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面前应有言语禁忌

发布时间:2020-10-29

教育孩子笔记。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孩子面前应有言语禁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孩子面前应有言语禁忌那天晚餐时,外孙女捧着饭碗,右手使劲地捏牢筷子,不停地拨弄碗底的那几颗饭粒。终于拨干净后,如释重负地把碗放到了桌上。我一看,大为赞赏:“哇,今天xx吃得真干净,一颗饭子也没剩,要表扬!”

xx望着大家,极其严肃地说,“我们顾老师说,饭碗不吃干净要没有老婆讨的。”

哈哈哈……一桌人全笑了。“xx,你也想讨老婆呀?”

“我要讨好多好多老婆呢!”她头一扭,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说,陈佳阳以后没有老婆讨的,他每一次都没有吃干净。”

外孙女虚岁4岁,今年下半年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入园还不到两个月,可一回到家里,“老师说”已经挂在了嘴边,动不动就是“老师说”“老师说”,可见,老师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灵光。

根据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经验,笔者有这样一个认识:越是低龄学生或幼儿,对老师的话越感到神圣和权威,这是由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决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老师的话就会进行分析和判断,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

正因为如此,老师在年幼无知的孩子说话应当有所禁忌,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都应认真掂量掂量。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孩子,反正不懂事,忽悠他们几下也无所谓。你得知道,老师信口开河随便说的一句玩笑话,在孩子的心目里,可是当作千真万确的真理的,简直就是圣旨。老师所说的许多话,出发点都是善良的,像“饭不吃干净没有老婆讨”,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听上去还十分的生活化,可这是多么的荒唐:一是女孩子怎么讨老婆,二是婚姻与她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多么的遥远,三是吃干净饭碗与婚姻的相关性有多少,这种荒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恐怕无法预测。一旦他们明白了老师说的是忽悠人的谎话,他们的内心又会怎么想,也许就是:老师也要骗人的,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上了老师的当,从而产生对老师的不信任。善良的动机应当用科学的巧妙的话语来表达才是艺术的,才会有长久的魅力。

如果说上面这一类话语是随口荡荡的田贩俚语,那么还有一种海天海地的、过于夸张的大话,就是牛逼哄哄,神神兮兮的江湖语言。最近参加了某地一个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研讨活动,其间有一节公开课,主持人在介绍执教老师时这样说,“下面有请某某某大师和XX班的同学一起为大家精彩表演,掌声!”上课的是一位年轻教师,在当地语文学科中确实有点名气,但称之为“大师”,而且当着学生的面,总觉得有所不妥。你郑重其事地说大师来上课,不把学生吓坏才怪。在大师面前,孩子还敢提出不同意见吗?还能自由想象和独立思考吗?如今,一听大师,让人想到什么?想到江湖,想到胡万林……愚以为,老师再有本事,再有水平,也不要在学生面前吹嘘。自己不应吹,别人也不能帮着吹。威信和名声都不是靠吹出来的。

不知什么时候起,中小学教育界也染上了恶习,对一些比较活跃的教师动不动称“著名”或“全国著名”,动不动称“教育家”,最近,似乎有人觉得上面这几个名称不够过瘾,称“大师”的一下子多起来了,哪怕是对三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只要上过一二节有点反响的课,也动不动冠之以“大师”。笔者深知当今中国存在着语言的过度消费现象,但在基础教育界达到如此高的顶峰,没有想到。

有人也许会说,现在师生平等了,说话随便一点没关系。这说法,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师生平等应该是思想上,态度上,人格上,而绝对不是说可以称兄道弟,口不择言,也不是说可以师不像师,生不像生。在孩子面前,必要的辈份、伦次、纲常、分寸都得有,一定的语言禁忌也应当有。师道必须有尊严,没有尊严的师道,就不可能有优良的学道。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儿子上幼儿园这段时间尤其是带着儿子时经常会碰到小区内的熟人或者同事、朋友,大家见面的每一句话几乎都问:“孩子上幼儿园了没有?”当听到肯定的答案后,紧接着就会问:“怎么样?哭闹了没有?适应吗?”此时儿子就站在身边,每每这时我都高兴地说:“当然上幼儿园了,而且除了前几天有些不适应外,现在表现可好了,老师都表扬我们适应得很快呢?我儿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挺棒的!”这时再看儿子小头抬得高高的,那神情就像是在说:“我表现得确实不错!”

