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请保护小孩子的隐私权

发布时间:2020-11-0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保护牙齿的说课稿 请保护小孩子的隐私权眼看着盛夏就要来临了,天气越来越热,小孩子尤其爱出汗,动一动都是满身的汗,小朋友也穿的越来越少,有的就穿个肚兜,更有甚者连衣服内裤都不穿,就那样光着,昨天我在菜市场看到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居然什么也没穿,光溜溜的站在一个摊位旁看着父母卖水果。

夏天是很热,这个不能否认,菜市场的环境比较恶劣,没有空调没有电扇,这个也不能否认,但我不认为是让孩子浑身光着站在外面的理由,一条小内裤,一件棉质吊带薄裙,可以很好的保护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更有尊严的站在那。即使在炎热也不能把孩子的隐私暴露在阳光下,即使再炎热,也不能成为不穿衣服的理由。

其实经常看到很多老人,在炎热的夏天只给孩子穿一个肚兜,光着小屁股,到处走来走去,把尿的话也毫无避讳,就那样冲着人群,人们总是觉得那么小的孩子不需要避人。

可我,总是接受不了。佑佑小时候一直是穿尿不湿的,天气热了之后就开始穿整裆的裤子,如果是开裆的话肯定会加一条内裤,然后包里肯定装着1-2条备用裤子,以便尿湿后及时更换,那时候她也就半岁左右,我很少把尿,一是她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二是出去玩也不太方便。即使后来渐渐长大,再方便的时候我都是尽量带她去厕所,如果在室外找不到厕所的话也会找个背人的地方,然后再给她挡着,孩子再小,也有属于自己的隐私的。

家有女儿,所以有些事情从小就给她灌输。佑佑三岁多,正是好动的年龄,上幼儿园的话我喜欢给她穿短裤,这样活动起来更方便。一般我带她出去会穿裙子,因为夏天感觉还是属于裙子的季节,小女孩穿裙子很漂亮,给她穿裙子我肯定配一条平角内裤,然后告诉她不能提裙子,不能露出内裤,根在我身边我可以经常提醒她,适时制止她,慢慢的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隐私权的概念多是家长观念的一种灌输,从行动上观念上保护孩子的隐私,那么渐渐地,她也就会注重自己的隐私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知识:你有没有做过侵犯孩子的隐私


 爸爸妈妈,你们先出去好吗,我有自己的隐私

当孩子对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隐私小孩子能有什么隐私?你还不是在我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呀,有什么事是我不能知道的,

大多数父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道。自孩子咕咕坠地开始,他们所有的行踪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孩子的长大注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本能的占有欲让我们父母恨不得在孩子身上装个监控,实时掌握孩子的行为,

所以就会有翻孩子书包看孩子日记偷偷打开孩子抽屉的事情发生,而这些小小的行为其实是对孩子隐私的一种侵犯。小孩子的世界有时和大人一样,不能随意将孩子的倾诉传达给别人,更不能带着戏谑的心态,把孩子充满稚气的话,当做笑话讲,这会给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

小熊曾悄悄对妈妈说,奶奶每次做饭放好多味精,真的好难吃啊,妈妈,我们下次不去奶奶家吃饭了好不好,不久在奶奶家的。时候,小熊妈妈当着他的面对奶奶说,妈,小熊说,您做饭味精放太多难吃得很,下次我们来了,您就不用做饭了,我们去外面吃吧,在妈妈看来,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可是却让小熊非常难堪,有种背后讲了奶奶坏话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再也不愿意和妈妈倾诉,

其实做妈妈的,可以换一种说法。委婉的告诉奶奶,味精放太多,会影响健康也会影响口感,既保护孩子的隐私,又传达他的意见或者直接让孩子去和奶奶沟通岂不是两全其美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信任和沟通是很重要的小米妈妈老爱趁他不注意时,偷偷翻他的东西,后来小敏有什么事就变得不爱跟妈妈讲,反而更喜欢和爸爸芬分享爸爸总能给他信任和安慰当小米成绩不理想,要瞒着妈妈是爸爸没有责骂,而是告诉小敏,找到错误的原因,保证下次不会再犯,就很棒了,

