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发布时间:2020-10-30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学习故事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孩子让家庭和学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孩子的学习也成了家庭和学校唯一的连线点。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庭和学校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很多学者也认为教育应该是家庭、孩子和学校三方共同配合和努力的结果,但仅仅对于学习来说,学校的义务就大得多。
教育,也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是教书育人,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但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多把这种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家庭里,孩子从学校回来,好像又进入了另一个“学校”,感受不到一点家的温馨,父母越来越像老师,学习慢慢地侵蚀着孩子的全部。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就像是背上驼着沉重货物的驴子一样,只能低着头,被人牵着慢慢走着。他们不知学习是为了什么,也许只是为了父母和老师吧,当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一下子没有了牵引,没有了沉重的压力,却迷失了自己。
家,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享受父母爱的温暖港湾,但孩子越来越不想回家了,是因为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在家里,父母像是另一个老师一样,总是说着教育的话,总是督促着孩子写作业,总是写完了还有一堆课外的作业,在他们的感觉中,家除了吃饭休息外,已经变成了另一所“学校”。
很多父母们也跟我抱怨说,老师发来作业的短信,就是要我们好好的督促孩子写完作业,如果孩子写不完作业,老师就会打电话来责怪我们没有尽到责任,我们也感受到学校的压力,所以最后只好把这种压力又加到孩子身上,不惜一切地让孩子完成作业,为了达到好成绩,有时还会给他们额外的作业,竞争太激烈了,不多做些,就会输在起跑线了。本来我们工作一天了,压力也很大,回家就是想放松下的,结果还要为了孩子的学习发发脾气,真的很累。
怎么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呢?我想这应该是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担起的责任。
首先学校应该让孩子减负,不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让学生在适合的时间内可以把作业写完,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一个负担,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第二,别对孩子过多的压力,包括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去享受学习,不要把学习当作是为了满足老师的期望的工具,有些老师很喜欢讲:“我做那么多,都是为了你们好,为了你们都能学好,考到好成绩,我付出了那么多,你们总该给我点回报吧。”无形中,他们就会认为考到好成绩是回报老师的唯一途径,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为了老师而学,却失去了学习最初的快乐。
第三,别为了学习的事去为难家长。如果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不会让他去学校了,到了学校,学习的事当然就是老师自己的事了,虽然说的有点武断,但细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呢。除非学生有了行为上的问题,则可以找家长,三方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在学习上,家长的作用不是去教孩子写作业,而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开心地做完作业,仅此而已。
第四,对于家长,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一些期望架在孩子身上,别让孩子从小就背负那么重的压力去学习,而失去了学习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而学,并快乐的学习。在家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并提供孩子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疼爱和家的温暖,别一回来就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教育这,教育那的,并且对于自己的付出夸大地塞给孩子,让孩子觉得只有学习好才能报答父母。
第五,真正解放自己,就要解放孩子,让孩子在家能做一些课外的,感兴趣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学习,当作业完成时,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多做少说,孩子能体会的可能更多。家就是家,不是另一所“学校”。