大家不要小看家长的这几句平淡地赞扬,对孩子来说那是多么大的肯定呀,他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后来的表现就真如表扬所说的那样!这就是暗示的作用,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呀!相反有些家长却不是这样,见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就会说:“这孩子胆小,不爱说话!”结果真是这样,那孩子到现在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小区就有一个奶奶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他的小孙子,结果那孩子谁都不跟,也不说话。

前几天接儿子时遇见那个小新疆男孩儿,就是掏我包的那个,昨天又碰上了,他尾追一个人,还不时地回头看我们,后来我又发现小男孩儿不是一个人,后面还有一个新疆大人跟在后面,因为是新疆人长得特别我印象比较深刻。回家后我学给家人听,这时就听儿子大声地说:“那个小孩子是个坏小孩,他是坏蛋!”我一听大怔,儿子一定是听了我们的议论后得出的结论。这件事也让我反思:对于小孩子来说,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学习的榜样,无论好的坏的,他暂时无是非观念,无法弃去糟粕,取其精华呀。

所以说家长莫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是非’,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坏的不好的影响长大后再改,会很不容易!!

在孩子面前家长别消极


三年级的小学生刘刚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拍桌子,摔书本,不愿与同学交往。最明显的一次是上美术课,他忘记带美术材料,就一个人做数学作业。美术老师批评,他不但不认错、还大叫大嚷,扰乱课堂秩序。刘刚的母亲吕女士没办法找到心理老师分析,原来这与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有关系。

□“隔离式”教育影响孩子交往观念

河北省教科所心理研究员刘风华老师介绍,9岁的刘刚从小被父母和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家里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奶奶担心刘刚受欺负,不愿他跟那些淘气的孩子交往,刘刚一人常常在家看书,使他很少与同龄的孩子接触。父亲由于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常常在孩子面前讲一些人与人之间不健康的关系,使他耳闻目染,小小的心灵中,就隐藏了对社会的仇视和对人的不信任感。

刘刚由于生活圈子狭小,与父母又有天然的年龄代沟,心里有什么委屈也不对父母讲,只是一个人关在小房间里发呆,或看书解闷。父母对此不但不引起警觉,还以为他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使他在孤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父母工作很忙,平时对他缺少照顾。但稍有空闲不是督促他复习功课,就是让他做试卷,而很少与他做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父母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使他承受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学习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埋在内心世界。上学独来独往,课间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摆弄小玩具,从不主动找同学玩。

□树立积极主动的“外交形象”

刘风华介绍,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和烦躁常会使一些家长产生怨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要让这些怨言在孩子的面前无顾忌地流露出来,否则,就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刘刚家长应该认识到要在孩子的面前宣扬社会的正面和积极面,从而培养起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不要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要有开阔的胸怀。并大大地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鼓励他走出家门,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当刘刚将小伙伴带回家的时候,父母不要拉长面孔,应帮他招待小客人。

对于和刘刚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当发现别人有缺点,而这些缺点又伤害了自己的时候,既不能怀恨在心,也不能就此与其断绝来往,而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帮助那些同学改正错误,加强沟通和交流,主动化解矛盾,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快乐。

孩子反应有点慢怎么办


一、补充营养

补充营养并不意味着盲目进补,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健脑以及改善记忆力的食物,如菠萝、橘子、鸡蛋、鱼类等。另外每天要养成吃早餐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保持大脑活力。

二、经常聊天

据研究表明,坚持每天与他人聊天10分钟以上,能起到锻炼大脑的功效,对提高人的智商,增强记忆力非常有利。经常聊天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口才,让心情变得开朗愉悦,何乐而不为?