甚至和小敏一起学习,当小敏沉浸在自己的题海中的时候,爸爸也会坐在旁边读书看报还时不时的鼓励小敏加油,并且爸爸也不会把小敏告诉他的小秘密告诉别人,比如说青春期的小米开始对男孩子有了懵懂的喜欢,他知道给孩子讲大道理没用,

往往采用平行交谈的方式给予女儿一起从事一些体育活动,是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相互看着,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海虽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比如他常常和女儿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他们往往谈起一些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女儿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也愿意吐露心事和爸爸一起解决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因为孩子越大,在某一领域越不愿意被人干预,即使做错了事,有的孩子也愿意偷偷的改正,学习落后了也有想要暗自追上去的自信心,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只是借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我们而来,不妨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孩子的隐私。

育儿:请话语权还给孩子


育儿:请话语权还给孩子冬日阳光不错,休息日同事带着她小孩**来我家一起聚聚。

爸妈是更喜欢小朋友的人,每次有小朋友来,总会很高兴拿出糖果、点心等一些小朋友喜欢吃的东西招待,很多时候会拿在手里很诚心的问孩子,“喜欢吃这个么?想吃什么呀,自已拿还是爷爷拿。”还没等话说完或孩子应答,同事就应开了,“没关系啦,他什么也不吃,谢谢,谢谢。”爸爸很是尴尬。

阳光很好,与同事坐前坪一搭一搭的聊天,爸爸则与xx、**一边摆弄车辆做游戏。爸爸也一搭一搭的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喜欢这个车不。。。。。。”同事开始一心两用起来,有些问题还没等**回答,她便说开来,**呀,告诉爷爷呀,你叫什么名字呀,妈妈怎么和你说的呀。。。。。。爸爸的问题几乎都成了同事的回答,而一边游戏的过程也几乎都成为了同事指点的过程。

把同事扯到一边说话,说,没关系的,小朋友,需要让他有一个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锻炼对程,让他自已来吧。而同事则坚持她的观点,**特胆小,不爱讲话,不教他什么都不讲。。。。。。

回头看看xx,在阳光下,他与**玩得特开心,不时的找**说话并听见他的大笑,而话语无非是,哥哥,倒这里。爷爷,开过来。而**,仍略羞涩,不时的看着她妈妈。

我在想,尽管有外在环境与性格因素,而xx的外向与**的内敛成为最明显的对比。从小事看来,我与同事的教育方式亦是。

我总坚持,不抢xx的话。我总坚持,自已的事自已做。

在初到一个陌生环境中,xx亦是沉默胆小的,每每总会抓住我的衣角说妈妈抱。而面对朋友的热情询问或拥抱,他亦是排斥得厉害。不是往我怀抱躲便是以“打”的词眼或动作表示他的不满。而每次,我只是反复重复我的话,告诉xx这是谁,为什么会亲近xx,xx应该如何回答才有礼貌。在稍微解释后,xx便会放开态度来,不再害怕并大方的回答任何问题,或者,更会提出自已的要求。

爱吃爱玩是孩子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必为孩子感到不好意思。在家里做好适时的训练与教育,以模拟场景或辅助动画培训孩子拒绝或“只要一个”的好习惯,便不用再担心孩子在其它场合耍赖皮的事情发生了。

而孩子的胆小,我更认为,很多时候,是我们家长一手造成。如果我们抱着不埋怨、不代言的心态,放手让孩子去与人接触,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孩子,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孩子的意愿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的与人交谈,自然的,接触得多了,说得多了,胆子也就大了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已的思想,每个孩子都有自已的意愿,抛弃我们一个“代言人”的身份,做一个好的指引者吧。希望每个宝都自由、快乐的成长。

浅谈社会领域——家庭隐私孩子该知不该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点,基本上我们现在的工作都是围绕这本书进行的。