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吧,让你的孩子也能快乐的学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独立从父母放手开始
近期,是不少新生陆续开学报道的日子。对于刚上小学的许多学生家长来说都会对此高度重视,全家总动员,护送孩子上学,甚至手机、相机一起出动,记录孩子成长的“第一次”。对此,校方的观点是,新生入学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放松心态,“该放手就放手”。
新生入学家长不放心
8月24日,在西安高新区某小学门前,都是护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何女士告诉记者,早上7时多,她就和老公、公婆一起出 门,送儿子上学。“今天是孩子正式以小学生的身份进入学校,一家人都很想去见证这个历史时刻,于是一个娃娃后面跟了四个大人。”像何女士这样全家出动的新 生家庭不在少数,记者看到,家长们也都没闲着,有拿相机的、摄像机的,校门口乱成一团。由于不能送进校内,爷爷奶奶们只能在校门口帮孙子孙女整理衣服,然 后把一直背在肩膀上的书包给孙子孙女背上。张女士担心地说:“不知道孩子今天上课究竟怎么样,能不能适应,总有些不放心。”
培养独立性家长要放手“进入小学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方面,对其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小雁塔小学赵校长表示,培养独立性其实可 以从一些细节处着手,“比如不要替孩子背书包,要让孩子自己来。今年的新生这方面做得好很多,但一些老人还会不自觉地帮孩子代劳。”
雁塔路小学董老师也建议,新生家长心态适当放松,多让孩子自己干。要教会孩子每天按课程表自
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让他重复着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了。
生活自理家长不可越俎代庖
孩子原来都是依靠我们的,现在让他自己做能做好吗?孩子笨手笨脚做家务耽误时间,影响了学习怎么办?这往往是大部分家长的担忧。西安心理学会会 长尚华对此表示,一个在生活自理方面比较缺乏训练的孩子,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会不知道如何解决。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孩子过起集体生活来会很容易适 应,不仅有利于成长,也为父母减少了烦恼。
西安高新区逸翠园学校孙爱娟老师建议,家长根据孩子成长的特点,对孩子逐步提出做事的具体要求,总的原则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3岁的孩子可 训练自我服务的各项本领,如吃饭、洗手、刷牙,自己需要的东西自己去取;4岁孩子可学习折叠被子、整理床铺以及自己照料生活,不要嫌孩子东西慢,家长常常 “越俎代庖”,这样会妨碍孩子能力的提高;五六岁的孩子要求穿脱衣服迅速、整齐,洗脸洗手要洗得很干净等,还要逐步教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拖地、 浇花等。在自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孩子肯定会用自己的方法,撒娇、耍赖、做出家长所期望的承诺等,以此来打动家长的心,这时候家长要狠狠心,要学会对孩子说 “不”,否则孩子是难以进步的。
让孩子独立父母要学会放手
戴医生从来没有碰到过如此尽责的父母。
母亲是家庭主妇,全身心照顾儿子是理所当然。父亲拥有自己的生意,竟然也尽量缩减工作时间,一有空就回家帮老婆教儿子。
这个15岁的青少年,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就是有点儿苍白,好像没精打采的。但是他似乎不反对回答戴医生的每个问题,只是有点儿偷工减料,每句话只说一半,可省则省。
戴医生很快就察觉,这年轻人并没有表达自己的需要,他的父母却是那样努力地随时做他的后备,为他完成每一句没有完成的话。
父母的积极与儿子的消极,刚好形成对比。
父亲说:“儿子的几位老师都说我儿子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身上,因此我打电话到学校,要求老师准许儿子延期交功课……”
儿子忍不住插嘴:“交不了功课,应该由我自己向老师交代。”
父亲说:“如果问题由我们而起,就应该由我们改善。”
父母的爱子之心,令人感动。但是如此“慷慨赴义”的父母,却是罕见。
戴医生问年轻人说:“我看得出你的父母很为你着想,但是愈是负责的父母,就愈会养出不负责任的孩子,那是一个很奇怪的道理。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青年望了戴医生好一会儿,戴医生以为他一定说不知道,谁知他斩钉截铁地说:“一针见血!”
青年人的交谈就是这样奇妙,当你觉得无从入手的时候,突然又有意想不到的反应。关键在于双方都要有足够的空间。什么是“足够的空间”?空间是一种适当距离、一个交谈的舞台,让人有喘气的余地,才会自由交流。很多渴望与青年子女沟通的父母,只求交流,却没有准备一个交流的空间,结果一个追一个走,使沟通变成一种压力。
当然,沟通的内容也是一个重点。你越把他看做是有大智一般地说话,他也越会显得具有智慧;你越把他当做小孩子一般地教训,他便越显得没有脑筋。
这个道理,父母不难理解,只是身在其中,往往看不到重点。 父母虽然同意要给儿子适当空间,却总是无法不习惯性地不断纠正儿子。
母亲说:“我知道要让他有自主的机会。但是当我们看到不良行为时,应该立即指正,还是要过后找机会告诉他?”