三、重复记忆

很多成功人士说过,重复是记忆之母。重复次数与记忆长久是成正比的... 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的时间越长。当大脑记忆时长超过生命值,即实现终生不忘的效果了。

四、理解记忆

如果说你想要快速去记住一些东西,在你理解的情况下你会更容易记得住,记得久。所以在记忆的时候,我们先将所需要记的东西进行转换再接收,可以在脑海中想象成一个画面。

五、兴趣记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当中,我们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掌握的快记忆的牢。显而易见,大脑在记忆时偏爱感兴趣的东西。在每天的空闲时间,我们可以闭上眼睛仔细思考我们到底喜欢什么东西,并将答案写在纸上,尽可能的多,这样可以引导大脑思考,挖掘信息,对我们提升记忆有帮助。

六、记录回想

如果说你的记忆力不太好,你可以动手做一个表格,将一天的时间划分成小段。比如一天12个小时,将其分为12段。每个段一小时,然后在每一个小时里面,我们做了什么事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再回想一下我们一天是怎么过的。这不仅可以让我们锻炼大脑记忆,更能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记录生活。

七、充足睡眠

只有睡的好,人才会有精神,在大脑工作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我们的记忆力才会更好。然而长期睡眠不好的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因而保证质量,充足的睡眠是对于我们增强记忆很重要。

八、视听结合

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同学们,当老师在教给你们各种记忆方法和改善学习方法以后,你们要完完全全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帮助自己记忆和学习,如果你学会了这么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不用,一直放在哪儿风吹日晒。日子久了,它也就生锈了,所以,好的学习、记忆方法一定要去使用,帮助自己提高学习能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禁忌


1、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父母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2、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3、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4、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5、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6、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7、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8、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9、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10、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抓好时机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大越难管教了,你说一句,他顶你两句,好像还是他有理”“可不,现在在孩子面前很难树立父母的威信,我有时管管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听了真让人生气……”从这两位父母的烦恼中,可以透视出大多父母的烦恼。我们不妨从父母自身找一下原因,看看哪些不正确的威信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如何树立威信呢?听听不同的观点

根据调查,父母在孩子面前逐渐丧失威信的现象,在小学至初中这一阶段较为常见,父母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才想起要树立威信,但实际上问题往往出在学龄前。科学研究显示,孩子在3岁以后就有了自我的意识,开始懂得拒绝,因此如果这时你还是像以前那样教育孩子,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又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没有树立威信的意识,那么,日后想要再树立威信就很困难的,那时你就无法拿捏该如何对待孩子。在孩子3岁以后怎么建立威信呢,看看下面这些父母的观点。

1.知已知彼才能保证教育产生威信

我觉得父母的威信应该是建立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础上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总是不能改善孩子的行为,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威信。对我女儿,我用游戏方法来对待她,每次都奏效。当然对大一点的孩子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但只要多了解孩子,抓住孩子的心理进行教育,就能更多地获得成功。

2.严与爱结合最能树立真正的威信

我平时对女儿管得很严,哪怕是一点儿小错误也不轻易放过,但每次做过批评之后,我都想办法去安抚她,开导她,使她感受到父母是爱她的,而不会产生对父母的畏惧、抵抗心理。我认为这种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

3.以身作则是建立威信的关键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让父母对孩子产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比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想想,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身教胜于言教,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作出榜样。

4.教育一致是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

我觉得教育一致,统一要求也是建立威信的重要条件,不仅父母两人之间的要求要尽可能统一,而且父母的前后教育都要一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会儿高兴起来随便地逗笑孩子,一会儿心情不好又任意地打骂孩子。

5.树立威信,父母必须说到做到

父母常常只会强调‘威’,而忽略了‘信用’的重要性,以为哄哄小孩很正常,许多调查都显示,很多父母之所以在孩子面前不太有威信,往往就是因为不守信用。威信就是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不是靠说教或者是打骂的方式能建立的,父母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我儿子虽然只有3岁多,但我还是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从而能够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指令,接受对他的要求。即要求孩子做到的事,父母首先要以身做则;答应孩子的事,一定不要落空。

6.少而精的管教有助树立威信

说实话,在家里孩子是我管得多,但威信却是他爸爸更高。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我管得太多,管得太琐碎,事无巨细都免不了唠叨几句,这样孩子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不来听你的。而他爸爸平时很少说他,但都抓住一些主要的东西一管到底,这样反而更有效。看来要树立威信,还要管得少而精。