还记得上星期,我们进行了一次学期末的儿童发展评估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了以五大领域为首的各个小分支。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社会领域中的记住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的人员等。当我们把这个任务布置下去的时候,各位爸爸妈妈们就着手开始帮助孩子记忆了。到了第二天,我们随机提问的时候,孩子们基本能够回答出我们的问题了,但是也有个别孩子有忘记了门牌号,又或者有对家庭人员不清楚的现象出现。

那为什么要让孩子记住自己的家的门牌号码呢?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也曾向我们进行了类似的提问。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的第一课。对于年纪越小的宝宝,爸爸妈妈们更要让他们记住一些有关家庭的基本信息,如住址、爸爸妈妈的姓名、手机号码等。当时也有人说,那孩子把家里的信息全都记住了,如果有不良分子向孩子套话,那么不是把家庭隐私全都向不良分子泄露了么?所以,我们要在告诉孩子关于家庭隐私的时候尝试告诉孩子不要向不认识的人说话,更不要向不认识的人回答这些内容,把事情的后果让孩子能够初步明白,不要因小失大,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宝宝是家庭中的一员,知道自己家的一些事对于他来说其实更有存在感。当孩子在外需要帮助时,如果能够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就能更快更有效地得到救助。因此,我认为,让孩子适当的记住家庭隐私是有必要的。

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


孩子看见饭桌上红红的辣椒,吵着要试一试,看见地上颜色好看的石头,拿起来尝一尝;妈妈买回来一只满身是刺的菠萝,孩子被这个从没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伸手就想去摸一摸……遇到这些情况,作为家长的你,是怎样应付的呢?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的家长都会作出这样的回应:“辣椒辣椒,小孩子不能吃!”然后赶忙把辣椒挪开;“地上的石头这么脏,怎么可以拿来咬,傻瓜!快点把它丢掉!”然后一把抢过石头扔得远远的;“菠萝会刺伤你的小手,等妈妈削好了再给你吃。”然后飞快地把菠萝拿进厨房……这样的反应,你可能以为可以保护孩子,没有什么坏处。但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什么都想“试一试”,这是孩子的探索、创新精神的萌芽,是非常可贵的,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鼓励,反而被压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爸爸妈妈不喜欢,是不好的,于是变成什么都不要试,什么都不敢试。

儿童天生就有探索精神,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不会顾虑会不会失败。桌上放着一只红红的塑料苹果,孩子一定会拿起来咬一咬,才能发现这只苹果是假的,于是学会事物不能只看表面:地上有积木块,孩子一定会拿起来咬一咬,扔一扔,然后明白,积木不好吃,但是摔不破……孩子通过这些探索尝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也借由这种探索精神,孩子勇于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去创新、去创造。

试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一件事物的发明,不是人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换来的?没有莱特兄弟冒着生命危险的几百次试验,哪来今天的机动飞机?没有哥伦布置生命于度外的冒险,哪来美洲大陆的发现?还有避雷针的发明,无线电的发明和应用,电灯、电话的发明,哪一个不是不怕失败大胆尝试的结果?

中国人很聪明,可是近百年来,科技的进步却落后了,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如欧洲、美国、日本等,我们的创新产品明显少于这些国家,这个事实让我们心痛。其实孩子一生下来,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探索心,关键是父母的教育态度方法,学校教育所鼓励的东西以及整个社会的风气,如果孩子的探索、创新是被鼓励的,而且还想各种办法去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这种天赋就能得到发展;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不被鼓励,而且还被压制,孩子天赋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我们的家长、老师、社会制度究竟是鼓励还是压制孩子的创造力?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这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那么,我们有些什么建议,可以让家长和老师有意识地保护儿童的创新精神、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例子: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里,正在上一节课《蚯蚓》,老师拿来一盆蚯蚓,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蚯蚓,请同学们自己上来,每人拿一条蚯蚓。”

同学们都用一张纸,想把蚯蚓托回去,但是,不听话的蚯蚓纷纷从孩子的手中逃脱,有的爬到墙角,有的溜到椅子下面。于是课室里来了个“全场大搜捕。”

这么乱,怎么上课?可是老师并不认为这样不好,他说:“如果上的是关于蚯蚓的课,同学们连捉蚯蚓都没有学会,那怎么能说是成功的课呢?”