戴医生问:“怎样算是不良行为?”
父亲指着儿子说:“例如你看他这个坐姿,是十分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叫他坐好!”
戴医生赶快看看这青年的坐姿有多“不良”,但是戴医生看他除了垂头丧气外,并没有什么不妥。反而听了父亲的话,戴医生与这青年都不约而同地立即坐得正正的,不敢弯背。
戴医生这才发觉,这对夫妇的眼睛完全离不开孩子,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逃不过父母的观察。每个可以教育孩子的机会,他们都不想错过。
这对父母的苦心经营,让我们每个听到的人都十分感动。无论他们怎样筋疲力尽,他们仍是觉得不足。
母亲渴望亲子,青年人却需要学习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个矛盾,任何课程都解决不了。可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是不能老活在父母关注的范围内的,否则他就很难自立,父母就要永远为他负责。恐怕这个结果,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解放孩子,让孩子更独立
解放孩子,让孩子更独立听完老师关于自由的课,觉得给孩子自由,解放天性,目的是让孩子更独立。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独立的孩子才是优秀的。他会有很多创意,很多见解,能做很多大人看来很难做到,甚至大人都做不到的事。
解放头脑,解放思想。在我看来体现在想象力,创意和对事物及现象的看法。同样一件东西,大人们因为思维固化,就看不出什么新鲜东西。然而孩子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能联想到许多的东西。记得和儿子在乡下,我们一起看火烧云,他能把那些云彩看成许多他喜欢的卡通人物,我怎么看都不像,可他说起来有模有样。让我刮目相看。
对于解放双手,我则有更深的体会。我九岁时,看到妈妈的缝纫机,就特别好奇,总是在旁边看。妈妈怕我乱动,用完就收起来。有次趁妈妈不在家,我就把缝纫机给架起来了。穿皮带,穿针引线,完了还缝一个沙包。妈妈回来后,特别惊讶,看我做的这么好,就没拦着,还教我很多小技巧。上初中,我就会用不穿的牛仔裤,花布做成漂亮的布包。到大学时,还设计很像样的包包,钱包。背到学校,同学们都不相信这是我自己做的,比外面卖的还漂亮。邻居家要做裤脚,换拉链,还有爸爸的衣服全是我包办。甚至,自己出嫁用的布兜,盖头都是自己缝制。妈妈也特别骄傲我会这些。如果当时,妈妈管着我,或许我就学不了这么多了。现在,对儿子,我也放开手脚。一年级的他,在周末早上会烧上壶开水,温好牛奶,煮好鸡蛋。能帮妹妹穿戴整齐,整理好房间。我则放心的去上班。晚上,洗漱完能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启动好。还能榨果汁,泡药.....做很多的事。再他的榜样作用下,连2岁半的妹妹,下班时都会给爸爸妈妈换拖鞋。在家只有小棉袄,小火炉,没有小皇帝,小公主。有时真让人感动到不行。
当然,孩子需要教的内容太多了。课堂是学习的地方,可学习只能在课堂吗;老师是授业解惑的人,但这个人只是老师嘛?当然不是。家长也是老师,大自然也是课堂,社会更是大学校。想要成为一个独立,优秀的人。就必须走出家,接触更多的,更大的地方。这就需要解放孩子,扩大孩子活动的空间。而不是把孩子像金丝鸟一样关在笼子里。大自然的花,草比书本里的更直观,更漂亮。还有图书馆,博物馆里有课堂上看不到,学不全的知识。再有旅行,一次旅行就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有爱,有画面,还有很多有趣的见闻,有感悟。让孩子更自由的享受这一切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再有,解放孩子的嘴巴。这点是我忽略的一项。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深圳的小姑娘。在笑傲江湖的舞台上海阔天空的聊。聊历史,聊生活,聊想法。她的口才,敏捷清晰的思维让观众和评委们惊叹。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她在外人眼里是个“小话唠”,可在她家人眼里是个演说家。她的偶像是李白,长孙皇后。把易中天,纪连海,于丹学得有模有样。再她的家里,她言论自由。姥姥甚至不看京剧,陪她看百家讲坛。再家人的鼓励下,走上电视,展现她的才华。试想,如果当初家人把她的“话唠”当做毛病,制止她的这种行为,她会有今天的表现吗?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一个孩子就要多开口,多说,多读。他的逻辑思维就会得到很大的进步。而这正是我们缺乏的。
