够照顾得比较好就行了。不需要孩子学习什么,幼儿园差不多就是“高级保姆”。这样的家长主要是关注孩子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没有对孩子人生中所必需的学习给予一定的重视。 可能的后果:这些在家庭中不被要求学习的幼儿,常常会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出现一定的学习障碍。比如,有的幼儿只要是要动手做的事,就不愿意参加,动动嘴倒是挺乐意的;有的是可以动手操作,但是不想参与稍微动脑筋的事情;还有的会在某个具体领域,如绘画、音乐等表现出一种畏惧、害怕等情绪,从而影响了幼儿在教育机构中的正常学习。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倾向和特点,您可以这样做: 一是反思一下您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是否不自觉地流露出只要吃好玩好就行的思想,如果有,以后就要避免这种想法,告知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在幼儿园参加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是应该的。 二是与教师一起鼓励孩子,让孩子逐渐地尝试,摆脱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或者注重从孩子的一些强势方面逐渐迁移到弱势的方面,让孩子更自信。 三是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反馈,留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坚持不懈地使孩子不断成长。 观念之三:“武装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是将来孩子的需要 观念陈述:这是与上述观点截然相反的家教观念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家长们越来越早地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特长”,为的是将来能够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于是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办得红红火火,而好多幼儿学得很累、很苦。这种现象一方面家长可能是出于认为学有一技之长,对孩子将来很有好处;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家长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认为别人的孩子有特长,自己的孩子要是没有什么特长,就觉得颜面无光。 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将来的需要,而忽视当前对幼儿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至于考虑面子的家长则是把自己的需要转嫁成孩子的需要。当然我们不能够一概说兴趣班、特长班有什么不好,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地看待。 可能的后果:过多的“兴趣班”的学习,占用了幼儿用于发展其他更有价值的能力的时间,长远来看,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而过度的不科学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会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幼儿的厌学情绪,也会影响到幼儿后面的学习和发展。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上各种兴趣班,而且也表现出很累、很烦的情绪,您可以这样做: 一是认识到培养孩子一定的兴趣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孩子长大以后有可“玩味之物”,但是不要太多,而且可能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在参加各种兴趣班的过程对于幼儿兴趣、个性等的培养,比如坚持性、耐力、创造力等,不要太关注技术技巧的练习和结果。 二是如果选择了一种兴趣,就要让孩子坚持下去,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让孩子知道做什么事情都会累的,也都有烦的时候,“坚持一下看看,不是也没有什么嘛!”[!--empirenews.page--] 三是如果孩子真的学得很不错,也很喜欢,不要为某种目的随意地让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否则就会出现新时代的“伤仲永”,或者孩子会因为想获得和以前一样的奖品而变得畏首畏尾。 我们的观点:尊重孩子不是一味地放任和顺从孩子,否则就变成“伪民主”;孩子的吃和玩是首要的,但是也应该参与正常的教育和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是可行的,但是主要目的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幼儿个性、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不应仅仅注重结果。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高尔基:“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比如:·★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三、给家长的“8条建议"·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对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表扬可以公开,批评做到秘处,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式如果不当,不但没效果,甚至食得其反。·我们要意识到无论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往往导致孩子没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样狂躁。有智慧的教师不需对学生严辞斥责,有智慧的父母,时刻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伏尔泰:“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喜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这绝对不是三个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开学第一课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帮宝宝度过执拗期间的三个字 女儿进入一岁半以后,执拗期的特征更加明显了,这阶段她的自我意志明显增强,什么事情都想发表自己的观点,还以指挥大人为乐趣:让大人学她的动作,分配大人干活做事情。违背大人的意愿,自作主张等等。 而这阶段我...
    2021-04-04 阅读全文
  • 这三个字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1、我爱你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孩子明明父母健在,却活得像个孤儿。明明渴望爱,却不敢去爱。 一切,只因不会表达爱! 下班后,陪着孩子看《变形计》,听到摄像问孩子:“你有多久没见过爸爸妈妈了,你想他们吗?...
    2020-12-08 阅读全文
  • 三个误区真会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个! 这3个误区真会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个,家长们是万万想不到的。 误区一:三岁看老 俗话说:“三岁看老”,许多家长都觉得孩子0-3岁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是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
    2020-12-14 阅读全文
  • 父母需扮演的三个“角色”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
    2021-10-05 阅读全文
  • 大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 活动目标: 1.在观察与想象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故事中妹妹从挑食到快乐吃饭的故事情节,感受哥哥乐观、机智、富有想象的特点。 2.借助画面人物眼神、表情的细微观察和同伴之间的想象与交流,以及表演故事片段等...
    2021-08-15 阅读全文

女儿进入一岁半以后,执拗期的特征更加明显了,这阶段她的自我意志明显增强,什么事情都想发表自己的观点,还以指挥大人为乐趣:让大人学她的动作,分配大人干活做事情。违背大人的意愿,自作主张等等。 而这阶段我...

2021-04-04 阅读全文

1、我爱你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孩子明明父母健在,却活得像个孤儿。明明渴望爱,却不敢去爱。 一切,只因不会表达爱! 下班后,陪着孩子看《变形计》,听到摄像问孩子:“你有多久没见过爸爸妈妈了,你想他们吗?...

2020-12-08 阅读全文

这3个误区真会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个,家长们是万万想不到的。 误区一:三岁看老 俗话说:“三岁看老”,许多家长都觉得孩子0-3岁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是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

2020-12-14 阅读全文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

2021-10-05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在观察与想象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故事中妹妹从挑食到快乐吃饭的故事情节,感受哥哥乐观、机智、富有想象的特点。 2.借助画面人物眼神、表情的细微观察和同伴之间的想象与交流,以及表演故事片段等...

2021-08-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