过了一会,同学们终于把蚯蚓都抓了回来,老师请他们研究一下蚯蚓,然后说出自己研究的结果。

一个小孩站起来说,“它没有腿,可是会爬。”老师说:“对!”

另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

老师说:“对,你说得更准确。”

又有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蚯蚓是由许多环组成的。”

老师说:“好,你观察得很仔细。”

又有一个说,“老师,我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发现它是咸的。”

老师高兴地说:“你很勇敢,亲自尝了尝,我不如你。”

又有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把蚯蚓栓在绳子上,然后吞了下去,之后再把它拉了出来,发现它还是活的,说明它的生命力非常强。”

这时老师非常惊奇而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你这么小小的年纪,就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真为你感到骄傲。”

孩子的独创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老师对他的赞赏,又将对他是多么大的支持!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可以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家长参考:

第一,我们要对孩子“让我自己来”、“我要试一试”的行为予以鼓励和帮助。比如,孩子第一次试着爬到攀爬架的最高处,你很担心他的安全,你可以说:“你真勇敢,记住一定要抓紧哦!”孩子要试辣椒,就让他试,如果他被辣得呱呱叫,你可以说:“辣一下不要紧,喝点冰水会好一点。”孩子捡起石头来咬,我们可以问问他:“好吃吗?”孩子摸菠萝,大声喊:“好痛啊!”你可以鼓励他:“你真能干,发现了菠萝会刺手。”

第二,我们要在孩子失败了的时候给予支持。比如孩子试着自己煎鸡蛋(当然,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你必须陪在旁边),结果,大半只鸡蛋掉到锅的外面去了,这时你可以鼓励说,“不错,第一次煎鸡蛋就能把小半只鸡蛋弄到锅里了。”孩子试着自己折飞机,可是飞机飞不起来,我们可以建议说:“把头弄尖一点试试。”切记在孩子失败的时候讽刺挖苦孩子,那会使孩子的探索热情熄灭掉,也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那会使他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empirenews.page--]

第三,我们要在孩子表现出创造力的时候予以赞赏。比如孩子拿报纸来当围裙:把柚子皮扣在头上当帽子;钻进装电视机纸片箱要你滚动纸片箱来玩……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创造力的萌芽,你要表现出你的欣赏,还要表现出你有极大的兴趣了解他是怎么做出来的,你的鼓励会使孩子继续创造,乐于创造。

第四,我们可以想些办法来和孩子一起创造。下面是一些利用家里的资源来进行的小创造,你可以试试看。

1、报纸做球。把用过的报纸卷成球状,用彩色纸包一包,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和孩子一起玩踢球,丢球入篮比赛,扔远比赛等等。

2、信封做手环。把用过的信封剪成一个个的环,然后在上面涂上喜欢的颜色,或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装饰好了之后把它套在自己的手腕上,变成一个个漂亮的手环。

3、纸盒做拉车。用过的鞋盒、牙膏盒等纸盒,在前面打一个洞,然后穿上一条绳子,做成一部拉车。可以在车上放娃娃、货物等,在盒子下面装上轮子就更好。

4、巧用毛巾做游戏。用毛巾蒙住眼睛,爸爸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家用品前,让孩子摸一摸,然后说出这件物品的名称;或者拉他走到另一间屋子,问他现在站在哪里?也可以用毛巾遮住好吃好玩的东西,请他伸手进去摸一摸,“把花生摸出来”,“把球摸出来”等等。

这些游戏虽然简单,可是很有作用,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他的思维更活跃,脑筋更灵活,创意更多,快乐更多,自信也更多。