而想要解放前几样,有样东西是前提。那就是时间。合理的安排时间,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玩,去说,去探索。可想想我们,让孩子成天泡在习题,补习班里,那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是呢。如果,一个孩子合理的分配时间,家长再给予宽松,自由的环境。那孩子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兴趣去做她喜欢的事,看她喜欢的书,那孩子还会抵触学习,不想长大吗?知道重要性,就要付诸行动。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我在这点做的就不够充分。制定的时间表,总是因为家里没有协调好,而不能严格执行。在家人的这方面,还需要磨合。这是我目前比较苦恼的事。但我会分阶段的引导孩子,慢慢的改善。
最后,不管是时间表,奖惩规则或是其他的一些家庭制度,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和孩子商讨制定。一方面尊重孩子,也能让孩子认同,自觉自愿的遵守规则。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教育的过程是持续性的,再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要做有心人,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镜子:从子女中可以照出父母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可以照出现实。父母是子女的一面镜子,从父母中可以照出子女,从子女中也可以照出父母。
谈到教子,目前我总是愧疚多于欣慰。
我们是过来之人,有时候看孩子,就犹如看自己这一生的重演,孩子的身上都有着某种酷似自己的影子。这种影子一是先天的遗传基因,一是后天的父母的濡染。父母做为孩子的家长,常常会对孩子的“错误”大惊小怪,认为都是不可饶恕的天铸大错似的。家长此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成人的思维去看孩子的问题。其实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的许多错误也不过是当年自己犯过的错误的翻版而已,甚至自己今天仍然存在这样的错误。你可能不承认,但我承认。你说孩子不大方,我到如今都不大方。这是偶然的吗?能强求孩子吗?而且你对儿子管得那么严厉苛刻,他能大方起来吗?这不是你的责任吗?父母,尤其是父亲,其行为习惯、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模板。可见父母这孩子的第一教育者的如此重要!说句不好听的话,儿子今天的某些缺点错误和你的昨天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你今天骂孩子打孩子,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笑五十步”而已。哈!这样说你可能不接受,但我却应该接受。我有时几乎是天天都在痛恨自己不能是一个健全的性格的人,因而不能给孩子一个更健全完美的人格。孟子言:“古者易子而教之。”孟子不亲自教育儿子,就是怕教育不好。其实我当时真的一直就有过这种想法。当然不能和孟子同时而语。就是怕把儿子塑造成我。这里不是说我的儿子不好。平心而论我的儿子是一个直朴、善良、真诚的孩子。当然比较内向,有时脾气也很不好,以及其它的一些缺点。这就与我有着直接的责任。所以说,孩子的许多错误其实都是可以饶恕的。犯错误是人生的规律,当然更是孩子的专利。你承认吗?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严于律己,小心谨慎做人。正己尔后正子正人。对孩子一定要多些宽容,多些理解,多些亲密,多些善意的引导。而不要事后悔恨,亡羊补牢。误了孩子,扭曲了孩子,更有甚者毁了孩子,就是罪过了啊。
瑞士父母从来不喂孩子吃饭
在瑞士进修期间,我的邻居是从中国某大城市来的一对研究生夫妇。他们有个一岁的宝宝,名叫凯凯。两口子30多岁了,一天到晚追着儿子喂吃喂喝的。