7.民主性管教是现代父母的威信所在

我认为父母的威信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孩子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或是父母对孩子的支配地位,而是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尊重信赖的感情,从而与父母建立一种积极配合的亲密关系。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理解、信任孩子,尽可能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能怕孩子犯错误而强制孩子按大人的意愿行事。另外,父母还不能太在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孩子不对时应该批评教育,自己做错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样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反而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更愿意与你交流沟通。我觉得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威信,而孩子越大,越需要这一点。

8.向孩子学习会提高父母在孩子的心里的地位

因为孩子一直在学习,所以他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但是难免也有我们大人不懂的事,这时,我会放下架子问:‘这是为什么?’‘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我不懂,你能告诉我吗’,这不但不会使我失去威信,反而会提高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反之,不懂装懂或逃避回答则会使你更被动。

9.家庭和睦是父母建立威信的基础

我觉得,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当发生矛盾或摩擦时,夫妻双方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切不可大吵大闹,拳脚相向,用粗暴的方式解决矛盾,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这是保持父母在孩子眼里美好形象和树立威信的基础。

不利于树立威信的教育方式

1.用高压的教育方法。父母严而无慈,经常发脾气,时常恐吓、责骂孩子。动辄体罚孩子,实施棍棒教育。使孩子整天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经常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中。

2.用疏远的教育方法。父母从不主动接近孩子,总是力图使自己离孩子远一点。譬如,把孩子交给祖母或交给保姆照应而撒手不管。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爱好、兴趣等,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父母与孩子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3.用宠爱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孩子娇纵溺爱,对其逞性和乖张脾气姑息迁就。不给他指明努力的方向,也不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有求必应,一概满足,导致孩子任性妄为,形成骄横执拗的性格。

4.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确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条。话一出口,孩子就得绝对服从;即使是说错了,但为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也要迫使孩子必须照办。同时,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还往往导致父母无视孩子的正当需要,不虚心听取孩子的正确意见,有损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

5.用说教的教育方法。父母无视孩子是否愿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总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地对孩子进行灌输,摆出一副说教者的姿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6.用引诱的教育方法。父母总是用爱抚和各种各样的奖赏(包括各种物质的东西)来博得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热爱。殊不知,一旦孩子得不到爱抚或满足不了其需要,就会对父母产生不满、愤怒和反抗的情绪,使孩子变得任性、骄横、不讲道理。

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形成混合型或偏颇型的状况。例如,父母平时对孩子娇惯迁就,放任自流,一旦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或发现其性格上的明显缺陷,如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等,便进行训斥、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对他施行种种限制,而当责打、限制过分于心不忍时,又对孩子百依百顺起来,取消了限制,任孩子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无条件地予以满足。以上这些做法,即不能建立起父母的威信,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加以摒弃。

3-6岁孩子应有的规矩


教育宝宝要从小做起,对于3到6岁的宝宝,是该给他们定些规矩的时候了!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鲜榨果汁 孩子饮用禁忌与危害!


很多父母都知道果汁饮料对孩子有害无益,但是鲜榨果汁也不是多多益善,而且,果汁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吃,另外多大年龄的孩子能吃果汁,如何吃都有禁忌。家有孩子的父母们,都看看吧:果汁综合征

最近几天3岁的娜娜突然食欲减退,出现呕吐、头晕的症状,带去医院检查,大夫的诊断是,由于娜娜长期大量饮用果汁导致了低血钠、颅内压增高症状。这种疾病医学上叫“果汁综合征”,这是由于孩子经常以大量的果汁代替开水导致。

另外,小编提醒,孩子摄入过多果汁等含钠低的饮料,还会引起低钠血症和脑水肿,也是两岁以下婴儿营养不良和无热惊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个月以内婴儿不宜饮用

6个月内的宝宝的肠胃不适合喝生榨果汁的,因为生冷的果汁会刺激宝宝肠胃,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另外,制作果汁过程中,即使洗干净了手,但是在削水果皮榨汁的过程中也容易有很多细菌,宝宝吃了很容易造成腹泻。