不要随意揭穿宝宝的“隐私”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宝贝的小秘密。

别拿孩子的先天缺陷当笑料

玲玲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只是臀部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形状像一个桃心。玲玲的父母觉得这很有趣,于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爱在别人面前“展览”玲玲屁股上的红色桃心。到了三岁的时候,玲玲对这样的“展览”开始表现出不耐烦,时常有抗拒的举动。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有点“不好意思”,并没有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玲玲的表现越来越反常,已经发展到一见到客人就躲藏起来,拒绝大人的拥抱、抚摸。

分析:胎记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缺陷,对于成人来说,长相漂亮的孩子身上有个心形的胎记无伤大雅,向熟人展示一下只是个供人娱乐的笑料。但是,臀部是人体的隐私部位,对于女孩来说更是如此。当孩子开始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就会对这一特征产生反感。家长在孩子有清晰的个体意识之后,仍不避讳孩子的身体缺陷,就会使孩子产生委屈和自卑情绪,性格也会发生变化。

对策:家长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愿不愿意经常向他人“展览”自己的臀部?在这一点上,孩子的心理和成人没有差别。对于孩子身体上的缺陷,包括先天的缺陷、特征以及后天的疤痕等,家长都应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更不能当作谈资或笑料。

别私闯孩子的“小天地”

萌萌有一个大大的玩具柜。从4岁开始,萌萌就不让家人碰这个柜子了,她的理由让大人哭笑不得:这是她的“家”,别人进去就是“私闯民宅”。奶奶担心孙女在里面放不安全的物品,便常趁萌萌不在家的时候打开柜子看看,其实里面就是普通的玩具娃娃、积木之类。萌萌的家人搞不懂为什么萌萌要对这个玩具柜保护得如此隐蔽。

解析:其实,这个柜子对于萌萌来说,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玩具柜。正如萌萌所说,这是她的“家”。“家”的概念对于孩子而言和成人理解的“家”并无两样,都是不可侵犯的私人场所。那些玩具娃娃,也许就是孩子的“家人”;那些旧积木,也许就是孩子的“家具”。试想,谁愿意让自己的家人频频被打扰?谁愿意让家里的家具经常被别人扔掉?

对策:既然让孩子拥有了这样一个玩具柜,就应该给孩子留一个从“硬件”到“软件”都完整属于自己的独立小空间,大人尽量不去干涉孩子在里面放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认为有必要了解孩子“小空间”的情况,则应当提前向孩子说明,以“客人”的身份“参观”,以建议者的身份指导孩子对空间的使用,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别用过去的错误惩罚孩子

小东喜欢画画,最早的作品是从两岁起在家中墙上创作的“壁画”——原本洁白的墙壁被他用蜡笔东一笔西一笔地涂抹成了“大花脸”。不过,小东上幼儿园以后,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纸上画画,不再在墙上乱涂了。然而,家里来客人时,爸爸总会指着墙壁上的污渍当着小东的面对客人说:“看看,这都是让这个淘气包弄脏的,这墙原来装修得多好呀!”每次大家都是哈哈一笑,但敏感的小东却羞红了脸。久而久之,小东对画画失去兴趣了,在幼儿园课上画画总是草草了事,回家后更是不动画笔。

解析:孩子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犯过的错误,对于孩子而言,这也是他们的隐私。无疑,家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这已经足够了。家长不应再三揭露孩子的“罪行”,这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误解,扼杀孩子的正当兴趣。

对策:如果觉得被孩子涂花了的墙太难看,就重新把墙粉刷一下吧。更好的做法是:在墙上挂满孩子的画,和孩子一起欣赏他的进步,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毕竟,满是涂鸦的墙壁见证了孩子成长的过程。

别不在乎孩子的信任

幼儿园放学后,森森偷偷地告诉前来接他的妈妈:“我今天对甜甜说‘我喜欢你’,甜甜亲了我一下!”看着哑然失笑的妈妈,森森又连忙补充,“我只对你一个人说了哦,你可千万别告诉爸爸!”妈妈当时满口答应,不过,晚上还是把这件事当成笑话讲给了爸爸。爸爸又把这个“笑话”通过QQ发给了好几个朋友、同事。渐渐地,认识森森的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喜欢开玩笑的叔叔见了森森就捏着他的脸逗他:“甜甜是怎么亲你的呀?”森森很不高兴,发誓:“再也不跟妈妈说幼儿园里的事了!”妈妈很纳闷:这孩子的“气性”怎么这么大啊?