孩子的妈妈要上学,只好把宝贝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凯凯在幼儿园里经历了这样的故事:
孩子们该吃饭了。阿姨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用勺子就餐,小孩子用手抓着吃。凯凯就站着,看看这儿,看看那儿。阿姨让他坐在小凳子上,用手比划着要他自己吃。可是凯凯不会抓着吃,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洋阿姨只是比划,启发孩子吃饭,始终不喂他。吃饭时间结束,小凯凯没吃的饭菜就被收拾走了。
后来,洋阿姨告诉凯凯妈妈,瑞士人是从来不喂孩子吃饭的,如果孩子真饿了,他自己会吃的。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话语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虽然很心痛,凯凯妈妈还是很赞成瑞士的某些教育方式,“孩子有孩子的自由,比如有的孩子不睡午觉,阿姨就让不睡觉的孩子到别的房间去玩,但不能干扰休息的小朋友,这是自由的限度。瑞士阿姨不过于强调纪律,她们引导孩子独立自由地玩耍,而不过多地限制和控制孩子们的行为。”
孩子的聪明是父母鼓励出来的
我孩子比较笨,当着人面我会说他天资一般。我想任何父母都会这样做。
人家孩子1岁多就会把不同形状的积木对号入座,我儿子到2岁半才总算认全了所有的图形。
3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心里有些烦,叫孩子自己玩积木。我告诉他咪嘟熊长大了,梦幻岛原来的房子住不下了,你去和“他”一起盖个“蘑菇房”吧。于是,儿子很高兴地自己玩去了,没过几分钟,儿子在那厢大声叫我:“妈妈,我不会!”
孩子一遇到难题,总说自己不会。我心想,这需要改变一下了,给他一点自信。我拿了一块硬纸板给他剪了一个奖牌,上面写着“工程师”,还找来一截红绳子绑在上面,又开始给他讲我编的梦幻岛故事,告诉他把梦幻岛所有“岛民”都叫来盖房子,谁盖得好,谁就是“工程师”。
孩子的房子一次次建起来,又一次次塌了。房子塌了,他没有叫我,我也没有去帮他。
一个月以后的一天,他竟然独自用积木搭出了真正的“房子”,有顶有墙中间还有镂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他的创造力一发不可收拾,什么稀奇古怪的建筑物,都开始给你捣鼓,有的时候还借助桌椅板凳一起构筑他的“大别墅”。
我本来并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邻居家的大哥哥到家里玩,两人玩积木,一比较我才知道儿子在这上面有点歪才,我的“虚荣心”终于大大地满足了一把,以后也如法炮制,我不时给自己放一下假,儿子也常常给我一点小惊喜,从经常说“不会”,到自信爆满,什么事都抢着干。
原来孩子的聪明是这样出来的。
为爱早放手让孩子离开父母
爱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可是只有适当的爱孩子才能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对孩子的爱以分离为主,孩子长大了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走出去独自面对纷繁的世界。
上周五开完家长会,家长陆续离开,飞飞(化名)妈妈留下和我聊孩子的情况,她说:“飞飞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表现自己。”我建议她不要着急,慢慢来给孩子时间。有空多带孩子去《新滨公园》,爬爬城墙、攀攀岩、玩玩沙子。放开手让孩子自由去玩,去多接触一下同龄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他就会学会与小朋友交往,你说的这个问题也会自然解觉。家长轻轻点了点头,我相信孩子会变得活泼开朗!
家长和我谈完,我想了很久。其实孩子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如何交往和表达情感,主要取决于家长的言传身教。有为专家说过:“对孩子要有求必应”,这里的“应”不是让我们成人无条件答应孩子的要求,而是对孩子的要求做出正确反映,关注孩子的言行。说到放手肯定有人反对,孩子太小还不懂事,可这不是理由!在美国孩子十个月妈妈就绑着他的手让他们自己吃饭了,他们大吗?家长越早放手让孩子离开父母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成长越有利!