一般儿科医生认为,在宝宝出后6个月后才可以开始给宝宝喂果汁,有的对果汁过敏的宝宝,甚至要到9个月或者1周岁左右才能饮用。

过量果汁会导致儿童贫血

嗜饮果汁饮料儿童的体格发育呈现两极分化,要么过瘦,要么过胖。由于果汁中糖分含量过高,儿童饮用后可从中获得不少热能,从而影响进食正餐。长此下去,必然造成蛋白质、某些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

另外,小编告诉你,果汁中含丰富的果糖,会影响人体对铜的吸收,微量元素铜是体内许多酶的组成部分,它参与体内铁代谢,因此缺铜会造成贫血。

果汁容易导致胀气

果汁含果酸,长期饮用果汁,会导致孩子胃部自身分泌的胃酸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另外,果汁含有高浓度糖分,由于孩子的消化系统未完善,无法吸收里面的糖,会导致婴儿腹内气体凝聚不畅。

儿童果汁摄入量有标准

1岁内宝宝,每天喝果汁别超100毫升;1-6岁的儿童,每天摄入果汁的量不得超过113—170克;7—18岁的孩子每天摄入果汁的量不得超过227-340克。

吃果汁不如啃吃水果更好

对孩子来说,直接啃吃水果比喝水果汁更好,因为通过咀嚼,能促进宝宝咀嚼肌和牙床的发育,而且可将牙缝内的污垢涮除掉,起到清洁口腔,预防龋齿,维护牙周健康的效果。

另外,水果纤维能在胃肠道内吸收比自身重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水分,使原有的体积和重量增大几十倍,大大减少儿童便秘。

相信《孩子面前应有言语禁忌》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爱心面前孩子平等 孩子们都有机会接受老师的爱,所以我们不能对孩子们有偏爱。 不能说我喜欢某某孩子,就对其多加关心,使其处处享受优厚的待遇,时间一长,就会使其他的孩子感觉老师只爱别人,而不爱自己了。 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
    2020-11-10 阅读全文
  • 在孩子面前,莫夸别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如何呢? 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
    2021-12-13 阅读全文
  • 和孩子说话注意言语 导读:专家认为,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的语言对孩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失误的、不恰当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专家认为,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的语言对孩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失误的、不恰当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心...
    2021-10-08 阅读全文
  •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儿子上幼儿园这段时间尤其是带着儿子时经常会碰到小区内的熟人或者同事、朋友,大家见面的每一句话几乎都问:“孩子上幼儿园了没有?”当听到肯定的答案后,紧接着就会问:“怎么样?哭闹了没...
    2020-11-13 阅读全文
  • 在孩子面前家长别消极 三年级的小学生刘刚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拍桌子,摔书本,不愿与同学交往。最明显的一次是上美术课,他忘记带美术材料,就一个人做数学作业。美术老师批评,他不但不认错、还大叫大嚷,...
    2022-04-22 阅读全文

孩子们都有机会接受老师的爱,所以我们不能对孩子们有偏爱。 不能说我喜欢某某孩子,就对其多加关心,使其处处享受优厚的待遇,时间一长,就会使其他的孩子感觉老师只爱别人,而不爱自己了。 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

2020-11-10 阅读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如何呢? 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

2021-12-13 阅读全文

导读:专家认为,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的语言对孩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失误的、不恰当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专家认为,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的语言对孩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失误的、不恰当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心...

2021-10-08 阅读全文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儿子上幼儿园这段时间尤其是带着儿子时经常会碰到小区内的熟人或者同事、朋友,大家见面的每一句话几乎都问:“孩子上幼儿园了没有?”当听到肯定的答案后,紧接着就会问:“怎么样?哭闹了没...

2020-11-13 阅读全文

三年级的小学生刘刚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拍桌子,摔书本,不愿与同学交往。最明显的一次是上美术课,他忘记带美术材料,就一个人做数学作业。美术老师批评,他不但不认错、还大叫大嚷,...

2022-04-22 阅读全文