分析:孩子把自己的小秘密毫无保留地告诉爸爸妈妈,这说明孩子把父母当成最亲密的人,但并不意味着孩子轻视自己的隐私权。森森的父母没拿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当回事儿,换来的是失去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孩子不再对家长说“悄悄话”,家长就不能准确掌握孩子的思想发展情况,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祸根就是这样埋下的。

对策:当孩子对你充满信任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忍不住”而轻易打破这种威信。夫妻之间可以私下里共同商量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绝不能与其他人“分享”被孩子珍视的小秘密,如果孩子说“这个秘密只能告诉妈妈”,那么爸爸即使知道了,也要装作一无所知。如果无意中泄露了孩子的隐私,则要马上向孩子道歉,确保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请别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爱的权利


我正埋头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就听到陈老师在给孩子们讲《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妈妈把鱼肉小心翼翼地夹到了儿子碗里,却把鱼头放到了自己的碗里。儿子问妈妈为什么吃鱼头,妈妈说:“我最喜欢吃鱼头”。儿子长大后,妈妈老了,每次吃鱼儿子都会把鱼头放到妈妈碗里,说:“妈妈,我知道你一直喜欢吃鱼头”。

讲到这儿,陈老师问:“孩子们,你觉得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吗?”大部分孩子想都没想就回答:“是!他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他妈妈自己说的喜欢吃嘛!”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给他涂抹什么色彩,他便会留有什么色彩。然而,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了吗?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的爱了吗?他不认为也不知道其实妈妈喜欢吃的也是鱼肉!他认为给妈妈吃鱼头就是爱妈妈!不难理解:家长们把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把自己认为好的一切都给了孩子,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在一味的接受,孩子把别人的爱和关心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把被爱、被满足当成了一种习惯。家长不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去爱别人了吗?他们不会爱,不懂得爱,就不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付出关心;就不会知道如何在集体中关爱他人;就不会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与同学、同事和谐相处……

而改变这一切只需从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分享”开始,分享快乐、分享美食、分享玩具、分享电视节目……学会分享,孩子便会与你一起感受,感受你的喜怒、感受你的哀乐;学会分享,孩子便能学会分担,分担你的烦恼、分担你的忧愁;于是,孩子在分享中学会关爱,在分担中了解责任,孩子小小的心灵由此迅速成长,于是懂得:生活绝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被爱的深层含义是学会去爱!我有义务关爱父母,关心朋友,关注他人!

一个懂爱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爱!所以,请您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爱的权利!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妈妈也喜欢吃鱼肉!”

从小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从孩子开始学会走路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应该逐渐教会孩子,当遭遇不测而父母不在身边时,如何让自己转危为安。以下假设的几个场景以及应对方法,供父母参考。

陌生人送上的东西

场景:傍晚,5岁的蒙蒙正在路边挖沙子玩,这时一个陌生的男人热情地凑过来要和蒙蒙一起“建城堡”,还送给他一支漂亮的小水枪。几分钟后蒙蒙就和“叔叔”混熟了,此时,“叔叔”要带蒙蒙去吃肯德基……

应对方法: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时有发生。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对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都别动心,尤其是对“我是你爸爸妈妈的好朋友”等都别相信;并且明确告诉陌生人,父母就在附近,或用“爸爸马上就要来接我”的话,把陌生人吓走。假如陌生人还缠着你,就声东击西,趁其不备朝人多的地方跑,大声求救,高叫“火警!”以引起路边人的注意。