当我们不能陪孩子走完一生时,那么就该为爱放手,别让爱成了伤害。
亲子教育——父母的学习,从孩子入园开始
家长的工作对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入园的过程中,我们许多家长朋友往往无所适从,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能够顺利适应,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长需了解的新生入园的十三忌:
一忌:一味妥协,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这是目前幼儿园新生入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迟上幼儿园的时间。孩子哭了,家长很心疼。去还存在侥幸的心理:也许明天,他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呢!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要坚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儿园,那么当你再次送园的时候,孩子的哭闹会更加变本加厉。
二忌:送两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比较严重,吃饭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长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几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给孩子调理调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误区的,当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来幼儿园会感到更加陌生,特别是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依恋感情,送送停停会让孩子的适应过程事半功倍。坚持送园,对孩子的适应至关重要。
三忌:孩子哭,我也哭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宝贝,又见到自己的宝贝哭闹的厉害,家长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可是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感染实在太强了,这种家长陪着孩子哭的情况在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接待中司空见惯,造成孩子们错认为家长不要他们了,让他们认为上幼儿园不管对于他们自己,还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适应。
四忌:“我在外面等着你!”“我去给你拿件毛衣来!”
在祖辈送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一张嘴要哭,马上对孩子说:“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着你哈!”“奶奶去给你买奶,这就回来!”这种说法可能暂时有效,可是当孩子发现自己上当后,他会感觉到非常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儿了,这让他们没有了安全感。
五忌:“别哭,我第一个来接你!”
许多家长会这样许诺孩子,当孩子哭着对你说:“妈妈第一个来接我!”你忍心拒绝孩子吗?于是好多家长随口承诺:“好,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们当然并不反对这种方式,可是那么多家长,您能保证您是第一个吗?如果不能,请不要这样回应孩子,请换一种方式回应孩子:“妈妈会早来接你!”“妈妈四点来接你!”如果轻易的承诺没有兑现,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说话不算数,那么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长欺骗了自己,会推理到其它,那么家长会不会来接他?孩子便没有把握了。
六忌:“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这是家长气头上的急话,可是我们一线的老师却常常听到。家长这话说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厉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来接他了,这种负面效应会让孩子觉得恐惧,恐惧幼儿园,恐惧老师,更恐惧分离焦虑。
七忌:“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会就好了!”
许多家长都是抱着这样的心理来的,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会,就一定能够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长说再见。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家长的多呆一会儿,只会让孩子的适应时间拉长,让孩子的哭闹和分离焦虑时间拉长。因为此时,孩子已经意识到家长可能走,分离焦虑已产生,便开始哭闹。而家长毕竟是要离开,那是孩子还是要独自去面对,尝试着去适应。
八忌:“不许哭!”
诚然,每个家长都不愿听到自己孩子哭泣,哪怕是自己走了,听不到,心里能够接受的了,可是却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眼泪。其实,面对分离焦虑,孩子选择以哭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达方式,压抑孩子哭,以强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的。
九忌:喂完饭再走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饱,早上总想喂饱了孩子再走。然而孩子吃饱了后再和家长告别,很容易因为哭而呕吐,而且,家长长时间逗留在活动室,会让其它的孩子产生情绪感染,不利于孩子适应。
十忌: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长送下孩子后,难免会不放心,于是有的家长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可是如果一旦让孩子发现,孩子的哭闹会变本加厉。
十一忌:“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凶你吗?”
家长对孩子的关切溢于言表,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负暗示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幼儿园的生活,不自觉的建立起幼儿园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师凶我之类的联想。这当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今天你认识哪个小朋友了?”“老师表扬你了吗?”帮助幼儿回忆幼儿园一天的美好时光,建立对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十二忌:在家一定要好好补
点击查看源网页
孩子入园得头几天,吃饭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时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长会刻意给孩子带奶晚上吃饭的时候也想多做些鱼虾肉蛋给孩子补充营养。其实,孩子刚入园容易上火,在吃饭上应当注意多饮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对于鱼肉之类容易生痰上火的东西,应当尽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于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十三忌:休息的时候无节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松一下吧!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孩子星期一的时候特别不容易适应,这一方面是由于休息了两天,对环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作息规律和幼儿园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作息秩序紊乱。休息日时,家长应当尽量配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3至5岁,是孩子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会使孩子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