独走时有人盯梢

场景:放学后茵茵没有看见妈妈来接自己,便心想:“反正家离学校不远,我已是个小学生了,能自己回家的。”于是很自信地一个人走了。

茵茵边走边玩,这时有个中年男人跟着她走走停停,等进了小区,那男人主动对茵茵说自己也住在这个小区,然后问茵茵家在几号几室……

应对方法:如果遇到以上场景,父母要告诉孩子,独自回家时,发现有成年人在后面跟着你,一定要想办法“割”掉这个尾巴。

简单的方法是,到一个离你最近的十字路口,向正在执勤的交警叔叔问个路,或者直接说后面有坏人跟着你。遇到危险的时候,让孩子懂得求助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坏人胁迫你跟他走,就惊叫着奔向人多的地方;如果知道这时家里没人,千万不要往家里跑。

游乐场找不到父母

场景:在熙熙攘攘的游乐场,4岁扬扬跟着一个小姐姐从滚筒滑梯到太空舱,又从蹦蹦床到气垫床……等小姐姐走后,扬扬才发现自己找不到妈妈了……应对方法:4岁以上的孩子都应该清楚记得家人的电话和自己的住址,平时父母要将如何打电话和如何在街上找到公用电话的方法一遍遍地演示给孩子看,如果是5岁的孩子,有必要让他学认路和辨别方向,知道距家最近的公交站名。如扬扬在游乐场与父母走散,可以在原地稍等一会儿,然后请工作人员帮忙找到广播室求助。

需要提醒的是,父母要嘱咐孩子“遇事不慌”,千万不要随“好心人”到人少的地方或他的家中。

遇到有人勒索钱财

场景:有一天,上一年级的鲁鲁在校门碰到一个青年男人,莫名其妙地被他狠狠地揍了几下后,那人还穷凶极恶地逼他交出身上所有钱。结果,鲁鲁身边仅有的10元钱被抢走了。

应对方法:父母要告诉孩子的是,此时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这种情况下决不能逞强,钱是小事,要尽量避免自己受伤害。同时,要记住坏人的样子,事后及时报警。如果父母有事在孩子放学时不能去接他,记得要与同学结伴而行。

遭遇有人过分亲昵

场景:熠熠在小区里玩,这时一个熟悉的叔叔从背后拍了拍她的小屁股,又摸摸她的脸,反反复复地夸她是个美丽的小女孩,还说要送给她漂亮的衣服……

应对方法:在孩子遭遇性侵犯的案例中,相当部分是熟人造成的。因为他们已经取得了孩子的信任,不再受到设防。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原则:除了爸爸妈妈,别人都不能碰我的身体,也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隐私处,更不能让别人接触自己的隐私处。

此外,还要让孩子知道,不能让自己与陌生人在封闭的房间里相处,如果有人正在侵犯自己的身体,可以大声叫喊:“爸爸快来呀!”以此来蒙蔽坏人,然后趁其不备,赶快逃离。

请留给孩子独立选择的机会与权利


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选择能力。如果父母总是大包大揽,替孩子决定一切,孩子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父母才知道,自己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只有妈妈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如果这样的意识一再地被强化,孩子的独立性就慢慢被抹杀了。

有一次,“妈妈俱乐部”的几个妈妈约好一起带孩子到餐馆去吃午饭。小孩的菜单和大人的不同,每个小孩都领到了两支蜡笔和一大张游戏纸,上面有各 种涂涂画画的游戏,背面印着菜单,列着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有汉堡薯条、比萨沙拉、意大利面条等等,还有几样是这家餐馆的特色食品。

我家三猪爱吃比萨,我把菜单上的食物名给他念了一遍之后,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吃比萨。”

同去的另一个中国妈妈坐在我旁边,悄悄跟我耳语:“想吃比萨到快餐店吃就好了,到这里来当然要点没有吃过的,你给他点个新奇的东西,他肯定高兴。”

我看看菜单,向三猪游说另外两种这家餐馆的特色菜,三猪不为所动,大声坚持:“我就想吃比萨。”

那个女友的孩子听三猪说要吃比萨,也跟着嚷嚷:“妈妈,我也要吃比萨,我也要吃比萨。”

坐在三猪旁边的老外小女孩本来都跟妈妈说好了要吃的东西,听到两个男孩点比萨,就扭头问她妈:“妈妈,我可不可以改主意?”她妈回答:“在服务员过来记下你点的东西之前,你都可以改主意,一旦他记下来,去告诉厨房准备了,你就不可以变了。”

女孩点点头说:“那我换一样,我也点比萨。”她妈妈点点头说好。

而女友和她儿子一直在拉锯,孩子要点比萨,妈妈坚持让他点其他的:“比萨可以到比萨店去吃,妈妈在家里也可以给你烤,到餐馆来吃饭就是要尝尝不 同的食物。”孩子撅着嘴都要哭了:“我不想尝新东西,我就要吃比萨。”妈妈小声哄他:“听妈妈话,妈妈为你点的东西你肯定喜欢吃,比比萨好吃一百倍。”

服务员手拿笔纸过来记菜名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告诉服务员他们要吃什么,只有女友没让孩子说话,她替孩子点了。

等到大家的饭都上来了,三猪和女孩一边大嚼比萨,一边吃配的胡萝卜条蘸酱,好不快活,其他的孩子也都兴高采烈地吃着自己点的食物,只有女友的男孩闷闷不乐,看着眼前的食物,不动弹。其实在大人眼里他妈妈替他点的食物看着真是比比萨要好很多,可他就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

孩子从这件事中得到的信息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妈妈才知道,自己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只有妈妈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如果这样的意识一再地被强化,孩子的独立性就慢慢被抹杀了。

相关推荐

  • 六一请保护好孩子声带 进入五月,离孩子们的节日越来越近了,每天,幼儿园里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今天,我刚来到二楼的拐角,就听见大三班的活动室里传来了一阵声嘶力竭的喊声:“我叫小沈阳,眼睛小却有光芒,沈是沈阳的沈啊,...
    2021-01-07 阅读全文
  • 尊重宝宝的隐私 导读:“童言无忌”一直是人们赞美孩子天真无邪的品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口无遮掩,这是一种缺乏隐私保护意识的典型表现,不仅损害个人形象,而且容易侵害他人权益,故此,大人不仅要从小培养孩子保护隐私的意...
    2021-10-13 阅读全文
  • 保护儿童权益的演讲稿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每一位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应该保护幼儿权益,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保护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打击虐待和性侵犯等犯罪行为。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保护儿童权益的演讲稿”,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2023-06-20 阅读全文
  • 爸妈,请不要做孩子的权威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个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他们认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认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们在为孩子付出,为孩子负责,这都是他们自视权威的表现。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
    2021-01-25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你有没有做过侵犯孩子的隐私  爸爸妈妈,你们先出去好吗,我有自己的隐私 当孩子对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隐私小孩子能有什么隐私?你还不是在我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呀,有什么事是我不能知道的, 大多数父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道。自孩...
    2020-08-10 阅读全文

进入五月,离孩子们的节日越来越近了,每天,幼儿园里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今天,我刚来到二楼的拐角,就听见大三班的活动室里传来了一阵声嘶力竭的喊声:“我叫小沈阳,眼睛小却有光芒,沈是沈阳的沈啊,...

2021-01-07 阅读全文

导读:“童言无忌”一直是人们赞美孩子天真无邪的品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口无遮掩,这是一种缺乏隐私保护意识的典型表现,不仅损害个人形象,而且容易侵害他人权益,故此,大人不仅要从小培养孩子保护隐私的意...

2021-10-13 阅读全文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每一位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应该保护幼儿权益,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保护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打击虐待和性侵犯等犯罪行为。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保护儿童权益的演讲稿”,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2023-06-20 阅读全文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个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他们认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认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们在为孩子付出,为孩子负责,这都是他们自视权威的表现。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

2021-01-25 阅读全文

 爸爸妈妈,你们先出去好吗,我有自己的隐私 当孩子对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隐私小孩子能有什么隐私?你还不是在我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呀,有什么事是我不能知道的, 大多数父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道。自孩...

2020-08-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